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装配式柱与柱之间的节点浇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制装配式柱与柱之间的节点浇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浇筑节点的湿式连接主要方式有:浆锚连接、榫头连接,砂浆连接和套筒连
接,其中,
浆锚连接方式是指预先在预制下柱上留有一定数量的空洞,并且当预制上柱跟下
柱对接时,预制上柱预留的纵向受力钢筋插入预制下柱预留空洞中,然后通过灌浆料完成
纵向受力钢筋的搭接连接,从而将预制上下柱连在一起;
榫式连接是将预制上柱的端部制作成榫头的样式,预制柱拼装的时候,预制上柱
的榫头落在预制下柱的表面或者事先预留孔槽中,然后在位置校正完成之后,对预制上下
柱都预留的钢筋进行搭接焊接,接着在纵向钢筋接头焊接部位套上一般的箍筋或者螺旋箍
筋,最后支模并浇筑混凝土,使得预制上下柱连在一起;
砂浆连接这种连接方式非常简单,在预制上柱中埋有一根插销,预制下柱中预留
有孔槽并注满灌浆料,当安装预制上柱时,孔槽中的砂浆会溢出并均匀在预制下柱的表面,
作为座浆料来连接预制柱;
套筒灌浆连接方式通过金属套筒里边的高强、早强的水泥基灌浆料将预制上下柱
的纵向受力钢筋有效的连接在一起,而且这种连接应用广泛,技术成熟。
然而,现有的节点浇筑技术,施工程序繁杂,极大的影响了施工进度以及无法保证
对施工的质量的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材料在注浆过程中不密实以及材料收缩的
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预制装配式柱与柱之间的节点浇筑结构,包括:
上柱和下柱,所述上柱上预留有注浆孔道,所述浇铸孔道的一端是注浆口,另一端
是接长出口;
设置于上柱和下柱之间,且连接上柱和下柱的模板,所述模板在上柱和下柱之间
围成中空的腔室;
接长管,所述接长管一端与所述接长出口连通,另一端为出浆口,所述出浆口伸入
所述腔室内;
依次流经所述注浆口、接长出口、接长管和出浆口,最终流至所述腔室内的注浆材
料。
进一步的,在上述结构中,所述注浆孔道为直角形。
进一步的,在上述结构中,所述注浆口位于所述上柱的侧壁,所述接长出口位于所
述上柱的底面中心。
进一步的,在上述结构中,所述注浆孔道由预埋在上柱中的管道形成。
进一步的,在上述结构中,所述注浆材料使用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
进一步的,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出浆口接近所述下柱的顶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面,提供一种预制装配式柱与柱之间的节点浇筑结构的施工方
法,包括:
在准备上柱的施工期间,在上柱上设置注浆孔道,所述浇铸孔道的一端是注浆口,
另一端是接长出口;
在浇筑上柱和下柱之间的节点前,在上柱的注浆口处塞入橡胶塞;
在浇筑上柱和下柱之间的节点处立模板前,用接长管接长所述接长出口,使得所
述接长管的出浆口距离下柱的顶端预设距离;
在浇筑上柱和下柱之间的节点处立模板,所述模板连接上柱和下柱,所述模板在
上柱和下柱之间围成中空的腔室,所述接长管一端与所述接长出口连通,另一端为出浆口,
所述出浆口伸入所述腔室内;
去除所述橡胶塞,采用压力注浆的方式使注浆材料依次流经所述注浆口、接长出
口、接长管和出浆口,最终压入至所述腔室内,直至注浆口处有注浆材料溢出,停止注浆;
用注浆材料将所述注浆口处进行抹平收口,养护。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法中,所述注浆孔道为直角形。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法中,所述注浆口位于所述上柱的侧壁,所述接长出口位于所
述上柱的底面中心。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法中,所述注浆孔道由预埋在上柱中的管道形成。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法中,所述注浆材料使用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
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法中,所述出浆口接近所述下柱的顶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在节点上柱的内部预留注浆孔道,在浇筑节点时通
过接长管可将此注浆孔道接长,即灌浆时使用注浆孔道,注浆孔道可通过接长管进行接长,
使得出浆口位置适宜于浇筑,利用压力将注浆材料从注浆口注入,并通过依次接长出口、接
长管、出浆口压入模板所围成的腔室内,实现上柱和下柱的混凝土浇筑连接,浇筑节点时,
无需在模板的侧壁处开口设置注浆口,简化了注浆工艺,节点浇筑的效率更高、质量的可控
性更强,工序更加简化,方便易学,有效解决了材料在注浆过程中不密实以及材料收缩的问
题,极大的提高了节点的浇筑质量,本发明能够保证浇筑柱-柱节点时的密实性,实现对节
点浇筑质量的有效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预制装配式柱与柱之间的节点浇筑结构中的上柱预留孔
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预制装配式柱与柱之间的节点浇筑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
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和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预制装配式柱与柱之间的节点浇筑结构,包括:
上柱1和下柱2,所述上柱1上预留有注浆孔道11,所述浇铸孔道11的一端是注浆口
111,另一端是接长出口112;
设置于上柱1和下柱2之间,且连接上柱1和下柱2的模板3,所述模板3在上柱和下
柱之间围成中空的腔室31;
接长管4,所述接长管4一端与所述接长出口112连通,另一端为出浆口41,所述出
浆口41伸入所述腔室内31;
依次流经所述注浆口111、接长出口112、接长管4和出浆口41,最终流至所述腔室
31内的注浆材料。在此,在节点上柱的内部预留注浆孔道,在浇筑节点时通过接长管可将此
注浆孔道接长,即灌浆时使用注浆孔道,注浆孔道可通过接长管进行接长,使得出浆口位置
适宜于浇筑,利用压力将注浆材料从注浆口注入,并通过依次接长出口、接长管、出浆口压
入模板所围成的腔室内,实现上柱和下柱的混凝土浇筑连接,浇筑节点时,无需在模板的侧
壁处开口设置注浆口,简化了注浆工艺,节点浇筑的效率更高、质量的可控性更强,工序更
加简化,方便易学,有效解决了材料在注浆过程中不密实以及材料收缩的问题,极大的提高
了节点的浇筑质量,本发明能够保证浇筑柱-柱节点时的密实性,实现对节点浇筑质量的有
效控制。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2所示,所述注浆孔道为直角形如L形,方便浇铸。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2所示,所述注浆口位于所述上柱的侧壁,所述接长出
口位于所述上柱的底面中心,从而使接长管连接于上柱的底面中心。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注浆孔道由预埋在上柱中的管道形成,以方便形成注浆
孔道,且保证注浆孔道符合预设形状。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注浆材料可使用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等材料,并保证
节点受力性能。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出浆口接近所述下柱的顶部,以提高浇筑质
量。
本发明还提供另一种预制装配式柱与柱之间的节点浇筑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
步骤S1,在准备上柱的施工期间,对上柱进行深化设计,包含在上柱上设置注浆孔
道,所述浇铸孔道的一端是注浆口,另一端是接长出口,在此需要确定注浆孔道的位置和直
径等;
步骤S2,在浇筑上柱和下柱之间的节点前,在上柱的注浆口处塞入橡胶塞等,防止
注浆孔道受到破坏变形以及杂物进入到孔道内部;
步骤S3,在浇筑上柱和下柱之间的节点处立模板前,用接长管接长所述接长出口,
使得所述接长管的出浆口距离下柱的顶端预设距离;
步骤S4,在浇筑上柱和下柱之间的节点处立模板,所述模板连接上柱和下柱,所述
模板在上柱和下柱之间围成中空的腔室,所述接长管一端与所述接长出口连通,另一端为
出浆口,所述出浆口伸入所述腔室内;
步骤S5,去除所述橡胶塞,采用压力注浆的方式使注浆材料依次流经所述注浆口、
接长出口、接长管和出浆口,最终压入至所述腔室内,直至注浆口处有注浆材料溢出,停止
注浆;
步骤S6,用注浆材料将所述注浆口处进行抹平收口,养护。在此,在节点上柱的内
部预留注浆孔道,在浇筑节点时通过接长管可将此注浆孔道接长,即灌浆时使用注浆孔道,
注浆孔道可通过接长管进行接长,使得出浆口位置适宜于浇筑,利用压力将注浆材料从注
浆口注入,并通过依次接长出口、接长管、出浆口压入模板所围成的腔室内,实现上柱和下
柱的混凝土浇筑连接,浇筑节点时,无需在模板的侧壁处开口设置注浆口,简化了注浆工
艺,节点浇筑的效率更高、质量的可控性更强,工序更加简化,方便易学,有效解决了材料在
注浆过程中不密实以及材料收缩的问题,极大的提高了节点的浇筑质量,本发明能够保证
浇筑柱-柱节点时的密实性,实现对节点浇筑质量的有效控制。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注浆孔道为直角形,方便浇铸。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注浆口位于所述上柱的侧壁,所述接长出口位于所述上
柱的底面中心,从而使接长管连接于上柱的底面中心。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注浆孔道由预埋在上柱中的管道形成,以方便形成注浆
孔道,且保证注浆孔道符合预设形状。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注浆材料可使用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等材料,并保证
节点受力性能。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出浆口接近所述下柱的顶部,以提高浇筑质量。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在节点上柱的内部预留注浆孔道,在浇筑节点时通过接长
管可将此注浆孔道接长,即灌浆时使用注浆孔道,注浆孔道可通过接长管进行接长,使得出
浆口位置适宜于浇筑,利用压力将注浆材料从注浆口注入,并通过依次接长出口、接长管、
出浆口压入模板所围成的腔室内,实现上柱和下柱的混凝土浇筑连接,浇筑节点时,无需在
模板的侧壁处开口设置注浆口,简化了注浆工艺,节点浇筑的效率更高、质量的可控性更
强,工序更加简化,方便易学,有效解决了材料在注浆过程中不密实以及材料收缩的问题,
极大的提高了节点的浇筑质量,本发明能够保证浇筑柱-柱节点时的密实性,实现对节点浇
筑质量的有效控制。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
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
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
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括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