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及造纸用织物.pdf

上传人:a1 文档编号:931279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021.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213651.8

申请日:

2009.12.08

公开号:

CN102086607A

公开日:

2011.06.0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文件的公告送达IPC(主分类):D21F 1/10收件人:袁丽君文件名称: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D21F 1/10申请日:20091208|||公开

IPC分类号:

D21F1/10

主分类号:

D21F1/10

申请人:

袁丽君

发明人:

袁丽君

地址:

510055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禺西二路23号807房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结构包括一组面经、一组面纬、一组底经、一组底纬,一组缝合纱线,缝合纱线在CMD方向与面经和底经交织,每根缝合纱线包括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组成,该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纤维支撑的一部分;所述底经以二根成一对的形式出现,包括第一底经和第二底经,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至少是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的2倍;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与所述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或第二底经和第一底经以上下叠加状态在一点同时与底纬相交;第二底经与缝合纱线和底纬交织,第一底经只与底纬交织;在一个基本的循环组织内,面经的数量与底经对的数量相同;面经、面纬和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过滤及造纸用织物的成形面层。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其结构包括一个形成成形面层的纱线系统, 一个形成接触 底层的纱线系统和一个缝合纱线系统 ; 所述形成成形面层的纱线系统包括一组面经、 一组与面经交织的面纬 ; 所述形成接触底层的纱线系统包括一组底经、 一组与底经交织的底纬 ; 所述缝合纱线在 CMD 方向与面经和底经交织, 每根缝合纱线包括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 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组成, 该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纤维支撑的一部分 ;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底经以二根成一对的形式出现, 包括第一底经和第二底经, 第一底经 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至少是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 浮点的数量的 2 倍 ; 所述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与所述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 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 或第二底经和第一底经以上下叠加状态在一点同时与 底纬相交 ; 所述第二底经与缝合纱线和底纬交织, 所述第一底经只与底纬交织 ; 所述织物由一系列重复的基本循环组织单元组成, 在一个基本的循环组织内, 面经的 数量与底经对的数量相同 ; 面经、 面纬和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 构成过滤及造纸用织物的成形面层 ;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 CMD 方向的缝合纱 线每两根形成一对, 每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面纬之间, 每根缝 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穿过至少一根面经的上侧 ; 每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 位于两根相邻的底纬之间, 每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穿过至少一根底经的下侧。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 CMD 方向的缝合纱 线, 相邻的 2 根缝合纱线在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交织部分过渡时交叉, 在一对缝 合纱线的相邻的 2 个交叉点之间, 其中一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另一根缝合纱 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 并可以更改相邻的 2 根缝合纱线的前后织造顺序。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其特征在于 : 面经与面纬和缝合纱线的 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以平纹的方式交织。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底经对的第一底经与 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 以单独的形式出现, 也可以和相邻的另一个底经对的其中 一个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 或者与所述底经对的第二底 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其特征在于 : 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包 括 8 对底经。
7: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其特征在于 : 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包 括 10 对底经。
8: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其特征在于 : 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包 括 12 对底经。
9: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其特征在于 : 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 面 纬与缝合纱线对的数量之和, 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 2 比 1 或 3 比 1。
10: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其特征在于 : 底经具有第一直径, 底纬 2 具有第二直径, 面经具有第三直径, 所述第一直径与第二直径之比为 1 比 1.25 至 1 比 2.35 之间, 所述第三直径与第一直径之比为 1 比 0.67 至 1 比 1.2 之间。

说明书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过滤及造纸用织物。技术背景
     以造纸行业为例, 在造纸行业, 通过一系列的设备及工序将纸浆变成纸, 其中长网 造纸机是造纸行业企业的主要设备, 在长网造纸机造纸过程中, 纸浆被输送到流浆箱, 并通 过流浆箱喷射到成形织物表面上, 织物是由高分子材料织造而成的环形无端的网带, 在造 纸机上, 成形织物在胸辊、 伏辊、 驱网辊、 导网辊等多个导辊之间以一定的速度环形运行, 网 案上的各种脱水装置位于织物接触底层的下侧, 例如真空吸湿箱、 吸水箱、 成形板、 刮水板 等等, 纸浆被喷射到成形网带的成形面层, 随网带运行过程中, 纸浆中的水分及其他液体被 过滤, 纸浆中的原料纤维从水介质中分离出来, 在织物的成形面层形成湿纸幅, 并在真空伏 辊之后通过转移装置进入压榨区。湿纸幅离开成形区后进入压榨区, 在压榨区有另一种造纸织物, 我们称之为 “压榨 毛毯” , 压榨毛毯为无端环形织物, 压榨毛毯在一组或多组压榨辊之间, 以一定的速度环形 运行, 来自压榨辊的压力去除湿纸幅中多余的水分并将其转移至压榨毛毯中, 并通过压榨 的方式增加湿纸幅的紧密度。
     湿纸幅通过压榨区后, 被输送到干燥区, 在干燥区进一步除去纸幅中的水分, 以达 到后道工序的处理及包装要求。
     在本专利描述中, 采用纺织行业及造纸行业一般通用性术语, 解释如下 :
     MD : 造纸机或过滤机的运行方向, 也是织物在纸机上的运行方向。
     CMD : 造纸机或过滤机运行方向垂直的横向, 也是织物在机器上的运行方向的垂直 方向。
     经线 : 在造纸机或过滤机运行方向上, 即 MD 方向构成织物纵向结构的纱线。
     纬线 : 在垂直造纸机或过滤机运行方向上, 即 CMD 方向构成织物横向结构的纱线。
     成形面层 : 在造纸机或过滤机上的织物可以为多层结构, 与过滤介质接触, 并对纤 维起直接支撑作用的面层。
     接触底层 : 在造纸机或过滤机上的织物可以为多层结构, 与机器的湿部的脱水元 件接触的底层。
     交织路径 : 在单层织物的编织过程中, 经线与纬线按特定的编织规律交织, 每根经 线或纬线形成各自独立的路径, 在本专利的描述中称之为交织路径。 而在多层织物中, 一条 纱线交织路径可以由单根纱线形成, 也可以由多根同方向的相邻的纱线共同形成。
     本说明书中, 包括成形面层经线简称面经 ; 成形面层纬线简称面纬 ; 接触底层经 线简称底经 ; 接触底层纬线简称底纬。
     经浮点 : 经线与纬线交叉时, 经线在纬线的上方形成的交叉点。
     纬浮点 : 经线与纬线交叉时, 纬线在经线的上方形成的交叉点。
     飞数 : 纺织行业中, 织物弯曲规律完全相同的相邻近的两个纱线的错位数量, 依次
     同方向错位。
     在造纸工艺中, 织物具有薄的厚度和好的纤维支撑性能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在 造纸机上的成形区, 对于有高的印刷质量要求的纸张, 提高成纸面层对纸浆纤维的支撑能 力, 一般使用成形面层网孔细小均匀的织物。
     织物具有薄的厚度可以提高脱水性能, 降低造纸机的能耗。织物的细小网孔和薄 的厚度通常需要织物的经线和纬线的直径较小, 以及采用表面平纹织造。目前已经设计 出了多层织物, 这些织物的面层具有细小的网眼, 薄的厚度, 以利于纸张的成型和干燥, 并 提高接触底层纬线的直径以改善成型网的耐磨性, 例如已经设计出了多层织物, 使用 2 组 纸张成型表面 CMD 方向纱线、 1 组机器侧面纱线和 1 组 MD 纱线形成较细小网孔的成纸面 层和耐用的机器侧面层 ; 其通常被称为双层织物, 也有使用 1 组纸张成型表面 CMD 纱线、 1 组机器侧面 CMD 纱线和 2 组 MD 纱线、 1 组缝合纱线形成较细小网孔的成纸面层和耐用的 机器侧面层 ; 其通常被称为三层织物, 97182244.2、 97182245.X、 01804768.8、 02141980.9、 02800379.9、 200510076510.8、 200710100644.8、 200710101972、 200710162355 和 美 国 5881764 、 5967195 、 6123116 、 6145550 、 6745797 、 6837277 、 6896009 、 6959737 、 7059357 、 7243687、 2004082465、 200701577987、 03810199 公开的多层织物, 这些织物提供了非常细小 的成纸面层的网孔, 以及好的底层耐磨性能, 然而过滤及造纸产品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仍然 需要本行业提供大量的不同结构的产品以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例如织物在具有细小网 孔的面层小直径纱线的情况下, 将底层纬线的弯曲跨度减小, 以此降低织物底层与脱水原 件的摩擦系数, 从而提高织物的使用寿命, 同时提高织物的 MD 方向的拉伸刚性以及拉伸强 度, 极大地降低织物在高速纸机运行时的大张力条件下的不稳定性, 以及织物断裂的危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好的纤维支撑能力, 高的过滤介质留着率, 将底层 纬线的弯曲跨度减小, 以此降低织物底层与脱水原件的摩擦系数, 从而提高织物的使用寿 命, 同时又具有极好的 MD 方向结构稳定性, 极大地降低织物在高速纸机运行时的大张力条 件下的不稳定性, 以及织物断裂的危险, 从而保证纸机运行稳定可靠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本发明所涉及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其结构包括一组面经、 一组面纬、 一组底经、 一组底纬, 一组缝合纱线, 缝合纱线在 CMD 方向与面经和底经交织, 每根缝合纱线包括成形 面层交织部分和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组成, 该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纤维支撑的一部分 ; 所 述底经以二根成一对的形式出现, 包括第一底经和第二底经, 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 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至少是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的 2 倍 ; 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与所述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 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 或第二底经和第一底经以上下叠加状态在一点同时与底纬相 交; 第二底经与缝合纱线和底纬交织, 第一底经只与底纬交织 ; 在一个基本的循环组织内, 面经的数量与底经对的数量相同 ; 面经、 面纬和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 构成过滤及 造纸用织物的成形面层 ;
     缝合纱线每两根形成一对, 每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面 纬之间, 每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穿过至少一根面经的上侧 ; 每对缝合纱线的接 触底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底纬之间, 每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穿过至少一根底经的下侧, 相邻的 2 根缝合纱线在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交织部分过渡时交 叉, 在一对缝合纱线的相邻的 2 个交叉点之间, 其中一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 另一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 并可以更改相邻的 2 根缝合纱线的前 后织造顺序 ; 面经与面纬和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以平纹的方式交织 ;
     底经对的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 以单独的形式出现, 也可以 和相邻的另一个底经对的其中一个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 现, 或者与所述底经对的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 在 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包括 8 对或 10 对或 12 对底经, 面纬与缝合纱线对的数量之和, 与底纬 的数量之比为 2 比 1 或 3 比 1 ; 底经具有第一直径, 底纬具有第二直径, 面经具有第三直径, 所述第一直径与第二直径之比为 1 比 1.25 至 1 比 2.35 之间, 所述第三直径与第一直径之 比为 1 比 0.67 至 1 比 1.2 之间。 附图说明
     图 1 是本发明过滤及造纸用织物的底层的俯视图 ;
     图 2 是图 1 所示的实施例的面层的俯视图 ;
     图 3A- 图 3B 是图 1 所示的实施例的 MD 方向的剖视图 ; 图 4A- 图 4B 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 MD 方向的剖视图 ; 图 5A- 图 5B 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 MD 方向的剖视图 ; 图 6A- 图 6B 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 MD 方向的剖视图 ; 图 7A- 图 7B 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 MD 方向的剖视图 ; 图 8A- 图 8B 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 MD 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具体的说明。 附图中相同的标识号代表同一个纱 线或部件, 为方便阅读, 对实施例的结构进行了放大或局部放大。
     第一实施例 :
     在图 1 和图 2 中显示了一种多层过滤及造纸织物, 图中所示的是该织物的一个基 本循环组织, 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 8 面经 121-128, 8 对 16 根底经 101-116, 16 根缝合纱 线 1101-1116, 16 根面纬 1151-1166 和 8 根底纬 151-158, 从图 1 中可以看出, 织物的底层, 底经以二根成一对的形式出现, 第一底经 101、 103、 105、 107、 109、 111、 113、 115 和第二底经 102、 104、 106、 108、 110、 112、 114、 116, 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 是 4 个, 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是 2 个, 同时第二底经与底纬交 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与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 现, 例如 101 穿过 152、 154、 156、 158 的下方形成 4 个纬浮点, 102 穿过 154、 158 的下方形成 2 个纬浮点与 101 穿过 154、 158 下方形成的纬浮点彼此相邻 ;
     图 1 所示, 第二底经与缝合纱线和底纬交织, 第一底经只与底纬交织, 例如 102 与 底纬 154、 158 和缝合纱线 1101、 1110 交织, 101 只与底纬 152、 154、 156、 158 交织 ; 在本实施 例中, 第一底经与底纬以平纹的方式交织, 第一第二底经组成的底经对在 MD 方向上与相邻 的底经对之间沿着相同的 MD 方向错位的底纬数量为一根。图 2 显示了本实施例的成形面层的结构, 面经与面纬和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 部分以平纹的方式交织。例如面经 121 穿过面纬 1151、 1154、 1155、 1158、 1159、 1162、 1163、 1166 的 上 方 以 及 1152、 1153、 1156、 1157、 1160、 1161、 1164、 1165 和 缝 合 纱 线 1104、 1107、 1111、 1116 的下方和其余缝合纱线的上方等等以此类推。
     图 3A- 图 3B 所示, 第二底经和第一底经可以以上下叠加状态在一点同时与底纬相 交, 例如第二底经 102 穿过底纬 154、 158 的下方, 第一底经 101 在 102 的下侧穿过底纬 154、 158 的下方, 如果底经采用矩形截面的单丝纱线, 这种排列则变得容易实现, 在织物运行过 程中, 第二底经则被第一底经保护而不易受到脱水元器件的磨损。
     参照图 1 和图 2, CMD 方向的缝合纱线每两根形成一对, 每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 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面纬之间, 每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穿过至少一根面 经的上侧 ; 每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底纬之间, 每根缝合纱线的 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穿过至少一根底经的下侧 ; 本实施例的 16 根缝合纱线, 其中的 1101 和 1102、 1103 和 1104、 1105 和 1106、 1107 和 1108 等等相邻两根为一对, 以此类推, 1101 和 1102 的面层交织部分位于相邻的面纬 1152 和 1153 之间并分别穿过面经 124、 126 和 122、 128 的 上方, 其接触底层部分位于相邻的底纬 151、 152 之间并分别穿过底经 102 和 110 的下方, 1103 和 1104 的面层交织部分位于相邻的面纬 1154 和 1155 之间并分别穿过面经 125、 127 和 121、 123 的上方, 其接触底层部分位于相邻的底纬 152、 153 之间并分别穿过底经 104 和 112 的下方。 由图 1、 图 2 所示, 缝合纱线每两根形成一对, 相邻的 2 根缝合纱线在成形面层交织 部分向接触底层交织部分过渡时交叉, 在缝合纱线对的相邻的 2 个交叉点之间, 其中一根 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另一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 例如 缝合纱线对 1101 与 1102 在从面层纱线的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纱线的交织部分过渡时在面 经 123 和 127 的下侧交叉, 在这个相邻的 2 个交叉点之间, 1101 的接触底层纱线的交织部分 与 1102 面层纱线的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 1101 面层纱线的交织部分与 1102 接触底层纱 线的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 相邻的两根缝合纱线可以变更织造的前后顺序。
     参照图 1 和图 2, 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 面经的数量为 8 根与底经对的数量相同。
     由图 1、 图 2 和图 3A-- 图 3B 所示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 面纬与缝合纱线对的数 量之和为 24, 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 3 比 1。
     第二实施例 :
     由图 4A-- 图 4B 给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多层织物的 MD 剖视图。本实施例包 括在织造纹理上与图 2 所示实施例相同的面层。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 8 根面经, 8对 底经, 16 根缝合纱线 1201-1216, 16 根面纬 1251-1266 和 8 根底纬 251-258, 图中标号面经 221、 222, 底经 201、 202、 203、 204, 从图 1 中可以看出, 织物的底层, 底经以二根成一对的形 式出现, 第一底经 201、 203 和第二底经 202、 204, 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 点的数量是 3 个, 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是 1 个, 同时第二底经 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与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 邻成对出现, 例如 201 穿过 253、 255、 258 的下方形成 3 个纬浮点, 202 穿过 258 的下方形成 1 个纬浮点与 201 穿过 258 下方形成的纬浮点彼此相邻。
     图 4A-- 图 4B 所示, 第二底经与缝合纱线和底纬交织, 第一底经只与底纬交织, 例
     如 202 与底纬 258 和缝合纱线 1201、 1209 交织, 201 只与底纬 253、 255、 258 交织 ; 在本实施 例中, 第一底经与底纬以二上 / 一下 / 一上 / 一下 / 二上 / 一下的方式交织, 第一第二底 经组成的底经对在 MD 方向上与相邻的底经对之间沿着相同的 MD 方向错位的底纬数量为 2 根.
     其他面经、 面纬、 缝合纱线的交织方式、 第二底经和第一底经的相对状态、 面经数 量和底经对数量、 面纬和缝合纱线对数量、 底纬数量等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在此不再一一 赘述。
     第三实施例 :
     由图 5A-- 图 5B 给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多层织物的 MD 剖视图。 本实施例包括 在织造纹理上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面层。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 10 根面经, 10 对底经, 20 根缝合纱线 1301-1320, 10 根面纬 1351-1360 和 10 根底纬 351-360, 图中标号面经 321、 322, 底经 301、 302、 303、 304, 从图中可以看出, 织物的底层, 底经以二根成一对的形式出现, 第一底经 301、 303 和第二底经 302、 304, 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 量是 3 个, 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是 1 个, 同时第二底经与底纬 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与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 出现, 例如 301 穿过 353、 356、 360 的下方形成 3 个纬浮点, 302 穿过 353 的下方形成 1 个纬 浮点与 301 穿过 353 下方形成的纬浮点彼此相邻。 图 5A-- 图 5B 所示, 第二底经与缝合纱线和底纬交织, 第一底经只与底纬交织, 例 如 302 与底纬 353 和缝合纱线 1308、 1318 交织, 301 只与底纬 353、 356、 360 交织 ; 在本实施 例中, 第一底经与底纬以二上 / 一下 / 二上 / 一下 / 三上 / 一下的方式交织, 第一第二底 经组成的底经对在 MD 方向上与相邻的底经对之间沿着相同的 MD 方向错位的底纬数量为 4 根。 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 面纬与缝合纱线对的数量之和为 20, 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 2 比 1。
     其他面经、 面纬、 缝合纱线的交织方式、 第二底经和第一底经的相对状态、 面经数 量和底经对数量之比等等与第二实施例相同, 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第四实施例 :
     由图 6A-- 图 6B 给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多层织物的 MD 剖视图。 本实施例包括 在织造纹理上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面层。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 10 根面经, 10 对底经, 20 根缝合纱线 1401-1420, 10 根面纬 1451-1460 和 10 根底纬 451-460, 图中标号面经 421、 422, 底经 401、 402、 403、 404, 从图中可以看出, 织物的底层, 底经以二根成一对的形式出现, 第一底经 401、 403 和第二底经 402、 404, 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 量是 4 个, 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是 2 个, 同时第二底经与底纬 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与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 出现, 例如 401 穿过 453、 455、 458、 460 的下方形成 4 个纬浮点, 402 穿过 455、 460 的下方形 成 2 个纬浮点与 401 穿过 455、 460 下方形成的纬浮点彼此相邻。
     图 6A-- 图 6B 所示, 第二底经与缝合纱线和底纬交织, 第一底经只与底纬交织, 例 如 402 与底纬 455、 460 和缝合纱线 1403、 1413 交织, 401 只与底纬 453、 455、 458、 460 交织 ; 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底经与底纬以二上 / 一下 / 一上 / 一下的方式交织, 第一第二底经组成 的底经对在 MD 方向上与相邻的底经对之间沿着相同的 MD 方向错位的底纬数量为 1 根。
     其他面经、 面纬、 缝合纱线的交织方式、 第二底经和第一底经的可以的叠加状态、 面经数量和底经对数量、 面纬和缝合纱线对数量、 底纬数量等等与第三实施例相同, 在此不 再一一赘述。
     第五实施例 :
     由图 7A-- 图 7B 给出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多层织物的 MD 剖视图。 本实施例包括 在织造纹理上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面层。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 10 根面经, 10 对底经, 20 根缝合纱线 1501-1520, 20 根面纬 1551-1570 和 10 根底纬 551-560, 图中标号面经 521、 522, 底经 501、 502、 503、 504, 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底经与底纬以二上 / 一下 / 二上 / 一下 / 三上 / 一下的方式交织, 第一第二底经组成的底经对在 MD 方向上与相邻的底经对之间沿着 相同的 MD 方向错位的底纬数量为 4 根。本实施例的面纬数量与缝合纱线对的数量之和为 30, 与底纬数量之比为 3 比 1。
     其他面经、 面纬、 缝合纱线的交织方式、 第二底经和第一底经的相对状态、 面经数 量和底经对数量之比等等与第三实施例相同, 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第六实施例 :
     由图 8A-- 图 8B 给出了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多层织物的 MD 剖视图。每个重复的 循环组织具有 12 根面经, 12 对底经, 24 根缝合纱线 1601-1624, 12 根面纬 1651-1662 和 12 根底纬 651-662, 图中标号面经 621、 622, 底经 601、 602、 603、 604, 从图中可以看出, 织物的 底层, 底经以二根成一对的形式出现, 第一底经 601、 603 和第二底经 602、 604, 第一底经与 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是 4 个, 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 点的数量是 2 个, 同时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与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 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 例如 601 穿过 653、 656、 659、 662 的下方形成 4 个纬浮点, 602 穿过 656、 662 的下方形成 2 个纬浮点与 601 穿过 656、 662 下方形成的纬浮点 彼此相邻。
     图 8A-- 图 8B 所示, 第二底经与缝合纱线和底纬交织, 第一底经只与底纬交织, 第 一底经与底纬以二上 / 一下的方式交织, 第一第二底经组成的底经对在 MD 方向上与相邻的 底经对之间沿着相同的 MD 方向错位的底纬数量为 1 根。
     其他面经、 面纬、 缝合纱线的交织方式、 第二底经和第一底经的相对状态、 面经数 量和底经对数量、 面纬和缝合纱线对数量、 底纬数量等等与第三实施例相同, 在此不再一一 赘述。
     上述实施例的底经具有第一直径, 底纬具有第二直径, 面经具有第三直径, 所述第 一直径与第二直径之比为 1 比 1.25 至 1 比 2.35 之间, 所述第三直径与第一直径之比为 1 比 0.67 至 1 比 1.2 之间。例如图 3 所示第一实施例、 图 6 所示第四实施例的织物 : 底经直 径为 0.20mm, 底纬直径为 0.32mm, 面经直径为 0.17mm, 面纬直径为 0.17mm, 缝合纱线直径为 0.17mm, MD 方向纱线密度为 60 根 /cm ~ 70 根 /cm, CMD 方向纱线密度为 70 根 /cm ~ 82 根 /cm。再例如图 4 所示第二实施例、 图 5 所示第三实施例的织物 : 底经直径为 0.17mm, 底纬 直径为 0.35mm, 面经直径为 0.20mm, 面纬直径为 0.20mm, 缝合纱线直径为 0.18mm, MD 方向 的纱线密度为 62 根 /cm ~ 72 根 /cm, CMD 方向的纱线密度为 70 根 /cm ~ 82 根 /cm。
     在本发明的过滤及造纸织物结构中, 纱线的选用是根据过滤工艺和过滤设备、 造 纸工艺和造纸设备对织物的要求来确定, 例如可以选用单丝、 复丝、 加捻复丝、 纱线的横截面可以是圆形、 扁方形、 椭圆形等等, 纱线的材料可以是聚酯、 尼龙、 聚丙烯、 芳族聚酰胺, 而 使用最多的是本行业通常使用的聚酯和尼龙。
     在织物的制造过程中, 第二面经的制造张力或者纱线的硬度, 最好选择大于第一 面经的制造张力或者纱线的硬度, 这样在织物使用寿命的后期, 可以尽量使成形面层和接 触底层更加牢固。
     上述实施例以图示的方式说明了本发明, 但是以图示方式说明的上述实施例不是 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由权利要求限定。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滤及造纸用织物.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086607A43申请公布日20110608CN102086607ACN102086607A21申请号200910213651822申请日20091208D21F1/1020060171申请人袁丽君地址510055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禺西二路23号807房72发明人袁丽君54发明名称过滤及造纸用织物57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结构包括一组面经、一组面纬、一组底经、一组底纬,一组缝合纱线,缝合纱线在CMD方向与面经和底经交织,每根缝合纱线包括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组成,该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纤维支撑的一部分;所述底经以二根成一对的形式出现,包括第一。

2、底经和第二底经,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至少是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的2倍;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与所述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或第二底经和第一底经以上下叠加状态在一点同时与底纬相交;第二底经与缝合纱线和底纬交织,第一底经只与底纬交织;在一个基本的循环组织内,面经的数量与底经对的数量相同;面经、面纬和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过滤及造纸用织物的成形面层。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7页附图5页CN102086612A1/2页21一种过滤及造纸用织。

3、物,其结构包括一个形成成形面层的纱线系统,一个形成接触底层的纱线系统和一个缝合纱线系统;所述形成成形面层的纱线系统包括一组面经、一组与面经交织的面纬;所述形成接触底层的纱线系统包括一组底经、一组与底经交织的底纬;所述缝合纱线在CMD方向与面经和底经交织,每根缝合纱线包括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组成,该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纤维支撑的一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经以二根成一对的形式出现,包括第一底经和第二底经,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至少是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的2倍;所述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与所述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

4、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或第二底经和第一底经以上下叠加状态在一点同时与底纬相交;所述第二底经与缝合纱线和底纬交织,所述第一底经只与底纬交织;所述织物由一系列重复的基本循环组织单元组成,在一个基本的循环组织内,面经的数量与底经对的数量相同;面经、面纬和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过滤及造纸用织物的成形面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CMD方向的缝合纱线每两根形成一对,每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面纬之间,每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穿过至少一根面经的上侧;每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底纬之间,每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穿过至少。

5、一根底经的下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CMD方向的缝合纱线,相邻的2根缝合纱线在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交织部分过渡时交叉,在一对缝合纱线的相邻的2个交叉点之间,其中一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另一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并可以更改相邻的2根缝合纱线的前后织造顺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面经与面纬和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以平纹的方式交织。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经对的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以单独的形式出现,也可以和相邻的另一个底经对的其中一个底经与底纬交织形。

6、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或者与所述底经对的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包括8对底经。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包括10对底经。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包括12对底经。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面纬与缝合纱线对的数量之和,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2比1或3比1。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底经具有第一直径,底纬权利要求书CN10208660。

7、7ACN102086612A2/2页3具有第二直径,面经具有第三直径,所述第一直径与第二直径之比为1比125至1比235之间,所述第三直径与第一直径之比为1比067至1比12之间。权利要求书CN102086607ACN102086612A1/7页4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发明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过滤及造纸用织物。技术背景0002以造纸行业为例,在造纸行业,通过一系列的设备及工序将纸浆变成纸,其中长网造纸机是造纸行业企业的主要设备,在长网造纸机造纸过程中,纸浆被输送到流浆箱,并通过流浆箱喷射到成形织物表面上,织物是由高分子材料织造而成的环形无端的网带,在造纸机上,成形织物在胸辊、伏辊、驱网辊、导网辊等。

8、多个导辊之间以一定的速度环形运行,网案上的各种脱水装置位于织物接触底层的下侧,例如真空吸湿箱、吸水箱、成形板、刮水板等等,纸浆被喷射到成形网带的成形面层,随网带运行过程中,纸浆中的水分及其他液体被过滤,纸浆中的原料纤维从水介质中分离出来,在织物的成形面层形成湿纸幅,并在真空伏辊之后通过转移装置进入压榨区。0003湿纸幅离开成形区后进入压榨区,在压榨区有另一种造纸织物,我们称之为“压榨毛毯”,压榨毛毯为无端环形织物,压榨毛毯在一组或多组压榨辊之间,以一定的速度环形运行,来自压榨辊的压力去除湿纸幅中多余的水分并将其转移至压榨毛毯中,并通过压榨的方式增加湿纸幅的紧密度。0004湿纸幅通过压榨区后,被。

9、输送到干燥区,在干燥区进一步除去纸幅中的水分,以达到后道工序的处理及包装要求。0005在本专利描述中,采用纺织行业及造纸行业一般通用性术语,解释如下0006MD造纸机或过滤机的运行方向,也是织物在纸机上的运行方向。0007CMD造纸机或过滤机运行方向垂直的横向,也是织物在机器上的运行方向的垂直方向。0008经线在造纸机或过滤机运行方向上,即MD方向构成织物纵向结构的纱线。0009纬线在垂直造纸机或过滤机运行方向上,即CMD方向构成织物横向结构的纱线。0010成形面层在造纸机或过滤机上的织物可以为多层结构,与过滤介质接触,并对纤维起直接支撑作用的面层。0011接触底层在造纸机或过滤机上的织物可以。

10、为多层结构,与机器的湿部的脱水元件接触的底层。0012交织路径在单层织物的编织过程中,经线与纬线按特定的编织规律交织,每根经线或纬线形成各自独立的路径,在本专利的描述中称之为交织路径。而在多层织物中,一条纱线交织路径可以由单根纱线形成,也可以由多根同方向的相邻的纱线共同形成。0013本说明书中,包括成形面层经线简称面经;成形面层纬线简称面纬;接触底层经线简称底经;接触底层纬线简称底纬。0014经浮点经线与纬线交叉时,经线在纬线的上方形成的交叉点。0015纬浮点经线与纬线交叉时,纬线在经线的上方形成的交叉点。0016飞数纺织行业中,织物弯曲规律完全相同的相邻近的两个纱线的错位数量,依次说明书CN。

11、102086607ACN102086612A2/7页5同方向错位。0017在造纸工艺中,织物具有薄的厚度和好的纤维支撑性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造纸机上的成形区,对于有高的印刷质量要求的纸张,提高成纸面层对纸浆纤维的支撑能力,一般使用成形面层网孔细小均匀的织物。0018织物具有薄的厚度可以提高脱水性能,降低造纸机的能耗。织物的细小网孔和薄的厚度通常需要织物的经线和纬线的直径较小,以及采用表面平纹织造。目前已经设计出了多层织物,这些织物的面层具有细小的网眼,薄的厚度,以利于纸张的成型和干燥,并提高接触底层纬线的直径以改善成型网的耐磨性,例如已经设计出了多层织物,使用2组纸张成型表面CMD方向纱线。

12、、1组机器侧面纱线和1组MD纱线形成较细小网孔的成纸面层和耐用的机器侧面层;其通常被称为双层织物,也有使用1组纸张成型表面CMD纱线、1组机器侧面CMD纱线和2组MD纱线、1组缝合纱线形成较细小网孔的成纸面层和耐用的机器侧面层;其通常被称为三层织物,971822442、97182245X、018047688、021419809、028003799、2005100765108、2007101006448、200710101972、200710162355和美国5881764、5967195、6123116、6145550、6745797、6837277、6896009、6959737、70593。

13、57、7243687、2004082465、200701577987、03810199公开的多层织物,这些织物提供了非常细小的成纸面层的网孔,以及好的底层耐磨性能,然而过滤及造纸产品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仍然需要本行业提供大量的不同结构的产品以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例如织物在具有细小网孔的面层小直径纱线的情况下,将底层纬线的弯曲跨度减小,以此降低织物底层与脱水原件的摩擦系数,从而提高织物的使用寿命,同时提高织物的MD方向的拉伸刚性以及拉伸强度,极大地降低织物在高速纸机运行时的大张力条件下的不稳定性,以及织物断裂的危险。发明内容0019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好的纤维支撑能力,高的过滤介质留着率,将底。

14、层纬线的弯曲跨度减小,以此降低织物底层与脱水原件的摩擦系数,从而提高织物的使用寿命,同时又具有极好的MD方向结构稳定性,极大地降低织物在高速纸机运行时的大张力条件下的不稳定性,以及织物断裂的危险,从而保证纸机运行稳定可靠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0020本发明所涉及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结构包括一组面经、一组面纬、一组底经、一组底纬,一组缝合纱线,缝合纱线在CMD方向与面经和底经交织,每根缝合纱线包括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组成,该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纤维支撑的一部分;所述底经以二根成一对的形式出现,包括第一底经和第二底经,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至少是第二底经与底纬交。

15、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的2倍;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与所述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或第二底经和第一底经以上下叠加状态在一点同时与底纬相交;第二底经与缝合纱线和底纬交织,第一底经只与底纬交织;在一个基本的循环组织内,面经的数量与底经对的数量相同;面经、面纬和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过滤及造纸用织物的成形面层;0021缝合纱线每两根形成一对,每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面纬之间,每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穿过至少一根面经的上侧;每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底纬之间,每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穿过至。

16、少一说明书CN102086607ACN102086612A3/7页6根底经的下侧,相邻的2根缝合纱线在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交织部分过渡时交叉,在一对缝合纱线的相邻的2个交叉点之间,其中一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另一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并可以更改相邻的2根缝合纱线的前后织造顺序;面经与面纬和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以平纹的方式交织;0022底经对的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以单独的形式出现,也可以和相邻的另一个底经对的其中一个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或者与所述底经对的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在。

17、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包括8对或10对或12对底经,面纬与缝合纱线对的数量之和,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2比1或3比1;底经具有第一直径,底纬具有第二直径,面经具有第三直径,所述第一直径与第二直径之比为1比125至1比235之间,所述第三直径与第一直径之比为1比067至1比12之间。附图说明0023图1是本发明过滤及造纸用织物的底层的俯视图;0024图2是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面层的俯视图;0025图3A图3B是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MD方向的剖视图;0026图4A图4B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MD方向的剖视图;0027图5A图5B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MD方向的剖视图;0028图6A图6B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

18、MD方向的剖视图;0029图7A图7B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MD方向的剖视图;0030图8A图8B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MD方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0031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具体的说明。附图中相同的标识号代表同一个纱线或部件,为方便阅读,对实施例的结构进行了放大或局部放大。0032第一实施例0033在图1和图2中显示了一种多层过滤及造纸织物,图中所示的是该织物的一个基本循环组织,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8面经121128,8对16根底经101116,16根缝合纱线11011116,16根面纬11511166和8根底纬151158,从图1中可以看出,织物的底层,底经以二根成一对的形式出。

19、现,第一底经101、103、105、107、109、111、113、115和第二底经102、104、106、108、110、112、114、116,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是4个,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是2个,同时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与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例如101穿过152、154、156、158的下方形成4个纬浮点,102穿过154、158的下方形成2个纬浮点与101穿过154、158下方形成的纬浮点彼此相邻;0034图1所示,第二底经与缝合纱线和底纬交织,第一底经只与底纬交织,例如102与底纬。

20、154、158和缝合纱线1101、1110交织,101只与底纬152、154、156、158交织;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底经与底纬以平纹的方式交织,第一第二底经组成的底经对在MD方向上与相邻的底经对之间沿着相同的MD方向错位的底纬数量为一根。说明书CN102086607ACN102086612A4/7页70035图2显示了本实施例的成形面层的结构,面经与面纬和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以平纹的方式交织。例如面经121穿过面纬1151、1154、1155、1158、1159、1162、1163、1166的上方以及1152、1153、1156、1157、1160、1161、1164、1165和缝合纱线。

21、1104、1107、1111、1116的下方和其余缝合纱线的上方等等以此类推。0036图3A图3B所示,第二底经和第一底经可以以上下叠加状态在一点同时与底纬相交,例如第二底经102穿过底纬154、158的下方,第一底经101在102的下侧穿过底纬154、158的下方,如果底经采用矩形截面的单丝纱线,这种排列则变得容易实现,在织物运行过程中,第二底经则被第一底经保护而不易受到脱水元器件的磨损。0037参照图1和图2,CMD方向的缝合纱线每两根形成一对,每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面纬之间,每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穿过至少一根面经的上侧;每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

22、相邻的底纬之间,每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穿过至少一根底经的下侧;本实施例的16根缝合纱线,其中的1101和1102、1103和1104、1105和1106、1107和1108等等相邻两根为一对,以此类推,1101和1102的面层交织部分位于相邻的面纬1152和1153之间并分别穿过面经124、126和122、128的上方,其接触底层部分位于相邻的底纬151、152之间并分别穿过底经102和110的下方,1103和1104的面层交织部分位于相邻的面纬1154和1155之间并分别穿过面经125、127和121、123的上方,其接触底层部分位于相邻的底纬152、153之间并分别穿过底经104和。

23、112的下方。0038由图1、图2所示,缝合纱线每两根形成一对,相邻的2根缝合纱线在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交织部分过渡时交叉,在缝合纱线对的相邻的2个交叉点之间,其中一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另一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例如缝合纱线对1101与1102在从面层纱线的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纱线的交织部分过渡时在面经123和127的下侧交叉,在这个相邻的2个交叉点之间,1101的接触底层纱线的交织部分与1102面层纱线的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1101面层纱线的交织部分与1102接触底层纱线的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相邻的两根缝合纱线可以变更织造的前后顺序。0039参照图1和图。

24、2,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面经的数量为8根与底经对的数量相同。0040由图1、图2和图3A图3B所示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面纬与缝合纱线对的数量之和为24,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3比1。0041第二实施例0042由图4A图4B给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多层织物的MD剖视图。本实施例包括在织造纹理上与图2所示实施例相同的面层。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8根面经,8对底经,16根缝合纱线12011216,16根面纬12511266和8根底纬251258,图中标号面经221、222,底经201、202、203、204,从图1中可以看出,织物的底层,底经以二根成一对的形式出现,第一底经201、203和第二底经2。

25、02、204,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是3个,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是1个,同时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与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例如201穿过253、255、258的下方形成3个纬浮点,202穿过258的下方形成1个纬浮点与201穿过258下方形成的纬浮点彼此相邻。0043图4A图4B所示,第二底经与缝合纱线和底纬交织,第一底经只与底纬交织,例说明书CN102086607ACN102086612A5/7页8如202与底纬258和缝合纱线1201、1209交织,201只与底纬253、255、258交织;在本。

26、实施例中,第一底经与底纬以二上/一下/一上/一下/二上/一下的方式交织,第一第二底经组成的底经对在MD方向上与相邻的底经对之间沿着相同的MD方向错位的底纬数量为2根0044其他面经、面纬、缝合纱线的交织方式、第二底经和第一底经的相对状态、面经数量和底经对数量、面纬和缝合纱线对数量、底纬数量等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0045第三实施例0046由图5A图5B给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多层织物的MD剖视图。本实施例包括在织造纹理上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面层。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10根面经,10对底经,20根缝合纱线13011320,10根面纬13511360和10根底纬351360,图中标。

27、号面经321、322,底经301、302、303、304,从图中可以看出,织物的底层,底经以二根成一对的形式出现,第一底经301、303和第二底经302、304,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是3个,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是1个,同时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与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例如301穿过353、356、360的下方形成3个纬浮点,302穿过353的下方形成1个纬浮点与301穿过353下方形成的纬浮点彼此相邻。0047图5A图5B所示,第二底经与缝合纱线和底纬交织,第一底经只与底纬交织,例如302与底纬3。

28、53和缝合纱线1308、1318交织,301只与底纬353、356、360交织;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底经与底纬以二上/一下/二上/一下/三上/一下的方式交织,第一第二底经组成的底经对在MD方向上与相邻的底经对之间沿着相同的MD方向错位的底纬数量为4根。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面纬与缝合纱线对的数量之和为20,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2比1。0048其他面经、面纬、缝合纱线的交织方式、第二底经和第一底经的相对状态、面经数量和底经对数量之比等等与第二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0049第四实施例0050由图6A图6B给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多层织物的MD剖视图。本实施例包括在织造纹理上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面。

29、层。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10根面经,10对底经,20根缝合纱线14011420,10根面纬14511460和10根底纬451460,图中标号面经421、422,底经401、402、403、404,从图中可以看出,织物的底层,底经以二根成一对的形式出现,第一底经401、403和第二底经402、404,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是4个,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是2个,同时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与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例如401穿过453、455、458、460的下方形成4个纬浮点,402穿过455、460的下。

30、方形成2个纬浮点与401穿过455、460下方形成的纬浮点彼此相邻。0051图6A图6B所示,第二底经与缝合纱线和底纬交织,第一底经只与底纬交织,例如402与底纬455、460和缝合纱线1403、1413交织,401只与底纬453、455、458、460交织;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底经与底纬以二上/一下/一上/一下的方式交织,第一第二底经组成的底经对在MD方向上与相邻的底经对之间沿着相同的MD方向错位的底纬数量为1根。说明书CN102086607ACN102086612A6/7页90052其他面经、面纬、缝合纱线的交织方式、第二底经和第一底经的可以的叠加状态、面经数量和底经对数量、面纬和缝合纱线对。

31、数量、底纬数量等等与第三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0053第五实施例0054由图7A图7B给出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多层织物的MD剖视图。本实施例包括在织造纹理上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面层。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10根面经,10对底经,20根缝合纱线15011520,20根面纬15511570和10根底纬551560,图中标号面经521、522,底经501、502、503、50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底经与底纬以二上/一下/二上/一下/三上/一下的方式交织,第一第二底经组成的底经对在MD方向上与相邻的底经对之间沿着相同的MD方向错位的底纬数量为4根。本实施例的面纬数量与缝合纱线对的数量之和为30,。

32、与底纬数量之比为3比1。0055其他面经、面纬、缝合纱线的交织方式、第二底经和第一底经的相对状态、面经数量和底经对数量之比等等与第三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0056第六实施例0057由图8A图8B给出了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多层织物的MD剖视图。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12根面经,12对底经,24根缝合纱线16011624,12根面纬16511662和12根底纬651662,图中标号面经621、622,底经601、602、603、604,从图中可以看出,织物的底层,底经以二根成一对的形式出现,第一底经601、603和第二底经602、604,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是4个,第。

33、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是2个,同时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与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例如601穿过653、656、659、662的下方形成4个纬浮点,602穿过656、662的下方形成2个纬浮点与601穿过656、662下方形成的纬浮点彼此相邻。0058图8A图8B所示,第二底经与缝合纱线和底纬交织,第一底经只与底纬交织,第一底经与底纬以二上/一下的方式交织,第一第二底经组成的底经对在MD方向上与相邻的底经对之间沿着相同的MD方向错位的底纬数量为1根。0059其他面经、面纬、缝合纱线的交织方式、第二底经和第一底经的相对状态、面经。

34、数量和底经对数量、面纬和缝合纱线对数量、底纬数量等等与第三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0060上述实施例的底经具有第一直径,底纬具有第二直径,面经具有第三直径,所述第一直径与第二直径之比为1比125至1比235之间,所述第三直径与第一直径之比为1比067至1比12之间。例如图3所示第一实施例、图6所示第四实施例的织物底经直径为020MM,底纬直径为032MM,面经直径为017MM,面纬直径为017MM,缝合纱线直径为017MM,MD方向纱线密度为60根/CM70根/CM,CMD方向纱线密度为70根/CM82根/CM。再例如图4所示第二实施例、图5所示第三实施例的织物底经直径为017MM,底纬。

35、直径为035MM,面经直径为020MM,面纬直径为020MM,缝合纱线直径为018MM,MD方向的纱线密度为62根/CM72根/CM,CMD方向的纱线密度为70根/CM82根/CM。0061在本发明的过滤及造纸织物结构中,纱线的选用是根据过滤工艺和过滤设备、造纸工艺和造纸设备对织物的要求来确定,例如可以选用单丝、复丝、加捻复丝、纱线的横截说明书CN102086607ACN102086612A7/7页10面可以是圆形、扁方形、椭圆形等等,纱线的材料可以是聚酯、尼龙、聚丙烯、芳族聚酰胺,而使用最多的是本行业通常使用的聚酯和尼龙。0062在织物的制造过程中,第二面经的制造张力或者纱线的硬度,最好选择。

36、大于第一面经的制造张力或者纱线的硬度,这样在织物使用寿命的后期,可以尽量使成形面层和接触底层更加牢固。0063上述实施例以图示的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以图示方式说明的上述实施例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由权利要求限定。说明书CN102086607ACN102086612A1/5页11图1说明书附图CN102086607ACN102086612A2/5页12图2说明书附图CN102086607ACN102086612A3/5页13图3A图3B图4A图4B说明书附图CN102086607ACN102086612A4/5页14图5A图5B图6A图6B说明书附图CN102086607ACN102086612A5/5页15图7A图7B图8A图8B说明书附图CN102086607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造纸;纤维素的生产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