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印机、 打印机、 传真装置等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申请依据美国专利法第 119 条 (a) 款, 请求于 2009 年 10 月 13 日在日本申请的 特愿 2009-235968 号的优先权。言及于此, 将上述申请的全部内容引入本申请中。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图像形成装置, 有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这种方式的装置中, 在 感光体鼓表面形成静电潜影, 利用调色剂对感光体鼓表面的静电潜影进行显影, 从而在感 光体鼓表面形成调色剂像, 将调色剂像从感光体鼓转印到记录纸张上, 对记录纸张进行加 热和加压, 从而使调色剂像在记录纸张上定影。
如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是必不可少的办公设备, 被设置在几乎所有的办公室, 甚 至普及到了家庭和医院。
然而, 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 由于在对记录纸张形成调色剂像的处 理中会产生排出气体等, 因而会使办公室、 家庭、 医院等的很多人感到不适。
因此, 例如在日本特开 2005-4144 号公报中, 在图像形成装置内部设有送风风扇、 负离子发生部、 带正电的过滤器和臭氧过滤器等, 并一边通过送风风扇对图像形成装置内 进行换气, 一边通过负离子发生部使从外部侵入进来的灰尘、 霉等带负电, 使这些被带正电 的过滤器吸附而去除, 或者通过臭氧去除过滤器使图像形成装置内的霉等降低, 从而向外 部排出净化后的空气。因此, 在日本特开 2005-4144 号公报的以往技术中, 能够去除从图像 形成装置外部侵入进来的灰尘、 霉等, 或者能够使图像形成装置内的霉降低而向外部排出 净化后的空气。
然而, 在日本特开 2005-4144 号公报的以往技术中, 即便能够净化室内的空气, 但 由于是使负离子发生部被暴露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气体中的构成, 因而负离子发生部的离 子发生效率会过早地降低。可以考虑其原因在于, 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气体中含有混入于调 色剂粉或记录纸张剥离用的剥离剂中的硅, 该硅附着在负离子发生部的放电电极等而降低 负离子发生部的绝缘性。 发明内容 在此,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 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置具有离子发生 器的空气净化器, 并能够净化室内的空气的同时长期维持离子发生器的离子发生效率而不 使其降低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 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对该图像形成装置内的空气 进行换气的换气装置, 在该图像形成装置内部隔离设置具有离子发生器的空气净化器, 通 过上述空气净化器吸引并净化该图像形成装置外部的空气, 然而并排出净化后的空气, 将 吸引空气的上述空气净化器的吸气口设置在与上述换气装置的排气口分开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 由于在该图像形成装置内部隔离设置具有上述离子发生器的空气净
化器, 因而上述离子发生器不会暴露于该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气体中。 此外, 由于将吸引空气 的上述空气净化器的吸气口设置在与上述换气装置的排气口分开的位置, 因而从上述换气 装置的排气口排出的空气、 即含有该图像形成装置的排出气体的空气几乎不会流到上述空 气净化器的吸气口, 几乎不会被上述空气净化器的吸气口吸引。 因此, 该图像形成装置的气 体成分几乎不会附着在上述空气净化器的离子发生器的放电电极, 能够长期维持上述离子 发生器的离子发生效率不降低。
作为该上述离子发生器, 优选为同时发生并排出正离子和负离子。这样的正离子 和负离子能够有效地去除空气中的浮游物质。
在上述构成中, 例如可以将上述空气净化器的吸气口和上述换气装置的排气口设 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框体的相互不同的各个壁部。更具体地说, 通常图像形成装置的 主体框体具有大致六面体的立体形状, 因而也可以将上述空气净化器的吸气口和上述换气 装置的排气口设于形成六面体的六个面当中的相互不同的两个面的各个上述壁部。由此, 能够使上述空气净化器的吸气口与上述换气装置的排气口可靠地分开。
此外, 也可以将上述空气净化器的吸气口和上述换气装置的排气口设于该图像形 成装置的主体框体的相互对置的各个壁部。这种情况下, 上述空气净化器的吸气口和上述 换气装置的排气口配置在该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框体的两端, 因此, 从上述换气装置的排 出口排出的空气很难被上述空气净化器的吸气口吸引。 此外, 也可以将上述空气净化器的吸气口和上述换气装置的排气口设于该图像形 成装置的主体框体的正面侧壁部和背面侧壁部。这种情况下, 上述空气净化器的吸气口和 上述换气装置的排气口配置在该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框体的两端, 因此, 从上述换气装置 的排出口排出的空气很难被上述空气净化器的吸气口吸引。
此外, 也可以将上述空气净化器的吸气口和上述换气装置的排气口分开设置在该 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框体的一个壁部的上方和下方。 由于被换气装置换气的空气在该图像 形成装置内部被加热, 并从上述换气装置的排气口排出, 在该图像形成装置外部上升。因 此, 根据本构成, 由于将上述空气净化器的吸气口配置在下方, 将上述换气装置的排气口配 置在上方, 因而从上述换气装置的排气口排出的空气几乎不会被位于上述排气口下方的上 述空气净化器的吸气口吸引。
此外, 也可以将上述空气净化器的吸气口和上述换气装置的排气口设于该图像形 成装置的主体框体的一个壁部的相互分开的两端部位。这种情况下, 能够抑制从上述换气 装置的排气口排出的空气被上述空气净化器的吸气口吸引。
此外, 也可以将上述空气净化器的排气口设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框体的正面 侧壁部。 这种情况下, 从上述空气净化器的排气口排出的空气能够在室内大面积扩散, 通过 该空气中含有的离子能够有效地去除空气中的浮游细菌。
此外, 也可以设置向该图像形成装置的上方突出的管道, 将排出空气的上述空气 净化器的排气口与上述管道连接, 使空气经过上述管道而向该图像形成装置的上方排出。 这种情况下, 从上述空气净化器的排气口排出的空气能够在室内大面积扩散, 该空气中含 有的离子能够有效地去除空气中的浮游细菌。
此外, 也可以具备 : 在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底部配置的供纸部 ; 在上述供纸部的上 方配置的排纸部 ; 打印部, 其配置在上述供纸部和上述排纸部的中间高度处, 从上述供纸部
接收记录纸张, 并在记录纸张上形成图像, 向上述排纸部排出记录纸张, 其中, 上述空气净 化器配置在上述排纸部的下方。这种情况下, 能够在上述排纸部的下方配置上述空气净化 器。现在, 由于该图像形成装置得以小型化, 因而尽管上述空气净化器的配置空间受到限 制, 但在上述构成中也能够容易地在上述排纸部的下方确保上述空气净化器的配置空间。
此外, 若在上述排纸部的下方配置上述空气净化器, 则在上述打印部的附近分开 配置上述空气净化器, 能够容易地与在上述打印部附近所设置的上述换气装置隔离。 于是, 能够将上述空气净化器和上述换气装置设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框体的相互对置的各 个上述壁部附近, 并将上述空气净化器的吸气口和上述换气装置的排气口设于各个上述壁 部。这种情况下, 不但无需为了使上述吸气口远离上述排气口而加长上述空气净化器的空 气路径, 也无需使上述空气净化器大型化, 进而能够抑制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大型化。
此外, 上述空气净化器也可以具有硅吸附用过滤器。 这种情况下, 由于上述空气净 化器具有硅吸附用过滤器, 即便该图像形成装置的排出气体中含有硅, 并且该硅被上述空 气净化器的吸气口吸引, 这些硅也会被上述硅吸附用过滤器吸附, 这些硅不会附着在上述 离子发生器的放电电极。 附图说明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 2 是表示从上方观察图 1 的图像形成装置时, 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换气装置和空 气净化器的示意图。
图 3 是表示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时, 图像形成装置 中的换气装置和空气净化器的示意图。
图 4 是表示图 3 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 5 是表示图 3 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剖视图。
图 6 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 7 是表示从上方观察图 6 的图像形成装置时, 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换气装置和空 气净化器的示意图。
图 8 是示意性地表示图 6 和图 7 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
1、 1A、 1B… 图像形成装置 ; 2… 原稿输送部 (ADF) ; 3… 原稿读取部 ; 4… 打印部 ; 5… 供纸部 ; 6… 原稿放置盘 ; 7… 第一压板玻璃 ; 8… 第一扫描部 ; 9… 第二扫描部 ; 30… 主 体框体 ; 11… 成像透镜 ; 12… CCD(Charge Coupled Device) ; 13… 第二压板玻璃 ; 14… 感 光体鼓 ; 15… 带电单元 ; 16… 光扫描单元 ; 17… 显影单元 ; 18… 转印单元 ; 19… 清洁单元 ; 20… 定影装置 ; 21… 排纸辊 ; 22… 排纸盘 ; 23… 翻转输送路径 ; 24… 供纸盒 ; 25… 加热辊 ; 26…加压辊 ; 31…换气装置 ; 32…排气风扇 ; 33…吸气口 ; 41、 41A…空气净化器 ; 42…框体 ; 43…吸气口 ; 44…排气口 ; 45…过滤器 ; 46…排气风扇 ; 47…离子发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1 读取原稿而取得原稿的图像数据, 或者从外部接收而取得图像数据, 并在记录 纸张上形成由该图像数据表示的黑白图像, 若大致区分其构成, 则该图像形成装置 1 由原 稿输送部 (ADF)2、 原稿读取部 3、 打印部 4 和供纸部 5 构成。
原稿输送部 2 中, 在原稿放置盘 6 上被放置有至少一张原稿时, 一张一张地从原稿 放置盘 6 抽出原稿并输送, 然后将该原稿引导到原稿读取部 3 的第一压板玻璃 7 上, 并使其 沿着副扫描方向通过, 而将该原稿排出到排纸盘 10 中。
对于原稿读取部 3, 在第一压板玻璃 7 的下方配置有由第一和第二扫描部 8、 9、 成 像透镜 11 以及 CCD(Charge Coupled Device)12 等构成的光学单元, 在原稿在第一压板玻 璃 7 上沿副扫描方向通过时, 利用第一扫描部 8 的光源对原稿表面进行曝光, 并利用第一和 第二扫描部 8、 9 的反射镜将来自原稿表面的反射光向成像透镜 11 引导, 利用成像透镜 11 使原稿表面的图像在 CCD12 上成像。 CCD12 沿着主扫描方向往返来读取原稿表面的图像, 并 输出表示原稿表面的图像的图像数据。
此外, 能够读取在第二压板玻璃 13 上放置的原稿。原稿输送部 2 使其内侧一边通 过铰链 ( 未图示 ) 被轴支承于下侧的原稿读取部 3 的内侧一边, 并使紧靠跟前部分进行上 下移动来开闭该原稿输送部 2。当该原稿输送部 2 被打开时, 第二压板玻璃 13 被解放, 而 能够在第二压板玻璃 13 上放置原稿。在放置原稿并关闭原稿输送部 2 的状态下, 第一和第 二扫描部 8、 9 沿着副扫描方向移动, 同时利用第一扫描部 8 的光源曝光第二压板玻璃 13 上 的原稿表面, 利用第一和第二扫描部 8、 9 的反射镜将来自原稿表面的反射光向成像透镜 11 引导, 并利用成像透镜 11 使原稿表面的图像在 CCD12 上成像。 这时, 第一和第二扫描部 8、 9 彼此维持预定的速度关系而移动, 始终维持第一和第二扫描部 8、 9 的位置关系于原稿表面 →第一和第二扫描部 8、 9 →成像透镜 11 → CCD12 这一反射光的光路长度不变, 由此能够始 终正确地维持 CCD12 上的原稿表面的图像的焦点。
从 CCD12 输出的图像数据通过微机等的运算电路而被实施各种图像处理, 然后被 输出到打印部 4。
因此, 在原稿读取部 3 中, 兼用在第一压板玻璃 7 上输送原稿的原稿输送方式、 和 将原稿放置在第二压板玻璃 13 上并移动第一和第二扫描部 8、 9 的原稿固定方式两种方式。
打印部 4 在其大致中央配置有感光体鼓 14, 在其周围配置有带电单元 15、 光扫描 单元 16、 显影单元 17、 转印单元 18 和清洁单元 19。
带电单元 15 使感光体鼓 14 表面均匀地带电。光扫描单元 16 输入图像数据, 根据 图像数据对光束的强度进行调制, 利用光束对均匀带电的感光体鼓 14 表面进行扫描, 并在 感光体鼓 14 表面写入静电潜影。显影单元 17 利用调色剂对感光体鼓 14 表面的静电潜影 进行显影, 并在感光体鼓 14 表面形成调色剂像。
转印单元 18 在由供纸部 5 输送过来记录纸张时, 在其与感光体鼓 14 之间夹持该 记录纸张并进行输送, 同时将感光体鼓 14 表面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纸张上。 清洁单元 19 能够去除残留在感光体鼓 14 表面的调色剂, 并在感光体鼓 14 表面形成新的调色剂像。
在打印部 4 的上部配置有定影装置 20。定影装置 20 将被转印有图像的记录纸张 夹在加热辊 25 和加压辊 26 之间, 并对记录纸张进行加热和加压, 从而使被转印在记录纸张 上的调色剂像定影。
该记录纸张通过输送辊被输送到上方, 并从排纸辊 21 向排纸盘 22 排出。此外, 在向记录纸张的两面形成图像的情况下, 记录纸张被排纸辊 21 向相反方向 翻转输送, 进而被向翻转输送路径 23 输送, 将其表背面翻转之后再次向打印部 4 输送, 在该 记录纸张的背面转印调色剂像并进行定影。然后, 记录纸张从排纸辊 21 被向排纸盘 22 排 出。
供纸部 5 具备供纸盒 24, 从该供纸盒 24 一张一张地分离并供给记录纸张。 该记录 纸张被供给到感光体鼓 14 与转印单元 18 之间, 并被转印感光体鼓 14 上的调色剂像。
接下来, 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1 中的换气装置和空气净化器的构成 进行详细说明。
图 2 是表示从上方观察时的、 图像形成装置 1 中的换气装置和空气净化器的示意 图。图像形成装置 1 具有主体框体 30, 该主体框体 30 是大致六面体的立体形状。换气装置 31 具备设于该主体框体 30 的侧壁部 30a 的两个排气风扇 32、 和设于主体框体 30 的背面侧 壁部 30b 的吸气口 33。
各排气风扇 32 具备送风风扇、 送风风扇的旋转驱动用电机、 和过滤器等, 通过送 风风扇的旋转驱动使图像形成装置 1 内的空气经过过滤器向外部排出。因此, 各排气风扇 32 发挥强制排出图像形成装置 1 内的空气的排气口的作用。上述的排气风扇 32 配置在定 影装置 20 的上方, 从而能够有效地对从定影装置 20 的加热辊 25 附近上升起来的热气进行 排气 ( 参照图 1)。 此外, 吸气口 33 只不过是在主体框体 30 的背面侧壁部 30b 上形成的开口部。在 通过各排气风扇 32 排出图像形成装置 1 内的空气时, 同时外部的空气经过吸气口 33 被吸 引到图像形成装置 1 内。该吸气口 33 为了使被从其吸引的外部的空气经过打印部 4 到达 各排气风扇 32, 而设置在打印部 4 的下方、 即图像形成装置 1 的底部附近。
在图像形成装置 1 的动作中, 利用传感器检测图像形成装置 1 的内部温度, 若该检 测到的内部温度超过一定值, 则旋转驱动各排气风扇 32 的电机。通过各排气风扇 32 的电 机的旋转驱动, 各排气风扇 32 的送风风扇旋转, 并对图像形成装置 1 内的空气进行排气, 另 一方面经过吸气口 33 将外部的空气吸引到图像形成装置 1 内, 对图像形成装置 1 内进行换 气。其结果, 可抑制图像形成装置 1 的内部温度的上升。此外, 若由传感器检测到的内部温 度不到一定值, 则各排气风扇 32 的电机停止。
此外, 随着各排气风扇 32 进行的换气, 不仅可抑制图像形成装置 1 的内部温度的 上升, 图像形成装置 1 内产生的臭氧等大部分气体在经过各排气风扇 32 的过滤器时, 也几 乎全部被该过滤器去除。其中, 未被过滤器去除的一部分气体经过过滤器被排出到外部。 该未被去除的原因为, 难以使通过各排气风扇 32 排气的空气的流速足够慢、 以及难以使排 气方向上的过滤器的长度足够长。 另外, 在使空气流动足够慢的情况下, 需要使各排气风扇 32 足够慢地旋转、 和为了对图像形成装置 1 内的空气进行排气而产生足够的吸引压力这两 种相反性能。此外, 使排气方向上的过滤器的长度足够长, 会占据图像形成装置 1 的空间而 导致装置的大型化。
空气净化器 41 是与图像形成装置 1 内的换气装置 31 和打印部 41 隔离, 且与图像 形成装置 1 内的气氛隔绝的单独的部件, 该空气净化器 41 配置在排纸盘 22 的下方 ( 参照 图 1)。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1 中, 大概将供纸盒 24 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 1 的底 部, 在供纸盒 24 的上方配置排纸盘 22, 在供纸盒 24 与排纸盘 22 的中间高度处配置打印部
4, 在排纸盘 22 的下方 ( 供纸盒 24 的上方、 或者打印部 4 旁边 ) 设有空间, 在该空间内配置 有空气净化器 41。
由于图像形成装置 1 被小型化, 因而空气净化器 41 的配置空间受到限制, 但上述 构成中, 能够容易地在排纸盘 22 的下方确保空气净化器 41 的配置空间。
此外, 通过将空气净化器 41 在打印部 4 的附近分开配置, 从而与打印部 4 附近的 换气装置 3 隔离变得容易。通过上述构成, 将换气装置 31 和空气净化器 41 分别设置在图 像形成装置 1 的主体框体 30 的彼此对置的各个侧壁部 30a 一侧、 30c 一侧, 并能够将换气装 置 31 的各排气风扇 32 和空气净化器 41 的吸气口 43 设置在各个侧壁部 30a、 30c 上。
空气净化器 41 具有框体 42, 通过该框体 42, 空气净化器 41 被设置成与图像形成 装置 1 内的气氛隔绝。该空气净化器 41 的框体 42 从上方看时为 L 字形 ( 参照图 2), 该L 字形的两端开口而成为吸气口 43 和排气口 44。吸气口 43 设于图像形成装置 1 的侧壁部 30c, 排气口 44 设于图像形成装置 1 的正面侧壁部 30d。
该空气净化器 41 的框体 42 中, 从吸气口 43 到排气口 44 成为空气的路径, 在该空 气路径的入口侧的吸气口 43 设有过滤器 45, 在该空气路径的途中设有排气风扇 46 和离子 发生器 47。 过滤器 45 是含有周知的活性炭的活性炭过滤器, 吸附经过该过滤器 45 的空气中 的浮游物质, 并净化空气。例如, 吸附而去除空气中的灰尘、 霉等。此外, 也能够吸附并去除 硅等化学物质。
离子发生器 47 为等离子簇离子 ( 注册商标 ) 发生元件 (PCI)。该 PCI 具备发生正 离子的正离子发生部、 发生负离子的负离子发生部, 一起发生正离子和负离子。这种 PCI 在 本申请的申请人之前申请的日本特开 2002-58731 号公报中有详细公开。
排气风扇 46 与换气装置 31 的排气风扇 32 同样, 具备送风风扇和送风风扇的旋转 驱动用电机, 通过送风风扇的旋转驱动, 形成被从吸气口 43 吸引而被从排气口 44 排出这样 的空气流。
该空气净化器 41 例如与图像形成装置 1 连动动作, 在图像形成装置 1 的动作中, 排气风扇 46 的电机和离子发生器 47 处于工作状态 (ON), 在图像形成装置 1 的停止中, 排气 风扇 46 的电机和离子发生器 47 处于停止状态 (OFF)。
在图像形成装置 1 的动作中, 若排气风扇 46 的电机处于工作状态 (ON), 则送风风 扇旋转, 空气从吸气口 43 被吸引而经过过滤器 45, 空气经由排气风扇 46 和离子发生器 47 从排气口 44 被排出。此外, 若离子发生器 47 处于工作状态 (ON), 则离子发生器 47 使空气 中发生正离子和负离子。
这时, 在空气净化器 41 的框体 42 内侧的空气路径中, 过滤器 45 吸附去除空气中 的浮游物质并净化空气, 并且对空气中赋予正离子和负离子。 然后, 该被净化且被赋予正离 子和负离子的空气从排气口 44 被排出到外部。
如上所述, 空气净化器 41 的排气口 44 设于图像形成装置 1 的主体框体 30 的正面 侧壁部 30d。此外, 在设置图像形成装置 1 时, 多数情况下使图像形成装置 1 的正面侧 ( 例 如设有操作部面板的一侧 ) 为空的空间。因此, 从空气净化器 41 的排气孔 44 排出的空气 容易到达室内的很宽的范围, 通过该空气中含有的正离子和负离子有效地去除室内的空气 中的浮游细菌。
在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1 中, 通过换气装置 31 对图像形成装置 1 内进行换气, 从 而可抑制图像形成装置 1 的内部温度上升。此外, 在图像形成装置 1 内发生的臭氧等气体 的大部分被各排气风扇 32 的过滤器去除。而且, 通过空气净化器 41 净化空气, 或者在空气 中发生正离子和负离子, 而使该空气从排气口 44 被排出到外部, 到达室内很宽的范围。而 且, 通过该空气中含有的正离子和负离子有效地去除室内的空气中的浮游细菌。
然而, 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1 中, 不仅产生臭氧, 而且会有混入于调色 剂粉或记录纸张剥离用的剥离剂中的硅气化, 而发生该硅分散在空气中的情况。上述的臭 氧和硅虽然大部分被各排气风扇 32 的过滤器去除, 但是它们的一部分未被去除而排出到 图像形成装置 1 的外部。
假设, 如果含有该硅的空气从空气净化器 41 的吸气口 43 被吸引而到达离子发生 器 47, 则将会导致离子发生器 47 的离子发生效率过早地降低。 这是因为硅附着在离子发生 器 47 的放电电极等而降低离子发生器 47 的绝缘性的原故。
因此, 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1 中, 构成为硅难以被从空气净化器 41 的吸 气口 43 吸引, 并且即便硅被从吸气口 43 吸引, 也会通过过滤器将硅去除, 硅不会附着在离 子发生器 47 的放电电极上。 具体地说, 换气装置 31 的各排气风扇 32 和空气净化器 41 的吸 气口 43 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 1 的主体框体 30 相互对置的各个侧壁部 30a、 30c 上。因此, 各排气风扇 32 与吸气口 43 隔着主体框体 30 分开, 空气几乎不会从换气装置 31 的各排气 风扇 32 直接流向空气净化器 41 的吸气口 43, 从各排气风扇 32 排出的硅几乎不会被空气净 化器 41 的吸气口 43 吸引。
此外, 将换气装置 31 的各排气风扇 32 设置在比空气净化器 41 的吸气口 43 高的 位置。从换气装置 31 的各排气风扇 32 排出在图像形成装置 1 内部被温暖了的空气, 该被 温暖了的被排出的空气在图像形成装置 1 外部上升。 因此, 从换气装置 31 的各排气风扇 32 排出的硅几乎不会被比该各排气风扇 32 位于下方的空气净化器 41 的吸气口 43 吸引。
这样, 将换气装置 31 的各排气风扇 32 和空气净化器 41 的吸气口 43 设置在图像 形成装置 1 的主体框体 30 的相互对置的各个侧壁部 30a、 30c, 将换气装置 31 的各排气风 扇 32 设置在比空气净化器 41 的吸气口 43 高的位置。其结果, 从换气装置 31 的各排气风 扇 32 排出的硅几乎不会被空气净化器 41 的吸气口 43 吸引, 能够防止硅附着在离子发生器 47 的放电电极, 而能够长期维持离子发生器 47 的离子发生效率。
此外, 由于从换气装置 31 的各排气风扇 32 排出的硅分散在室内的空气中, 仅有微 量的硅被空气净化器 41 的吸气口 43 吸引, 但该微量的硅被吸气口 43 的过滤器 45 去除, 因 而由此也能够防止硅附着在离子发生器 47 的放电电极, 能够维持离子发生器 47 的离子发 生效率不降低。因此, 过滤器 45 具有净化空气并且防止离子发生器 47 的离子发生效率降 低的两种作用。
而且, 如上所述, 将换气装置 31 和空气净化器 41 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 1 的主体框 体 30 的相互对置的各个侧壁部 30a、 30c 附近, 将换气装置 31 的各排气风扇 32 和空气净化 器 41 的吸气口 43 设置在各个侧壁部 30a、 30c, 因而无需为了使吸气口 43 从各排气风扇 32 远离, 而加长空气净化器 41 的框体 42, 无需使空气净化器 41 大型化, 进而能够抑制图像形 成装置 1 的大型化。
另外, 使空气净化器 41 与图像形成装置 1 连动, 但是也可以通过操作空气净化器41 的电源开关来开关空气净化器 41, 使其与图像形成装置 1 独立动作。
图 3 是表示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示意图。此外, 图 4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进而, 图 5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 成装置的剖视图。另外, 在图 3 ~图 5 中, 对具有与图 1 和图 2 的装置同样作用的部位标记 了相同附图标记。
在该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1A 中, 与图 1 和图 2 的图像形成装置 1 同样, 具备 原稿输送部 2、 原稿读取部 3、 打印部 4 和供纸部 5, 它们的布局也没有变化。 此外, 具备换气 装置 31, 各排气风扇 32 和吸气
33 的布局也没有变化。但是, 代替图 1 和图 2 的空气净化器 41, 而适用了空气净 化器 41A 和管道 51。
该空气净化器 41A 的框体 42 为筒状的长方体, 其两端成为吸气口 43 和排气口 44。 吸气口 43 设于主体框体 30 的正面侧壁部 30d, 排气口 44 设于主体框体 30 的背面侧壁部 30b。
对于空气净化器 41A 的框体 42, 在空气路径的入口侧的吸气口 44 设置过滤器 45, 在该空气路径的途中设置排气风扇 46 和离子发生器 47。若排气风扇 46 处于工作状态 (ON), 则空气从吸气口 43 被吸引并经过过滤器 45, 空气经由排气风扇 46 和离子发生器 47 从排气口 44 被排出。 管道 51 是筒状的部件, 其底部被堵塞, 在其侧壁设置连接口 51a, 该连接口 51a 与 空气净化器 41A 的框体 42 的排气口 44 重叠地连接。此外, 管道 51 比图像形成装置 1A 高 且向上方延伸, 在其上端具有两个排气口 51b、 51c。
这里, 若空气净化器 41A 的排气风扇 46 处于工作状态 (ON), 则空气从吸气口 43 被 吸引, 并从排气口 44 被排出。该空气从排气口 44 经过管道 51 的连接口 51a 被导入到管道 51 内部, 经过该管道 51 被向上方引导, 从管道 51 的上端的两个排气口 51b、 51c 被排出。一 个排气口 51b 是用于朝向图像形成装置 1A 的正面侧上方排出空气的开口部, 而另一个排气 口 51c 是用于朝向图像形成装置 1A 的背面侧上方排出空气的开口部。
因此, 从空气净化器 41A 排出的空气, 朝向图像形成装置 1A 的前上方和后上方两 个方向排出, 能够到达室内的更宽的范围。 然后, 通过该空气中含有的正离子和负离子有效 地去除室内的空气中的浮游细菌。
此外, 空气净化器 41A 的吸气口 43 设于主体框体 30 的正面侧壁部 30d, 与主体框 体 30 的右侧壁部 30a 上的换气装置 31 的各排气风扇 32 分开, 且比各排气风扇 32 位于下 方。因此, 从各排气风扇 32 排出的硅几乎不会被空气净化器 41A 的吸气口 43 吸引。
而且, 从各排气风扇 32 排出的硅分散在室内的空气中, 即便有微量的硅被空气净 化器 41A 的吸气口 43 吸引, 该微量的硅也会被吸气口 43 的过滤器 45 去除。
图 6 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另外, 在 图 6 中, 对具有与图 1 和图 2 的装置同样作用的部位标记了相同附图标记。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1B 是从外部接收并取得图像数据, 将由该图像数据 表示的黑白图像形成在记录纸张上的打印机, 若大致区分其构成, 则该打印机由打印部 4 和供纸部 5 构成。
打印部 4 配置在供纸部 5 的上方, 且具有感光体鼓 14、 带电单元 15、 光扫描单元
16、 显影单元 17、 转印单元 18、 清洁单元 19 和定影装置 20。若从供纸部 5 向打印部 4 输送 记录纸张, 则该记录纸张经过感光体鼓 14 与转印单元 18 之间, 感光体鼓 14 表面的调色剂 像被转印到记录纸张上, 通过定影装置 20 将记录纸张上的调色剂像定影, 并向排纸盘 22 排 出该记录纸张。
供纸部 5 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 1B 的底部, 从其供纸盒 24 一张一张地抽出记录纸 张并向打印部 4 输送供给。
图 7 是表示从上方观察时的、 图像形成装置 1B 中的换气装置和空气净化器的示意 图。图像形成装置 1B 具有主体框体 61, 该主体框体 61 为大致六面体的立体形状。换气装 置 31 具备设于该主体框体 61 的左侧壁部 61a 的两个排气风扇 32、 和设于主体框体 61 的背 面侧壁部 61b 的吸气口 33。
各排气风扇 32 发挥强制地排出图像形成装置 1B 内的空气的排气口的作用, 并且 配置在定影装置 20 的附近且上方, 以便能够有效地对从定影装置 20 的加热辊 25 附近上升 起来的热气进行排气 ( 参照图 6)。
此外, 吸气口 33 只不过是在主体框体 61 的背面侧壁部 61b 上形成的开口部。该 吸气口 33 被定位成将定影装置 20 夹在各排气风扇 32 与吸气口 33 之间, 从此处被吸引的 外部的空气经过定影装置 20 而到达各排气风扇 32。 例如, 在图像形成装置 1B 的动作中, 若图像形成装置 1B 的内部温度超过一定值, 则旋转驱动各排气风扇 32 的电机。通过各排气风扇 32 的电机的旋转驱动, 各排气风扇 32 的送风风扇旋转, 对图像形成装置 1B 内的空气进行排气, 另一方面从吸气口 33 将外部的空 气吸引到图像形成装置 1B 内, 对图像形成装置 1B 内进行换气。其结果, 可抑制图像形成装 置 1B 的内部温度的上升。此外, 若图像形成装置 1B 的内部温度不到一定值, 则各排气风扇 32 的电机停止。
空气净化器 41 是与图像形成装置 1B 内的换气装置 31 和打印部 41 隔离的独立部 件, 并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 1B 的主体框体 61 的右侧。
该空气净化器 41 具有作为空气路径的 L 字形的框体 42, 通过该框体 42, 空气净化 器 41 被设置为与图像形成装置 1B 内的气氛隔绝。该 L 字形框体 42 的两端的吸气口 43 和 排气口 44, 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 1B 的主体框体 61 的右侧壁部 61c 和正面侧壁部 31d。
该空气净化器 41 的框体 42 中, 在吸气口 43 设有过滤器 45, 在从吸气口 43 到排气 口 44 之间设有排气风扇 46 和离子发生器 47。
排气风扇 46 形成从吸气口 43 吸引而从排气口 44 排出这样的空气流。
该空气净化器 41 在排气风扇 46 的电机处于工作状态 (ON) 时, 空气从吸气口 43 被 吸引, 并经过过滤器 45, 然后空气经由排气风扇 46 和离子发生器 47 从排气口 44 被排出。
这时, 过滤器 45 吸附去除空气中的浮游物质来净化空气, 离子发生器 47 在空气中 发生正离子和负离子, 该被净化且被赋予了正离子和负离子的空气从排气口 44 被排出到 外部。
空气净化器 41 的排气口 44 设于图像形成装置 1B 的主体框体 61 的正面侧壁部 61d, 因此从空气净化器 41 的排气口 44 被排出的空气容易到达室内的很宽的范围, 通过该 空气中含有的正离子和负离子有效地去除室内的空气中的浮游细菌。
这里, 在图像形成装置 1B 中, 虽然在图像形成装置 1B 内产生的臭氧、 硅被各排气
风扇 32 的过滤器去除, 但是它们的一部分未被完全去除而被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 1B 的外 部。
因此, 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1B 中, 构成为硅难以从空气净化器 41 的吸气 口 43 被吸引, 并且即使硅从吸气口 42 被吸引, 也会通过过滤器将其去除。具体地说, 将换 气装置 31 的各排气风扇 32 和空气净化器 41 的吸气口 43 分别设于图像形成装置 1B 的主 体框体 61 的相互对置的侧壁部 61a、 61c。因此, 各排气风扇 32 和吸气口 43 隔着主体框体 61 而分开, 从换气装置 31 的各排气风扇 32 排出的空气几乎不会被空气净化器 41 的吸气口 43 吸引。
因此, 从换气装置 31 的各排气风扇 32 排出的硅几乎不会被空气净化器 41 的吸气 口 43 吸引, 能够防止硅附着在离子发生器 47 的放电电极, 长期维持离子发生器 47 的离子 发生效率不降低。
此外, 即使从换气装置 31 的各排气风扇 32 排出的硅分散在室内的空气中, 而使微 量的硅被空气净化器 41 的吸气口 43 吸引, 吸气口 43 的过滤器 45 也会将该微量的硅去除, 因此通过该构成, 也能够防止硅附着在离子发生器 47 的放电电极, 防止离子发生器 47 的离 子发生效率降低。 图 8 是示意性地表示图 6 和图 7 的图像形成装置 1B 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在该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 1B 中, 与图 6 和图 7 的图像形成装置 1B 同样, 具备打 印部 4 和供纸部 5, 它们的布局也没有变化。此外, 具备换气装置 31, 各排气风扇 32 和吸气 口 33 的布局也没有变化。而且同样具备空气净化器 41, 但是相对于图 6 和图 7 的图像形成 装置 1B 而言, 空气净化器 41 被向下方移动 ( 配置 )。
通过该空气净化器 41 向下方移动, 换气装置 31 的各排气风扇 32 的位置比空气净 化器 41 的吸气口 43 高。在图像形成装置 1B 内部被温暖了的空气从换气装置 31 的各排气 风扇 32 被排出, 该被温暖了的空气在图像形成装置 1B 外部上升, 因此从换气装置 31 的各 排气风扇 32 排出的硅几乎不会被相对于该各排气风扇 32 位于下方的空气净化器 41 的吸 气口 43 吸引, 硅难以附着在离子发生器 47 的放电电极。
以上, 详细叙述了本发明, 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对实施未脱离本发 明主旨的范畴的设计变更等而得的发明, 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例如, 也可以将排气风扇 32 和吸气口 43 分别设置在隔着一个拐角的侧壁部、 即左 侧壁部或右侧壁部和正面侧壁部或背面侧壁部。这种情况下, 能够使吸气口 43 与排气风扇 32 可靠地分开, 从排气风扇 32 排出的硅不会被吸气口 43 吸引。
此外, 也可以在主体框体的一个侧壁部的上方和下方分开设置排气风扇 32 和吸 气口 43。由于从排气风扇 32 排出的空气在图像形成装置外部上升, 因而如果将排气风扇 32 配置比吸气口 43 靠上方, 则从排气风扇 32 排出的硅几乎不会被吸气口 43 吸引。
而且, 仅将排气风扇 32 和吸气口 43 设置在主体框体的一个侧壁部的相互分开的 上下两端部位或左右两端部位, 由此也能够抑制从排气风扇 32 排出的硅被吸气口 43 吸引。
此外, 例示了具备换气装置 31 的排气风扇 32 和吸气口 33 的构成, 但是也可以是 仅具有排气口和吸气口构成。如果将排气口配置得比吸气口靠上方, 则外部的冷空气从吸 气口流入到主体框体内部, 该空气在主体框体内部变热而上升, 而产生该空气从排气口被 排出这样的空气流, 因而即便仅具有排气口和吸气口, 也能够对主体框体内进行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