一种地铁进出站闸机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了一种地铁进出站闸机。
背景技术
现在,地铁作为一种快捷方便的交通工具,运用十分广泛。乘坐地铁采用的是自觉
刷卡的方式买票,通常在地铁的出入口都设有若干地铁闸机,乘客在地铁闸机的刷卡处自
觉刷地铁卡通过闸机通道。然而有的时候由于乘客行动缓慢或者不熟悉操作流程,导致刷
卡后乘客还未进入闸机通道时,闸机门就已经关闭上了;或者当第一名乘客刚刷完卡,刷卡
机闸门打开,还没来得及关上,后面一名乘客紧挨第一名乘客强行通过,出现故意蹭票现
象。
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理想的技术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从而提供了一种地铁进出站闸机,能够避
免人员夹伤和逃票现象的出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地铁进出站闸机,它包括至
少两个并排的闸机箱体,两个所述闸机箱体之间为闸机通道,所述闸机箱体内侧设置有控
制器,所述闸机箱体外侧沿闸机通道方向依次设有读卡器、第一扇闸门、第二扇闸门和红外
感应区,所述第一扇闸门和所述第二扇闸门之间还设置有多个挡板,所述挡板的长度不小
于所述闸机通道宽度的一半,且两个所述闸机箱体上的挡板交错设置。
基于上述,两个所述闸机箱体之间设置有通道踏板。
基于上述,所述通道踏板位于所述第一扇闸门之后的位置处设置有压力检测传感
器,所述压力检测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基于上述,所述挡板为电动伸缩挡板。
本发明相对现有技术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具体的说,本发明通
过在所述第一道闸门和所述第二道闸门设置多个挡板,将所述闸机通道变为S形弯曲的,使
得乘客不能贴的很近;同时在所述第二扇闸门外侧设置红外感应区,当所述红外感应区检
测到有人通过时,则通知所述控制器关闭所述第一道闸门和所述第二道闸门,有效防止了
乘客逃票以及正确刷卡,但仍未能顺利通过的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地铁进出站闸机,它包括至少两个并排的闸机箱体,两个所述闸机箱体之间为闸
机通道,所述闸机箱体内侧设置有控制器,所述闸机箱体外侧沿闸机通道方向依次设有读
卡器、第一扇闸门、第二扇闸门和红外感应区,所述第一扇闸门和所述第二扇闸门之间还设
置有多个挡板,所述挡板的长度不小于所述闸机通道宽度的一半,且两个所述闸机箱体上
的挡板交错设置。
乘客通过所述地铁进出站闸机时,将地铁卡放置在所述读卡器处,所述读卡器读
取地铁卡信息,并发送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验证所述地铁卡信息后,控制所述第一扇
闸门和所述第二扇闸门开启,放行乘客;或者没有乘客通过时,所述第一扇闸门关闭,所述
第二扇闸门;当乘客通过所述地铁进出站闸机时,将地铁卡放置在所述读卡器处,所述读卡
器读取地铁卡信息,并发送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验证所述地铁卡信息后,控制所述第
一扇闸门开启,放行乘客。
乘客通过由多个所述挡板组成的弯曲闸机通道后从所述第二扇闸门出去;当所述
红外感应区检测到有乘客经过时,则通知所述控制器关闭所述第一扇闸门和所述第二扇闸
门。本发明通过所述挡板将所述闸机通道设置成弯曲形状的,使得多个乘客不能以并排或
贴的很近的状态通过该闸机通道和所述第二扇闸门,极大减少了逃票现象;再配合上所述
红外感应区的检测作用,也减少了乘客刷卡后却无法通过的现象。
优选的,所述红外感应区包括一高一矮两个红外线扫描装置,较高的红外线扫描
装置用来检测是否有人通过,较矮的红外线扫描装置专门用来探测是否有1.2米以下儿童
的通过。一般情况下,当有1.2米以下儿童在成年人的陪同下通过时,儿童要在家长的前面
通过。因此当较矮的红外线扫描装置探测到人时,意味着只有1.2米以下的儿童通过,当较
低的红外线扫描装置和较矮的红外线扫描装置都探测到人时,意味着成人已经携带儿童通
过。此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二扇闸门和所述第一扇闸门关闭。
所述挡板还可以为电动伸缩挡板,这样在节假日等乘客较多的时候,为了加快乘
客的通过率,还可以控制所述挡板缩回所述闸机箱体内。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仅在于:两个所述闸机箱体之间设置有通道踏板,所述
通道踏板位于所述第一扇闸门之后的位置处设置有压力检测传感器,所述压力检测传感器
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乘客通过所述地铁进出站闸机时,将地铁卡放置在所述读卡器处,所述读卡器读
取地铁卡信息,并发送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验证所述地铁卡信息后,控制所述第一扇
闸门和/或所述第二扇闸门开启,放行乘客;乘客通过所述第一扇闸门时,所述压力检测传
感器检测到有乘客通过,则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扇闸门关闭,这样进一步确保每次只
有一个乘客通过所述第二扇闸门。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
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
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
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