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式重力热管的蒸发管和吸热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离式重力热管的蒸发管和吸热器.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072682A43申请公布日20110525CN102072682ACN102072682A21申请号201010605463222申请日20061202200610162693X20061202F28D15/0420060171申请人庞立升地址215008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区观景二村13幢208室72发明人庞立升54发明名称分离式重力热管的蒸发管和吸热器57摘要一种分离式重力热管系统的蒸发器,能使热管之冷凝回流液体均匀分配至蒸发管上端,形成降膜蒸发,技术方案要点是,所述蒸发器至少包括两根或两根以上的蒸发管1、一件上联箱2、两件或两件以上的毛细织物带8,所述蒸发管伸进上联。
2、箱内腔中一段,毛细织物带跨过蒸发管管口管壁,毛细织物带两头分别置于上联箱内腔底壁和蒸发管内腔,所有的蒸发管上端处于同一高度,所有的毛细织物带处于同一高度。62分案原申请数据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7页附图4页CN102072686A1/1页21一种分离式重力热管系统的蒸发器,至少包括两根或两根以上的蒸发管1、一件上联箱2、两件或两件以上的毛细织物带8,蒸发管管壁和上联箱管壁间密封连接;所述上联箱侧壁的最高处或顶面壁有一孔作为蒸发器的蒸汽出口21,上联箱另有一孔作为蒸发器的进液口22,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管伸进上联箱内腔中一段,毛细织物带跨。
3、过蒸发管管口管壁,毛细织物带两头分别置于上联箱内腔底壁和蒸发管内腔,所有的蒸发管上端处于同一高度,所有的毛细织物带处于同一高度。2一种热管式吸热器,至少包括两根或两根以上蒸发管1、一件上联箱2、一换热管7,换热管7进出口穿过上联箱2侧壁,管壁间密封连接,换热管7置于上联箱2内腔上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管1伸进上联箱2内腔中一段,一根毛细织物带8跨过蒸发管管口管壁,毛细织物带一头置于上联箱2内腔底壁,毛细织物带另一头悬于蒸发管内腔;所有的蒸发管上端处于同一高度,所有的毛细织物带处于同一高度。3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蒸发器的分离式重力热管系统,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蒸发器1,匹配一个冷凝器5,所述蒸发。
4、器的蒸汽出口21连通一根蒸汽上升管4,蒸汽上升管再连通蒸汽总管11,蒸汽总管连通冷凝器蒸汽进口,冷凝器出液口连通液体回流管6,液体回流管另一头连通分液箱10,分液箱底部有一毛细织物块12,毛细织物带8和毛细织物块12编织连接在一起;分液管的一头连通蒸发器的进液口22,其特征在于分液管9的上端伸进分液箱内腔中,毛细织物带跨过分液管上端管口管壁,毛细织物带两头分别置于分液箱内腔底壁和分液管9内腔,所有的分液管上端口处于同一高度,所有的毛细织物带处于同一高度。权利要求书CN102072682ACN102072686A1/7页3分离式重力热管的蒸发管和吸热器0001本申请是专利申请“分离式重力热管的蒸。
5、发管和吸热器”的分案申请,原专利申请日期2006年12月2日;原申请号200610162693X;原发明名称分离式重力热管的蒸发管和吸热器。所属技术领域0002本发明涉及一种分离式重力热管的蒸发器和吸热器,采用新的结构,能很好解决分离式热管之回流冷凝液体均匀地分配至各蒸发管上端,形成降膜蒸发。背景技术0003分离式重力热管系统有两根或两根以上的蒸发管作为蒸发段,冷凝段可以为单根或多根蛇形盘管作为冷凝段,中间用蒸汽上升管和液体回流管连接。0004现有技术情况,据检索,“分离式热管系统专利号CN981001726”,其冷凝器和蒸发器分离布置,用蒸汽上升管和液体回流管连通冷凝器和蒸发器,技术方案要点。
6、蒸发管两头开口,分别用上、下联箱连通,所述下联箱一头封闭,一头开口,开口与冷凝器的出液口之间用液体回流管连通;所述上联箱一头封闭,一头开口作为蒸发器蒸汽出口,与蒸汽上升管连通,蒸汽上升管又与冷凝器的进气口连通。运行时,工质在蒸发管内吸热气化,从蒸发管上开口汇集在上联箱,再从上联箱蒸汽出口进入蒸汽上升管,再进入分离式重力热管系统之冷凝器,工质在冷凝器放热并液化,又在重力作用下从冷凝器的出液口进液体回流管,再进入下联箱,最后由各蒸发管下端开口进入蒸发管吸热蒸发。用此方案的缺陷是液体工质再蒸发管下半部进行池式沸腾蒸发,上半部管壁无液体工质润湿而无相变换热发生,不能充分发挥蒸发管的上半部换热面。000。
7、5另据检索,专利“一种用于分离式热管的蒸发器专利号CN032455135”,采用的技术方案要点是“金属板”中有多条并联竖置的“通道”,“通道”的上端有一底面为V形槽“集箱”,通道上端口与“集箱”之V形“集箱的底面”相贯通,各上端口处于同一高度与V形槽连通的上方有一空腔,作为蒸气集箱,另有“第二液体集箱”与集箱之V形“集箱的底面”相贯通。该专利是按如下实现其目的的分离式热管系统的回流液通过“第二液体集箱”进入,积聚在V形“集箱的底面”的底部,当液位达到“通道”的上端口相贯线最低沿时,液体由此流进各“通道”,沿“通道”壁往下冲淋,形成重力作用下的流动薄膜蒸发,蒸气由各“通道”的上端口进入蒸气集箱。。
8、该专利存在缺陷实施过程中,可能的小误差使“通道”的上端口不在同一高度,各通道进液口浸没在液体中的面积绝对值相差较大,如附图11、附图12、附图13,那么,进液量绝对值相差也较大,在启动或运行过程中,可能最低处通道口能下泻全部回流液,而其他通道口就没有进液;另外,“通道”的进液口只能在V形槽的内测,远离受热面,不利于传热。0006另据检索“一种热管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专利号2004100448211”,结构如附图14所示。该专利运行时,“集热管”吸热使工质气化上升到上循环集管”,气态工质将热量传给“换热管”而冷凝成液体,从“换热管”外壁滴下的液态工质,部分直接进“集热管”,说明书CN1020726。
9、82ACN102072686A2/7页4部分先滴到“上循环集管”,再进入“集热管”。该专利缺陷是,因“换热管”内的流体进口温度比出口温度低,所以凝结的液态工质量大,造成“换热管”进口位置的“集热管”进液量也大,“集热管”进液不均匀,不能发挥“集热管”效能。发明内容0007为解决目前分离式重力热管系统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分离式重力热管的蒸发器。0008该蒸发器采用新的液体分配方式,能很好地解决分离式热管之回流冷凝液均匀地分配至各蒸发管上端,形成降膜蒸发。0009技术方案A用于分离式重力热管系统之蒸发器,如附图1,附图2。至少包括两根或两根以上蒸发管1、一件上联箱2。所述蒸发管1伸进上联箱2。
10、内腔中一段,此段蒸发管管壁上设有小孔作蒸发管进液孔11,蒸发管上端处于同一高度,蒸发管进液孔11也处于同一高度;进液孔的最大质量流量等于满负荷下蒸发管蒸发液体的质量流量;蒸发管管壁与上联箱2管壁间密封连接;所述上联箱侧壁地最高处或顶面壁有一大孔作为蒸发器的蒸汽出口21,上联箱另设一大孔作为蒸发器的进液口;所述蒸发管下端可以是开口的,蒸发管下端均与一下联箱3连通;蒸发管也可以是下端封闭的盲管。0010本技术方案是按如下方式实现其目的的0011本发明的蒸发器用于分离式重力热管系统时,蒸发器的蒸汽出口和热管系统的蒸汽上升管4连通,蒸发器的进液口和热管系统的液体回流管6连通,如附图3。蒸发器可采用附图。
11、1、附图2所示任一形式。分离式重力热管系统停止时,工质液体聚在蒸发管底部,启动时,所有蒸发管底部进行池式蒸发,工质气化上升,从蒸发管上端开口汇集到上联箱2,再从上联箱的蒸汽出口21进入热管系统的蒸汽上升管4,再到热管系统的冷凝器5将热量传递给蓄热媒质并液化;液化的工质在重力作用下,由热管系统的液体回流管6往下流动,从上联箱2进液口22进入上联箱2,先聚在上联箱2底部,当液位达到蒸发管进液孔11时,液体由进液孔进入蒸发管,由上往下冲淋蒸发管管壁,形成重力作用下的薄膜蒸发。因池式蒸发量小于降膜蒸发,那么第二次循环时,第一次循环的回流量全部蒸发。第二次循环的蒸发量为第一次循环的回流量加第二次循环的底。
12、部蒸发量之和,肯定比第一次循环的蒸发量大。同理,下一次循环蒸发量总比上一次循环蒸发量大当所有的进液孔不能下泄全部的回流液体时,液位上升,进液孔流量增加。当液位达到蒸发管管口,进液孔流量达到最大,与蒸发管蒸发液体质量相等,蒸发管进液和蒸发达到动态平衡。0012当实施产生小误差,即蒸发管进液孔11不在同一高度,如附图6。蒸发管进液孔11比蒸发管管口位置低H,最低处蒸发管进液孔11比最高处蒸发管进液孔11位置低H。能否实现其目的呢分析如下0013分离式重力热管系统启动运行时,液化的工质先聚在上联箱2底部,当液位升高时,最低处蒸发管进液孔11先有进液,液体由进液孔进入蒸发管,由上往下冲淋蒸发管管壁,形。
13、成重力作用下的薄膜蒸发,同理,下一次循环蒸发量总比上一次循环蒸发量大当最低处蒸发管进液孔11不能下泄全部的回流液体时,次低处蒸发管进液孔11有进液,直至所有蒸发管进液孔11均有进液。因液位未达到蒸发管管口,所有进说明书CN102072682ACN102072686A3/7页5液孔11的流量小于满负荷下的蒸发管蒸发液体量,从进液孔11流进的液体会全部蒸发,而且蒸发管底部液体会继续蒸发,上联箱2的液位会继续上升,直至最低处蒸发管管口,最低处蒸发管进液孔11的流量大的满负荷下的蒸发管蒸发液体量,最低处蒸发管底部液体停止蒸发。其他蒸发管的进液量小于满负荷下的蒸发量,底部液体会继续蒸发,回流液大于所有进。
14、液孔11流量之和,上联箱2的液体会继续增加,增加的流量从最低处蒸发管管口下泻,最低处蒸发管底部液体继续增加最高处蒸发管底部液体完全蒸发,接着,次高处蒸发管底部液体完全蒸发直至次低处蒸发管底部液体完全蒸发,最低处蒸发管除外,达到平衡,上联箱2的液位稳定在最低处蒸发管管口。最低处蒸发管蒸发量达到满负荷下的蒸发管蒸发液体量,其他蒸发管的蒸发量小于满负荷下的蒸发。虽然各蒸发管的蒸发量有差别,但毕竟各蒸发管均有降膜蒸发。举实例定量分析如下,认为液态工质为重力场中无动力流动最低的进液孔11总压头为H,最高的进液孔11总压头为H1,则两处进液孔11出口速度之比为H1/H05,当H40MM,H10MM,则H1。
15、30MM,H1/H050866,在工程上完全可行,可以达到。即最低处蒸发管蒸发量达到满负荷下的蒸发管蒸发液体量,其余蒸发管蒸发量小于满负荷下的蒸发管蒸发液体量,H值越大,H越小,越接近均匀。但“一种用于分离式热管的蒸发器专利号CN032455135”若产生误差,该专利所述最高“通道”与最低“通道”高度相差H10MM时,只有极少数几个“通道”有降膜蒸发,达不到该发明本来的目的。0014总之,本技术方案优于目前已有技术。0015技术方案B用于分离式重力热管系统之蒸发器,如附图8。至少包括两根或两根以上蒸发管1、一件上联箱2,所述蒸发管1伸进上联箱2内腔中一段,蒸发管管壁和上联箱管壁间密封连接;一根。
16、毛细织物带8跨过蒸发管管口管壁,毛细织物带两头分别置于上联箱内腔底壁和蒸发管内腔;蒸发管上端处于同一高度,毛细织物带处于同一高度;毛细织物带最大输液量等于满负荷下蒸发管蒸发液体的质量;所述上联箱侧壁的最高处或顶面壁有一大孔作为蒸发器的蒸汽出口21,上联箱另设一大孔作为蒸发器的进液口22;所述蒸发管下端可以是开口的,蒸发管下端均与一下联箱3连通;蒸发管也可以是下端封闭的盲管。毛细织物带的最大输液量,即上联箱液位达到蒸发管1管口时的输液量。0016本技术方案是按如下方式实现其目的的0017本发明的蒸发器用于分离式重力热管系统时,蒸发器的蒸汽出口和热管系统的蒸汽上升管4连通,蒸发器的进液口22和热管。
17、系统的液体回流管6连通。0018分离式重力热管系统停止时,工质液体聚在蒸发管底部,启动时,所有蒸发管底部进行池式蒸发,工质气化上升,从蒸发管上端开口汇集到上联箱2,再从上联箱的蒸汽出口21进入热管系统的蒸汽上升管4,再到热管系统的冷凝器5将热量传递给蓄热媒质并液化;液化的工质在重力作用下,由热管系统的液体回流管往下流动,从上联箱2进液口22进入上联箱2,先聚在上联箱2底部,所有的毛细织物带8均浸于液体中,在毛细织物带8的毛细力作用下,液体跨过蒸发管管口通过毛细织物带8进入蒸发管蒸发。0019当实施产生小误差,即蒸发管管口不在同一高度,那么,毛细织物带8跨程最高处离液面距离有差异,造成毛细织物带。
18、8输液量也不同,但每根毛细织物带8均有输液说明书CN102072682ACN102072686A4/7页6量,保证所有蒸发管1均有降膜蒸发。优于目前已有技术。0020技术方案C热管式吸热器,如附图4,至少包括两根或两根以上蒸发管1、一件上联箱2、一换热管7组成。换热管进出口穿过上联箱侧壁并置于上联箱内腔上部,换热管管壁和上联箱管壁间密封连接;所述蒸发管伸进上联箱内腔中一段,此段蒸发管管壁上设有小孔作蒸发管进液孔11,蒸发管上端处于同一高度,蒸发管进液孔11也处于同一高度;进液孔的最大质量流量等于满负荷下蒸发管蒸发液体的质量流量;所述蒸发管下端可以是开口的,蒸发管下端均与一下联箱3连通;蒸发管1。
19、也可以是下端封闭的盲管。0021本技术方案是按如下方式实现其目的的工质气化上升到上联箱2,通过换热管7将热量传给内腔的水或其他流体,工质液化滴在上联箱2内,先聚在上联箱2底部,当液位达到蒸发管进液孔时,液体由进液孔进入蒸发管,由上往下冲淋蒸发管管壁,形成重力作用下的薄膜蒸发,如此循环,液体要么同时淹没所有蒸发管的进液孔,蒸发管同时有进液,如此实现目的。0022当实施产生小误差,如附图6,也能实现目的,道理同技术方案A所分析。0023技术方案D,热管式吸热器,至少包括两根或两根以上蒸发管1、一件上联箱2、一换热管7组成。换热管7进出口穿过上联箱2侧壁,管壁间密封连接,换热管7置于上联箱2内腔上部。
20、;所述蒸发管1伸进上联箱2内腔中一段,一根毛细织物带8跨过蒸发管管口管壁,毛细织物带一头置于上联箱2内腔底壁,毛细织物带另一头悬于蒸发管内腔;毛细织物带最大输液量等于满负荷下蒸发管蒸发液体的质量;蒸发管上端处于同一高度,毛细织物带处于同一高度;所述蒸发管下端可以是开口的,蒸发管下端均与一下联箱3连通;蒸发管也可以是下端封闭的盲管。毛细织物带的最大输液量,即上联箱液位达到蒸发管管口时的输液量。0024本技术方案是按如下方式实现其目的工质气化上升到上联箱2,通过换热管将热量传给换热管内腔的水或其他流体,工质液化滴在上联箱2内,先聚在上联箱2底部,所有的毛细织物带8均浸于液体中,在毛细织物带8的毛细。
21、力作用下,液体跨过蒸发管管口通过毛细织物带8进入蒸发管并蒸发。0025当实施产生小误差,即蒸发管管口不在同一高度,那么,毛细织物带8跨程最高处离液面距离有差异,造成毛细织物带8输液量也不同,但每根毛细织物带8均有输液量,保证所有蒸发管1均有降膜蒸发。0026本发明与现有技术比较的有益效果液体由蒸发管上端进入,由上往下冲淋蒸发管管壁,形成重力作用下的薄膜蒸发,比池式沸腾的换热效果好,本发明即使有小的误差,也能实现其目的。显然,本发明比“分离式热管系统专利号CN981001726”中的蒸发器换热系数大,也优于“一种分离式热管的蒸发器专利号CN032455135”和“专利号2004100448211。
22、”附图说明0027图1为采用两头通蒸发管的蒸发器管路示意图。0028图2为采用盲管型蒸发管的蒸发器管路示意图。0029图3为技术方案A用于分离式热管系统形式之示意图。说明书CN102072682ACN102072686A5/7页70030图4、图5为技术方案C示意图,图5为他4的AA剖面图。0031图6为技术方案A、技术方案C实施误差分析示意图。0032图7为蒸发管进液孔11结构剖面图。0033图8为技术方案B、D示意图。0034图9为蒸发管上端纵向剖面图。0035图10为多个蒸发器匹配一个冷凝器的分离热管系统示意图。0036图11、12、13为“专利号CN032455135”所述蒸发器安装不。
23、水平时,各蒸发管进液面积差别分析示意图。图12为图11之CC剖面图,图13为图11之BB剖面图。0037图14为“专利号2004100448211”示意图。0038图中,1蒸发管,11,蒸发管进液孔,2上联箱,21蒸发器蒸汽出口,22蒸发器进液口,3下联箱,4蒸汽上升管,5冷凝器,6液体回流管,7换热管,8毛细织物带,9分液管,91分液孔,10分液,11蒸汽上升总管,12毛细织物块。带箭头细实线表示液体流向,带箭头虚线表示气体流向。具体实施方式0039实施例一0040采用技术方案A或技术方案B的蒸发器,用于分离式热管系统,蒸发器的蒸汽出口21和热管系统的蒸汽上升管4连通,蒸发器的进液口22和热。
24、管系统的液体回流管6连通,如附图3。蒸发器可采用如附图1、附图2所示任一形式。0041如果实施时不产生误差,即可保证所有蒸发管1上端口在同一高度,则可用于热负荷固定的场合,也可用于热负荷有变化的场合。0042如果实施时产生误差,可用于热负荷在一定范围变化的场合,以技术方案A予以说明。对照本说明书“发明内容”中所述,最高处蒸发管比最低处蒸发管1位置高H,蒸发管1进液孔11到蒸发管1上端口垂直距离为H。最极端情况是,最高处蒸发管进液孔11刚有进液,最低处蒸发管进液孔11压头为H。最低处蒸发管1进液孔11液体流速为2GH05,与最大流速之比为2GH/2GH05,若H40MM,H10MM,则2GH/2。
25、GH0505。当热负荷在满负荷的50运行时,所有蒸发管1均有降膜蒸发最低处蒸发管的蒸发质量流量达到满负荷的50,其余蒸发管1蒸发质量流量小于满负荷的50。0043在满负荷小的场合,实施易产生误差时,宜采用技术方案B。因为以技术方案A实施时,小负荷意味着进液孔11液体流量小,意味着进液孔11通径小。小通径孔加工麻烦且容易堵塞。具体实施时,毛细织物带8出液头设一个顶角较小的细长锥体,其优点是,毛细织物带8出液头的液滴细小,液滴滴下的间隔时间短。0044本实施例停止时,工质液体集在蒸发管底部,当第二次以小于满热负荷施于集热器,蒸发管1底部液体先进行池式蒸发,气态工质从蒸发管上端口进入上联箱2,再由蒸。
26、汽出口进入蒸汽上升管,达到冷凝器放热液化,工质液体通过液体回流管6进入上联箱2,集在上联箱底部并浸润毛细织物带8,液体在毛细织物带8的毛细作用下进入蒸发管1,由上而下冲淋蒸发管管壁。因池式蒸发量远小于降膜蒸发,所以回流液会全部气化,即第二次循环时的蒸发量流量大于第一次循环的蒸发量后一次循环的蒸发流说明书CN102072682ACN102072686A6/7页8量大于前一次循环的蒸发量。如果供液量小于蒸发量,则上联箱2内液位会上升,那么,毛细织物带8供液量也会上升直至供液量等于蒸发量达到动态平衡。此时,蒸发管1底部还有液体积存。当负荷增加,蒸发管1蒸发量增加,又会达到新的动态平衡。0045当实施。
27、产生误差,即上联箱2底部倾斜,造成毛细织物带8不在同一高度。运行时,回流液聚在上联箱底部较低处,高处的部分毛细织物带8可能未被液体浸润,高处的部分蒸发管无供液。为补救,在上联箱底部设置一毛细织物块12,而毛细织物带8与毛细织物块12编织连接在一起,如附图8。那么,在液体达到蒸发管上端口之前,毛细织物块12最高处已被液体浸润,最高处蒸发管1上的毛细织物带8之底部也被液体浸润,对应的蒸发管有供液。虽然高处蒸发管1供液量较少,但毕竟有供液,保证所有蒸发管1有降膜蒸发。0046另外,为确保蒸发管1进液滴到内壁上,而不置于直接滴到蒸发管1底部,蒸发管1伸进上联箱2的一段之内径稍大,如附图9;进液孔11出。
28、口端面法线指向靠近的蒸发管1内壁,如附图7。蒸发管1蒸发段可带翅片,以扩大换热面。进液孔11或毛细织物带8可按需要任意设置布在蒸发管1管口圆周上,甚至可设几个进液孔11或毛细织物带8,均布在蒸发管管1口圆周上,则液体可润湿蒸发管四周管壁,更能利用蒸发管热交换面。另外,毛细织物带8与毛细织物块12用网状物定位,不可紧压。0047如果本实施例用于太阳能热能装置,则优选技术方案B的蒸发器。蒸发管兼作太阳能集热管。若蒸发管1采用两头通的形式,则蒸发管1及上联箱一同置于有透明盖板的保温盒内,作成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若蒸发管采用盲管,则将蒸发管1伸进双层真空透明玻璃盲管内,上联箱2外裹绝热层,可作成热管真。
29、空管式太阳能集热器,效果非常好。0048实施例二0049采用技术方案C或技术方案D热管式吸热器。对热负荷固定的场合,技术方案C或技术方案D的热管式吸热器均可行。0050如果实施时不产生误差,即可保证所有蒸发管1上端口在同一高度,则可用于热负荷固定的场合,也可用于热负荷有变化的场合。0051如果实施时产生误差,则可用于热负荷在一定范围变化的场合,采用技术方案C的分析同实施例一之技术方案A相同。0052在满负荷小的场合,实施易产生误差时,宜采用技术方案D,可在上联箱2底部设置一毛细织物块12,而毛细织物带8与毛细织物块12编织连接在一起,其道理同实施例一采用技术方案B相同。0053如果本实施例用于。
30、太阳能热能装置的热管式吸热器,则优选技术方案D。蒸发管兼作太阳能集热管。若蒸发管1采用两头通的,则蒸发管及上联箱2一同置于有透明盖板的保温盒内,作成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若蒸发管采用盲管,则将蒸发管1伸进双层真空透明玻璃盲管内,上联箱2外裹绝热层,可作成热管真空管式太阳能集热器,效果非常好。0054其余同实施例一。0055实施例三说明书CN102072682ACN102072686A7/7页90056如附图10,技术方案是本发明之分离式重力热管的多个蒸发器,匹配一个冷凝器,组成一种分离式热管系统,用一个分液箱10,几根分液管9将冷凝器的回流液均匀分配至各蒸发器。具体管路是,每一蒸发器的蒸汽出口2。
31、1连通一根蒸汽上升管,所有蒸发器的蒸汽上升管4再连通蒸汽总管11,蒸汽总管连通冷凝器蒸汽进口;冷凝器出液口接液体回流管6,液体回流管6另一头连通分液箱10,几根分液管9上端伸进分液箱10内腔,分液管9位于分液箱内腔的一段管壁上设有分液孔91;每根分液管9出口连通一个蒸发器的进液口22。所有分液管9上端口处于同一高度,对应的分液孔91处于同一高度。0057分液箱10和分液管9配合均匀分液的方式,同上联箱2和蒸发管1配合均匀分液的道理一样。0058分液管9也可不设分液孔91,而采用毛细织物带8与毛细织物块12编织连接在一起,来达到均匀分液的目的。道理同实施例一采用技术方案B相同。说明书CN102072682ACN102072686A1/4页10图1图2图3图4图5图6说明书附图CN102072682ACN102072686A2/4页11图7图8图9说明书附图CN102072682ACN102072686A3/4页12图10说明书附图CN102072682ACN102072686A4/4页13图11图12图13图14说明书附图CN10207268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