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车身结构及 车辆前部车身结构的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前部车身结构及车辆前部车身结构的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近来,为了简化车身的组装方法及使安装操作自动化,例如,已经提出将前灯组件,前保险杠等安装在散热器芯支承板上,从而构成作为分组件的所谓前端微型组件,以及在车身组装线中将前端微型组件安装在车辆前部车身结构上(请阅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本第H11-20543号和第H11-48856号。
但是,在前灯组件和前翼子板的前端之间的分界部分中的间隙,偏移量等有可能变得不一致,从而使外观变差,例如,这是由于散热器芯支承板和前侧构件和前翼子板之间的安装精度误差及散热器芯支承板和前灯组件之间的安装精度误差的累积的缘故。
从这样的观点出发,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前部车身结构和车辆前部车身结构的组装方法,在前灯组件和前翼子板前端之间的分界部分中没有任何不一致的间隙和不一致的偏移量,从而能够进一步改善外观。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车辆前部车身结构,它包括:一个散热器芯支承板;以及分别在所述散热器芯支承板的两个车辆横向侧安装的前灯组件,其中所述散热器芯支承板连接于前翼子板和前侧构件,其中所述前灯组件制成在位置上可分别调节至所述前翼子板地活动结构。
按照这种结构,前灯组件在前翼子板的基础上可分别在位置上调整至前翼子板并连接在其上,从而能够分别使前灯组件和前翼子板前端之间的分界部分中的间隙和偏移量变为一致,从而进一步改善外观。
最好提供这样一种构造,使散热器芯支承板分成上部构件和下部构件,上部构件具有分别装有前灯组件的两个车辆横向侧部,下部构件连接于前侧构件的前端;上部构件和下部构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可彼此枢转地连接。
按照这种构造,通过改变散热器芯支承板的与构造相关的上部构件,从而能够应对改变车身设计而同时共用平台的情况,以便能够例如降低成本及提高研制效率。
最好提供这样一种构成,使车辆前部车身结构进一步包括一个安装在上部构件上的前保险杠。
按照这种构造,使前灯组件和前保险杠能够整体地制成活动结构,从而不必调节前灯组件和前保险杠之间的间隙等就能够改善连接的可操作性。
最好提供这样一种构造,使散热器芯支承板包括一个主要部分和在主要部分的两个车辆横向侧上的侧部,所述侧部与主要部分分开地构制并分别装有前灯组件;所述侧部连接于主要部分,在车辆横向上可枢转,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可滑动。
按照这种构造,散热器芯支承板的侧部被移动、调节,从而使右和左前灯组件可以独立地、在位置上分别相应于左和右前翼子板的前端调节,从而能够改善前灯组件分别与前翼子板的对准质量。
最好提供这样一种构造,使前灯组件分别包括车辆横向内侧部分,其连接于散热器芯支承板,在车辆横向可枢转,而车辆前后方向可滑动;前灯组件分别包括设有与前翼子板的连接部分的车辆横向外侧部分。
按照这种构造,右和左前灯组件本身可进一步独立地及在位置上相应于右和左前翼子板的前端调节,从而能够改善前灯组件分别与前翼子板的对准质量。
最好进一步提供这样一种构造,使前灯组件在其车辆横向内侧部分与散热器芯支承板的连接部分分别设有前保险杠的保险杠端面的连接点。
按照这种结构,在前保险杠的保险杠端面和前灯组件之间的间隙调节等的必要性可被消除,从而进一步改善连接可操作性。
最好提供这样一种构造,使车辆前部车身结构进一步包括散热器芯支承板与前翼子板的上部连接点和下部连接点;上部连接点分别设置在前灯组件的车辆横向外侧部分上。
按照这种构造,前灯组件用作散热器芯支承板与前翼子板的上部连接装置,从而可以简化散热器芯支承板的结构。
另外,散热器芯支承板的两个车辆横向侧的构造从前灯组件的构造脱离出来,从而能够方便地应对前灯组件的构造差别,并可共用散热器芯支承板。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辆前部车身的组装方法,它包括:将一个散热器芯支承板连接于前侧构件的前端部分上;将安装在散热器芯支承板上的前灯组件分别相对于前翼子板移动,从而对准地将前灯组件调节至前翼子板;以及将散热器芯支承板连接于前翼子板。
按照这种方法,前灯组件在前翼子板的基础上可以分别调整至前翼子板并连接于其上,从而能够在前灯组件和前翼子板前端之间的分界部分中使间隙和偏移量一致,从而进一步改善外观。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辆前部车身的组装方法,它包括:暂时松开前灯组件的固定,使前灯组件可以活动,前灯组件已装在散热器芯支承板的两个车辆横向侧,可绕前灯组件的车辆横向内连接点向着车辆横向内侧枢转,并且已经暂时固定在分别设置在散热器芯支承板的两个车辆横向侧上的支座构件上;将散热器芯支承板连接于前侧构件的前端部分上;借助前灯组件绕连接点的枢转运动,分别将前灯组件移向前翼子板,从而对准地将前灯组件调节至前翼子板;以及将散热器芯支承板连同前灯组件一起连接于前翼子板。
按照这种方法,前灯组件分别被暂时固定在设置在散热器芯支承板上的支座构件上,从而能够限制前灯组件的自由运动,而前灯组件在支座构件上的暂时固定可以被松释,从而能够围绕作为前灯组件的支点的连接点对前灯组件向前翼子板进行对准性调节。
因此,前灯组件被可靠地固定,从而能够避免在散热器芯支承板和前灯组件以分组件状态被运输至车身组装线时的不稳定状态,而前灯组件的暂时固定在组装线中被分别松释,从而能够借助前灯组件的固有的活动结构将前灯组件精确地安装在前翼子板上。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辆前部车身的组装方法,它包括:使安装在散热器芯支承板的两个车辆横向侧上的前灯组件分别绕前灯组件的车辆横向内连接点向着车辆横向内侧枢转;将散热器芯支承板从车辆前部抵靠在前侧构件的前端上并与其连接,从而将前灯组件分别布置在前翼子板内侧的位置上;借助前灯组件绕连接点的枢转运动,使前灯组件向着前翼子板移动,从而对准地将前灯组件分别调节至前翼子板;以及将散热器芯支承板连同前灯组件一起连接于前翼子板。
按照这种方法,前灯组件能够在前翼子板的基础上,在位置上调节至前翼子板并连接于其上,从而能够使前灯组件和前翼子板前端之间的分界部分中的间隙和偏移量一致。
另外,在使散热器芯支承板从车辆前部抵靠前侧构件的前端时能够避免前灯组件与前翼子板的干涉,从而能够进一步方便安装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7A的视图表示在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中在将支座构件连接于散热器芯支承板1之前的散热器芯支承板;
图7B的视图表示在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中在连接于散热器芯支承板之前的支座构件;
图8的立体图表示在将图7B的支座构件连接于图7A的散热器芯支承板的过程中的状态;
图9的立体图表示在图8的状态之后将图7B的支座构件连接于图7A的散热器芯支承板的过程中的状态;以及
图10A和图10B是前灯组件的示意的横剖图,接续地表示在本发明的相应实施例中前灯组件的连接过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以便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在下面的描述中,相同的构件分别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对它们的详细说明被适当简化或省略。
(第一实施例)
在图1中,附图标记1表示塑料制的、构成车身最前部分(即,车身前端)的散热器芯支承板,该板1包括相互叠放的一个上部横条2和一个第一横向构件3,两者在车辆横向上延伸;柱状部分4,用于使上部横条2和第一横向构件3在其两个车辆横向侧相互连接起来;以及侧部5,分别在柱状部分4的车辆横向外侧凸出地设置,以便分别将前灯组件6安装在侧部5本身上。
每个侧部5包括一个上框5a,该上框与上部横条2整体形成并作为其延伸部;一个下框5b,该下框从柱状部分4侧向凸出并与其整体形成;以及一个侧框5c,用于相互连接上框5a和下框5b,从而使每个侧部5从上部横条2和柱状部分4向着车身后方弯曲形成。
在第一横向构件3和柱状部分4之间的每个相连部分具有一个与紧固座部分7整体形成的车辆横向外角部分。
散热器芯支承板1构成车身的前端部分,每个紧固座部分7抵靠有关前侧构件SB的前端并用螺栓紧固,所述前侧构件SB用作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框架构件,该框架构件在护罩脊板(未画出)的下侧下面被连接和布置,借助一螺栓17将作为上部横条2的延伸部的每个侧部5的上框5a的后端部分紧固在一有关前翼子板8的上部凸缘8a的前端部分上,所述前翼子板连接并固定在护罩脊板的上缘上,借助一个穿过与下框5b的后外侧整体形成的座部9的螺栓18,将每个下框5b紧固在前翼子板8的下部凸缘8b的前端部分上。
每个前灯组件6制成一种活动结构,在位置上可调节至有关前翼子板8的前端。
在这个实施例中,将散热器芯支承板1分成分别在柱状部分4的垂向中部相互叠置的一个上部构件1U和一个下部构件1L,并将上部构件1U连接于下部构件1L,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可枢转,同时将下部构件1L在前侧构件的基础上连接于前侧构件,及将前灯组件6分别在前翼子板8的基础上连接于前翼子板8的前端上,从而使每个前灯组件6制成在位置上可调节至有关前翼子板8的前端的活动结构。
具体来说,例如通过喷射成型法,使上部构件1U与上部横条2、柱状部分4的上部4a及侧部5整体形成,而例如通过喷射成型法,使下部构件1L与第一横向构件3、柱状部分4的下部4b及紧固座部分7整体形成。
每个柱状部分4的上部4a至少在其下端具有向后敞开的槽状C形横截面,每个上部4a的该下端装配在有关下部4b的上端上,使有关下部4b的上端位于每个上部4a的下端以内。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上部4a的下端和有关下部4b的上端由在车辆横向上设置的销10连接起来,从而使上部构件1U和下部构件1L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枢转。
在该实施例中,每个前灯组件6分别借助穿过上部和下部托架构件11(下部托架构件未画出)牢固地紧固在有关的上框5a和下框5b上,从而使被紧固在有关前翼子板8的前端部分上的每个上框5a的后端部分上的螺栓通孔12成为所谓的间隙孔,其直径大于螺栓17的直径,从而在连接调整时能够补偿偏移。
在这个实施例中,前保险杠13的一个骨架部分(armature portion)13a横跨右及左柱状部分4,直至围绕侧部5的下框5b而侧向形成,与柱状部分4和下框5b连为整体。一个护罩锁紧撑杆14横跨上部横条2的车辆横向中央部分垂向形成,与所述中央部分连为整体。
具有这种构造的散热器芯支承板1通过分别借助上述托架构件11将前灯组件6精确地紧固在上部构件1U的侧部5上而被供应在车身组装线中,在车身组装线中从车辆前部抵靠并连接于车辆前部车身。
具体来说,下部构件1L的紧固座部分7分别抵靠在前侧构件的前端,并在前侧构件的基础上借助螺栓紧固在前侧构件上。
然后,上部构件1U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围绕销10枢转,前灯组件6在位置上相对于前翼子板8的前端调节,以便分别使前灯组件6的周边与前翼子板8的前端的周边对准。其后,侧部5的下框5b的外座部分9分别与前翼子板8的下部凸缘8b的前端部分的下表面重叠并紧固在其上,上框5a的后端部分分别与前翼子板8的上部凸缘8a的前端部分重叠,并借助螺栓17紧固在其上,从而在前翼子板8的前端部分的基础上,将上部构件固定在其上。
此时,上框5a的后端部分与前翼子板8的上部凸缘8a的伴随前灯组件6的位置调节的那些偏移分别被作为间隙孔的螺栓通孔12补偿。
按照这个实施例的上述结构,前灯组件6能够在前翼子板8的基础上在位置上调节至前翼子板并连接于其上,从而能够使前灯组件6和前翼子板8的前端之间的分界面中的间隙和偏移量均匀一致,从而进一步改善外观。
具体来说,在这个实施例中,前灯组件6可制成相对于前翼子板8的活动结构,使前灯组件6可在位置上分别相对于前翼子板8的前端调节,这里由于散热器芯支承板1被分成叠置的上部构件1U和下部构件1L,其中上部构件1U具有分别装有前灯组件6的侧部5,并将上部构件1U和下部构件1L彼此相连,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可以枢转。这样通过改变散热器芯支承板1的与构造相关的上部构件1U就能够应对改变车身设计的情形,从而能够降低成本,提高研制效率。
另外,由于上部构件1U与前保险杠13的准备与保险杠面(facer)(未画出)相连的骨架部分13a整体形成,因而前灯组件6和前保险杠可以整体制成活动结构。因此,在分组装步骤中可调节地将前灯组件6连接于前保险杠13,这样在车身组装线中安装散热器芯支承板1之后就不必调节前灯组件6和前保险杠13的间隙等,从而能够改善连接可操作性。
(第二实施例)
图2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包括一个散热器芯支承板1,它被分成一个主要部分1M和侧部5,所述主要部分包括一个上部横条2、一个第一横向件3、柱状部分4、紧固座部分7和一个护罩锁紧撑杆14,它们是例如通过喷射成型法彼此整体形成的,所述侧部是例如通过喷射成型法是自身整体形成的,并连接于主要部分1M,可在车辆横向上枢转并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滑动。
在这个实施例中,护罩锁紧撑杆14垂向形成,横过上部横条2和第一横向构件3的中央部分并与其整体形成。
主要部分1M与一对在每个柱状部分4的上侧表面上的上、下托架支承座21整体形成,而每个侧部5具有一个连接底部5d,连接底部设置在侧部5本身的车辆横向内侧,并设有一对上部和下部托架22,使这些托架22分别通过销23连接于托架支承座21,从而使每个侧部5在车辆横向上可枢转地安装。
托架22具有分别构成前后向长孔的销通孔24,这些长孔使有关侧部5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对于主要部分1M滑动。
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每个前灯组件6分别借助螺栓16通过托架构件11事先紧固在有关侧部5的上框5a和下框5b上。
在第二实施例中,通过分别使主要部分1M的紧固座部分7抵靠前侧构件的前端而使散热器芯支承板1的主要部分1M在前侧构件的基础上借助螺栓紧固在前侧构件上。
然后,使每个侧部5在车辆横向上绕有关销23枢转,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在有关托架22的销通孔24的范围内滑动,以便在位置上相对于有关前翼子板8的前端调节有关前灯组件6,从而使前灯组件6的周边与前翼子板8的前端周边对准。
每个前灯组件6的周边与有关前翼子板8的前端周边的这种对准直接导致在上框5a的后端部分上的一个螺栓通孔12与前翼子板8的上部凸缘8a的前端部分上的一个螺栓通孔12a的对准,并且导致下框5b的座部9的一个适当通孔15与前翼子板8的下部凸缘8b的前端部分上的一个螺栓通孔15a的对准。因此,通过将螺栓17,18分别穿过上述螺栓通孔,使每个侧部5在有关前翼子板8的前端部分的基础上连接并借助螺栓紧固在该前端部分上,从而能够使前灯组件6和前翼子板8之间的分界部分中的间隙和偏移量均匀一致。
为此目的,在这个实施例中,在每个上框5a的后端部分上的螺栓通孔12不是被形成为间隙孔,而是形成为一个直径与有关螺栓17的外径相配合的孔。
按照这种方式,第二实施例的结构使散热器芯支承板1的侧部5成为活动结构,其中这些侧部5被移动和调节,以便使右和左前灯组件6可独立地在位置上分别相应于右和左前翼子板8的前端调节,从而能够改善前灯组件6分别与前翼子板8的对准质量。
(第三实施例)
图3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包括一个散热器芯支承板1,它例如通过喷射造型法由一个上部横条2、一个第一横向构件3、柱状部分4、侧部5、紧固座部分7和一个护罩锁紧撑杆14整体形成,每个侧部5可移动地装有一个前灯组件6。
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护罩锁紧撑杆14横过上部横条2和第一横向构件3的车辆横向中央部分并与其整体地垂向形成。
每个侧部5包括一个上框5a和一个下框5b,所述下框具有分别在其车辆横向内侧与托架支承座25整体形成的成形底部,而每个前灯组件6包括凸出地设有一对上部和下部托架26的车辆横向内侧部分,这些托架26分别通过销27连接于托架支承座25,从而将每个前灯组件在车辆横向可枢转地安装在有关的侧部5上。
托架26包括分别构成前后方向长孔的销通孔28,这些长孔使有关前灯组件6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对于有关的侧部5滑动。
另外,一个托架构件11A作为有关前翼子板8的连接部分设置在每个前灯组件6的车辆横向外侧部分的上缘部分上,一个螺栓通孔12a,以及一个邻近于螺栓通孔12a的前侧的螺栓通孔29a形成在每个前翼子板8的上部凸缘8a的前端部分上,因而通过使托架构件11A的螺栓通孔29与上部凸缘8a的螺栓通孔29a对准,并将螺栓16穿过这些螺栓通孔而将托架构件11A借助螺栓直接紧固在有关的上部凸缘8a上。
在这个实施例中,设置在每个前灯组件6的车辆横向内侧部分上的一对上、下托架26,26中在下面的一个托架形成有一个作为前保险杠的保险杠面(facer)(未画出)的连接点的安装孔31。
在这个第三实施例中,通过将紧固座部分7分别抵靠在前侧构件的前端上而将散热器芯支承板1借助螺栓紧固在前侧构件上,侧部5的上框5a的后端部分与上部凸缘8a的上表面重叠,下框5b的座部9与前翼子板8的下部凸缘8b的下表面重叠,并分别借助螺栓17,18紧固,因而在前侧构件和前翼子板8的基础上,将散热器芯支承板1连接于这些构件和翼子板。
另外,每个前灯组件绕有关的销27在车辆横向上枢转,并在有关托架26的销通孔28的长度范围内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滑动,前灯组件6在位置上相对于有关的前翼子板8的前端调节,从而使前灯组件6的周边与前翼子板8的前端周边对准。
前灯组件6的周边与有关的前翼子板8的前端周边的这种对准直接导致设置在前灯组件6的车辆横向外侧部分的上缘上的托架构件11A的螺栓通孔29与前翼子板8的上部凸缘8a的螺栓通孔29a的对准,因而通过将螺栓16穿过这些螺栓通孔29,29a,可使前灯组件6在前翼子板8的基础上连接并借助螺栓紧固在前翼子板8的前端部分上,从而能够取得与第二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前保险杠的杠面(facer)事先连接于前灯组件6的托架26的连接点31,从而不必在杠面和前灯组件6之间调节间隙,从而改善了连接可操作性。
(第四实施例)
图4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该实施例省去了第三实施例中的侧部5的上框5a和侧框5c,而散热器芯支承板1相对于有关前翼子板8的上部连接点和下部连接点由下框5b的座部9和设置在每个前灯组件6的车辆横向外侧部分上的托架构件11A构成,因而前灯组件6也用作散热器芯支承板1在前翼子板8上的上部连接装置。
这个实施例包括类型与第三实施例中不同的保险杠面,因而每个前灯组件包括一个设有安装孔31的上部托架26,所述安装孔用于安装保险杠面(facer)。
因此,第四实施例的结构可以取得与第三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另外,由于每个前灯组件6如上所述也用作散热器芯支承板1在前翼子板8上的上部连接装置,因而可以省去有关侧部5的上框5a和侧框5c,从而可以简化散热器芯支承板1的结构。
另外,由于每个侧部5的上框5a和侧框5c可被省去,每个侧部5的构造可以从有关前灯组件6的构造脱离出来,从而能够容易地应对前灯组件6的构造差别,使散热器芯支承板1标准化及共用化。
(第五实施例)
图5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该实施例有效地利用图4所示第四实施例中每个侧部5的下框5b作为支承有关前灯组件6的支座构件,暂时地将前灯组件6固定在该支座构件5b上。
每个支座构件5b包括在其车辆横向外端上的一个座部9,并形成有在座部9附近的一个螺栓通孔32,而有关的前灯组件6包括一个下表面,该下表面凸出地设有在相应于螺栓通孔32的位置上的暂时固定托架33。
另外,如上所述,将前灯组件6的托架26连接在侧部5的托架支承座25上,从而将前灯组件6在车辆横向上可枢转地安装在侧部5上之后,将一个螺栓34穿过支座构件5b的螺栓通孔32紧固在暂时固定托架33上,从而将前灯组件6暂时固定在有关的支座构件5b上。
在第五实施例中,在使散热器芯支承板1抵靠并用螺栓紧固在前侧构件的前端之前,或在这种螺栓紧固之后,每个螺栓34被旋开以松开暂时固定,并使前灯组件6能够移动,然后,进行上述每个前灯组件6与有关前翼子板8的对准调节,以便将托架构件11A和座部9固定并连接在前翼子板8上。
因此,第五实施例能够取得与第四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另外,每个前灯组件6被暂时固定在有关的支座构件5b上,以便能够限制前灯组件6的自由运动,并防止在托架构件11和前灯组件6以分组件的状态输送至车身组装线时的不稳定状态,从而能够避免由于在前灯组件6在输送中的自由运动而引起的故降如断裂,并能够在将散热器芯支承板1安装在车辆前部车身上的初始阶段中稳定地固定前灯组件6,从而改善安装的可操作性。
(第六实施例)
图6至9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其中在图5所示的第五实施例中的支座构件(每个侧部5的下框5b)是与散热器芯支承板1分开形成的。
在第四和第五实施例中每个支座构件5b的车辆横向内端与一对上、下托架支承座25中下面的一个整体形成,支座构件5b的远端部分凸出地设有一个在平面图中量“T”形的托架35。
同时,散热器芯支承板1的每个柱状部分4形成有一个垂向长槽36。有关的“T”形托架35穿过所述长槽,因而支座部分5b可被托架35的一个固定部分35a的颈部35b转动,柱状部分4分别在槽36之前和之后的需要的高度位置上形成有连接孔37。
如图8所示,每个支座构件5b为垂向取向,其“T”形托架35插入有关槽36,然后,将支座构件5b绕颈部35b转入基本水平的通常状态,如图9所示。在这种状态中“T”形托架35的固定部分35a与柱状部分4的内表面接合并受其限制,从而使支座构件5b能够沿槽36滑至连接孔37所在的需要的一定高度的位置,其后借助穿过连接孔37的螺栓38将托架35紧固在柱状部分4上,从而使支座部分5b可连接于散热器芯支承板1。
因此,第六实施例的结构可取得与第五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另外,由于在注射成型散热器芯支承板1时没有侧向凸出的支架构件5b,因而当然能够改善成形性能,同时在将前灯组件6安装在散热器芯支承板1上呈分组件状态之前的阶段,在运输散热器芯支承板1时可使其外包装件形状尺寸减小,从而改善散热器芯支承板1的运输性能。
同时,在图2,3,4,5和6所示实施例中,每个前灯组件6的枢转中心点,即,有关的销23或27的位置尽可能地位于车辆横向的内侧,从而增加了前灯组件6的枢转半径,因此使前灯组件6的车辆横向外缘部分的移动方向变成直线,从而能够有利于补偿前灯组件6相对于有关前翼子板8前端的误差。
另外,在图2,3,4,5和6所示的实施例中,每个前灯组件6在将散热器芯支承板装在前翼子板8的前侧构件上时可事先绕有关的销23或27转向车辆横向内侧,如图10A所示。这样就能够避免在将散热器芯支承板1从车辆前部抵靠前侧构件的前端时每个前灯组件6与有关前翼子板8的干涉,并且能够将前灯组件6绕销23或27转向车辆横向外侧,如图10B所示,从而能够进一步利于安装操作。
工业实用性
按照如上所述的本发明,分别设置在散热器芯支承板的两个车辆横向侧的前灯组件被制成在位置上可调至前翼子板的活动结构,从而能够分别在前翼子板的基础上将前灯组件连接于前翼子板,并且能够使前灯组件和前翼子板的前端之间的分界部分中的间隙、偏移量等均匀一致。因此,除在组装车辆时以外,本发明还可有更为广阔的应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