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理红壤区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的方法.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958187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540.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10046765.2

申请日:

2017.01.22

公开号:

CN106818167A

公开日:

2017.06.13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G 1/00申请日:20170122|||公开

IPC分类号:

A01G1/00; A01G17/00; A01B79/00; E02D17/20

主分类号:

A01G1/00

申请人:

福建农林大学

发明人:

侯晓龙; 蔡丽平; 马祥庆; 吴鹏飞; 岳辉; 王友生; 邹显花

地址:

350002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上下店路15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代理人:

蔡学俊;吴志龙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理治理红壤区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的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1)在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边坡进行土地整理,进行消坡修筑阶梯或平台;(2)在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边坡修建排水措施;(3)在稀土原地浸矿池边沿修建土埂(4)在稀土原地浸矿池进行土壤改良(5)在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的边坡、阶梯或平台和浸矿池撒播草籽;(6)在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边坡坡底和阶梯或平台栽植灌木,在浸矿池栽植乔木。技术既可达到保持水土的效果,而且可改善生态环境,方法简单、成本较低、操作简便、恢复效果可持续维持的优点,适合在南方红壤侵蚀区离子型稀土矿废弃地治理中的推广应用。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用于治理红壤区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进
行:
(1)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包括浸矿池及边坡,对边坡进行土地整理,所述土地整理是进
行消坡即在边坡的坡面上修筑阶梯面或平台,防止边坡的坡面滑动;
(2)在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边坡的坡底旁侧修建排水排水沟,兼备排水和拦挡功能;
(3)在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的浸矿池边沿修建土埂,防止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的水土
流失;
(4)在稀土原地浸矿池进行土壤改良,所述土壤改良是利用生石灰调节土壤酸度;
(5)第一年的1-3月,在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的边坡、阶梯或平台和浸矿池撒播草籽,恢
复地被植物;
(6)在草籽出苗3-5 cm时,追肥1次;
(7)次年的1-3月,在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边坡的坡底和步骤(1)设置的阶梯或平台栽
植灌木,在浸矿池栽植乔木;
(8)在乔木和灌木栽植当年5-6月追肥1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理红壤区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的方法,其特征
在于:所述土地整理是进行消坡即在边坡的坡面上修筑阶梯面或平台,所述的阶梯或平台
高度3~5 m,控制边坡坡角在41°~46°,宽2 m~3 m,所述阶梯或平台的台面向内倾斜形成3°
~5°的反坡,防止坡面滑动,减小径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理红壤区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的方法,其特征
在于:所述排水沟内侧高出地表15 cm,排水沟用混凝土搭建,深度与宽度相同,沟壁宽15~
20 cm,底部垫碎石10~12 cm,底部垫碎石上表面铺混凝土厚10~12 cm,排水沟壁与沟底
垂直,排水沟坡降控制在2%~3%,兼备排水和拦挡功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理红壤区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的方法,其特征
在于:所述土埂高度 50 cm ~60 cm,顶宽20 cm~30 cm,外坡比1:0.5,内坡比1:0.2,土埂
表面夯实、削平。
5.根据权利要求1用于治理红壤区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稀土浸矿池废弃地土壤改良采取播撒生石灰的方法,按平均用量0.4 t/亩的标准,采
用人工播撒或耕播撒的方式将生石灰粉均匀拌入地面以下30 cm以内的土层内,使其充分
与表层土混合反应,以中和稀土浸矿池土壤的酸性,提高pH 值。
6.根据权利要求1用于治理红壤区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撒播草种在坡面、阶梯或台面、浸矿池进行;所述草种选择宽叶雀稗,开浅沟3-5 cm,每
亩按宽叶雀稗 1 kg、有机复合肥25 kg、山地表土80 kg充分拌匀后均匀撒播;待草籽出苗5
cm以上高度时进行追施尿素,按5 kg /亩在阴天或小雨前均匀撒施。
7.根据权利要求1用于治理红壤区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
坡底和阶梯或平台栽植灌木,所述灌木为胡枝子,选用1-2 年生苗;在坡底沿排水沟内侧栽
植1排;阶梯或平台处,按照株行距1 m ×1.5 m栽植,密度445株/亩,灌木种植穴采用穴状
或鱼鳞坑整地,规格为:穴顶50 cm×穴底30 cm×穴深30 cm;在浸矿池栽植乔木,所述乔木
为枫香、木荷、山杜英,采取梅花状混交;株行距2.0 m ×2.0 m,密度为167株/亩;乔木栽植
穴采用品字型整地,规格为:穴顶60 cm×穴底40 cm×穴深40 cm,穴土用在下方作梗。
8.根据权利要求7用于治理红壤区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乔
灌木栽植过程中,做到栽植打紧,不窝根;每穴施过磷酸钙0.5 kg,有机肥1.5 kg,过磷酸钙
和有机肥施入穴底,然后与土壤充分拌匀,再回填土至穴高出地表约5 cm。
9.根据权利要求1用于治理红壤区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乔
灌木栽植后当年追肥,在乔灌木后面近根部挖施肥小穴,每穴施复合肥0.15 kg,施肥后盖
土。
10.根据权利要求1用于治理红壤区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撒播草籽、栽植乔灌木季节选择1-3月,追肥选择在5-6月。

说明书

一种用于治理红壤区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理红壤区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的方法。

背景技术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是一种我国独特的新型稀土矿床,主要分布在我国江西、广东、
湖南、广西、福建等南方红壤侵蚀区。目前这些稀土资源多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具
有矿体覆盖浅、矿石较松散的特点。离子型稀土矿多采用池浸工艺进行稀土生产,即将挖取
的粘土搬运到池道内进行浸矿,因而产生大量浸矿废弃地。稀土矿经过挖取、搬运、水侵后,
破坏了原有土壤结构,极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因此,稀土浸矿废弃地的
治理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矿山废弃地治理主要有填筑、平整等工程措施,这种治理措施存在治理成
本高、效率低、易产生“二次污染”等不足,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理恢复效果。而采用植物恢复
措施具有治理成本低和治理效果好的优点,还可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但因稀土原地浸矿
废弃地不仅土壤结构被破坏,土壤养分流失,而且存在酸度低和重金属污染等问题,所以治
理过程中植被恢复模式的选择至关重要,否则无法达到治理效果。因此,离子型稀土原地浸
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提供一种用于治理红壤区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的方法,达到治理水土流失,增加植
被覆盖,促进稀土矿废弃地植被生态恢复,改善废弃地生态环境,可达到植被生态环境的长
期维持。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治理红壤区离子型稀土原
地浸矿废弃地的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是:一种用于治理红壤区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的方
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1)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包括浸矿池及边坡,对边坡进行土地整理,所述土地整理是进
行消坡即在边坡的坡面上修筑阶梯面或平台,防止边坡的坡面滑动;

(2)在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边坡的坡底旁侧修建排水排水沟,兼备排水和拦挡功能;

(3)在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的浸矿池边沿修建土埂,防止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的水土
流失;

(4)在稀土原地浸矿池进行土壤改良,所述土壤改良是利用生石灰调节土壤酸度;

(5)第一年的1-3月,在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的边坡、阶梯或平台和浸矿池撒播草籽,恢
复地被植物;

(6)在草籽出苗3-5 cm时,追肥1次;

(7)次年的1-3月,在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边坡的坡底和步骤(1)设置的阶梯或平台栽
植灌木,在浸矿池栽植乔木;

(8)在乔木和灌木栽植当年5-6月追肥1次。

进一步的,所述土地整理是进行消坡即在边坡的坡面上修筑阶梯面或平台,所述
的阶梯或平台高度3~5 m,控制边坡坡角在41°~46°,宽2 m~3 m,所述阶梯或平台的台面向
内倾斜形成3°~5°的反坡,防止坡面滑动,减小径流。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沟内侧高出地表15 cm,排水沟用混凝土搭建,深度与宽度相
同,沟壁宽15~20 cm,底部垫碎石10~12 cm,底部垫碎石上表面铺混凝土厚10~12 cm,排
水沟壁与沟底垂直,排水沟坡降控制在2%~3%,兼备排水和拦挡功能。

进一步的,所述土埂高度 50 cm ~60 cm,顶宽20 cm~30 cm,外坡比1:0.5,内坡
比1:0.2,土埂表面夯实、削平。

进一步的,所述的稀土浸矿池废弃地土壤改良采取播撒生石灰的方法,按平均用
量0.4 t/亩的标准,采用人工播撒或耕播撒的方式将生石灰粉均匀拌入地面以下30 cm以
内的土层内,使其充分与表层土混合反应,以中和稀土浸矿池土壤的酸性,提高pH 值。

进一步的,所述的撒播草种在坡面、阶梯或台面、浸矿池进行;所述草种选择宽叶
雀稗,开浅沟3-5 cm,每亩按宽叶雀稗 1 kg、有机复合肥25 kg、山地表土80 kg充分拌匀后
均匀撒播;待草籽出苗5 cm以上高度时进行追施尿素,按5 kg /亩在阴天或小雨前均匀撒
施。

进一步的,在坡底和阶梯或平台栽植灌木,所述灌木为胡枝子,选用1-2 年生苗;
在坡底沿排水沟内侧栽植1排;阶梯或平台处,按照株行距1 m ×1.5 m栽植,密度445株/
亩,灌木种植穴采用穴状或鱼鳞坑整地,规格为:穴顶50 cm×穴底30 cm×穴深30 cm;在浸
矿池栽植乔木,所述乔木为枫香、木荷、山杜英,采取梅花状混交;株行距2.0 m ×2.0 m,密
度为167株/亩;乔木栽植穴采用品字型整地,规格为:穴顶60 cm×穴底40 cm×穴深40 cm,
穴土用在下方作梗。

进一步的,乔灌木栽植过程中,做到栽植打紧,不窝根;每穴施过磷酸钙0.5 kg,有
机肥1.5 kg,过磷酸钙和有机肥施入穴底,然后与土壤充分拌匀,再回填土至穴高出地表约
5 cm。

进一步的,乔灌木栽植后当年追肥,在乔灌木后面近根部挖施肥小穴,每穴施复合
肥0.15 Kg,施肥后盖土。

进一步的,撒播草籽、栽植乔灌木季节选择1-3月,追肥选择在5-6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所述的用于治理红壤区离子
型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的方法,是在结合离子型稀土矿废弃地生态环境逆境的特点,根据
坡面径流调控理论、生态演替理论,采用坡面工程措施,土壤改良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
的综合治理技术。在稀土矿废弃地,土壤结构破坏,植被缺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
化。通过坡面整理、截排水工程、可截短坡长,增加蓄渗,有效拦截坡面径流泥沙,为植被恢
复创造基本生存环境;通过简单的土壤改良,解决强酸度对植被生长的限制作用;利用自身
研究筛选出的离子型稀土矿废弃地的耐性植物,先草灌后乔木,从而可促进植被生态系统
演替,达到稀土矿废弃地生态系统的持续恢复。经该技术治理恢复3年后,土壤持水力、团粒
结构和土壤养分均显著大于未开采区,土壤pH提高到5以上,一般植物可以生存;植被覆盖
率达到90%以上,且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

该技术既可达到保持水土的效果,而且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深灰经济的发
展。该技术方面具有方法简单、成本较低、操作简便、恢复效果可持续维持的优点,适合在南
方红壤侵蚀区离子型稀土矿废弃地治理中的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红壤区离子型稀土浸矿废弃地治理措施布局图;

附图2 为排水沟断面图;

附图3 为灌木种植穴断面图;

附图4 为乔木种植穴断面图;

附图5 为土埂断面图。

图中:1-边坡;2-阶梯或平台;3-排水沟;4-浸矿池;5-土埂;6-坡角;7-枫香、木荷、
山杜英梅花状混交植物;8-胡枝子;9-宽叶雀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5所示,一种用于治理红壤区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的方法,按以下
步骤进行:

(1)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包括浸矿池及边坡,对边坡进行土地整理,所述土地整理是进
行消坡即在边坡的坡面上修筑阶梯面或平台,防止边坡的坡面滑动;

(2)在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边坡的坡底旁侧修建排水排水沟,兼备排水和拦挡功能;

(3)在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的浸矿池边沿修建土埂,防止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的水土
流失;

(4)在稀土原地浸矿池进行土壤改良,所述土壤改良是利用生石灰调节土壤酸度;

(5)第一年的1-3月,在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的边坡、阶梯或平台和浸矿池撒播草籽,恢
复地被植物;

(6)在草籽出苗3-5 cm时,追肥1次;

(7)次年的1-3月,在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边坡的坡底和步骤(1)设置的阶梯或平台栽
植灌木,在浸矿池栽植乔木;

(8)在乔木和灌木栽植当年5-6月追肥1次。

本实施例中,所述土地整理是进行消坡即在边坡的坡面上修筑阶梯面或平台,所
述的阶梯或平台高度4 m,控制边坡坡角6在41°~46°,宽2 mm,所述阶梯或平台的台面向内
倾斜形成3°~5°的反坡,防止坡面滑动,减小径流。

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水沟内侧高出地表15 cm,排水沟用混凝土搭建,深度与宽度
相同,沟壁宽15 cm,底部垫碎石10cm,底部垫碎石上表面铺混凝土厚10cm,排水沟壁与沟底
垂直,排水沟坡降控制在2%~3%,兼备排水和拦挡功能。

本实施例中,所述土埂高度 50 cm ~60cm,顶宽20 cm~30cm,外坡比1:0.5,内坡
比1:0.2,土埂表面夯实、削平。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稀土浸矿池废弃地土壤改良采取播撒生石灰的方法,按平均
用量0.4 t/亩的标准,采用人工播撒或耕播撒的方式将生石灰粉均匀拌入地面以下30 cm
以内的土层内,使其充分与表层土混合反应,以中和稀土浸矿池土壤的酸性,提高pH 值。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撒播草种在坡面、阶梯或台面、浸矿池进行;所述草种选择宽
叶雀稗,开浅沟3-5 cm,每亩按宽叶雀稗 1 kg、有机复合肥25 kg、山地表土80 kg充分拌匀
后均匀撒播;待草籽出苗5 cm以上高度时进行追施尿素,按5 kg /亩在阴天或小雨前均匀
撒施。

本实施例中,在坡底和阶梯或平台栽植灌木,所述灌木为胡枝子,选用1-2 年生
苗;在坡底沿排水沟内侧栽植1排;阶梯或平台处,按照株行距1 m ×1.5 m栽植,密度445
株/亩,灌木种植穴采用穴状或鱼鳞坑整地,规格为:穴顶50 cm×穴底30 cm×穴深30 cm;
在浸矿池栽植乔木,所述乔木为枫香、木荷、山杜英,采取梅花状混交;株行距2.0 m ×2.0
m,密度为167株/亩;乔木栽植穴采用品字型整地,规格为:穴顶60 cm×穴底40 cm×穴深40
cm,穴土用在下方作梗。

本实施例中,乔灌木栽植过程中,做到栽植打紧,不窝根;每穴施过磷酸钙0.5 kg,
有机肥1.5 kg,过磷酸钙和有机肥施入穴底,然后与土壤充分拌匀,再回填土至穴高出地表
约5 cm。

本实施例中,乔灌木栽植后当年追肥,在乔灌木后面近根部挖施肥小穴,每穴施复
合肥0.15 Kg,施肥后盖土。

本实施例中,撒播草籽、栽植乔灌木季节选择1-3月,追肥选择在5-6月。

上述本发明所公开的任一技术方案除另有声明外,如果其公开了数值范围,那么
公开的数值范围均为优选的数值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优选的数值范围
仅仅是诸多可实施的数值中技术效果比较明显或具有代表性的数值。由于数值较多,无法
穷举,所以本发明才公开部分数值以举例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且,上述列举的数值不
应构成对本发明创造保护范围的限制。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
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
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
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一种用于治理红壤区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的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一种用于治理红壤区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的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一种用于治理红壤区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的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用于治理红壤区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用于治理红壤区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的方法.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理治理红壤区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的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1)在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边坡进行土地整理,进行消坡修筑阶梯或平台;(2)在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边坡修建排水措施;(3)在稀土原地浸矿池边沿修建土埂(4)在稀土原地浸矿池进行土壤改良(5)在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的边坡、阶梯或平台和浸矿池撒播草籽;(6)在稀土原地浸矿废弃地边坡坡底和阶梯或平台栽植灌木,在浸矿池栽植乔木。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