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聚合单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石油是当代世界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尤其在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中国, 石油的需求量更是迅猛增长。从油层中采油一般分为3个阶段:一次采油是 依靠地层的自然能量出油,采油率在30%以下;二次采油采用注水、注气技 术补充油类能量出油,采收率可达40-50%;三次采油即强化采油,可使采 收率提高到80-85%。目前,我国强化采油主要依靠化学驱,其中聚合物驱 所占比例较高。国内外的科研及生产实践表明,聚合物驱是一种提高石油采 收率行之有效地方法。这类聚合物在藏油条件下,必须具有优良的增粘性能, 并且在温度、压力以及盐的作用下要有高的粘度保持率。
目前,常用的驱油聚合物主要有两类:一是以聚丙烯酰胺(PAM)以及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为代表的合成聚合物。但HPAM耐温抗盐性 能不理想,油藏条件下的极限使用温度仅为75℃,有盐存在时粘度剧烈下降, 二价金属离子还会使其产生沉淀而丧失粘度。另外,HPAM在剪切作用下会 发生分子链断裂,导致其增粘能力降低。研究表明,HPAM的耐热性、抗盐 性和抗剪切性等性能较差,使其应用条件受到限制。二是以黄胞胶为代表的 生物聚合物。黄胞胶具有一定的抗盐耐剪切性能,但黄胞胶在高温地层内会 发生热氧化降解,用于三次采油的地层温度一般不宜高于60℃。另外黄胞胶 的价格是HPAM的5倍,也限制了它的推广。因此,研究并开发出增粘性能 好、耐热、抗盐、使用性能优良并且价格低廉等综合性能良好的聚合物驱油 剂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聚合物驱油剂耐热、抗盐性能较差的缺 陷,提供一种集增稠、乳化、稳定作用于一体的丙烯酰胺型可聚合单体及其 制备方法和应用,将所述可聚合单体与其他单体共聚,所得的共聚产物具有 优异的耐热、抗盐性能且成本较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聚合单体,其中,该单体具有式(I)所示的结构:
式(I)
其中,n为1-6的整数;m为1-8的整数。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可聚合单体的制备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以下步 骤:
(1)在缩合反应条件下,将通式为NH2-(CH2)n-NH2的二胺与通式为 HOOC-(CH2)m-COOH的二元脂肪酸接触反应,使得到中间体M,其中,n 为1-6的整数,优选为2-6的整数m为1-8的整数,优选为4-8的整数; 所述中间体M的结构式如式(∏)所示;
式(∏)
(2)在酰胺化反应条件下,将所述中间体M与丙烯酰氯接触,使得到 式(I)所示的可聚合单体。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通过上述方法制备得到的可聚合单体以及该可聚 合单体在制备用于驱油剂的聚合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可聚合单体的链长较长,并且分子链上的酰胺基团间易形 成氢键,因此,由其制备所得的聚合物具有较高的粘度。此外,本发明提供 的可聚合单体是一种具有乳化功能的单体,又称为可聚合乳化剂,其分子结 构中除了含有可参加自由基聚合的反应基团外,还含有亲水亲油的乳化基 团,完成聚合后,乳化剂分子不会再出现解析,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并且丙 烯酰胺类可聚合乳化剂具有反应活性高、所得聚合物分子量高等独特优点。 将本发明提供的可聚合单体与其他单体共聚,可得到性能优异的驱油用聚合 物。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由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中间体的红外谱图。
图2是由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可聚合单体的红外谱图。
图3是由实施例10制备得到的聚合物的红外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 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可聚合单体具有式(I)所示的结构:
式(I)
其中,n为1-6的整数,优选为2-6的整数;m为1-8的整数,优选为 4-8的整数。
根据本发明,所述可聚合单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缩合反应条件下,将通式为NH2-(CH2)n-NH2的二胺与通式为 HOOC-(CH2)m-COOH的二元脂肪酸接触反应,使得到中间体M,其中,n 为1-6的整数,优选为2-6的整数;m为1-8的整数,优选为4-8的整数; 所述中间体M的结构式如式(∏)所示;
式(∏)
(2)在酰胺化反应条件下,将所述中间体M与丙烯酰氯接触,使得到 式(I)所示的可聚合单体。
为区别起见,本发明将羧酸与胺通过脱去一分子水而得到酰胺的反应称 为缩合反应,将酰氯与胺通过脱去一分子HCl而得到酰胺的反应称为酰胺化 反应。
本发明对所述二胺和二元脂肪酸的摩尔比没有特别地限定,只要满足能 得到式(∏)所示的中间体即可,在优选的情况下,所述二胺和二元脂肪酸 的摩尔比可以为1∶1-1.2,进一步优选为1∶1-1.1。
本发明对加入的丙烯酰氯的量也没有特别地限定,只要满足能得到式 (I)所示的可聚合单体即可,在优选的情况下,步骤(1)中所述的二胺和 步骤(2)中所述的丙烯酰氯的摩尔比可以为1∶1-1.2,进一步优选为1∶1-1.1。
根据本发明,所述步骤(1)的缩合反应条件可以为本领域的常规反应 条件。例如,所述缩合反应条件包括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所述反应温度可 以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进行,通常情况下,为了进一步利于反应的进行,所 述反应的温度可以为110-160℃,优选为130-150℃。反应时间的延长有利于 反应物的转化率或反应产物的收率的提高,但是反应时间过长对反应物的转 化率或反应产物的收率的提高幅度并不明显,因此,一般情况下,反应时间 可以为2-6小时,优选为3-5小时。
根据本发明,所述步骤(2)的酰胺化反应条件可以为本领域的常规反 应条件,例如,所述酰胺化反应条件可以包括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一般情 况下,所述反应温度可以为80-110℃,优选为90-100℃;所述反应时间可以 为4-8小时,优选为6-7小时。
根据本发明,为了调节反应速率,优选情况下,所述步骤(1)的缩合 反应和/或步骤(2)的酰胺化反应在有机溶剂的存在下进行,由于所述有机 溶剂主要作为反应介质,因此,有机溶剂的含量可以在较宽的范围内变动, 优选情况下,在步骤(1)中,所述二胺与有机溶剂的摩尔比可以为1∶20-30, 优选为1∶20-25;在步骤(2)中,所述丙烯酰氯与有机溶剂的摩尔比可以为 1∶20-30,优选为1∶20-25。
根据本发明,所述有机溶剂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各种常规的 有机溶剂,优选情况下,所述有机溶剂选自丙酮、乙酸乙酯、苯、二甲苯、 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为了防止生成的可聚合单体在反应过程中发生自聚,优选 情况下,所述步骤(2)的酰胺化反应在阻聚剂的存在下进行。
根据本发明,所述阻聚剂的种类和用量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 常规种类和用量,只要能够起到防止生成的可聚合单体在反应过程中发生自 聚即可;优选情况下,所述阻聚剂与丙烯酰氯的重量比为0.05-0.1∶1,更优 选为0.05-0.08∶1;所述阻聚剂优选选自对苯二酚、对苯醌和对羟基苯甲醚中 的一种或多种。
按照本发明,所述缩合反应以及酰胺化反应可以在各种反应器中进行, 所述反应器可以是各种常规的有机反应容器,例如,可以是各种烧瓶或反应 釜。为了使接触反应更为均匀,所述接触反应优选在搅拌下进行。
根据本发明,为了得到纯品,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还可以包括纯化得到的 产物的步骤,所述纯化的方法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各种纯化方 法,优选情况下,可将本发明得到的可聚合单体进行重结晶,所述重结晶的 方法和条件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方法和条件,例如,重结晶所用 的溶剂可以为选自乙醇、丙酮和己烷中的一种或多种。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可聚合单体在制备用于驱油剂的聚合物中的 应用。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将本发明所述的可聚合单体与其他单体共聚, 能到具有优异的耐热、抗盐性能的共聚物。
所述可以与本发明提供的可聚合单体共聚的其他单体可以是任何能提 高聚合物驱油性能的单体,优选情况下,所述其他单体选自丙烯酰胺、丙烯 酸、丙烯酸酯系、苯乙烯、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N-乙烯基吡 咯烷酮(NVP)和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M)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所 述丙烯酸酯系可以为各种丙烯酸酯,优选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 酸丁酯和丙烯酸羟乙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所述共聚反应的条件可以为本领域常规的共聚反应条件, 但是,优选情况下,为了克服氧阻聚,得到具有较大分子量的共聚产物,优 选情况下,所述共聚反应在惰性气氛中进行,所述惰性气氛指不与反应物和 产物发生化学反应的任意一种气体或气体混合物,如氮气、氦气和元素周期 表零族气体中的一种或几种。保持惰性气氛的方法可以为向反应体系中通入 上述不与反应物和产物发生化学反应的任意一种气体或气体混合物。所述共 聚反应的条件可以包括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和反应体系的pH值,例如,所 述反应温度可以为0-80℃,所述反应时间可以为1-24小时,pH值可以为 4-11。调节反应体系的pH值的方法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方法,例 如,通过向反应体系中加入碱进行调节,所述碱优选选自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的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采取下述条件能够得到超高分子量无规 共聚物,即,优选地,所述共聚反应包括依次进行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 反应条件包括反应温度为0-20℃,反应时间为1-8小时;第二阶段的反应条 件包括反应温度为40-80℃,反应时间为1-4小时。
根据本发明,所述共聚反应所用的引发剂可以为本领域各种自由基引发 剂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自由基引发剂包括偶氮类引发剂、过氧化物类引发 剂和氧化还原类引发剂。其中,所述偶氮类引发剂选自偶氮二异丁酸二甲酯、 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偶氮二甲酰胺、偶氮二异丙基咪唑啉盐酸盐、偶氮异 丁氰基甲酰胺、偶氮二环己基甲腈、偶氮二氰基戊酸、偶氮二异丙基咪唑啉、 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戊腈和偶氮二异庚腈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过氧化 物类引发剂选自过氧化氢、过硫酸铵、过硫酸钠、过硫酸钾,过氧化苯甲酰 和过氧化苯甲酰叔丁酯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氧化还原类引发剂选自硫酸盐 -亚硫酸盐、过硫酸盐-硫脲、过硫酸盐-有机盐和过硫酸铵-脂肪胺中的一种 或多种。其中,所述硫酸盐-亚硫酸盐可以选自硫酸钠-亚硫酸钠、硫酸钾- 亚硫酸钾、硫酸铵-亚硫酸铵中的一种或多种;过硫酸盐-硫脲可以选自过硫 酸钠-硫脲、过硫酸钾-硫脲、过硫酸铵-硫脲中的一种或多种;过硫酸盐-有 机盐可以选自过硫酸钠-醋酸钾、过硫酸钾-醋酸钾、过硫酸铵-醋酸铵中的一 种或多种;过硫酸铵-脂肪胺可以选自过硫酸铵-N,N-四甲基乙二胺和过硫酸 铵-二乙胺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对所述引发剂的用量没有特别地限制,优选情况下,所述引发剂 的用量优选为单体混合物总重量的0.01-0.1%,进一步优选为0.02-0.08%。
下面将通过以下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实施例中所用到的试剂均为市售的化学纯试剂。
实施例和对比例中聚合物的特性粘数[η]根据GB12005.1-89特性粘数测 定方法进行测定;粘均分子量按照公式M=([η]/K)1\α,其中K=4.5×10-3,α=0.80 进行计算得到;聚合物水溶液的表观粘度通过BROOKFIELD DV-III粘度仪 在转速恒为7.34s-1,温度为85℃的条件下测定得到,其中,测试条件包括: 聚合物浓度为1500mg/L,溶液总矿化度为32868mg/L。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可聚合单体的制备。
(1)中间体的制备
在搅拌下,将0.1mol的乙二胺与0.1mol癸二酸混合均匀,加热至110 ℃,反应6小时,得到中间体M1。
用红外光谱法对中间体M1进行表征,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3334.6cm-1为-NH2振动吸收峰,2995.8cm-1为-NH-振动吸收峰;2928.9cm-1和2847.3为 -CH2-的对称和不对称的振动吸收峰,1653.3cm-1为-C=O的伸缩振动峰, 1521.6cm-1为典型的-CH2-剪式振动;1568.5cm-1为-COO-振动吸收峰,该中 间体的特征吸收峰均出现在红外光谱中。
(2)可聚合单体的制备
在搅拌下,将步骤(1)得到的中间体M1中与150毫升二氯甲烷混合 均匀,并滴加0.1mol丙烯酰氯,在80℃下,回流反应8小时,蒸出溶剂并 在70℃下干燥,用丙酮溶剂对产物进行重结晶,得到可聚合单体D1。
用红外光谱法对D1进行表征,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2859.6cm-1、2956.0 cm-1为甲基、亚甲基的对称和不对称的伸缩振动吸收峰,1372.6cm-1、1404.4 cm-1、1470.7cm-1为甲基、亚甲基的面内弯曲振动峰;1709.9cm-1为C=O的 伸缩振动峰;1628.6cm-1、1586.4cm-1为C=C双键的伸缩振动峰;3063.4cm-1为C=C-H上C-H键的伸缩振动峰,这些证明了双键的存在;3419.2cm-1为 COOH上O-H的伸缩振动峰,证明了羧基的存在;3290.3cm-1是N-H键的 伸缩振动峰,1539.1cm-1则是N-H的面内弯曲振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可聚合单体的制备。
(1)中间体的制备
在搅拌下,将0.1mol的己二胺与0.1mol癸二酸混合均匀,加热至160 ℃,反应2小时,得到中间体M2。
用红外光谱法对M2进行表征,结果IR谱图与图1类似。
(2)可聚合单体的制备
在搅拌下,将步骤(1)得到的中间体M2与150毫升二氯甲烷混合均 匀,并滴加0.1mol的丙烯酰氯,在110℃下,回流反应4小时后,蒸出溶剂 并在70℃下干燥,用丙酮溶剂对产物进行重结晶,得可聚合单体D2。
用红外光谱法对D2进行表征,结果IR谱图与图2类似。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可聚合单体的制备。
(1)中间体的制备
在搅拌下,将250毫升对二甲苯、0.1mol的乙二胺以及0.1mol辛二酸 混合均匀,加热至140℃,反应4小时,蒸出溶剂并在70℃下干燥,得到中 间体M3。
用红外光谱法对M3进行表征,结果IR谱图与图1类似。
(2)可聚合单体的制备
在搅拌下,将步骤(1)得到的中间体M3与150毫升二氯甲烷混合均 匀,并滴加0.1mol的丙烯酰氯,在100℃下,回流反应6小时后,蒸出溶剂 并在70℃下干燥,用丙酮溶剂对产物进行重结晶,得可聚合单体D3。
用红外光谱法对D3进行表征,结果IR谱图与图2类似。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可聚合单体的制备。
(1)中间体的制备
在搅拌下,将250毫升对二甲苯、0.1mol的己二胺以及0.1mol辛二酸
混合均匀,加热至110℃,反应6小时,蒸出溶剂并在70℃下干燥,得 到中间体M4。
用红外光谱法对M4进行表征,结果IR谱图与图1类似。
(2)可聚合单体的制备
在搅拌下,将步骤(1)得到的中间体M4与150毫升二氯甲烷混合均 匀,并滴加0.1mol的丙烯酰氯,在80℃下,回流反应8小时后,蒸出溶剂 并在70℃下干燥,用丙酮溶剂对产物进行重结晶,得可聚合单体D4。
用红外光谱法对D4进行表征,结果IR谱图与图2类似。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可聚合单体的制备。
(1)中间体的制备
在搅拌下,将0.1mol的乙二胺与0.1mol己二酸混合均匀,加热至160 ℃,反应2小时,得到中间体M5。
用红外光谱法对M5进行表征,结果IR谱图与图1类似。
(2)可聚合单体的制备
在搅拌下,将步骤(1)得到的中间体M5与150毫升二氯甲烷混合均 匀,并滴加0.1mol的丙烯酰氯,在110℃下,回流反应4小时后,蒸出溶剂 并在70℃下干燥,用丙酮溶剂对产物进行重结晶,得可聚合单体D5。
用红外光谱法对D5进行表征,结果IR谱图与图2类似。
实施例6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可聚合单体的制备。
(1)中间体的制备
在搅拌下,将0.1mol的己二胺与0.1mol己二酸混合均匀,加热至140 ℃,反应4小时,得到中间体M6。
用红外光谱法对M6进行表征,结果IR谱图与图1类似。
(2)可聚合单体的制备
在搅拌下,将步骤(1)得到的中间体M6与150毫升二氯甲烷混合均 匀,并滴加0.1mol的丙烯酰氯,在100℃下,回流反应6小时后,蒸出溶剂 并在70℃下干燥,用丙酮溶剂对产物进行重结晶,得可聚合单体D6。
用红外光谱法对D6进行表征,结果IR谱图与图2类似。
实施例7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可聚合单体的制备。
(1)中间体的制备
在搅拌下,将0.1mol的乙二胺与0.12mol癸二酸混合均匀,加热至110 ℃,反应6小时,得到中间体M7。
用红外光谱法对M7进行表征,结果IR谱图与图1类似。
(2)可聚合单体的制备
在搅拌下,将0.12mol丙烯酰氯滴加到步骤(1)得到的中间体M7中, 在80℃下,回流反应8小时,用丙酮溶剂对产物进行重结晶,得到可聚合单 体D7。
用红外光谱法对D7进行表征,结果IR谱图与图2类似。
实施例8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可聚合单体的制备。
(1)中间体的制备
在搅拌下,将250毫升对二甲苯、0.1mol的乙二胺以及0.11mol辛二酸 混合均匀,加热至140℃,反应4小时,蒸出溶剂并在70℃下干燥,得到中 间体M8。
用红外光谱法对M8进行表征,结果IR谱图与图1类似。
(2)可聚合单体的制备
在搅拌下,将0.11mol丙烯酰氯滴加到步骤(1)得到的中间体M8中, 在100℃下,回流反应6小时,用丙酮溶剂对产物进行重结晶,得到可聚合 单体D8。
用红外光谱法对D8进行表征,结果IR谱图与图2类似。
实施例9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可聚合单体的制备。
与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相同,不同的是,步骤(2)中在滴加丙烯酰氯 前先加入0.006克对苯醌,得到可聚合单体D9。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无规共聚物的制备。
将7.23克丙烯酰胺(AM)、2.27克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 与50克去离子水混合,搅拌使单体完全溶解,用浓度为20重量%的氢氧化 钠水溶液调节体系的pH值为8,并将上述混合物与0.15克由实施例1制得 的可聚合单体D1与1毫克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混合,在氮气保护下,加入 2毫克过硫酸铵,先在温度20℃下聚合2小时,再升温至40℃,继续聚合4 小时,将所得胶体取出,造粒,在50℃下干燥,粉碎,得到白色颗粒状共聚 产物,记为聚合物P1。
用红外光谱法对P1进行表征,结果如图3所示,其中,3449.8cm-1为-NH2振动吸收峰,3213.1cm-1为-NH-振动吸收峰;2935.8cm-1为-CH2-的对称和不 对称的振动吸收峰,1673.4cm-1为-C=O的伸缩振动峰,1457.8cm-1为典型的 -CH2-剪式振动;1541.4cm-1为-COO-振动吸收峰;1303.5cm-1、1185.0cm-1和 1040.7cm-1为-SO3-对称和不对称的振动吸收峰。三种结构单元的特征吸收峰 均出现在红外光谱中,表明该共聚物由这三种结构单元组成。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无规共聚物的制备。
将7.23克丙烯酰胺(AM)、2.27克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 与50克去离子水混合,搅拌使单体完全溶解,用浓度为20重量%的氢氧化 钠水溶液调节体系的pH值为8,并将上述混合物与0.15克由实施例2制得 的可聚合单体D2与1毫克偶氮二异丁腈混合,在氮气保护下,加入2毫克 过硫酸钾,先在温度5℃下聚合8小时,再升温至60℃,继续聚合2小时, 将所得胶体取出,造粒,在40℃下干燥,粉碎,得到白色颗粒状共聚产物, 记为聚合物P2。
用红外光谱法对P2进行表征,结果IR谱图与图3类似。三种结构单元 的特征吸收峰均出现在红外光谱中,表明该共聚物由这三种结构单元组成。
实施例12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无规共聚物的制备。
将7.23克丙烯酰胺(AM)、2.27克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 与50克去离子水混合,搅拌使单体完全溶解,用浓度为20重量%的氢氧化 钠水溶液调节体系的pH值为8,并将上述混合物与0.15克由实施例3制得 的可聚合单体D3与1毫克偶氮二异戊腈混合,在氮气保护下,加入2毫克 过硫酸铵-二乙胺,先在温度10℃下聚合5小时,再升温至80℃,继续聚合 1小时,将所得胶体取出,造粒,在50℃下干燥,粉碎,得到白色颗粒状共 聚产物,记为聚合物P3。
用红外光谱法对P3进行表征,结果IR谱图与图3类似。三种结构单元 的特征吸收峰均出现在红外光谱中,表明该共聚物由这三种结构单元组成。
实施例13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无规共聚物的制备。
将7.23克丙烯酰胺(AM)、2.27克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 与50克去离子水混合,搅拌使单体完全溶解,用浓度为20重量%的氢氧化 钠水溶液调节体系的pH值为8,并将上述混合物与0.15克由实施例4制得 的可聚合单体D4与1毫克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混合,在氮气保护下,加入 2毫克过硫酸铵,先在温度20℃下聚合2小时,再升温至40℃,继续聚合4 小时,将所得胶体取出,造粒,在60℃下干燥,粉碎,得到白色颗粒状共聚 产物,记为聚合物P4。
用红外光谱法对P4进行表征,结果IR谱图与图3类似。三种结构单元 的特征吸收峰均出现在红外光谱中,表明该共聚物由这三种结构单元组成。
实施例14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无规共聚物的制备。
将7.23克丙烯酰胺(AM)、2.27克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 与50克去离子水混合,搅拌使单体完全溶解,用浓度为20重量%的氢氧化 钠水溶液调节体系的pH值为8,并将上述混合物与0.15克由实施例5制得 的可聚合单体D5与1毫克偶氮二异丁腈混合,在氮气保护下,加入2毫克 过硫酸钾,先在温度5℃下聚合8小时,再升温至60℃,继续聚合2小时, 将所得胶体取出,造粒,在50℃下干燥,粉碎,得到白色颗粒状共聚产物, 记为聚合物P5。
用红外光谱法对P5进行表征,结果IR谱图与图3类似。三种结构单元 的特征吸收峰均出现在红外光谱中,表明该共聚物由这三种结构单元组成。
实施例15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无规共聚物的制备。
将7.23克丙烯酰胺(AM)、2.27克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 与50克去离子水混合,搅拌使单体完全溶解,用浓度为20重量%的氢氧化 钠水溶液调节体系的pH值为8,并将上述混合物与0.15克由实施例2制得 的可聚合单体D6与1毫克偶氮二异戊腈混合,在氮气保护下,加入2毫克 过硫酸铵-二乙胺,先在温度10℃下聚合5小时,再升温至80℃,继续聚合 1小时,将所得胶体取出,造粒,在70℃下干燥,粉碎,得到白色颗粒状共 聚产物,记为聚合物P6。
用红外光谱法对P6进行表征,结果IR谱图与图3类似。三种结构单元 的特征吸收峰均出现在红外光谱中,表明该共聚物由这三种结构单元组成。
实施例16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无规共聚物的制备。
将5.07克丙烯酰胺(AM)、0.88克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与150克 去离子水混合,搅拌使单体完全溶解,用浓度为20重量%的碳酸钠水溶液 调节体系的pH值为9,并将上述混合物与10.12克由实施例7制得的可聚合 单体D7与5.6毫克偶氮二甲酰胺混合,在氮气保护下,加入4毫克过过硫 酸钠,先选择在温度5℃下聚合8小时,再升温至60℃,继续聚合2小时, 将所得胶体取出,造粒,在60℃下干燥,粉碎,得到白色颗粒状共聚产物, 记为聚合物P7。
用红外光谱法对P7进行表征,结果显示,三种结构单元的特征吸收峰 均出现在红外光谱中,表明该共聚物由这三种结构单元组成。
实施例17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无规共聚物的制备。
将6.16克丙烯酰胺(AM)、1.01克苯乙烯与20克去离子水混合,搅拌 使单体完全溶解,用浓度为20重量%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调节体系的pH值为 8,并将上述混合物与4.58克由实施例8制得的可聚合单体D8与8毫克过 氧化苯甲酰混合,在氮气保护下,加入3毫克过硫酸铵-N,N-四甲基乙二胺, 先在温度20℃下聚合2小时,再升温至40℃,继续聚合4小时,将所得胶 体取出,造粒,在50℃下干燥,粉碎,得到白色颗粒状共聚产物,记为聚合 物P8。
用红外光谱法对P8进行表征,结果显示,三种结构单元的特征吸收峰 均出现在红外光谱中,表明该共聚物由这三种结构单元组成。
实施例18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无规共聚物的制备。
将6.16克丙烯酰胺(AM)、0.69克丙烯酸与50克去离子水混合,搅拌 使单体完全溶解,用浓度为20重量%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调节体系的pH值为 8,并将上述混合物与4.58克由实施例9制得的可聚合单体D9与0.5毫克偶 氮二异丁脒盐酸盐混合,在氮气保护下,加入0.5毫克过硫酸铵,先在温度 20℃下聚合2小时,再升温至40℃,继续聚合4小时,将所得胶体取出,造 粒,在40℃下干燥,粉碎,得到白色颗粒状共聚产物,记为聚合物P9。
用红外光谱法对P9进行表征,结果显示,三种结构单元的特征吸收峰 均出现在红外光谱中,表明该共聚物由这三种结构单元组成。
对比例1
本对比例用于说明参比共聚物的制备。
按照实施例10的方法制备共聚物,不同的是,不加入可聚合单体D1, 从而得到AM和AMPS的共聚物DP1。用红外光谱法对P10进行表征,结 果显示,两种结构单元的特征吸收峰均出现在红外光谱中,表明该共聚物由 这两种结构单元组成。
测试例1-10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聚合物的粘均分子量与表观粘度的测试。
实施例10-18制备得到的聚合物P1-P9和对比例1制备得到的聚合物 DP1的特性粘数[η]根据GB12005.1-89特性粘数测定方法进行测定;粘均分 子量按照公式M=([η]/K)1\α,其中K=4.5×10-3,α=0.80进行计算得到;聚 合物水溶液的表观粘度通过BROOKFIELD DV-III粘度仪在转速恒为7.34 s-1,温度为85℃的条件下进行测定得到,其中,测试条件包括:聚合物浓度 为1500mg/L,溶液总矿化度为32868mg/L。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样品号 Mη(×104) 表观粘度(mPa·s) P1 2500 32.4 P2 2400 30.6 P3 2400 29.8 P4 2300 29.1 P5 2200 28.9 P6 2300 29.3 P7 1600 17.5 P8 1500 15.3 P9 1700 16.5 DP1 1100 11.8
由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由本发明制备得到的聚合物P1-P9的表观粘 度均可以达到15mPa·s以上,而由对比例1制得的聚合物DP1的表观粘度仅 为11.8mPa·s。
由此可见,采用本发明的可聚合单体与其他可用于制备驱油剂的可聚合 单体共聚后得到的共聚产物的表观粘度远远高于不含本发明的可聚合单体 的共聚产物,说明本发明提供的可聚合单体具有很好的增稠作用,能提高共 聚产物的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