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结构.pdf

上传人:62****3 文档编号:870279 上传时间:2018-03-16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566.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005599.7

申请日:

2009.02.06

公开号:

CN101509517A

公开日:

2009.08.19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F16C 33/10公开日:20090819|||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F16C33/10

主分类号:

F16C33/10

申请人:

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

发明人:

佐野成人; 大平滋规; 山田和则; 川原井广美; 河内胜义

地址:

日本埼玉县

优先权:

2008.2.15 JP 2008-034254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代理人:

刘新宇;张会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谋求提高轴承性能、调芯性能的稳定化以及提高润滑性能的轴承结构。该轴承结构包括:穿过外壳(2)的通孔(21)的转轴(1);沿轴向分开地设置于通孔(21)中,能够旋转地支承转轴(1)的环状的第1轴瓦轴承(5)和第2轴瓦轴承(6);设于外壳(2),绕过两轴瓦轴承(5、6),从而使通孔(21)的两轴瓦轴承(5、6)之间和两轴瓦轴承(5、6)外部相连通的通气路(26、26)。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贯穿外壳的通孔;穿过该通孔的转轴;沿轴向分开地设置于上述通孔中,能够使上述转轴旋转地支承上述转轴的环状的第1轴瓦轴承和第2轴瓦轴承;设于上述外壳,且绕过两轴瓦轴承中的至少一方,从而使上述通孔的两轴瓦轴承之间和两轴瓦轴承外部相连通的通气路。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两轴瓦轴承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具有调芯功能、并能够相对滑动的球面状的轴承侧接触面,在与该外周面接触的上述外壳上形成有具有调芯功能、并能够相对滑动的球面状的外壳侧接触面,上述通气路呈槽状形成在上述外壳侧接触面上。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两轴瓦轴承上浸渗有润滑剂。

4.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外壳和上述转轴中的任一者上设有限制两轴瓦轴承轴向移动的环状移动限制构件。

说明书

轴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用电动机等旋转机构的轴承中使用的轴瓦轴承的轴承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利用沿轴向分开的一对轴瓦轴承支承转轴的轴承结构。
在这样的轴承结构中,由于旋转时的发热造成的机械阻力增大、噪音增大等不良影响已成为问题。
因此,例如通过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等公知有下述的技术:通过在轴瓦轴承的内周、外周上形成通气用槽,将冷却空气引导到两轴瓦轴承间,能够解决上述的由于发热造成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9-18596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昭60-192654号公报
可是,在上述的以往技术中,由于在轴瓦轴承的外周、内周直接形成通气用槽,所以有可能难于牢固地固定小型的轴瓦轴承,由于加工精度的原因在轴承面上产生凹凸等从而造成轴承性能的变差。
而且,如上述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那样,在轴瓦轴承具有调芯功能,外周形成为球面状的结构中,在轴瓦轴承的外周形成通气用槽而产生凹凸的情况下,有可能不能充分地获得调芯功能。
而且,在轴瓦轴承上形成有通气用槽的情况下,轴瓦轴承的表面积增大而轴瓦轴承的体积减小。
因而,在轴瓦轴承为浸渗有润滑剂的类型的情况下,由于轴瓦轴承的表面积增大,造成在加热轴瓦轴承时浸渗的润滑剂的流出量增大之后润滑性能降低。另一方面,由于体积减小有可能造成轴瓦轴承整体的润滑剂的浸渗量减少从而润滑性能降低。
除此之外,在轴瓦轴承上设定有用于进行轴向定位的环状移动限制构件的情况下,若在轴瓦轴承上形成有通气用槽,则轴瓦轴承与移动限制构件的接触状态在全周上就变得不恒定。因此,在为了调芯而轴瓦轴承进行滑动时,有可能不能顺畅地滑动从而不能获得期望的调芯性能。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的以往的问题而提出的,因此,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谋求提高轴承性能、调芯性能的稳定化以及提高润滑性能的轴承结构。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轴承结构的特征在于,包括:贯穿外壳的通孔;穿过该通孔的转轴;沿轴向分开地设置于上述通孔中,能够使上述转轴旋转地支承上述转轴的环状的第1轴瓦轴承和第2轴瓦轴承;设于上述外壳,且绕过两轴瓦轴承中的至少一方,从而使上述通孔的两轴瓦轴承之间和两轴瓦轴承外部相连通的通气路。
此外,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轴承结构是在第1技术方案所述的轴承结构中,其特征在于,在两轴瓦轴承的外周面和与该外周面接触的上述外壳上形成有分别具有调芯功能、并能够相对滑动的球面状的轴承侧接触面和外壳侧接触面,上述通气路呈槽状形成在上述外壳侧接触面上。
此外,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轴承结构是在第1或2技术方案所述的轴承结构中,其特征在于,在两轴瓦轴承中浸渗有润滑剂。
此外,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的轴承结构是在第1~第3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承结构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外壳和上述转轴中的任一者上设有限制两轴瓦轴承轴向移动的环状移动限制构件。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中,在通孔中被一对第1轴瓦轴承和第2轴瓦轴承夹着而封闭的空间借助外壳上的通气路与外部连通。
因而,在由于转轴的旋转造成温度上升了时,能够防止被两轴瓦轴承夹着而封闭的空间的内压上升,并且能够控制其温度上升。
在本发明中,由于不在轴瓦轴承的支承转轴的部分上进行槽加工,因此,与在该轴瓦轴承部分上进行槽加工相比轴承性能优异。而且,在加工通气路时,固定比轴瓦轴承大的外壳而加工外壳,因此能够牢固地固定外壳而进行加工。因而,与在轴瓦轴承上进行槽加工相比,加工性优异,容易进行高精度加工。由此,即使在具有调芯功能的球面部分上进行加工时,与加工轴瓦轴承侧相比,也能保持能够发挥调芯功能的球面形状,能够提高调芯功能。
除此之外,在本发明中,由于通气路形成在外壳上,因此能够避免轴瓦轴承的表面积增大以及体积减小。因而,如技术方案3中所述那样,使用浸渗有润滑剂的轴瓦轴承时,能够防止由于两轴瓦轴承的表面积增大以及体积减小而造成的润滑性能变差。
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中,由于在外壳侧接触面上形成槽而作为通气路,因此,变成外壳表面的加工,与在外壳的内部进行孔加工相比,加工性优异。
在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中,作为限制两轴瓦轴承移动的环状移动限制构件,能够获得分别与两轴瓦轴承在全周上恒定的接触状态。由此,能够提高轴承性能、调芯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的轴承结构的电动风扇装置F的重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轴承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该实施方式的电动风扇装置,其轴承结构包括:贯穿外壳(2)的通孔(21);穿过该通孔(21)的转轴(1);沿轴向分开地设置于上述通孔(21)中,能够使上述转轴(1)旋转地支承上述转轴(1)的环状的第1轴瓦轴承(5)和第2轴瓦轴承(6);设于上述外壳(2),且绕过两轴瓦轴承(5、6)中的至少一方,从而使上述通孔(21)的两轴瓦轴承(5、6)之间和两轴瓦轴承(5、6)外部连通的通气路(26)。
实施例1
以下,根据图1和图2说明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的轴承结构。
该实施例1的轴承结构应用在电动风扇装置F的电动机M中,因此,如图1所示,该电动风扇装置F包括使省略了图示的扇叶旋转的电动机M。
此外,电动机M包括转轴1、外壳2、转子3、定子4、第1轴瓦轴承5、第2轴瓦轴承6、第1移动限制弹簧(移动限制构件)7和第2移动限制弹簧(移动限制构件)8。
转轴1是将旋转传递给与转轴1的前端部1a相结合的省略了图示的扇叶的构件,因此,在贯穿穿过外壳2而形成的通孔21的状态下,借助两轴瓦轴承5、6能够旋转地被外壳2进行支承。
转子3能够与转轴1一体旋转地与转轴1相结合,包括轭(yoke)部31和永久磁铁32。
轭部31包括:与转轴1相结合的呈大致圆盘状的支承板部31a;一体地形成于该支承板部31a的外周缘部的、与转轴1同轴的圆筒状部31b。
多个永久磁铁32沿周向设置于圆筒状部31b的内侧面。
定子4隔着间隙配置于永久磁铁32的内侧,并被外壳2支承,沿周向具有多个省略了图示的电磁铁,通过使电磁铁的磁界发生变化,与永久磁铁32相互吸引以及相互排斥,从而使转子3旋转。
外壳2是支承转轴1和定子4的构件。如图2所示,如上所述,在轴心部分形成有贯通能够穿过转轴1的通孔21而成的圆筒形状。
而且,在外壳2上,在通孔21的轴向中央的恒定内径的一般部21a的轴向两端部与一般部21a同轴形成有比该一般部21a的直径大的轴承支承部22、23。
而且,在轴承支承部22、23上,在一般部21a的开口端部分别形成有能够支承第1轴瓦轴承5的球面状的第1外壳侧接触面24、和能够支承第2轴瓦轴承6的球面状的第2外壳侧接触面25。
第1轴瓦轴承5和第2轴瓦轴承6分别形成为大致圆环状,在内周贯通形成有使转轴1穿过而能够旋转地支承转轴1的轴承用孔51、61,且在外周形成有具有调芯功能、形成为与各外壳侧接触面24、25能够相对滑动的球面状的轴承侧接触面52、62。
此外,在本实施例1中,在各轴瓦轴承5、6上浸渗有润滑油。
第1移动限制弹簧7和第2移动限制弹簧8分别是在被压接于第1外壳侧接触面24和第2外壳侧接触面25的位置上保持两轴瓦轴承5、6相对于外壳2的轴向位置的构件,因此利用金属薄板形成为截面呈大致凹状的环状。
然后,第1移动限制弹簧7通过其外周与轴承支承部22相嵌合被定位,另一方面,其内周抵接于轴瓦轴承5的轴承侧接触面52,限制轴瓦轴承5的轴向移动的同时容许轴瓦轴承5沿着轴承侧接触面52旋转。
第2移动限制弹簧8的外周与轴承支承部23相嵌合从而位置被固定,另一方面,其内周抵接于轴瓦轴承6的轴承侧接触面62,限制轴瓦轴承6的轴向移动的同时容许轴瓦轴承6沿着轴承侧接触面52的旋转。
另外,两轴瓦轴承5、6与转轴1的轴向相对位置被安装在转轴1上的环状构件14、15限制。环状构件14与沿转轴1的外周全周形成为凹状的卡合槽11相卡合从而被限制轴向移动。环状构件15安装于转轴1的基端的小径部12、且被夹在通过与转轴1的小径部12产生径差而形成的台阶部12a与安装于小径部12的按压构件13之间,通过拧紧螺母等被固定于转轴1上。
在第1外壳侧接触面24和第2外壳侧接触面25上分别沿轴向形成有通气用槽(通气路)26、26。
上述通气用槽26、26分别绕过第1轴瓦轴承5和第2轴瓦轴承6,使通孔21的一般部21a的内外、即、在通孔21中被两轴瓦轴承5、6所夹着的部分与两轴瓦轴承5、6的外部连通。
此外,通气用槽26的作为槽深度方向的面的底面26a呈大致J字状,一般部21a侧的槽深形成为比轴承支承部22、23侧的深度深。
接着,说明实施例1的轴承结构的作用。
在制造时,在外壳2上形成通气用槽26、26的情况下,在用省略了图示的固定装置固定外壳2的状态下进行切削加工。
该情况下,在固定大型且圆筒状的外壳2时,与固定具有球面的各轴瓦轴承5、6的情况相比,能够牢固地固定。
因而,在各外壳侧接触面24、25上形成通气用槽26、26时,比形成于各轴瓦轴承5、6的各轴承侧接触面52、62相比,能够获得高的加工精度,能够保持球面形状。
接着,在驱动电动机M的情况下,利用转轴1的旋转阻力、电磁铁等的通电部分的发热等,温度上升。由于该温度上升,空气膨胀,被两轴瓦轴承5、6塞住两端部的通孔21的一般部21a的内压上升时,该一般部21a的空气经由通气用槽26、26流出到外部,并且与外部的空气进行交换。因而,能够抑制通孔21的一般部21a的内压上升和温度上升。由此,能够防止由于内压上升造成各轴瓦轴承5、6、各移动限制弹簧7、8等的破损、还能够防止由于温度上升造成的各轴瓦轴承5、6中浸渗的润滑油的流出。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实施例1的轴承结构中,能够获得以下列举的效果。
a)在外壳2上,能够防止被两轴瓦轴承5、6堵塞住两端的通孔21的内压上升,并且能够抑制温度上升。因而,能够防止由于内压上升造成的破损,并且能够防止由于温度上升造成的循环油的流出。
b)在外壳2上形成通气用槽26、26,因此,不会如形成在各轴瓦轴承5、6的轴承用孔51、61上的情况那样对转轴1的轴承性能造成不良影响。而且,能够抑制如在各轴瓦轴承5、6的各轴承侧接触面52、62上形成通气用槽26那样的槽的情况下不能获得球面形状的可能,能够提高调芯功能。
c)在外壳2上形成通气用槽26、26,在各轴瓦轴承5、6的内周、外周不形成槽,因此,各轴瓦轴承5、6与各移动限制弹簧7、8的接触状态在全周上保持恒定,由此,能够谋求定位性能和调芯性能的稳定化。
d)在外壳2上形成通气用槽26、26,在各轴瓦轴承5、6的内周、外周不形成槽,因此,能够避免由于形成通气用槽造成的各轴瓦轴承5、6的表面积的增加和体积的减少。由此,在浸渗有润滑油的两轴瓦轴承5、6中,能够防止由于表面积增加造成发热影响面积的扩大从而发热时的润滑油流出,并且,能够防止由于体积减少造成的浸渗的润滑油绝对量的减少从而润滑性能的变差。
以上,参照附图,详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1,但具体的结构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1,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程度的设计变更包含在本发明中。
例如,在实施例1中,表示了将本发明的轴承结构应用在电动机M中的例子,但本发明的轴承结构也能够应用于电动机M之外的旋转机构。
此外,在实施例1中,作为电动机M,表示了在转子3侧具有永久磁铁32的电动机,但也可以在转子3侧具有电磁铁。此时,在定子4上,可以使用电磁铁和永久磁铁中的任一个。
此外,在实施例1中,作为轴瓦轴承,表示了具有调芯功能、球面状的轴承侧接触面与外壳侧接触面相对滑动的轴瓦轴承,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够应用如套筒(sleeve)轴瓦轴承那样不具有调芯功能的轴瓦轴承。
此外,在实施例1中,作为轴瓦轴承,表示了浸渗有润滑油的轴瓦轴承,但也能够应用于不浸渗润滑剂的干式轴承。
此外,在实施例1中,作为通气路,表示了分别在外壳2的两外壳侧接触面24、25上各形成1个通气用槽26,总共2个通气用槽26的例子,但该通气路只要绕过两轴瓦轴承5、6中的至少一者即可,例如,也可以仅形成通气用槽26、26中的任一个的结构。或者相反,也可以分别对于各轴瓦轴承5、6设置多个通气用槽26。而且,作为通气路,只要是在外壳2上能够绕过轴瓦轴承5、6中任一个即可,也可以形成于外壳侧接触面24、25以外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不是槽状,例如形成小孔。

轴承结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轴承结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轴承结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轴承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轴承结构.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谋求提高轴承性能、调芯性能的稳定化以及提高润滑性能的轴承结构。该轴承结构包括:穿过外壳(2)的通孔(21)的转轴(1);沿轴向分开地设置于通孔(21)中,能够旋转地支承转轴(1)的环状的第1轴瓦轴承(5)和第2轴瓦轴承(6);设于外壳(2),绕过两轴瓦轴承(5、6),从而使通孔(21)的两轴瓦轴承(5、6)之间和两轴瓦轴承(5、6)外部相连通的通气路(26、2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工程元件或部件;为产生和保持机器或设备的有效运行的一般措施;一般绝热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