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燃烧器.pdf

上传人:e1 文档编号:920466 上传时间:2018-03-18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749.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329470.9

申请日:

2011.10.26

公开号:

CN102466228A

公开日:

2012.05.23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3D 14/02申请日:20111026|||公开

IPC分类号:

F23D14/02; F23D14/46

主分类号:

F23D14/02

申请人:

林内株式会社

发明人:

佐藤裕康

地址:

日本爱知县

优先权:

2010.10.28 JP 2010-242712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代理人:

党晓林;王小东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气燃烧器。在中央燃烧器(9)的下部隔着隔离壁(11)设置气体导入室(16)。设置在气体导入室的底部开口的喉部(10)。设置从气体导入室放射状延伸、并与主燃烧器(8)连接的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25)。设置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17),其从在隔离壁下表面开口的入口获取气体导入室的混合气,并将该混合气供给到中央燃烧器。在喉部下游端的开口相对的区域的外侧、且在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25)之间设置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在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的入口于水平方向上的外侧、且在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之间,设置侧面壁(38),沿所述隔离壁的下表面流动的混合气会碰撞到该侧面壁上。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燃气燃烧器, 其具备 : 环状的主燃烧器 ; 中央燃烧器, 其配置在该主燃烧器的中 央部 ; 气体导入室, 其隔着隔离壁连接设置在该中央燃烧器的下部 ; 筒状的喉部, 其上游端 成开放状态并与喷出燃气的喷嘴相对, 从而能够与燃气一起带入一次空气, 该喉部的下游 端在所述气体导入室的底部向上方开口 ; 多个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 ; 其从所述气体导 入室沿水平方向放射状延伸, 与所述主燃烧器连接, 并将从所述喉部导入到所述气体导入 室内的燃气和一次空气的混合气供给到所述主燃烧器 ; 以及多个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 道, 其从在所述隔离壁下表面上开口的入口获取所述气体导入室的混合气, 并将该混合气 供给到所述中央燃烧部, 该燃气燃烧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隔离壁下表面的与所述喉部下游端的开口相对的区域的外侧、 且在相互相邻的 所述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之间, 设置所述中央燃烧器气体供给通道的入口, 在所述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的入口于水平方向上的外侧、 且在相互相邻的所述 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之间, 设置侧面壁, 沿所述隔离壁的下表面流动的混合气会碰撞 到该侧面壁上。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燃气燃烧器,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隔离壁下表面的与所述喉 部下游端的开口对应的位置上, 设置朝该开口隆起的隆起部。

说明书


燃气燃烧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环状的主燃烧器和配置在该主燃烧器中央部的中央燃烧器 的燃气燃烧器。
     背景技术 在 现 有 技 术 中, 公知有以下一种燃气燃烧器 ( 参照专利文献 1 : 日本实公昭 61-26734 号公报 ( 图一、 图二 ))。在环状的主燃烧器的中央部设置中央燃烧器, 将燃气和 一次空气的混合气分配给主燃烧器和中央燃烧器, 并使其燃烧。
     在该燃气燃烧器中, 从中央燃烧器内部的分布室放射状延伸的气体供给通道与主 燃烧器内部形成的环状分布室连通。 被供给到主燃烧器中的混合气经由气体供给通道还被 供给到中央燃烧器中。
     然而, 在经过主燃烧器将混合气供给到中央燃烧器的结构中, 主燃烧器的分布室 内的一部分混合气会流向中央燃烧器。 当想要获得大火力时, 上述混合气的流动增大, 受该 流动的影响, 主燃烧器的环状分布室整周上的混合气会产生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将混合气分配给主燃烧器 和中央燃烧器、 且不受火力大小的影响而获得良好燃烧的燃气燃烧器。
     本发明的燃气燃烧器具备 : 环状的主燃烧器 ; 中央燃烧器, 其配置在该主燃烧器 的中央部 ; 气体导入室, 其隔着隔离壁连接设置在该中央燃烧器的下部 ; 筒状的喉部, 其上 游端成开放状态并与喷出燃气的喷嘴相对, 从而能够与燃气一起带入一次空气, 该喉部的 下游端在所述气体导入室的底部向上方开口 ; 多个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 ; 其从所述气 体导入室沿水平方向放射状延伸, 与所述主燃烧器连接, 并将从所述喉部导入到所述气体 导入室内的燃气和一次空气的混合气供给到所述主燃烧器 ; 以及多个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 给通道, 其从在所述隔离壁下表面上开口的入口获取所述气体导入室的混合气, 并将该混 合气供给到所述中央燃烧部, 该燃气燃烧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隔离壁下表面的与所述喉 部下游端的开口相对的区域的外侧、 且在相互相邻的所述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之间, 设置所述中央燃烧器气体供给通道的入口, 在所述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的入口于水 平方向上的外侧、 且在相互相邻的所述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之间, 设置侧面壁, 沿所述 隔离壁的下表面流动的混合气会碰撞到该侧面壁上。
     根据本发明, 首先, 在喷嘴朝向所述喉部的上游端喷出燃气时, 因该燃气的流动, 周围的空气作为燃烧用的一次空气被卷入到燃气中, 并进入到喉部内, 燃气和一次空气的 混合气从喉部进入到所述气体导入室。
     喉部的下游端在气体导入室的底部向上方开口。因此, 进入到气体导入室内的混 合气与位于喉部下游端正上方的所述隔离壁的下表面产生碰撞。 与隔离壁下表面碰撞后的 混合气形成沿隔离壁的下表面向水平方向扩散的流动, 并流向所述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
     道和所述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
     流向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的混合气通过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 进入到主 燃烧器内。由于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以放射状设置多个, 通过这些主燃烧器用气体供 给通道后的混合气被有效地导向主燃烧器内部, 并沿环状的主燃烧器的整周形成均匀的分 布。
     另一方面, 流向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以外的混合气则流向中央燃烧器用气体 供给通道。这时, 由于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的入口设置在相互相邻的主燃烧器用气 体供给通道之间, 所以, 能够防止流向中央燃烧器气体供给通道的混合气的流动对流向主 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的混合气产生阻碍。
     这里, 在本发明中, 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的入口位于隔离壁下表面的与喉 部下游端的开口相对的区域的外侧。因此, 从喉部下游端向上方流动的混合气并不是不改 变其流动方向而直线性进入到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内, 防止了混合气被过度地供给 到中央燃烧器。
     但是, 由于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的入口向隔离壁的下表面开口, 所以, 特别 是在大火力燃烧的情况下混合气的流速较快时, 无法使该混合气的流动方向有大的改变, 因而所述混合气几乎不会进入到中央燃烧器用供给通道中, 而只是在水平方向上通过该入 口。
     因此, 在本发明中, 设置所述侧面壁, 使流向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的混合气 碰撞到侧面壁上。据此, 不会进入到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而只是在水平方向上通过 的混合气碰撞到侧面壁, 改变其流动方向, 并流向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所以, 即使 在大火力燃烧的情况下混合气的流速较快时, 能够将足够的混合气供给到中央燃烧器。
     这样, 根据本发明, 能够可靠地将混合气分配给主燃烧器和中央燃烧器, 使得混合 气不多不少地分布在主燃烧器和中央燃烧器中, 并且能够不受火力大小的影响而获得良好 的燃烧。
     另外, 在本发明中, 优选在所述隔离壁下表面的与所述喉部下游端的开口对应的 位置上, 设置朝该开口隆起的隆起部。该隆起部在其外周形成错层。据此, 来自喉部的混合 气碰撞在隔离壁下表面的隆起部上, 形成沿隆起壁向水平扩散的流动。 然后, 流向所述主燃 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及所述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的混合气因隆起部外周的错层而 促进其流动。所以, 来自喉部的混合气通过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及中央燃烧器用气体 供给通道被顺利地供给到主燃烧器及中央燃烧器中, 能够获得更为良好的燃烧。 附图说明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燃气燃烧器的斜视图。
     图 2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燃气燃烧器的示意性断面图。
     图 3 是将本实施方式中的燃气燃烧器的主要部分解后进行表示的斜视图。
     图 4 是对本实施方式的燃烧器头上下倒置后进行表示的斜视图。
     图 5 是表示喉部和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断面示意图。
     符号说明
     1: 燃气燃烧器 ; 8: 主燃烧器 ; 9: 中央燃烧器 ; 10 : 喉部 ;11 : 隔离壁 ; 16 : 气体导入室 ; 17 : 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 ; 25 : 主燃烧器气体供给通道 ; 27 : 喷嘴 ; 32 : 隆起部 ; 38 : 侧面壁。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 1 所示, 本实施方式的燃气燃烧器 1 具备燃 烧器头 2 和保持件 3。如图 2 所示, 该燃气燃烧器 1 设置在燃气炉具的的炉具主体 4 中。
     具体没有对炉具主体 4 进行图示。炉具主体 4 是上面呈开放的箱型形状, 在开放 的炉具主体 4 的上面, 设置面板 5。面板 5 上开设有燃烧器用开口 6, 燃烧器头 2 通过燃烧 器用开口 6, 露出于面板 5 上方。另外, 保持件 3 经由台架 7 固定在炉具主体 4 的底部。此 外, 虽未图示, 在燃烧器用开口 6 周围的面板 5 上摆置火撑子, 在火撑子上摆置锅子等烹调 容器, 从而能够进行加热烹调。
     如图 1 及图 2 所示, 燃烧器头 2 具备环状的主燃烧器 8 和配置在主燃烧器 8 中央 部的中央燃烧器 9。如图 2 所示, 在中央燃烧器 9 的下方位置联结有喉部 10。
     如图 2 及图 3 所示, 中央燃烧器 9 由作为底部的隔离壁 11、 从隔离壁 11 的周缘竖 起的圆筒状的周壁 12 和中央燃烧器盖 13 构成。该中央燃烧器盖 13 摆置在周壁 12 上, 覆 盖在中央燃烧器 9 上面。 如图 3 所示, 在中央燃烧器 9 的周壁 12 上, 形成许多深度不同的沟槽, 这些沟槽在 周壁 12 的圆周方向上保持间隔。把中央燃烧器盖 13 摆置到中央燃烧器 9 的周壁 12 上时, 形成受隔离壁 11、 周壁 12 以及中央燃烧器盖 13 包围的空间, 该空间被设定为中央燃烧器 9 的中央燃烧器分布室 14。 同时, 中央燃烧器 9 的周壁 12 的所述沟槽的上面受中央燃烧器盖 13 覆盖, 从而形成孔。如图 1 所示, 在中央燃烧器 9 的外周, 被限定出许多焰孔 15。另外, 在图 3 中, 作为焰孔对沟槽标注符号。
     如图 2 所示, 在中央燃烧器 9 的下部形成气体导入室 16。气体导入室 16 经由所述 隔离壁 11 与中央燃烧器分布室 14 邻接。如图 2 及图 3 所示, 中央燃烧器分布室 14 和气体 导入室 16 通过上下贯通隔离壁 11 的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 17 相联通。
     主燃烧器 8 由外周壁 18、 内周壁 19、 环状的主燃烧器盖 20 以及圆盘状的底板 21 构成。内周壁 19 与外周壁 18 同心, 并在外周壁 18 内侧与其保持规定间隔而设置。主燃烧 器盖 20 摆置在外周壁 18 和内周壁 19 的上缘, 并覆盖主燃烧器 8。底板 21 与所述喉部 10 一体连接设置, 并向该喉部 10 的外侧伸出。
     如图 3 所示, 在主燃烧器 8 的外周壁 18 上, 形成许多深度不同的沟槽, 这些沟槽在 外周壁 18 的圆周方向上保持间隔。这样, 如图 2 所示, 将主燃烧器盖 20 摆置到主燃烧器 8 的外周壁 18 及内周壁 19 上时, 形成受底板 21、 外周壁 18、 内周壁 19 以及主燃烧器盖 20 包 围的空间, 该空间被设定为主燃烧器 8 的主燃烧器分布室 22。同时, 主燃烧器 8 外周壁 18 的所述沟槽的上面受主燃烧器盖 20 覆盖, 形成外界与主燃烧器分布室 22 连通的孔。如图 1 所示, 在主燃烧器 8 的外周上, 被限定出许多焰孔 23。
     如图 1 至图 3 所示, 在中央燃烧器 9 和主燃烧器 8 之间, 设置有四个联结部 24。这 四个联结部 24 沿圆周方向保持规定间隔, 并在水平方向上呈放射状延伸。中央燃烧器 9 和 主燃烧器 8 通过该联结部 24 实现一体化。并且, 在各联结部 24 的内部, 形成后述的主燃烧 器用气体用供给通道 25。
     另外, 如图 1 及图 2 所示, 在各联结部 24 的上部, 形成突起 26。各突起 26 的内侧 一端与中央燃烧器盖 13 的外周缘抵接, 各突起 26 的外侧一端与主燃烧器盖 20 的内周缘抵 接。因此, 能够限制中央燃烧器盖 13 及主燃烧器盖 20 的位置, 防止中央燃烧器盖 13 及主 燃烧器盖 20 偏位。
     如图 2 所示, 喉部 10 形成为轴线朝向垂直方向的圆筒状。喉部 10 的下游端 ( 上 端 ) 朝向气体导入室 16 向上方开口, 上游端 ( 下端 ) 与后述喷嘴 27 的先端相对。
     喉部 10 受所述保持件 3 保持。保持件 3 由联结固定在台架 7 上的基部 28、 从该基 部 28 的一边竖立设置的支承柱部 29 和保持部 30 构成。保持部 30 受支承柱部 29 悬臂支 承, 将喉部 10 插入到该保持部 30 中, 从而对喉部 10 进行保持。基部 27、 支承柱部 29 以及 保持部 30 通过铝合金等金属块形成一体。
     在保持件 3 的基部 28 内部, 形成有燃气的气体通路 31。在气体通路 31 的上方安 装与其连通的喷嘴 27, 喷嘴 27 垂直向上方喷射燃气。当喷嘴 27 向喉部 10 喷射燃气时, 该 燃气一边卷入周围的空气作为一次空气, 一边进入到喉部 10 内。在喉部 10 内部和所述气 体导入室 16 中, 由燃气和一次空气混合生成混合气。
     另外, 在气体导入室 16 的上部形成的所述隔离壁 11 的下表面上, 形成有隆起的隆 起部 32。该隆起部 32 朝向喉部 10 下游端的开口隆起。隆起部 32 设置在隔离壁 11 的与喉 部 10 的下游端开口对应的区域上, 在该隆起部周围形成错层 33。
     这里, 就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 25 及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 17 进行详细 说明。如图 2 所示, 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 25 形成于联结部 24 的内部, 其底面受与喉部 10 形成一体的底板 21 封闭。并且, 气体导入室 16 和主燃烧器分布室 22 通过主燃烧器用 气体供给通道 25 相连通, 对主燃烧器分布室 22 供给混合气。如图 3 所示, 在与喉部 10 形 成一体的底板 21 上, 在成为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 25 的底部的位置上形成凹部 34, 从 而使得混合气的流动断面积较大。另外, 在与相互相邻的联结部之间的位置对应的底板 21 上, 形成贯通孔 35, 从而用于中央燃烧器 9 的燃烧用二次空气能够产生流动。此外, 如图 4 中将燃烧器头上下倒置所进行的表示, 在主燃烧器 8 的背面一侧形成多个凸部 36。如图 3 所示, 这些凸部 36 和在底板 21 上形成的多个卡合孔 37 卡合。
     如图 4 所示, 在互相相邻的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 25 之间, 设置中央燃烧器用 气体供给通道 17 的入口。如图 4 及图 5 所示, 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 17 的入口位于 隆起部 32 的外侧。因此, 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 17 的入口位于隔离壁 11 下表面的与 喉部 10 的下游端开口相对的区域的外侧。而且, 在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 17 的入口 附近, 形成有两面侧面壁 38, 这两面侧面壁 38 各围住该入口的一侧。 侧面壁 38 位于中央燃 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 17 的入口在水平方向上的外侧, 并且, 位于相互相邻的主燃烧器用气 体供给通道 25 之间。
     参照如图 2, 根据上述构成, 当喷嘴 27 向喉部 10 上游端的开口喷射燃气时, 燃气一 边从周围卷入空气作为一次空气, 一边进入喉部 10 内, 燃气和一次空气混合生成混合气。 该混合气从喉部 10 下游端的开口进入到气体导入室 16 内, 并碰撞到隔离壁 11 的下表面 上。碰撞到隔离壁 11 下表面上的混合气穿过喉部 10 的上缘和隔离壁 11 的下表面之间, 沿 隔离壁 11 的下表面扩散, 形成流向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 25 的部分和流向中央燃烧器 用气体供给通道 17 的部分。这时, 由于在隔离壁 11 的与喉部 10 下游端的开口对应的下表面上的区域上, 形成 有隆起部 32, 因此, 形成沿隆起部 32 向水平扩散的流动后的混合气借助隆起部 32 外周的错 层 33, 能够朝向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 25 及中央燃烧器用气体通道 17 顺畅地流动。
     流向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 25 的混合气通过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 25, 进 入到主燃烧器 8 的主燃烧器分布室 22, 以均匀分布的状态流向各焰孔 23。
     另一方面, 除了流向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 25 以外的混合气则流向中央燃烧 器用气体供给通道 17。 如图 4 所示, 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 17 的入口设置在相互相邻 的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 25 之间。据此, 各自形成流向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 17 的混合气部分和流向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 25 的混合气部分。所以, 流向主燃烧器用气 体供给通道 25 的混合气部分几乎不会受流向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 17 的混合气部分 的影响, 能够向主燃烧器 8 提供足够的混合气。
     另外, 如图 5 所示, 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 17 的入口位于隔离壁 11 下表面的 与喉部 10 下游端的开口相对的区域的外侧, 从喉部 10 下游端向上流动的混合气并不是不 改变其流动方向而直线性进入到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 17 内, 防止混合气被过度地 提供给中央燃烧器 9 的现象。 而且, 如图 5 所示, 流向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 17 的混合气因碰撞到侧面壁 38 上而改变流动方向, 可靠地流入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 17 的入口。因此, 即使在以 大火力燃烧而致使混合气的流速较快的情况下, 也会有足够的混合气通过中央燃烧器用气 体供给通道 17, 进入到中央燃烧器 9 的中央燃烧器分布室 14 内, 以均匀分布的状态流向各 焰孔 15。
     另外, 如本实施方式的图 4 所示, 侧面壁 38 由两面构成。 但是, 侧面壁 38 的形状并 不仅限与此, 例如, 可以是沿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 17 的入口形成为弯曲的半圆形。 此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示出了通过设置四个联结部 24、 并因此而具备四个主燃烧器用气体 供给通道 25 的例子。但是, 联结部 24 及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 25 的数目并不仅限于四 个。只是, 从自气体导入室 16 向主燃烧器分布室 22 提供均匀的混合气的观点来考虑, 理想 的是将联结部 24 及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 25 的数目设定成多个。并且, 在本实施方式 中, 示出的例子是通过在隔离壁的下表面上设置隆起部 32, 从而在隆起部 32 的外周设置了 错层 33。但是, 如果从气体导入室 16 沿水平方向扩散的混合气部分能够充分流动的话, 也 可以不设隆起部 32。
    

燃气燃烧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燃气燃烧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燃气燃烧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燃气燃烧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燃气燃烧器.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466228A43申请公布日20120523CN102466228ACN102466228A21申请号201110329470922申请日20111026201024271220101028JPF23D14/02200601F23D14/4620060171申请人林内株式会社地址日本爱知县72发明人佐藤裕康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27代理人党晓林王小东54发明名称燃气燃烧器57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气燃烧器。在中央燃烧器9的下部隔着隔离壁11设置气体导入室16。设置在气体导入室的底部开口的喉部10。设置从气体导入室放射状延伸、并与主燃烧器8连接的。

2、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25。设置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17,其从在隔离壁下表面开口的入口获取气体导入室的混合气,并将该混合气供给到中央燃烧器。在喉部下游端的开口相对的区域的外侧、且在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25之间设置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在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的入口于水平方向上的外侧、且在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之间,设置侧面壁38,沿所述隔离壁的下表面流动的混合气会碰撞到该侧面壁上。30优先权数据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5页附图5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5页附图5页1/1页21一种燃气燃烧器,其具备环状的主燃烧器;中央燃烧器,其。

3、配置在该主燃烧器的中央部;气体导入室,其隔着隔离壁连接设置在该中央燃烧器的下部;筒状的喉部,其上游端成开放状态并与喷出燃气的喷嘴相对,从而能够与燃气一起带入一次空气,该喉部的下游端在所述气体导入室的底部向上方开口;多个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其从所述气体导入室沿水平方向放射状延伸,与所述主燃烧器连接,并将从所述喉部导入到所述气体导入室内的燃气和一次空气的混合气供给到所述主燃烧器;以及多个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其从在所述隔离壁下表面上开口的入口获取所述气体导入室的混合气,并将该混合气供给到所述中央燃烧部,该燃气燃烧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隔离壁下表面的与所述喉部下游端的开口相对的区域的外侧、且在。

4、相互相邻的所述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之间,设置所述中央燃烧器气体供给通道的入口,在所述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的入口于水平方向上的外侧、且在相互相邻的所述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之间,设置侧面壁,沿所述隔离壁的下表面流动的混合气会碰撞到该侧面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隔离壁下表面的与所述喉部下游端的开口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朝该开口隆起的隆起部。权利要求书CN102466228A1/5页3燃气燃烧器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环状的主燃烧器和配置在该主燃烧器中央部的中央燃烧器的燃气燃烧器。背景技术0002在现有技术中,公知有以下一种燃气燃烧器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实。

5、公昭6126734号公报图一、图二。在环状的主燃烧器的中央部设置中央燃烧器,将燃气和一次空气的混合气分配给主燃烧器和中央燃烧器,并使其燃烧。0003在该燃气燃烧器中,从中央燃烧器内部的分布室放射状延伸的气体供给通道与主燃烧器内部形成的环状分布室连通。被供给到主燃烧器中的混合气经由气体供给通道还被供给到中央燃烧器中。0004然而,在经过主燃烧器将混合气供给到中央燃烧器的结构中,主燃烧器的分布室内的一部分混合气会流向中央燃烧器。当想要获得大火力时,上述混合气的流动增大,受该流动的影响,主燃烧器的环状分布室整周上的混合气会产生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发明内容0005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

6、够可靠地将混合气分配给主燃烧器和中央燃烧器、且不受火力大小的影响而获得良好燃烧的燃气燃烧器。0006本发明的燃气燃烧器具备环状的主燃烧器;中央燃烧器,其配置在该主燃烧器的中央部;气体导入室,其隔着隔离壁连接设置在该中央燃烧器的下部;筒状的喉部,其上游端成开放状态并与喷出燃气的喷嘴相对,从而能够与燃气一起带入一次空气,该喉部的下游端在所述气体导入室的底部向上方开口;多个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其从所述气体导入室沿水平方向放射状延伸,与所述主燃烧器连接,并将从所述喉部导入到所述气体导入室内的燃气和一次空气的混合气供给到所述主燃烧器;以及多个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其从在所述隔离壁下表面上开口的入。

7、口获取所述气体导入室的混合气,并将该混合气供给到所述中央燃烧部,该燃气燃烧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隔离壁下表面的与所述喉部下游端的开口相对的区域的外侧、且在相互相邻的所述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之间,设置所述中央燃烧器气体供给通道的入口,在所述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的入口于水平方向上的外侧、且在相互相邻的所述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之间,设置侧面壁,沿所述隔离壁的下表面流动的混合气会碰撞到该侧面壁上。0007根据本发明,首先,在喷嘴朝向所述喉部的上游端喷出燃气时,因该燃气的流动,周围的空气作为燃烧用的一次空气被卷入到燃气中,并进入到喉部内,燃气和一次空气的混合气从喉部进入到所述气体导入室。0008喉。

8、部的下游端在气体导入室的底部向上方开口。因此,进入到气体导入室内的混合气与位于喉部下游端正上方的所述隔离壁的下表面产生碰撞。与隔离壁下表面碰撞后的混合气形成沿隔离壁的下表面向水平方向扩散的流动,并流向所述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说明书CN102466228A2/5页4道和所述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0009流向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的混合气通过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进入到主燃烧器内。由于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以放射状设置多个,通过这些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后的混合气被有效地导向主燃烧器内部,并沿环状的主燃烧器的整周形成均匀的分布。0010另一方面,流向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以外的混合气则流向中。

9、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这时,由于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的入口设置在相互相邻的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之间,所以,能够防止流向中央燃烧器气体供给通道的混合气的流动对流向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的混合气产生阻碍。0011这里,在本发明中,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的入口位于隔离壁下表面的与喉部下游端的开口相对的区域的外侧。因此,从喉部下游端向上方流动的混合气并不是不改变其流动方向而直线性进入到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内,防止了混合气被过度地供给到中央燃烧器。0012但是,由于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的入口向隔离壁的下表面开口,所以,特别是在大火力燃烧的情况下混合气的流速较快时,无法使该混合气的流动方。

10、向有大的改变,因而所述混合气几乎不会进入到中央燃烧器用供给通道中,而只是在水平方向上通过该入口。0013因此,在本发明中,设置所述侧面壁,使流向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的混合气碰撞到侧面壁上。据此,不会进入到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而只是在水平方向上通过的混合气碰撞到侧面壁,改变其流动方向,并流向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所以,即使在大火力燃烧的情况下混合气的流速较快时,能够将足够的混合气供给到中央燃烧器。0014这样,根据本发明,能够可靠地将混合气分配给主燃烧器和中央燃烧器,使得混合气不多不少地分布在主燃烧器和中央燃烧器中,并且能够不受火力大小的影响而获得良好的燃烧。0015另外,在本发明中。

11、,优选在所述隔离壁下表面的与所述喉部下游端的开口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朝该开口隆起的隆起部。该隆起部在其外周形成错层。据此,来自喉部的混合气碰撞在隔离壁下表面的隆起部上,形成沿隆起壁向水平扩散的流动。然后,流向所述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及所述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的混合气因隆起部外周的错层而促进其流动。所以,来自喉部的混合气通过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及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被顺利地供给到主燃烧器及中央燃烧器中,能够获得更为良好的燃烧。附图说明0016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燃气燃烧器的斜视图。0017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燃气燃烧器的示意性断面图。0018图3是将本实施方式中的燃气燃烧。

12、器的主要部分解后进行表示的斜视图。0019图4是对本实施方式的燃烧器头上下倒置后进行表示的斜视图。0020图5是表示喉部和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断面示意图。0021符号说明00221燃气燃烧器;8主燃烧器;9中央燃烧器;10喉部;说明书CN102466228A3/5页5002311隔离壁;16气体导入室;17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002425主燃烧器气体供给通道;27喷嘴;32隆起部;38侧面壁。具体实施方式0025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燃气燃烧器1具备燃烧器头2和保持件3。如图2所示,该燃气燃烧器1设置在燃气炉具的的炉具主体4中。0026。

13、具体没有对炉具主体4进行图示。炉具主体4是上面呈开放的箱型形状,在开放的炉具主体4的上面,设置面板5。面板5上开设有燃烧器用开口6,燃烧器头2通过燃烧器用开口6,露出于面板5上方。另外,保持件3经由台架7固定在炉具主体4的底部。此外,虽未图示,在燃烧器用开口6周围的面板5上摆置火撑子,在火撑子上摆置锅子等烹调容器,从而能够进行加热烹调。0027如图1及图2所示,燃烧器头2具备环状的主燃烧器8和配置在主燃烧器8中央部的中央燃烧器9。如图2所示,在中央燃烧器9的下方位置联结有喉部10。0028如图2及图3所示,中央燃烧器9由作为底部的隔离壁11、从隔离壁11的周缘竖起的圆筒状的周壁12和中央燃烧器。

14、盖13构成。该中央燃烧器盖13摆置在周壁12上,覆盖在中央燃烧器9上面。0029如图3所示,在中央燃烧器9的周壁12上,形成许多深度不同的沟槽,这些沟槽在周壁12的圆周方向上保持间隔。把中央燃烧器盖13摆置到中央燃烧器9的周壁12上时,形成受隔离壁11、周壁12以及中央燃烧器盖13包围的空间,该空间被设定为中央燃烧器9的中央燃烧器分布室14。同时,中央燃烧器9的周壁12的所述沟槽的上面受中央燃烧器盖13覆盖,从而形成孔。如图1所示,在中央燃烧器9的外周,被限定出许多焰孔15。另外,在图3中,作为焰孔对沟槽标注符号。0030如图2所示,在中央燃烧器9的下部形成气体导入室16。气体导入室16经由所。

15、述隔离壁11与中央燃烧器分布室14邻接。如图2及图3所示,中央燃烧器分布室14和气体导入室16通过上下贯通隔离壁11的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17相联通。0031主燃烧器8由外周壁18、内周壁19、环状的主燃烧器盖20以及圆盘状的底板21构成。内周壁19与外周壁18同心,并在外周壁18内侧与其保持规定间隔而设置。主燃烧器盖20摆置在外周壁18和内周壁19的上缘,并覆盖主燃烧器8。底板21与所述喉部10一体连接设置,并向该喉部10的外侧伸出。0032如图3所示,在主燃烧器8的外周壁18上,形成许多深度不同的沟槽,这些沟槽在外周壁18的圆周方向上保持间隔。这样,如图2所示,将主燃烧器盖20摆置到主。

16、燃烧器8的外周壁18及内周壁19上时,形成受底板21、外周壁18、内周壁19以及主燃烧器盖20包围的空间,该空间被设定为主燃烧器8的主燃烧器分布室22。同时,主燃烧器8外周壁18的所述沟槽的上面受主燃烧器盖20覆盖,形成外界与主燃烧器分布室22连通的孔。如图1所示,在主燃烧器8的外周上,被限定出许多焰孔23。0033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中央燃烧器9和主燃烧器8之间,设置有四个联结部24。这四个联结部24沿圆周方向保持规定间隔,并在水平方向上呈放射状延伸。中央燃烧器9和主燃烧器8通过该联结部24实现一体化。并且,在各联结部24的内部,形成后述的主燃烧器用气体用供给通道25。说明书CN102466。

17、228A4/5页60034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在各联结部24的上部,形成突起26。各突起26的内侧一端与中央燃烧器盖13的外周缘抵接,各突起26的外侧一端与主燃烧器盖20的内周缘抵接。因此,能够限制中央燃烧器盖13及主燃烧器盖20的位置,防止中央燃烧器盖13及主燃烧器盖20偏位。0035如图2所示,喉部10形成为轴线朝向垂直方向的圆筒状。喉部10的下游端上端朝向气体导入室16向上方开口,上游端下端与后述喷嘴27的先端相对。0036喉部10受所述保持件3保持。保持件3由联结固定在台架7上的基部28、从该基部28的一边竖立设置的支承柱部29和保持部30构成。保持部30受支承柱部29悬臂支承,将。

18、喉部10插入到该保持部30中,从而对喉部10进行保持。基部27、支承柱部29以及保持部30通过铝合金等金属块形成一体。0037在保持件3的基部28内部,形成有燃气的气体通路31。在气体通路31的上方安装与其连通的喷嘴27,喷嘴27垂直向上方喷射燃气。当喷嘴27向喉部10喷射燃气时,该燃气一边卷入周围的空气作为一次空气,一边进入到喉部10内。在喉部10内部和所述气体导入室16中,由燃气和一次空气混合生成混合气。0038另外,在气体导入室16的上部形成的所述隔离壁11的下表面上,形成有隆起的隆起部32。该隆起部32朝向喉部10下游端的开口隆起。隆起部32设置在隔离壁11的与喉部10的下游端开口对应。

19、的区域上,在该隆起部周围形成错层33。0039这里,就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25及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17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所示,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25形成于联结部24的内部,其底面受与喉部10形成一体的底板21封闭。并且,气体导入室16和主燃烧器分布室22通过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25相连通,对主燃烧器分布室22供给混合气。如图3所示,在与喉部10形成一体的底板21上,在成为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25的底部的位置上形成凹部34,从而使得混合气的流动断面积较大。另外,在与相互相邻的联结部之间的位置对应的底板21上,形成贯通孔35,从而用于中央燃烧器9的燃烧用二次空气能够产生流动。此外。

20、,如图4中将燃烧器头上下倒置所进行的表示,在主燃烧器8的背面一侧形成多个凸部36。如图3所示,这些凸部36和在底板21上形成的多个卡合孔37卡合。0040如图4所示,在互相相邻的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25之间,设置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17的入口。如图4及图5所示,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17的入口位于隆起部32的外侧。因此,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17的入口位于隔离壁11下表面的与喉部10的下游端开口相对的区域的外侧。而且,在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17的入口附近,形成有两面侧面壁38,这两面侧面壁38各围住该入口的一侧。侧面壁38位于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17的入口在水平方向上的外侧,。

21、并且,位于相互相邻的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25之间。0041参照如图2,根据上述构成,当喷嘴27向喉部10上游端的开口喷射燃气时,燃气一边从周围卷入空气作为一次空气,一边进入喉部10内,燃气和一次空气混合生成混合气。该混合气从喉部10下游端的开口进入到气体导入室16内,并碰撞到隔离壁11的下表面上。碰撞到隔离壁11下表面上的混合气穿过喉部10的上缘和隔离壁11的下表面之间,沿隔离壁11的下表面扩散,形成流向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25的部分和流向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17的部分。说明书CN102466228A5/5页70042这时,由于在隔离壁11的与喉部10下游端的开口对应的下表面上的区域上。

22、,形成有隆起部32,因此,形成沿隆起部32向水平扩散的流动后的混合气借助隆起部32外周的错层33,能够朝向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25及中央燃烧器用气体通道17顺畅地流动。0043流向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25的混合气通过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25,进入到主燃烧器8的主燃烧器分布室22,以均匀分布的状态流向各焰孔23。0044另一方面,除了流向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25以外的混合气则流向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17。如图4所示,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17的入口设置在相互相邻的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25之间。据此,各自形成流向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17的混合气部分和流向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2。

23、5的混合气部分。所以,流向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25的混合气部分几乎不会受流向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17的混合气部分的影响,能够向主燃烧器8提供足够的混合气。0045另外,如图5所示,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17的入口位于隔离壁11下表面的与喉部10下游端的开口相对的区域的外侧,从喉部10下游端向上流动的混合气并不是不改变其流动方向而直线性进入到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17内,防止混合气被过度地提供给中央燃烧器9的现象。0046而且,如图5所示,流向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17的混合气因碰撞到侧面壁38上而改变流动方向,可靠地流入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17的入口。因此,即使在以大火力燃烧而。

24、致使混合气的流速较快的情况下,也会有足够的混合气通过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17,进入到中央燃烧器9的中央燃烧器分布室14内,以均匀分布的状态流向各焰孔15。0047另外,如本实施方式的图4所示,侧面壁38由两面构成。但是,侧面壁38的形状并不仅限与此,例如,可以是沿中央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17的入口形成为弯曲的半圆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设置四个联结部24、并因此而具备四个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25的例子。但是,联结部24及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25的数目并不仅限于四个。只是,从自气体导入室16向主燃烧器分布室22提供均匀的混合气的观点来考虑,理想的是将联结部24及主燃烧器用气体供给通道25的数目设定成多个。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的例子是通过在隔离壁的下表面上设置隆起部32,从而在隆起部32的外周设置了错层33。但是,如果从气体导入室16沿水平方向扩散的混合气部分能够充分流动的话,也可以不设隆起部32。说明书CN102466228A1/5页8图1说明书附图CN102466228A2/5页9图2说明书附图CN102466228A3/5页10图3说明书附图CN102466228A104/5页11图4说明书附图CN102466228A115/5页12图5说明书附图CN102466228A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燃烧设备;燃烧方法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