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眼锁边缝纫机及其线迹的形成方法.pdf

上传人:n****g 文档编号:898511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PDF 页数:42 大小: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0108251.5

申请日:

2000.04.30

公开号:

CN1273290A

公开日:

2000.11.1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申请日:2000.4.30|||公开

IPC分类号:

D05B3/06; D05B47/04; D05B1/08; D05B19/04

主分类号:

D05B3/06; D05B47/04; D05B1/08; D05B19/04

申请人:

重机公司;

发明人:

石井一明; 春日俊明; 月冈高志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1999.05.07 JP 127171/1999; 1999.10.19 JP 296069/1999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代理人:

张天安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扣眼锁边缝纫机,具有线迹形成装置,所述线迹形成装置用于形成由沿被缝制物上切开构成的扣眼的两侧的一对侧线迹和在前述扣眼的至少一端处形成连接两个侧线迹的加固线迹构成的扣眼锁边线迹,在该缝纫机中,于前述侧线迹形成之前,在前述侧线迹的形成位置上形成宽度小于侧线迹的高密度“之”字形线迹。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扣眼锁边缝纫机,具有线迹形成装置,所述线迹形成装置 用于形成由沿被缝制物上切开构成的扣眼两侧的一对侧线迹和在前述 扣眼的至少一端处连接两个侧线迹的加固线迹构成的扣眼锁边线迹, 其特征为, 在前述侧线迹形成之前,在前述侧线迹的形成位置上形成针距小 于前述侧线迹针距的加强线迹。
2: 一种扣眼锁边缝纫机,具有线迹形成装置,所述线迹形成装置 用于形成由沿被缝制物上切开构成的扣眼两侧的一对侧线迹和在前述 扣眼的至少一端处连接两个侧线迹的加固线迹构成的扣眼锁边线迹, 其特征为, 在前述扣眼锁边线迹形成之前,在前述各侧线迹的形成位置上形 成针距小于前述两个侧线迹针距的加强线迹。
3: 如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扣眼锁边缝纫机,它是一种平缝缝纫 机,备有作用在夹线器上、使由该夹线器加在线上的张力变化的张力 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加强线迹由直线锁边线迹形成,前述侧 线迹由双反面线迹形成。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扣眼锁边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前述张力 调节装置配备有: 作用在夹线器上、改变由该夹线器加在线上的张力的驱动装置, 通过控制由该驱动装置输出的电学量控制挂在该夹线器上的线张 力的控制装置。
5: 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扣眼锁边缝纫机,其特征在 于,前述加强线迹是由比侧线迹宽度窄的高密度“之”字形线迹形成 的。
6: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扣眼锁边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在前 述“之”字形线迹与前述侧线迹形成的期间内,在前述“之”字形线 迹上形成直线或者比侧线迹密度低的“之”字形线迹。
7: 一种用下述扣眼锁边缝纫机形成线迹的方法,所述扣眼锁边缝 纫机具有线迹形成装置,所述线迹形成装置用于形成由沿被缝制物上 切开构成的扣眼两侧的一对侧线迹和在前述扣眼的至少一端处连接两 个侧线迹的加固线迹构成的扣眼锁边线迹,该扣眼锁边缝纫机的特征 为, 在前述侧线迹形成之前,在前述侧线迹的形成位置上形成针距小 于前述侧线迹针距的加强线迹。
8: 一种用下述扣眼锁边缝纫机形成线迹的方法,所述扣眼锁边缝 纫机具有线迹形成装置,所述线迹形成装置用于形成由沿被缝制物上 切开构成的扣眼两侧的一对侧线迹以及在前述扣眼的至少一端处连接 两个侧线迹的加固线迹构成的扣眼锁边线迹,该扣眼锁边缝纫机的特 征为, 在前述扣眼锁边线迹形成之前,于前述侧线迹形成的位置上形成 针距小于侧线迹针距的加强线迹。
9: 如权利要求7和8所述的扣眼锁边缝纫机形成线迹的方法,其 特征在于,前述加强线迹用比侧线迹宽度窄的高密度“之”字形线迹 形成。
10: 一种扣眼锁边缝纫机,具有线迹形成装置,所述线迹形成装置 用于形成由沿被缝制物上切开构成的扣眼两侧的一对侧线迹和在前述 扣眼的至少一端处连接两个侧线迹的加固线迹构成的扣眼锁边线迹, 其特征为, 在前述扣眼锁边线迹形成之前,在前述侧线迹和连接前述两个侧 线迹的加固线迹的形成位置上形成通过多次重复由宽度小于侧线迹的 “之”字形线迹或直线线迹形成的加强线迹而构成的重叠线迹,以便 缝针不落在同一点上。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扣眼锁边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在前述 扣眼锁边线迹形成之前,通过多次重复由比侧线迹宽度窄的“之”字 形线迹或直线线迹形成的加强线迹而构成的重叠线迹中,各个加强线 迹的起始点沿扣眼方向错开。
12: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扣眼锁边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在前述 扣眼锁边线迹形成之前,通过多次重复由比侧线迹宽度窄的“之”字 形线迹或直线线迹形成的加强线迹而构成的重叠线迹中,各个加强线 迹的起始点在与扣眼垂直的方向错开。
13: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扣眼锁边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在前述 扣眼锁边线迹形成之前,通过多次重复由比侧线迹宽度窄的“之”字 形加强线迹形成的重叠线迹中,各个加强线迹的针距各异。
14: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扣眼锁边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在前述 扣眼锁边线迹形成之前,通过多次重复由比侧线迹宽度窄的“之”字 形加强线迹形成的重叠线迹中,各个加强线迹的宽度各异。 15、一种扣眼锁边缝纫机,具有线迹形成装置,所述线迹形成装 置用于形成由沿被缝制物上切开构成的扣眼两侧的一对侧线迹和在前 述扣眼的至少一端处连接两个侧线迹的加固线迹构成的扣眼锁边线 迹,其特征为, 在前述锁边线迹形成之前,在前述左右侧线迹的形成位置上形成 由宽度小于侧线迹的“之”字形线迹或直线线迹构成的加强线迹,这 些左右加强线迹的开始点可向垂直于扣眼的方向变化。

说明书


扣眼锁边缝纫机及其线迹的形成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被缝制物上切开形成的扣眼周围形成扣眼锁边线迹的扣眼锁边缝纫机。

    在称之为循环缝纫机的扣眼锁边缝纫机中,使切布刀下落于被缝制物上形成扣眼之前或之后,形成沿着扣眼于两侧形成的侧线迹和与该侧线迹连接的位于前述扣眼的一端或两端的加固线迹,从而形成扣眼锁边线迹。

    此外,在利用家庭用缝纫机形成扣眼锁边的场合,于侧线迹形成之前,先沿着扣眼在侧线迹形成部上形成直线线迹,从而使扣眼锁边线迹具有一定的手感。

    而利用电磁线圈或音圈电机等作为电气驱动装置,使夹线器产生的线的张力在缝制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张力调节装置也是公知的。

    但是,当在象毛华达呢等这种由粗纤维制成的衣料或在最近出现的由形状记忆衣料这类新原料制成的衣料上形成这种扣眼锁边线迹时,由于这些衣料纤维的形成特征,在将由切布刀切断地衣料中与扣眼形成方向垂直的纤维切断后,这些纤维容易从扣眼锁边线迹中脱落松开,造成商品质量下降的缺点。

    而即使象家庭用缝纫机那样,在形成侧线迹之前形成直线线迹,由于它们与扣眼垂直的纤维没有任何加强作用,也会产生与上述相同的缺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扣眼锁边缝纫机,该缝纫机不受衣料的影响,可加工出美观的扣眼锁边线迹。

    本发明通过下述扣眼锁边缝纫机来实现,所述扣眼锁边缝纫机备有张力调节装置和线迹形成装置的扣眼锁边缝纫机,其中,所述张力调节装置作用在夹线器上、使由该夹线器加在缝制线上的张力发生变化,而所述线迹形成装置则形成由沿被缝制物切开形成的扣眼两侧的一对侧线迹和在前述扣眼的至少一端连接两个侧线迹的加固线迹构成的扣眼锁边线迹,在所述扣眼锁边缝纫机中,在前述侧线迹或扣眼锁边线迹形成之前,于前述侧线迹的形成位置上先形成针距小于所述侧线迹针距的加强线迹。

    从而,利用加强线迹将扣眼两侧的衣料加强,其纤维不会松脱。此外,本发明通过采用将加强线迹用直线锁边线迹来形成、而前述侧线迹则用双反面线迹来形成的扣眼锁边缝纫机来实现。

    从而,由于借助由上下缝制线的线迹节点形成于布料之内的直线锁边线迹所形成的加强线迹,能够可靠地加强衣料,而由于位于该加强线迹之上的节点凸出在衣料之上的双反面线迹形成侧线迹,从而可形成从外观上看和以前一样或更好的扣眼锁边线迹。

    此外,本发明由前述张力调节装置备有驱动装置和控制装置的扣眼锁边缝纫机来实现,所述驱动装置作用在夹线器上、使由该夹线器赋与缝制线的张力发生变化,而所述驱动装置则通过控制由该驱动装置输出的电学量来变更控制挂在所述夹线器上的缝制线上的张力。

    从而,要一连串地形成加强线迹和侧线迹,操作者不必调整缝制线的张力即可自动地变换形成直线锁边线迹和双反面线迹。此外,当用比侧线迹宽度窄且密度高的“之”字形线迹形成前述加强线迹时,还会对衣料进一步加强。

    进而,本发明通过以下扣眼锁边缝纫机来实现,所述扣眼锁边缝纫机在前述“之”字形线迹和前述侧线迹形成的期间内,在前述“之”字形的线迹上形成比直线或侧线迹密度低的“之”字形线迹。

    从而在加强衣料的同时,还可获得有手感的扣眼锁边线迹。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缝纫机为一种扣眼锁边缝纫机,具有线迹形成装置,所述线迹形成装置形成由沿被缝制物切开形成的扣眼的两侧的一对侧线迹和在前述扣眼的至少一端处连接两个侧线迹的加固线迹构成的扣眼锁边线迹,其特征为,在前述扣眼锁边线迹形成之前,在上述侧线迹和连接前述两个侧线迹的加固线迹的形成位置上形成多次重复由宽度小于侧线迹的“之”字形线迹或直线线迹形成的加强线迹构成的重叠线迹,以便缝针不落在同一点上。

    从而,可消除因缝制针落在同一点上而造成的衣料纤维被切断、线迹不良等问题,可大幅度提高被缝制物的质量。

    为使缝制针不落在同一点上,例如,可以把重叠线迹中的各个加强线迹的起始点沿着扣眼的方向移动来实现,所述重叠线迹是在前述扣眼锁边线迹形成之前,通过多次重复由比侧线迹宽度窄的“之”字形线迹或直线线迹形成的加强线迹而构成的。或者,将重叠线迹中各个加强线迹的起始点向与扣眼垂直的方向移动,使缝制针不落在同一点上,所述重叠线迹是在前述扣眼锁边线迹形成之前,通过多次重复由比侧线迹宽度窄的“之”字形线迹或直线线迹形成的加强线迹而构成的。作为其它方法,还有,可以使在前述重叠线迹的各个加强线迹的针距不同而使缝制针落点不同,所述重叠线迹是在扣眼锁边线迹形成之前,通过多次重复由比侧线迹宽度窄的“之”字形线迹或直线线迹形成的加强线迹而构成的。作为另外的方法,可以使重叠线迹中各个加强线迹的宽度不同而使缝制针落点不同,所述重叠线迹是在扣眼锁边线迹形成之前,通构过多次重复由比侧线迹宽度窄的“之”字形线迹或直线线迹形成的加强线迹而构成的。

    进而,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扣眼锁边缝纫机,具有线迹形成装置,所述线迹形成装置形成由沿被缝制物切开形成的扣眼的两侧的一对侧线迹和在扣眼的至少一端处连接两个侧线迹的加固线迹构成的扣眼锁边线迹,其特征为,在前述扣眼锁边线迹形成前,在左右侧线迹的形成位置上形成由宽度比侧线迹窄的“之”字形线迹或直线线迹形成的加强线迹,可使这些左右加强线迹的开始点向着与扣眼垂直的方向变化。

    在由于布料的伸缩作用,在加强线迹偏离侧线迹X方向的中心,会危及被缝制品的质量的场合,利用本发明,通过调节左右加强线迹的X方向的开始位置,可使加强线迹与侧线迹的X方向的中心一致。

    根据本发明,在扣眼锁边线迹形成前,或者在扣眼锁边线迹的侧线迹形成之前,由于在前述侧线迹的形成位置上形成针距比侧线迹小的加强线迹,与由切布刀切断形成的扣眼交叉的纤维不会从扣眼锁边线迹中脱落,纤维也不会松散,提高商品质量。

    由于前述加强线迹是由直线锁边线迹形成的,成为更牢固的线迹。前述加强线迹也可由宽度比侧线迹窄的高密度的“之”字形线迹形成,获得更好的加强效果。

    此外,根据本发明,由于为了使缝针不落在同一点上,在扣眼锁边线迹形成前,于前述两个侧线迹及与前述两个侧线迹连接的加固线迹的形成位置上形成通过多次反复由比侧线迹窄的“之”字形或直线形线迹形成的加强线迹而构成的重叠线迹,从而可消除切断衣料的线和缝制不良等现象,可大幅度提高被缝制物的质量。

    更且,采用本发明,由于在扣眼锁边线迹形成前,在左右侧线迹的形成位置上形成宽度比侧线迹窄的“之”字形或直线形加强线迹,可使这些左右加强线迹的开始点向着与扣眼垂直的方向变化,所以当存在由于布的伸缩作用造成加强线迹与侧线迹在x方向上的中心偏移的危险时,可通过调节左右加强线迹在x方向上的开始位置使加强线迹与侧线迹在x方向上的中心重合,可提高被缝制品的质量。

    图1是有关本发明的扣眼锁边缝纫机的内部结构立体图。

    图2是由图1的对向一侧观察时所看到的内部结构立体图。

    图3是由缝针一侧观察到的图2的摆针机构正视图。

    图4是图1的夹线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缝纫机的夹线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夹线装置的电磁线圈的剖面图。

    图7是扣眼锁边缝纫机的控制框图。

    图8是表示从操作面板输入设定的参数的参数图表。

    图9是表示扣眼锁边线迹各部长度的说明图。

    图10是扣眼锁边缝制动作流程图。

    图11是加强线迹子程序的流程图。

    图12是装饰线迹子程序的流程图。

    图13是锁边线迹子程序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加强线迹顺序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装饰线迹顺序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由操作面板输入设定的设定数据项目的图表。

    图17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加强线迹的说明图,(A)表示扣眼锁边线迹和加强线迹各部的长度,(B)表示加强线迹在纵向错开的例子,(C)表示加强线迹在横向错开的例子。

    图18是第二实施例中扣眼锁边缝制动作的流程图。

    图19是第二实施例中扣眼锁边线迹的落针点运算流程图。

    图20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加强线迹的说明图。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此外,有关该缝纫机结构的细节及关于利用该缝纫机结构形成扣眼的方法,作为本申请人在前申请的发明,已详细记述在日本国特开平11-9859号公报中。

    在图1~图3中,缝纫机1由上表面具有平坦的底座面的底座2、在该底座2上的一个端部侧竖起的纵机身部3、以及从该纵机身部3上沿基本上与底座2平行延伸出来的臂部4构成,从侧面观察大致成“コ”字形。

    在上述缝纫机1中,于该纵机身部3一侧的端部上配备有主电机5,将针杆8经由曲柄机构7可上下移动地连接到由该主电机5驱动旋转的上轴6的前端部上,该针杆8的下端上安装有缝针9。

    此外,在纵机身部3内配置立轴10,在底座2内设置下轴11,在该下轴11前端部的梭心筒12内装有梭壳13。此外,立轴10的上端部经由伞齿轮6a、10a连接到上轴6上,其下端经由伞齿轮10b、11a连接到下轴11上。

    另外,针杆8可上下自由滑动地组装到针杆摆动台18内。该针杆摆动台18能够以与上轴6平行的摆动支轴18为支点自由摆动其上端部。

    在底座2上设置有可移动的布料保持板14,在该布料保持板14的上方设置由框状夹紧体构成的压布板15以及由上下移动刀构成的切布刀16。该切布刀16可由电磁线圈或气缸等驱动装置驱动上下运动。此外,布料保持板14及压布板15由进给电机17驱动,以在夹持布的状态下在底座2上沿上轴6往复运动,进行布的进给。

    如图2所示,在缝纫机1的纵机身部3一侧的端部上并列地设置决定针杆摆动台18的基准位置的作为第一电气驱动装置的基准线电机40和作为决定其摆幅的第二电气驱动装置的摆幅电机41,从它们各自的输出轴直到针杆摆动台18,构成作为基准线变更机构和缝针摆幅变更机构的摆针机构42。

    在基准线电机40及摆幅电机41的输出轴上分别设置小齿轮40a,41a,基准线臂43的扇形齿轮43d及摆幅臂55的扇形齿轮55d分别啮合在这些小齿轮40a及41a上。摆针机构42如图2及图3所示,由基准线臂43、基准线杆44、联结杆45,摆针凸轮杆46、摆针杆47、联结轴48、摆针臂49、摆针凸轮54、摆幅臂55及摆幅杆56等构成。

    基准线臂43由以贯通缝纫机1的状态可自由旋转地支承的旋转轴43a,其基端一侧固定在该旋转轴43a的一端、其自由端一侧具有扇形齿轮43d的齿轮部43b,以及其基端一侧固定在旋转轴43a的另一端的叉状部43c构成,所有上述这些部分均随着基准线电机40的驱动,以旋转轴43a为轴心进行整体地旋转。

    并且,在缝纫机1的外部,将基准线臂43的扇形齿轮43d啮合到小齿轮40a上,另一方面,在缝纫机1的内部,用水平销44a将具有相同形状的叉状基准线杆44的端部可自由摆动地连接到基准线臂43的叉状部43c内。在该基准线44的叉状部内,可自由摆动地用水平销44b连接有联结杆45的一个端部,而用水平销45a将摆针凸轮杆46可自由摆动地连接到该联结杆45的另一个端部上。

    进而,用水平销46a将摆针杆47的前端可自由摆动地连接到该摆针凸轮杆46的下端部上。该摆针杆47的基端部固定在与上轴6平行地设置于臂部4内的联结轴48的基端部上。在该联结轴48的前端上固定有摆针臂49的基端部,针杆摆动台18经由图中未示出的六角形橡筋线等可自由摆动地连接到该摆针臂49的前端部上。

    这里,摆针凸轮杆46的上部为コ字形敞开的凸轮卡合凹部46b,摆针凸轮54借助偏心凸轮卡合到该凸轮卡合凹部46b上。

    此外,该摆针凸轮54备有副轴53,该副轴53经由减速齿轮51、52以1/2的减速比传递上轴6的旋转。

    此外,摆幅臂55由以下部分构成:以贯通缝纫机1的状态可自由旋转地支承的旋转轴55a,其基端一侧固定在该旋转轴55a的一端、其自由端一侧备有扇形齿轮55d的齿轮部55b及基端一侧固定在旋转轴55a另一端上的臂部55c,这些部分随着摆幅电机41的驱动以旋转轴55a为轴心整体地旋转。

    并且,在缝纫机1的外部,将摆幅臂55的扇形齿轮55d啮合到小齿轮41a上,另一方面,在缝纫机1的内部,将摆幅杆56的一个端部通过水平销56a可自由摆动地连接到摆幅臂55的臂部55c上。该摆幅杆56的另一端经由水平销44b可自由摆动地连接到前述联结杆45及基准线杆44上。

    另外,在基准线臂43的扇形齿轮43d附近设置用于检测基准线位置的基准线原点检测传感器57,同样地,在摆幅臂55的扇形齿轮55d附近也设置用于检测缝针的摆动幅度的摆幅原点检测传感器58。所述基准线原点传感器57和摆幅原点检测传感器例如可以由光电传感器构成。

    此外,在副轴53一侧的减速齿轮52的一个侧面上,设置由磁性传感器构成的摆针左右位置检测传感器59(基准线侧摆针侧检测传感装置),在减速齿轮52上设置左右位置检测用磁铁52a。

    主轴6上的减速齿轮51每转二转,前述减速齿轮52转一圈,即,当缝针上下运动两次时,减速齿轮52转一圈。当缝针9位于上部停止位置且处于在向基准线一侧摆动的旋转相位时,摆针左右位置检测传感器59与磁铁52a处于对向位置。

    借助上述摆针机构42,通过作为电气驱动装置的基准线电机40和摆幅电机41的分别驱动,从基准线臂43开始经由基准线杆44,或者从摆幅臂55开始,经由摆幅杆56,再分别按以下顺序,经由联结杆45、摆针凸轮杆46、摆针杆47、联结轴48、摆针臂49及摆针凸轮54分别传递摆动运动,针杆摆台18以上端部的摆动支轴18a为支点改变基准线或摆幅。

    即,相对于基准线,利用由脉冲电机构成的基准线电机40的驱动,经由基准线臂43、基准线杆44、联结杆45、摆针凸轮杆46,摆针杆47、联结轴48、摆针臂49及摆针凸轮54传递摆动运动,通过针杆摆动台18以上端部的摆动支轴18a为支点摆动来改变基准线。这就是基准线变更机构。

    此外,对于摆幅,利用由脉冲电机构成的摆幅电机41的驱动,经由:摆幅臂55、摆幅杆56、联结杆45、摆针凸轮杆46、摆针杆47、联结轴48、摆针臂49及摆针凸轮54传递摆动运动,通过针杆摆动台18以上端部的摆动支轴18a为支点摆动来改变摆幅。这就是缝针摆幅变更机构。

    这里,摆针机构42中,当以基准线位置为基准,摆幅向左侧摆(摆幅增大)、摆针凸轮54的凸轮顶部位于基准线一侧时,由基准线凸轮43的位置决定针落点。

    此外,当摆针凸轮54的凸轮顶部位于摆幅一侧时,由相对于基准线位置的摆幅量决定针落点。

    在缝制时,备有经由减速齿轮51、52对由主电机5的驱动而旋转的上轴6所产生的旋转进行传递的副轴53的摆针凸轮54以1/2的减速比进行旋转,将该摆针凸轮54卡合到凸轮卡合凹部46b上的摆针凸轮杆46作往复运动,该摆针凸轮杆46的这一往复运动,经由摆针杆47、联结轴48、摆针臂49及摆针凸轮54传递给针杆摆动台18。

    从而,根据前述基准线及摆幅的变更,以上端部的摆动支轴18a为支点,针杆摆动台18作往复运动,形成扣眼锁边的平行部(侧线迹部)及加固部(加固线迹部)的线迹。

    本实施的夹线装置A(图1)设置在缝纫机1的臂部4上,对上线施加张力并对上线的张力进行控制。

    夹线装置A如图4和图5所示,备有基座构件69、一对夹线板66、67,作为驱动装置的电磁线圈60,可动销68,以及兼作缝纫机1的控制用的对电磁线圈60进行驱动控制的控制电路(图中省略)等。

    夹线板66、67是在一对夹线盘(固定盘66与可动盘67)之间夹持上线并对该上线给予张力的同时,可利用电磁线圈60的推力在缝制过程中使上述抵抗力连续变化的夹线板(主动张力)。

    螺栓71、71插入穿过基座构件69的螺栓贯通孔69a、69a、臂部支架81A的螺栓贯通孔81Aa、81Aa中,螺纹旋接到电磁线圈60的螺纹孔60a、60a中。从而,分别由螺栓71、71整体地将基座构件69固定在臂部支架81A的外侧,将电磁线圈60固定于臂部支架81A的内侧。

    可动销68具有一端侧的螺纹部68b及未车螺纹的位于另一端的轴部68a,插入并贯通夹线盘(固定盘66和可动盘67)中央的贯通孔66a、67a及基座构件69的贯通孔69b中,螺纹旋接到柱塞(可动部)61前端的螺纹孔61a中。可动销68和柱塞61的固定位置可通过螺母70的紧固适当调整。在固定可动销68时,使轴部68a处于固定盘66与可动盘67的部分处。

    在可动销68上设有作为导向装置的狭槽68c以及穿线孔68d,上线L经由狭槽68c一直通到其内端的穿线孔68d之后,由固定盘66和可动盘67夹持在两个夹线盘之间设定。在固定盘66和可动盘67被设定的状态,穿线孔68d处于和固定盘66与可动盘67之间的压紧面重合的位置,并且,狭槽68c的入口处于离开上述压紧面的位置处,因此,在两个夹线盘被设定的状态下,缝纫机不会从夹线盘66、67中脱落。

    图6是夹线装置A的电磁线圈60的剖面图。

    电磁线圈60由机壳62,线圈支架63,线圈64,柱塞61,以及磁性构件65构成。柱塞61可在轴向方向上移动并且不可旋转地支承在轴承62A、62B上。固定在柱塞61上的磁性构件65为圆筒状,在其一部分上形成直径不同于轴的中心部分的直径的阶梯部65a。从而,通过这种形状获得推动力与行程无关的特定行程区间W(图4)。

    该电磁线圈60在通过的电流一定时,可获得推动力与柱塞61的行程无关的特定的行程区间W。

    在上述夹线装置A中,可动销68与柱塞61的固定位置可通过螺母70的紧固进行适当的调整,而在柱塞61作用于夹线盘66、67上时的柱塞61的行程区间,包括上述特定行程区间W在内,由上述螺母70的紧固位置设定。这里,所述柱塞61作用到夹线盘66、67上的状态是指从一对夹线盘(固定盘66,可动盘67)夹在基座构件69与可动销68上并相互接触的状态一直到上线夹持在一对夹线盘中间的状态为止。

    为将作用于夹线盘66、67上的柱塞61的行程设定在特定的行程区间W内,例如,可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即,在螺母70松开的状态下,一面测量突出到电磁线圈60的后方的柱塞61的前端的突出量W,一面在可动盘67与固定盘66与基座构件69接触的状态下旋转可动销68,使突出量对应于特定行程区间W的位置,在该位置处将螺母70紧固,固定可动销68及柱塞61。

    该柱塞61的行程,有必要相当于在缝纫机中所使用的最粗的缝制线的粗细值(约1mm),至少有必要相当于通常使用的缝制线的粗细的值(0.2~0.3mm)。此外,在极粗或者通常使用的缝制线的粗细程度上再稍加补偿值(以0.1mm为单位)进行设定也可以。

    此外,驱动夹线器的驱动装置不限于本实施例的特定电磁线圈60,也可采用步进电机、音圈电机等各种驱动装置。

    下面,根据图7的控制框图,对本实施例的控制进行说明。

    该控制装置由以下各部分构成:CPU(中央处理器)100、RAM(随机存取存储器)102、ROM(只读存储器)101、对各脉冲电机的旋转量进行计数的Y进给计数器103、基准线计数器104、以及摆针计数器105、对切布刀的驱动次数进行计数的切布刀计数器106、对各脉冲电机进行驱动的Y进给脉冲电机驱动器111、基准线脉冲电机驱动器112、以及摆针脉冲电机驱动器113、将各种传感器及各驱动部的驱动器和操作面板110等与CPU100连接起来的I/O接口109、对驱动缝纫机的缝纫机电机5进行驱动控制的缝纫机电机驱动器115、对缝纫机5的旋转量作为上轴6的旋转角进行编码的缝纫机电机编码器119、驱动夹线装置A的电磁线圈60的电磁线圈驱动器120、驱动使压布板15上升的压板电磁线圈122的压板上升电磁线圈驱动电路121、驱动使切布刀16下降的切布刀下降气缸30的切布刀下降气缸驱动电路123、以及,根据预定的中断条件(表示各脉冲电机的旋转量的计数值、布的进给位置、上轴6的旋转角度等)向CUP100输出中断信号的中断控制器108等。

    在上述缝纫机驱动器115上,除连接缝纫机电机5之外,还连接有:用于检测缝纫机针9在上部位置的缝针上部位置传感器116、用于检测压布板15及布保持板14的基准位置的进给基准位置传感器117、检测上轴6的旋转角度的TG(转速表传感器)发生器118等。

    在I/O接口109上,除连接有操作面板110及各驱动部的驱动器及驱动电路之外,还连接有:检测切布刀16的下降用的到下降检测开关34、检测压布板15的下降的压板下降检测开关28、用于检测由压布板15和布保持板14组成的布进给机构在原点位置的状态的Y进给原点传感器26、表示摆针机构的基准线位置处于原点的基准线原点传感器57。表示摆针机构的摆幅处于原点的摆针进给原点传感器58、指示压布板15的下降的压板开关124,以及指示缝纫机电机5的驱动开始的开始开关125等。

    CPU100,以RAM102规定的区域作为作业区域按照存储在ROM101中的控制程序,一面输入来自操作面板110的数据及来自所连接的各种传感器的检测信号,一面通过各驱动器进行对各种驱动部的控制。

    ROM101中,对从操作面板110输入的各种设定参数进行设定处理及对各种缝制图案进行运算运算,同时存储根据缝制图案对扣眼锁边进行缝制的缝制处理等用的控制数据及控制程序。本实施例的扣眼锁边缝纫机1,从操作面板110进行各种设定数据输入,进行各种缝制图案的运算以及对扣眼锁边缝纫机1进行驱动控制,进行各种缝制图案的扣眼锁边缝制。

    首先,对由图8所示的操作面板110所输入的各种设定数据项目进行说明。

    即,关于图9所示的扣眼锁边线迹的各部分的长度数据,可以设定“切布长度数据”a、“切刀宽度数据”b、“加固线迹长度数据”c。“加固线迹宽度数据”d、“侧线迹针距数据”e、“加固线迹针距数据”f、“剪切刀  第一加固线迹之间的间隙长度数据”g、以及“剪切刀-第二加固线迹之间的间隙长度数据”h。

    此外,还可设定表示夹线装置A的电磁线圈60的修正值的“主动张力修正数据”、作为在各缝制时刻的张力数据的“侧线迹张力数据”、“加固线迹张力数据”、“线迹开始张力数据”、“线迹终止时的张力数据”、以及“断线时的张力数据”。

    进而,对于本发明,还可以设定“加强线迹选择数据”、“加强线迹针距调节数据”、“加强线迹宽度调整数据”、“装饰线迹选择数据”、“装饰线迹针距调整数据”、“装饰线迹宽度调整数据”、“加强线迹的线张力调整数据”、“装饰线迹的线张力调整数据”等。此外,还可以分别对左、右加强线迹设定“缝制加强线迹时线迹开始基准线位置”。也可分别对左、右装饰线迹设定“缝制装饰线迹时线迹开始基准线位置”。

    而将“加强线迹选择”的数据项目中,通过将其置为“1”来选择单层加强线迹,而当输入“0”时,则选择不缝制加强线迹,同样地,在“装饰线迹选择”数据项目中,通过选择“0”或“1”来选择是否要缝制装饰线迹。

    使用者首先对上述各设定数据进行从操作面板110的输入设定处理。在输入的各数据项目中,存储有预先默认的设定数据或上一次输入的设定数据,使用者仅输入并改变有必要变更的数据项。

    在设定数据的各项目中,预先存储有表示对应于该项目能够输入的数据值范围的设定范围数据,在输入的数据超出这一设定范围数据时,则被判定为错误。此外,根据不同的数据,有时也设定默认值。

    上述设定数据,可对应于图案号码进行多组注册,使用者选择任意的缝制图案号码将其调出,读入对应于该号码的设定数据组用于实际缝制控制。

    下面,根据图10至图13所示的流程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操作进行说明。

    在图10中,当操作者由面板110设定必要的数据(S-0)接通开始键125时,根据事先由面板110输入的设定数据(图8)通过运算决定缝制数据(S-2)。

    利用该运算设定,由面板110对前述加强线迹的针距、加强线迹的宽度、加强线迹的线张力、装饰线迹的针距、装饰线迹的宽度、装饰线迹的线张力附加修正数据。然后使压布板15下降并夹持在载置于布保持板14上的被缝制物(图中未示出)(S-3)。

    当再次接通开始键125时,由加强线迹子程序(S-5)进行处理。在图11中,当加强线迹选择数据为“0”时,(S-9),接着由下面的装饰线迹子程序处理(S-6)。

    在图12中,当装饰线迹数据为“0”时(S-20),由下面的锁边线迹子程序(S-7)处理。当锁边线迹子程序结束时,用于使切布刀16上下运动的切布刀下降用气缸30动作(S-8)。

    下面对图11中的流程图内加强线迹选择数据为“1”时,根据图14所示的线迹形状加以说明。在图14中,i是侧线迹的宽度,可由加固线迹的宽度d和刀的宽度b由公式I=(d-b)/2求出。j是加强线迹的宽度,它等于在默认值上加上由面板设定的调整值。该默认值设定为j=i/3。R1、R2是左、右加强线迹的右侧边缘,被用作基准线的位置。此外,L1、L2为加强线迹的左侧边缘,是从基准线起的摆动幅度的位置。

    当加强线迹选择数据为“1”时,进行加强线迹的线张力的设定(S-10)。当要把该加强线迹的线张力设定为直线锁边线迹、即上下线的线迹节点位于被缝制的布料内的位置上的张力时,向电磁线圈60提供电流。由于电磁线圈60几乎不改变行程地改变夹线盘66、67的线夹持力,在时间上几乎是瞬间被设定的。

    其次,为移动到左侧线迹的开始位置(P1),控制Y进给、基准线、摆幅电机20、40、41(S-11)。

    接着,从加强线迹起始点P1起开始进行缝制,利用所设定的加强线迹的针距,通过在以所设定的加强线迹的宽度所决定的起始右侧边缘R1与左侧边缘L1上交互落针的“之”字形线迹,由图14的下部开始向上部形成左侧的加强线迹(S-12)。这一加强线迹的针距由默认值设定,与扣眼锁边线迹的侧线迹针距相比而言,它是非常细的针距。

    利用从面板110设定的切布长度a、切刀-第一加固线迹间的间隙长度g、切刀-第二加固线迹之间的间隙长度h,由公式V=a+g+h求出侧线迹的长度V,加强线迹的长度设定为与此相同的长度,利用由面板设定的加强线迹的针距(图8中的项目No.20)与该加强线迹的长度,在前述缝制数据处理(S-2)中计算出缝制于它们之间的针数(Na)。

    当利用缝纫机针的位置信号对每一个针计算出来的针数(N)与设定值(Na)一致时(S-14),为了移动到右侧线迹的开始位置P3,对基准线、摆幅脉冲电机40、41进行控制(S-15)。

    此外,当从左侧加强线迹的最后落针位置P2移向右侧线迹的开始位置P3时,通过使一部分针落在第一加固(上侧)部的中间位置P5上,将这些位置作为回避位置使过渡线隐藏在第一加固线迹内。

    然后,从右侧加强线迹的开始点P3开始缝制,与前面一样,利用所设定的针距在前述右侧边缘R2与左侧边缘L2上交互地落针,从图14的上方开始向下形成预定针数Na的加强线迹(S-16)。然后,停止在针的上部位置处。

    由于该加强线迹是由上面所述的线迹针距很细的“之”字形线迹形成的,布料纤维受到线迹中的线的约束,纵、横方向的布料纤维不会脱落或松散。虽然该线迹的针距以极细的方式设定时是最佳的,但比衣料的纤维稍粗一些在效果上也没有什么影响。

    此外,加强线迹在形成扣眼锁边线迹的侧线迹时,产生在其中心部沿着扣眼隆起的效果,给予扣眼锁边线迹一定的手感。

    此外,在前述右侧加强线迹的最后落针位置P4处尚未结束、向下面的装饰线迹或扣眼锁边线迹继续时,通过使缝针落在第二加固线迹部(下侧)的中间位置P6处,可使过渡线位于第二加固线迹部内。

    下面,在图12的流程图中,对于装饰线迹选择数据为1时,根据图15所示的线迹形状进行说明。

    装饰线迹的张力设定成大体上加强线迹的情况相同,以便使其成为直线锁边线迹(S-21)。然后,控制Y进给、基准线、摆幅的各脉冲电机20、40及41,以便从前述加强线迹的最终位置P4或中间位置P6连续地移动到左侧线迹的起始位置P7(S-22)。

    装饰线宽度,其默认值被设定为零,即直线线迹,但在图15的实施例中,通过面板的设定,将其调节为稍有“之”字形的状态。此外,装饰线迹的针距设定得比扣眼锁边线迹的侧线迹的针距大得多。

    基于这一设定,借助于前述装饰线迹的针距和前述侧线迹的长度V计算的设定针数Nb,在左侧加强线迹上形成装饰线迹(S-25)。从左侧的最后落针位置P8移动到右侧线迹的起始位置P9,但和修正线迹时一样,也可以在加固线迹部内的中间位置P10处落针。同样,在右侧加强线迹上形成预定针数Nb的右侧装饰线迹(S29)、在最终位置P11处停止在针的下部位置(S30)。该装饰线迹与加强线迹同时于扣眼锁边线迹的侧线迹形成时,在其中心部沿扣眼产生隆起的效果,给予扣眼锁边极为优异的手感。

    下面参考图13对锁边线迹的子程序进行说明。

    从前述装饰线迹的最终位置P11或者第二加固线迹部中央的中间位置P12移动到锁边线迹的开始位置P13(S31)。侧线迹的张力设定为设置成双反面线迹,即,上下线的节点位于布料上的侧线迹中央部位置处地在面板110上设定为强的线张力(S-32)。而且,增大向前述电磁线圈60上提供的电流量,如前面所述,瞬间增大对夹线盘66、67的夹持力。

    然后当左侧线迹形成预定的针数(Nc)时(S-35),设定加固线迹的线张力(S-36)。由于该加固线迹的线张力象直线锁边线迹那样设定成弱的线张力,所以当减少前述电磁线圈60的电流时,和前面所述一样,瞬间减小夹线盘66,67的夹持力。

    当预定针数(Nd)的第一加固线迹结束时(S-39),和前面所述一样,设定侧线迹的线张力(S-40),增大前述电磁线圈60的电流以增大对夹线盘的夹持力,然后形成预定针数(Ne)的右侧线迹(S-43)。

    当预定针数(Ne)的右侧线迹结束时,进行加固线迹线张力的设定(S-44),减少前述电磁线圈60的电流以减小对夹线盘的夹持力,然后形成预定针数(Nf)的第二加固线迹(S-47)。

    然后,借助线迹结束时线张力设定(S-48),在调整电磁线圈60的电流之后,停止在针的上部位置处(S-49)。

    之后,按照断线子程序(S-50),为进行线的切断,按照公知的方式,控制Y进给脉冲电机20,利用伴随着压板15的移动而产生的线切断机构(图中未示出)的机械动作,开闭切线剪刀,切断缝制线。这时,利用切断线时的张力设定,调整电磁线圈60的电流。在本实施例中,表示的是在先形成对应于两个侧线迹部的加强线迹之后,再开始扣眼锁边线迹的顺序,但是,也可以在扣眼锁边线迹开始之后,在各侧线迹即将形成之前形成加强线迹。即,在线迹已出现在外侧的侧线迹之后,随即形成加强线迹。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是相对于由平缝形成扣眼锁边线迹的缝纫机进行说明的,但也可以对由链式线迹形成可以锁边的缝纫机加以实施。此外,扣眼锁边可以是直扣眼锁边,也可以是圆孔扣眼锁边。

    进而,在本实施例中,说明了加强线迹的针距、幅度由操作者输入设定的情况,但是也可以按照锁眼线迹的针距、宽度进行计算并自动设定成针距更细、宽度更窄,或者设定成默认值。同样地,装饰线迹的针距、宽度也可以设定为默认值。

    进而,实施例中说明了对于加强线迹和装饰线迹的线的张力设定是在默认值的基础上从面板110上输入调整值来进行设定的情况,但是,也可以象直线锁边线迹那样,操作者由面板110重新设定。

    进而,在本实施例中,说明了在锁边之前形成加强线迹,装饰线迹的情况,但也可以每次形成锁边线迹的一个侧线迹,在即将形成每一侧线迹之前,形成加强线迹和装饰线迹。

    进而,在本实施例中,说明了由比侧线迹宽度窄、密度高的“之”字形线迹形成的加强线迹的情况,但是,在设定加强线迹的宽度时,输入“0”,通过形成设定比侧线迹密度更高(即更小的)针距来形成直线线迹的加强线迹,由于缝针落在各纤维中或者只夹持少量的纤维,和用“之”字形线迹的一样,可由缝制线约束衣料的纤维,从而可获得同样的效果。

    上述“之”字形线迹或直线线迹的针距,有必要根据衣料纤维的粗细、粗糙度等来选择,但针距越细(小),加强效果越大。

    下面,根据图16~19,对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缝纫机和图1~图6所示的缝纫机一样,其控制框图也和图7相同。本实施例中,在形成扣眼锁边线迹之前,在侧线迹和加固线迹的形成位置处形成重叠线迹,该重叠线迹是通过多次反复由比侧线迹的宽度窄的“之”字形线迹或直线线迹形成的加强线迹构成的,而且,这时应当使缝针不落在同一点上。

    由操作面板110除设定和第一实施例的情况相同的数据(图8)之外,还可以设定图17(A)所示的加强线迹针距“s”,图17(B)所示的纵向偏移量“t”,图17(C)所示的横向偏移量“u”。这里,所谓纵向偏移量是指在多次反复加强线迹形成重叠线迹时,每次反复时加强线迹的起始点相对于上一次的加强线迹的起始点沿扣眼方向错开时的偏移量,所谓横向偏移量是指在多次反复加强线迹形成重叠线迹时,每次加强线迹的开始点相对于上一次加强线迹的开始点的落针位置,在垂直于扣眼的方向错开时的偏移量。在图17(B)和图17(C)中,表示进行两次加强线迹的例子。此外,在图17(B)中,为了图示方便,第二次加强线迹的宽度画得比第一次加强线迹的宽度宽,但在实际上它们的宽度相同,在各加强线迹的平行部它们大部分是重合的。此外,P1~P14是第一次的加强线迹的落针位置,P15~P28是第二次的加强线迹的落针位置。从而,在这种情况下的纵向偏移t、横向偏移u就是第二次加强线迹的开始点P15相对于第一次加强线迹的开始点P1的纵向和横向偏移量。此外,在图17(A)中,L’,R’分别表示在左、右侧线迹位置上形成的加强线迹的横向位置。

    下面,根据图18和图19所示的流程图,对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在图18中,操作者从操作面板110设定必要的数据(S-51)。当开始键125或设在操作面板110上的准备键接通时,根据预先由操作面板110输入的设定数据(图8、16)通过运算处理确定缝制数据(S-53)。此外,在流程图中给出了没有开始键而采用准备键的例子。

    利用该运算设定,和第一实施例一样,在由面板110对加强线迹的针距,加强线迹的宽度,加强线迹的线张力等添加修正数据的同时,进行如图19所示的本实施例特有的运算(后面将述及)。通过再次接通准备键,可以重新设定数据(S-54)。此后,使被缝制物就位(S-55),当按下开始键125时(S-56),进行加强线迹的缝制(S-57)。在加强线迹缝制结束后,进行锁边线迹的缝制(S-58)。当锁边线迹缝制完毕时,令切布刀下降气缸30动作(S-59),使切布刀16上下运动。此外,锁边线迹的子程序和与说明有关第一实施例的图13所示的情况相同。

    下面,按照图17所示的线迹形状对示于图19的流程中的运算进行说明。和第一实施例一样,由面板110所设定的切布长度a、剪切刀—第一加固线迹之间的间隙长度g以及剪切刀—第二加固线迹之间的间隙长度h,利用公式V=a+g+h求出侧线迹的长度V,加强线迹的长度设置成等于该长度V,利用由面板设定的加强线迹的针距(图16,No.10)及该加强线迹的长度等,进行第一次加强线迹的落针点计算(S-60)。其次,将变量n置为1(S-61),一直到n达到加强线迹的缝制次数为止,对各加强线迹的针落点进行运算(S-62~S-64)。即,在图17(B)的场合,将向纵向平行移动(t×n)的位置作为针落点的位置,在图17(C)的场合,向横向平行移动(u×n)的位置作为针落点的位置。当n达到加强线迹的次数时,对锁边线迹的针落点进行运算(S-65)。此外,最好设置一种装置,用于将各加强线迹的上端和下端的落针位置,即在第一次加强线迹场合的P7和P14,在第二次加强线迹时的P21和P28全部引入加固线迹的形成位置中。例如在S-63的运算时,第n次加强线迹的上端或下端的落针位置脱离加固线迹的形成位置的场合,可以在面板110或图中未示出的显示板等上显示错误信息。同样地,在图17(C)的场合,最好设置用于使各加强线迹的右侧边缘和左侧边缘的落针位置全部都纳入锁边线迹(侧线迹)的形成位置的装置。例如,在第一次加强线迹的情况下的P1与P13、在第二次加强线迹的情况下的P15和P27中任何一个脱离锁边线迹的形成位置时,同样可显示出错误信息。

    另外,上面说明了沿着扣眼的方向与垂直于扣眼方向错开的例子,但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使重叠针迹的各个加强线迹的针距S各不相同。例如设定从操作面板110输入设定的图16设定数据项目的No.15“加强线迹针距变化”S’。图18的流程图也同样适用于这种情况,图19中的落针运算,仅将步骤S-63的处理改成“相对于一次的落针,令加强线迹针距为S+n×S’”,其它均不变。

    此外,对上述第二实施例,仅以将线迹作为加强线迹的例子进行说明,但也可采用比侧线迹部宽度窄的“之”字形线迹作为加强线迹。在以这种“之”字形线迹作为加强线迹的场合,还进一步可以使加强线迹的宽度不同。例如设定从操作面板110输入设定的图16中设定数据项目No.16“加强线迹宽度”D和No.17的“加强线迹宽度的变化量”D’。图18的流程图同样也适用这种情况,落针运算,仅将图19的步骤S-63的处理换成“相对于第一次落针,令加强线迹的宽度为D+n×D’”,其它不变。

    当在侧线迹和加固线迹的形成位置上形成由多次重复形成的重叠线迹时,如果在各个加强线迹中的针落到同一位置时,会发生被缝制物的纤维被针切断造成衣料纤维断线或者由针切断已缝制好的线等情况,使强度不够。此外,由于在同一位置处重复缝制多次,针线环路不稳会造成跳线或断线等线迹不良等情况。然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针不落在同一点上,可消除切断衣料纤维及线迹不良等情况,可大幅度提高被缝制物的质量。

    下面根据图20说明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适用于本实施例的缝纫机和图1~图6所示相同,控制框图也与图7所示控制框图相同。本实施例的结构为,在扣眼锁边线迹形成前,在左右侧线迹的形成位置上形成由比侧线迹的宽度窄的“之”字形线迹或直线线迹构成的加强线迹,这些左右加强线迹的各开始位置P1,P8可向与扣眼垂直的方向变化。即,可以设定由操作面板110输入设定的图16的设定数据项目NO.18的“左加强线迹的x方向开始位置”L’,No.19的“右加强线迹的x方向开始位置”R’。其中,xy方向为图20所示的方向。

    在被缝制物缝制加强线迹和侧线迹时,由于布的伸缩作用,有时,左右加强线迹129L、129R的x方向位置L’、R’,即在“之”字形线迹的场合,x方向的中心与左右侧线迹130L、130R的x方向的中心130Lc、130Rc偏移,对被缝制品的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在由被缝制物的性质可以预测出该偏移量的情况下,利用本实施例,通过调整左右加强线迹的x方向开始位置,有可能使加强线迹与侧线在x方向上的中心一致。此外,在图16中,将“左加强线迹的x方向的开始位置”L’与“右加强线迹的x方向开始位置”R’作为相互独立的可设定项目表示出来,但也可以将左右加强线迹的x方向开始位置作为一个整体对待,使L’和R’仅变化相同的量。此外本实施例也可适用于第一实施例中的加强线迹和装饰线迹。即,图14、图15的R1、R2或L1、L2是可以变化的。进而,本实施例也适用于如第二实施例中那种通过多次重复加强线迹形成重叠线迹的情况。即,可以变化图17中的R’、L’。

扣眼锁边缝纫机及其线迹的形成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扣眼锁边缝纫机及其线迹的形成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扣眼锁边缝纫机及其线迹的形成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扣眼锁边缝纫机及其线迹的形成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扣眼锁边缝纫机及其线迹的形成方法.pdf(4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扣眼锁边缝纫机,具有线迹形成装置,所述线迹形成装置用于形成由沿被缝制物上切开构成的扣眼的两侧的一对侧线迹和在前述扣眼的至少一端处形成连接两个侧线迹的加固线迹构成的扣眼锁边线迹,在该缝纫机中,于前述侧线迹形成之前,在前述侧线迹的形成位置上形成宽度小于侧线迹的高密度“之”字形线迹。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缝纫;绣花;簇绒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