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0780578.7 (22)申请日 2017.09.01 (30)优先权数据 105138718 2016.11.24 TW (71)申请人 乔福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中国台湾台中市工业区二十七路1号 (72)发明人 巫升炎谢奉家钟沅甫萧耀贵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泛华伟业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11280 代理人 郭广迅 (51)Int.Cl. C08L 67/04(2006.01) C08L 67/02(2006.01) C08K 3/26(2006.01。
2、) C08K 3/34(2006.01) C08J 5/18(2006.01) C08J 7/04(2006.01) B29C 69/02(2006.01) B29L 7/00(2006.01) (54)发明名称 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 (57)摘要 一种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包含: 可生物分解材料, 由PLA、 PBAT及PBS的任一 或两种以上所构成, 含量为6070质量百分比; 食品级农业废弃物, 为淀粉类、 纤维类、 蛋白质类 或脂类, 粒径至少50m以下, 含量为1030质量 百分比; 质改剂, 可为碳酸钙(CaCO3)粉末或硅酸 镁盐类粉末, 其前述质改剂粒径为至少8m。
3、以 下, 含量为729质量百分比; 以及有机分解菌, 为耐热型液化淀粉芽孢杆菌, 含量为13质量百 分比; 前述可生物分解材料、 食品级农业废弃物、 质改剂及有机分解菌经制程混炼后, 吹制成膜厚 为40m60m的可生物分解的薄膜。 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6页 附图2页 CN 108102318 A 2018.06.01 CN 108102318 A 1.一种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 其中薄膜材料包含有: 可生物分解材料, 所述可生物分解材料是由PLA(聚乳酸)、 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 丁二醇酯)及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所组成群组的任一种或二种以上所构成, 所述可生物 分解材料含量为。
4、6070质量百分比; 食品级农业废弃物, 为淀粉类、 纤维类、 蛋白质类或脂类经过精致研磨后的粉末, 将所 述食品级农业废弃物研磨干燥后的粒径为至少50 m以下, 其含量为1030质量百分比; 质改剂, 所述质改剂为碳酸钙(CaCO3)粉末或硅酸镁盐类粉末, 所述质改剂粒径为至少8 m以下, 所述质改剂含量为729质量百分比; 以及 有机分解菌, 所述有机分解菌为液化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是属于一种耐热达摄氏100的耐热型芽孢杆菌, 所述有机分解菌含量为13质量百分比; 所述可生物分解材料、 所述食品级农业废弃物、 所述质改剂及所述有机分解菌经。
5、制程混炼 后, 吹制成膜厚在40 m60 m的薄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 其中所述食品级农业废弃物包括可为 酒糟粉末、 麦粕粉末、 稻粕粉末、 豆壳粉末及咖啡渣粉末所组成的群组其中的任一或任二种 以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 其中所述食品级农业废弃物为通过无 农药, 无重金属残留检验的食品级农业废弃物。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的制造方法, 其中所述膜厚在40 m60 m范围, 并可配合生物分解所需时间, 改变成型后的膜厚, 以符合生物分解所需时间。 5.一种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的制造方法, 其制法步骤为: 混炼前步骤: 先将。
6、混炼机温度提高至150170; 混炼制程: 可生物分解材料6070质量百分比、 粒径50 m以下, 食品级农业废弃物10 30质量百分比、 粒径8 m以下, 质改剂729质量百分比及液化淀粉芽孢杆菌13质量百分 比, 于150170温度下, 于10秒内充分混炼后押出成粒状; 吹制制程: 所述混炼后押出成粒状后, 维持于150170温度下, 于10秒内吹制成薄 膜, 其所含活菌数量仍维持在9.5101CFU/cm2, 成型之后的标准膜厚在40 m60 m。 6.一种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 其中薄膜材料包含有: 可生物分解材料, 所述可生物分解材料是由PLA(聚乳酸)、 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
7、甲酸 丁二醇酯)及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所组成群组的任一种或二种以上所构成, 所述可生物 分解材料含量为2050质量百分比; 食品级农业废弃物, 为淀粉类、 纤维类、 蛋白质类或脂类经过精致研磨后的粉末, 将所 述食品级农业废弃物研磨干燥后的粒径为至少50 m以下, 其含量为1030质量百分比; 质改剂, 所述质改剂为碳酸钙(CaCO3)粉末或硅酸镁盐类粉末, 所述质改剂粒径为至少8 m以下, 所述质改剂含量为1030质量百分比; 所述可生物分解材料、 所述食品级农业废弃 物、 所述质改剂经混炼后, 吹制成膜厚为40 m60 m的薄膜; 涂布剂, 是由具黏附着力的淀粉、 水及有机分解菌均匀。
8、搅拌之后所得, 所述有机分解菌 为液化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是属于一种耐热达摄氏100的耐 热型芽孢杆菌; 所述涂布剂的质量百分之百中, 淀粉含量为9.819.8质量百分比, 水含量 为8090质量百分比, 有机分解菌含量为0.2质量百分比; 把已将有机分解菌稀释至1/500 权利要求书 1/3 页 2 CN 108102318 A 2 的所述涂布剂以一种涂布方式均匀涂布于所述薄膜上下表面后, 使所述薄膜自然干燥, 其 所含活菌数量仍维持在7102CFU/cm2以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 其中所述涂布方式可为喷涂法、 。
9、刷涂法 及浸涂法所组成群组的其中之一。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 其中所述食品级农业废弃物包括可为 酒糟粉末、 麦粕粉末、 稻粕粉末、 豆壳粉末及咖啡渣粉末所组成的群组其中的任一或任二种 以上。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 其中所述食品级农业废弃物为通过无 农药, 无重金属残留检验的食品级农业废弃物。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的制造方法, 其中所述膜厚在40 m60 m范围, 并可配合生物分解所需时间, 改变成型后的膜厚, 以符合生物分解所需时间。 11.一种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的制造方法, 其制法步骤为: 混炼前步骤: 先将混炼机温度。
10、提高至150170; 混炼制程: 可生物分解材料2050质量百分比、 粒径50 m以下食品级农业废弃物10 30质量百分比及粒径8 m以下质改剂1030质量百分比, 于150170温度下, 于10秒内充 分混炼后押出成粒状; 吹制制程: 所述混炼后押出成粒状后, 维持于150170温度下, 于10秒内吹制成薄 膜, 成型之后的标准膜厚在40 m60 m; 涂布剂制作制程: 使有机分解菌的液化淀粉芽孢杆菌含量为0.2质量百分比, 以淀粉含 量为9.819.8质量百分比, 水含量为8090质量百分比, 即是将有机分解菌稀释至1/500; 以之制成涂布剂; 涂布制程: 将涂布剂用喷涂法、 刷涂法或浸。
11、涂法的涂布方式均匀涂布于所述薄膜上下 表面; 涂布后制程: 涂布后, 使所述薄膜自然干燥, 检测成型后的薄膜, 其所含活菌数量仍维 持在7102CFU/cm2以内。 12.一种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 其中薄膜材料包含有: 可生物分解材料, 所述可生物分解材料是由PLA(聚乳酸)、 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 丁二醇酯)及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所组成群组的任一种或二种以上所构成, 所述可生物 分解材料含量为2050质量百分比; 食品级农业废弃物, 为淀粉类、 纤维类、 蛋白质类或脂类经过精致研磨后的粉末, 将所 述食品级农业废弃物研磨干燥后的粒径为至少50 m以下, 其含量为1030质量。
12、百分比; 质改剂, 所述质改剂为碳酸钙(CaCO3)粉末或硅酸镁盐类粉末, 所述质改剂粒径至少8 m 以下, 所述质改剂含量为1030质量百分比; 所述可生物分解材料、 所述食品级农业废弃 物、 所述质改剂经混炼后, 吹制成膜厚为40 m60 m的薄膜; 涂布剂, 是由具黏附着力的淀粉、 水及有机分解菌均匀搅拌之后所得, 所述有机分解菌 为液化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是属于一种耐热100摄氏度的耐热 型芽孢杆菌; 所述涂布剂的质量百分之百中, 淀粉含量为8090质量百分比, 水含量为10 20质量百分比, 有机分解菌含量为13质量百分比; 把所述。
13、涂布剂以一种印涂法的涂布方 式均匀涂布于所述薄膜上下表面后, 使所述薄膜自然干燥, 其所含活菌数量仍维持在7 权利要求书 2/3 页 3 CN 108102318 A 3 102CFU/cm2以内。 13.一种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的制造方法, 其制法步骤为: 混炼前步骤: 先将混炼机温度提高至150170; 混炼制程: 可生物分解材料2050质量百分比、 粒径50 m以下食品级农业废弃物10 30质量百分比及粒径8 m以下质改剂1030质量百分比, 于150170温度下, 于10秒内充 分混炼后押出成粒状; 吹制制程: 所述混炼后押出成粒状后, 维持于150170温度下, 于10秒内吹制成薄 。
14、膜, 成型之后的标准膜厚在40 m60 m; 涂布剂制作制程: 使有机分解菌的液化淀粉芽孢杆菌含量为13质量百分比, 以淀粉 含量为8090质量百分比, 水含量为1020质量百分比; 以之制成涂布剂; 涂布制程: 将涂布剂用印涂法的涂布方式均匀涂布于所述薄膜上下表面; 涂布后制程: 涂布后, 使所述薄膜自然干燥, 检测成型后的薄膜, 其所含活菌数量仍维 持在7102CFU/cm2以内。 权利要求书 3/3 页 4 CN 108102318 A 4 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生物分解薄膜的技术领域, 尤指其技术上提供一种可生物分解 的薄膜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
15、术 0002 按, 一般常见的塑料薄膜均为石化类所提炼出来, 万年不腐坏是破坏环境最大的 元凶, 然而, 许多号称可自然分解的石化类塑料大多均是因为阳光的照射, 或是空气中的化 学物质与其结合所产生的化学变化, 进而产生的崩解, 也只是将大型塑料化成更为细小的 塑料碎片, 而这些细小塑料碎片仍会产生许多毒素渗入土壤, 或生活环境的空气中, 并无法 真正的被为生物所分解, 因此非真正环保。 0003 是以, 针对上述习知塑料薄膜所存在的问题点, 如何开发一种更具理想实用性的 创新薄膜, 实消费者所殷切企盼, 亦是相关业者须努力研发突破的目标及方向。 0004 有鉴于此, 发明人本于多年从事相关产。
16、品的制造开发与设计经验, 针对上述的目 标, 详加设计与审慎评估后, 终得一确具实用性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包含: 可 生物分解材料, 由PLA、 PBAT及PBS的任一或两种以上所构成, 含量为6070质量百分比; 食 品级农业废弃物, 为淀粉类、 纤维类、 蛋白质类或脂类经过精致研磨干燥后的粉末, 粒径为 至少50 m以下, 含量为1030质量百分比; 质改剂, 其可为碳酸钙(CaCO3)粉末或硅酸镁盐 类粉末的任一, 其前述质改剂粒径至少8 m以下, 含量为729质量百分比; 以及有机分解 菌, 为耐热型液化淀粉芽。
17、孢杆菌, 含量为13质量百分比; 所述可生物分解材料、 食品级农 业废弃物、 质改剂及有机分解菌经制程混炼后, 吹制成膜厚为40 m60 m的可生物分解的 薄膜。 0006 本发明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是为可生 物分解的一种薄膜, 其所有的材料均可为微生物分解, 主要所运用到的材质是为淀粉类、 纤 维类、 蛋白质类或脂类所组成, 非石化类制品, 皆可被大自然吸收, 又不会干扰或破坏整个 自然环境的运作, 本发明被微生物分解之后, 就转化成二氧化碳、 水、 氢、 氧、 氮等等天然肥 料, 使得分解可同时改变土壤肥沃度, 完全是符合整体自然生态的自然循环规则。 。
18、0007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其应用范 围可作为垃圾袋、 包装袋、 各种塑料薄卡片、 婴儿尿布、 农用材料及药物缓释载体等; 还有其 它涉及到环境保护的各种塑料制品, 如土木绿化用网、 膜等。 可用于包装、 餐具等表面上的 薄膜、 一次性医疗用品、 农用薄膜、 农药及化肥缓释材料、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等领域。 0008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同时也致 力解决农业事业废弃物的问题, 因此材料里混炼了食品级农业废弃物研磨成的粉末, 使该 些食品级农业废弃物得以再作最后的利用, 充分达到资源的运用, 得以帮助农务者。
19、将这些 说明书 1/6 页 5 CN 108102318 A 5 农业废弃物妥善得到处理, 也可以提高本发明在微生物分解过程的速度, 降低环境对于垃 圾的负担, 使相关产业也可形成一个供应链, 更而扩大环保的层面, 又更在在分解薄膜的过 程之中, 该有机分解菌及所添加淀粉类、 植物纤维、 蛋白类, 或是脂类的食品级农业废弃物 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水、 氢、 氧、 氮等等天然肥料, 可同时改变土壤肥沃度, 尤其用于农地上 更具有效利用价值。 0009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依照人类 垃圾处理的习惯来看, 皆是将垃圾进行掩埋, 本发明的可生解的薄膜材料在接。
20、触到土壤与 水气之后, 其混炼或涂布于可生解薄膜上的有机分解菌就逐渐释放, 使该有机分解菌进行 微生物分解该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 在分解薄膜的过程之中, 该有机分解菌及所添加淀 粉类、 植物纤维、 蛋白类, 或是脂类的食品级农业废弃物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水、 氢、 氧、 氮等 等天然肥料, 可同时改变土壤肥沃度, 尤其用于农地上更具有效利用价值。 0010 有关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 手段及其功效, 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 明于后, 相信本发明上述的目的、 构造及特征, 当可由之得一深入而具体的了解。 附图说明 0011 图1是本发明其一制法步骤流程图。 0012 图2是本发明另一制。
21、法步骤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本发明是提供一种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及其制造方法的设计者。 0014 为使贵审查委员对本发明的目的、 特征及功效能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兹 配合实施方式及图式详述如后: 0015 由于本发明的主要构成物是以淀粉型可生解材质及淀粉类粉末、 植物纤维粉末、 蛋白类粉末, 或是脂类粉末所构成, 在其物理特性上, 如拉伸强度、 刚性强度、 材料间的融合 度(聚合度)、 耐热性等等, 确实无法如同石化材料般, 因此提供一种无机化合物的质改剂作 为上述缺点的修正及质改, 本发明所用的质改剂可为碳酸钙(CaCO3)粉末或硅酸镁盐类粉 末。 0016 本发明所使用。
22、的材料包含有: PLA(聚乳酸), PLA(聚乳酸)英语全名为Polylactic Acid或Polylactide, 中文名称为聚乳酸, 又称为玉米淀粉树脂, 主要来源为玉米、 甜菜、 小 麦或甘薯等淀粉或糖分经发酵、 去水、 聚合等方式制造而成, 是一种热塑性脂肪族聚酯。 生 产聚乳酸所需的乳酸和丙交酯可以通过可再生资源发酵、 脱水、 纯化后得到, 所得的聚乳酸 一般具有良好的机械和加工性能, 而聚乳酸产品废弃后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快速降解, 因 此聚乳酸被认为是一种具备良好的使用性能的绿色塑料。 材料性质, 聚乳酸的熔点、 耐热 性、 机械性能、 加工性能都与其结晶度有关, 而影响其结晶度。
23、的最主要因素是原料中L-乳酸 和D-乳酸的配比。 如果原料是纯的L-乳酸或者纯D-乳酸, 则所得的聚L-乳酸(简称PLLA)和 聚D-乳酸(简称PDLA)都是半结晶聚合物。 聚L-乳酸的结晶度大概是37, 其玻璃化转变温 度大约是65, 熔点是180, 拉伸模量大约为3-4GPa, 弯曲模量大约为4-5GPa。 即使只加入 少量右旋聚乳酸, 结晶度也可以提高较多。 比如聚L-乳酸按照一定比例和聚D-乳酸共混后, 聚L-乳酸的熔点最多可以提高50, 热弯曲温度提高了大约60升高到了190。 所得的抗 说明书 2/6 页 6 CN 108102318 A 6 热性聚乳酸可以在110的环境下使用聚乳。
24、酸和聚苯乙烯、 PETE的机械性质相似, 但可连续 使用的温度要低得多, 结晶度提高后可以提高可连续使用的温度, 但生物降解速率也随之 变低了。 将聚乳酸置于坩埚中加热可以汽化为可燃气体。 相对于其他生物可降解材料, 聚乳 酸具有部分疏水性。 聚乳酸和聚乳酸的共聚物的最佳溶剂是氯仿。 除此之外, 聚乳酸可溶于 氯化溶剂、 热苯、 四氢呋喃和1,4-二恶烷, 但不溶于水、 乙醇和大多数脂肪烃溶剂。 0017 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属于热塑性生物降解塑料, 是己二酸丁二 醇酯和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共聚物, 兼具PBA和PBT的特性, 既有较好的延展性和断裂伸 长率, 也有较好的耐。
25、热性和冲击性能; 此外, 还具有优良的生物降解性, 是目前生物降解塑 料研究中非常活跃和市场应用最好降解材料之一。 PBAT是一种半结晶型聚合物, 通常结晶 温度在110附近, 而熔点在130左右, 密度在1.18g/ml1.3g/ml之间。 PBAT的结晶度大 概在30左右, 且邵氏硬度在85以上。 PBAT是脂肪族和芳香族的共聚物, 综合了脂肪族聚酯 的优异降解性能和芳香族聚酯的良好力学性能。 其强韧度相当足够。 0018 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英语全名为Polybutylene succinate, 一般缩写为PBS, 是一种由丁二酸(succinic 。
26、acid)和1,4-丁二醇(butanediol) 合成的可生物降解聚合物。 它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研究领域, 价格低廉, 耐热性能好。 又称 聚琥珀酸丁二酯, 其分子式为HO-(CO-(CH2)2-CO-O-(CH2)4-O)nH形状特点为白色颗粒, PBS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由丁二酸和丁二醇经缩合、 聚合、 合成而得之, 树脂呈乳白色, 无嗅无 味, 易被自然界的多种微生物或动植物体内的酶分解、 代谢, 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是 典型的可完全生物降解聚合物材料。 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和生物可吸收性。 0019 碳酸钙(Calcium Carbonate): 碳酸钙是一种无机化合物,。
27、 俗称灰石、 石灰石、 石 粉、 大理石、 方解石, 是一种化合物, 化学式是CaCO3, 呈碱性, 基本上不溶于水, 溶于酸。 它是 地球上常见物质, 存在于霰石、 方解石、 白垩、 石灰岩、 大理石、 石灰华等岩石内。 碳酸钙容易 被广泛运用在填充树脂、 塑料之中。 添加碳酸钙对提高改善塑料制品某些性能以扩大其应 用范围有一定作用, 在塑料加工中它们可以减少树脂收缩率, 改善流变态, 控制粘度。 还能 起到以下作用: 0020 1、 提高塑料制品尺寸的稳定性: 碳酸钙的添加, 在塑料制品之中起到一种骨架作 用, 对塑料制品尺寸的稳定有很大作用。 0021 2、 提高塑料制品的硬度和刚性: 。
28、碳酸钙在塑料、 树脂内一般无法起增强作用, 碳酸 钙的粒子是可以被树脂所浸润, 所以添加碳酸钙的作用是使塑料、 树脂的刚性增大, 弹性模 量和硬度也增大。 随着添加量增加, 伸张强度和极伸长率都下降。 不同碳酸钙, 添加量不同, 硬度也会不同。 0022 3、 改善塑料加工性能: 碳酸钙的添加可以改变塑料的流变性能。 碳酸钙粉体, 在添 加中往往数量比较大, 这样就有助于它和其他成分的充分混合, 也有助于塑料的加工成形。 碳酸钙的添加, 特别是经过表面处理过的碳酸钙添加之后, 不但可以提高制品的硬度, 还可 以提高制品的表面光泽和表面平整性。 碳酸钙的添加, 可以减少塑料制品的收缩率、 线膨胀。
29、 系数、 蠕变性能, 为加工成形创造了条件。 0023 4、 提高塑料制品的耐热性: 在一般塑料制品中添加碳酸钙, 耐热性能皆有提高例 如: 在聚丙烯中, 添加40左右碳酸钙, 耐热性提高200左右。 在填充比20时, 耐热温 度提高8130。 说明书 3/6 页 7 CN 108102318 A 7 0024 硅酸镁盐类为滑石粉, 主要成分是滑石含水的硅酸镁, 分子式为Mg3Si4O10(OH)2, 其具有润滑性、 抗黏、 助流、 耐火性、 抗酸性、 绝缘性、 熔点高、 化学性不活泼、 遮盖力良好、 柔 软、 光泽好、 吸附力强等优良的物理、 化学特性, 由于滑石的结晶构造是呈层状的, 所以。
30、具有 易分裂成鳞片的趋向和特殊的滑润性, 应用于橡胶、 塑料、 油漆、 等化工行业作为强化改质 填充剂。 增加产品形状的稳定, 增加张力强度, 剪切强度, 挠曲强度, 压力强度, 降低变形, 伸 张率, 热膨胀系数, 白度高、 粒度均匀分散性强等特点。 0025 有机分解菌为液化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其为抑菌能力 较佳, 可同时具有蛋白质分解酵素、 脂质分解酵素、 淀粉分解酵素与纤维素分解酵素等至少 4种酵素分解能力的菌株, 可将前述PLA、 PBAT、 PBS及食品级农业废弃物分解, 且不论是淀粉 类、 纤维类、 蛋白质类或脂类的农业废弃物均。
31、可分解。 本发明所使用菌种的学名为液化淀粉 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前述液化淀粉芽孢杆菌可耐热达摄氏100的 高温。 0026 参阅第一图所示,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 包含有: 0027 可生物分解材料, 所述可生物分解材料是由PLA(聚乳酸)、 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 甲酸丁二醇酯)及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所组成群组的任一种或二种以上所构成, 前述可 生物分解材料含量为6070质量百分比; 0028 食品级农业废弃物, 为淀粉类、 纤维类、 蛋白质类或脂类经过精致研磨后的粉末, 将其前述食品级农业废弃物研磨干燥后的粒径为至少。
32、50 m以下, 其含量为1030质量百分 比; 0029 质改剂, 前述质改剂可为碳酸钙(CaCO3)粉末或硅酸镁盐类粉末, 其前述质改剂粒 径至少8 m以下, 前述质改剂含量为729质量百分比; 以及 0030 有 机 分 解 菌 ,前 述 有 机 分 解 菌 为 液 化 淀 粉 芽 孢 杆 菌 (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 是属于一种耐热达摄氏100的耐热型芽孢杆菌, 前述有 机分解菌含量为13质量百分比; 前述可生物分解材料、 前述食品级农业废弃物、 前述质改 剂及前述有机分解菌经制程混炼后, 吹制成膜厚在40 m60 m的薄膜。 0031 所述的可生物分解的。
33、薄膜材料, 其中前述食品级农业废弃物包括可为酒糟粉末、 麦粕粉末、 稻粕粉末、 豆壳粉末及咖啡渣粉末所组成的群组其中的任一或任二种以上。 0032 所述的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 其中前述食品级农业废弃物为通过无农药, 无重 金属残留检验的食品级农业废弃物。 0033 所述的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的制造方法, 其中前述膜厚在40 m60 m范围, 并 可配合生物分解所需时间, 改变成型后的膜厚, 以符合生物分解所需时间。 0034 一种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的制造方法, 其制法步骤为: 0035 混炼前步骤11: 先将混炼机温度提高至150170; 0036 混炼制程12: 可生物分解材料6070质。
34、量百分比、 粒径50 m以下食品级农业废弃 物1030质量百分比、 粒径8 m以下质改剂729质量百分比及有机分解菌13质量百分 比, 于150170温度下, 于10秒内充分混炼后押出成粒状; 0037 吹制制程13: 前述混炼后押出成粒状后, 维持于150170温度下, 于10秒内吹制 成薄膜, 其有机分解菌所含的活菌数量仍维持在9.5101CFU/cm2, 成型之后的标准膜厚在 40 m60 m。 说明书 4/6 页 8 CN 108102318 A 8 0038 参阅第二图所示,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 包含有: 0039 可生物分解材料, 前述可生物分解材料是由PLA(聚。
35、乳酸)、 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 甲酸丁二醇酯)及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所组成群组的任一种或二种以上所构成, 前述可 生物分解材料含量为2050质量百分比; 0040 食品级农业废弃物, 为淀粉类、 纤维类、 蛋白质类或脂类经过精致研磨后的粉末, 将其前述食品级农业废弃物研磨干燥后的粒径为至少50 m以下, 其含量为1030质量百分 比; 0041 质改剂, 前述质改剂为碳酸钙(CaCO3)粉末或硅酸镁盐类粉末, 其前述质改剂粒径 至少8 m以下, 前述质改剂含量为1030质量百分比; 前述可生物分解材料、 前述食品级农 业废弃物、 前述质改剂经混炼后, 吹制成膜厚为40 m60 m的。
36、薄膜; 0042 涂布剂, 是由具黏附着力的淀粉、 水及有机分解菌均匀搅拌之后所得, 前述有机分 解菌为液化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是属于一种耐热型的芽孢杆 菌; 前述涂布剂的质量百分之百中, 淀粉含量为9.819.8质量百分比, 水含量为8090质 量百分比, 有机分解菌含量为0.2质量百分比, 等于是将有机分解菌稀释至1/500; 把已将有 机分解菌稀释至1/500的前述涂布剂以一种涂布方式均匀涂布于前述薄膜上下表面后, 使 前述薄膜自然干燥, 其有机分解菌所含的活菌数量仍维持在7102CFU/cm2以内。 0043 其前述所提及的CFU/c。
37、m2指每平方公分的农地膜所含有的芽孢杆菌的菌落平均数 目。 0044 所述的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 其中前述涂布方式可为喷涂法、 刷涂法、 印涂法及 浸涂法所组成群组的其中之一。 0045 其中, 当使用印涂法进行涂布时, 其前述涂布剂的质量百分之百中, 淀粉含量为80 90质量百分比, 水含量为1020质量百分比, 有机分解菌含量为13质量百分比。 0046 所述的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 其中前述食品级农业废弃物包括可为酒糟粉末、 麦粕粉末、 稻粕粉末、 豆壳粉末及咖啡渣粉末所组成的群组其中的任一或任二种以上。 0047 所述的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 其中前述食品级农业废弃物为通过无农药, 。
38、无重 金属残留检验的食品级农业废弃物。 0048 所述的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的制造方法, 其中前述膜厚在40 m60 m范围, 并 可配合生物分解所需时间, 改变成型后的膜厚, 以符合生物分解所需时间。 0049 一种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的制造方法, 其制法步骤为: 0050 混炼前步骤21: 先将混炼机温度提高至150170; 0051 混炼制程22: 可生物分解材料2050质量百分比、 粒径50 m以下食品级农业废弃 物1030质量百分比及粒径8 m以下质改剂1030质量百分比, 于150170温度下, 于10 秒内充分混炼后押出成粒状; 0052 吹制制程23: 前述混炼后押出成粒状后,。
39、 维持于150170温度下, 于10秒内吹制 成薄膜, 成型之后的标准膜厚在40 m60 m; 0053 涂布剂制作制程24: 使有机分解菌的液化淀粉芽孢杆菌含量为0.2质量百分比, 以 淀粉含量为9.819.8质量百分比, 水含量为8090质量百分比, 即是将有机分解菌稀释至 1/500; 以之制成涂布剂; 0054 涂布制程25: 将涂布剂用喷涂法、 刷涂法、 印涂法或浸涂法的涂布方式均匀涂布于 说明书 5/6 页 9 CN 108102318 A 9 前述薄膜上下表面; 0055 涂布后制程26: 涂布后, 使前述薄膜自然干燥, 检测成型后的薄膜, 其所含活菌数 量仍维持在7102CFU。
40、/cm2以内。 0056 其中, 当使用前述印涂法进行涂布时, 其前述涂布剂的质量百分之百中, 淀粉含量 为8090质量百分比, 水含量为1020质量百分比, 有机分解菌含量为13质量百分比。 0057 前文是针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为本发明的技术特征进行具体的说明; 惟, 熟悉 此项技术的人士当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原则下对本发明进行变更与修改, 而所述变 更与修改, 皆应涵盖于如下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中。 0058 综上所述,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生物分解的薄膜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其确已达到本 发明的所有目的, 另其组合结构的空间型态未见于同类产品, 亦未曾公开于申请前, 已符合 专利法的规定, 爰依法提出申请。 0059 符号说明 0060 11 混炼前步骤 0061 12 混炼制程 0062 13 吹制制程 0063 21 混炼前步骤 0064 22 混炼制程 0065 23 吹制制程 0066 24 涂布剂制作制程 0067 25 涂布制程 0068 26 涂布后制程 说明书 6/6 页 10 CN 108102318 A 10 图1 说明书附图 1/2 页 11 CN 108102318 A 11 图2 说明书附图 2/2 页 12 CN 108102318 A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