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构造.pdf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93395 上传时间:2018-01-24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355.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3800294.9

申请日:

2003.01.22

公开号:

CN1511098A

公开日:

2004.07.07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B62D25/20

主分类号:

B62D25/20

申请人: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富田达三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02.01.22 JP 012405/2002

专利代理机构: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林潮;顾红霞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后侧构件(10)由上部构件(11)和下部构件(12)组成。上部构件(11)的凸缘(A)与下部构件(12)的凸缘(B)相互点焊在一起。上部构件(11)的末端边(C)与下部构件(12)的凸缘(D)分别点焊于侧梁(14)。下部构件(12)的凸缘(E)点焊于上部构件(11)的下表面。上部构件(11)的凸缘(F)和下部构件(12)的末端边(G)点焊于后轮罩(16)。从而上部构件(11)与下部构件(12)形成了一个闭合横截面。后底板(18)的侧边部分(H)点焊于凸缘(A)的上表面。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车体构造,包括: 侧梁(14),它在车辆旁边大致沿车辆纵向延伸并形成第一闭合 横截面(13); 侧构件(10),它的至少一部分在侧梁(14)的车内侧上大致沿 车辆纵向延伸,该侧构件与侧梁(14)一起形成第二闭合横截面(15), 并且它成型有在车内侧端部大致沿车辆纵向延伸的凸缘(A);以及 底板(18),具有连接于凸缘(A)的侧边部分(H)。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凸缘(A)的至 少一部分向车辆前部下倾。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构造,其特征在于,侧构件(10) 包括上部构件(11)和下部构件(12),在车内侧上突出的凸缘(A、 B)单独成型于上部构件(11)和下部构件(12)的相应车内侧端部 上,并且凸缘(A、B)至少部分地连接在一起。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体构造,其特征在于,侧构件(10) 形成大致连续于第二闭合横截面(15)的车后端的第三闭合横截面 (17),所述闭合横截面(17)大致沿着后轮罩(16)向车辆后部延 伸。

说明书


车体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后底板的侧边部分所连接的后侧构件附近的车辆构造。

    背景技术

    在传统车辆中,如图7到9所示,大致沿车体纵向延伸的后侧构件1具有连接于后底板2侧边部分的下表面的凸缘a。为了提高车体的强度,必须增加后侧构件1的刚度。为实现这个目的,后侧构件1的凸缘b和末端边c以及覆盖后侧构件1上表面的后底板2的末端边d和凸缘e分别点焊于侧梁3与后轮罩4。从而,后侧构件1与后底板2等一起形成闭合横截面5。

    为限制车辆重量的增加,后底板2使用了一块薄钢板形成相对较宽的车辆底板。因而,只能有限地提高闭合横截面5的刚度。为了增加后侧构件1旁边部分的刚度,可以给后侧构件1增添例如隔板的加固件。但是,如果所增添的加固件数量加大,车体的重量也会相应地增加。

    为了最大限度地扩展车辆的内部空间,后底板2沿车辆纵向逐步降低从而车辆的前端降低,并且使后底板2地中心部分低于它的对边端部。因此,牵引后底板2是相对困难的。

    此外,后侧构件1也必须沿着车辆纵向逐步降低,该后侧构件的上表面被后底板2的侧边部分覆盖。但是,形成具有大的帽形横截面的后侧构件1受到牵引限制,所以很难增加后侧构件1的直壁高度。因此,限制了增加后侧构件1的强度或者向下深压后底板2的中心部分,从而车辆的内部空间不能平稳地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有助于提高后底板侧边部分所连接的后侧构件旁的车辆部分的强度。

    依照本发明的车体构造包括一个在车辆旁边大致沿车辆纵向延伸而形成第一闭合横截面的侧梁,一个其中至少一部分在侧梁的车内侧上大致沿车辆纵向延伸的侧构件,该侧构件与所述侧梁一起形成第二闭合横截面并且成型有在车内侧端部大致沿车辆纵向延伸的凸缘,以及一个具有连接于所述凸缘的侧边部分的底板。

    更为特别的是,侧构件与侧梁一起形成第二闭合横截面,大致沿车辆纵向延伸的凸缘成型于侧构件的车内侧端部上,并且底板的侧边部分连接于该凸缘。因此,可以不考虑底板而容易地增加侧构件的第二闭合横截面部分的刚度。由此,就可以使后侧构件附近部分的强度变得比传统情况下高很多。

    依照本发明的车体构造,可以不考虑底板而容易地增加侧构件的第二闭合横截面的刚度,从而可以使后侧构件附近部分的强度变得比传统情况下高很多。因此,可以轻而易举地提高车体的强度,从而确保车辆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依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车体的一部分的透视示意图;

    图2是沿图1的线II-II的断面图;

    图3是沿图1的线III-III的断面图;

    图4是沿图1的线IV-IV的断面图;

    图5是显示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车体的一部分的透视示意图;

    图6是沿图5的线VI-VI的断面图;

    图7是显示传统车体的一部分的透视示意图;

    图8是沿图7的线VIII-VIII的断面图;以及

    图9是沿图7的线IX-IX的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参照图1到4描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描述与上述在先技术范例中相同的部分时用相同的数字来分别表示。

    在图1到4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大致沿车辆纵向延伸的后侧构件10包括上部构件11和下部构件12。下部构件12的车内侧凸缘B的上表面点焊于上部构件11的车内侧凸缘A的下表面。两个凸缘A和B分别从中间部分A′和B′向车辆前部急剧下倾。

    侧梁14大致沿车辆纵向延伸而形成第一闭合横截面13。上部构件11的车外侧末端边C点焊于侧梁14。下部构件12的车外侧凸缘D点焊于侧梁14。如此,上部构件11、下部构件12和侧梁14构成了第二闭合横截面15。

    此外,在侧梁14的车后端上,下部构件12的车外侧凸缘E点焊于上部构件11的下表面。另外,在车辆的后部,上部构件11的凸缘F和下部构件12的末端边G点焊于后轮罩16。如此,上部构件11和下部构件12构成了第三闭合横截面17,该第三闭合横截面17大致延续闭合横截面15的车后端。

    形成车辆底板的后底板18沿着上部构件11的凸缘A沿车辆纵向弯曲。后底板18的侧边部分H点焊于凸缘A的上表面。

    上部构件11和下部构件12组成后侧构件10。由于上部构件11和下部构件12可以单独成型,所以它们的形成很容易。此外,由于可以自由选择上部构件11和下部构件12的厚度,因此可以不考虑底板18的厚度而容易地增加闭合横截面15和17周围部件的刚度。

    此外,闭合横截面15连同侧梁14的闭合横截面13一起大致沿车辆纵向延伸,并且闭合横截面15和17大致沿车辆纵向延伸而成型。因此,可以容易地提高后侧构件10旁的车辆车体抵抗凸缘碰撞等的强度。由此,可以确保车辆的安全,并且可以省去用于后侧构件10的加固件例如隔板,从而使车体的构造得以简单化。

    此外,上部构件11和下部构件12可以容易地成型,并且点焊在一起的上部构件11的凸缘A与下部构件12的凸缘B各自的水平高度可以容易地进行调节。除此之外,后底板18通过将其侧边部分H点焊于凸缘A而与后侧构件10连接在一起。

    因此,可以把后底板18简单地定形沿车辆纵向弯曲,从而其能够非常容易地成型。同时,后底板18可以在相应于两个凸缘A和B的中间部分A′和B′的部分急剧下倾,从而可以提高车体设计的自由度。

    此外,后底板18与侧梁14的邻接部分位于一个低的水平面。因此,可以容易地扩大后底板上方的车辆内部空间,并且可以提高车座设计的自由度。另外,可以容易地提高车辆的适乘性。

    如上所述,可以容易地提高后侧构件10旁的车体强度。另外,可以没有任何特别的障碍物而使用一种薄钢板来作为其侧边部分H点焊于上部构件11的凸缘A的后底板18。此外,后底板18可以容易地点焊于上部构件11,并且有助于通过焊接装配车体。这些是主要的优点。

    在图5和图6中所示的另一实施例中,在侧梁14的车后端上下部构件12的车外侧凸缘E点焊于上部构件11的下表面。此外,在车辆的后部,上部构件11的凸缘F点焊于后轮罩16。因此,上部构件11和下部构件12形成大致延续第二闭合横截面15的车辆后端的第三闭合横截面17。第二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共有其它的构造。此实施例(图5和6)也能够提供与上述实施例(图1到4)相同的功能与效用。

    可以有效地运用本发明来提高车辆例如汽车的位于底板侧边部分所连接的侧构件旁的这些部分的强度。

车体构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车体构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车体构造.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车体构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体构造.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后侧构件(10)由上部构件(11)和下部构件(12)组成。上部构件(11)的凸缘(A)与下部构件(12)的凸缘(B)相互点焊在一起。上部构件(11)的末端边(C)与下部构件(12)的凸缘(D)分别点焊于侧梁(14)。下部构件(12)的凸缘(E)点焊于上部构件(11)的下表面。上部构件(11)的凸缘(F)和下部构件(12)的末端边(G)点焊于后轮罩(16)。从而上部构件(11)与下部构件(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无轨陆用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