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化停车场预约取车系统与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自动化停车管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自动化停车场的预约取车系统与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化停车场已逐渐成为解决城市停车难的重要的技术手段,驾乘人员在存车或取车时可以通过值班员或自主地在自动化停车场入口通过使用凭证(RFID卡,条码凭条)或客户端存入车辆或者取出车辆,实现车辆的存取。
现有的自动化停车场普通存在管理智能化的程度较低、存车与取车耗时较长等问题。申请号为CN201220400023.8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应用于立体机械车库的预约取车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车辆信息获取设备,信息存储设备,刷卡器,控制器,反向寻车定位查询终端,显示屏。该系统在客户刷卡离开或进入时,即将信息传入停车场,收到信息后由泊车员将客户的车辆调至出口处。该系统的优点是为客户节约了找车的时间,解决了机械车库的反向寻车难的问题。其不足是不具备预约取车功能,仍然存在取车耗时较长的问题。
申请号为CN201410354053.3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全自动立体停车库车位预约及取车预约实现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车主使用移动终端输入身份验证码和预约取车时间,移动终端将车主预约取车信息以及移动设备唯一标识码发送至停车场服务器,将车辆取出存放到预约暂存车位,停车场服务器生成预约取车成功二维码并发送至用户的移动终端上,用户到停车场通过预约取车成功二维码并接受扫描验证,将车辆从预约暂存车位移到车辆存取间,车主从车辆存取间将车辆取走。该发明解决了取车验证手段复杂、约束条件多、实施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实现了车主预约取车。其存在问题是:不管车主能否在预定的时间内赶到停车场,该系统都会将车移动到取车暂存车位或车辆存取间,如果车主预约后不能按时取车,可能会因长时间占用预约取车暂存车位或车辆存取间而影响其他车主取车,从而降低停车场的使用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应用于自动化停车场的预约取车系统与方法,所述系统在接收到车主预约取车的请求后,通过GPS测得的车主的位置坐标估
算车主到达停车场所需的时间,在车主到达前将车移动到取车位置,使车主一到达停车场就能直接取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化停车场预约取车系统,包括:车辆信息获取装置,管理控制单元,车主携带的安装了GPS的客户端。所述车辆信息获取装置用于在车主存车时自动获取包含车牌号码信息的信号,并将所述信号发送给所述管理控制单元;所述客户端用于从所述管理控制单元接收存车信息(包括存车位置、车牌号码或存车码等),向所述管理控制单元发送预约取车请求信号,通过GPS向所述管理控制单元发送车主的位置坐标数据;所述管理控制单元用于识别车辆的车牌号码,向所述客户端发送存车信息,根据接收到的车主的位置坐标数据计算车主到达停车场的时间,将车辆移动到取车位置。
可选地,所述管理控制单元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无线通信模块、执行机构;所述无线通信模块用于实现所述管理控制单元与所述车辆信息获取装置和所述客户端之间的无线通信;所述执行机构用于在所述中央处理器的控制下移动车辆。
可选地,所述车辆信息获取装置与所述管理控制单元采取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交换。
可选地,所述车辆信息获取装置为二维码读取设备。
可选地,所述车辆信息获取装置为视频获取设备。
可选地,所述客户端为手机、便携电脑或车载导航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应用所述自动化停车场预约取车系统取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车主通过携带的客户端向管理控制单元发送包含预约取车时间、车牌号码或存车码信息的预约取车请求信号;
步骤2,所述管理控制单元接收所述客户端发送的预约取车请求信号,验证车牌号码或存车码后向所述客户端发送预约成功的应答信号。所述客户端接收到所述应答信号后,通过安装在客户端的GPS向所述管理控制单元发送车主的位置坐标数据;
步骤3,所述管理控制单元根据不同时刻车主的位置坐标计算车主运动的速度,进而计算车主到达停车场所需的时间;
步骤4,在车主到达停车场所需的时间内,所述管理控制单元根据车主的车牌号码信息将车辆移动到取车位置;
步骤5,如果在预定的取车时间内车主没有将车辆取走,且此时有人排队存车或取车,所述管理控制单元将移动到取车位置的车辆送回,并取消该车主的本次取车预约。
可选地,所述步骤1前还包括存车步骤:所述车辆信息获取装置自动获取包含车牌号码信息的信号,并将所述信号送至所述管理控制单元进行车牌号码识别。识别完成后,所述管理控制单元将车牌号码或存车码信息发送至所述客户端。
可选地,步骤5所述的车辆或者被送回原来存放的位置,或者被送到距取车位置较近的位置。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自动化停车场预约存车方法,包括:所述自动化停车场接收到车主通过携带的客户端发出的预约存车请求信号后,接收由安装在所述客户端的GPS给出的车主的位置坐标数据,根据不同时刻车主的位置坐标数据计算车主运动的速度,进而计算车主到达停车场所需的时间,在车主到达停车场前空出存车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通过安装在车主携带的客户端的GPS,获取车主向停车场运动时的实时位置坐标,根据一段时间内位置坐标的变化计算车主运动的速度,从而估算车主到达停车场所需的时间,在车主到达前将车移动到取车位置。如果在预定的取车时间内车主没有将车辆取走,且此时有人排队存车或取车,将车辆送回并取消该车主的取车预约。本发明实现了预约取车,解决了因无法确定车主能否按时赶到停车场而影响其它车辆的存取,提高了停车场的使用效率。
本发明所述方法还可应用于预约存车,根据客户端的GPS给出的车主的位置坐标估算车主到达停车场需要的时间,在车主到达前空出车位,同样可以提高停车场的使用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预约取车系统的组成框图;
图2为预约取车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化停车场预约取车系统,其组成如图1所示,包括:车辆信息获取装置1,管理控制单元2,车主携带的安装了GPS的客户端3。所述车辆信息获取装置1用于在车主存车时自动获取包含车牌号码信息的信号,并将所述信号发送给所述管理控制单元2;所述客户端3用于从所述管理控制单元2接收存车信息,向所述管理控制单元2发送预约取车请求信号,通过GPS向所述管理控制单元2发送车主的位置坐标数据;所述管理控制单元2用于识别车辆的车牌号码,向所述客户端3发送存车信息,根据接收到的车主的位置坐标数据计算车主到达停车场的时间,将车辆移动到取车位置。
所述管理控制单元2包括中央处理器21、存储器22、无线通信模块23、执行机构24。所述中央处理器21为控制管理中心,用于协调各单元电路的工作,实现信号数据处理;所述存储器22包括数据存储器和程序存储器,用于存储数据和系统软件;所述无线通信模块23用于实现所述管理控制单元2与所述车辆信息获取装置1和所述客户端3之间的无线通信;所述执行机构24用于在所述中央处理器21的控制下移动车辆。
所述车辆信息获取装置1与所述管理控制单元2之间的数据交换可采取有线方式,通过数据线直接相连;也可以采取无线通信方式,通过所述无线通信模块23实现。
所述车辆信息获取装置1为二维码读取设备。二维码读取设备获取包含车辆车牌号码信息的二维码信号,将其送至所述管理控制单元2进行解码后得到车牌号码。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车辆信息获取装置1为视频获取设备。由视频获取设备(如摄像机)获取车牌的视频图像,将其送至所述管理控制单元2进行OCR文字识别后得到车牌号码。
所述客户端3为手机、平板电脑或车载导航设备。
参看图2,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应用所述自动化停车场预约取车系统取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车主通过携带的客户端3向管理控制单元2发送包含预约取车时间、车牌号码或存车码信息的预约取车请求信号;
步骤2,所述管理控制单元2接收所述客户端3发送预约取车请求信号,验证车牌号码或存车码后向所述客户端3发送预约成功的应答信号。所述客户端3接收到所述应答信号后,通过安装在客户端3的GPS向所述管理控制单元2发送车主的位置坐标信号;
步骤3,所述管理控制单元2根据不同时刻车主的位置坐标计算车主运动的速度,进而计算车主到达停车场所需的时间;
步骤4,在车主到达停车场所需的时间内,所述管理控制单元2根据车主的车牌号码信息将车辆移动到取车位置;
步骤5,如果在预定的取车时间内车主没有将车取走,且此时有人排队存车或取车,所述管理控制单元2将移动到取车位置的车辆送回,并取消该车主的本次取车预约。
所述步骤1前还包括存车步骤:所述车辆信息获取装置1自动获取包含车牌号码信息的信号,并将所述信号送至所述管理控制单元2进行车牌号码识别。识别完成后,所述管理控制单元2将车牌号码或存车码信息发送至所述客户端3。
所述步骤5的被送回的车辆,或者被送回原来存放的位置;或者被送到距取车位置较近的位置,这样可以在车主再次提出预约取车时很方便地将车移动到取车位置。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预约存车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自动化停车场接收到车主通过携带的客户端发出的预约存车请求后,接收由安装在所述客户端的GPS给出的车主的位置坐标数据,根据不同时刻车主的位置坐标数据计算车主运动的速度,进而计算车主到达停车场所需的时间,在车主到达停车场前空出存车位。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