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离合器 (1)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合器,特别是一种新型结构的超越离合器。
(2)背景技术
超越离合器又称单向离合器或单向轴承,是一种只能从一个转向传递功率的装置。当主动滚道的速度与从动滚道的速度相同时进行传动,而当主动滚道的速度小于从动滚道时,从动滚道能自由转动。
超越离合器广泛应用于飞机、坦克、军用卡车、重型卡车、越野汽车、装载机、轮船、叉车、汽车、摩托车、车床、印刷机械、纺织机械、螺母成型机、弹簧机、生产线的间歇传动机构、矿山机械、扳手等。
传统的超越离合器一般是采用滚柱和内环凸轮及弹簧止推机构组成,这种结构因占用空间较大,其扭矩容量是很有限的,而且在扭振载荷的作用下没有强制的定位作用,故仍是很不可靠的。
CN00261332.8号专利提供一种装载机减速箱楔块式大超越离合器,其结构为卡块式单保持架超越离合器。因这种卡块式单保持架超越离合器中个别卡块不能严格地保持在同步位置,在扭振载荷作用下,当某些卡块突然离开负荷方向而处于脱开方向时,其中某些卡块发生翻滚,因而使离合器不能工作,即使作用在离合器的扭矩并不大,亦有这种故障发生。
CN01224883.5号专利提供一种超越离合器单向离合器,其结构为双保持架超越离合器。这种双保持架超越离合器具有同步性好、承载能力高等优点。但由于载荷急剧变化和连续不断的振动使离合器出现重载打滑,并容易造成离合器早期失效。
(3)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已有超越离合器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既能承受高速重载,又能承受载荷急剧变化和连续不断的振动,使离合器工作不打滑,大大延长使用寿命的超越离合器。
本发明采取了增设止推机构和润滑系统的技术措施。为此,本发明设有外圈和内圈,在外圈与内圈一圆周间隙之间设有卡块及为固定卡块的内、外双保持架和弹簧带,在外保持架与外圈之间设有止推机构,在外保持架与外圈之间设有固定簧片,在内圈与内保持架之间设有摩擦簧片,在内圈中间设有储油槽及多个油孔,在外圈设有弹性挡圈。
所说的卡块为异形卡块。止推机构采用弹性止推机构,可由弹性件和拨销组成。
所说的弹性止推机构可由设在外保持架上的至少1个凸台、外圈内侧端面地凹槽和弹性件组成,弹性件放置于外圈内侧端面的凹槽内,所说的弹性件可为弹簧。
所说的弹性止推机构也可由设在外保持架上的至少1个凹槽、弹性件和拨销组成,弹性件和拨销放置于设在外保持架上的凹槽内,所说的弹性件可为弹簧。
与现有的超越离合器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结构设计合理,制造工艺简单,工作可靠性强,承载扭矩大,使用寿命长,可承受较大的扭矩力和冲击力,可在高速重载的情况下长时间工作。
(4)附图说明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双保持架结构剖面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外保持架与外圈止推机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外保持架与另一种外圈止推机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例的外保持架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外保持架立体图。
(5)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当超越离合器工作时,由于载荷急剧变化和连续不断的振动,使超越离合器出现重载打滑,并容易造成离合器早期失效。本发明超越离合器新型结构如图1-3所示,设有外圈1和内圈6,在外圈1与内圈6一圆周间隙之间设有异形卡块2及为固定卡块的内保持架5、外保持架3和弹簧带4,在外保持架3与外圈1之间设有弹性止推机构(参见图4,5),弹性止推机构由弹簧1A和拨销13组成。在外保持架3与外圈1之间设有固定簧片11,在内环中间设有储油槽8及多个油孔7,在外圈设有弹性挡圈9。
当离合器处于“合”状态时,外圈1通过弹性止推机构推动外保持架3转动,外保持架3推动卡块2摆动,使其与内、外滚道接合。在扭振载荷作用下,离合器不会出现打滑,这时可传递大扭矩,而不受激烈振动影响,不会出现重载打滑。当离合器处于“离”状态时,也就是内圈6的速度大于外圈1时,外保持架3与外圈1在弹簧1A的弹力作用下进行复位。该弹簧也可以由采用其它弹性材料的弹性件代替。
另外,在外保持架3与外圈1之间设有固定簧片11;在内保持架5与内圈6之间设有摩擦簧片12。
实施例2
参见图1,2,当超越离合器工作时,超越离合器的润滑冷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可在内圈6的内孔设有储油槽8,用于贮油,在内圈6周向设有多个油孔7,用于保证在高速旋转时有足够的油量,确保离合器的润滑和冷却。
实施例3
参见图1,2,当超越离合器工作时,轴向定位也很重要,要保证轴向有一定的间隙。为此采用弹性挡圈9固定在外圈1的卡槽内,有利于轴向定位。
实施例4
如图6所示,所说的弹性止推机构可由设在外保持架3的4个凸台14、外圈1内侧端面的凹槽和弹簧组成,弹簧设置于外圈1内侧端面的凹槽内。
实施例5
如图7所示,所说的弹性止推机构可由设在外保持架3上的4个凹槽15与弹簧和拨销组成,弹簧和拨销放置于设在外保持架3上的4个凹槽内。
试验表明,本发明达到设计目的,性能可靠,不出现重载打滑等情况,成功地解决了长期以来超越离合器寿命短、易损坏的技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