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尾部形状可变的车辆.pdf

上传人:32 文档编号:918794 上传时间:2018-03-18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399.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321300.X

申请日:

2014.06.28

公开号:

CN105313979A

公开日:

2016.02.10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B62D 25/08申请公布日:20160210|||公开

IPC分类号:

B62D25/08

主分类号:

B62D25/08

申请人:

邱定平

发明人:

邱定平

地址:

621900四川省绵阳市科学城八区三幢60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为一种尾部形状可变的车辆,属汽车技术领域,其使汽车的车箱顶部和底部分别分为两段,前段为固定段,顶部和底部的后段的一端固定,另一端可上、下移动,从而使汽车尾部的空间可以变化,当需要载较多的人和货物时,使顶部和底部后段分别上升和下降即可,当载人或货物不多,且需高速行驶时,则使车尾空间变小,此时车尾部类似鱼尾形状,尾部的真空负压区域变得很小,且底部升力变没有了,使车辆的抓地力变大,本发明减少了大部分的空气阻力及增加了车辆在高速行驶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尾部形状可变的车辆,车辆箱体由顶部、底部、前部、后部、两个侧部等构成,
其技术特征是:箱体底部由前、后两段构成,前段底部为从车辆前部至车辆中部的一段底部,
为固定底部,后段底部为从车辆中部至车辆尾部的一段底部,后段底部的一部分或全部为可
活动底部,后段底部靠中部的一端铰链在车架上或铰链在前段底部上或铰链在两个侧部箱体
上,另一端可上、下移动。
2.一种进一步改变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尾部形状可变的车辆,其特征是:车辆箱体顶
部做成前后两段,前段顶部为从车前部至车中部的一段顶部,为固定顶部,后段顶部为从车
中部至车后部的一段顶部,为可活动顶部,后段顶部靠中部的一端铰链在车架上或铰链在前
段顶部上或铰链在车箱两侧部上,另一端可上、下移动。

说明书

一种尾部形状可变的车辆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一种尾部形状可变的车辆,属汽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车辆的尾部大都是固定不动的,其存在四大缺点:一是尾部的真空负压区域
大,风阻大;二是尾部空间固定,不能满足各种可能的需要;三是在高速行驶时,空气对车
尾部的升力使得车后轮的抓地力减少,影响车辆行驶稳定性和安全性;四是车底部在高速时
风阻较大。

为解决上述问题,有许多人提出了很多解决办法,如一个名称为:小弧顶,大弧底盘轿
车的中国专利CN102975778A,及另一个名称为:轿车的溜背式车尾的中国专利CN102161353A,
这两个专利部分解决了车辆尾部升力问题及减少了部分尾部真空区面积,缺点是尾部真空区
面积还是很大,另外这两个技术的车辆尾部都是固定的,不能满足人们的各种可能需求;一
个名为:一种可变形车身的中国专利201020646753.7给出了一种用曲柄连杆等机构使车体的
上部从中前部至尾部变形以降低风阻的技术方案,此方案可实现尾部上部变形,减少尾部一
部分真空区面积的目的,但此方案有如下缺点:一是结构复杂,二是变化的上部面积太大,
造价高,三是不能解决车尾部的升力问题,四是不能解决车底部的风阻大的问题,五是车尾
部的真空区面积只是解决了一部分,没有彻底解决。

发明内容

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有下述五种优点的车辆:1、车尾部的真空负
压区域很小;2、车体空间可变换,满足各种车体空间需求;3、在高速行驶时,减少空气对
车尾的升力,增加下压力,即抓地力;4、减少车底部的空气阻力;5、一辆车可几种用途。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尾部形状可变的车辆,车辆箱体由顶部、
底部、前部、两个侧部,后部等构成,箱体底部由前、后两段构成,前段底部为从车箱前部
至车箱中部的一段底部,为固定底部,后段底部为从车箱中部至尾部的一段底部,后段底部
的一部分或全部为可活动底部,后段底部靠中部的一端铰链在车架上或铰链在前段底部上或
铰链在两个侧部箱体上,另一端可上、下移动,实现上、下移动的方法可有许多种,如用液
压机构或电动机械或磁力机构或其他机械构件,具体结构更是有无数种,稍有机械常识的人
都可以做到。

车箱后部优选为一在两侧部车箱或两侧车架上可上下滑动盒体,此盒体可上、下伸缩或
折叠拉伸。

或车箱后部由两部分构成,即由与车箱底部后段相连接的可伸缩或可折叠或类似构件的
部分加车箱顶部延伸构成,或由三部分构成,即由与车箱辆底部后段相连接的可伸缩或可折
叠或类似构件部分加一固定在两侧部车箱或两侧车架上的窄条及车箱顶部延伸这三部分构
成。

为了更加扩大车箱尾部的空间等目的,优选将车辆箱体顶部也象底部一样做成前后两
段,前段顶部为从车前部至车中部的一段顶部,为固定顶部,后段顶部为从车中部到车箱后
部的一段顶部,为可活动顶部,后段顶部靠中部的一端铰链在车架上或铰链在前段顶部上或
铰链在车箱两侧部上,另一端可上、下移动,实现上、下移动的方法如上述车箱底部后段的
上、下移动的方法一样,有许多种。

上述车箱顶部后段可类似地由可伸缩或可折叠收放的部分与顶部后段相连接,此可伸缩
或可折叠部分即为前述的车箱顶部延伸,然后再连接到底部后段上的可伸缩或可折叠收放的
部分上,或连接到上述固定在两侧部车箱或两侧车架上的后部盒体。

上述车箱底部及顶部后段连接的可伸缩或可折叠收放的部分可以是软体构件或可收缩或
可折叠的外表面最好为光滑状态的刚体构件,上述软体构件有许多种,如弹性布,带弹性构
件的帆布,带弹性构件的软塑料,金属帘子布等等,优选用弹性构件。

上述可收缩或可折叠的刚体构件优选弹性构件或用弹性构件联接的构件。

上述可伸缩或可折叠构件也可用上述的软体构件和刚体构件组合使用。

上述用弹性构件的目的是使可伸缩部分或可折叠部分产生张紧力,避免表面不平而产生
的风阻。

为提高车箱的气密性,即提高上述车箱底部和顶部后段与车箱两个侧部的气密性,可以
用软体材料或软体材料与刚性材料的组合来连接上述车箱底部和顶部后段与车箱两个侧部,
上述连接材料的长度应大于等于车箱底部和顶部后段活动段上、下运动达最大时的相对应段
的距离,上述连接材料优选有弹性的材料,或由有弹性材料连接的材料,以使产生张紧力,
避免表面产生不平。

上述车箱底部和顶部后段的活动部分可以与底部和顶部后段宽度一样,也可以是相应的
底部和顶部的一部分宽度。

上述与车箱底部和顶部后段相连接的可伸缩或可折叠收放的部分的宽度,可以是车箱尾
部的宽度也可以是车箱尾部宽度的一部分宽度。

上述车箱顶部及底部前、后段之间连接处优选为分别向下及向上的弧形过渡,以使从前
段流向后段的空气可以贴着后段外表面流过,而不会脱离后段外表面。

上述车箱顶部和底部后段优选为弧线型,以使从前部向后部流过的空气流畅,及使车箱
后部的空间更大。

上述车箱后部处可设计一后门,优选方案为采用在车箱后部的两侧部车箱上安装一可上、
下滑动盒体,且盒体可上、下伸缩,此上、下伸缩的构件可由类似汽车电动车窗或折叠门或
百合窗或类似构件组成。上述车箱底部后段与车箱顶部后段与上述滑动盒体采用卡扣式连接
或插入式连接,当人或货物从后门出入时,将滑动盒体下降到最低处,然后松开车箱顶部后
段与上述滑动盒体的连接,车箱顶部后段向上升起或抬起或弹起,此时人或货物即可从后门
进出,然后再关上车箱顶部后段,再根据需要调整上述滑动盒体的位置,即可调整车箱底部
后段的倾斜角度和位置。

上述后门的开设方法可有许多种,例如将车辆后部设计成可滑动的结构即可在两个侧部
箱体上或侧部支架上滑动且将与车箱顶部后段相连接的可伸缩或可折叠部分的位于车箱后部
处开一可左右推拉门,或用一拉链做的门;当需要从车箱后门上人或货物时,将车辆后部向
下滑动到最低位置,再打开推拉门或拉开拉链门,人从后门上去或放入货物,再从车内将车
辆后部上滑到适中位置并锁紧,再关上推拉门或拉链门并锁紧,这些动作可人工完成,也可
自动控制完成。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即可达到如下的效果:

1、使车辆尾部的真空负压区域变得很小,区域宽度大约为车辆牌照宽度,且可以做成没
有真空负压区域,但为了安装车辆尾部的车牌和尾灯而留有少量的宽度。

2、车体空间可变换,可满足载大物体的需要,当车箱顶部和底部的后段分别向上升起和
向下放下时,车箱尾部空间可变得很大,当分别向下放和向上升起时,车箱尾部空间可变得
较小。

3、当在高速行驶时,可将车箱顶部和底部的后段分别放下和升起,使车尾形成鱼尾形,
从而使车尾的真空负压区域减到最小,同时增加了抓地力。

4、当车箱底部后段向上收缩时,车底部的空气阻力也随之减少。

5、由于气动升力减少,由此造成的升力阻力也减少。

6、可一车做为几种用途,如兼做普通轿车及类似面包车及跑车的用途。

附图说明

图1为拆去车箱顶部后段和底部后段、且底部后段支撑板与车轮室一样宽的车辆箱体示
意图。

图2为拆去车箱顶部后段和底部后段,具有后部窄条的车辆箱体示意图。

图3为拆去车箱顶部后段和底部后段,底部后段支撑板较窄的车辆箱体示意图。

图4为安装了车箱顶部后段和底部后段且有后部窄条的车辆箱体示意图。

图5(a)为车辆箱体底部后段活动部分的宽度与车辆后部宽度相同时的示意图。

图5(b)为车箱底部前、后段连接示意图。

图6为车箱底部后段活动部分的宽度较小时的示意图。

图7(a)为车箱顶部后段与车箱两侧部及后部的弹性布连接示意图。

图7(b)为车箱底部后段与后部的弹性布连接示意图。

图8为车箱顶部后段与车箱两侧及后部弹性布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拆去车箱顶部后段和底部后段、且底部后段支撑板与车轮室一样宽的车辆箱体示
意图,图中1为车箱顶部前段,2为车箱侧部,3为车轮,4为车箱底部前段,5为车箱底部
后段支撑板,6为车箱前部。

图2为拆去车箱顶部后段和底部后段,具有后部窄条的车辆箱体示意图,图中7为车箱
后部窄条,此窄条宽度优选为车辆牌照宽度,主要用于安装牌照及用于安装车辆尾灯,还可
用于安装使车辆顶部和底部后段升降的机构及附件等,窄条可以为板状或是管状或槽钢或工
字钢形状的构件或其他形状的构件,上述窄条的向外的一面为光滑面,窄条7同时可作为车
辆后部的防撞保险杠用。

图3为拆去车箱顶部后段和底部后段,底部后段支撑板较窄的车辆箱体示意图,图中8
为车箱下底部后段支撑板,此支撑板较窄。

图4为安装了车箱顶部后段和底部后段且有后部窄条的车辆箱体示意图,图中9为车箱
顶部的后段,10为车箱底部的后段,图中为了绘图简便,将上述车箱顶部后段和底部后段都
画成了平面形状,实际应该弧形较好,这样从前部向后部流过的空气可紧贴后段外表面流过。

图5(a)为车辆箱体底部后段活动部分的宽度与车辆后部宽度相同时的示意图,图中11
为车箱底部前、后段的接头,此接头的形状为弧形,目的是使从底部前段向后段流过的空气
顺利平滑地过渡以紧贴后段外表面,图中12为连接前、后段的连接销。

图5(b)为车箱底部前、后段连接示意图,后段10的连接处为弧形。

图6为车箱底部后段活动部分的宽度较小时的示意图,图中13为车箱底部的可活动后段,
此可活动后段宽度小于车辆后部宽度,14为连接铰链构件。

图7(a)为车箱顶部后段与车箱两侧部及后部的弹性布连接示意图,图中15为连接车
箱顶部后段9的侧面的弹性布,16为弹性卷筒,此卷筒的作用是当顶部后段9向下放时,将
弹性布15自动卷绕在卷筒上,卷筒16优选为圆形,卷筒16固定在车箱两侧面上,17为连
接车箱顶部后段9的后面的弹性布,18为弹性卷筒,卷筒18段优选为圆形,此卷筒的作用
与卷筒16一样,卷筒18固定在车箱后部窄条7的内表面。

图7(b)为车箱底部后段与后部的弹性布连接示意图,图中19为弹性布,20为弹性卷
筒,弹性布19的一端固定在车箱底部后段上,另一端固定在弹性卷筒20上,当底部后段向
上升时,弹性卷筒20将弹性布19卷绕在其上,当底部向下降时,弹性卷筒20将弹性布19
放出来,但由于有一定的弹性力,弹性布19被张紧展平。在此图中没有画出车箱底部后段与
车箱两侧部的弹性布连接示意图,可参照图7(a)中车箱顶部后段与车箱两侧部的连接方式
连接。

上述弹性卷筒16,18,20等的具体构造可有许多种,最简单的构造之一为用一张紧的螺旋
弹簧驱动上述卷筒16,18,20的运动,使其产生张紧力,限于篇幅,在此不详述。

在本实施例中,没有画出及用文字说明如何对车辆箱体顶部及底部的可活动后段升起和
放下,由于这是任何具有机械知识的人均可轻易做到的事情,为节省篇幅在此略去,升起和
放下的方法有许多种,具体结构更是有无数种,可以用手动,也可以用自动,可以用电动,
液压,机械等等方式。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即可达到前述的效果和目的。

在本申请书中只给出了一个实施例,实际上可以有无数个实施方案,稍有机械常识的人
都可想出来,他们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限于篇幅在此不做详述。

一种尾部形状可变的车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种尾部形状可变的车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种尾部形状可变的车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尾部形状可变的车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尾部形状可变的车辆.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为一种尾部形状可变的车辆,属汽车技术领域,其使汽车的车箱顶部和底部分别分为两段,前段为固定段,顶部和底部的后段的一端固定,另一端可上、下移动,从而使汽车尾部的空间可以变化,当需要载较多的人和货物时,使顶部和底部后段分别上升和下降即可,当载人或货物不多,且需高速行驶时,则使车尾空间变小,此时车尾部类似鱼尾形状,尾部的真空负压区域变得很小,且底部升力变没有了,使车辆的抓地力变大,本发明减少了大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无轨陆用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