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含苯并噻唑的1,4-戊二烯-3-酮类衍生物,同时还涉及该含苯并噻唑的1,4-戊二烯-3-酮类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及该含苯并噻唑的1,4-戊二烯-3-酮类衍生物在抗植物病毒方面的应用。
背景技术
天然产物结构新颖,药理活性多样,对人类以及环境毒副作用小,是创新药物、药物候选结构和药物先导结构的重要来源,所以是药物研究领域的基础和重点研究方向。
姜黄素是来源于姜科植物姜黄中的一种酚类色素,具有抑菌、抗病毒、抗癌、抗类风湿、抗氧化、消炎等多种生物活性。作为姜黄素类似物的1,5-二取代-1,4-戊二烯-3-酮类化合物,同样具有生物活性广谱和环境友好等优点,且较前者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因此,在其结构基础上开发出一种生物利用率较高的、同时具有广谱生物活性的姜黄素衍生物具有极大的可行性。
2013年,Luo等(Eur.J.Med.Chem.2013,63,662-669.)将喹唑啉类化合物引入到1,5-二芳基-1,4-戊二烯-3-酮的骨架中,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1E,4E)-1-芳基-5-(2-(4-氧代喹唑啉)苯基)-1,4-戊二烯-3-酮类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了抗TMV和CMV的生物活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药剂浓度为500μg/mL时,大部分合成的化合物对TMV和CMV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016年,Gan等(Pest Manag Sci.2016,72,534–543.)以1,4-戊二烯-3-酮为先导与1,3,4-噁二唑有机合成一系列含1,4-戊二烯-3-酮结构的化合物,并初步测定活性表明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TMV的抗病毒活性均高于其对照药剂病毒唑(Ribavirin)。
2013年,薛伟等(化学试剂.2013,35,201-205.)将肟酯结构引入到单羰基姜黄素衍生物1,5-二取代芳基-1,4-戊二烯-3-酮类化合物中,通过醚化、肟化、最后酯化合成了一系列不对称的1,5-二取代芳基-1,4-戊二烯-3-酮肟酯类姜黄素衍生物,并测试了该系列化合物对小麦赤霉病菌、辣椒枯萎病菌和苹果腐烂病菌的抑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浓度为500μg/mL时,该系列化合物对三种病菌均表现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近年来,杂环化合物已经成为新农药研究的重要对象,苯并噻唑类作为稠杂环的一员,该类化合物有着独特的药理活性,并且低毒、高效等特点,在新药物的创制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农药方面,应用非常广泛,具有诸如抗病毒、抑菌、除草、杀虫、杀螨、植物生长调节等生物活性。目前,市场上已出现许多含苯并噻唑结构的高效农药。
2007年,王伟等(有机化学,2007,27,279-284.)报道了几个含苯并噻唑的新化合物,生物活性测试表明,这几个化合物均有良好的抗TMV活性,其中一个略高于宁南霉素(Ningnanmycin)。
2014年,Xiao等(Bioorg.Med.Chem.2014,24,3452-3454.)报道了一系列含有苯并噻唑和喹唑啉的β-氨基酸酯衍生物,并进行了抗TMV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浓度为500μg/mL时,部分化合物对TMV均有较好的抗病毒活性,接近于商品药宁南霉素(Ningnanmycin)。
2013年,Manavendra等(Eur.J.Med.Chem.2013,63,635-644.)为了开发新型抗菌剂,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苯并噻唑类似物,并筛选这些化合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以及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其中一个化合物对所测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显示出对比商品药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两倍的活性,部分化合物表现出中等以上的抑制真菌活性。
目前还未见有将苯并噻唑引入戊二烯酮结构,并关于抗植物病毒活性的相关报道。本发明将具有较高活性的苯并噻唑引入到姜黄素衍生物1,4-戊二烯-3-酮结构中,设计合成一系列含苯并噻唑的1,4-戊二烯-3-酮醚类化合物,并进行抗病毒活性测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对烟草花叶病毒拥有较好的抗性,反应条件较为温和,后处理简单,产率较高的含苯并噻唑的1,4-戊二烯-3-酮类衍生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该含苯并噻唑的1,4-戊二烯-3-酮类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该含苯并噻唑的1,4-戊二烯-3-酮类衍生物在抗植物病毒活性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的一种含苯并噻唑的1,4-戊二烯-3-酮类衍生物,其通式如下所示:
其中,R为苯基、取代苯基或芳杂环基。
上述的一种含苯并噻唑的查尔酮类衍生物,其中:所述的R取代苯基是一个或以上的甲基或者甲氧基、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硝基、或者一个或以上卤原子取代的苯基;R取代芳杂环基是噻吩基、取代萘基或其他杂环基。
本发明的一种含苯并噻唑的1,4-戊二烯-3-酮类衍生物,其合成路线如下:
(1)以丙酮、水杨醛或4-羟基苯甲醛为原料,在碱性条件下制备2-(羟基苯基)-3-丁烯-2-酮或4-(羟基苯基)-3-丁烯-2-酮:
(2)以取代芳香醛、2-(羟基苯基)-3-丁烯-2-酮或4-(羟基苯基)-3-丁烯-2-酮为原料,在碱性条件下制备1-取代芳基-5-(4-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或1-取代芳基-5-(2-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
(3)1-(2-羟基苯基)-5-(取代芳香基)-1,4-戊二烯-3-酮或1-(4-羟基苯基)-5-(取代芳香基)-1,4-戊二烯-3-酮与2-氯苯并噻唑发生醚化反应,生成含苯并噻唑的1,4-戊二烯-3-酮类衍生物:
本发明的一种含苯并噻唑的1,4-戊二烯-3-酮类衍生物在抗植烟草花叶病毒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要比,具有明显的有益效果,从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1-(2-羟基苯基)-5-(取代芳香基)-1,4-戊二烯-3-酮或1-(4-羟基苯基)-5-(取代芳香基)-1,4-戊二烯-3-酮与2-氯苯并噻唑发生醚化反应,生成含苯并噻唑的1,4-戊二烯-3-酮类衍生物。并在浓度为500μg/mL条件下,测定该类化合物的抗植物病毒活性,结果表明:本发明化合物拥有较好的抗TMV活性,可用于制备抗植物病毒药剂。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是以丙酮、水杨醛或4-羟基苯甲醛为原料,在碱性条件下制备2-(羟基苯基)-3-丁烯-2-酮或4-(羟基苯基)-3-丁烯-2-酮;在碱性条件下,2-(羟基苯基)-3-丁烯-2-酮或4-(羟基苯基)-3-丁烯-2-酮与取代芳香醛经醛酮缩合制备1-取代芳基-5-(2-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或1-取代芳基-5-(4-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1-取代芳基-5-(2-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或1-取代芳基-5-(4-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与2-氯苯并噻唑发生反应,生成含苯并噻唑的1,4-戊二烯-3-酮类衍生物。水杨醛、对羟基苯甲醛、乙醇和2-氯苯并噻唑等均为常见的有机试剂与溶剂,原料易得。并且此方法反应条件较为温和,后处理简单,产率较高,可达60-80%之间。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4-(4-香豆素基)-苯基)-3-(2-吡啶基)-2-丙烯-1-酮的合成(化合物编号为C1),包括以下步骤:
(1)1-(4-羟基苯基)-3-(2-吡啶基)-2-丙烯-1-酮的合成:将对羟基苯乙酮(0.5g)和2-吡啶甲醛(0.4mL)加入到30mL的乙醇中,搅拌约15min后,常温搅拌体系约30min后,向体系中加入约4mL的4mol·L-1的NaOH溶液,滴加完毕,撤去冰浴室,常温搅拌约24h。待反应结束后,将体系转移至1000mL的烧杯中并加入适量冰水,而后用5%的稀盐酸溶液调节体系PH约为5~6后,有大量黄色固体析出,将固体抽出,最后用乙醇/水体系(1:3)重结晶,即得黄色固体,产率88%。
(2)4-氯香豆素的合成:将4-羟基香豆素(4g)和三氯氧磷(40mL)置于100mL的三口瓶中搅拌,加入10mL三乙胺,回流2h后补加10mL三乙胺,再搅拌约3h后将体系转移至500mL的烧杯中,加入适量冰水中并搅拌;而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无水硫酸钠干燥有基层,去溶,得到白色固体,产率49%。
(3)1-(4-(4-香豆素基)-苯基)-3-(2-吡啶基)-2-丙烯-1-酮的合成:将4-氯香豆素(0.20g)、1-(4-羟基苯基)-3-(2-吡啶基)-2-丙烯-1-酮(0.25g)和碳酸钾(0.09g)置于50ml圆底烧瓶中,加入30ml乙腈搅拌溶解,85℃下回流5h;滤掉碳酸钾,并用乙醇冲洗滤饼,然后将滤液倒入足量乙醇/水(1:4)体系中搅拌,抽滤,烘干,得到白色固体,产率88%。
实施例2
1-(4-(4-香豆素基)-苯基)-3-(4-氯苯基)-2-丙烯-1-酮的合成(化合物编号为C2),包括以下步骤:
(1)1-(4-羟基苯基)-3-(4-氯苯基)-2-丙烯-1-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1)步,区别在于以4-氯苯甲醛为原料。
(2)4-氯香豆素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2)步。
(3)1-(4-(4-香豆素基)-苯基)-3-(4-氯苯基)-2-丙烯-1-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3)步,区别在于以1-(4-羟基苯基)-3-(4-氯苯基)-2-丙烯-1-酮为原料。
实施例3
1-(4-(4-香豆素基)-苯基)-3-(2-噻吩基)-2-丙烯-1-酮的合成(化合物编号为C3),包括以下步骤:
(1)1-(4-羟基苯基)-3-(2-噻吩基)-2-丙烯-1-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1)步,区别在于以噻吩-2-甲醛为原料。
(2)4-氯香豆素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2)步。
(3)1-(4-(4-香豆素基)-苯基)-3-(2-噻吩基)-2-丙烯-1-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3)步,区别在于以1-(4-羟基苯基)-3-(2-噻吩基)-2-丙烯-1-酮为原料。
实施例4
1-(4-(4-香豆素基)-苯基)-3-苯基-2-丙烯-1-酮的合成(化合物编号为C4),包括以下步骤:
(1)1-(4-羟基苯基)-3-苯基-2-丙烯-1-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1)步,区别在于以苯甲醛为原料。
(2)4-氯香豆素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2)步。
(3)1-(4-(4-香豆素基)-苯基)-3-苯基-2-丙烯-1-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3)步,区别在于以1-(4-羟基苯基)-3-苯基-2-丙烯-1-酮为原料。
实施例5
1-(4-(4-香豆素基)-苯基)-3-(4-甲氧基苯基)-2-丙烯-1-酮的合成(化合物编号为C5),包括以下步骤:
(1)1-(4-羟基苯基)-3-(4-甲氧基苯基)-2-丙烯-1-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1)步,区别在于以4-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
(2)4-氯香豆素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2)步。
(3)1-(4-(4-香豆素基)-苯基)-3-(4-甲氧基苯基)-2-丙烯-1-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3)步,区别在于以1-(4-羟基苯基)-3-(4-甲氧基苯基)-2-丙烯-1-酮为原料。
实施例6
1-(4-(4-香豆素基)-苯基)-3-(3,4-二甲氧基)-2-丙烯-1-酮的合成(化合物编号为C6),包括以下步骤:
(1)1-(4-羟基苯基)-3-(3,4-二甲氧基)-2-丙烯-1-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1)步,区别在于以3,4-二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
(2)4-氯香豆素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2)步。
(3)1-(4-(4-香豆素基)-苯基)-3-(3,4-二甲氧基)-2-丙烯-1-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3)步,区别在于以1-(4-羟基苯基)-3-(3,4-二甲氧基)-2-丙烯-1-酮为原料。
实施例7
1-(4-(4-香豆素基)-苯基)-3-(4-甲基-5-噻唑基)-2-丙烯-1-酮的合成(化合物编号为C7),包括以下步骤:
(1)1-(4-羟基苯基)-3-(4-甲基噻唑基)-2-丙烯-1-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1)步,区别在于以4-甲基噻唑-5-甲醛为原料。
(2)4-氯香豆素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2)步。
(3)1-(4-(4-香豆素基)-苯基)-3-(4-甲基噻唑基)-2-丙烯-1-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3)步,区别在于以1-(4-羟基苯基)-3-(4-甲基噻唑基)-2-丙烯-1-酮为原料。
实施例8
1-(4-(4-香豆素基)-苯基)-3-(4-甲基苯基)-2-丙烯-1-酮的合成(化合物编号为C8),包括以下步骤:
(1)1-(4-羟基苯基)-3-(4-甲基苯基)-2-丙烯-1-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1)步,区别在于以4-甲基苯甲醛为原料。
(2)4-氯香豆素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2)步。
(3)1-(4-(4-香豆素基)-苯基)-3-(4-甲基苯基)-2-丙烯-1-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3)步,区别在于以1-(4-羟基苯基)-3-(4-甲基苯基)-2-丙烯-1-酮为原料。
实施例9
1-(4-(4-香豆素基)-苯基)-3-(4-硝基苯基)-2-丙烯-1-酮的合成(化合物编号为C9),包括以下步骤:
(1)1-(4-羟基苯基)-3-(4-硝基苯基)-2-丙烯-1-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1)步,区别在于以4-硝基苯甲醛为原料。
(2)4-氯香豆素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2)步。
(3)1-(4-(4-香豆素基)-苯基)-3-(4-硝基苯基)-2-丙烯-1-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3)步,区别在于以1-(4-羟基苯基)-3-(4-硝基苯基)-2-丙烯-1-酮为原料。
实施例10
1-(4-(4-香豆素基)-苯基)-3-(4-三氟甲氧基苯基)-2-丙烯-1-酮的合成(化合物编号为C10),包括以下步骤:
(1)1-(4-羟基苯基)-3-(4-三氟甲氧基苯基)-2-丙烯-1-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1)步,区别在于以4-三氟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
(2)4-氯香豆素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2)步。
(3)1-(4-(4-香豆素基)-苯基)-3-(4-三氟甲氧基苯基)-2-丙烯-1-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3)步,区别在于以1-(4-羟基苯基)-3-(4-三氟甲氧基苯基)-2-丙烯-1-酮为原料。
实施例11
1-(4-(4-香豆素基)-苯基)-3-(3-氯-4-溴苯基)-2-丙烯-1-酮的合成(化合物编号为C11),包括以下步骤:
(1)1-(4-羟基苯基)-3-(3-氯-4-溴苯基)-2-丙烯-1-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1)步,区别在于以3-氯-4-溴苯甲醛为原料。
(2)4-氯香豆素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2)步。
(3)1-(4-(4-香豆素基)-苯基)-3-(3-氯-4-溴苯基)-2-丙烯-1-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3)步,区别在于以1-(4-羟基苯基)-3-(3-氯-4-溴苯基)-2-丙烯-1-酮为原料。
实施例12
1-(4-(4-香豆素基)-苯基)-3-(4-三氟甲基苯基)-2-丙烯-1-酮的合成(化合物编号为C12),包括以下步骤:
(1)1-(4-羟基苯基)-3-(4-三氟甲基苯基)-2-丙烯-1-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1)步,区别在于以4-三氟甲基苯甲醛为原料。
(2)4-氯香豆素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2)步。
(3)1-(4-(4-香豆素基)-苯基)-3-(4-三氟甲基苯基)-2-丙烯-1-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3)步,区别在于以1-(4-羟基苯基)-3-(4-三氟甲基苯基)-2-丙烯-1-酮为原料。
实施例13
1-(4-(4-香豆素基)-苯基)-3-(3-吡啶基)-2-丙烯-1-酮的合成(化合物编号为C13),包括以下步骤:
(1)1-(4-羟基苯基)-3-(3-吡啶基)-2-丙烯-1-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1)步,区别在于以3-吡啶甲醛为原料。
(2)4-氯香豆素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2)步。
(3)1-(4-(4-香豆素基)-苯基)-3-(3-吡啶基)-2-丙烯-1-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3)步,区别在于以1-(4-羟基苯基)-3-(3-吡啶基)-2-丙烯-1-酮为原料。
实施例14
1-(4-(4-香豆素基)-苯基)-3-(2-氯苯基)-2-丙烯-1-酮的合成(化合物编号为C14),包括以下步骤:
(1)1-(4-羟基苯基)-3-(2-氯苯基)-2-丙烯-1-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1)步,区别在于以2-氯苯甲醛为原料。
(2)4-氯香豆素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2)步。
(3)1-(4-(4-香豆素基)-苯基)-3-(2-氯苯基)-2-丙烯-1-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3)步,区别在于以1-(4-羟基苯基)-3-(2-氯苯基)-2-丙烯-1-酮为原料。
实施例15
1-(4-(4-香豆素基)-苯基)-3-(3-溴苯基)-2-丙烯-1-酮的合成(化合物编号为C15),包括以下步骤:
(1)1-(4-羟基苯基)-3-(3-溴苯基)-2-丙烯-1-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1)步,区别在于以3-溴苯甲醛为原料。
(2)4-氯香豆素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2)步。
(3)1-(4-(4-香豆素基)-苯基)-3-(3-溴苯基)-2-丙烯-1-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3)步,区别在于以1-(4-羟基苯基)-3-(3-溴苯基)-2-丙烯-1-酮为原料。
表1实施例1-15制得的化合物理化性质及其质谱分析数据
表2实施例1-15制得的化合物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数据
实施例C1-15化合物的抑菌活性
(目标化合物对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和柑橘溃疡病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citri)的抑制活性
采用浊度法,以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和柑橘溃疡病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citri)为供试对象,以商品药剂噻菌铜(Thiodiazole copper)和叶枯唑(Bismerthiazol)为阳性对照药剂,在样品浓度为100和50μg/mL浓度下测试了目标化合物的离体抑菌活性。将样品和对照药剂分别配制成浓度为100和50μg/mL的NB液体培养基于试管中,测定OD值,该值为无菌培养基OD值;然后接入受试菌种,在28℃、180r/min恒温摇床振荡培养48h,将各个浓度的菌液在分光光度计上测定OD值,该值即为含菌培养基的OD值。按下式计算所测化合物的抑制率,结果见表3与表4。
抑制率=(校正后对照培养基菌液OD值—校正后含毒培养基OD值)/校正后对照培养基菌液OD值
校正OD值=含菌培养基OD值―无菌培养基OD值
表3.实施例1-15制得的化合物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抑制活性
a三个平行样;b商品药噻菌铜和叶枯唑分别作为对照药剂。
表4.实施例1-15制得的化合物对柑橘溃疡病菌抑制活性
a三个平行样;b商品药噻菌铜和叶枯唑分别作为对照药剂。
实施例1-15制得的化合物C1-C15的抑菌活性测试结果见表3和表4.
由表3可以看出,部分化合物对水稻白叶枯病菌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如C1、C2、C3、C4、C6、C7和C10,在供试浓度下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抑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药剂噻菌铜(35.98和25.81%),化合物C1、C2、C3和C10在50μg/mL浓度下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抑制率优于噻菌铜(25.81%)。其中,化合物C1在供试浓度下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71.01和46.80%,优于叶枯唑(57.45和33.38%)。
由表4可以看出,部分化合物对柑橘溃疡病菌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如C3、C5、C6、C8、C9、C11、C13和C14在100μg/mL浓度下对柑橘溃疡病菌的抑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药剂噻菌铜(36.62%);化合物C5、C9和C14在100μg/mL浓度下对柑橘溃疡病菌的抑制率与叶枯唑(71.29%)相当;化合物C9在50μg/mL浓度下对柑橘溃疡病菌的抑制活性亦与叶枯唑(47.49%)相当。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1-(4-(2-苯并噻唑基)苯基)-5-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化合物编号为A1),包括以下步骤:
(1)4-(羟基苯基)-3-丁烯-2-酮的合成:将4-羟基苯甲醛(1g)加入到10mL的丙酮中,搅拌约15min后,冰浴该反应体系约30min后,向体系中加入约15mL的5%的NaOH溶液,待滴加完毕后,撤去冰浴室,常温搅拌约24h。待反应结束后,将体系转移至1000mL的烧杯中并加入适量冰水,而后用5%的稀盐酸溶液调节体系pH约为5~6后,有大量黄色固体析出,将固体抽出,最后用乙醇/水体系重结晶,即得黄色固体,产率68%。
(2)1-苯基-5-(4-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将4-(羟基苯基)-3-丁烯-2-酮(1.0g)、苯甲醛(0.7mL)和12mL乙醇加入到100mL的三口烧瓶中,搅拌约30min后,向体系中15mL的5%的NaOH溶液,待滴加完毕后,撤去冰浴室,常温搅拌约24h。待反应结束后,将体系转移至1000mL的烧杯中并加入适量冰水,而后用5%的稀盐酸溶液调节体系pH约为5~6后,有大量黄色固体析出,将固体抽出,即得黄色固体,产率82%。
(3)1-(4-(2-苯并噻唑基)苯基)-5-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将1-苯基-5-(4-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0.50g)、2-氯苯并噻唑(0.37g)、碳酸钾(0.80g)和乙腈(50mL)加入到100mL圆底烧瓶中,待搅拌均匀后加热回流,约5~8h后反应结束,去溶,柱层析,得到黄色固体,产率76%。
实施例2
1-(4-(2-苯并噻唑基)苯基)-5-(3-硝基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化合物编号为A2),包括以下步骤:
(1)4-(羟基苯基)-3-丁烯-2-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1)步。
(2)1-(3-硝基苯基)-5-(4-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2)步,区别在于以3-硝基苯甲醛为原料。
(3)1-(4-(2-苯并噻唑基)苯基)-5-(3-硝基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3)步,区别在于以1-(3-硝基苯基)-5-(4-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为原料。
实施例3
1-(4-(2-苯并噻唑基)苯基)-5-(2-噻吩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化合物编号为A3),包括以下步骤:
(1)4-(羟基苯基)-3-丁烯-2-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1)步。
(2)1-(2-噻吩基)-5-(4-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2)步,区别在于以噻吩-2-甲醛为原料。
(3)1-(4-(2-苯并噻唑基)苯基)-5-(2-噻吩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3)步,区别在于以1-(2-噻吩基)-5-(4-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为原料。
实施例4
1-(4-(2-苯并噻唑基)苯基)-5-(2-氟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化合物编号为A4),包括以下步骤:
(1)4-(羟基苯基)-3-丁烯-2-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1)步。
(2)1-(2-氟苯基)-5-(4-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2)步,区别在于以2-氟苯甲醛为原料。
(3)1-(4-(2-苯并噻唑基)苯基)-5-(2-氟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3)步,区别在于以1-(2-氟苯基)-5-(4-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为原料。
实施例5
1-(4-(2-苯并噻唑基)苯基)-5-(4-三氟甲氧基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化合物编号为A5),包括以下步骤:
(1)4-(羟基苯基)-3-丁烯-2-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1)步。
(2)1-(4-三氟甲氧基苯基)-5-(4-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2)步,区别在于以4-三氟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
(3)1-(4-(2-苯并噻唑基)苯基)-5-(4-三氟甲氧基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3)步,区别在于以1-(4-三氟甲氧基苯基)-5-(4-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为原料。
实施例6
1-(4-(2-苯并噻唑基)苯基)-5-(2,6-二氯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化合物编号为A6),包括以下步骤:
(1)4-(羟基苯基)-3-丁烯-2-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1)步。
(2)1-(2,6-二氯苯基)-5-(4-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2)步,区别在于以2,6-二氯苯甲醛为原料。
(3)1-(4-(2-苯并噻唑基)苯基)-5-(2,6-二氯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3)步,区别在于以1-(2,6-二氯苯基)-5-(4-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为原料。
实施例7
1-(4-(2-苯并噻唑基)苯基)-5-(4-甲基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化合物编号为A7),包括以下步骤:
(1)4-(羟基苯基)-3-丁烯-2-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1)步。
(2)1-(4-甲基苯基)-5-(4-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2)步,区别在于以4-甲基苯甲醛为原料。
(3)1-(4-(2-苯并噻唑基)苯基)-5-(4-甲基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3)步,区别在于以1-(4-甲基苯基)-5-(4-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为原料。
实施例8
1-(4-(2-苯并噻唑基)苯基)-5-(3,4-二甲基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化合物编号为A8),包括以下步骤:
(1)4-(羟基苯基)-3-丁烯-2-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1)步。
(2)1-(3,4-二甲基苯基)-5-(4-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2)步,区别在于以3,4-二甲基苯甲醛为原料。
(3)1-(4-(2-苯并噻唑基)苯基)-5-(3,4-二甲基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3)步,区别在于以1-(3,4-二甲基苯基)-5-(4-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为原料。
实施例9
1-(4-(2-苯并噻唑基)苯基)-5-(4-三氟甲基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化合物编号为A9),包括以下步骤:
(1)4-(羟基苯基)-3-丁烯-2-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1)步。
(2)1-(4-三氟甲基苯基)-5-(4-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2)步,区别在于以4-三氟甲基苯甲醛为原料。
(3)1-(4-(2-苯并噻唑基)苯基)-5-(4-三氟甲基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3)步,区别在于以1-(4-三氟甲基苯基)-5-(4-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为原料。
实施例10
1-(4-(2-苯并噻唑基)苯基)-5-(1-溴-2-萘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化合物编号为A10),包括以下步骤:
(1)4-(羟基苯基)-3-丁烯-2-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1)步。
(2)1-(1-溴-2萘基)-5-(4-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2)步,区别在于以1-溴-2-萘甲醛为原料。
(3)1-(4-(2-苯并噻唑基)苯基)-5-(1-溴-2-萘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3)步,区别在于以1-(1-溴-2-萘基)-5-(4-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为原料。
实施例11
1-(2-(2-苯并噻唑基)苯基)-5-(2-甲氧基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化合物编号为A11),包括以下步骤:
(1)2-(羟基苯基)-3-丁烯-2-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1)步,区别在于以水杨醛为原料。
(2)1-(2-甲氧基苯基)-5-(2-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第(2)步,区别在于以2-(羟基苯基)-3-丁烯-2-酮和2-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
(3)如实施例1第(3)步,区别在于以1-(2-甲氧基苯基)-5-(2-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为原料。
实施例12
1-(2-(2-苯并噻唑基)苯基)-5-(4-三氟甲氧基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化合物编号为A12),包括以下步骤:
(1)2-(羟基苯基)-3-丁烯-2-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1第(1)步。
(2)1-(4-三氟甲氧基苯基)-5-(2-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1第(2)步,区别在于以4-三氟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
(3)如实施例11第(3)步,区别在于以1-(4-三氟甲氧基苯基)-5-(2-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为原料。
实施例13
1-(2-(2-苯并噻唑基)苯基)-5-(3-氯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化合物编号为A13),包括以下步骤:
(1)2-(羟基苯基)-3-丁烯-2-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1第(1)步。
(2)1-(3-氯苯基)-5-(2-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1第(2)步,区别在于以3-氯苯甲醛为原料。
(3)如实施例11第(3)步,区别在于以1-(3-氯苯基)-5-(2-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为原料。
实施例14
1-(2-(2-苯并噻唑基)苯基)-5-(4-氯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化合物编号为A14),包括以下步骤:
(1)2-(羟基苯基)-3-丁烯-2-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1第(1)步。
(2)1-(4-氯苯基)-5-(2-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1第(2)步,区别在于以4-氯苯甲醛为原料。
(3)如实施例11第(3)步,区别在于以1-(4-氯苯基)-5-(2-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为原料。
实施例15
1-(2-(2-苯并噻唑基)苯基)-5-(4-溴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化合物编号为A15),包括以下步骤:
(1)2-(羟基苯基)-3-丁烯-2-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1第(1)步。
(2)1-(4-溴苯基)-5-(2-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的合成:如实施例11第(2)步,区别在于以4-溴苯甲醛为原料。
(3)如实施例11第(3)步,区别在于以1-(4-溴苯基)-5-(2-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为原料。
表1实施例1-15制得的化合物理化性质及其质谱分析数据
表2实施例1-15制得的化合物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数据
实施例1-15制得的化合物的抗TMV活性
(1)测试方法
A.病毒提纯
采用周雪平方法(Zhou,X.P.;Xu,Z.X.;Xu,J.;Li,D.B.J.South Chin.Agric.Univ.1995,16,74-79.),选取接种3周以上,TMV系统侵染寄主Nicotiana tabacum.L植株上部叶片,在磷酸缓冲液中匀浆,双层纱布过滤,8000g离心,经2次聚乙二醇处理,再离心,沉淀用磷酸缓冲液悬浮,即得到TMV的精提液体。整个实验在4℃下进行。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260nm波长的吸光度值,根据公式计算病毒浓度。
病毒浓度(mg/mL)=(A260×稀释倍数)/E0.1%1cm260nm
其中E表示消光系数,即波长260nm时,浓度为0.1%(1mg/mL)的悬浮液,在光程为1cm时的光吸收值。TMV的E0.1%1cm260nm是5.0。
B.活体治疗试验
采用半叶枯斑法测定。选着叶龄一致且长势良好的心叶烟,将其打顶,在此心叶烟叶片上均匀撒上一层金刚砂,并用排笔在全叶上人工接种病毒,约30min后,用清水冲洗掉金刚砂,叶片自然晾干后,用毛笔在右半叶涂抹药剂,左半叶涂抹对应剂量的溶剂作对照。随后,常温保湿培养,每株处理接种叶片4~5片,每药剂按上述方法重复3次,2~3d后记录枯斑的数目,计算抑制率。
C.活体保护试验
采用半叶枯斑法测定。选取叶龄一致且长势良好的心叶烟,将其打顶,用毛笔在右半叶涂施药剂,在其左半叶涂施对应计量的溶剂,约24h后,在此心叶烟叶片上均匀撒上一层金刚砂,并用排笔在全叶上人工接种病毒,约30min后,清水冲洗叶片。随后,常温保湿培养,每株处理接种叶片4~5片,每药剂按上述方法重复3次。2~3d后记录枯斑的数目,计算抑制率。其中,未涂施药剂半叶的平均枯斑数和涂施药剂的半叶枯斑数都采用各组三次重复的平均数。
D.TMV枯斑寄主:心叶烟(Nicotiana glutinosa),种子购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
E.对照药物:8%宁南霉素水剂(德强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2)生物活性测试结果
表3实施例1-15制得的化合物对TMV的保护和治疗作用
a三个平行样;b商品药剂宁南霉素为对照药剂
抗TMV活性测试结果见表3,结果表明:实施例1-15制得的化化合物对TMV均有一定的治疗和保护活性。其中,化合物A5、A8、A12、A13、A14和A15对TMV具有较好的治疗活性,其抑制率分别为57.78、58.13、55.56、69.94、66.17和57.43%,接近于宁南霉素(58.60%);尤其是化合物A13(69.94%)和A14(66.17%)、略优于宁南霉素(58.60%)。目标化合物A6、A12对TMV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57.59和57.24%,接近于宁南霉素(63.91%)。
这也表明该类化合物对TMV有着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部分含苯并噻唑的1,4-戊二烯-3-酮类衍生物对TMV表现出优良活性,可用作潜在的抗植物病毒药物进行开发。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