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砌墙工具本申请为申请号为2014107556437,名称为建筑砌墙专用工具的专利申请的分案
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设施领域,特别地,是涉及一种建筑砌墙工具。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领域,砌墙过程中,需要采用砌刀,其操作方式是,采用砌刀在混凝土
桶内捞起团状混凝土,在将其涂在砖头侧壁上,然后用砌刀反复地刮抹,最终在砖头侧壁形
成均匀的一层混凝土,以粘结于其它建筑体。该操作过程十分麻烦,费时费力,不利于提高
施工效率。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砌墙工具,该专用工具可以有效
提高砌墙效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建筑砌墙工具包括一个由板体围
成的柱形筒;所述柱形筒包括一块条形底板,一块与所述条形底板正对的条形网板;所述条
形底板、条形网板的两侧对称设有一副可折叠板,两侧的所述可折叠板将所述条形底板、条
形网板枢接起来,使所述条形底板、条形网板、可折叠板构成所述柱形筒的各个侧面;所述
可折叠板的折叠轴以及可折叠板与所述条形底板、条形网板之间的枢接轴均为弹簧轴;各
所述弹簧轴在自然状态下使所述可折叠板保持挺直,并使可折叠板与所述条形底板、条形
网板相互垂直,即使所述柱形筒为长方体筒;所述柱形筒的后端设有一块与所述条形底板
固定且正交的挡板,所述挡板在所述弹簧轴处于自然状态时,遮住所述柱形筒的后端通孔;
且所述挡板向后连接一根手柄。
作为优选,所述可折叠板由两块相互枢接的对称条板构成,该两块对称条板在折
叠过程中,所形成的二面角可以在0°-180°范围内变化,所述二面角朝向所述柱形筒内侧。
作为优选,所述条形底板及所述可折叠板均由不锈钢板构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该建筑砌墙工具在使用时,首先将所述柱形筒插入混凝
土中,则由于柱形筒的原始状态为长方体筒,因此,将柱形筒从混凝土中取出,并使所述挡
板朝上,亦即所述柱形筒的筒口朝上时,混凝土便在柱形筒内被约束呈条形长方体状,然后
将柱形筒的条形网板压向砖头的侧面,则在压力作用下,所述可折叠板折叠,条形网板向所
述条形底板靠去,而柱形筒内的混凝土则在挤压作用下穿过条形网板,附着在砖头侧面,形
成规整的条形长方体状粘结体,可见,其操作过程极其简单,可以明显提高砌墙效率。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其中,该建筑砌墙工具包括一个由板体围成的柱形
筒;所述柱形筒包括一块条形底板,一块与所述条形底板正对的条形漏板;所述条形漏板由
刚性钢丝等距排列而成,相邻刚性钢丝之间形成漏隙,可使混凝土漏过;所述条形底板、条
形漏板的两侧对称设有一副可折叠板,两侧的所述可折叠板将所述条形底板、条形漏板枢
接起来,使所述条形底板、条形漏板、可折叠板构成所述柱形筒的各个侧面;所述可折叠板
的折叠轴以及可折叠板与所述条形底板、条形漏板之间的枢接轴均为弹簧轴;各所述弹簧
轴在自然状态下使所述可折叠板保持挺直,并使可折叠板与所述条形底板、条形漏板相互
垂直,即使所述柱形筒为长方体筒;且所述可折叠板的下边沿等距排列有呈悬梁状的弹性
钢丝,在所述可折叠板与所述条形漏板垂直时,两侧的所述可折叠板下边沿的所述弹性钢
丝恰好填充满所述条形漏板上的各所述漏隙;所述柱形筒的后端设有一块与所述条形底板
固定且正交的挡板,所述挡板在所述弹簧轴处于自然状态时,遮住所述柱形筒的后端通孔;
且所述挡板向后连接一根手柄。
所述可折叠板的优选,可与第一种技术方案相同。
该技术方案相比于第一种技术方案,其优点在于:在将所述柱形筒插入混凝土,获
得混凝土后提起工具的工程中,所述条形漏板上的漏隙始终被所述可折叠板下边沿的弹性
钢丝所填充,因此,只要不是柱形筒的筒口朝下,无论动作多大,也不会使混凝土从柱形筒
内漏出,而在将所述条形漏板压向砖头侧面时,由于所述可折叠板的形变,导致所述弹性钢
丝向上翘起,从而开放所述漏隙,使混凝土可以从漏隙中通过,以附着在砖头侧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建筑砌墙工具实施例一在自然状态下的端向示意图。
图2是本建筑砌墙工具实施例一在将混凝土压在砖头侧面的过程中的端向示意
图。
图3是本建筑砌墙工具实施例一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建筑砌墙工具实施例二在将混凝土压在砖头侧面的过程中的端向示意
图。
图5是图4的A-A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在图1-图3所示实施例一中,该建筑砌墙工具包括一个由板体围成的柱形筒;所述柱形
筒包括一块条形底板1,一块与所述条形底板1正对的条形网板2;所述条形底板1、条形网板
2的两侧对称设有一副可折叠板3,两侧的所述可折叠板3将所述条形底板1、条形网板2枢接
起来,使所述条形底板1、条形网板2、可折叠板3构成所述柱形筒的各个侧面;所述可折叠板
3由两块相互枢接的对称条板31、32构成,该两块对称条板在折叠过程中,所形成的二面角,
即图3中的α角可以在0°-180°范围内变化,所述二面角朝向所述柱形筒内侧。
所述可折叠板3的折叠轴320以及可折叠板3与所述条形底板1、条形网板2之间的
枢接轴310、20均为弹簧轴;各所述弹簧轴在自然状态下使所述可折叠板3保持挺直,并使可
折叠板3与所述条形底板1、条形网板2相互垂直,即,使所述柱形筒形成图1所示的长方体
筒;所述柱形筒的后端设有一块与所述条形底板1固定且正交的挡板4,所述挡板4在所述弹
簧轴处于自然状态时,遮住所述柱形筒的后端通孔;且所述挡板4向后连接一根手柄5。
上述的专用工具,所述条形底板1及所述可折叠板3均由不锈钢板构成。
上述建筑砌墙工具在使用时,首先将所述柱形筒插入混凝土中,则由于柱形筒的
原始状态为长方体筒,因此,将柱形筒从混凝土中取出,并使所述挡板4朝上,亦即所述柱形
筒的筒口朝上时,混凝土便在柱形筒内被约束呈条形长方体状,然后将柱形筒的条形网板2
压向砖头的侧面,则在压力作用下,所述可折叠板3折叠,形成如图2所示的状态,条形网板2
向所述条形底板1靠去,而柱形筒内的混凝土则在挤压作用下穿过条形网板2,附着在砖头
侧面,形成规整的条形长方体状粘结体,可见,其操作过程极其简单,可以明显提高砌墙效
率。
实施例二:
在图4、图5所示的实施例二中,该建筑砌墙工具包括一个由板体围成的柱形筒;所述柱
形筒包括一块条形底板1,一块与所述条形底板1正对的条形漏板6;所述条形漏板6由刚性
钢丝60等距排列而成,相邻刚性钢丝60之间形成漏隙,可使混凝土漏过;所述条形底板1、条
形漏板6的两侧对称设有一副可折叠板3,所述条形底板1、条形漏板6、可折叠板3的相互配
合关系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同的是,所述可折叠板3的下边沿等距排列有呈悬梁状的弹性钢
丝61,在所述可折叠板3与所述条形漏板6垂直时,也即是,在自然状态下时,两侧的所述可
折叠板3下边沿的所述弹性钢丝61恰好填充满所述条形漏板6上的各所述漏隙;同实施例一
一样,所述柱形筒的后端设有一块与所述条形底板1固定且正交的挡板4,所述挡板4在所述
弹簧轴处于自然状态时,遮住所述柱形筒的后端通孔;且所述挡板4向后连接一根手柄(未
图示)。
本实施例二的优点在于:在将所述柱形筒插入混凝土,获得混凝土后提起工具的
工程中,所述条形漏板6上的漏隙始终被所述可折叠板3下边沿的弹性钢丝61所填充,因此,
只要不是柱形筒的筒口朝下,无论动作多大,也不会使混凝土从柱形筒内漏出,而在将所述
条形漏板6压向砖头侧面时,由于所述可折叠板的形变,导致所述弹性钢丝61向上翘起,如
图4所示,从而开放所述漏隙,使混凝土可以从漏隙中通过,以附着在砖头侧面。需要说明的
是,所述弹性钢丝61之所以需要弹性,是因为在条形漏板6接近条形底板1时,弹性钢丝61的
端部将抵住条形底板1,此时,需要弹性钢丝61变形,才能使条形漏板6尽可能地贴近条形底
板1,即,使所述二面角尽可能接近0°。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
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