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净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净化装置。背景技术 传统上, 已知有所谓的罐式 (pot-type) 水净化装置, 其包括布置在上侧的原水储 存部、 布置在下侧的净化水储存部和夹在原水储存部和净化水储存部之间的净化筒 ( 参 看, 例如日本特开 2004-230335 号公报 )。
在公开于日本特开 2004-230335 号公报的水净化装置中, 储存于原水储存部的原 水随着其在重力作用下流经净化筒而被净化。 通过用净化筒净化原水而获得的净化水被允 许向下朝向净化水储存部流动并且储存于净化水储存部中。
在净化水储存于净化水储存部中的状态下, 罐式水净化装置可被保存在冰箱或类 似物中。
由于这种类型的传统水净化装置被以其底壁面向下方的方式置入冰箱的侧腔或 蔬菜储存室中, 因此取决于冰箱的类型, 有可能水净化装置不能被置入冰箱中。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净化装置, 其能够提高选择存放部位方面 的自由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提供了一种水净化装置, 其包括净化器本体和布置 在净化器本体中的净化单元, 净化器本体包括用于储存原水的原水容腔和用于储存被净化 单元净化了的净化水的净化水容腔, 水净化装置能够被安置就位成使得净化器本体底壁面 向下方, 其中, 净化器本体进一步包括设置在除了其底壁之外的其它区域中的承载部, 以使 得水净化装置能够以承载部面向下方的方式安置就位。
利用这种构造, 承载部设在净化器本体的除了底壁之外的区域中, 以使得水净化 装置能够以承载部面向下方的方式安置就位。因此, 能够加大在水净化装置被保存在冰箱 或类似物中时的存放部位的选择能力。换言之, 能够提高选择水净化装置存放部位时的自 由度。
承载部可以包括平面的承载面。
利用这种构造, 承载部的承载面被形成为平面形状。这使得能够在以承载部面向 下方的方式安置就位时防止水净化装置晃动。
净化器本体可以具有用于将原水供应至原水容腔的供水入口和用于将净化水朝 向外界倒出的水倒出口, 并且水净化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用于封闭供水入口和水倒出口的 盖子。
利用这种构造, 水净化装置包括盖子, 以封闭用于将原水供应至原水容腔的供水 入口和用于将净化水朝向外界倒出的水倒出口。 这使得能够在水净化装置以承载部面向下 方的方式安置就位时防止净化器本体中包含的水泄漏到外界。
净化器本体可以进一步包括用于将原水容腔和净化水容腔彼此分隔开的内壁, 并 且水净化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一密封部, 其设置在盖子中, 用于以可解除的方式密封水 倒出口和净化水容腔之间的连通, 和第二密封部, 其设置在内壁和盖子之间, 用于以可解除 的方式密封内壁和盖子之间的间隙 ; 当盖子封闭供水入口和水倒出口时, 水倒出口和净化 水容腔之间的连通被第一密封部密封, 且内壁和盖子之间的间隙被第二密封部密封。
利用这种构造, 当盖子封闭供水入口和水倒出口时, 水倒出口和净化水容腔之间 的连通被第一密封部密封, 且内壁和盖子之间的间隙被第二密封部密封。这使得能够在水 净化装置以承载部面向下方的方式安置就位时防止原水和净化水在净化器本体中混合。 如 果盖子在原水净化之后被封闭, 则原水容腔和净化水容腔中的压力保持大致彼此相等。这 使得能够防止净化水流回原水容腔。
盖子可以通过螺纹连接至净化器本体, 当盖子沿打开方向被旋转时, 由第一密封 部提供的密封首先被解除, 由第二密封部提供的密封随后被解除
利用这种构造, 盖子通过螺纹连接至净化器本体。这有助于防止盖子被从净化器 本体取下。此外, 当盖子被沿打开方向时旋转, 由第一密封部提供的密封首先被解除, 由第 二密封部提供的密封随后被解除。因此, 如果盖子被保持在由第一密封部提供的密封被解 除但由第二密封部提供的密封不被解除的状态下, 能够将净化水从水倒出口倒出, 同时防 止原水与净化水混合。换言之, 能够排放净化水, 而不必将盖子从净化器本体取下。
净化器本体的内壁可以具有第一连通孔, 用于将原水容腔和净化水容腔彼此连 通。
利用这种构造, 用于将原水容腔和净化水容腔彼此连通的第一连通孔被形成在净 化器本体的将原水容腔和净化水容腔彼此分隔开的内壁中。当原水被供应到原水容腔中 时, 第一连通孔用于保持原水容腔和净化水容腔中的压力大致相等。这使得能够在供水入 口和水倒出口被盖子封闭时可靠地防止净化水的流速下降。结果, 能够在供水入口和水倒 出口被盖子封闭的状态下实施水净化。 这就不需要随后封闭盖子, 从而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 能够可靠地防止存在于外界空气中的脏物 ( 漂浮材料 ) 进入净化器本体。这有助于 延长净化单元的寿命。
在原水容腔储存的原水达到原水容腔的许用储存容量上限的状态下, 当水净化装 置以承载部面向下方的方式安置就位时, 第一连通孔可以设置成位于原水容腔的水位上 方。
利用这种构造, 在原水容腔储存的原水达到原水容腔的许用储存容量上限的状态 下, 当水净化装置以承载部面向下方的方式安置就位时, 第一连通孔被设置成位于原水容 腔水位上方。 这使得能够在水净化之后以承载部面向下方的方式将水净化装置安置就位后 防止储存在原水容腔中的原水通过第一连通孔流入净化水容腔。
盖子可以具有第二连通孔, 用于将原水容腔与外界连通。
利用这种构造, 用于将原水容腔与外界连通的第二连通孔设在盖子中, 以使得空 气可从外界吸入原水容腔。 这使得能够在原水被供应到原水容腔中时可靠地防止净化水的 流速下降。换言之, 能够在供水入口和水倒出口被盖子封闭时可靠地防止净化水的流速下 降。因此, 水净化可在供水入口和水倒出口被盖子封闭的状态下实施。这就不需要随后封 闭盖子, 从而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另外, 能够可靠地防止存在于外界空气中的脏物 ( 漂浮材料 ) 进入净化器本体。这有助于延长净化单元的寿命。
在原水容腔储存的原水达到原水容腔的许用储存容量上限的状态下, 在水净化装 置以承载部面向下方的方式安置就位时, 第二连通孔可以设置成位于原水容腔的水位的上 方。
利用这种构造, 在原水容腔储存的原水达到原水容腔的许用储存容量上限的状态 下, 在水净化装置以承载部面向下方的方式安置就位时, 第二连通孔被设置成位于原水容 腔的水位上方。 这使得能够在水净化装置以承载部面向下方的方式安置就位时防止原水容 腔中包含的原水泄漏到外界。
净化单元可以具有排放孔, 净化水通过所述排放孔排放到净化水容腔中, 在净化 水容腔储存的净化水量等于原水容腔的许用储存容量上限的状态下, 在水净化装置以承载 部面向下方的方式安置就位时, 排放孔被设置成位于净化水容腔的水位上方。
利用这种构造, 在净化水容腔储存的净化水量等于原水容腔的许用储存容量上限 的状态下, 在水净化装置以承载部面向下方的方式安置就位时, 净化单元的排放孔被设置 成位于净化水容腔的水位上方。 这使得能够在水净化装置以承载部面向下方的方式安置就 位时防止原水和净化水在净化单元中彼此混合。 净化器本体可以包括用于限定净化水容腔的外部容器和用于限定原水容腔的内 部容器, 内部容器以可拆下的方式附连于外部容器。
利用这种构造, 净化器本体设有用于限定净化水容腔的外部容器和用于限定原水 容腔的内部容器, 内部容器以可拆下的方式附连于外部容器。这使得能够容易地清洁净化 器本体。
外部容器和内部容器可以分别设有接合部, 所述接合部相接合以限制内部容器相 对于外部容器作相对旋转运动。
利用这种构造, 外部容器和内部容器分别设有接合部, 所述接合部相接合以限制 内部容器相对于外部容器作相对旋转运动。 这使得能够在盖子被旋转以便取下时防止内部 容器与盖子一起旋转。因此, 能够容易地实施打开和关闭盖子。
净化器本体可以具有第三连通孔, 在第一密封部中断与外界的连通但解除水倒出 口和净化水容腔之间的密封的状态下, 净化水容腔通过第三连通孔与外界连通。
利用这种构造, 净化器本体具有第三连通孔, 在第一密封部中断与外界的连通但 解除水倒出口和净化水容腔之间的密封的状态下, 净化水容腔通过第三连通孔与外界连 通。利用这一特征, 在净化水的倒出过程中空气可通过第三连通孔从外界容易地吸入。这 使得能够维持稳定的水排放状态。
盖子可以包括延伸部, 其在供水入口和水倒出口被盖子封闭时位于净化器本体在 俯视图中的轮廓内, 但在盖子被沿打开方向旋转后向外突伸超出净化器本体在俯视图中的 轮廓。
利用这种构造, 盖子设有延伸部, 其在供水入口和水倒出口被盖子封闭时位于净 化器本体在俯视图中的轮廓内, 但在盖子被沿打开方向旋转后向外突伸超出净化器本体在 俯视图中的轮廓。 这使得使用者清楚地识别在供水入口和水倒出口未被盖子封闭时提供的 位置关系。因此, 可防止使用者在供水入口和水倒出口未被盖子封闭的状态下以承载部面 向下方的方式将水净化装置安置就位。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目的和特征可以更清楚地展现, 在 附图中 :
图 1 是透视图, 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水净化装置 ;
图 2 是透视图, 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水净化装置被安置就位成使得其承载部面 向下方 ;
图 3 是剖视图, 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水净化装置被安置就位成使得其底壁面向 下方 ;
图 4 是剖视图, 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水净化装置被安置就位成使得其承载部面 向下方 ;
图 5 是侧视图, 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水净化装置的盖子 ;
图 6A 是放大剖视图, 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水净化装置中的倒出部、 原水容腔和 净化水容腔的密封状态, 其中盖子被保持在封闭状态 ; 图 6B 是类似于图 6A 的放大剖视图, 其中盖子被保持在半打开状态 ;
图 7 是剖视图, 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水净化装置的上部, 其盖子保持打开 ;
图 8 是沿着图 7 中的线 VIII-VIII 所作的剖视图 ;
图 9 是俯视图, 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水净化装置, 其盖子保持封闭 ;
图 10 是俯视图, 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水净化装置, 其盖子保持打开 ;
图 11 是剖视图, 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水净化装置, 该图中水净化装 置被安置就位成使得其底壁面向下方 ;
图 12 是剖视图, 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水净化装置被安置就位成使得其承载部 面向下方 ;
图 13 是放大剖视图, 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水净化装置的倒出部, 其盖子保持封 闭;
图 14 是剖视图, 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水净化装置, 该图中水净化装 置被安置就位成使得其底壁面向下方 ;
图 15 是剖视图, 示出了第三实施方式的水净化装置被安置就位成使得其承载部 面向下方 ;
图 16 是俯视图, 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水净化装置, 其盖子保持封 闭; 以及
图 17 是俯视图, 示出了第四实施方式的水净化装置, 其盖子保持打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构成本申请一部分的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下面, 水净化器 将作为水净化装置的一个例子被揭示。 以下各实施方式中包含的一些元件是相同的。 因此, 相同的元件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 并且不再重复描述。 在下面的描述中, 净化器本体的倒 出部突伸的方向将被称作 “前” 或 “前侧” 。
( 第一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水净化器 ( 水净化装置 )1 由罐式水净化器构成。如示于图 3, 水净 化器 1 包括净化器本体 10, 其限定了原水 ( 未净化水 ) 容腔 S 1, 用于接收和临时储存原水 例如自来水或类似物, 和净化水容腔 S2, 用于储存在净化筒 ( 净化单元 )90 中净化原水产生 的净化水。水净化器 1 进一步包括净化筒 90, 其安装在将原水容腔 S1 与净化水容腔 S2 分 隔开的内壁 ( 本实施方式中以下称作内部容器 70) 的底部, 和盖子 80, 用于封闭用于将原水 供应到原水容腔 S1 中的供水入口 72a 和用于将净化水朝向外侧倒出的水倒出口 53a。
水净化器 1 被构造成能够被安置就位成使得净化器本体 10 的底壁 ( 本实施方式 中的外部容器 20 的底壁 24) 面向下方。如果在水净化器 1 被安置就位成使得净化器本体 10 的底壁面向下方的状态下将原水供应到原水容腔 S1 中, 储存于原水容腔 S1 中的原水在 重力作用下朝向净化水容腔 S2 向下流动通过净化筒 90 并且被储存于净化水容腔 S2 中。 也 就是说, 本实施方式的水净化器 1 具有这样的构造, 即原水在净化筒 90 中被净化。
本实施方式中, 通过倾斜水净化器 1 以使得水倒出口 53a 可面向下方 ( 即, 通过在 图 3 中逆时针方向倾斜水净化器 1), 储存于净化水容腔 S2 中的净化水可以被从水倒出口 53a 排放通过通道 13。
通道 13 被形成为从净化水容腔 S2 向上延伸并且在净化水被倒出时用作倒出路 径。 净化器本体 10 包括底部封闭的筒状外部容器 20, 其具有形成在其上端的开口 52a, 和大致筒状内部容器 70, 其从外部容器 20 上方插入开口 52a 中并且以可拆下的方式附 连于外部容器 20。内部容器 70 具有形成在其上端的供水入口 72a, 以便从中通过而供应原 水, 和形成在其底壁中 ( 本实施方式中的下部直径缩减部 73 的尾端壁 73a 中 ) 的开口 73b。
如示于图 1, 外部容器 20 包括侧壁、 底壁 24 和顶壁 25。侧壁包括呈曲形鼓出并且 向前突伸的前侧壁部 21, 大致平面形状的后侧壁部 22, 和左右侧壁部 23。因此, 外部容器 20 通过侧壁、 底壁 24 和顶壁 25 而被形成为大致盒形形状。
本实施方式中, 左右侧壁部 23 包括将侧壁部 23 朝向外部容器 20 的内部压制而形 成的凹入部 23a。这使得使用者容易抓持外部容器 20。
外部容器 20 包括大致筒状的底部封闭的下壳体 60, 其具有开放的顶端, 和上壳体 30, 其具有开放的底端。前述开口 52a 被形成在上壳体 30 中。通过将下壳体 60 和上壳体 30 组合在一起, 外部容器 20 被形成。
更具体地讲, 利用超声结合或其它结合方法, 将上壳体 30 的底端部的内周结合到 下壳体 60 的顶端部的外周上, 下壳体 60 和上壳体 30 被以流体密闭的方式固定到彼此。
如示于图 3, 上壳体 30 包括顶壁 50 和连接至下壳体 60 上端的侧壁 40。用于附连 盖子 80 的附连部 51 从顶壁 50 向上突伸。
附连部 51 以大致筒形从顶壁 50 向上竖立。附连部 51 具有内周表面 51a, 其上形 成有阴螺纹部 ( 未示出 )。
如示于图 3, 大致水平延伸的内肋 52 形成在附连部 51 的下部内周上。 用于被内部 容器 70 插入的开口 52a 形成在内肋 52 的内周上。
如示于图 8, 用于定位内部容器 70 的突出部 ( 或接合部 )52b 形成在内肋 52 的后 部中。气孔 ( 或第三连通孔 )52c 形成在突出部 52b 中。
切口部 52d 形成在内肋 52 的前部中, 以使得在内部容器 70 被插入外部容器 20 中
时, 通道 13 和水倒出口 53a 可以通过切口部 52d 彼此连通。
宽度逐渐变小的倒出部 53 从顶壁 50 的前部向前突伸。倒出部 53 具有上开口, 用 作水倒出口 53a。
如示于图 1, 用于附连指示器的凹入部 54 形成在顶壁 50 的后部中。 作为指示器的 日期表 54c 被可旋转地安置在凹入部 54 中。
本实施方式中, 日期表 54c 具有大致圆柱形状, 如可见于图 9 和 10。 数字 1 至 12( 表 示月份 ) 写在日期表 54c 的表面上。
代表净化筒 90 装入时间的箭头 54a 和代表净化筒 90 更换时间的箭头 54b 形成在 顶壁 50 的后部的表面上。
本实施方式中, 表示了净化筒 90 具有大约四个月的有效期限的情况 ( 见图 9 和 10)。如果新的净化筒 90 在十月被装入, 日期表 54c 被转动以使得箭头 54a 指示日期表 54c 中的数字 10, 如示于图 9。作为设置日期表 54c 的结果, 箭头 54b 指示日期表 54c 的数字 2。 仅仅看一下日期表 54c, 使用者就能容易地确认此次换上的净化筒 90 的更换时间是来年二 月。
内部容器 70 具有带顶部开口的大致筒形。内部容器 70 的内部用作原水容腔 S1, 顶部开口用作供水入口 72a, 通过该供水入口供应原水。内部容器 70 的深度大致等于外部 容器 20 的深度的一半。内部容器 70 装配于外部容器 20 的上半部分上, 使得除了通道 13 以外的部分几乎没有留下间隙, 从而在内部容器 70 内形成原水容腔 S1。
本实施方式中, 如示于图 3, 上下台阶部 71a 和 71b 形成在周壁的上下部中, 从而限 定出侧壁部 71、 上部直径增大部 72 和下部直径缩减部 73。
本实施方式中, 每个侧壁部 71、 上部直径增大部 72 和下部直径缩减部 73 具有锥 形, 以使得其直径可以向下逐渐减小。
内陷的凹入部 ( 或接合部 )71d 形成在侧壁 71 的外周上。凹入部 71d 沿着侧壁部 71 轴向 ( 或竖直 ) 延伸。本实施方式中, 如示于图 8, 凹入部 71d 形成在两个彼此相对的部 分中。当内部容器 70 被附连于外部容器 20 时, 内肋 52 的突出部 52b 与凹入部 71d 之一接 合, 以限制内部容器 70 使之不能相对于外部容器 20 作相对旋转运动。
换言之, 内部容器 70 的凹入部 71d 和外部容器 20 的突出部 52b 等价于接合部, 它 们彼此接合以便防止内部容器 70 相对于外部容器 20 作相对旋转运动。
如示于图 7, 肋 71e 形成在侧壁部 71 的上外周部上。肋 71e 安置在内肋 52 上, 以 使得内部容器 70 可被附连于外部容器 20。
上部直径增大部 72 包括外周表面 72b 和形成在外周表面 72b 上沿大致水平方 向延伸的两个突出部 72c。这两个突出部 72c 之间限定出凹槽 72d。O 形环 ( 或第二密封 部 )72e 插入凹槽 72d 中。
下部直径缩减部 73 被向下压制成大致圆柱形。具有大致圆柱形状的净化筒 90 被 从上方装配到下部直径缩减部 73 中 ( 见图 3)。下部直径缩减部 73 包括尾端壁 73a, 其内 形成有开口 73b。
本实施方式中, 盖子 80 是螺纹连接型的。如果盖子 80 被取下, 供水入口 72a 就被 打开了, 以使得原水例如自来水或类似物可被供应到原水容腔 S1 中。此时, 限定在外部容 器 20 和内部容器 70 之间的通道 13 以及水倒出口 53a 也被打开。如示于图 5, 盖子 80 包括盖子本体部 81, 其用于封闭供水入口 72a, 把手 82, 其设 在盖子本体部 81 上以使得使用者可抓持盖子 80, 和凸缘部 83, 其用于封闭水倒出口 53a。
大致圆柱形的向下开放的附连筒部 85 从盖子本体部 81 突伸。阳螺纹部 86a 形成 在附连筒部 85 的外周 86 上, 用于与形成在附连部 51 的内周表面 51a 上的阴螺纹部螺纹接 合。
本实施方式中, 一个凸耳 86c 和两个突出部 86d 形成在阳螺纹部 86a 的螺脊之间 的螺谷 86b 中 ( 见图 5)。盖子 80 和净化器本体 10 的位置关系被设计成确保, 当盖子 80 位 于完全封闭位置 ( 如示于图 9) 或位于半打开位置 ( 如示于图 10) 时, 阳螺纹部 86a 的凸耳 86c 可被俘获在附连部 51 的阴螺纹部的两个突出部之间, 而附连部 51 的阴螺纹部的凸耳可 被俘获在阳螺纹部 86a 的两个突出部 86d 之间。这在盖子 80 处于完全封闭状态或半打开 状态时有助于限制盖子 80 相对于净化器本体 10 的相对旋转运动。随着盖子 80 被旋入或 旋出完全封闭状态或打开状态, 凸耳越过突出部之一。 这会产生咔哒出声的感觉, 并且使得 使用者容易确认盖子 80 处在完全封闭状态或处在打开状态。
如示于图 5, 当盖子 80 处在完全封闭状态时与内肋 52 接触的密封部 ( 或第一密封 部 )84 形成在盖子本体部 81 的附连筒部 85 的下端部中, 并且延伸通过附连筒部 85 的整个 外周。如示于图 6A, 当盖子 80 处在完全封闭状态时, 通道 13 和水倒出口 53a 之间的连通 被密封部 84 中断。由于密封部 84 设在盖子 80 中, 因此如果盖子 80 被沿着打开方向 ( 在 图 9 中, 逆时针方向 ) 相对于净化器本体 10 旋转, 则密封部 84 将与盖子 80 一起上向移动 而脱离与内肋 52( 见图 6B) 的接触。也就是说, 密封部 84 被构造成允许或中断通道 13 和 水倒出口 53a 之间的连通。 本实施方式中, 如果通过将盖子 80 的阳螺纹部 86a 螺纹连接到附连部 51 的阴螺 纹部上而逐渐将盖子 80 封闭, 则存在于上部直径增大部 72 的外周表面和附连筒部 85 的内 周表面 87 之间的间隙被 O 形环 72e 密封。
更具体地讲, 如示于图 7, 附连筒部 85 和上部直径增大部 72 被形成为使得附连筒 部 85 的内径可大致等于上部直径增大部 72 的突出部 72c 的外径。此外, 台阶部 87a 形成 在附连筒部 85 的内周表面 87 上, 以使得内周表面 87 的下部延伸段可具有减小的内径。结 果, 在盖子 80 的初始封闭阶段, 间隙产生在内周表面 87 的下部延伸段和 O 形环 72e 之间。 如果盖子 80 逐渐被封闭, 附连筒部 85 的内周表面 87 将与 O 形环 72e 接触, 从而密封住产 生在上部直径增大部 72 的外周表面和附连筒部 85 的内周表面 87 之间的间隙。
利用本实施方式的水净化器 1, 当盖子 80 保持封闭供水入口 72a 和水倒出口 53a 时, 水倒出口 53a 和净化水容腔 S2 之间的连通被密封部 84 中断并且产生在内部容器 70 和 盖子 80 之间的间隙被 O 形环 72e 密封 ( 见图 6A)。
如果盖子 80 被沿打开方向旋转, 由密封部 84 提供的密封首先被解除 ( 见图 6B), 并且由 O 形环 72e 提供的密封随后被解除。
通过适当地改变台阶部 87a 的形成位置 ( 即附连筒部 85 的内周表面上的台阶部 87a 的竖直位置 ), 产生在上部直径增大部 72 的外周表面和附连筒部 85 的内周表面 87 之 间的间隙的密封时刻 ( 即盖子 80 实现密封时的封闭度 ) 可被改变。
本实施方式中, 如果水倒出口 53a 被凸缘部 83 封闭, 则凸缘部 83 位于净化器本体 10 在俯视图中的轮廓内 ( 见图 9)。如果盖子 80 被沿打开方向旋转, 则凸缘部 83 向外突伸
超出净化器本体 10 在俯视图中的轮廓 ( 见图 10)。这使得使用者仅通过观察凸缘部 83 的 当前位置就容易确认盖子 80 的完全封闭状态。
参看图 3, 净化筒 90 包括上游吸附室 S4, 在其中原水通过内部装填的吸附剂 ( 未 示出 ) 的吸附作用被净化, 和下游过滤室 S3, 在其中流经了吸附室 S4 的水被内部装填的过 滤材料 ( 未示出 ) 的过滤作用进一步净化。本实施方式中, 净化筒 90 进一步包括矿物添加 室 S5, 在其中内部装填的矿物剂 ( 未示出 ) 的矿物成分被添加到水中。
本实施方式中, 过滤室 S3 和吸附室 S4 是这样形成的, 即过滤材料例如中空纤维膜 或类似物被充填到在上下端敞开的大致圆柱形过滤罐 92 中, 将过滤罐 92 的下端部 92a 装 配到从上端开放、 底部封闭的大致筒状吸附罐 91 的底壁 91b 向下延伸的尾端壁 91c 中, 并 将吸附剂例如活性炭或类似物充填到过滤罐 92 的周壁和吸附罐 91 的周壁之间。
与过滤罐 92 的下端开口竖直相隔的排放孔 91e 装配在形成于尾端壁 91c 的底部 中心区域的尾端壁 91c 上。
O 形环 95 装配于尾端壁 91c 的外周表面上。O 形环 95 保持尾端壁 73a 和尾端壁 91c 彼此紧密接触。此外, O 形环 96 装配于过滤罐 92 的下端部 92a 的外周表面上。O 形环 96 保持过滤罐 92 的下端部 92a 和尾端壁 91c 彼此紧密接触。
用于将过滤室 S3 和吸附室 S4 彼此连通的多个连通孔 92b 形成在过滤罐 92 的周壁中。 矿物添加室 S5 是这样的形成的, 即过滤罐 92 的上端部被装配和锁定在设于底部 封闭、 顶部开放的筒状矿物罐 93 的底壁的中心区域中的向上压制的凹入端部 93a 中, 将颗 粒矿物剂例如钙添加剂或类似物充填到矿物罐 93 中, 将底部开放的罩盖状上盖 94 盖在矿 物罐 93 上, 并将上盖 94 的凸缘 94c 与吸附罐 91 的凸缘 91d 接合。通过将凸缘 94c 插入形 成在下端部 71b 中的环形凹槽 71c 中, 净化筒 90 被安装在下部直径缩减部 73 的尾端壁 73a 上。
多个水导孔 94a 形成于在矿物罐 93 外侧覆盖其整个外周的上盖 94 的周壁中。原 水通过水导孔 94a 被引入净化筒 90 中。
空气排放孔 94b 被竖直形成而延伸通过覆盖着过滤罐 92 的上盖 94 的顶部。细长 管状空气排放路径 93b 从矿物罐 93 的向上压制的凹入端部 93a 的底壁的中心区域向上延 伸。空气排放路径 93b 的上端开口与上盖 94 的空气排放孔 94b 连通。
多个狭缝形矿物洗提孔 93c 形成在矿物罐 93 的周壁中。 矿物添加室 S5, 即矿物罐 93 的内部空间, 与通过矿物洗提孔 93c 吸附室 S4 连通。
除了空气排放孔 94b, 多个附加空气排放孔 ( 未示出 ) 围绕空气排放孔 94b 形成在 上盖 94 的顶部中。矿物添加室 S5 中产生的空气泡通过附加空气排放孔 ( 未示出 ) 被排放 至外侧。
本实施方式中, 承载部 ( 放置部 ) 设在净化器本体 10 的除底壁 24 之外的区域中, 以使得水净化器 1 能够以承载部面向下方的方式安置就位 ( 见图 2 和 4)。
更具体地讲, 平面的承载面 ( 放置面 )22a 形成在净化器本体 10 的后侧壁部 22 中, 以使得水净化器 1 可被安置就位成使得承载面 22a 面向下方。
也就是说, 后侧壁部 22 等价于本实施方式中的承载部。
本实施方式中, 如示于图 4, 水净化器 1 被设计成确保, 在净化水容腔 S2 储存的净
化水量等于原水容腔 S1 许用储存容量上限 ( 即供应的原水量达到示于图 3 的水位 Aw1) 的 状态下, 当水净化器 1 被安置就位成使得承载面 22a 面向下方时, 排放孔 91e 可定位在净化 水容腔 S2 中的水位 Aw2 上方。
净化水容腔 S2 被允许与外界以下述状态连通, 即密封部 84 密封住气孔 52c 以避 免与外界连通, 但解除水倒出口 53a 和净化水容腔 S2 的密封。
更具体地讲, 密封部 84 形成在附连筒部 85 中, 以使得其能够在气孔 52c 的外侧接 触内肋 52。这能够确保, 当盖子 80 处在完全封闭状态时, 气孔 52c 被密封部 84 密封以避免 与外界连通。
如示于图 7, 当盖子 80 处在半打开状态时 ( 即当密封部 84 解除水倒出口 53a 和净 化水容腔 S2 的密封时 ), 与外界连通的间隙形成在阳螺纹部 86a 和阴螺纹部之间的螺纹连 接区域中。这使得净化水容腔 S2 可通过气孔 52c 与外界连通。
下面描述利用具有这种构造的水净化器 1 产生净化水的过程。
首先, 盖子 80 通过沿打开方向旋转而被从净化器本体 10 取下。然后, 原水例如自 来水或类似物通过供水入口 72a 被供应到原水容腔 S1 中。
原水被储存在原水容腔 S1 中并且通过水导孔 94a 被引入净化筒 90。 因此, 原水被 充填到吸附室 S4 和与吸附室 S4 连通的过滤室 S3 或矿物添加室 S5。 引入净化筒 90 中的原水随着在重力作用下流经净化筒 90 而被净化。净化水从排 放孔 91e 向下流入净化水容腔 S2 中。此时, 通过吸附作用和过滤作用实现水净化, 而矿物 剂的矿物成分被添加到进入矿物添加室 S5 的水中。
然后, 在原水被净化筒 90 净化的过程结束后, 净化水被储存在净化水容腔 S2 中。 水净化器 1 被保存在冰箱或类似物中, 其中供水入口 72a 和水倒出口 53a 被盖子 80 覆盖 ( 见图 9)。此时, 水净化器 1 可被安置就位成使得底壁面向下方或后侧壁部 22 的承载面 22a 面向下方。
如果供水入口 72a 和水倒出口 53a 被盖子 80 覆盖, 净化器本体 10 的内侧和外侧 被密封, 以使得原水容腔 S1 和净化水容腔 S2 可在平衡压力下被保持。这有助于防止回流, 即使是当水净化器 1 被安置就位成使得承载面 22a 面向下方时。
为了从水净化器 1 取出净化水以便饮用, 盖子 80 被沿打开方向旋转已将其带到打 开状态 ( 见图 10)。这使得密封部 84 维持的通道 13 和水倒出口 53a 之间的密封被解除, 从 而允许通道 13 和水倒出口 53a 彼此连通。 如果水净化器 1 在这种状态下被倾斜以使得水倒 出口 53a 面向下方, 储存在净化水容腔 S2 中的净化水通过通道 13 被从水倒出口 53a 排放。 如示于图 6B, 当盖子 80 处在打开状态时, O 形环不解除形成在上部直径增大部 72 的外周表 面和附连筒部 85 的内周表面 87 之间的间隙的密封。此外, 净化水容腔 S2 通过气孔 52c 被 保持与外界连通。这允许外界空气通过气孔 52c 被引入, 同时防止储存于原水容腔 S1 中的 原水与净化水混合, 这使得能够维持稳定的水排放状态。
本实施方式中, 气孔 52c 形成在水倒出口 53a 的后侧。利用这一特征, 能够在倒出 净化水的过程中防止净化水渗透到水倒出口 53a 中并形成水幕。这使得能够可靠地维持稳 定的水排放状态 ( 见图 8)。
利用上面描述的本实施方式, 承载部设在净化器本体 10 的后侧壁部 22 中 ( 即在 除底壁 24 之外的部分中 ), 以使得水净化器 ( 水净化装置 )1 可被安置就位成使得后侧壁部
22 面向下方。利用这一特征, 能够加大将水净化器 1 保存在冰箱或类似物中时的存放部位 的选择能力。换言之, 能够提高选择水净化器 1 存放部位时的自由度。
通过使得水净化器 1 能够被安置就位成使得除底壁 24 之外的部分面向下方, 可以 降低重心。这使得能够防止水净化器 1 翻倒并将水净化器 1 稳定地安置就位。
如果承载部的面积被设置成大于底壁 24 的面积, 则能够更稳定地安置水净化器 1 就位。
采用本实施方式, 后侧壁部的承载面 22a( 承载部 )22 被形成为平面形状。这使得 能够在被安置就位成使得后侧壁部 ( 承载部 )22 面向下方时防止水净化器 1 晃动。
采用本实施方式, 水净化器 1 设有盖子 80, 以覆盖用于将原水供应至原水容腔 S1 的供水入口 72a 和用于将净化水朝向外界倒出的水倒出口 53a。这使得能够在水净化器 1 被安置就位成使得后侧壁部 ( 承载部 )22 面向下方时防止容纳在水净化器 1 中的水泄漏到 外界。
由于净化器本体 10 的内侧和外侧被盖子 80 密封, 当水净化器 1 被安置就位成使 得后侧壁部 ( 承载部 )22 面向下方时不会发生泄漏的可存储的最大净化水量可以提高, 而 不需要增加水净化器 1 的尺寸。在净化器本体 10 的内侧和外侧未被密封的假想情况下, 最 大净化水量将等于在图 4 中水位 Aw3 表示的净化水量。然而, 净化器本体 10 的密封使得能 够将最大净化水量增大到水位 Aw2。 如果不考虑原水和净化水的混合, 即使当净化水被储存 超过水位 Aw2, 也能够防止发生泄漏。
如前所述, 利用盖子 80 实现净化器本体 10 的内侧和外侧的密封使得能够增大可 存储的最大净化水量而不泄漏, 并且减小水净化器 1 的尺寸。因此, 能够进一步加大将水净 化器 1 保存在冰箱或类似物中的存放部位的选择能力。
采用本实施方式, 当盖子 80 封闭供水入口 72a 和水倒出口 53a 时, 水倒出口 53a 和 净化水容腔 S2 之间的连通被密封部 ( 第一密封部 )84 中断, 而形成在内部容器 ( 内壁 )70 和盖子 80 之间的间隙被 O 形环 ( 第二密封部 )72e 密封。这使得能够在水净化器 1 被安置 就位成使得后侧壁部 ( 承载部 )22 面向下方时防止原水和净化水在净化器本体 10 中混合。 如果盖子 80 在原水净化后被封闭, 原水容腔 S 1 和净化水容腔 S2 的压力被保持大致彼此 相等。这使得能够防止净化水流回原水容腔 S 1。
采用本实施方式, 盖子 80 与净化器本体 10 的螺纹连接有助于防止盖子 80 被从净 化器本体 10 取下。当盖子 80 被沿打开方向旋转时, 由密封部 ( 第一密封部 )84 提供的密 封首先被解除, 而由 O 形环 ( 第二密封部 )72e 提供的密封随后被解除。因此, 如果盖子 80 被保持在由密封部 ( 第一密封部 )84 提供的密封被解除但由 O 形环 ( 第二密封部 )72e 提 供的密封不被解除的状态下 ( 本实施方式中的打开状态 ), 能够将净化水从水倒出口 53a 倒 出, 同时防止原水与净化水混合。换言之, 能够排放净化水, 而不必将盖子 80 从净化器本体 10 取下。
借助于盖子 80 与净化器本体 10 的螺纹连接, 紧紧通过沿打开方向旋转盖子 80, 由 密封部 ( 第一密封部 )84 或 O 形环 ( 第二密封部 )72e 提供的密封就可被解除。这有助于 简化水净化器 1 的构造。
采用本实施方式, 在净化水容腔 S2 储存的净化水量等于原水容腔 S1 许用储存容 量上限 ( 即供应的原水量达到示于图 3 的水位 Aw1) 的状态下, 当水净化器 1 被安置就位成使得后侧壁部 ( 承载部 )22 面向下方时, 净化筒 ( 净化单元 )90 的排放孔 91e 被布置在净 化水容腔 S2 的水位 Aw2 上方。这使得能够在水净化器 1 被安置就位成使得后侧壁部 ( 承 载部 )22 面向下方时防止原水和净化水在净化筒 ( 净化单元 )90 中彼此混合。
由于排放孔 91e 经过了封边, 因此能够防止长期存放过程中变质的净化水渗透到 净化筒 90, 以及防止净化水因净化筒 90 中的细菌传播而被二次污染。 如果尾端壁 73a 被进 一步偏心设置从而在水净化器 1 被安置就位成使得后侧壁部 ( 承载部 )22 面向下方的状态 下位于上侧, 则能够增加储存在净化水容腔 S2 中的许用净化水量 ( 即提高示于图 4 的水位 Aw2 的高度 )。
采用本实施方式, 净化器本体 10 包括设有净化水容腔 S2 的外部容器 20 和设有原 水容腔 S1 并且以可拆下的方式附连于外部容器 20 的内部容器 70。 这使得能够容易地清洁 净化器本体 10。结果, 能够保持净化器本体 10 干净并且防止净化器本体 10 因细菌传播而 被污染。
采用本实施方式, 通过接合部 ( 凹入部 71d) 和与接合部之一接合的突出部 52b, 内 部容器 70 相对于外部容器 20 的相对旋转运动被防止。这使得能够在盖子 80 被旋转和取 下时防止内部容器 70 与盖子 80 一起旋转。因此, 能够容易地实施盖子 80 的打开和关闭。
本实施方式中, 在附连筒部 85 的内周表面 87 与 O 形环 27e 滑动接触的状态下盖 子 80 被旋转, 这是特别有用的。此外, 由于在使用者试图打开盖子 80 时可防止盖子 80 和 内部容器 70 一起旋转, 因此能够防止内部容器 70 随着盖子 80 从净化器本体 10 取下而被 一起从外部容器 20 取下。这就不需要重新安置内部容器 70, 并且可防止内部容器 70 从盖 子 80 落下和发生破裂。
采用本实施方式, 净化器本体 10 设有气孔 ( 第三连通孔 )52c, 在密封部 ( 第一密 封部 )84 中断与外界的连通但解除水倒出口 53a 和净化水容腔 S2 之间的密封的状态下, 净 化水容腔 S2 通过所述气孔与外界连通。利用这一特征, 在净化水的倒出过程中, 空气可通 过气孔 ( 第三连通孔 )52c 从外界容易地吸入。这使得能够维持稳定的水排放状态。
( 第二实施方式 )
正如第一实施方式的水净化器 ( 水净化装置 )1, 本实施方式的水净化器 ( 水净化 装置 )1A 包括设在净化器本体 10 的除了底壁 24 之外的区域中的承载部, 以使得水净化器 1A 能够以承载部面向下方的方式安置就位。
更具体地讲, 如示于图 11 和 12, 平面的承载面 22a 设在净化器本体 10 的后侧壁部 22 中, 以使得水净化器 1A 可被安置就位成使得后侧壁部 22 的承载面 22a 面向下方。
本实施方式显著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之处在于, 用于使原水容腔 S1 和净化水容 腔 S2 彼此连通的连通孔 ( 第一连通孔 )72f 形成在将净化器本体 10 的原水容腔 S1 和净化 水容腔 S2 彼此分隔开的内壁 ( 或内部容器 70) 中 ( 见图 13)。
设置连通孔 ( 第一连通孔 )72f 使得能够防止原水容腔 S1 中的压力变得低于净化 水容腔 S2 中的压力, 并且防止净化水的流速下降, 即使是在供水入口 72a 和水倒出口 53 被 盖子 80 封闭的情况下原水被净化时。
本实施方式中, 在原水容腔 S1 储存的原水达到许用储存容量上限 ( 即供应的原水 量达到示于图 11 的水位 Aw1) 的状态下, 当水净化器 1A 被安置就位成使得后侧壁部 22 面 向下方时, 连通孔 ( 第一连通孔 )72f 被设置成位于原水容腔 S1 的水位 Aw4 的上方 ( 见图12)。 上面提出的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能获得的相同优点。
此外, 采用本实施方式, 用于将原水容腔 S 1 和净化水容腔 S2 彼此连通的连通孔 ( 第一连通孔 )72f 形成在将净化器本体 10 的原水容腔 S1 和净化水容腔 S2 彼此分隔开的 内部容器 70( 或内壁 ) 中。 当原水被供应到原水容腔 S1 中时, 连通孔 ( 第一连通孔 )72f 用 以保持原水容腔 S1 和净化水容腔 S2 中的压力大致相等。当供水入口 72a 和水倒出口 53a 被盖子 80 封闭时, 这使得能够可靠地防止净化水的流速下降。结果, 能够在供水入口 72a 和水倒出口 53a 被盖子 80 封闭的状态下实施水净化。 这就不需要随后封闭盖子 80, 从而能 够提高工作效率。另外, 能够可靠地防止存在于外界空气中的脏物 ( 漂浮材料 ) 进入水净 化器 1A。这有助于延长净化筒 ( 净化单元 )90 的寿命。
采用本实施方式, 在原水容腔 S1 存储的原水达到许用储存容量上限 ( 即供应的原 水量达到示于图 11 的水位 Aw1) 的状态下, 当水净化器 1A 被安置就位成使得后侧壁部 ( 承 载部 )22 面向下方时, 连通孔 ( 第一连通孔 )72f 被设置成位于原水容腔 S1 的水位 Aw4 上 方。 这使得能够在水净化后以后侧壁部 ( 承载部 )22 面向下方的状态将水净化器 1A 安置就 位时防止储存在原水容腔 S1 中的原水通过连通孔 ( 第一连通孔 )72f 流入净化水容腔 S2。
( 第三实施方式 )
正如第一实施方式的水净化器 ( 水净化装置 )1, 本实施方式的水净化器 ( 水净化 装置 )1B 包括设置在净化器本体 10 的除了底壁 24 之外的区域中的承载部, 以使得水净化 器 1B 能够以承载部面向下方的方式安置就位。
更具体地讲, 平面的承载面 22a 设在净化器本体 10 的后侧壁部 22 中, 以使得水净 化器 1B 可被安置就位成使得后侧壁部 22 的承载面 22a 面向下方。
本实施方式显著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之处在于, 用于使原水容腔 S1 与外界连通 的连通孔 ( 第二连通孔 )81a 形成在盖子 80 中 ( 见图 14 和 15)。
设置连通孔 ( 第二连通孔 )81a 使得能够防止原水容腔 S1 中的压力变为负压并且 防止净化水的流速下降, 即使是在供水入口 72a 和水倒出口 53 被盖子 80 封闭的状态下净 化原水时。
本实施方式中, 在原水容腔 S1 储存的原水达到许用储存容量上限 ( 即供应的原水 量达到示于图 14 的水位 Aw1) 的状态下, 当水净化器 1B 被安置就位成使得后侧壁部 22 面 向下方时, 连通孔 ( 第二连通孔 )81a 被设置成位于原水容腔 S1 的水位 Aw4 上方。
本实施方式中, 连通孔 ( 第二连通孔 )81a 设置在把手 82 下方, 以便可靠地防止存 在于外界空气中的脏物 ( 漂浮材料 ) 通过连通孔 ( 第二连通孔 )81a 进入原水容腔 S1。
上面提出的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能获得的相同优点。
此外, 采用本实施方式, 用于将原水容腔 S 1 与外界连通的连通孔 ( 第二连通 孔 )81a 形成在盖子 80 中, 以使得空气可从外界吸入原水容腔 S1。这使得能够在原水被供 应到原水容腔 S1 中时可靠地防止净化水的流速下降。换言之, 能够在供水入口 72a 和水倒 出口 53a 被盖子 80 封闭时可靠地防止净化水的流速下降。因此, 水净化可在供水入口 72a 和水倒出口 53a 被盖子 80 封闭的状态中实施。这就不需要随后封闭盖子 80, 从而能够提 高工作效率。另外, 能够可靠地防止存在于外界空气中的脏物 ( 漂浮材料 ) 进入水净化器 1B。这有助于延长净化筒 ( 净化单元 )90 的寿命。
采用本实施方式, 在原水容腔 S1 储存的原水达到许用储存容量上限 ( 即供应的原 水量达到示于图 14 的水位 Aw1) 的状态下, 当水净化器 1B 被安置就位成使得后侧壁部 ( 承 载部 )22 面向下方时, 连通孔 ( 第二连通孔 )81a 被设置成位于原水容腔 S1 的水位 Aw4 上 方。这使得能够在水净化后以后侧壁部 ( 承载部 )22 面向下方的状态将水净化器 1B 安置 就位时防止储存在原水容腔 S1 中的原水通过连通孔 ( 第二连通孔 )81a 泄漏到外界。
( 第四实施方式 )
正如第一实施方式的水净化器 ( 水净化装置 )1, 本实施方式的水净化器 ( 水净化 装置 )1C 包括设置在净化器本体 10 的除了底壁 24 之外的区域中的承载部, 以使得水净化 器 1C 能够以承载部面向下方的方式安置就位。
更具体地讲, 平面的承载面 22a 设在净化器本体 10 的后侧壁部 22 中, 以使得水净 化器 1C 可被安置就位成使得后侧壁部 22 的承载面 22a 面向下方。
本实施方式显著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之处在于, 盖子 80 包括延伸部 83a, 其在供 水入口 72a 和水倒出口 53a 被盖子 80 封闭时位于净化器本体 10 在俯视图中的轮廓内, 但 当盖子 80 被沿打开方向旋转后 ( 例如, 当盖子 80 处在半打开状态时 )( 见图 16 和 17) 向 外突伸超出净化器本体 10 在俯视图中的轮廓。 上面提出的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能获得的相同优点。
此外, 采用本实施方式, 盖子 80 设有延伸部 83a, 其在供水入口 72a 和水倒出口 53a 被盖子 80 封闭时位于净化器本体 10 在俯视图中的轮廓内, 但当盖子 80 被沿打开方向 旋转后向外突伸超出净化器本体 10 在俯视图中的轮廓。这使得使用者能够清楚地识别当 供水入口 72a 和水倒出口 53a 未被盖子 80 封闭时提供的位置关系。因此, 可在供水入口 72a 和水倒出口 53a 未被盖子 80 封闭的状态下防止使用者以后侧壁部 ( 承载部 )22 面向下 方的状态将水净化器 1C 安置就位。
换言之, 仅仅通过观看盖子 80, 使用者就能容易地确认盖子 80 的完全封闭状态。
作为替代性例子, 可将盖子 80 构造成使得在盖子 80 处在打开状态时延伸部 83a 可突伸超出后侧壁部 ( 承载部 )22, 则当盖子 80 处在打开状态 ( 即当盖子 80 未处在完全封 闭状态 ) 时, 由于延伸部 83a 的阻挡, 不能以后侧壁部 ( 承载部 )22 面向下方的状态将水净 化器 1C 安置就位。
虽然上面描述了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 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而是能以 多种方式进行改造。
例如, 在前面的实施方式中后侧壁部作为承载部的例子被描述。 然而, 本发明并不 局限于此。作为替代, 除后侧壁部之外的部分, 例如左右侧壁部, 可被用作承载部。另外, 可 以在多个区域提供承载部。在这种情况下, 希望通过适当地设置净化筒 ( 净化单元 ) 的连 通孔或气孔的位置和排放孔的位置来确保净化水和原水不彼此混合。
尽管每个前述实施方式中显示的承载部具有平面形状并且在整个平面表面上与 冰箱或类似物的内部底板表面接触, 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 可在侧表面之一的四个 角部设置腿部, 以使得腿部被用作承载部。 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确保仅四个角部的腿部接触 冰箱内部底板表面, 而侧表面区域保持与内部底板表面脱离接触。 结果, 能够防止存在于冰 箱内部底板表面上的脏物粘附于侧表面区域, 这使得能够保持水净化器干净。 此外, 侧表面 区域可暴露于冰箱中存在的冷空气, 这使得能够增强净化水的冷却效率。在如前所述在四
个角部提供腿部的情况下, 希望侧壁区域具有向外鼓出形状。这使得同侧壁区域具有平面 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净化水容腔的容量。
另外, 可以适当地改变净化筒 ( 净化单元 )、 净化器本体、 原水容腔、 净化水容腔和 其它部分的规格 ( 形状, 尺寸, 布局, 等等 )。
虽然针对各实施方式展示和描述了本发明, 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 在不脱 离权利要求中限定的本发明主旨的前提下, 可以做出各式各样的修改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