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物集装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货物集装箱。
背景技术
在欧洲,货物联运(通过公路、铁路和海洋渡船)需要内部体积最大而自重最小的集装箱。当前欧洲规定,集装箱的最大长度为13.6m,最大宽度为2.5m/2.55m。这个宽度可以容纳两排1.2m宽的标准托盘,在考虑实际的间隙之后,留给两个侧壁结构中各侧壁的厚度至多是40mm左右。
当前存在有13.6m长的交换体(swapbody)集装箱。这些集装箱具有钢质波形侧壁,这些侧壁沿着侧壁在相隔12.2m(40英尺)的位置上(即在“40英尺”位置上)得以特别补强,从而在实际上形成12.2m(40英尺)长的立柱。在各个12.2m(40英尺)长的立柱的顶部有一个标准的I.S.O配件(角铸件),该配件允许利用一个带有扭锁连接器的已知12.2m(40英尺)长撑开器(spreader)对集装箱进行顶部提升。此外,标准满载的12.2m(40英尺)长的集装箱可以被堆叠在这种集装箱的顶部。
但是,这种集装箱具有这样一个缺点,即只能经过后端门装载或卸载货物,然而大多数公路拖车(具有这种尺寸的)都是侧帘式,这种侧帘式拖车主要优点在于,允许进行侧部装载和卸载。
现在通常使用的13.6m长侧帘式交换体集装箱的顶部结构相对较薄。这是获得最大侧开孔高度所必需的,由此对顶部的容许结构厚度产生限制(通常不大于100mm左右)。因为同样原因,基底的结构厚度必须保持一个最小值(目前约为250mm),这会导致基底结构非常易于挠曲,当处于装载状态时,挠曲现象非常明显。
因此,要将满载的12.2m(40英尺)长的单元堆叠在一个13.6m长的侧帘式集装箱的顶部是不切实际的,而且也不能将满载的13.6m长侧帘式单元堆叠在另一个集装箱的顶部上,因为过度的基底挠曲会在下面集装箱地顶部产生无法接受的负载。理论上,具有刚性侧壁的13.6m长的单元可以被叠置在一个侧帘式集装箱上,只是在运输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纵向挤压力,而侧帘式集装箱不能安全地承受这些纵向力。
但是,强烈需要也能够满载叠置并且顶部提升的13.6m长侧帘式集装箱。顶部提升设备很容易在大多数码头区和联运库房获得;但是不容易获得非常专业的抓斗提升或吊具提升设备。将集装箱从船运上岸的起重机均具有顶部提升设备,对于近海渡船上的甲板货物来讲,非常需要进行吊上吊下(LO-LO)操作。此外,许多渡船运送的集装箱在甲板下方被双层叠置在Maffi型平台/箱体上。这些Maffi型箱通常具有70吨的容量,而且可以利用专用拖车滚到船上或从船上滚下(RO-RO)。目前,只有一种单侧帘式集装箱可以利用这种系统输送所以浪费了宝贵的船运空间。实际上,当只移动一个集装箱时,操作人员也必须为两个集装箱货位付费。
当前,13.6m长的侧帘式集装箱通常在其基底结构的12.2m(“40英尺”)位置处具有I.S.O配件(或者类似的轻量型配件)。这些配件的用途是允许集装箱可以扭锁连接到载重汽车(road chasses)(拖车)、货运列车或者船只甲板上。如果在顶部结构中的每个12.2m(“40英尺”)位置处均设置有一个完整的I.S.O配件,而且顶部和底部的12.2m(“40英尺”)位置处的配件通过结构性“立柱”构件连接起来,那么这种集装箱将可以进行顶部提升而且可以叠置。不幸的是,这种“立柱”会妨碍令人满意地对集装箱进行侧部装载和卸载。
一种用来克服这种困难的方式是,使得“40英尺”立柱可以移除但是这样会出现另一个困难,即立柱必然很重,并且无法利用人力来安全地进行移除。此外,也不容易在这些立柱的顶部将其令人满意地连接到集装箱上,因为立柱顶部离地面太远,因此,操作者不容易接近。
在我们的国际专利申请WO99/59899中,公开了一种侧开式货物集装箱,该集装箱具有一根倾斜撑杆,该撑杆被可分离地连接在集装箱端壁和基底之间,以便于限制基底发生挠曲。但是由于其长度的原因,这种撑杆有点笨拙。
在我们的待审查专利申请GB-A-2353277(在此通过引用结合入本发明)中,提出了上述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该方案是一个被安装在货物集装箱的角部件上的铰接门。
但是,需要提供一种对集装箱进行补强的装置,该装置如同GB2353277中的门那样被铰接起来,只是操作更为容易而且用途更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货物集装箱,该集装箱包括基底、顶部、位于顶部上的装配装置以及支承装置,所述装配装置用来提升该集装箱和/或将另一个集装箱堆叠在所述顶部上方,所述支承装置可以在一个闭合的承载位置和一个打开的装载位置之间移动,承载位置用来在装配装置与基底之间传送负载,在装载位置中,所述支承装置允许从侧部进入,来对货物集装箱进行装载和卸载,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装置包括一个框架和一根撑杆,所述框架被铰接安装在集装箱上,以便于可以从集装箱一侧摆动打开,所述撑杆被承载在框架上,而且可以相对于框架在缩进位置和延伸位置之间移动,在缩进位置,允许从侧部进入集装箱,在延伸位置,撑杆的末端联接在集装箱的一个结构部件上。
适合的是,所述支承装置被铰接固定到该货物集装箱的一根立柱上。所述立柱比如可以是角柱或者端柱。
有益的是,所述框架在两个隔开的铰链之间延伸。所述铰链优选(但不是必须)限定出了一根基本上竖直的铰链轴。
适合的是,设置有锁定装置,来将所述支承装置锁定在闭合的承载位置上。
优选的是,所述撑杆的末端具有细长孔,该开孔被设置成用来以足够的游隙接收锁定装置的销,以便允许该集装箱发生有限挠曲。
适合的是,两个装配装置被安装在顶部上,靠近顶部与集装箱侧壁的交会部分,这两个配件隔开一个预定距离,该距离小于侧壁长度,从而形成可顶部提升的集装箱。优选的是,所述预定距离是12.2m(40英尺)。优选的是,集装箱能够在满载时叠置。
总体而言,获得顶部提升和满载叠置的能力会涉及与不具有这些能力的类似集装箱相比明显增大自重。这种整体结构,尤其是基底结构,必须更重,以便于遵从适用于所有可顶部提升集装箱的国际集装箱安全协定(CSC)。为了获得CSC认证,集装箱必须被测试至2.0R(R等于最大总额定质量),然而抓斗和吊具提升集装箱无需CSC认证,只是必须遵从用于交换体的CEN标准,交换体仅要求测试至1.5R。
在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当处于延伸位置时,撑杆相对集装箱侧壁沿着对角线进行延伸。该特征补强了集装箱,并且使得为了满足CSC认证所必需的重量增加最小化。
附图简述
下面将参考附图作为示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其中:
附图1示出了一个根据本发明的货物集装箱的侧视图,此时框架和撑杆处于承载位置;
附图2示出了附图1中所示货物集装箱的局部视图,该货物集装箱被安放在一辆卡车上,此时框架和撑杆处于货物装载/卸载位置;
附图3是附图2中所示集装箱的部分平面视图;
附图4是一个局部侧视图,更为详细地示出了附图1至3中所示的框架和撑杆;
附图5是一个类似的局部侧视图,示出了另外一个实施例。
优选实施例的描述
在这些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部件,在附图5中与附图4中类似的部件用带有“’”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如附图1至3中所示,本发明中的货物集装箱1具有一个基底2和支承顶部5的多个角柱3、4,顶部5另外还受到三个等距中间立柱6的支承,这些中间立柱6可以以已知方式移动。正如从附图2和3中清楚看到的那样,集装箱侧部由一个覆盖住中间立柱6的帘子7关闭,因此,帘子7可以被侧向拉开,以对集装箱1进行装载和卸载。集装箱在基底和顶部上邻近侧部的位置,带有已知I.S.O的角配件8、9、10、11,这些角配件沿着集装箱的侧部以12.2m(40英尺)的距离间隔开,以便使得顶部角配件8、9分别竖直地位于基底角配件10、11上方。
在集装箱的各个端部,还设置有一个框架F,该框架F通过上下铰链H被安装在一根竖直支承立柱S上,以形成一个三角形装置,一个撑杆T被枢转地安装在该三角形的顶点上。
在所示的关闭或承载位置,撑杆T与框架F的上臂相对准,并且其末端在联接部20处被可松脱地固定在集装箱的基底2上。在这种结构中,当集装箱从角配件8、9提升起来时,撑杆T和框架F上与其相对准的上臂被张紧,而且比支承立柱S承受更多负载。
如附图3中清楚看到的那样,框架结构F被以这样的方式铰接,即其可以环绕一根竖轴旋转135度而从关闭的承载位置到达打开的装载/卸载位置(如箭头A所示),从而形成一个用于对集装箱1进行侧部装载和卸载的入口。如附图3中所示,撑杆T可以环绕水平枢轴a进行摆动,来比如依靠在框架F的下臂上。
仍然如附图3中所示,顶部5通过一个基本水平的顶梁12进行加强,该顶梁12是承受在I.S.O.顶部提升配件处发生的偏心力矩所必需的。这种偏心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于,12.2m(“40英尺”)长的立柱(必然)被设置成靠近2.5m宽的外“箱壳”(以便于允许内部宽度适用于并排放置两个1.2m宽的托盘)。
为了对集装箱1进行装载和卸载,将帘子7侧向拉开,中间可移动立柱6被以已知方式移开,而且使得框架结构F、T从承载位置移动到打开的装载/卸载位置。当装载或卸载操作结束时,使得框架结构移动到承载位置,而且使得其在联接件20处被锁定的合适位置上。可移动立柱6回到原位,将帘子7关闭。
参照附图4,更为详细地示出了框架F,该框架F包括一个上臂f1和一个下臂f2,它们从竖直隔开的铰链H沿着对角线向内延伸至一个枢轴P处,枢轴P在对称三角形结构的顶点处,该对称三角形结构由框架与垂直支承立柱S形成。
在所示出的关闭承载位置上,撑杆T的末端(下端)被一个联接件20固定到集装箱的基底2上,并且将基底2上的负载传递给上铰链H,由此将负载传递给I.S.O.角配件9。联接件20可以借助于一个把手21发生松脱,其中,把手21操作一个常规的锁定装置(图中未示),并且如虚线所示那样联接件20在一个竖直平面中环绕枢轴P进行摆动,直至依靠在下臂f2上。
优选的是,所述锁定装置包括一个销,该销可以被固定在撑杆T上的细长孔25内。这样允许基底2发生有限挠曲。
接着,使用把手22在铰接H上将框架装置向外打开。
这种锁定装置比如可以是在WO99/59899的附图3、4和5中示出的锁定装置。
附图5示出了一种变形实施例,其中撑杆T’沿着对角线向上延伸到顶部5上的联接件201处。如虚线所示,撑杆T’可以摆动依靠在上臂f1’上。
在另一种变形实施例中,铰链H可以被安装在集装箱中部的竖直立柱上,而且撑杆T可以沿着对角线从框架向下朝着该集装箱的一个端壁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