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负压调整机构的吸入装置.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91937 上传时间:2018-01-24 格式:PDF 页数:35 大小:1.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1804586.3

申请日:

2001.02.02

公开号:

CN1633376A

公开日:

2005.06.29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B62D57/02

主分类号:

B62D57/02

申请人:

浦上不可止;

发明人:

浦上不可止

地址:

日本神奈川县

优先权:

2000.02.04 JP 27784/2000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王宏祥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吸入装置,在通过内部生成负压而吸附或欲吸附在物体表面的装置中,提供具有通过将空气和水之类的包围流体装入装置的内部来调整该负压的压力的机构的装置。另外,在通过内部生成负压而吸引位于物体表面上的物质的装置中,提供具有通过将空气和水之类的包围流体装入装置的内部来调整该负压的压力的机构的装置。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吸入装置,具有负压调整机构,吸入装置具有: 与吸引流体用的负压生成装置连结的吸入装置本体; 安装在该吸入装置本体上、其一部分与物体表面接触的、与该吸入装置本 体和该物体表面联动而规定减压区域的吸入口构件; 将该吸入装置本体和该物体表面的距离维持在任意距离用的装置,其特征 在于, 该吸入口构件与该物体表面接触部分的一部分或者整体因该减压区域的内 部与外部的流体压力差的增大而相互离开,且该减压区域的内部与外部连通, 从而,外部的流体流入该减压区域的内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因该减压区域的内部与外部的 流体压力差的增大而离开后的部分在下一个步骤中,相互的离开因消除该减 压区域的内部与外部的流体压力差的增大而被消除,且该减压区域的内部与 外部的连通被消除,从而停止外部的流体流入该减压区域的内部。
3: 如权利要求1至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该减压区域的内部与 外部的连通的间隙的大小,随着该减压区域的内部与外部的流体压力差的增 大,该间隙的尺寸增大,随着该流体压力差的增大被消除,该间隙的尺寸缩 小。
4: 如权利要求1至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因该减压区域的内部 与外部的流体压力差的增大而使该吸入口构件与该物体表面接触部分的一部 分或整体相互离开用的装置。
5: 如权利要求1至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因消除该减压区域的 内部与外部的流体压力差的增大而使该吸入口构件离开该物体表面的部分恢 复到原先接触的状态用的装置。
6: 如权利要求1至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因该减压区域的内部 与外部的流体压力差的增大而使该吸入口构件向离开该物体表面的方向移动 用的装置。
7: 如权利要求1至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因消除该减压区域的 内部与外部的流体压力差的增大而使该吸入口构件向接近于该物体表面的方 向移动用的装置。
8: 如权利要求6至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因流体的压力差而受到 向离开该物体表面的方向移动的力的可动受压构件上,安装着该吸入口构件。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可动受压构件是在任意时因 流体的压力差而可受到向接近于该物体表面的方向移动的力的可动受压构 件。
10: 如权利要求8至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即使该可动受压构件 与该吸入装置本体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也可将该可动受压构件与该吸入 装置本体气密性连结用的装置。
11: 如权利要求8至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对该可动受压构件 向离开该物体表面的方向或者接近的方向移动的力进行调整用的装置。
12: 如权利要求8至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因消除该减压区域 的内部与外部的流体压力差的增大而使该可动受压构件向接近于该物体表面 的方向移动用的装置。
13: 如权利要求1至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吸入口构件至少包括 直接或者通过其它构件间接地与吸入装置本体连接的部分、从该连结的部分 向该物体表面方向延伸的部分、以及与该物体表面接触的部分,且以柔软的 材料作为坯材形成。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该吸入口构件的与该物体 表面接触的部分上,形成有与该减压区域的外部连通的槽,因该减压区域的 内部与外部的流体压力差的增大而由该槽将该减压区域的内部与外部连通。
15: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该吸入口构件的与该物体 表面接触的部分上,形成有与该减压区域的外部连通的槽以及与该减压区域 的内部连通的槽,因该减压区域的内部与外部的流体压力差的增大而由与该 减压区域的外部连通的槽使该减压区域的内部与外部连通。
16: 如权利要求14至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与该减压区域外部 连通的槽的流路大小,具有随着该减压区域的内部与外部的流体压力差的增 大而使该流路的尺寸增大、随着该流体压力差的增大被消除而使该流路的尺 寸缩小的形状。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与该减压区域外部连通 的槽,形成有槽的长度不同的至少2种长度的槽。
18: 如权利要求14至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为了在该吸入口构件的 与该物体表面接触的部分形成该槽,在该接触部分上贴附多个至1个板状的 槽形成构件,该板状的槽形构件具有1个至多个槽。
19: 如权利要求1至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该吸入装置上,具有 沿着该物体表面移动的装置。
20: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将该吸入装置本体与该物体 表面的距离维持在任意距离用的装置还兼用于沿着该物体表面移动的装置。

说明书


具有负压调整机构的吸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通过内部生成的负压而吸附或欲吸附在物体表面上的装置中、具有通过将空气和水之类的包围流体装入装置的内部来调整该负压的压力的机构的装置。

    另外,本发明涉及在通过内部生成负压而吸附在物体表面上且沿着该物体表面移动的装置中、具有通过将空气和水之类的包围流体装入装置的内部来调整该负压地压力的机构的装置。

    并且,本发明涉及在通过内部生成负压而吸引存在于物体表面上的物质的装置中、具有通过将空气和水之类的包围流体装入装置的内部来调整该负压的压力的机构的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通过内部生成负压而吸附或欲吸附在物体表面上、或者通过内部生成负压而吸附在物体表面且沿着该物体表面移动的的装置,可列举出以下记载的装置作为一个例子。

    作为可吸附在船舶、大楼等的倾斜或实质上垂直的各种的物体表面上并可移动的装置,例如,可列举出特公昭60-26752号公报(美国特许第4095378号说明书及其附图)所公开的装置。

    这种装置具有:吸入装置本体;安装在该吸入装置本体上的移动装置即车轮;与该吸入装置本体连结、使其自由端部与物体表面接触的吸入口构件;将由该吸入装置本体、该物体表面和该吸入口构件所规定的减压区域内部的流体向外部排出用的负压生成装置;当该减压区域内部的负压大于任意压力以上数值时、使包围流体流入该减压区域的内部、将该负压维持在该任意数值用的真空破坏阀即将通常称为真空断路器的真空压力维持在一定状态的安全阀。在这种装置中,一旦负压生成装置蓄能,则减压区域内部的流体向外部流出,因减压区域内外的流体压力差而作用于吸入装置本体的流体压力通过车轮传递到物体表面,利用这种流体压力将装置吸附在物体表面上。另外,在这种吸附状态下,一旦通过电动机之类的驱动装置使车轮旋转驱动,则装置依靠上述车轮的作用而沿着物体表面移动。

    另外,在这种装置中,安装着如将磨削材料喷向减压区域内部的物体表面的磨削材料喷射装置之类的作业装置,可通过遥控进行安全且高效率的物体表面上的各种作业。

    另外,现进一步详细说明上述这种装置的真空断路器的目的,当该减压区域内部的负压处于任意压力以上的数值时,这种装置吸向物体表面的吸附力过大,由此这种装置的机械性强度不足而遭破坏。另外,当该减压区域内部的负压处于任意压力以上的数值时,负压生成装置的负压也变大,作为该负压生成装置的特性,若负压变大,则吸引的流体量减少,由此,从该减压区域流至该负压生成装置的流体的量也减少。在这种装置上安装着向物体表面喷射磨削材料的磨削材料喷射装置的场合,喷射后的磨削材料随着从该减压区域流至该负压生成装置的流体一起流动而进行吸引移送,该磨削材料通过设置在该负压生成装置的上流侧的粉粒体分离装置进行分离回收,但例如在这种装置中,若该流体的量减少,则随着该流体量的减少,可吸引移送的磨削材料的量也减少,从而降低了这种装置的作业性能。

    从以上的说明中可以看出,这种装置的真空断路器的目的在于,防止因过大的负压造成的装置的破坏,并且,可防止从该减压区域流至该负压生成装置的流体量的减少。

    然而,在上述传统有装置中,存在着下列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传统的装置中,真空断路器被安装在吸入装置本体上,当该减压区域内部的负压大于任意压力以上的数值时,包围流体从真空断路器流入该减压区域的内部,将该负压维持在该任意的数值。然而,为了对位于物体表面上的磨削材料等的粉粒体状的物质能有效地进行吸引移送,从该真空断路器流入并通过该吸入装置本体的内部流至负压生成装置的流体的流动绝对不能说是有效的流体的流动。即,当物体表面是地面时,虽然容易理解,但从该真空断路器流入并通过该吸入装置本体的内部流至负压生成装置的流体的流动对位于物体表面上的磨削材料等的粉粒体状的物质能有效地进行吸引移送来讲则是无大的作用。即,为了对位于物体表面上的磨削材料等的粉粒体状的物质能有效地进行吸引移送,流体的流动通过该物质正好所处的部位需要用风压使该物质流动。

    另外,当物体表面的坯材由板玻璃等极其平滑的坯材构成时,由无通气性的橡胶等坯材构成的吸入口构件无间隙地与该物体表面紧贴,由此,从吸入装置的外部通过该吸入装置的内部流至负压生成装置的所有流体的流动都是从真空断路器流入。在此场合,期望附着在减压区域外侧的物体表面上进行吸引移动的物质、例如该物质即使是粉体,该物质别说被吸引移动,也不能被送入减压区域的内部。在将吸入口构件具有通气性的刷子等作为坯材的场合,虽然不受此限定,但要使刷子具有真空断路器那样的负压调整功能是极其困难的。

    并且,在传统的装置中,当负压生成装置的流体吸引量非常大时,必须使用大型的真空断路器。这是因为为了防止减压区域的负压过大而必需要增加通过真空断路器的流体的量,但为此而需要具有流路大的阀的大型真空断路器。不言而喻,大型的真空断路器也是使装置大型化且制造成本增大的主要原因。

    为此,本发明的主要的技术性解决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从吸入装置的外部通过该吸入装置的内部流至负压生成装置的所有流体的流动都通过极其接近于物体表面的部位、由此将位于物体表面上的物质、即使该物质位于减压区域的内侧或外侧也可有效地将其吸引移动的吸入装置。另外,提供一种不需要大型真空断路器的吸入装置。

    上面,在通过内部生成负压而吸附或欲吸附在物体表面的装置、或者通过内部生成负压而吸附在物体表面且沿着该物体表面移动的装置中,对本发明指出传统技术的问题并想要解决的课题作了说明。

    下面,在通过内部生成负压而吸附或欲吸附在物体表面的装置、或者通过内部生成负压而吸引位于物体表面上的物质的装置中,对本发明指出传统技术的问题并想要解决的课题作了说明。

    作为传统的、在通过内部生成负压而吸附或欲吸附在物体表面的装置、或者通过内部生成负压而吸引位于物体表面上的物质的装置,可列举出对位于物体表面上的、将铁作为坯材的磨削材料等比重大的粉粒体状的物质进行吸引回收用的吸引喷嘴。以往,为了对位于物体表面上的磨削材料进行吸引回收,作业者将通过抽吸软管而与负压生成装置连结的吸引喷嘴予以保持,一边将该吸引喷嘴的吸入口伸入该磨削材料、一边进行作业。但是,一旦吸入了多量的磨削材料,该磨削材料就会在抽吸软管中造成堵塞,极大地减少了从该吸引喷嘴的外侧通过该吸引喷嘴的内侧及该抽吸软管而流至该负压生成装置的流体的流动,由此,经常会发生难以进行磨削材料的吸引回收的现象。为此,本发明的技术性解决课题在于,提供吸引移送的物质在该移送路径中造成堵塞之前,因吸引喷嘴内即吸入装置内的负压的增大而从物体表面即吸引移送的物质的表面使吸入口分开、阻止该物质向该吸入口的过大的流入,从而可对物质进行有效的吸引移送的吸入装置。并且,提供使从吸入装置的外部通过该吸入装置的内部而流至负压生成装置的所有流体的流动都通过极其接近于物体表面的部位而可对物质进行有效的吸引移送的吸入装置。

    本发明内容

    为实现上述的技术性解决课题,本发明的具有负压调整机构的吸入装置具有:

    与吸引流体用的负压生成装置连结的吸入装置本体;

    安装在该吸入装置本体上、其一部分与物体表面接触的、与该吸入装置本体及该物体表面联动而规定减压区域的吸入口构件;

    将该吸入装置本体和该物体表面的距离维持在任意距离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吸入口构件与该物体表面接触的部分的一部分或者整体因减压区域的内部与外部的流体压力差的增大而相互分开,且该减压区域的内部与外部连通,外部的流体流入该减压区域的内部。

    在本发明的装置中,一旦负压生成装置畜能,则减压区域内部的流体被吸引,该减压区域内部的负压增大,但由于该负压增大,该吸入口构件与该物体表面接触的部分的一部分或者全体相互分开,且该减压区域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由此使外部的流体流入该减压区域的内部,阻止该减压区域内部的负压增大,并将该负压维持在一定的数值。

    另外,在本发明的装置中,吸入口构件本身具有作为阀的功能,可极大地加大作为该阀的流路的截面积,由此,可以说吸入口构件本身具有与大型真空断路器同样的负压调整功能。由此,本发明的装置与使用大型真空断路器的传统装置作相比,可使装置小型且轻量化,还可降低制造成本。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为表示采用本发明结构的装置的第1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装置中的下侧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装置中的A-A的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装置中的B-B的剖视图。

    图5为图3所示的装置中的C部放大图。

    图6为图4所示的装置中的D部放大图。

    图7为从物体表面侧看图1所示装置的吸入口构件的第1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8为贴附在图7的吸入口构件上的槽形成构件的俯视图。

    图9为从物体表面侧看图1所示的装置的吸入口构件的第2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0为贴附在图9的吸入口构件上的槽形成构件的俯视图。

    图11为图7所示的吸入口构件的第1实施例中的E部放大图。

    图12为图9所示的吸入口构件的第2实施例中的F部放大图。

    图13为表示图4的装置的吸入口构件的主部与物体表面离开后状态的剖视图。

    图14为图13所示的装置中的G部放大图。

    图15为在图11所示的吸入口构件的第1实施例中的E部放大图中、表示从吸入口构件的主部开始与物体表面离开的边界线的示图。

    图16为在图12所示的吸入口构件的第2实施例中的F部放大图中、表示从吸入口构件的主部开始与物体表面离开的边界线的示图。

    图17为表示采用本发明结构的装置的第2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8为图17所示的装置中的H部放大图。

    图19为图17及图19所示的装置中的空气压回路图。

    图20为图17至图19所示的装置中的、减压区域及第2减压区域的流体压力的变化、电磁阀SV的通电状态以及吸入口构件的主部与物体表面离开后状态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详细说明采用本发明结构的装置的适用实施例。

    参照图1至图12进行说明,图示的装置具有吸入装置本体2,吸入装置本体2将刚性材料作为坯材,由一方开口的圆筒部和熔敷在该圆筒部的开口部的外周缘部上的环状的圆板部形成。

    在吸入装置本体2的侧面熔敷有连接管部10a,该连接管部10a通过可挠性的抽吸软管(未图示)而与真空泵之类的负压生成装置(未图示)连接。

    在吸入装置本体2的侧面,熔敷有将刚性材料作为坯材的带有二式减速机的电动机安装构件12。

    在带有二式减速机的电动机安装构件12上,分别安装着在其驱动轴上具有驱动车轮22a的带有减速机的电动机24RR和在其驱动轴上具有驱动车轮22c的带有减速机的电动机24LL、以及在其驱动轴上具有驱动车轮22b的带有减速机的电动机24R和在其驱动轴上具有驱动车轮22d的带有减速机的电动机24L。

    在吸入装置本体2的圆板部的外周缘部上,利用紧固辅助装置即将刚性材料作为坯材的环状且圆板状的夹子39,通过螺栓、螺母安装着将例如聚氨酯橡胶、塑料等的较柔软材料作为坯材的整体形状呈大致圆环状的波纹管(ベロ-ス)38。波纹管38由形成于波纹管38两端的凸缘部381和折皱状的波纹管主部382形成。

    在波纹管38上,利用紧固辅助装置即将刚性材料作为坯材的环状且圆板状的夹子39,通过螺栓、螺母安装着将刚性材料作为坯材的环状且圆板状的可动受压构件37的外周缘部。

    在可动受压构件37侧的夹子39上,熔敷着4个导向销41,该4个导向销41分别滑动自如地插入设置在吸入装置本体2的圆板部、该圆板部侧的凸缘部381和夹子39上的4个孔中。另外,在2个夹子39之间,具有插入在导向销41上的4个压缩螺旋弹簧43。通过螺栓将具有挡块功能的端板42固定在导向销41上。

    在可动受压构件37的内周缘部上,通过螺栓、螺母安装着将例如聚氨酯橡胶、塑料等的较柔软的材料作为坯材的吸入口构件36。吸入口构件36的整体形状呈大致圆环状,且包括凸缘部361、由从凸缘部361向接近于物体表面1的方向且向减压区域50的内部方向延伸的上壁部和从该上壁部向接近于物体表面1的方向且向减压区域50的外部方向延伸的下壁部所构成的波纹管部362、从波纹管362沿着物体表面1向减压区域50的外部方向延伸的主部363、以及从主部363向与物体表面1离开的方向且向减压区域50的外部方向延伸的延伸部364。

    吸入口构件36与吸入装置本体2、波纹管38、可动受压构件37和物体表面1联动而规定减压区域50。

    在吸入口构件36的主部363面向物体表面1的部分上,贴附有将图8或图10所示形状的超高分子聚乙烯等的磨擦系数小的材料作为坯材的板状的槽形成构件37。通过将槽形成构件37贴附在该主部363上,从而在吸入口构件36的主部363面向物体表面1的部分上,交替形成与减压区域50的外部连通的槽371以及与减压区域50的内部连通的槽372。

    与减压区域50的外部连通的槽371的作用是阻止减压区域50的外部的流体流入减压区域50的内部。与减压区域50的内部连通的槽372的作用是该槽372始终处在负压状态,故减压区域50外部的流体压力始终向物体表面1推压。

    图8所示的槽形成构件37与图10所示的槽形成构件37的不同点在于,在图8的槽形成构件37上配列着全是同一形状的槽371,而在图10的槽形成构件37上,则是交替配列着长度不同的2种槽371。

    另外,槽形成构件37通过变更坯材的板厚,可容易地将槽的深度变更为所需的深度,由此可根椐负压生成装置的吸引性能来选择所需的深度。

    另外,若槽形成构件37因磨损而使深度变浅,则可贴换为新的槽形成构件37,由此可容易地恢复为槽的深度。

    下面说明上述装置的作用效果。

    在启动带有减速机的电动机24L、24LL、24R和24RR,将驱动车轮22d、22c、22b和22a向同一方向旋转驱动时,装置沿着物体表面1作直线运动(前进或后退)。另外,在将驱动车轮22d及22c与驱动车轮22b及22a反向旋转驱动时,装置进行旋转(左转或右转)。

    一旦使负压生成装置(未图示)蓄能,则减压区域50内部的大气之类的流体通过连接管部10a和抽吸软管(未图示)而向外部排出。减压区域50减压至所需的压力。

    该减压区域50一旦减压,则因为减压区域50内外的流体压力差而作用于吸入装置本体2的大气之类的包围流体的压力通过带有二式减速机的电动机安装构件12和带有四式减速机的电动机24R、24L、24RR,24LL以及四式驱动车轮22a、22c、22b、22d而传递至物体表面1,于是,利用该包围流体的压力将装置吸在物体表面1上。

    在将减压区域50内部的压力维持在所需的压力时,吸入口构件36的主部363利用减压区域50外部的压力而牢牢地与物体表面1接触,由此极力地阻止减压区域50外部的流体流入其内部。

    在主部363面向物体表面1的部分形成有多个槽,具体地讲,交替形成与减压区域50的外部连通的槽371和与减压区域50的内部连通的槽372。槽372始终处于负压状态,由此,主部363利用减压区域50外部的流体压力,必然地向物体表面1推压。

    可动受压构件37虽然接受到由减压区域50外部的流体压力而向与物体表面1离开的方向移动的力,但该移动被压缩螺旋弹簧43所阻止。

    其次,在减压区域50内部的负压增大时,受到因减压区域50外部的流体压力而向与物体表面1离开的方向移动的力的可动受压构件37承受的是更大的力,由此可动受压构件37克服压缩螺旋弹簧43的弹力而向离开物体表面1的方向移动。这样,可动受压构件37将吸入口构件36的波纹管部382向离开物体表面1的方向拉伸,进而如图13和图14所示,使主部363的接近于减压区域50内部的部分离开物体表面1,由此减压区域50外部的流体通过槽371流入减压区域50的内部,以阻止减压区域50内部的负压增大。减压区域50内部的压力一旦回到所需的压力,则可动受压构件37利用压缩螺旋弹簧43的弹力而向接近于物体表面1的方向移动,吸入口构件36恢复到使减压区域50内部的压力维持在所需压力时的状态。

    图15中,双点划线J和K表示主部363与物体表面1开始离开的边界线。当主部363与物体表面1开始离开的边界线为J时,槽371尚未与减压区域50的内部连通,减压区域50外部的流体未流入减压区域50的内部,当主部363与物体表面1开始离开的边界线为K时,槽371与减压区域50的内部连通,减压区域50外部的流体流入减压区域50的内部。

    图16中,双点划线J和K表示主部363与物体表面1开始离开的边界线。当主部363与物体表面1开始离开的边界线为J时,2种长度的槽371中的长槽虽然与减压区域50的内部连通,但短槽尚未与减压区域50的内部连通。当主部363与物体表面1开始离开的边界线为K时,所有的槽371与减压区域50的内部连通。即,在主部363与物体表面1开始离开的边界线为K时,从减压区域50的外部流入内部的流体的量比在主部363与物体表面1开始离开的边界线为J时要多。

    即,关于将减压区域50的外部与内部连通的槽371的流路大小,图9、图10、图12、图16中的槽的形状是一种随着减压区域50的内部与外部的流体压力差的增大而增大该流路的尺寸,随着消除该流体压力差的增大而使缩小该流路的尺寸的形状。

    图9、图10、图12、图16中的槽的功能与图7、图8、图11、图15中的槽的功能相比,在对减压区域50的压力进行微调的功能方面优异。但是,在选择图9、图10、图12、图16中的槽还是选择图7、图8、图11、图15中的槽的形态方面,可根椐本发明的装置的使用目的来决定。

    以上是对采用本发明结构的装置的第1适用实施例作了说明,下面参照附图说明采用本发明结构的装置的第2适用实施例。

    首先,图17是表示采用本发明结构的装置的第2适用实施例的剖视图,对于该第2较佳实施例的装置的俯视图,因与图1所示的采用本发明结构的装置的第1适用实施例的装置的俯视图相同,故省略。即,图17是图1所示的采用本发明结构的装置的第2较佳实施例的装置的A-A剖视图。

    参照图17至图19进行说明,图示的装置具有吸入装置本体2,吸入装置本体2将刚性材料作为坯材,由一方开口的圆筒部和熔敷在该圆筒部的开口部的外周缘部上的环状的圆板部形成。

    在吸入装置本体2的侧面熔敷有连接管部10a,该连接管部10a通过可挠性的抽吸软管(未图示)而与真空泵之类的负压生成装置(未图示)连接。

    在吸入装置本体2的侧面,熔敷有将刚性材料作为坯材的带有二式减速机的电动机安装构件12。

    在带有二式减速机的电动机安装构件12上,分别安装着在其驱动轴上具有驱动车轮22a的带有减速机的电动机24RR和在其驱动轴上具有驱动车轮22c的带有减速机的电动机24LL、以及在其驱动轴上具有驱动车轮22b的带有减速机的电动机24R和在其驱动轴上具有驱动车轮22d的带有减速机的电动机24L。

    在吸入装置本体2的圆板部的外周缘部上,利用紧固辅助装置即将刚性材料作为坯材的环状且圆板状的夹子39,通过螺栓、螺母安装着将例如聚氨酯橡胶、塑料等的较柔软的材料作为坯材的整体形状呈大致圆环状的波纹管38。波纹管38由形成于波纹管38两端的凸缘部381和折皱状的波纹管主部382形成。

    在吸入装置本体2的圆板部上,在比安装着所述波纹管38部分更加接近于减压区域50的中心部的部分,利用紧固辅助装置即将刚性材料作为坯材的环状且圆板状的夹子39,通过螺栓、螺母安装着具有与所述波纹管38相同截面形状的另一式波纹管38。

    在图17中,为了更加容易理解,该二式波纹管38呈同心形状。

    该二式波纹管38分别,利用紧固辅助装置的、将刚性材料作为坯材的环状且圆板状的夹子39,并通过螺栓、螺母而安装在将刚性材料作为坯材的环状且圆板状的可动受压构件37的外周缘部和内周缘部上。

    该二式波纹管38与吸入装置本体2及可动受压构件37联动而规定减压区域383。

    在可动受压构件37的物体表面1侧的内周缘部上,通过螺栓、螺母安装着将例如聚氨酯橡胶、塑料等的较柔软的材料作为坯材的吸入口构件36。该吸入口构件36与图1至图16所示的装置一样,整体形状呈大致圆环状,且包括凸缘部361、由从凸缘部361向接近于物体表面1的方向且向减压区域50的内部方向延伸的上壁部和从该上壁部向接近于物体表面1的方向且向减压区域50的外部方向延伸的下壁部所构成的波纹管部362、从波纹管362沿着物体表面1向减压区域50的外部方向延伸的主部363、以及从主部363向与物体表面1离间的方向且向减压区域50的外部方向延伸的延伸部364。

    吸入口构件36与吸入装置本体2、波纹管38、可动受压构件37和物体表面1联动而规定减压区域50。

    在吸入口构件36的主部363面向物体表面1的部分,与图1至图16所示装置一样,贴附着将超高分子聚乙烯等的磨擦系数小的材料作为坯材的板状的槽形成构件37。在下列的槽形成构件37的详细说明中,因与图1至图16所示的装置相同,故省略。

    图19中,第2减压区域383通过软管385而与3通道2位置电磁阀SV的IN通道口连通。该电磁阀SV的OUT通道口与真空泵VP的吸引口连通。该电磁阀SV的EX通道口与减压区域50的外部连通。

    在减压区域50中,当该减压区域50的负压增大至任意数值以上时,接点处于ON位置的压力开关VS被连通,电磁阀SV的电磁线圈依靠该压力开关VS的作用,该减压区域50的负压在任意数值以下时不通电,该减压区域50的负压在任意数值以上时通电。

    图20中,纵轴表示减压区域50和第2减压区域383的真空度,横轴表示时间经过。曲线a表示减压区域50的真空度,曲线b表示第2减压区域383的真空度。粗线SV表示电磁阀SV的电磁线圈的通电状态,粗线BR表示吸入口构件36的主部363接近于减压区域50的内部的部分从物体表面1离开的状态。

    下面参照图17至图20说明上述的装置的作用效果。

    在启动带有减速机的电动机24L、24LL、24R和24RR、将驱动车轮22d、22c、22b和22a向同一方向旋转驱动时,装置沿着物体表面1作直线运动(前进或后退)。另外,在将驱动车轮22d及22c与驱动车轮22b及22a反向旋转驱动时,装置进行旋转(左转或右转)。

    一旦使向负压生成装置(未图示)蓄能,则减压区域50内部的大气之类的流体通过连接管部10a和抽吸软管(未图示)向外部排出。减压区域50减压至所需的压力。

    该减压区域50一旦减压,则因减压区域50内外的流体压力差而作用于吸入装置本体2的大气之类的包围流体的压力,通过带有二式减速机的电动机安装构件12和带有四式的减速机的电动机24R、24L、24RR,24LL以及四式的驱动车轮22a、22c、22b、22d传递至物体表面1,利用该包围流体压力将装置吸在物体表面1上。

    在将减压区域50内部的压力维持在所需的压力时,吸入口构件36的主部363利用减压区域50外部的压力而牢牢地与物体表面1接触,由此极力地阻止减压区域50外部的流体流入其内部。

    在主部363的面向物体表面1的部分形成有多个槽,具体地讲,交替形成与减压区域50的外部连通的槽371和与减压区域50的内部连通的槽372。槽372始终处于负压状态,由此主部363利用减压区域50外部的流体压力,必然地向物体表面1推压。

    可动受压构件37在第2减压区域383与减压区域50的外部连通时,既不接受向离开物体表面1的方向移动的力,也不受到向接近于物体表面1的方向移动的力,处于中立状态。

    其次,当该减压区域50的负压增大至任意数值以上时,压力开关VS的接点处于ON位置,电磁阀SV的电磁线圈连通,第2减压区域383与真空泵VP连通(图20中的t1、t11、t21的各时刻)。

    可动受压构件37利用减压区域50外部的流体压力,使与物体表面1离开方向移动的力向离开物体表面1方向的方向移动。这样,可动受压构件37将吸入口构件36的波纹管部362向与物体表面1离间的方向拉伸,进而使吸入口构件36的主部363接近于减压区域50内部的部分从物体表面1离开(图20中的t2、t12、t22的各时刻)。

    由于减压区域50外部的流体通过槽371而流入减压区域50的内部,因此,可阻止减压区域50内部的负压增大。一旦减压区域50内部的压力恢复到所需的压力,则压力开关VS的接点处于OFF位置,电磁阀SV的电磁线圈停止通电,第2减压区域383重新与减压区域50的外部连通(图20中的t3、t13、t23的各时点)。

    由此,可动受压构件37依靠受到二式波纹管38欲恢复原形的回复力和向物体表面1的方向推压的力的吸入口构件36的牵引力的作用,而向接近于物体表面1的方向移动,进而吸入口构件36恢复到将减压区域50内部的压力维持在所需的压力时的状态(图20中的t4、t14的各时点)。

    这种第2较佳实施例的形态虽然与第1适用实施例的形态稍有些不同,但可获得与第1适用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以上对本发明的装置的适用实施例作了说明,但本发明的装置除了该适用实施例之外,也可遵照权利申请的范围考虑各种实施例。

    例如,在该适用实施例中,吸入口构件的主部因减压区域内外的流体的压力差并利用减压区域外部的压力作用即向与物体表面分离的方向移动的压力作用而从物体表面离开,但也可利用气缸等作动器的作用从物体表面离开。

    另外,在该较佳实施例中,在吸入口构件的主部的面向物体表面1的部分虽贴附有板状的槽形成构件,但也可将该吸入口构件和该槽形成构件一体成形。

    另外,在该较佳实施例中,吸入口构件和可动受压构件各是分开构件,当然也可一体成形。

    另外,在该较佳实施例中,在吸入口构件的主部的面向物体表面的部分虽贴附有板状的槽形成构件,但在吸入口构件的面向物体表面的部分也可不一定形成槽。

    另外,在该较佳实施例中,吸入口构件的主部的一部分从物体表面离开,但也可构成主部整体离开的装置。

    另外,在该较佳实施例中,吸入口构件的整体形状呈大致圆环状,且包括凸缘部、由从该凸缘部向接近于物体表面的方向且向减压区域的内部方向延伸的上壁部和从该上壁部向接近于物体表面的方向且向减压区域的外部方向延伸的下壁部所构成的波纹管部、从该波纹管部沿着物体表面向减压区域外部的方向延伸的主部、以及从该主部向与物体表面离开的方向且向减压区域的外部方向延伸的延伸部所,但根椐本发明的装置的不同使用目的,采用单纯的圆筒形也无妨。另外,关于吸入口构件的坯材,也可根椐本发明的装置的不同使用目的,不是柔软材料而是由刚性材料形成。

    另外,以上的本发明的装置的适用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装置位于大气中的物体表面上的形态作出了说明,但本发明的装置也可适用于水中。对这种场合的负压生成装置来讲,可采用水泵和水驱动喷射泵,以取代真空泵。

    在本发明的装置中,由于从吸入装置的外部通过该吸入装置的内部流至负压生成装置的所有流体的流动都是在极其接近于物体表面的部分通过,因此,位于物体表面上的物质即使处在减压区域的内侧或外侧,也可对物质进行有效的吸引移送。

    在本发明的装置中,由于吸引移送的物质在该移送路径中造成堵塞之前,因吸引喷嘴内即吸入装置内的负压的增大而从物体表面即吸引移送的物质表面使吸入口离开,阻止向该吸入口的过大的流入,由此可对物质进行有效的吸引移送。

    在本发明的装置中,由于从吸入装置的外部通过该吸入装置的内部流至负压生成装置的所有流体的流动都是在极其接近于吸引移送的物体表面的部分通过,因此,可有效地将物质吸引移送。

    在本发明的装置中,当负压生成装置的流体吸引量非常大时,可在不使用传统的大型真空断路器的情况下阻止减压区域的负压的增大。本发明的装置与使用大型真空断路器的传统装置相比较,可使装置小型化且轻量化,还可降低制造成本。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具有这种负压生成装置调整机构的吸入装置可适用于在物体表面上、为实现各种目的而利用负压进行作业的吸入装置。另外,本发明也适用于特许第1323843号公开的、利用负压吸附在壁面和天花板面等的物体表面上且可沿着物体表面具有移动功能的装置。例如,可适用于船体、各种容器和大楼等的大型构造物的表面的旧涂层剥离作业和涂装作业、进而实施船底的水中清洗作业的装置。

具有负压调整机构的吸入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具有负压调整机构的吸入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具有负压调整机构的吸入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具有负压调整机构的吸入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具有负压调整机构的吸入装置.pdf(3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吸入装置,在通过内部生成负压而吸附或欲吸附在物体表面的装置中,提供具有通过将空气和水之类的包围流体装入装置的内部来调整该负压的压力的机构的装置。另外,在通过内部生成负压而吸引位于物体表面上的物质的装置中,提供具有通过将空气和水之类的包围流体装入装置的内部来调整该负压的压力的机构的装置。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无轨陆用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