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非平面金属酞菁弱外延生长薄膜的诱导层材料.pdf

上传人:00062****4422 文档编号:934207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14.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200459.5

申请日:

2009.12.22

公开号:

CN101955491A

公开日:

2011.01.26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专利申请权的转移IPC(主分类):C07D 495/04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上海中科联和显示技术有限公司变更后权利人:长春富乐玻显示技术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碧波路572弄115号12幢2变更后权利人:130103 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区顺达路333号登记生效日:20130815|||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7D 495/04申请日:20091222|||公开

IPC分类号:

C07D495/04; C07D333/76; C07D333/08; C07C15/30; C07C15/14; C07C25/18; C07C25/22

主分类号:

C07D495/04

申请人:

上海中科联和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发明人:

闫东航; 耿延候; 田洪坤; 潘峰; 黄丽珍

地址: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碧波路572弄115号12幢2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市光大律师事务所 31240

代理人:

崔维;臧云霄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用于制备非平面金属酞菁弱外延生长薄膜的诱导层材料。诱导层材料特征在于所述的诱导层材料是用芳香共轭基团替换六联苯中间的苯环,用氟取代六联苯两端苯环上的氢,进而通过改变芳香共轭基团的尺寸大小或线性程度,以及变化两端苯环的极性,最终实现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调节,使其(001)晶面的晶胞参数与六联苯(001)晶面的晶胞参数之间产生差异,达到诱导非平面金属酞菁弱外延生长的效果。

权利要求书

1: 一类用于非平面金属酞菁弱外延生长薄膜的诱导层材料,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诱导层 材料具有如下结构通式 : ( 通式 I) 通式 I 中的 Ar 为芳香共轭基团, 包括以下结构 : 通式 I 中的 R1 为氢原子 (H) 或氟原子 (F), R2 为氢原子 (H) 或氟原子 (F)。按照 R1 和 R2 化学结构的不同, 符合通式 I 的新型诱导层材料的分子结构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 (1)R1 = R2 = H, 并且不包含 Ar 为 (5) 的结构 ; (2)R1 = F, R2 = H ; (3)R1 = H, R2 = F。
2: 按照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诱导层材料, 其特征还在于所述的诱导层材料具有如下结 构: 2, 7- 二 (4- 联苯基 )- 菲 (BPPh), 2, 7- 二 (4- 联苯基 )- 硫芴 (BPBTB), 2, 6- 二 (4- 联 苯 基 )- 苯 并 [1, 2-b : 4, 5-b ′ ] 二 噻 吩 (BPTBT), 2, 5- 二 (4- 联 苯 基 )-[3, 2-b] 并 二 噻 吩 (BPTT), 5, 5″ - 二 (4- 联苯基 )-2, 2′ : 5′, 2″ - 三噻吩 (BP3T), 5, 5″′ - 二 (4- 联 苯基 )-2, 2′ : 5 ′, 2″ : 5 ″, 2 ″′ - 四噻吩 (BP4T), 1, 1′ : 4 ′, 1″ : 4 ″, 1 ″′ : 4 ″′, 1 ″″ : 4 ″″, 1 ″″′ : 4 ″″′, 1 ″″″ : 4 ″″″, 1 ″″″′ - 八联苯 (p8P), 2, 5- 二 (4-1, 1′ : 4 ′, 1 ″ - 三 联 苯 基 )- 噻 吩 (3PT), 5, 5 ′ - 二 (4-1, 1′ : 4 ′, 1″ - 三联苯 基 )-2, 2 ′ - 二噻吩 (3P2T), 2, 5- 二 (4-1, 1′ : 4 ′, 1 ″ - 三联苯基 )-[3, 2-b] 并二噻吩 (3PTT), 2, 7- 二 (4-4′ - 氟代联苯基 )- 菲 (F2-BPPh), 2, 7- 二 (4-4′ - 氟代联苯基 )- 硫芴 (F2-BPBTB), 2, 6- 二 (4-4′ - 氟代联苯基 )- 苯并 [1, 2-b : 4, 5-b′ ] 二噻吩 (F2-BPTBT), 2, 5- 二 (4-4′ - 氟代联苯基 )-[3, 2-b] 并二噻吩 (F2-BPTT), 5, 5′ - 二 (4-4′ - 氟代联 苯基 )-2, 2′ - 二噻吩 (F2-BP2T), 5, 5″ - 二 (4-4′ - 氟代联苯基 )-2, 2′ : 5′, 2″ - 三 噻吩 (F2-BP3T), 5, 5 ″′ - 二 (4-4 ′ - 氟代联苯基 )-2, 2′ : 5 ′, 2″ : 5 ″, 2 ″′ - 四噻 吩 (F2-BP4T), 4, 4 ″″′ - 二 (4- 氟苯基 )-1, 1′ : 4 ′, 1″ : 4 ″, 1 ″′ : 4 ″′, 1 ″″ : 4 ″ ″, 1 ″ ″ ′ - 六 联 苯 (F2-p8P), 2, 5- 二 (4-4 ″ - 氟 代 -1, 1′ : 4 ′, 1″ - 三联苯 基 )- 噻吩 (F2-3PT), 5, 5 ′ - 二 (4-4 ″ - 氟代 -1, 1′ : 4 ′, 1 ″ - 三联苯基 )-2, 2′ - 二 噻吩 (F2-3P2T), 2, 5- 二 (4-4 ″ - 氟代 -1, 1′ : 4 ′, 1 ″ - 三联苯基 )-[3, 2-b] 并二噻吩 2 (F2-3PTT), 2, 7- 二 (4-3′, 5′ - 二氟代联苯基 )- 菲 (F4-BPPh), 2, 7- 二 (4-3′, 5′ - 二 氟 代 联 苯 基 )- 硫 芴 (F4-BPBTB), 2, 6- 二 (4-3 ′, 5 ′ - 二 氟 代 联 苯 基 )- 苯 并 [1, 2-b : 4, 5-b ′ ] 二噻吩 (F4-BPTBT), 2, 5- 二 (4-3 ′, 5 ′ - 二氟代联苯基 )-[3, 2-b] 并二噻吩 (F4-BPTT), 5, 5′ - 二 (4-3′, 5′ - 二氟代联苯基 )-2, 2′ - 二噻吩 (F4-BP2T), 5, 5″ - 二 (4-3′, 5′ - 二氟代联苯基 )-2, 2′ : 5′, 2″ - 三噻吩 (F4-BP3T), 5, 5″′ - 二 (4-3′, 5 ′ - 二氟代联苯基 )-2, 2′ : 5 ′, 2″ : 5 ″, 2 ″′ - 四噻吩 (F4-BP4T), 4, 4 ″″′ - 二 (3, 5- 二氟代苯基 )-1, 1′ : 4 ′, 1″ : 4 ″, 1 ″′ : 4 ″′, 1 ″″ : 4 ″″, 1 ″″′ - 六联苯 (F4-p8P), 2, 5- 二 (4-3″, 5″ - 二氟代 -1, 1′ : 4′, 1″ - 三联苯基 )- 噻吩 (F4-3PT), 5, 5′ - 二 (4-3″, 5″ - 二氟代 -1, 1′ : 4′, 1″ - 三联苯基 )-2, 2′ - 二噻吩 (F4-3P2T) 或 2, 5- 二 (4-3″, 5″ - 二氟代 -1, 1′ : 4′, 1″ - 三联苯基 )-[3, 2-b] 并二噻吩 (F4-3PTT) 中的任何一种。
3: 一类用于非平面金属酞菁弱外延生长薄膜的诱导层材料,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诱导 层材料具有如下结构 : 5, 5 ″′ - 二苯基 -2, 2′ : 5 ′, 2″ : 5 ″, 2 ″′ - 四噻吩 (P4T), 5, 5″′ - 二 (4- 氟苯基 )-2, 2′ : 5′, 2″ : 5″, 2″′ - 四噻吩 (F2-P4T), 5, 5″′ - 二 (3, 5- 二氟苯基 )-2, 2′ : 5′, 2″ : 5″, 2″′ - 四噻吩 (F4-P4T)。

说明书


用于非平面金属酞菁弱外延生长薄膜的诱导层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制备非平面金属酞菁弱外延生长薄膜的诱导层材料。背景技术 近年来, 具有高载流子迁移率性质的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异常活跃, 在信息显 示、 集成电路、 光伏电池和传感器等方面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王海波等 ( 先进材料杂 志, Adv.Mater., 2007, 19, 2168-2171.) 首次报道了一种在非晶衬底上制备盘状有机半导体 多晶薄膜的方法 - 弱外延生长 (Weak Epitaxy Growth), 所制备出的多晶薄膜表现出单晶水 平的载流子迁移率性能。 弱外延生长的原理是在非晶的衬底上先制备一层具有高度有序排 列的有机超薄膜作为诱导层 (induced layer), 盘状有机半导体分子在诱导层上取向成核, 逐渐生长形成晶畴尺寸大、 晶畴内取向度高和多晶畴融合性好的高品质多晶薄膜。王彤等 ( 物理化学杂志 B 辑, J.Phy.Chem.B, 2008, 112, 6786-6792.) 报道了平面金属酞菁在六联苯 诱导层上的弱外延生长行为, 平面金属酞菁在单分子诱导层上表现出两个取向的无公度外 延生长和一个取向的有公度外延生长, 在双分子诱导层上表现出一个取向的有公度外延生 长, 这些生长习性与外延晶体和诱导层之间的晶格失配度有密切关系。王海波等 ( 应用物 理快报, Appl.Phys.Lett., 2007, 90, 253510.) 报道了非平面金属酞菁类的酞菁氧钒在六联 苯诱导层上的弱外延生长现象, 它们之间表现出无公度外延关系。非平面金属酞菁的晶胞 参数和晶胞类型与平面金属酞菁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它们在六联苯诱导层上的弱外延生长 习性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晶格匹配困难。为了获得高品质的非平面金属酞菁类有机半导体 弱外延多晶薄膜, 就需要开发与之晶格匹配的新型诱导层材料。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系列新型诱导层材料, 适合诱 导非平面金属酞菁的弱外延生长。
     本发明的原理是用芳香共轭基团 ( 芳香稠环化合物或芳香环数目为 2-4 的含苯环 和噻吩环的齐聚物 ) 替换六联苯中间的苯环, 用氟原子取代六联苯两端苯环上的氢原子, 进而通过改变芳香共轭基团的尺寸大小或线性程度, 以及变化两端苯环的极性, 最终实现 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调节, 使其 (001) 晶面的晶胞参数与六联苯 (001) 晶面的晶胞参数之 间产生差异, 达到能够与非平面金属酞菁晶胞参数匹配的效果。新型诱导层材料的分子结 构具有如下通式 :
     通式 I 中的 Ar 为芳香共轭基团, 包括以下结构 :通式 I 和 II 中的 R1 为氢原子 (H) 或氟原子 (F), R2 为氢原子 (H) 或氟原子 (F)。
     按照 R1 和 R2 化学结构的不同, 符合通式 I 的新型诱导层材料的分子结构可分为以 下三种类型 :
     类型一 : R1 = R2 = H, 具体化学结构, 化合物名称和英文缩写列于表 1。
     表1
     类型二 : R1 = F, R2 = H, 具体化学结构, 化合物名称和英文缩写列于表 2。 表2
     类型三 : R1 = H, R2 = F ; 具体化学结构, 化合物名称和英文缩写列于表 3。 表3
     表 1 中的 BPTT, BP3T, BP4T 和 p8P 按照已公开的技术方案制备, 具体如下 : BPTT( 材 料化学, Chem.Mater., 2005, 17, 3861-3870.), BP3T( 杂环化学杂志, J.Heterocycl.Chem., 2000, 37, 281-286.), BP4T( 杂 环 化 学 杂 志, J.Heterocycl.Chem., 2003, 40, 845-850.) 和 p8P( 有机及生物分子化学, Org.Biomol.Chem., 2004, 2, 452-454.)。BPPh, BPBTB 和 BPTBT 可以通过 Suzuki 偶联反应得到, 所涉及的反应中间体为工业产品或按照已公开的技术 方案制备, 具体如下 : 4- 联苯硼酸为工业产品, 2, 7- 二溴菲 ( 化学通讯, Chem.Commun., 2006, 3498-3500.), 2, 7- 二溴硫芴 ( 材料化学杂志, J.Mater.Chem., 1999, 9, 2095-2101.), 2, 6- 二 碘 - 苯 并 [1, 2-b : 4, 5-b ′ ] 二 噻 吩 ( 有 机 化 学 杂 志, J.Org.Chem., 1994, 59, 3077-3081.)。 3PT, 3P2T 和 3PTT 可以通过 Stille 偶联反应得到, 所涉及的反应中间体按照 已公开的技术方案制备, 具体如下 : 4- 溴 -1, 1′ : 4′, 1″ - 三联苯 ( 物理化学杂志 B 辑,
     J.Phys.Chem.B, 2001, 105, 8845-8860.), 2, 5- 二 ( 三丁基锡基 ) 噻吩和 5, 5′ - 二 ( 三丁基 锡基 )-2, 2′ - 二噻吩 ( 有机化学杂志, J.Org.Chem., 1995, 60, 6813-6819.), 2, 5- 二 ( 三丁 基锡 )-[3, 2-b] 并二噻吩 ( 化学会志, 帕尔金汇刊, 第 I 辑, J.Chem.Soc., Perkin.Trans.1, 1997, 15, 3465-3470.)。
     表 2 中所列化合物的制备涉及到关键中间体 4- 溴 -4′ - 氟代联苯, 按照已公开的 技术方案 ( 化学会志, J.Chem.Soc., 1937, 1359) 制备。如下图所示, 利用 4- 溴 -4′ - 氟代 联苯与金属镁反应可制得相应的格式试剂, 在将其与硼酸三甲酯反应, 最后经稀盐酸酸化, 可制得 4′ - 氟代联苯 -4- 硼酸。
     F2-BPPh, F2-BPBTB, F2-BPTBT 的制备方法与 BPPh, BPBTB, BPTBT 的制备方法相 同, 只需用 4′ - 氟代联苯 -4- 硼酸代替 4- 联苯硼酸即可。F2-BPTT, F2-BP2T, F2-BP3T 可 以通过 4- 溴 -4′ - 氟代联苯分别与 2, 5- 二 ( 三丁基锡 )-[3, 2-b] 并二噻吩, 5, 5′ - 二 ( 三丁基锡基 )-2, 2′ - 二噻吩和 5, 5″ - 二 ( 三丁基锡基 )-2, 2′: 5′, 2″ - 三噻吩 ( 有 机化学杂志, J.Org.Chem., 1995, 60, 6813-6819.) 进行 Stille 偶联反应得到。F2-BP4T 的 制备过程如下图所示, 4- 溴 -4′ - 氟代联苯与噻吩的格式试剂发生 Kumada 偶联反应得到 2-(4-4′ - 氟代联苯基 ) 噻吩, 其与 NBS 发生溴代反应得到 5- 溴 -2-(4-4′ - 氟代联苯基 ) 2′ - 二 噻吩。 最后将 5- 溴 -2-(4-4′ - 氟代联苯基 ) 噻吩与 5, 5′ - 二 ( 三丁基锡基 )-2, 噻吩进行 Stille 偶联反应即可得到 F2-BP4T。
     F2-p8P 的制备过程如下图所示 : 4′ - 氟代联苯 -4- 硼酸与 4, 4′ - 二溴联苯 ( 工 业品 ) 进行 Suzuki 偶联反应得到 4- 溴 -4″′ - 氟 -1, 1′ : 4′, 1″ : 4″, 1″′ - 并四联 苯, 该产物经升华提纯后, 通过 Yamamoto 偶联反应得到 F2-p8P。
     F2-3PT, F2-3P2T 和 F2-3PTT 的制备方法为 4′ - 氟代联苯 -4- 硼酸与对溴碘苯 ( 工业品 ) 进行 Suzuki 偶联反应得到 4- 溴 -4″ - 氟 -1, 1′ : 4′, 1″ - 三联苯 ( 如下图 所示 ), 其分别与 2, 5- 二 ( 三丁基锡基 ) 噻吩, 5, 5′ - 二 ( 三丁基锡基 )-2, 2′ - 二噻吩 和 2, 5- 二 ( 三丁基锡 )-[3, 2-b] 并二噻吩进行 Stille 偶联反应分别得到相应的 F2-3PT, F2-3P2T 和 F2-3PTT。
     表 3 中所列化合物的制备涉及到关键中间体 4- 溴 -3 ′, 5 ′ - 二氟代联苯, 如 下图所示, 按照已公开的技术方案 ( 有机金属化学杂志, J.Organomet.Chem., 2000, 598, 127-135.), 3, 5- 二氟溴苯 ( 工业品 ) 与金属镁反应可制得相应的格式试剂, 再将其与硼酸 三甲酯反应, 最后经稀盐酸酸化, 就可制得 3, 5- 二氟苯硼酸, 其与对溴碘苯 ( 工业品 ) 进行 Suzuki 偶联反应得到 4- 溴 -3′, 5′ - 二氟代联苯。
     按照上面提供的 4′ - 氟代联苯 -4- 硼酸的制备方法, 用 4- 溴 -3′, 5′ - 二氟代 联苯替代 4- 溴 -4′ - 氟代联苯, 即可获得 3′, 5′ - 二氟代联苯 -4- 硼酸。鉴于表 2 和表 3 中所列化合物的结构差异为 4- 氟苯基和 3, 5- 二氟代苯基, 在已有 4- 溴 -3′, 5′ - 二氟 代联苯和 3′, 5′ - 二氟代联苯 -4- 硼酸的前提下, 按照表 2 中所列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很 容易制备表 3 中的所有化合物。
     符合通式 II 的新型诱导层材料的具体化学结构, 化合物名称和英文缩写列于表 4。
     表4
     P4T, F2-P4T 和 F4-P4T 的制备过程如下图所示 : 溴苯或对溴氟苯或 3, 5- 二氟溴苯 与噻吩的格式试剂进行 Kumada 偶联反应, 得到 2- 苯基噻吩或 2-(4- 氟苯基 ) 噻吩或 2-(3, 5- 二氟苯基 ) 噻吩, 将它们分别与 NBS 反应, 得到相应的溴代产物 2- 溴 -5- 苯基噻吩或 2- 溴 -5-(4- 氟苯基 ) 噻吩或 2- 溴 -5-(3, 5- 二氟苯基 ) 噻吩, 将上述溴代产物分别与 5, 5′ - 二 ( 三丁基锡基 )-2, 2′ - 二噻吩进行 Stille 偶联反应, 最终得到 P4T 或 F2-P4T 或 F4-P4T。
     上述的所有诱导层材料经真空升华得到最终的纯品。附图说明 图 1a 为 BPTT 诱导层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图片, 图 1b 为 VOPc 在 BPTT 诱导层薄膜 上生长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图片, 图 1c 为 VOPc 在 BPTT 诱导层薄膜上生长薄膜的选区电子 衍射图。其中, 取向一 VOPc(-2-12) 晶面衍射点与 BPTT(200) 晶面衍射点共格, 为有公度外
     延关系 ; 取向二 VOPc 与 BPTT 为无公度外延关系。
     图 2a 为 PbPc 在 BPTT 诱导层薄膜上生长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图片, 图 2b 为 PbPc 在 BPTT 诱导层薄膜上生长薄膜的选区电子衍射图。其中, 取向一 PbPc 与 BPTT 为有公度外 延关系 ; 取向二和取向三 PbPc 与 BPTT 为无公度外延关系。
     图 3a 为 TiOPc 在 BPTT 诱导层薄膜上生长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图片, 图 3b 为 TiOPc 在 BPTT 诱导层薄膜上生长薄膜的选区电子衍射图。其中, 取向一 TiOPc 与 BPTT 为有公度 外延关系 ; 取向二和取向三 TiOPc 与 BPTT 为无公度外延关系。
     图 4a 为 SnPc 在 BPTT 诱导层薄膜上生长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图片, 图 4b 为 SnPc 在 BPTT 诱导层薄膜上生长薄膜的选区电子衍射图, SnPc 与 BPTT 为有公度外延关系。
     图 5a 为 F2-BP4T 诱导层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图片, 图 5b 为 PbPc 在 F2-BP4T 诱 导层薄膜上生长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图片, 图 5c 为 PbPc 在 F2-BP4T 诱导层薄膜上生长薄 膜的选区电子衍射图。其中, 取向一 PbPc 与 F2-BP4T 为有公度外延关系 ; 取向二和取向三 PbPc 与 F2-BP4T 为无公度外延关系。
     图 6a 为 VOPc 在 F2-BP4T 诱导层薄膜上生长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图片, 图 6b 为 VOPc 在 F2-BP4T 诱导层薄膜上生长薄膜的选区电子衍射图, 取向一、 取向二和取向三 VOPc 与 F2-BP4T 均为无公度外延关系。
     图 7a 为 TiOPc 在 F2-BP4T 诱导层薄膜上生长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图片, 图 7b 为 TiOPc 在 F2-BP4T 诱导层薄膜上生长薄膜的选区电子衍射图, TiOPc 与 F2-BP4T 为无公度外 延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发明。
     实施例 :
     实验所用康宁 7059 玻璃基板是商业产品, 经过清洗后使用。实验所用非平面金属 酞菁是商业产品, 经过升华纯化后使用。实验所用诱导层材料经过升华纯化后使用。
     首先, 在康宁 7059 玻璃基板上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生长厚度约 300 纳米的氮化 硅。然后, 采用分子气相沉积方法在氮化硅表面沉积 1-3 个分子层厚度的诱导层薄膜, 真空 度为 10-4 帕, 基板温度约 230℃。最后, 在诱导层上连续沉积一层非平面金属酞菁, 真空度 和基板温度与制备诱导层相同。
     图 1a 为 1 个分子层厚度的 2, 5- 二 (4- 联苯基 )-[3, 2-b] 并二噻吩 (BPTT) 薄膜 的原子力显微镜图像, 薄膜表面平滑, 适合有机半导体层的外延生长。图 1b 为酞菁氧钒 (VOPc) 在图 1a 表面生长 20 纳米厚度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图像, VOPc 分子层台阶明显, 是 典型的层状生长模式的薄膜。图 1c 为图 1b 的选区电子衍射图, VOPc 在 BPTT 上表现出两 种取向关系。其中, 取向一 VOPc(-2-12) 晶面衍射点与 BPTT(200) 晶面衍射点共格, 为有公 度外延关系 ; 取向二 VOPc 与 BPTT 为无公度外延关系。
     图 2a 是为酞菁铅 (PbPc) 在图 1a 表面生长 20 纳米厚度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图像, PbPc 分子层台阶明显, 是典型的层状生长模式的薄膜。图 2b 为图 2a 的选区电子衍射图, PbPc 在 BPTT 上表现出三种取向关系。其中, 取向一 PbPc 与 BPTT 为有公度外延关系 ; 取向 二和取向三 PbPc 与 BPTT 为无公度外延关系。图 3a 是为酞菁氧钛 (TiOPc) 在图 1a 表面生长 20 纳米厚度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 图像, TiOPc 分子层台阶明显, 是典型的层状生长模式的薄膜。图 3b 为图 3a 的选区电子衍 射图, TiOPc 在 BPTT 上表现出三种取向关系。其中, 取向一 TiOPc 与 BPTT 为有公度外延关 系; 取向二和取向三 TiOPc 与 BPTT 为无公度外延关系。
     图 4a 是为酞菁锡 (SnPc) 在图 1a 表面生长 20 纳米厚度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图像, SnPc 分子层台阶明显, 是典型的层状生长模式的薄膜。图 4b 为图 4a 的选区电子衍射图, SnPc 在 BPTT 上表现出为无公度外延关系。
     图 5a 为 1 个分子层厚度的 5, 5″′ - 二 (4-4′ - 氟代联苯基 )-2, 2′ : 5′, 2″ : 5″, 2″′ - 四噻吩 (F2-BP4T) 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图像, 薄膜表面平滑, 适合有机半导体 层的外延生长。图 5b 为酞菁铅 (PbPc) 在图 5a 表面生长 20 纳米厚度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 图像, PbPc 分子层台阶明显, 是典型的层状生长模式的薄膜。图 5c 为图 5b 的选区电子衍 射图, PbPc 在 F2-BP4T 上表现出三种取向关系。其中, 取向一 PbPc 与 F2-BP4T 为有公度外 延关系 ; 取向二和取向三 PbPc 与 F2-BP4T 为无公度外延关系。
     图 6a 为酞菁氧钒 (VOPc) 在图 5a 表面生长 20 纳米厚度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图像, VOPc 分子层台阶明显, 是典型的层状生长模式的薄膜。图 6b 为图 6a 的选区电子衍射图, VOPc 在 F2-BP4T 上表现出三种取向关系, 均为无公度外延关系。
     图 7a 为酞菁氧钛 (TiOPc) 在图 5a 表面生长 20 纳米厚度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图 像, TiOPc 分子层台阶明显, 是典型的层状生长模式的薄膜。图 7b 为图 7a 的选区电子衍射 图, TiOPc 与 F2-BP4T 为无公度外延关系。
     诱导层分子 2, 7- 二 (4- 联苯基 )- 菲 (BPPh), 2, 7- 二 (4- 联苯基 )- 硫芴 (BPBTB), 2, 6- 二 (4- 联苯基 )- 苯并 [1, 2-b : 4, 5-b ′ ] 二噻吩 (BPTBT), 2, 5- 二 (4- 联苯基 )-[3, 2-b] 并 二 噻 吩 (BPTT), 5, 5 ″ - 二 (4- 联 苯 基 )-2, 2′: 5 ′, 2 ″ - 三 噻 吩 (BP3T), 5, 5 ″′ - 二 (4- 联苯基 )-2, 2′ : 5 ′, 2″ : 5 ″, 2 ″′ - 四噻吩 (BP4T), 1, 1′ : 4 ′, 1″ : 4″, 1″′ : 4″′, 1″″ : 4″″, 1″″′ : 4″″′, 1″″″ : 4″″″, 1″″″′ - 八联 苯 (p8P), 2, 5- 二 (4-1, 1′ : 4′, 1″ - 三联苯基 )- 噻吩 (3PT), 5, 5′ - 二 (4-1, 1′ : 4′, 1 ″ - 三联苯基 )-2, 2 ′ - 二噻吩 (3P2T), 2, 5- 二 (4-1, 1′ : 4 ′, 1 ″ - 三联苯基 )-[3, 2-b] 并二噻吩 (3PTT), 2, 7- 二 (4-4′ - 氟代联苯基 )- 菲 (F2-BPPh), 2, 7- 二 (4-4′ - 氟 代联苯基 )- 硫芴 (F2-BPBTB), 2, 6- 二 (4-4′ - 氟代联苯基 )- 苯并 [1, 2-b : 4, 5-b′ ] 二 噻吩 (F2-BPTBT), 2, 5- 二 (4-4′ - 氟代联苯基 )-[3, 2-b] 并二噻吩 (F2-BPTT), 5, 5′ - 二 (4-4′ - 氟代联苯基 )-2, 2′ - 二噻吩 (F2-BP2T), 5, 5″ - 二 (4-4′ - 氟代联苯基 )-2, 2′: 5 ′, 2 ″ - 三噻吩 (F2-BP3T), 5, 5 ″′ - 二 (4-4 ′ - 氟代联苯基 )-2, 2′ : 5 ′, 2″ : 5 ″, 2″′ - 四噻吩 (F2-BP4T), 4, 4″″′ - 二 (4- 氟苯基 )-1, 1′: 4′, 1″: 4″, 1″′: 4″′, 1″″ : 4″″, 1″″′ - 六联苯 (F2-p8P), 2, 5- 二 (4-4″ - 氟代 -1, 1′ : 4′, 1″ - 三联 苯基 )- 噻吩 (F2-3PT), 5, 5′ - 二 (4-4″ - 氟代 -1, 1′: 4′, 1″ - 三联苯基 )-2, 2′ - 二 噻吩 (F2-3P2T), 2, 5- 二 (4-4 ″ - 氟代 -1, 1′ : 4 ′, 1 ″ - 三联苯基 )-[3, 2-b] 并二噻吩 (F2-3PTT), 2, 7- 二 (4-3′, 5′ - 二氟代联苯基 )- 菲 (F4-BPPh), 2, 7- 二 (4-3′, 5′ - 二 氟 代 联 苯 基 )- 硫 芴 (F4-BPBTB), 2, 6- 二 (4-3 ′, 5 ′ - 二 氟 代 联 苯 基 )- 苯 并 [1, 2-b : 4, 5-b ′ ] 二噻吩 (F4-BPTBT), 2, 5- 二 (4-3 ′, 5 ′ - 二氟代联苯基 )-[3, 2-b] 并二噻吩 (F4-BPTT), 5, 5′ - 二 (4-3′, 5′ - 二氟代联苯基 )-2, 2′ - 二噻吩 (F4-BP2T), 5, 5″ - 二(4-3′, 5′ - 二氟代联苯基 )-2, 2′ : 5′, 2″ - 三噻吩 (F4-BP3T), 5, 5″′ - 二 (4-3′, 5 ′ - 二氟代联苯基 )-2, 2′ : 5 ′, 2″ : 5 ″, 2 ″′ - 四噻吩 (F4-BP4T), 4, 4 ″″′ - 二 (3, 5- 二氟代苯基 )-1, 1′ : 4 ′, 1″ : 4 ″, 1 ″′ : 4 ″′, 1 ″″ : 4 ″″, 1 ″″′ - 六联苯 (F4-p8P), 2, 5- 二 (4-3″, 5″ - 二氟代 -1, 1′ : 4′, 1″ - 三联苯基 )- 噻吩 (F4-3PT), 5, 5′ - 二 (4-3″, 5″ - 二氟代 -1, 1′: 4′, 1″ - 三联苯基 )-2, 2′ - 二噻吩 (F4-3P2T), 2, 5- 二 (4-3″, 5″ - 二氟代 -1, 1′: 4′, 1″ - 三联苯基 )-[3, 2-b] 并二噻吩 (F4-3PTT), 5, 5″′ - 二苯基 -2, 2′ : 5′, 2″ : 5″, 2″′ - 四噻吩 (P4T), 5, 5″′ - 二 (4- 氟苯基 )-2, 2′: 5′, 2″: 5″, 2″′ - 四噻吩 (F2-P4T) 和 5, 5″′ - 二 (3, 5- 二氟苯基 )-2, 2′: 5′, 2″ : 5″, 2″′ - 四噻吩 (F4-P4T) 与非平面金属酞菁的外延关系列于表 5 中。
     表5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一般来说, 本专利所公开的用于弱取向外延生长的诱 导层材料可以用于其他有机半导体元件中, 形成二维和三维的集成器件中的元件。这些集 成器件可能应用在集成电路、 有源矩阵显示、 传感器和光伏电池方面。 使用基于本发明的电 子元件容易大面积加工制备。

用于非平面金属酞菁弱外延生长薄膜的诱导层材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用于非平面金属酞菁弱外延生长薄膜的诱导层材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用于非平面金属酞菁弱外延生长薄膜的诱导层材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于非平面金属酞菁弱外延生长薄膜的诱导层材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于非平面金属酞菁弱外延生长薄膜的诱导层材料.pdf(2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1955491A43申请公布日20110126CN101955491ACN101955491A21申请号200910200459522申请日20091222C07D495/04200601C07D333/76200601C07D333/08200601C07C15/30200601C07C15/14200601C07C25/18200601C07C25/2220060171申请人上海中科联和显示技术有限公司地址201203上海市浦东新区碧波路572弄115号12幢272发明人闫东航耿延候田洪坤潘峰黄丽珍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市光大律师事务所31240代理人崔维臧云霄54发明。

2、名称用于非平面金属酞菁弱外延生长薄膜的诱导层材料57摘要本发明涉及用于制备非平面金属酞菁弱外延生长薄膜的诱导层材料。诱导层材料特征在于所述的诱导层材料是用芳香共轭基团替换六联苯中间的苯环,用氟取代六联苯两端苯环上的氢,进而通过改变芳香共轭基团的尺寸大小或线性程度,以及变化两端苯环的极性,最终实现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调节,使其001晶面的晶胞参数与六联苯001晶面的晶胞参数之间产生差异,达到诱导非平面金属酞菁弱外延生长的效果。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17页附图7页CN101955491A1/2页21一类用于非平面金属酞菁弱外延生长薄膜的诱导。

3、层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诱导层材料具有如下结构通式通式I通式I中的AR为芳香共轭基团,包括以下结构通式I中的R1为氢原子H或氟原子F,R2为氢原子H或氟原子F。按照R1和R2化学结构的不同,符合通式I的新型诱导层材料的分子结构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R1R2H,并且不包含AR为5的结构;2R1F,R2H;3R1H,R2F。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诱导层材料,其特征还在于所述的诱导层材料具有如下结构2,7二4联苯基菲BPPH,2,7二4联苯基硫芴BPBTB,2,6二4联苯基苯并1,2B4,5B二噻吩BPTBT,2,5二4联苯基3,2B并二噻吩BPTT,5,5二4联苯基2,25,2三噻吩BP3T,5,5。

4、二4联苯基2,25,25,2四噻吩BP4T,1,14,14,14,14,14,14,1八联苯P8P,2,5二41,14,1三联苯基噻吩3PT,5,5二41,14,1三联苯基2,2二噻吩3P2T,2,5二41,14,1三联苯基3,2B并二噻吩3PTT,2,7二44氟代联苯基菲F2BPPH,2,7二44氟代联苯基硫芴F2BPBTB,2,6二44氟代联苯基苯并1,2B4,5B二噻吩F2BPTBT,2,5二44氟代联苯基3,2B并二噻吩F2BPTT,5,5二44氟代联苯基2,2二噻吩F2BP2T,5,5二44氟代联苯基2,25,2三噻吩F2BP3T,5,5二44氟代联苯基2,25,25,2四噻吩F2B。

5、P4T,4,4二4氟苯基1,14,14,14,14,1六联苯F2P8P,2,5二44氟代1,14,1三联苯基噻吩F23PT,5,5二44氟代1,14,1三联苯基2,2二噻吩F23P2T,2,5二44氟代1,14,1三联苯基3,2B并二噻吩权利要求书CN101955491A2/2页3F23PTT,2,7二43,5二氟代联苯基菲F4BPPH,2,7二43,5二氟代联苯基硫芴F4BPBTB,2,6二43,5二氟代联苯基苯并1,2B4,5B二噻吩F4BPTBT,2,5二43,5二氟代联苯基3,2B并二噻吩F4BPTT,5,5二43,5二氟代联苯基2,2二噻吩F4BP2T,5,5二43,5二氟代联苯基2。

6、,25,2三噻吩F4BP3T,5,5二43,5二氟代联苯基2,25,25,2四噻吩F4BP4T,4,4二3,5二氟代苯基1,14,14,14,14,1六联苯F4P8P,2,5二43,5二氟代1,14,1三联苯基噻吩F43PT,5,5二43,5二氟代1,14,1三联苯基2,2二噻吩F43P2T或2,5二43,5二氟代1,14,1三联苯基3,2B并二噻吩F43PTT中的任何一种。3一类用于非平面金属酞菁弱外延生长薄膜的诱导层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诱导层材料具有如下结构5,5二苯基2,25,25,2四噻吩P4T,5,5二4氟苯基2,25,25,2四噻吩F2P4T,5,5二3,5二氟苯基2,25,25。

7、,2四噻吩F4P4T。权利要求书CN101955491A1/17页4用于非平面金属酞菁弱外延生长薄膜的诱导层材料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用于制备非平面金属酞菁弱外延生长薄膜的诱导层材料。背景技术0002近年来,具有高载流子迁移率性质的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异常活跃,在信息显示、集成电路、光伏电池和传感器等方面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王海波等先进材料杂志,ADVMATER,2007,19,21682171首次报道了一种在非晶衬底上制备盘状有机半导体多晶薄膜的方法弱外延生长WEAKEPITAXYGROWTH,所制备出的多晶薄膜表现出单晶水平的载流子迁移率性能。弱外延生长的原理是在非晶的衬底上先制备一。

8、层具有高度有序排列的有机超薄膜作为诱导层INDUCEDLAYER,盘状有机半导体分子在诱导层上取向成核,逐渐生长形成晶畴尺寸大、晶畴内取向度高和多晶畴融合性好的高品质多晶薄膜。王彤等物理化学杂志B辑,JPHYCHEMB,2008,112,67866792报道了平面金属酞菁在六联苯诱导层上的弱外延生长行为,平面金属酞菁在单分子诱导层上表现出两个取向的无公度外延生长和一个取向的有公度外延生长,在双分子诱导层上表现出一个取向的有公度外延生长,这些生长习性与外延晶体和诱导层之间的晶格失配度有密切关系。王海波等应用物理快报,APPLPHYSLETT,2007,90,253510报道了非平面金属酞菁类的酞。

9、菁氧钒在六联苯诱导层上的弱外延生长现象,它们之间表现出无公度外延关系。非平面金属酞菁的晶胞参数和晶胞类型与平面金属酞菁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它们在六联苯诱导层上的弱外延生长习性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晶格匹配困难。为了获得高品质的非平面金属酞菁类有机半导体弱外延多晶薄膜,就需要开发与之晶格匹配的新型诱导层材料。发明内容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系列新型诱导层材料,适合诱导非平面金属酞菁的弱外延生长。0004本发明的原理是用芳香共轭基团芳香稠环化合物或芳香环数目为24的含苯环和噻吩环的齐聚物替换六联苯中间的苯环,用氟原子取代六联苯两端苯环上的氢原子,进而通过改变芳香共轭基团的尺寸。

10、大小或线性程度,以及变化两端苯环的极性,最终实现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调节,使其001晶面的晶胞参数与六联苯001晶面的晶胞参数之间产生差异,达到能够与非平面金属酞菁晶胞参数匹配的效果。新型诱导层材料的分子结构具有如下通式0005说明书CN101955491A2/17页50006通式I中的AR为芳香共轭基团,包括以下结构00070008通式I和II中的R1为氢原子H或氟原子F,R2为氢原子H或氟原子F。0009按照R1和R2化学结构的不同,符合通式I的新型诱导层材料的分子结构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0010类型一R1R2H,具体化学结构,化合物名称和英文缩写列于表1。0011表10012说明书CN101。

11、955491A3/17页600130014类型二R1F,R2H,具体化学结构,化合物名称和英文缩写列于表2。0015表20016说明书CN101955491A4/17页70018类型三R1H,R2F;具体化学结构,化合物名称和英文缩写列于表3。0019表300200017说明书CN101955491A5/17页80021说明书CN101955491A6/17页90022表1中的BPTT,BP3T,BP4T和P8P按照已公开的技术方案制备,具体如下BPTT材料化学,CHEMMATER,2005,17,38613870,BP3T杂环化学杂志,JHETEROCYCLCHEM,2000,37,2812。

12、86,BP4T杂环化学杂志,JHETEROCYCLCHEM,2003,40,845850和P8P有机及生物分子化学,ORGBIOMOLCHEM,2004,2,452454。BPPH,BPBTB和BPTBT可以通过SUZUKI偶联反应得到,所涉及的反应中间体为工业产品或按照已公开的技术方案制备,具体如下4联苯硼酸为工业产品,2,7二溴菲化学通讯,CHEMCOMMUN,2006,34983500,2,7二溴硫芴材料化学杂志,JMATERCHEM,1999,9,20952101,2,6二碘苯并1,2B4,5B二噻吩有机化学杂志,JORGCHEM,1994,59,30773081。3PT,3P2T和3。

13、PTT可以通过STILLE偶联反应得到,所涉及的反应中间体按照已公开的技术方案制备,具体如下4溴1,14,1三联苯物理化学杂志B辑,说明书CN101955491A7/17页10JPHYSCHEMB,2001,105,88458860,2,5二三丁基锡基噻吩和5,5二三丁基锡基2,2二噻吩有机化学杂志,JORGCHEM,1995,60,68136819,2,5二三丁基锡3,2B并二噻吩化学会志,帕尔金汇刊,第I辑,JCHEMSOC,PERKINTRANS1,1997,15,34653470。0023表2中所列化合物的制备涉及到关键中间体4溴4氟代联苯,按照已公开的技术方案化学会志,JCHEMSO。

14、C,1937,1359制备。如下图所示,利用4溴4氟代联苯与金属镁反应可制得相应的格式试剂,在将其与硼酸三甲酯反应,最后经稀盐酸酸化,可制得4氟代联苯4硼酸。00240025F2BPPH,F2BPBTB,F2BPTBT的制备方法与BPPH,BPBTB,BPTBT的制备方法相同,只需用4氟代联苯4硼酸代替4联苯硼酸即可。F2BPTT,F2BP2T,F2BP3T可以通过4溴4氟代联苯分别与2,5二三丁基锡3,2B并二噻吩,5,5二三丁基锡基2,2二噻吩和5,5二三丁基锡基2,25,2三噻吩有机化学杂志,JORGCHEM,1995,60,68136819进行STILLE偶联反应得到。F2BP4T的制。

15、备过程如下图所示,4溴4氟代联苯与噻吩的格式试剂发生KUMADA偶联反应得到244氟代联苯基噻吩,其与NBS发生溴代反应得到5溴244氟代联苯基噻吩。最后将5溴244氟代联苯基噻吩与5,5二三丁基锡基2,2二噻吩进行STILLE偶联反应即可得到F2BP4T。00260027F2P8P的制备过程如下图所示4氟代联苯4硼酸与4,4二溴联苯工业品进行SUZUKI偶联反应得到4溴4氟1,14,14,1并四联苯,该产物经升华提纯后,通过YAMAMOTO偶联反应得到F2P8P。0028说明书CN101955491A8/17页110029F23PT,F23P2T和F23PTT的制备方法为4氟代联苯4硼酸与对。

16、溴碘苯工业品进行SUZUKI偶联反应得到4溴4氟1,14,1三联苯如下图所示,其分别与2,5二三丁基锡基噻吩,5,5二三丁基锡基2,2二噻吩和2,5二三丁基锡3,2B并二噻吩进行STILLE偶联反应分别得到相应的F23PT,F23P2T和F23PTT。00300031表3中所列化合物的制备涉及到关键中间体4溴3,5二氟代联苯,如下图所示,按照已公开的技术方案有机金属化学杂志,JORGANOMETCHEM,2000,598,127135,3,5二氟溴苯工业品与金属镁反应可制得相应的格式试剂,再将其与硼酸三甲酯反应,最后经稀盐酸酸化,就可制得3,5二氟苯硼酸,其与对溴碘苯工业品进行SUZUKI偶联。

17、反应得到4溴3,5二氟代联苯。00320033按照上面提供的4氟代联苯4硼酸的制备方法,用4溴3,5二氟代联苯替代4溴4氟代联苯,即可获得3,5二氟代联苯4硼酸。鉴于表2和表3中所列化合物的结构差异为4氟苯基和3,5二氟代苯基,在已有4溴3,5二氟代联苯和3,5二氟代联苯4硼酸的前提下,按照表2中所列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很容易制备表3中的所有化合物。0034符合通式II的新型诱导层材料的具体化学结构,化合物名称和英文缩写列于表4。0035表40036说明书CN101955491A9/17页120038P4T,F2P4T和F4P4T的制备过程如下图所示溴苯或对溴氟苯或3,5二氟溴苯与噻吩的格式试剂。

18、进行KUMADA偶联反应,得到2苯基噻吩或24氟苯基噻吩或23,5二氟苯基噻吩,将它们分别与NBS反应,得到相应的溴代产物2溴5苯基噻吩或2溴54氟苯基噻吩或2溴53,5二氟苯基噻吩,将上述溴代产物分别与5,5二三丁基锡基2,2二噻吩进行STILLE偶联反应,最终得到P4T或F2P4T或F4P4T。00390040上述的所有诱导层材料经真空升华得到最终的纯品。附图说明0041图1A为BPTT诱导层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图片,图1B为VOPC在BPTT诱导层薄膜上生长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图片,图1C为VOPC在BPTT诱导层薄膜上生长薄膜的选区电子衍射图。其中,取向一VOPC212晶面衍射点与BPTT。

19、200晶面衍射点共格,为有公度外0037说明书CN101955491A10/17页13延关系;取向二VOPC与BPTT为无公度外延关系。0042图2A为PBPC在BPTT诱导层薄膜上生长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图片,图2B为PBPC在BPTT诱导层薄膜上生长薄膜的选区电子衍射图。其中,取向一PBPC与BPTT为有公度外延关系;取向二和取向三PBPC与BPTT为无公度外延关系。0043图3A为TIOPC在BPTT诱导层薄膜上生长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图片,图3B为TIOPC在BPTT诱导层薄膜上生长薄膜的选区电子衍射图。其中,取向一TIOPC与BPTT为有公度外延关系;取向二和取向三TIOPC与BPTT为。

20、无公度外延关系。0044图4A为SNPC在BPTT诱导层薄膜上生长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图片,图4B为SNPC在BPTT诱导层薄膜上生长薄膜的选区电子衍射图,SNPC与BPTT为有公度外延关系。0045图5A为F2BP4T诱导层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图片,图5B为PBPC在F2BP4T诱导层薄膜上生长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图片,图5C为PBPC在F2BP4T诱导层薄膜上生长薄膜的选区电子衍射图。其中,取向一PBPC与F2BP4T为有公度外延关系;取向二和取向三PBPC与F2BP4T为无公度外延关系。0046图6A为VOPC在F2BP4T诱导层薄膜上生长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图片,图6B为VOPC在F2BP4T。

21、诱导层薄膜上生长薄膜的选区电子衍射图,取向一、取向二和取向三VOPC与F2BP4T均为无公度外延关系。0047图7A为TIOPC在F2BP4T诱导层薄膜上生长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图片,图7B为TIOPC在F2BP4T诱导层薄膜上生长薄膜的选区电子衍射图,TIOPC与F2BP4T为无公度外延关系。具体实施方式0048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发明。0049实施例0050实验所用康宁7059玻璃基板是商业产品,经过清洗后使用。实验所用非平面金属酞菁是商业产品,经过升华纯化后使用。实验所用诱导层材料经过升华纯化后使用。0051首先,在康宁7059玻璃基板上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生长厚度约300纳米的氮化。

22、硅。然后,采用分子气相沉积方法在氮化硅表面沉积13个分子层厚度的诱导层薄膜,真空度为104帕,基板温度约230。最后,在诱导层上连续沉积一层非平面金属酞菁,真空度和基板温度与制备诱导层相同。0052图1A为1个分子层厚度的2,5二4联苯基3,2B并二噻吩BPTT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图像,薄膜表面平滑,适合有机半导体层的外延生长。图1B为酞菁氧钒VOPC在图1A表面生长20纳米厚度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图像,VOPC分子层台阶明显,是典型的层状生长模式的薄膜。图1C为图1B的选区电子衍射图,VOPC在BPTT上表现出两种取向关系。其中,取向一VOPC212晶面衍射点与BPTT200晶面衍射点共格,为有。

23、公度外延关系;取向二VOPC与BPTT为无公度外延关系。0053图2A是为酞菁铅PBPC在图1A表面生长20纳米厚度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图像,PBPC分子层台阶明显,是典型的层状生长模式的薄膜。图2B为图2A的选区电子衍射图,PBPC在BPTT上表现出三种取向关系。其中,取向一PBPC与BPTT为有公度外延关系;取向二和取向三PBPC与BPTT为无公度外延关系。说明书CN101955491A11/17页140054图3A是为酞菁氧钛TIOPC在图1A表面生长20纳米厚度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图像,TIOPC分子层台阶明显,是典型的层状生长模式的薄膜。图3B为图3A的选区电子衍射图,TIOPC在BPT。

24、T上表现出三种取向关系。其中,取向一TIOPC与BPTT为有公度外延关系;取向二和取向三TIOPC与BPTT为无公度外延关系。0055图4A是为酞菁锡SNPC在图1A表面生长20纳米厚度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图像,SNPC分子层台阶明显,是典型的层状生长模式的薄膜。图4B为图4A的选区电子衍射图,SNPC在BPTT上表现出为无公度外延关系。0056图5A为1个分子层厚度的5,5二44氟代联苯基2,25,25,2四噻吩F2BP4T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图像,薄膜表面平滑,适合有机半导体层的外延生长。图5B为酞菁铅PBPC在图5A表面生长20纳米厚度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图像,PBPC分子层台阶明显,是典型的。

25、层状生长模式的薄膜。图5C为图5B的选区电子衍射图,PBPC在F2BP4T上表现出三种取向关系。其中,取向一PBPC与F2BP4T为有公度外延关系;取向二和取向三PBPC与F2BP4T为无公度外延关系。0057图6A为酞菁氧钒VOPC在图5A表面生长20纳米厚度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图像,VOPC分子层台阶明显,是典型的层状生长模式的薄膜。图6B为图6A的选区电子衍射图,VOPC在F2BP4T上表现出三种取向关系,均为无公度外延关系。0058图7A为酞菁氧钛TIOPC在图5A表面生长20纳米厚度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图像,TIOPC分子层台阶明显,是典型的层状生长模式的薄膜。图7B为图7A的选区电子衍。

26、射图,TIOPC与F2BP4T为无公度外延关系。0059诱导层分子2,7二4联苯基菲BPPH,2,7二4联苯基硫芴BPBTB,2,6二4联苯基苯并1,2B4,5B二噻吩BPTBT,2,5二4联苯基3,2B并二噻吩BPTT,5,5二4联苯基2,25,2三噻吩BP3T,5,5二4联苯基2,25,25,2四噻吩BP4T,1,14,14,14,14,14,14,1八联苯P8P,2,5二41,14,1三联苯基噻吩3PT,5,5二41,14,1三联苯基2,2二噻吩3P2T,2,5二41,14,1三联苯基3,2B并二噻吩3PTT,2,7二44氟代联苯基菲F2BPPH,2,7二44氟代联苯基硫芴F2BPBTB。

27、,2,6二44氟代联苯基苯并1,2B4,5B二噻吩F2BPTBT,2,5二44氟代联苯基3,2B并二噻吩F2BPTT,5,5二44氟代联苯基2,2二噻吩F2BP2T,5,5二44氟代联苯基2,25,2三噻吩F2BP3T,5,5二44氟代联苯基2,25,25,2四噻吩F2BP4T,4,4二4氟苯基1,14,14,14,14,1六联苯F2P8P,2,5二44氟代1,14,1三联苯基噻吩F23PT,5,5二44氟代1,14,1三联苯基2,2二噻吩F23P2T,2,5二44氟代1,14,1三联苯基3,2B并二噻吩F23PTT,2,7二43,5二氟代联苯基菲F4BPPH,2,7二43,5二氟代联苯基硫芴。

28、F4BPBTB,2,6二43,5二氟代联苯基苯并1,2B4,5B二噻吩F4BPTBT,2,5二43,5二氟代联苯基3,2B并二噻吩F4BPTT,5,5二43,5二氟代联苯基2,2二噻吩F4BP2T,5,5二说明书CN101955491A12/17页1543,5二氟代联苯基2,25,2三噻吩F4BP3T,5,5二43,5二氟代联苯基2,25,25,2四噻吩F4BP4T,4,4二3,5二氟代苯基1,14,14,14,14,1六联苯F4P8P,2,5二43,5二氟代1,14,1三联苯基噻吩F43PT,5,5二43,5二氟代1,14,1三联苯基2,2二噻吩F43P2T,2,5二43,5二氟代1,14,。

29、1三联苯基3,2B并二噻吩F43PTT,5,5二苯基2,25,25,2四噻吩P4T,5,5二4氟苯基2,25,25,2四噻吩F2P4T和5,5二3,5二氟苯基2,25,25,2四噻吩F4P4T与非平面金属酞菁的外延关系列于表5中。0060表50061说明书CN101955491A13/17页160062说明书CN101955491A14/17页170063说明书CN101955491A15/17页180064说明书CN101955491A16/17页190065说明书CN101955491A17/17页2000660067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一般来说,本专利所公开的用于弱取向外延生长的诱导。

30、层材料可以用于其他有机半导体元件中,形成二维和三维的集成器件中的元件。这些集成器件可能应用在集成电路、有源矩阵显示、传感器和光伏电池方面。使用基于本发明的电子元件容易大面积加工制备。说明书CN101955491A1/7页21图1A图1B图1C说明书附图CN101955491A2/7页22图2A图2B说明书附图CN101955491A3/7页23图3A图3B说明书附图CN101955491A4/7页24图4A图4B说明书附图CN101955491A5/7页25图5A图5B图5C说明书附图CN101955491A6/7页26图6A图6B说明书附图CN101955491A7/7页27图7A图7B说明书附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化学〔2〕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