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盖式保温瓶塞.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935206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474.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230087.3

申请日:

2010.07.08

公开号:

CN101884502A

公开日:

2010.11.17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A47J 41/00申请日:20100708授权公告日:20121128终止日期:20130708|||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47J 41/00申请日:20100708|||公开

IPC分类号:

A47J41/00; B65D39/16

主分类号:

A47J41/00

申请人:

王华

发明人:

王华

地址:

610036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茶店子育才路27号2栋2单元6楼1号

优先权:

2010.02.03 CN 201010105067.3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翻盖式保温瓶塞。它克服了目前保温瓶瓶塞冬季易进落、随时会失手落地、保温效果欠佳、适应性差等不足。样式1或样式2保温瓶塞通过塞座的圆弧卡条卡固在保温瓶501的瓶颈外。样式1保温瓶塞中,Ⅰ型塞体301上的拱形塞耳卡入Ⅰ型塞座中两个彼此对称的框形夹环内,紧配合地夹在Ⅰ型塞座212的两个框形夹环间;样式2保温瓶塞中,Ⅱ型塞体通过转接条402与Ⅱ型塞座连为一体。径向截面为C字形的密封圈紧配合地环绕在塞体下塞桶的外壁。保温瓶瓶塞冬季不会进落、不会因失手落地、保温效果更佳、适应性好,具有一定防尘效果。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翻盖式保温瓶塞,使保温瓶内的高温水与瓶外大气隔开,其特征在于,样式1或样式2保温瓶塞通过塞座的圆弧卡条卡固在保温瓶(501)的瓶颈外,系线(502)绷紧地拉拴在塞座(401)圆弧卡条的系线穿线孔间,塞座夹环两侧的圆弧卡条位置与保温瓶固定手柄间分别绷紧地拉拴着一根软线;样式1保温瓶塞中,Ⅰ型塞体(301)的转轴两端在外力推动下,分别卡入Ⅰ型塞座(212)中两个彼此对称的框形夹环内,Ⅰ型塞体(301)上的拱形塞耳(101-2)紧配合地夹在Ⅰ型塞座(212)的两个框形夹环间,对称地穿拴在Ⅰ型塞座(212)框形夹环限位线拴线孔的两对限位线把Ⅰ型塞体(301)的水平移动范围约束在两对限位线间,两根彼此对称的挡条分别从两个框形夹环向下伸出;样式2保温瓶塞中,位于转接条(402)拱形段(402-1)板状端头的一对对称转轴(402-3)配合在塞座(401)上的缝形夹环内;长方体状扣凸(402-6)位于长板段(402-2)上的T字形扣条(402-5)自由端,它被外力推入坎形凹缺(402-4)后即可穿过Ⅱ型上塞桶(403)的卡缝(403-2),并松配合在卡缝(403-2)、(403-1)之间限位齿条(403-4)的一个齿谷内;长板段(402-2)的自由端始终松配合地套在夹缝(403-1)内;密封圈(201)的径向截面是一个半圆弧,其两端各有一个短突沿半圆弧的径向外伸;密封圈(201)紧配合地环绕在塞体的圆形外壁,其上端面与Ⅰ型上塞桶(101)或Ⅱ型上塞桶(403)的12根直肋条抵触,下端面与下端面与下塞桶挡环(102-4)抵触;沿周向均匀分布在塞桶(102)外壁的4根撑条配合地撑在密封圈(201)内侧;Ⅰ型上塞桶(101)或Ⅱ型上塞桶(403)与下塞桶(102)通过彼此配合的扣凸与扣凹而扣合为一体;密封圈泄压凹位于下塞桶(102)桶口外壁;样式1或样式2保温瓶塞的塞座可替换为瓶口带有与Ⅰ型塞体配套的框形夹环对或与Ⅱ型塞体配套的缝形夹环对的瓶壳型塞座。

说明书

翻盖式保温瓶塞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家庭日用品配件。

背景技术

目前保温瓶的瓶塞与保温瓶间没有连接,保温瓶的瓶塞密封圈径向弹性变形量小。

发明内容

目前保温瓶瓶塞冬季易进落、随时会失手落地、保温效果还不够理想;已有的塑料保温瓶瓶塞重量偏大,制造成本高,难于与不同厂家的保温瓶良好地配套。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原理:一方面,保温瓶内的高压气体通过径向截面为C字形的密封圈泄出,使保温瓶内部压力不会过高,从而避免瓶塞进离保温瓶;另一方面,通过把瓶塞与一个固定在保温瓶颈的卡座铰链来避免瓶塞失落到地面。同时,通过在保温瓶内胆与大气之间构造出较大的干空气密闭气腔来提高其保温的效果。该发明由一个塞体和塞座及转接条构成。

1塞体:塞体由上塞桶、下塞桶和密封圈三个零件构成。

1.1上塞桶分为两种:Ⅰ型上塞桶和Ⅱ型上塞桶。

1.1.1Ⅰ型上塞桶101:上塞桶101可上下地剖分为塞盖、上桶管两个部位,上桶管位于塞盖的正中央。

1.1.1.1塞盖:图1(b-2)中,塞盖包含盖板101-5、提柄101-6、塞耳101-2、转轴101-1共5个部位。盖板101-5是一个圆型薄板,其外沿能完全遮住保温瓶的内胆瓶口,灰尘不易飘落到瓶口上;提柄101-6是一个长方形薄板,垂直地立于盖板101-5中央;塞耳101-2是一个拱形的薄片,垂直于盖板并从盖板边沿垂直地伸出,其拱口朝下;转轴101-1是一对垂直并对称地分布在塞耳端头的圆柱。

1.1.1.2上桶管101-4:图1(b-1)中,上桶管101-4是一个内侧平滑的圆管,12根直肋条沿周向均匀地分布在该圆管外壁。上桶管101-4开口处的外侧对场地分布着一对半球状的扣凸,扣凸101-7是其中之一。

1.1.2Ⅱ型上塞桶403:

1.1.2.1夹缝式提柄:在提柄101-6与盖板101-5交接处正中部位紧贴盖板101-5表面开出夹缝403-1,提柄101-6即变成夹缝式提柄403-3。

1.1.2.2夹缝式卡条403-2:夹缝式卡条403-2是一个位于提柄101-6正前方并与之平行的长方形板,夹缝式卡条403-2与盖板101-5交接处正中部位是紧贴盖板101-5表面的卡缝403-5,卡缝403-5与夹缝403-1同尺寸。

1.1.2.3把Ⅰ型上塞桶101的提柄101-6改为夹缝式提柄403-3,并盖板101-5上生成一个与提柄101-6平行且正对的夹缝式卡条403-2,在夹缝式提柄403-3和卡缝403-2之间形成一个包含多个方形齿的齿条403-4,即得到Ⅱ型上塞桶403。齿条403-4称为限位齿条;限位齿条403-4有3个方形齿,相邻两齿间距为2mm,相邻两齿之间的凹缺,称为限位齿条403-4的齿谷。

1.2下塞桶102:图1(c)中,下塞桶102是一个盲端外壁环绕着圆环形肋条102-4的圆桶;圆环形肋条102-4称为下塞桶挡环。下塞桶102开口处内侧有一对与上桶管环形半球状扣凸相配合的半球形扣凹,扣凹102-1是其中之一。下塞桶102开口可紧配合在上桶管开口处的外壁,二者通过彼此配合的扣凸与扣凹而扣合为一体。4根相同的细长条沿周向均匀并对称地分布在下塞桶102外壁,称为撑条,撑条102-2和102-3是其中两根;撑条平行于下塞桶102轴心线。沿下塞桶轴心线方向,撑条下端面与下塞桶挡环间有一个1.5毫米的间隙,撑条上端面与下塞桶开口端面有1.5毫米的间距。下塞桶102的外壁可紧配合在密封圈201内,4根撑条则配合地撑在密封圈201内侧,密封圈201内的空腔通过位于下塞桶102桶口外壁的小凹102-5与大气连通,用于避免因瓶塞塞得过紧而在保温瓶内形成过高气压以致瓶塞蹦出,小凹102-5称为密封圈泄压凹。

1.3密封圈201:密封圈201是一个径向截面为C字形的圆环;C字形径向截面的开口朝向密封圈201的中央,该径向截面是一个半圆弧,其两端各有一个短突沿半圆弧的径向外伸;短突所对应形成的圆环称为翼环,其作用在于增加密封圈201与下塞桶102桶口外壁的接触面积来提高其密封性,密封圈201的两个翼环彼此对称;C字形的中空部位所对应形成的环形槽称为圈槽。图2(a)中,实体202是密封圈201的径向剖切图;密封圈201的径向截面202-1的弧形部分为半圆形,半圆弧EF和半圆弧BD共圆心,此圆心与线AB、线CD共线。密封圈201的径向弹性变形量较大,利于瓶内高压蒸汽泄出,也利于与不同尺寸的保温瓶瓶口配合。密封圈201的两个翼环可紧配合地环绕在下塞桶102的外壁;沿周向均匀分布在塞桶102外壁的4根撑条配合在密封圈201内侧,使密封圈201的两个翼环保持在合适的距离,避免密封圈201发生异常变形。密封圈201的材质为食品级硅橡胶。

1.4塞体分为两种:Ⅰ型塞体和Ⅱ型塞体:

1.4.1Ⅰ型塞体301:密封圈201紧配合在Ⅰ型上塞桶101开口处的外壁面上,下塞桶102开口端穿入密封圈201并紧配合地与Ⅰ型上塞桶101的开口端扣合为一体;这样,密封圈201紧配合环绕在塞体301的圆形外壁,由Ⅰ型上塞桶101和下塞桶102相互紧扣而形成一个密闭气腔。装配时选择空气干燥的地点,以便形成干空气密闭气腔。沿下塞桶102轴心线方向,Ⅰ型上塞桶101的12根直肋条与下塞桶102的4根撑条间有1.5毫米的间隙。密封圈201的上端面与Ⅰ型上塞桶101的12根直肋条抵触,下端面与下塞桶挡环102-4抵触,下塞桶102的4根撑条配合地撑在密封圈201内侧;由Ⅰ型上塞桶403与下塞桶102相互紧扣而形成一个密闭气腔。

1.4.2Ⅱ型塞体:把Ⅰ型塞体301的Ⅰ型上塞桶101更换为Ⅱ型上塞桶403,即形成Ⅱ型塞体。Ⅱ型塞体中,密封圈201的上端面与Ⅱ型上塞桶403的12根直肋条抵触,下端面与下塞桶102的圆环形肋条抵触;由Ⅱ型上塞桶403与下塞桶102相互紧扣而形成一个密闭气腔。

2塞座分为三种:Ⅰ型塞座、Ⅱ型塞座和瓶壳型塞座。

2.1Ⅰ型塞座212:图2(b)中,Ⅰ型塞座212是一个对称体,由270°的圆弧形卡条212-3和彼此对称的框形夹环212-1和212-2构成。框形夹环212-1和212-2又合称为框形夹环对。框形夹环为一个长方形框,其上横条与下横条在水平方向彼此错位,利于简化生产模具。框形夹环上横条上的3个圆通孔与下横条上的3个圆通孔依次配对,称为限位线拴线孔,用户根据所用的保温瓶尺寸,使其中两对圆通孔分别绷紧地穿拴一根软线,这些软线称为限位线。对称地穿拴在Ⅰ型塞座212框形夹环限位线拴线孔的两对限位线,把Ⅰ型塞体301的水平移动范围约束在两对限位线间,确保Ⅰ型塞体301在每次回翻时都能准确地插入保温瓶瓶口。两根挡条212-7和212-8分别从两框形夹环下端向下伸出。实体213是从Ⅰ型塞座212的对称面剖分出来的对称部分之一,实体213的框形夹环上横条213-1的3个圆通孔与下横条213-2的3个圆通孔依次配对,其中两对圆通孔分别绷紧地穿拴着限位线221、222;两根彼此对称的挡条,即挡条212-7和212-8,分别从两个框形夹环向下伸出,二者配合可缓冲快速翻扣而下的塞体301,避免塞体301与保温瓶外壳碰撞。圆通孔212-4、212-5对称地分布在圆弧形卡条212-3两端,称为系线拴线孔,用于穿拴系线的一端。短圆柱212-6用于在一些异型保温瓶外壳上把塞座212适当抬高,用户可视情况剪去或保留之。

2.2Ⅱ型塞座401:把Ⅰ型塞座212的框形夹环上横条上的3个圆通孔与下横条上的3个圆通孔去掉,并把框形夹环的框形沿水平方向收缩为长缝形,同时去除从框形夹环向下伸出的两根挡条,就得到Ⅱ型塞座401。相应地,Ⅱ型塞座401上的夹环,称为缝形夹环,Ⅱ型塞座401有两个彼此对对称的缝形夹环,这两个缝形夹环构成缝形夹环对401-1。

2.3瓶壳型塞座:把框形夹环对或缝形夹环对一次成型在保温瓶塑料外壳的瓶口外壁,即形成瓶口带有与Ⅰ型塞体配套的框形夹环对或与Ⅱ型塞体配套的缝形夹环对的瓶壳型塞座。

3转接条402:转接条402由拱形段402-1和长板段402-2两个部位构成。位于转接条402拱形段402-1板状端头的一对对称转轴402-3,可配合在Ⅱ型塞座401上的缝形夹环内。长板段402-2的自由端可松配合地依次穿过Ⅱ型上塞桶403的卡缝403-2、夹缝403-1。长方体状扣凸402-6位于长板段402-2上的T字形扣条402-5自由端,它被外力推入坎形凹缺402-4后即可穿过Ⅱ型上塞桶403的卡缝403-2,然后扣在卡缝403-2、夹缝403-1之间,其在卡缝403-2、夹缝403-1之间的距离约为10mm;扣凸402-6可松配合在限位齿条403-4的齿谷内,其在单个齿谷内的自由移动距离约为1mm;扣凸402-6在卡缝403-2、夹缝403-1之间自由移动时,长板段402-2的自由端始终松配合地套在夹缝403-1内。

4该保温瓶塞有两种样式:

4.1样式1:Ⅰ型塞体301的转轴两端在外力推动下,分别卡入Ⅰ型塞座212中两个彼此对称的框形夹环212-1和212-2内,Ⅰ型塞体301上的拱形塞耳101-2紧配合地夹在Ⅰ型塞座212的两个框形夹环间,使Ⅰ型塞体301与Ⅰ型塞座212铰链在一起,即形成样式1保温瓶塞。

4.2样式2:位于转接条402拱形段402-1板状端头的一对对称转轴402-3配合在Ⅱ型塞座401上的缝形夹环内;长板段402-2的自由端松配合地依次穿过Ⅱ型上塞桶403的卡缝403-2、夹缝403-1;位于T字形扣条402-5自由端的扣凸402-6穿过Ⅱ型上塞桶403的卡缝403-2,卡在卡缝403-2、夹缝403-1之间;长板段402-2的自由端始终松配合地套在夹缝403-1内。这样,Ⅱ型塞体与Ⅱ型塞座401铰链在一起,即形成样式2保温瓶塞404。

5翻盖式保温瓶塞与保温瓶的配合:样式1或样式2保温瓶塞通过Ⅰ型塞座212或Ⅱ型塞座401上的圆弧卡条卡固在保温瓶501的瓶颈外;系线502绷紧地拉拴在塞座401圆弧卡条的系线穿线孔间,防止塞座401脱离保温瓶瓶颈;塞座夹环两侧的圆弧卡条位置与保温瓶固定手柄间分别绷紧地拉拴着一根软线,使塞座401不能转动。也可通过把塞座夹环配合地夹在保温瓶塑料外壳颈部外壁面的一对凸片间来避免塞座401转动。样式1保温瓶塞或样式2保温瓶塞中,铰链于塞座的塞体不会失落到地上。样式1保温瓶塞中,框形夹环的中空部分远大于上塞桶101的转轴101-1,转轴101-1自由移动的空间大,样式1保温瓶塞能与不同厂家的保温瓶配套。样式2保温瓶塞中,位于转接条402拱形段402-1板状端头的一对对称转轴402-3松配合在Ⅱ型塞体的塞座401上的缝形夹环内,缝形夹环的缝宽约为4mm,对称转轴402-3的直径为2mm,对称转轴402-3在缝形夹环内的横向自由移动距离为2mm;位于扣条402-5自由端的扣凸402-6穿过Ⅱ型上塞桶403的卡缝403-2,并松配合在卡缝403-2、403-1之间限位齿条的一个齿谷内;扣凸402-6在卡缝403-2、403-1之间移动时,长板段402-2的自由端始终处在卡缝403-1内;因为卡缝403-2、403-1之间的距离约为10mm,加之对称转轴402-3在缝形夹环内的横向自由移动距离为2mm,样式2保温瓶塞能与不同厂家的保温瓶准确地配套。样式1塞体和样式2塞体都可以自如地在保温瓶瓶口翻起或插入。样式1或样式2保温瓶塞的塞座也可替换为瓶口带有与Ⅰ型塞体配套的框形夹环对或与Ⅱ型塞体配套的缝形夹环对的瓶壳型塞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翻盖式保温瓶塞冬季不会进跳、也不会失手落地、保温效果佳,具有一定防尘效果;适应性好,可与不同厂家的保温瓶配套。该发明生产成本低,耗材少,适合于普及。

附图说明

图1(a)是XYZ三维坐标系的示意图;图1(b-1)是上塞桶101的三维立体图,图1(b-2)是上塞桶101倒置后的三维立体图;图1(c)是下塞桶102的三维立体图。

图2(a)是密封圈201的三维立体图,其中,实体202是密封圈201的径向剖切图;图2(b)是塞座212的三维立体图,塞座212是一个对称体,实体213是沿对称面剖切塞座212所得到的。

图3是样式1塞体301的装配过程图。

图4是样式2保温瓶塞404的零件及装配图。

图5是翻盖式保温瓶塞与保温瓶的配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发明的盖板101-5的直径为60mm,Ⅰ型上桶管101-4的外直径为35mm,Ⅰ型上桶管101-4与下塞桶102配合后的高度之和为20mm,Ⅰ型塞体301的转轴半径为1mm,长度为4mm。密封圈201的内直径为32mm,外直径为38mm,其半圆形肋条的厚度为1mm,C字形径向截面的半圆弧外半径为6mm。Ⅰ型塞座212的圆弧卡条212-3内半径为30mm,外半径为32mm;Ⅰ型塞座212上的框形夹环宽14mm,高16mm,环条宽2mm。

翻盖式保温瓶塞.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翻盖式保温瓶塞.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翻盖式保温瓶塞.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翻盖式保温瓶塞.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翻盖式保温瓶塞.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翻盖式保温瓶塞。它克服了目前保温瓶瓶塞冬季易进落、随时会失手落地、保温效果欠佳、适应性差等不足。样式1或样式2保温瓶塞通过塞座的圆弧卡条卡固在保温瓶501的瓶颈外。样式1保温瓶塞中,型塞体301上的拱形塞耳卡入型塞座中两个彼此对称的框形夹环内,紧配合地夹在型塞座212的两个框形夹环间;样式2保温瓶塞中,型塞体通过转接条402与型塞座连为一体。径向截面为C字形的密封圈紧配合地环绕在塞体下塞桶的外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家具;家庭用的物品或设备;咖啡磨;香料磨;一般吸尘器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