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部装置.pdf

上传人:n****g 文档编号:938807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PDF 页数:33 大小:7.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272028.6

申请日:

2013.07.01

公开号:

CN103573117A

公开日:

2014.02.12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E06B 3/263申请公布日:20140212|||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6B 3/263申请日:20130701|||公开

IPC分类号:

E06B3/263; E06B7/14

主分类号:

E06B3/263

申请人:

株式会社LIXIL

发明人:

山崎义澄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12.07.20 JP 2012-161551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90

代理人:

李雪春;王维玉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口部装置,在具有桥接结构的框体中,不必扩大下框的面宽尺寸就能确保存留水的区域。在所述开口部装置中,在上下框架和左右纵框架组装成的框架体(1)内收纳有拉窗(2),拉窗(2)在由上下框和左右纵框组装成的框体(3)内收纳有面板体(4),构成框体(3)的下框(21)用具有隔热性的桥接件(23)连接金属制的室内下框(21a)和室外下框(21b),桥接件(23)在固定于室内下框(21a)的室内固定部(23a)和固定于室外下框(21b)的室外固定部(23b)之间,具有底面配置在离开面板体(4)一侧的凹状部(23c)。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开口部装置,在由上下框架和左右纵框架组装成的框架体内收纳有拉窗,所述拉窗在由上下框和左右纵框组装成的框体内收纳有面板体,所述开口部装置的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框体的下框用具有隔热性的桥接件连接金属制的室内下框和室外下框,所述桥接件在固定于所述室内下框的室内固定部和固定于所述室外下框的室外固定部之间,具有底面配置在离开所述面板体一侧的凹状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口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状部横跨所述桥接件的长边方向大致全长形成并呈槽状。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口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状部的底面形成有排水孔。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口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状部的底面形成有排水孔。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开口部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框架体的下框架在内周面的与所述桥接件相对的位置上具有隔热构件,且所述隔热构件具有倾斜状的排水通道,所述排水通道与所述桥接件相对并从室内侧朝向室外侧下降。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口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框架具有与室外侧连通的排水口,所述排水口形成在所述下框架的比室外侧面更靠向室内侧的深部位置上,并邻接于所述排水通道的端部。

说明书

开口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建筑物开口部上设置的框架体内收纳有拉窗而构成的开口部装置,特别涉及将构成拉窗的框体的室内外构件用隔热性的桥接件连接而构成的开口部装置。
背景技术
设置在建筑物开口部上的开口部装置将拉窗收纳于框架体内。拉窗通过在框体内收纳玻璃板等面板体而构成。此处,为了提高开口部装置的隔热性能,框架体和框体采用了桥接结构。桥接结构将室内侧的金属构件和室外侧的金属构件用高隔热性的桥接件连接为一体。按照这种桥接结构,由于露出在室外侧的室外侧的金属构件与露出于室内侧的室内侧的金属构件通过桥接件被热隔断,所以可以提高开口部装置的隔热性。
在桥接结构中,室内侧的金属构件的室外侧面与室外侧的金属构件的室外侧面上分别形成有桥接件的保持部,桥接件室内外的两端部分别被两保持部保持。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这种在拉窗上采用了桥接结构的开口部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316108号
开口部装置要求具备排水性能,即可靠地将雨水和露水等向室外侧排出使其不会进入室内侧。构成拉窗的框体采用了将进入内周面侧的水排出到室外侧的结构。具有桥接结构的框体的排水结构为,在下框的桥接件上适当设置排水口,从所述排水口向框架体的内周面侧、进而向室外侧排水。
当水不断进入开口部装置时,直到桥接件的排水口的排水量与进入的水量达到平衡为止,下框的内周面存留的水的水位都会变高。因此在下框上设置一个区域,该区域的面宽尺寸大于等于在假想的最大进水量下存留于下框的内周面的水的高度,这样就可以使水存留在所述区域中。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开口部装置的外观性,优选减小构成框体的框件的面宽尺寸。因此,需要在不扩大下框的面宽尺寸的前提下保证存留水的区域。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口部装置,在具有桥接结构的框体中,不扩大下框的面宽尺寸就能够保证存留水的区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第一方式的开口部装置在由上下框架和左右纵框架组装成的框架体内收纳有拉窗,所述拉窗在由上下框和左右纵框组装成的框体内收纳有面板体,其中,构成所述框体的下框用具有隔热性的桥接件连接金属制的室内下框和室外下框,所述桥接件在固定于所述室内下框的室内固定部和固定于所述室外下框的室外固定部之间,具有底面配置在离开所述面板体一侧的凹状部。
根据第一方式的发明,由于下框的桥接件具有凹状部,且凹状部的底面配置在离开面板体一侧并向下方形成凹状,所以能够将进入框体内的水导入凹状部并存留。
此外,本发明第二方式的开口部装置中,所述凹状部横跨所述桥接件的长边方向大致全长形成并呈槽状。
根据第二方式的发明,可以将框体内的水集中于凹状部并可靠地排出,从而能够充分地保证排水性能。
而且,本发明第三方式的开口部装置中,所述凹状部的底面形成有排水孔。
根据第三方式的发明,可以将桥接件的凹状部存留的水排出到外部。
进而,本发明第四方式的开口部装置中,构成所述框架体的下框架在内周面的与所述桥接件相对的位置上具有隔热构件,且所述隔热构件具有倾斜状的排水通道,所述排水通道与所述桥接件相对并从室内侧朝向室外侧下降。
根据第四方式的发明,可以将框架体与框体之间的区域在室内外隔断以确保隔热性,并从框体顺畅地排水从而提高了排水性能,并且由于 通过一个部件实现两种功能,所以可以减少部件个数。
此外,本发明第五方式的开口部装置中,所述下框架具有与室外侧连通的排水口,所述排水口形成在所述下框架的比室外侧面更靠向室内侧的深部位置上,并邻接于所述排水通道的端部。
根据第五方式的发明,排水口从室外侧难以看到,外观性良好,并且使排水通道连续设置也实现了良好的排水性。
根据本发明的开口部装置,由于可以使进入框体内的水存留在桥接件的凹状部中,所以不必扩大框体的面宽尺寸就能够确保存留水的区域,兼备外观性和防水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纵断面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横断面图。
图4是图2中的下框架和下框附近的放大图。
图5是表示框架体的框架组装工序的简要主视图。
图6是表示框体的框组装工序的简要主视图。
图7是密封件的主视图。
图8是与下框对接的密封件的主视图。
图9是另一方式的抵接部附近的放大断面图。
图10是接角块的侧视图。
图11是安装有密封件的接角块的断面图。
图12是利用接角块连接下框与纵框的连接部分的连接前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纵断面图。
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横断面图。
图15是框架体的主视图。
图16是图13中的下外框架、下内框架和下框附近的放大图。
图17是表示框架体的框架组装工序的主视图。
图18是表示与图17不同的框架体的框架组装工序的主视图。
图1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主视图。
图20是图19的A-A断面图。
图21是图19的B-B断面图。
图22是图19的C-C断面图。
图23是图19的D-D断面图。
图24是下框架与纵中间框架的连接部分的放大断面图。
图25是固定金属配件的侧视图。
图26是表示固定金属配件的安装工序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框架体
2    拉窗
3    框体
4    面板体
10   上框架
11   下框架
12   纵框架
13   框架桥接件
14   隔热构件
15   抵接气密件
20   上框
21   下框
22   纵框
23   桥接件
23c  凹状部
24   压边构件
26   抵接气密件
30   框架密封件
31   密封件
32   接角块
32c  位置限制部
50   框架体
50a  外框架
50b  内框架
51   拉窗
52   框体
53   面板体
60   上外框架
61   下外框架
62   纵外框架
63   框架桥接件
64   抵接气密件
65   上内框架
66   下内框架
67   纵内框架
68   框架气密构件
70   上框
71   下框
72   纵框
73   桥接件
74   压边构件
80   框架密封件
81   接角块
82   外框架密封件
90   框架体
91   横中间框架
92   纵中间框架
93   桥接件
94   压边构件
95   固定金属配件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表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主视图。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在建筑物开口部上安装的框架体1内将拉窗2收纳成开关自如。图1是从室内侧观察开口部装置的图,所述开口部装置为内倒内开窗框,即能进行将拉窗2以其一方的纵边侧为轴朝向室内侧打开的动作,以及使拉窗2以其下边侧为轴朝向室内侧倾倒的动作。
拉窗2在框体3内收纳有面板体4。拉窗2上设有把手6,通过将把手6以规定角度转动、例如转动90度,可以使拉窗2打开为内倒状,通过将把手6转动更大角度、例如转动180度,能够使拉窗2以与把手6相反侧的纵边侧为轴朝向室内侧打开。
图2表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纵断面图,图3表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横断面图。如上述各图所示,开口部装置的框架体1由上框架10、下框架11和左右纵框架12、12组装为方形。此外,拉窗2在框体3内收纳有玻璃板构成的面板体4,所述框体3由上框20、下框21和左右纵框22、22组装成方形。
由于拉窗2可以进行前述两种开关,所以在上下边和左右边双方上被转动支承构件5支承在框架体1上。伴随把手6的转动,上下边的转动支承构件5或左右边的转动支承构件5中任意一方的支承状态被解除,能够通过仍维持支承状态的转动支承构件5将拉窗2打开为内开状。
通过以框架桥接件13连接金属制的室内上框架10a和室外上框架10b,形成了构成框架体1的上框架10,所述框架桥接件13由具有隔热性的材料构成。同样,通过由框架桥接件13连接金属制的室内下框架11a和室外下框架11b,形成了构成框架体1的下框架11,并且通过由框架桥接件13连接金属制的室内纵框架12a和室外纵框架12b,形成了构成 框架体1的纵框架12。
在上框架10的室外端部上,形成有从内周面10c向内周侧延伸的直立面10d,直立面10d的前端部保持有抵接气密件15,所述抵接气密件15与框体3的室外侧面抵接。下框架11的室外端部上也形成有直立面11d且其前端部保持有抵接气密件15,而且纵框架12的室外端部上也形成有直立面12d且其前端部保持有抵接气密件15,各抵接气密件15与框体3的室外侧面抵接。抵接气密件15遍布四周设置,使框架体1与拉窗2之间遍布四周连续气密。
在上框架10的内周面10c上,沿长边方向设有隔热构件14。隔热构件14以横跨框架桥接件13的方式配置,将上框架10的内周面10c和上框20的外周面20d之间的空间在室内外隔断,并且隔热构件14的前端部抵接于上框20,具有隔断冷气提高隔热性的功能。下框架11的内周面11c和纵框架12的内周面12c上,也分别设有隔热构件14。特别是在下框架11上,隔热构件14构成排水通道的一部分。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通过由桥接件23连接金属制的室内上框20a和室外上框20b,形成了构成框体3的上框20,所述桥接件23由具有隔热性的材料构成。同样,通过桥接件23连接金属制的室内下框21a和室外下框21b,形成了构成框体3的下框21,并且通过桥接件23连接金属制的室内纵框22a和室外纵框22b,形成了构成框体3的纵框22。这样,通过分别由框架桥接件13或桥接件23连接金属制的构件,形成框架体1和框体3,可以提高开口部装置的隔热性能。
构成框体3的各框件的两端部分别为具有45度的角度的倾斜面状,上框20与纵框22、下框21与纵框22分别对接,并通过后述的接角块连接。在所述连接结构中,各框件的厚壁部分需要相互对接,所以构成框体3的上框20、下框21和纵框22具有相同断面形状。
框体3通过压边结构固定面板体4。在压边结构中,面板体4的室内外表面的一方通过框体3保持,而另一方通过框体3上安装的压边构件24保持,本实施方式中,面板体4的室外侧面被上框20、下框21和 纵框22的室外侧面夹持,面板体4的室内侧面被压边构件24夹持。
在上框20的外周面20d的室内端部上形成有向外周侧延伸的直立面20e,直立面20e的前端部保持有抵接气密件26,所述抵接气密件26与框架体1的室内侧面抵接。下框21的外周面21d的室内端部上也形成有直立面21e,直立面21e的前端部保持有抵接气密件26,并且纵框22的外周面22d的室内端部上也形成有直立面22e,直立面22e的前端部保持有抵接气密件26。这样,抵接气密件26遍布四周设置并从室内侧抵接于框架体1,提高了气密性。
以下具体说明从下框21至下框架11的排水结构。图4表示了图2中的下框架11和下框21附近的放大图。此处,说明将进入下框21内的水排出到室外侧的排水通道。下框21的夹持面板体4的部分的内侧会进入雨水和露水。在下框21的内周面21c的室内端部上,形成有用于卡止压边构件24的卡止部21f。由于进入下框21内的水的水位越过所述卡止部21f后,水会进入室内侧,所以需要在水不断进入的情况下也能维持水位不越过卡止部21f的排水结构。
构成下框21的室内下框21a和室外下框21b的内周面在同一面内,并以横跨桥接件23的方式装载有定位块25,定位块25上装载有面板体4。室内下框21a的室外侧面上形成有用于保持桥接件23的室内端部的室内固定连接部21g,室外下框21b的室内侧面上形成有用于保持桥接件23的室外端部的室外固定连接部21h。桥接件23包括被室内固定连接部21g保持的室内固定部23a、被室外固定连接部21h保持的室外固定部23b、以及形成在室内固定部23a和室外固定部23b之间的凹状部23c。在下框21的内外周方向并列配置有两个桥接件23。
两个桥接件23都以凹状部23c向下方凹入的方式配置。即,凹状部23c的底面配置为靠近框体3的外周。桥接件23沿长边方向具有相同断面形状。即,凹状部23c在桥接件23的长边方向上横跨大致全长呈槽状。凹状部23c在长边方向上形成有多个排水孔(未图示),可以使进入下框21的内周面21c的水向下框架11的上表面侧排出。
在桥接件23上形成有凹状部23c,通过将凹状部23c的底面以靠近 框体3的外周的方式配置,保证了桥接件23的凹状部23c的底面与下框21的内周面21c之间具有足够的高度。这样,即便水持续进入下框21内,也能够使桥接件23上存留的水的水位不会到达下框21的内周面。因此,即使水持续进入下框21,也可以维持桥接件23上的水的水位不超过卡止部21f的状态。
此外,当从桥接件23到下框21的内周面21c的高度未得到充分保证时,在桥接件23上的水位急速上升的情况下,水面到达定位块25而导致水滴飞溅,水会进入室内侧。对此,由于定位块25的下表面与下框21的内周面21c的位置相同,本实施方式中充分保证了从凹状部23c的底面到定位块25的下表面之间的高度,所以能可靠地防止水进入室内侧。
借助桥接件23从下框21排出的水滴落到下框架11的上表面侧。下框架11上的与桥接件23相对的位置上设有隔热构件14。隔热构件14具有固定于下框架11的基端部14a,基端部14a的上方还具有:抵接于下框21的外周面21d的抵接部14b,以及构成隔热构件14的上表面的排水通道14c。
隔热构件14的排水通道14c以从室内侧到室外侧朝向下方倾斜的方式设置,并与下框21的桥接件23相对。因此,从桥接件23滴下的水在隔热构件14的排水通道14c上被导向室外侧。
在下框架11的比室外侧面更靠向室内侧的深部位置上形成有排水口11e。排水口11e与隔热构件14上形成的排水通道14c的室外端部邻接,将通过排水通道14c导向室外侧的水排放到室外侧。
在下框架11的室外侧面上形成有遮挡面部11f,遮挡面部11f从室外侧遮挡形成有排水口11e的部分。通过将排水口11e形成在下框架11的室外侧面的深部位置,并且在下框架11的室外侧面上形成遮挡面部11f,从室外侧不易看到排水口11e从而可以提高外观性。此外,由于没有设置排水阀构件等,从这一点上也可以提高外观性。
由于排水口11e通过遮挡面部11f以不直接露出于室外侧的状态配置,所以来自室外侧的水也不易进入,即使水从排水口11e进入下框架的室内侧,因为利用隔热构件14将空间与室内侧隔断,也可以使水不会 进入室内侧。
以下说明框架体1的框架组装和框体3的框组装。图5表示了框架体1的框架组装工序的简要主视图。如图5的(a)所示,将构成框架体1的上框架10和下框架11的两端面分别与纵框架12的侧面上下端部对接。上框架10和下框架11的两端部与纵框架12的侧面之间设有干式的框架密封件30。将上框架10和下框架11与纵框架12的侧面对接后,从纵框架12中、与上框架10和下框架11对接侧的相反侧进行螺钉固定,如图5(b)所示组装成框架体1。
图6表示了框体3的框组装工序的简要主视图。如图6的(a)所示,构成框体3的上框20、下框21和左右纵框22、22的两端面都呈45度的角度,通过使连接的框件相互对接,相互能够形成90度的角度。进行框件连接的四个角部上,分别设有呈大致L状的接角块32。
接角块32从连接的上框20和纵框22或下框21和纵框22的各端面插入。插入框件的接角块32通过与框件铆接而被固定。接角块32上沿连接的框件的各端面临时固定有干式的密封件31,通过在连接的框件的各端面间设置所述密封件31,保证了框件间的气密性和水密性。通过将接角块32固定在各框件上,框件被连接组装成图6的(b)所示的框体3。
如图4所示,在构成下框21的室内下框21a上形成有方形的中空部21i。中空部21i由下述部分围成:构成下框21的室内侧面的室内侧壁21j;邻接于室内侧壁21j并构成下框21的内周面21c的上壁部21k;邻接于室内侧壁21j并构成下框21的外周面21d的下壁部21m;以及邻接于上壁部21k和下壁部21m并具有室内固定连接部21g的室外壁部21n。从端部将接角块32插入所述中空部21i。另外,上框20和纵框22也具有与下框21同样断面形状的中空部,并插入有接角块32。形成中空部21i的室内侧壁21j上,在上下中间位置形成有向中空部21i内突出的突起状的抵接部21p。
进一步说明框体3上使用的密封件31。图7表示了密封件31的主视图。在框体3的四个连接部分上分别设有密封件31,由于如上所述构成框体3的各框件具有相同断面形状,所以四个部位都采用同形状的密 封件31。如图7所示,与框件的中空部对应的部分上,形成有用于插通接角块32的孔部31a。孔部31a的室内侧成为宽度小的室内侧部31b。
图8表示了与下框21对接的密封件31的主视图。如该图所示,密封件31具有大致沿构成框体3的框件的断面形状延伸的形状,并被连接的框件的厚壁部分夹持。如上所述,由于下框21的形成中空部21i的室内侧壁21j具有突起状的抵接部21p,所以接角块32的室内侧面抵接于抵接部21p的前端面,接角块32的室内侧面的位置被限制为比室内侧壁21j更靠向室外侧的位置。
因此,即使将密封件31的室内侧部31b的宽度设置为组合了室内侧壁21j的壁厚和抵接部21p的突出高度,也可以使密封件31和接角块32不发生干扰,所以使室内侧部31b具有能保证气密性和水密性的足够宽度。这样,能够通过密封件31充分保证气密性和水密性。此外,通过保证室内侧部31b的宽度,能够防止密封件31被框件的端面夹持时伸出到室内侧,不会导致外观性变差。
此处,针对下框21表示了抵接部21p与密封件31的关系,如上所述由于上框20和纵框22也具有相同断面形状并同样具有抵接部,所以对于连接上框20和纵框22的部分的密封件31,也能够充分保证室内侧部31b的宽度并得到同样的效果。
抵接部21p的结构不限于图4所示的形状和配置。图9表示了另一方式的抵接部21p附近的放大断面图。如图9的(a)所示,抵接部21p也可以形成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宽度。这样,当抵接部21p具有一定程度的宽度时,由于室内侧壁21j上形成厚壁较大的区域,当在下框21的室内侧面上安装某个零件等时,该区域还能够用作形成螺钉孔的区域。此外,如图9的(b)所示,即使将抵接部21p设置在邻接于室内侧壁21j的上壁部21k和下壁部21m上,同样可以将接角块32的室内侧面限制在比室内侧壁21j更靠近室外侧的位置上。
进一步说明通过接角块32连接框件。图10表示了接角块32的侧视图。接角块32形成大体L状,包括:第一插入部32a,插入到连接的一方的框件的中空部;以及第二插入部32b,插入到连接的另一方的框件的 中空部。
在接角块32的由第一插入部32a和第二插入部32b形成的角部上,两面分别形成有切口状的位置限制部32c、32c。图11表示了安装有密封件31的接角块32的断面图。如该图所示,可以将密封件31以相对于第一插入部32a和第二插入部32b倾斜的状态、安装在接角块32上。如图8所示,密封件31的孔部31a小于中空部21i,其上边的边缘部和下边的边缘部位于中空部21i的内侧。通过将接角块32插入密封件31的孔部31a,孔部31a的上下边缘部分别在接角块32的角部上被位置限制部32c卡止。这样,可以使密封件31相对于接角块32成为临时固定状态。
在连接框件时,预先将密封件31临时固定在接角块32上,再把接角块32分别插入连接的框件。图12表示了通过接角块32连接下框21和纵框22的连接部分的连接前状态的立体图。如该图所示,密封件31临时固定在接角块32上并与其一体化。
下框21和纵框22的端面分别形成45度的倾斜状。临时固定于接角块32的密封件31的两面分别与下框21和纵框22的端面相对,通过把接角块32的第一插入部32a和第二插入部32b分别插入下框21和纵框22,密封件31被下框21的端面和纵框22的端面夹持。
由于接角块32用于连接框件,所以相对于框件的中空部几乎未设定余隙。因此,密封件31利用位置限制部32c被定位于接角块32上,通过将接角块32插入框件而使密封件31相对于框件的端面被准确定位。这样,不必进行使密封件31相对于框件的端面定位的作业,能够提高框组装的作业性。此外,由于密封件31被准确定位,因而还可以防止密封件31从框件间伸出到室内侧,从而可以防止外观性变差。
此处,针对下框21说明了中空部21i的结构,此外,对于下框21与纵框22的连接部分说明了连接工序,其他的框件也和下框21具有相同断面形状,框体3上形成的四个角部都以同样的结构由接角块32连接,并且框件间设有密封件31。此外,接角块32上形成的位置限制部32c的形状和位置不限于本实施方式说明的方式,只要能准确定位并临时固定密封件31即可。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位置限制部32c分别形成在接角 块32的两面,但也可以仅形成在单侧。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图13表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纵断面图,图14表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横断面图。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在框架体50内将拉窗51收纳成开关自如。拉窗51在框体52内收纳有面板体53,通过操作把手55,能够以一方的纵边为轴朝向室外侧打开。即,本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构成纵滑出窗。
在框架体50的外框架50a的内周面上一体设有内框架50b。其中,外框架50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框架体1形状相同。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框架体1的室外侧面上形成有直立面20e、21e、22e,所以不能直接应用于具有外开的拉窗的窗户。因此,通过将室内侧具有直立面的内框架50b设置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框架体1的内周侧,本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能够收纳外开的拉窗51。
外框架50a由作为横外框架的上外框架60和下外框架61,以及左右纵外框架62、62组装成方形。外框架50a如上所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框架体1形状相同,室内侧和室外侧的金属构件通过框架桥接件63连接为一体。
内框架50b由作为横内框架的上内框架65和下内框架66,以及左右纵内框架67、67组装成方形。上内框架65上形成有室内侧面向内周侧延伸的室内直立面65a,室内直立面65a的前端部保持有抵接气密件64并与框体52的室内侧面抵接。下内框架66上也形成有室内直立面66a,下内框架66的前端部保持有抵接气密件64并与框体52的室内侧面抵接。纵内框架67上也形成有室内直立面67a,纵内框架67的前端部保持有抵接气密件64并与框体52的室内侧面抵接。
内框架50b的内周面与外框架50a的室外端部上形成的直立面的内周端部大体成为一个面,内框架50b的室内直立面65a、66a、67a比外框架50a的直立面向内周侧突出。由于拉窗51收容在比内框架50b的内周面靠向内侧,所以框体52的室内侧面与内框架50b的室内直立面65a、66a、67a相对,拉窗51以外开状保持在框架体50上。
这样,通过在室外侧具有直立面的外框架50a的内周面上设置内框 架50b,在内框架50b的室内侧形成室内直立面,且所述室内直立面从外框架50a的直立面延伸到内周侧,由于可以将构成外框架50a的框架件与第一实施方式采用的框架件通用化,能够通过部件的通用化实现成本降低。此外,由于内框架50b中各框架件的端面为倾斜面状,并采用将各框架件的端面对接连接的框架组装结构,所以可以简化部件的结构和加工形状且框架组装作业简单,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
框体52由上框70、下框71和左右纵框72、72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通过桥接件73将室内侧和室外侧的金属构件形成一体。此外,面板体53被框体52的室内侧设置的压边构件74和框体52的室外侧面夹持而固定。
进一步详细说明外框架50a和内框架50b的框架组装结构。图15表示了框架体50的主视图。如该图所示,外框架50a的上外框架60和下外框架61的两端面分别与左右纵外框架62、62的侧面对接并固定。这种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框架体1相同。
另一方面,内框架50b的上内框架65、下内框架66和左右纵内框架67、67的两端面,分别为45度的倾斜面状并相互对接,通过在各框架件中插入接角块(未图示)并铆接固定而连接固定。
图16表示了图13中的下外框架61、下内框架66和下框71附近的放大图。下外框架61内周面的室内侧部分具有卡止部61b。另一方面,下内框架66具备与下外框架61的内周面相对的、从外周面突出的脚部66c,所述脚部66c卡止于下外框架61的卡止部61b。比下内框架66的脚部66c靠向室外侧,形成有向下外框架61的内周面延伸的室外侧脚部66h。室外侧脚部66h的前端与下外框架61的内周面抵接,且与下外框架61的内周面上形成的突片61d邻接。此外,从下内框架66的内周面朝向下外框架61的内周面进行螺钉固定,通过脚部66c的卡止和螺钉固定,下内框架66和下外框架61被固定。
通过在下内框架66上设置脚部66c和室外侧脚部66h,由于对内框架50b从室外侧施加使其倾倒的力时脚部66c能够受力,当对内框架50b从室内侧施加使其倾倒的力时室外侧脚部66h能够受力,所以能防止内 框架50b从外框架50a脱离。而且,将下内框架66螺钉固定于下外框架61时,由于脚部66c被卡止部61b卡止,所以尽管在下内框架66以所述位置为支点向室外侧倾倒的方向产生旋转力,但是通过使室外侧脚部66h抵接于下外框架61的内周面,可以防止下内框架66旋转。
下内框架66具有中空部66d,下内框架66的室内侧壁66e的内面侧上形成有突起状的抵接部66f。这样,在通过接角块连接的内框架50b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保证了密封件在室内侧部分上的宽度,利用干式的密封件可靠地确保了气密性和水密性,并防止密封件向室内侧伸出,从而可以防止外观性变差。
在下内框架66的室外侧面上,形成有用于保持框架气密构件68的气密构件保持部66b。框架气密构件68包括:由气密构件保持部66b保持的基端部68a;从基端部68a向室外侧大幅伸出的气密部68b;以及从气密部68b的下端部向下方延伸的翅片状的隔断部68c。气密部68b与下外框架61的直立面61a的前端部抵接,保证了下外框架61与下内框架66间的气密性和水密性。
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下外框架61上形成有与室外侧连通的排水口61c。框架气密构件68的隔断部68c与下外框架61的排水口61c相对,将下外框架61与下内框架66间的空间在室内外隔断。这样,即使水从室外侧借助排水口61c被吹入下外框架61内,也可以由隔断部68c将水阻断,可以防止水进一步进入室内侧。
下内框架66的气密构件保持部66b的下部上形成有向室外侧突出的肋66g。肋66g从下方支承被气密构件保持部66b保持的框架气密构件68。这样,由于即使框架气密构件68被外部的力压向下方,也可以被肋66g支承,所以能维持气密部68b相对于下外框架61的抵接状态。图16所示的下外框架61和下内框架66的固定结构,以及下内框架66的中空部66d、框架气密构件68的结构,与框架体50的上边和纵边相同。
图17表示了框架体50的框架组装工序的主视图。首先如图17的(a)所示,预先组装好内框架50b。内框架50b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框体3同样的工序组装而成。即,针对两端部分别形成45度的倾斜面状的上内 框架65、下内框架66和纵内框架67,分别插入临时固定有框架密封件80的接角块81,通过将所述插入的接角块81铆接固定,来固定各框架件。
接着如图17的(b)所示,针对内框架50b,从外周侧安装外框架50a的各框架件。构成外框架50a的上外框架60和下外框架61的两端面分别借助外框架密封件82与纵外框架62的一方的侧面对接,并从纵外框架62另一方的侧面侧通过螺钉固定。这样,完成了图17的(c)所示的框架体50。
此外,也可以用其他工序形成框架体50。图18表示了与图17不同工序的框架体50的框架组装工序的主视图。所述工序中也是预先组装好内框架50b。接着如图18的(a)所示,组装外框架50a中的上外框架60、下外框架61和一方的纵外框架62三方,而将外框架50a一方的侧部形成开放状,并从所述开放状的侧部将内框架50b滑动插入外框架50a。如图18的(b)所示,将内框架50b滑动插入外框架50a后,将纵外框架62固定于开放的一方的侧部,完成了图18的(c)所示的框架体50。
在图18所示的框架组装工序中,滑动插入预先组装的内框架50b时,框架气密构件68在滑动接触外框架50a的状态下滑动。框架气密构件68例如可以由半硬质的材料形成,此时,框架气密构件68滑动时不会产生过大阻力,能够进行平滑的滑动插入作业。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将窗户在纵向和横向上连接。图19表示了第三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主视图。所述开口部装置由上下方向两扇窗户和左右方向两扇窗户连接组成,上层图中左侧为第二实施方式说明的外开的纵滑出窗,其他三个都是固定窗。
在图19的开口部装置中,在组装上框架10、下框架11和左右纵框架12、12的基础上,框架体90还设有:从上框架10至下框架11的纵中间框架92;以及从一方的纵框架12到纵中间框架92、并从纵中间框架92到另一方的纵框架12的横中间框架91,拉窗51或面板体4收纳在 框架体90上形成的四个区域中。此处,采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上框架10、下框架11和纵框架12。此外,拉窗51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图20表示了图19的A-A断面图,图21表示了图19的B-B断面图,图22表示了图19的C-C断面图,图23表示了图19的D-D断面图。如各图所示,横中间框架91和纵中间框架92都是将室内侧和室外侧的金属构件通过桥接件93连接而形成。
横中间框架91的上表面侧和下表面侧的室外端部上分别形成有直立面91a,纵中间框架92的两侧面的室外端部分别形成有直立面92a。此外,横中间框架91具有能将压边构件94固定于室内侧的卡止部91b,纵中间框架92具有能将压边构件94固定于室内侧的卡止部92b。而且,横中间框架91和纵中间框架92可以通过室外侧的直立面91a、92a与室内侧的压边构件94夹持固定面板体4。
如图20、22所示,关于纵滑出窗的部分,上框架10、一方的纵框架12、横中间框架91和纵中间框架92的内周面上分别安装有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内框架50b。内框架50b的脚部66c被横中间框架91和纵中间框架92的卡止部91b、92b卡止。此处,上框架10和横中间框架91相当于横外框架,一方的纵框架12和纵中间框架92相当于纵外框架,并且如图19所示,纵中间框架92的上端部与上框架10的侧面对接固定,上框架10的端部与一方的纵框架12的侧面对接固定,横中间框架91的端部分别与一方的纵框架12的侧面和纵中间框架92的侧面对接固定。另一方面,内框架50b如上所述,作为内横框架的上内框架65和下内框架66、左右纵内框架67、67的两端面分别形成倾斜面状并彼此对接固定。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横中间框架91和纵中间框架92,可以采用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作为横框架的上框架60和下框架61以及纵外框架62,通过将内框架50b安装在内周面上,不仅与在室内侧设置压边构件94的固定窗实现部件通用化,还能够低成本地设置纵滑出窗。
本实施方式采用了图19所示的窗户配置方式,但是对连接设置的窗户的个数和窗户的种类的配置不限于此,还可以连接设置更多扇窗户,此外,将纵滑出窗设置在哪个位置也可以任意选择。另外,也可以设置 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的内开窗。在采用外开窗时,图19中的横中间框架91和纵中间框架92构成了外框架50a的一部分,根据外开窗的配置位置,确定横外框架和纵外框架由上框架10和下框架11、纵框架12、横中间框架91以及纵中间框架92中的哪些构成。
以下说明纵中间框架92的固定结构。图24表示了下框架11与纵中间框架92的连接部分的放大断面图。纵中间框架92的上下端部分别固定在上框架10和下框架11的内周面上。采用固定金属配件95进行所述固定。纵中间框架92的固定所使用的固定金属配件95不仅需要相对于上框架10和下框架11准确定位,还需要牢固固定。可是,当使固定金属配件95与例如沿上框架10和下框架11的长边方向形成的卡止部滑动卡合等时,定位作业困难,此外,由于为了能进行滑动,部件间还需要保持一定的余隙,出现了不能通过卡止进行牢固固定的问题。而本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中,通过将固定金属配件95旋转后卡止于上框架10和下框架11的卡止部,使固定金属配件95的安装作业变得容易,同时保持了利用卡止的牢固固定。
图25表示了固定金属配件95的侧视图。如该图所示,固定金属配件95具有固定于下框架11或上框架10的底面部95a,以及朝向面对底面部95a的方向延伸的一组固定面部95c、95c。固定面部95c、95c的间隔设定为使其分别抵接于纵中间框架92的左右内周面,通过将底面部95a固定在上框架10或下框架11上,固定面部95c、95c与纵中间框架92的内周面抵接。固定面部95c上形成有螺钉孔,固定面部95c能够用螺钉固定在抵接的纵中间框架92的内周面上。
利用用于固定压边构件而形成在上框架10和下框架11上的卡止部,将固定金属配件95固定于上框架10和下框架11。如图24所示,下框架11的卡止部11g在室内侧和室外侧分别形成有倒L状的突出片,通过使成为底面部95a的室内外端部的卡合部95b分别卡止于构成卡止部11g的突出片,固定金属配件95被固定。
图26表示了固定金属配件95的安装工序的俯视图。如图26的(a)所示,在固定面部95c相对于卡止部11g以俯视45度的角度倾斜的状态下,固定金属配件95的底面部95a的宽度小于构成卡止部11g的突出片 间的宽度。另一方面,底面部95a的平行于固定面部95c方向上的宽度,形成为能卡止于卡止部11g的宽度,其两端部成为卡合部95b、95b。
图26的(a)中,由于将固定面部95c相对于卡止部11g以俯视45度的角度倾斜,所以可以将底面部95a装载在下框架11的卡止部11g间的区域。此外,底面部95a上形成有螺钉孔,可以将固定金属配件95临时固定成底面部95a相对于下框架11的内周面11c旋转自如。
如图26的(a)所示,将固定金属配件95的底面部95a通过螺钉临时固定于下框架11的内周面11c后,使固定金属配件95旋转。如图26的(b)所示,固定金属配件95旋转到固定面部95c面向下框架11的卡止部11g延伸的方向为止。在所述角度下,由于卡合部95b和卡止部11g之间没有设定余隙,所以底面部95a的卡合部95b被下框架11的卡止部11g牢固卡止。这样,固定金属配件95被固定于下框架11。
此处说明了下框架11与固定金属配件95之间的固定,上框架10与固定金属配件95之间的固定也相同。并且,通过将纵中间框架92配置在分别安装了固定金属配件95的上框架10和下框架11之间,并将固定金属配件95和纵中间框架92的上下端部分别螺钉固定,从而将纵中间框架92固定在框架体90内。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本实施方式,可以在其技术构思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应用。

开口部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开口部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开口部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开口部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口部装置.pdf(3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3573117A43申请公布日20140212CN103573117A21申请号201310272028622申请日20130701201216155120120720JPE06B3/263200601E06B7/1420060171申请人株式会社LIXIL地址日本东京都72发明人山崎义澄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90代理人李雪春王维玉54发明名称开口部装置57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口部装置,在具有桥接结构的框体中,不必扩大下框的面宽尺寸就能确保存留水的区域。在所述开口部装置中,在上下框架和左右纵框架组装成的框架体(1)内收纳有拉窗(2),拉。

2、窗(2)在由上下框和左右纵框组装成的框体(3)内收纳有面板体(4),构成框体(3)的下框(21)用具有隔热性的桥接件(23)连接金属制的室内下框(21A)和室外下框(21B),桥接件(23)在固定于室内下框(21A)的室内固定部(23A)和固定于室外下框(21B)的室外固定部(23B)之间,具有底面配置在离开面板体(4)一侧的凹状部(23C)。30优先权数据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12页附图19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12页附图19页10申请公布号CN103573117ACN103573117A1/1页21一种开口部装置,在由上下框架和左。

3、右纵框架组装成的框架体内收纳有拉窗,所述拉窗在由上下框和左右纵框组装成的框体内收纳有面板体,所述开口部装置的特征在于,构成所述框体的下框用具有隔热性的桥接件连接金属制的室内下框和室外下框,所述桥接件在固定于所述室内下框的室内固定部和固定于所述室外下框的室外固定部之间,具有底面配置在离开所述面板体一侧的凹状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口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状部横跨所述桥接件的长边方向大致全长形成并呈槽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口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状部的底面形成有排水孔。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口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状部的底面形成有排水孔。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

4、开口部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框架体的下框架在内周面的与所述桥接件相对的位置上具有隔热构件,且所述隔热构件具有倾斜状的排水通道,所述排水通道与所述桥接件相对并从室内侧朝向室外侧下降。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口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框架具有与室外侧连通的排水口,所述排水口形成在所述下框架的比室外侧面更靠向室内侧的深部位置上,并邻接于所述排水通道的端部。权利要求书CN103573117A1/12页3开口部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在建筑物开口部上设置的框架体内收纳有拉窗而构成的开口部装置,特别涉及将构成拉窗的框体的室内外构件用隔热性的桥接件连接而构成的开口部装置。背景技术0002设置在建。

5、筑物开口部上的开口部装置将拉窗收纳于框架体内。拉窗通过在框体内收纳玻璃板等面板体而构成。此处,为了提高开口部装置的隔热性能,框架体和框体采用了桥接结构。桥接结构将室内侧的金属构件和室外侧的金属构件用高隔热性的桥接件连接为一体。按照这种桥接结构,由于露出在室外侧的室外侧的金属构件与露出于室内侧的室内侧的金属构件通过桥接件被热隔断,所以可以提高开口部装置的隔热性。0003在桥接结构中,室内侧的金属构件的室外侧面与室外侧的金属构件的室外侧面上分别形成有桥接件的保持部,桥接件室内外的两端部分别被两保持部保持。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这种在拉窗上采用了桥接结构的开口部装置。0004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

6、特开2004316108号0005开口部装置要求具备排水性能,即可靠地将雨水和露水等向室外侧排出使其不会进入室内侧。构成拉窗的框体采用了将进入内周面侧的水排出到室外侧的结构。具有桥接结构的框体的排水结构为,在下框的桥接件上适当设置排水口,从所述排水口向框架体的内周面侧、进而向室外侧排水。0006当水不断进入开口部装置时,直到桥接件的排水口的排水量与进入的水量达到平衡为止,下框的内周面存留的水的水位都会变高。因此在下框上设置一个区域,该区域的面宽尺寸大于等于在假想的最大进水量下存留于下框的内周面的水的高度,这样就可以使水存留在所述区域中。0007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开口部装置的外观性,优选减小构成。

7、框体的框件的面宽尺寸。因此,需要在不扩大下框的面宽尺寸的前提下保证存留水的区域。发明内容0008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口部装置,在具有桥接结构的框体中,不扩大下框的面宽尺寸就能够保证存留水的区域。0009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第一方式的开口部装置在由上下框架和左右纵框架组装成的框架体内收纳有拉窗,所述拉窗在由上下框和左右纵框组装成的框体内收纳有面板体,其中,构成所述框体的下框用具有隔热性的桥接件连接金属制的室内下框和室外下框,所述桥接件在固定于所述室内下框的室内固定部和固定于所述室外下框的室外固定部之间,具有底面配置在离开所述面板体一侧的凹状部。0010根据第一方式的发明,。

8、由于下框的桥接件具有凹状部,且凹状部的底面配置在离开面板体一侧并向下方形成凹状,所以能够将进入框体内的水导入凹状部并存留。0011此外,本发明第二方式的开口部装置中,所述凹状部横跨所述桥接件的长边方向说明书CN103573117A2/12页4大致全长形成并呈槽状。0012根据第二方式的发明,可以将框体内的水集中于凹状部并可靠地排出,从而能够充分地保证排水性能。0013而且,本发明第三方式的开口部装置中,所述凹状部的底面形成有排水孔。0014根据第三方式的发明,可以将桥接件的凹状部存留的水排出到外部。0015进而,本发明第四方式的开口部装置中,构成所述框架体的下框架在内周面的与所述桥接件相对的位。

9、置上具有隔热构件,且所述隔热构件具有倾斜状的排水通道,所述排水通道与所述桥接件相对并从室内侧朝向室外侧下降。0016根据第四方式的发明,可以将框架体与框体之间的区域在室内外隔断以确保隔热性,并从框体顺畅地排水从而提高了排水性能,并且由于通过一个部件实现两种功能,所以可以减少部件个数。0017此外,本发明第五方式的开口部装置中,所述下框架具有与室外侧连通的排水口,所述排水口形成在所述下框架的比室外侧面更靠向室内侧的深部位置上,并邻接于所述排水通道的端部。0018根据第五方式的发明,排水口从室外侧难以看到,外观性良好,并且使排水通道连续设置也实现了良好的排水性。0019根据本发明的开口部装置,由于。

10、可以使进入框体内的水存留在桥接件的凹状部中,所以不必扩大框体的面宽尺寸就能够确保存留水的区域,兼备外观性和防水性。附图说明0020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主视图。0021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纵断面图。0022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横断面图。0023图4是图2中的下框架和下框附近的放大图。0024图5是表示框架体的框架组装工序的简要主视图。0025图6是表示框体的框组装工序的简要主视图。0026图7是密封件的主视图。0027图8是与下框对接的密封件的主视图。0028图9是另一方式的抵接部附近的放大断面图。0029图10是接角块的侧视图。0030图11是安装有密封件的。

11、接角块的断面图。0031图12是利用接角块连接下框与纵框的连接部分的连接前状态的立体图。0032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纵断面图。0033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横断面图。0034图15是框架体的主视图。0035图16是图13中的下外框架、下内框架和下框附近的放大图。0036图17是表示框架体的框架组装工序的主视图。0037图18是表示与图17不同的框架体的框架组装工序的主视图。0038图1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主视图。说明书CN103573117A3/12页50039图20是图19的AA断面图。0040图21是图19的BB断面图。0041图22是图19的CC断面图。

12、。0042图23是图19的DD断面图。0043图24是下框架与纵中间框架的连接部分的放大断面图。0044图25是固定金属配件的侧视图。0045图26是表示固定金属配件的安装工序的俯视图。0046附图标记说明00471框架体00482拉窗00493框体00504面板体005110上框架005211下框架005312纵框架005413框架桥接件005514隔热构件005615抵接气密件005720上框005821下框005922纵框006023桥接件006123C凹状部006224压边构件006326抵接气密件006430框架密封件006531密封件006632接角块006732C位置限制部006。

13、850框架体006950A外框架007050B内框架007151拉窗007252框体007353面板体007460上外框架007561下外框架007662纵外框架007763框架桥接件说明书CN103573117A4/12页6007864抵接气密件007965上内框架008066下内框架008167纵内框架008268框架气密构件008370上框008471下框008572纵框008673桥接件008774压边构件008880框架密封件008981接角块009082外框架密封件009190框架体009291横中间框架009392纵中间框架009493桥接件009594压边构件009695固定金。

14、属配件具体实施方式0097根据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表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主视图。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在建筑物开口部上安装的框架体1内将拉窗2收纳成开关自如。图1是从室内侧观察开口部装置的图,所述开口部装置为内倒内开窗框,即能进行将拉窗2以其一方的纵边侧为轴朝向室内侧打开的动作,以及使拉窗2以其下边侧为轴朝向室内侧倾倒的动作。0098拉窗2在框体3内收纳有面板体4。拉窗2上设有把手6,通过将把手6以规定角度转动、例如转动90度,可以使拉窗2打开为内倒状,通过将把手6转动更大角度、例如转动180度,能够使拉窗2以与把手6相反侧的纵边侧为轴朝向室内侧打开。0099图2表示。

15、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纵断面图,图3表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横断面图。如上述各图所示,开口部装置的框架体1由上框架10、下框架11和左右纵框架12、12组装为方形。此外,拉窗2在框体3内收纳有玻璃板构成的面板体4,所述框体3由上框20、下框21和左右纵框22、22组装成方形。0100由于拉窗2可以进行前述两种开关,所以在上下边和左右边双方上被转动支承构件5支承在框架体1上。伴随把手6的转动,上下边的转动支承构件5或左右边的转动支承构件5中任意一方的支承状态被解除,能够通过仍维持支承状态的转动支承构件5将拉窗2打开为内开状。0101通过以框架桥接件13连接金属制的室内上框架10A和。

16、室外上框架10B,形成了构成框架体1的上框架10,所述框架桥接件13由具有隔热性的材料构成。同样,通过由框架说明书CN103573117A5/12页7桥接件13连接金属制的室内下框架11A和室外下框架11B,形成了构成框架体1的下框架11,并且通过由框架桥接件13连接金属制的室内纵框架12A和室外纵框架12B,形成了构成框架体1的纵框架12。0102在上框架10的室外端部上,形成有从内周面10C向内周侧延伸的直立面10D,直立面10D的前端部保持有抵接气密件15,所述抵接气密件15与框体3的室外侧面抵接。下框架11的室外端部上也形成有直立面11D且其前端部保持有抵接气密件15,而且纵框架12的。

17、室外端部上也形成有直立面12D且其前端部保持有抵接气密件15,各抵接气密件15与框体3的室外侧面抵接。抵接气密件15遍布四周设置,使框架体1与拉窗2之间遍布四周连续气密。0103在上框架10的内周面10C上,沿长边方向设有隔热构件14。隔热构件14以横跨框架桥接件13的方式配置,将上框架10的内周面10C和上框20的外周面20D之间的空间在室内外隔断,并且隔热构件14的前端部抵接于上框20,具有隔断冷气提高隔热性的功能。下框架11的内周面11C和纵框架12的内周面12C上,也分别设有隔热构件14。特别是在下框架11上,隔热构件14构成排水通道的一部分。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0104通过由桥接件。

18、23连接金属制的室内上框20A和室外上框20B,形成了构成框体3的上框20,所述桥接件23由具有隔热性的材料构成。同样,通过桥接件23连接金属制的室内下框21A和室外下框21B,形成了构成框体3的下框21,并且通过桥接件23连接金属制的室内纵框22A和室外纵框22B,形成了构成框体3的纵框22。这样,通过分别由框架桥接件13或桥接件23连接金属制的构件,形成框架体1和框体3,可以提高开口部装置的隔热性能。0105构成框体3的各框件的两端部分别为具有45度的角度的倾斜面状,上框20与纵框22、下框21与纵框22分别对接,并通过后述的接角块连接。在所述连接结构中,各框件的厚壁部分需要相互对接,所以。

19、构成框体3的上框20、下框21和纵框22具有相同断面形状。0106框体3通过压边结构固定面板体4。在压边结构中,面板体4的室内外表面的一方通过框体3保持,而另一方通过框体3上安装的压边构件24保持,本实施方式中,面板体4的室外侧面被上框20、下框21和纵框22的室外侧面夹持,面板体4的室内侧面被压边构件24夹持。0107在上框20的外周面20D的室内端部上形成有向外周侧延伸的直立面20E,直立面20E的前端部保持有抵接气密件26,所述抵接气密件26与框架体1的室内侧面抵接。下框21的外周面21D的室内端部上也形成有直立面21E,直立面21E的前端部保持有抵接气密件26,并且纵框22的外周面22。

20、D的室内端部上也形成有直立面22E,直立面22E的前端部保持有抵接气密件26。这样,抵接气密件26遍布四周设置并从室内侧抵接于框架体1,提高了气密性。0108以下具体说明从下框21至下框架11的排水结构。图4表示了图2中的下框架11和下框21附近的放大图。此处,说明将进入下框21内的水排出到室外侧的排水通道。下框21的夹持面板体4的部分的内侧会进入雨水和露水。在下框21的内周面21C的室内端部上,形成有用于卡止压边构件24的卡止部21F。由于进入下框21内的水的水位越过所述卡止部21F后,水会进入室内侧,所以需要在水不断进入的情况下也能维持水位不越过卡说明书CN103573117A6/12页8。

21、止部21F的排水结构。0109构成下框21的室内下框21A和室外下框21B的内周面在同一面内,并以横跨桥接件23的方式装载有定位块25,定位块25上装载有面板体4。室内下框21A的室外侧面上形成有用于保持桥接件23的室内端部的室内固定连接部21G,室外下框21B的室内侧面上形成有用于保持桥接件23的室外端部的室外固定连接部21H。桥接件23包括被室内固定连接部21G保持的室内固定部23A、被室外固定连接部21H保持的室外固定部23B、以及形成在室内固定部23A和室外固定部23B之间的凹状部23C。在下框21的内外周方向并列配置有两个桥接件23。0110两个桥接件23都以凹状部23C向下方凹入的。

22、方式配置。即,凹状部23C的底面配置为靠近框体3的外周。桥接件23沿长边方向具有相同断面形状。即,凹状部23C在桥接件23的长边方向上横跨大致全长呈槽状。凹状部23C在长边方向上形成有多个排水孔(未图示),可以使进入下框21的内周面21C的水向下框架11的上表面侧排出。0111在桥接件23上形成有凹状部23C,通过将凹状部23C的底面以靠近框体3的外周的方式配置,保证了桥接件23的凹状部23C的底面与下框21的内周面21C之间具有足够的高度。这样,即便水持续进入下框21内,也能够使桥接件23上存留的水的水位不会到达下框21的内周面。因此,即使水持续进入下框21,也可以维持桥接件23上的水的水位。

23、不超过卡止部21F的状态。0112此外,当从桥接件23到下框21的内周面21C的高度未得到充分保证时,在桥接件23上的水位急速上升的情况下,水面到达定位块25而导致水滴飞溅,水会进入室内侧。对此,由于定位块25的下表面与下框21的内周面21C的位置相同,本实施方式中充分保证了从凹状部23C的底面到定位块25的下表面之间的高度,所以能可靠地防止水进入室内侧。0113借助桥接件23从下框21排出的水滴落到下框架11的上表面侧。下框架11上的与桥接件23相对的位置上设有隔热构件14。隔热构件14具有固定于下框架11的基端部14A,基端部14A的上方还具有抵接于下框21的外周面21D的抵接部14B,以。

24、及构成隔热构件14的上表面的排水通道14C。0114隔热构件14的排水通道14C以从室内侧到室外侧朝向下方倾斜的方式设置,并与下框21的桥接件23相对。因此,从桥接件23滴下的水在隔热构件14的排水通道14C上被导向室外侧。0115在下框架11的比室外侧面更靠向室内侧的深部位置上形成有排水口11E。排水口11E与隔热构件14上形成的排水通道14C的室外端部邻接,将通过排水通道14C导向室外侧的水排放到室外侧。0116在下框架11的室外侧面上形成有遮挡面部11F,遮挡面部11F从室外侧遮挡形成有排水口11E的部分。通过将排水口11E形成在下框架11的室外侧面的深部位置,并且在下框架11的室外侧面。

25、上形成遮挡面部11F,从室外侧不易看到排水口11E从而可以提高外观性。此外,由于没有设置排水阀构件等,从这一点上也可以提高外观性。0117由于排水口11E通过遮挡面部11F以不直接露出于室外侧的状态配置,所以来自室外侧的水也不易进入,即使水从排水口11E进入下框架的室内侧,因为利用隔热构件14将空间与室内侧隔断,也可以使水不会进入室内侧。0118以下说明框架体1的框架组装和框体3的框组装。图5表示了框架体1的框架组说明书CN103573117A7/12页9装工序的简要主视图。如图5的(A)所示,将构成框架体1的上框架10和下框架11的两端面分别与纵框架12的侧面上下端部对接。上框架10和下框架。

26、11的两端部与纵框架12的侧面之间设有干式的框架密封件30。将上框架10和下框架11与纵框架12的侧面对接后,从纵框架12中、与上框架10和下框架11对接侧的相反侧进行螺钉固定,如图5(B)所示组装成框架体1。0119图6表示了框体3的框组装工序的简要主视图。如图6的(A)所示,构成框体3的上框20、下框21和左右纵框22、22的两端面都呈45度的角度,通过使连接的框件相互对接,相互能够形成90度的角度。进行框件连接的四个角部上,分别设有呈大致L状的接角块32。0120接角块32从连接的上框20和纵框22或下框21和纵框22的各端面插入。插入框件的接角块32通过与框件铆接而被固定。接角块32上。

27、沿连接的框件的各端面临时固定有干式的密封件31,通过在连接的框件的各端面间设置所述密封件31,保证了框件间的气密性和水密性。通过将接角块32固定在各框件上,框件被连接组装成图6的(B)所示的框体3。0121如图4所示,在构成下框21的室内下框21A上形成有方形的中空部21I。中空部21I由下述部分围成构成下框21的室内侧面的室内侧壁21J;邻接于室内侧壁21J并构成下框21的内周面21C的上壁部21K;邻接于室内侧壁21J并构成下框21的外周面21D的下壁部21M;以及邻接于上壁部21K和下壁部21M并具有室内固定连接部21G的室外壁部21N。从端部将接角块32插入所述中空部21I。另外,上框。

28、20和纵框22也具有与下框21同样断面形状的中空部,并插入有接角块32。形成中空部21I的室内侧壁21J上,在上下中间位置形成有向中空部21I内突出的突起状的抵接部21P。0122进一步说明框体3上使用的密封件31。图7表示了密封件31的主视图。在框体3的四个连接部分上分别设有密封件31,由于如上所述构成框体3的各框件具有相同断面形状,所以四个部位都采用同形状的密封件31。如图7所示,与框件的中空部对应的部分上,形成有用于插通接角块32的孔部31A。孔部31A的室内侧成为宽度小的室内侧部31B。0123图8表示了与下框21对接的密封件31的主视图。如该图所示,密封件31具有大致沿构成框体3的框。

29、件的断面形状延伸的形状,并被连接的框件的厚壁部分夹持。如上所述,由于下框21的形成中空部21I的室内侧壁21J具有突起状的抵接部21P,所以接角块32的室内侧面抵接于抵接部21P的前端面,接角块32的室内侧面的位置被限制为比室内侧壁21J更靠向室外侧的位置。0124因此,即使将密封件31的室内侧部31B的宽度设置为组合了室内侧壁21J的壁厚和抵接部21P的突出高度,也可以使密封件31和接角块32不发生干扰,所以使室内侧部31B具有能保证气密性和水密性的足够宽度。这样,能够通过密封件31充分保证气密性和水密性。此外,通过保证室内侧部31B的宽度,能够防止密封件31被框件的端面夹持时伸出到室内侧,。

30、不会导致外观性变差。0125此处,针对下框21表示了抵接部21P与密封件31的关系,如上所述由于上框20和纵框22也具有相同断面形状并同样具有抵接部,所以对于连接上框20和纵框22的部分的密封件31,也能够充分保证室内侧部31B的宽度并得到同样的效果。0126抵接部21P的结构不限于图4所示的形状和配置。图9表示了另一方式的抵接部说明书CN103573117A8/12页1021P附近的放大断面图。如图9的(A)所示,抵接部21P也可以形成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宽度。这样,当抵接部21P具有一定程度的宽度时,由于室内侧壁21J上形成厚壁较大的区域,当在下框21的室内侧面上安装某个零件等时,该区域还能够。

31、用作形成螺钉孔的区域。此外,如图9的(B)所示,即使将抵接部21P设置在邻接于室内侧壁21J的上壁部21K和下壁部21M上,同样可以将接角块32的室内侧面限制在比室内侧壁21J更靠近室外侧的位置上。0127进一步说明通过接角块32连接框件。图10表示了接角块32的侧视图。接角块32形成大体L状,包括第一插入部32A,插入到连接的一方的框件的中空部;以及第二插入部32B,插入到连接的另一方的框件的中空部。0128在接角块32的由第一插入部32A和第二插入部32B形成的角部上,两面分别形成有切口状的位置限制部32C、32C。图11表示了安装有密封件31的接角块32的断面图。如该图所示,可以将密封件。

32、31以相对于第一插入部32A和第二插入部32B倾斜的状态、安装在接角块32上。如图8所示,密封件31的孔部31A小于中空部21I,其上边的边缘部和下边的边缘部位于中空部21I的内侧。通过将接角块32插入密封件31的孔部31A,孔部31A的上下边缘部分别在接角块32的角部上被位置限制部32C卡止。这样,可以使密封件31相对于接角块32成为临时固定状态。0129在连接框件时,预先将密封件31临时固定在接角块32上,再把接角块32分别插入连接的框件。图12表示了通过接角块32连接下框21和纵框22的连接部分的连接前状态的立体图。如该图所示,密封件31临时固定在接角块32上并与其一体化。0130下框2。

33、1和纵框22的端面分别形成45度的倾斜状。临时固定于接角块32的密封件31的两面分别与下框21和纵框22的端面相对,通过把接角块32的第一插入部32A和第二插入部32B分别插入下框21和纵框22,密封件31被下框21的端面和纵框22的端面夹持。0131由于接角块32用于连接框件,所以相对于框件的中空部几乎未设定余隙。因此,密封件31利用位置限制部32C被定位于接角块32上,通过将接角块32插入框件而使密封件31相对于框件的端面被准确定位。这样,不必进行使密封件31相对于框件的端面定位的作业,能够提高框组装的作业性。此外,由于密封件31被准确定位,因而还可以防止密封件31从框件间伸出到室内侧,从。

34、而可以防止外观性变差。0132此处,针对下框21说明了中空部21I的结构,此外,对于下框21与纵框22的连接部分说明了连接工序,其他的框件也和下框21具有相同断面形状,框体3上形成的四个角部都以同样的结构由接角块32连接,并且框件间设有密封件31。此外,接角块32上形成的位置限制部32C的形状和位置不限于本实施方式说明的方式,只要能准确定位并临时固定密封件31即可。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位置限制部32C分别形成在接角块32的两面,但也可以仅形成在单侧。0133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图13表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纵断面图,图14表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横断面图。第二实施方式的。

35、开口部装置在框架体50内将拉窗51收纳成开关自如。拉窗51在框体52内收纳有面板体53,通过操作把手55,能够以一方的纵边为轴朝向室外侧打开。即,本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构成纵滑出窗。0134在框架体50的外框架50A的内周面上一体设有内框架50B。其中,外框架50A与说明书CN103573117A109/12页11第一实施方式的框架体1形状相同。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框架体1的室外侧面上形成有直立面20E、21E、22E,所以不能直接应用于具有外开的拉窗的窗户。因此,通过将室内侧具有直立面的内框架50B设置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框架体1的内周侧,本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能够收纳外开的拉窗51。0135外框架。

36、50A由作为横外框架的上外框架60和下外框架61,以及左右纵外框架62、62组装成方形。外框架50A如上所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框架体1形状相同,室内侧和室外侧的金属构件通过框架桥接件63连接为一体。0136内框架50B由作为横内框架的上内框架65和下内框架66,以及左右纵内框架67、67组装成方形。上内框架65上形成有室内侧面向内周侧延伸的室内直立面65A,室内直立面65A的前端部保持有抵接气密件64并与框体52的室内侧面抵接。下内框架66上也形成有室内直立面66A,下内框架66的前端部保持有抵接气密件64并与框体52的室内侧面抵接。纵内框架67上也形成有室内直立面67A,纵内框架67的前端部。

37、保持有抵接气密件64并与框体52的室内侧面抵接。0137内框架50B的内周面与外框架50A的室外端部上形成的直立面的内周端部大体成为一个面,内框架50B的室内直立面65A、66A、67A比外框架50A的直立面向内周侧突出。由于拉窗51收容在比内框架50B的内周面靠向内侧,所以框体52的室内侧面与内框架50B的室内直立面65A、66A、67A相对,拉窗51以外开状保持在框架体50上。0138这样,通过在室外侧具有直立面的外框架50A的内周面上设置内框架50B,在内框架50B的室内侧形成室内直立面,且所述室内直立面从外框架50A的直立面延伸到内周侧,由于可以将构成外框架50A的框架件与第一实施方式。

38、采用的框架件通用化,能够通过部件的通用化实现成本降低。此外,由于内框架50B中各框架件的端面为倾斜面状,并采用将各框架件的端面对接连接的框架组装结构,所以可以简化部件的结构和加工形状且框架组装作业简单,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0139框体52由上框70、下框71和左右纵框72、72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通过桥接件73将室内侧和室外侧的金属构件形成一体。此外,面板体53被框体52的室内侧设置的压边构件74和框体52的室外侧面夹持而固定。0140进一步详细说明外框架50A和内框架50B的框架组装结构。图15表示了框架体50的主视图。如该图所示,外框架50A的上外框架60和下外框架61的两端面分别与。

39、左右纵外框架62、62的侧面对接并固定。这种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框架体1相同。0141另一方面,内框架50B的上内框架65、下内框架66和左右纵内框架67、67的两端面,分别为45度的倾斜面状并相互对接,通过在各框架件中插入接角块(未图示)并铆接固定而连接固定。0142图16表示了图13中的下外框架61、下内框架66和下框71附近的放大图。下外框架61内周面的室内侧部分具有卡止部61B。另一方面,下内框架66具备与下外框架61的内周面相对的、从外周面突出的脚部66C,所述脚部66C卡止于下外框架61的卡止部61B。比下内框架66的脚部66C靠向室外侧,形成有向下外框架61的内周面延伸的室外侧脚。

40、部66H。室外侧脚部66H的前端与下外框架61的内周面抵接,且与下外框架61的内周面上形成的突片61D邻接。此外,从下内框架66的内周面朝向下外框架61的内周面进行螺钉固定,通过脚部66C的卡止和螺钉固定,下内框架66和下外框架61被固定。说明书CN103573117A1110/12页120143通过在下内框架66上设置脚部66C和室外侧脚部66H,由于对内框架50B从室外侧施加使其倾倒的力时脚部66C能够受力,当对内框架50B从室内侧施加使其倾倒的力时室外侧脚部66H能够受力,所以能防止内框架50B从外框架50A脱离。而且,将下内框架66螺钉固定于下外框架61时,由于脚部66C被卡止部61B。

41、卡止,所以尽管在下内框架66以所述位置为支点向室外侧倾倒的方向产生旋转力,但是通过使室外侧脚部66H抵接于下外框架61的内周面,可以防止下内框架66旋转。0144下内框架66具有中空部66D,下内框架66的室内侧壁66E的内面侧上形成有突起状的抵接部66F。这样,在通过接角块连接的内框架50B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保证了密封件在室内侧部分上的宽度,利用干式的密封件可靠地确保了气密性和水密性,并防止密封件向室内侧伸出,从而可以防止外观性变差。0145在下内框架66的室外侧面上,形成有用于保持框架气密构件68的气密构件保持部66B。框架气密构件68包括由气密构件保持部66B保持的基端部68A;从。

42、基端部68A向室外侧大幅伸出的气密部68B;以及从气密部68B的下端部向下方延伸的翅片状的隔断部68C。气密部68B与下外框架61的直立面61A的前端部抵接,保证了下外框架61与下内框架66间的气密性和水密性。0146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下外框架61上形成有与室外侧连通的排水口61C。框架气密构件68的隔断部68C与下外框架61的排水口61C相对,将下外框架61与下内框架66间的空间在室内外隔断。这样,即使水从室外侧借助排水口61C被吹入下外框架61内,也可以由隔断部68C将水阻断,可以防止水进一步进入室内侧。0147下内框架66的气密构件保持部66B的下部上形成有向室外侧突出的肋66G。肋6。

43、6G从下方支承被气密构件保持部66B保持的框架气密构件68。这样,由于即使框架气密构件68被外部的力压向下方,也可以被肋66G支承,所以能维持气密部68B相对于下外框架61的抵接状态。图16所示的下外框架61和下内框架66的固定结构,以及下内框架66的中空部66D、框架气密构件68的结构,与框架体50的上边和纵边相同。0148图17表示了框架体50的框架组装工序的主视图。首先如图17的(A)所示,预先组装好内框架50B。内框架50B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框体3同样的工序组装而成。即,针对两端部分别形成45度的倾斜面状的上内框架65、下内框架66和纵内框架67,分别插入临时固定有框架密封件80的接。

44、角块81,通过将所述插入的接角块81铆接固定,来固定各框架件。0149接着如图17的(B)所示,针对内框架50B,从外周侧安装外框架50A的各框架件。构成外框架50A的上外框架60和下外框架61的两端面分别借助外框架密封件82与纵外框架62的一方的侧面对接,并从纵外框架62另一方的侧面侧通过螺钉固定。这样,完成了图17的(C)所示的框架体50。0150此外,也可以用其他工序形成框架体50。图18表示了与图17不同工序的框架体50的框架组装工序的主视图。所述工序中也是预先组装好内框架50B。接着如图18的(A)所示,组装外框架50A中的上外框架60、下外框架61和一方的纵外框架62三方,而将外框。

45、架50A一方的侧部形成开放状,并从所述开放状的侧部将内框架50B滑动插入外框架50A。如图18的(B)所示,将内框架50B滑动插入外框架50A后,将纵外框架62固定于开放的一方的侧部,完成了图18的(C)所示的框架体50。说明书CN103573117A1211/12页130151在图18所示的框架组装工序中,滑动插入预先组装的内框架50B时,框架气密构件68在滑动接触外框架50A的状态下滑动。框架气密构件68例如可以由半硬质的材料形成,此时,框架气密构件68滑动时不会产生过大阻力,能够进行平滑的滑动插入作业。0152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将窗户在纵向和横向上连接。。

46、图19表示了第三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主视图。所述开口部装置由上下方向两扇窗户和左右方向两扇窗户连接组成,上层图中左侧为第二实施方式说明的外开的纵滑出窗,其他三个都是固定窗。0153在图19的开口部装置中,在组装上框架10、下框架11和左右纵框架12、12的基础上,框架体90还设有从上框架10至下框架11的纵中间框架92;以及从一方的纵框架12到纵中间框架92、并从纵中间框架92到另一方的纵框架12的横中间框架91,拉窗51或面板体4收纳在框架体90上形成的四个区域中。此处,采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上框架10、下框架11和纵框架12。此外,拉窗51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0154图20表示了图19。

47、的AA断面图,图21表示了图19的BB断面图,图22表示了图19的CC断面图,图23表示了图19的DD断面图。如各图所示,横中间框架91和纵中间框架92都是将室内侧和室外侧的金属构件通过桥接件93连接而形成。0155横中间框架91的上表面侧和下表面侧的室外端部上分别形成有直立面91A,纵中间框架92的两侧面的室外端部分别形成有直立面92A。此外,横中间框架91具有能将压边构件94固定于室内侧的卡止部91B,纵中间框架92具有能将压边构件94固定于室内侧的卡止部92B。而且,横中间框架91和纵中间框架92可以通过室外侧的直立面91A、92A与室内侧的压边构件94夹持固定面板体4。0156如图20。

48、、22所示,关于纵滑出窗的部分,上框架10、一方的纵框架12、横中间框架91和纵中间框架92的内周面上分别安装有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内框架50B。内框架50B的脚部66C被横中间框架91和纵中间框架92的卡止部91B、92B卡止。此处,上框架10和横中间框架91相当于横外框架,一方的纵框架12和纵中间框架92相当于纵外框架,并且如图19所示,纵中间框架92的上端部与上框架10的侧面对接固定,上框架10的端部与一方的纵框架12的侧面对接固定,横中间框架91的端部分别与一方的纵框架12的侧面和纵中间框架92的侧面对接固定。另一方面,内框架50B如上所述,作为内横框架的上内框架65和下内框架66、左。

49、右纵内框架67、67的两端面分别形成倾斜面状并彼此对接固定。0157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横中间框架91和纵中间框架92,可以采用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作为横框架的上框架60和下框架61以及纵外框架62,通过将内框架50B安装在内周面上,不仅与在室内侧设置压边构件94的固定窗实现部件通用化,还能够低成本地设置纵滑出窗。0158本实施方式采用了图19所示的窗户配置方式,但是对连接设置的窗户的个数和窗户的种类的配置不限于此,还可以连接设置更多扇窗户,此外,将纵滑出窗设置在哪个位置也可以任意选择。另外,也可以设置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的内开窗。在采用外开窗时,图19中的横中间框架91和纵中间框架92构成了外框架。

50、50A的一部分,根据外开窗的配置位置,确定横外框架和纵外框架由上框架10和下框架11、纵框架12、横中间框架91以及纵中间框架92中的哪些构成。0159以下说明纵中间框架92的固定结构。图24表示了下框架11与纵中间框架92的说明书CN103573117A1312/12页14连接部分的放大断面图。纵中间框架92的上下端部分别固定在上框架10和下框架11的内周面上。采用固定金属配件95进行所述固定。纵中间框架92的固定所使用的固定金属配件95不仅需要相对于上框架10和下框架11准确定位,还需要牢固固定。可是,当使固定金属配件95与例如沿上框架10和下框架11的长边方向形成的卡止部滑动卡合等时,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一般门、窗、百叶窗或卷辊遮帘;梯子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