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D神经网络控制器.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896862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253.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9117277.9

申请日:

1999.12.07

公开号:

CN1299082A

公开日:

2001.06.13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授权公告日:2004.2.4|||授权|||公开|||实质审查的生效申请日:1999.12.7

IPC分类号:

G05B13/02; G05B11/42; G05B15/00; G05D23/19

主分类号:

G05B13/02; G05B11/42; G05B15/00; G05D23/19

申请人:

广州大学;

发明人:

舒怀林

地址:

510091广东省广州市麓景西路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广东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关家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自动控制器,特别是一种PID神经网络控制器,属自动控制领域。它是一种多层前向神经网络,由比例神经元、积分神经元和微分神经元互相连接构成,使用于多种类型的系统控制,不需要测量或辨识被控对象的内部结构和参数,具有常规控制器无法比拟的优点。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PID神经网络控制器,包括计算机控制软件及硬件电路, 其特征是计算机软件为一个多层前向神经网络,结构分为三层,其 中输入层包括两个神经元,中间层(又称为隐含层)包含三个神经 元,输出层有一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的输入-输出函数分别为比例、 积分和微分函数。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硬件电路包含单 片机(含复位及晶振)电路、模拟量输入电路、光电耦合开关量输 入电路、控制量输出电路及稳压电路。
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片 机电路是采用89C51型单片机。
4: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拟 量输入电路采用ADC0809模数转换器。

说明书


PID神经网络控制器

    本发明涉及神经网络控制器,特别是一种PID神经网络控制器,属自动控制领域。

    在已有技术中,应用在自动控制系统的神经网络控制器存在较多不足,例如:学习收敛速度很慢;容易陷入局部极小点;仅具有静态映射特性,在本质上不适应控制系统对动态特性的要求;结构不确定,实际使用困难;控制性能指标不匹配,难以与控制系统所要求的响应快、超调小、无静差等动态和静态性能指标相联系,系统全过程稳定性难以保证。另一方面,按偏差的比例、积分、微分的控制器(PID控制器)历史最悠久、应用最广泛,但由于PID控制规律是一种线性的控制规律,它仅在简单的线性单变量系统中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而在复杂系统的控制中效果不佳。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PID神经网络控制器,它综合了传统PID控制理论和神经网络的优点。

    下面结合附图1~附图9对本发明基本原理作详细说明:本发明采用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电路相结合来实现。计算机软件根据下述网络结构,按图7程序流程图编制执行。PID神经网络是一种多层前向神经网络,由比例(P)神经元、积分(I)神经元和微分(D)神经元互相连接构成,这些神经元的输入一输出函数分别为比例、积分和微分函数。PID神经网络分三层组成,其中输入层包括两个神经元,中间层(又称为隐含层)包含三个神经元,输出层有一个神经元。网络结构如图1。PID神经网络通过以下计算公式实现,输入层的两个神经元接受外部输入信息,其中一个接受目标值或给定值u1,另一个接受被控变量值u2。输入层的神经元输入-输出特性为上下限幅的单位比例函数,见下式:

    隐含层神经元的输入为前一级的输出加权总和。计算公式为uj″(t)=Σi=12wijxi(t)---j=1,2,3]]>

    隐含层三个神经元分别完成比例、积分和微分运算,它们的输入-输出特性分别为比例、积分和微分函数,如下各式:输出层神经元输入为前一级的输出总和,计算公式为:u′′(t)=Σi=13wix′i(t)]]>

    输出层神经元的输入-输出特性也为上下限幅的单位比例函数,见下式PID神经网络通过连接权值的递推修改算法实现网络控制性能的优化,此权值递推算法采用神经网络的反向传播算法。根据上述的网络理论和公式,本发明采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予以实现。本发明硬件电路中的单片微机U1采用89C51型是控制器地核心器件,它完成控制器的所有计算和输入、输出控制工作;数/模转换器U2采用ADC0809型在单片机U1的控制下,将被控对象的实际值VI和给定值VP转换为数字量,送入单片机(图3);光电耦合开关量输入电路(图4)中的光电耦合器件U6、U7、U8、电阻R7、R8、R9、R12、R13、R14、R15、R16、R17、电容C5、C6、C7、发光二极管D10、D11、D12实现外部开关信号与单片机之间的隔离传输功能。外部开关信号通过K1、K2、K3送入,当K1、K2、K3端为低电平时,P13、P14、P15端分别为低电平,当K1、K2、K3端为高电平时,P13、P14、P15端分别为高电平;非门U4,光电耦合器件U5、放大器U3、电阻R1、R2、R3、R4、R5、R6、R10、R11、电解电容器C11构成控制量输出电路(图5)。当P10端由单片机U1输入为不同宽度的脉冲波时,VO端输出不同的电压值,送到执行机构;稳压电源电路(图6)中的整流二极管D1、D2、D3、D4将交流9伏电压整流为直流,电容C3、电解电容C12进行滤波,稳压器V1进行稳压,再通过电容C4、电解电容C13滤波,得到稳定的直流5伏电压,供单片机、数/模转换器、光电耦合电路、控制量输出电路使用。整流二极管D5、D6、D7、D8将交流15伏电压整流为直流,电容C9、电解电容C15进行滤波,稳压器V2进行稳压,再通过电容C8、电解电容C14滤波,得到稳定的直流12伏电压,供光电耦合电路、控制量输出电路使用。

    本发明的优点:PID神经网络属于多层前向神经网络的范畴,它具备多层前向神经网络的任意非线性逼近能力和其它优良的性能。PID神经网络中包含了具有微分和积分动态特性的处理单元,它是一种本质性动态网络,容易适应控制系统的要求,在构成控制系统时不必再附加其它部件。PID神经网络中比例元、积分元和微分元的存在,使PID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的响应快、超调小、无静差,符合控制系统对动态和静态特性要求。

    图1是本发明PID神经网络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PID神经网络控制器系统硬件组成原理框图。

    图3是单片机和模拟量输入电路图。图3中U1是单片机采用89C51型,U2是模数转换器采用ADC0809型。

    图4是光电耦合开关量输入电路图。图4中U6,U7,U8是光电耦合器。

    图5是控制量输出电路图。

    图6是稳压电源电路图。

    图7是PID神经网络控制器软件程序流程图。

    图8是PID申经网络控制器电路板布局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中用PID神经网络控制器控制管式电阻炉的系统框图。

    实施例:本发明PID神经网络控制器参照图1-图9设计,通过电路板式结构实现。各个部分在电路板上的布局如8图所示。实例中被控对象为一台管式电阻炉,功率1000瓦,电压220伏,要求控制其炉膛温度恒定。采用本发明实现的一台PID神经网络控制器,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通过执行机构(双向可控硅)调节电压(图9)实现了控制要求。

PID神经网络控制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PID神经网络控制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PID神经网络控制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PID神经网络控制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ID神经网络控制器.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自动控制器,特别是一种PID神经网络控制器,属自动控制领域。它是一种多层前向神经网络,由比例神经元、积分神经元和微分神经元互相连接构成,使用于多种类型的系统控制,不需要测量或辨识被控对象的内部结构和参数,具有常规控制器无法比拟的优点。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控制;调节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