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气再循环控制阀旋转系统.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86885 上传时间:2018-01-2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50.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650409.2

申请日:

2015.10.09

公开号:

CN105257434A

公开日:

2016.01.20

当前法律状态:

公开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公开

IPC分类号:

F02M26/52(2016.01)I; F02D21/08

主分类号:

F02M26/52

申请人:

上海鲁交测控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何志生; 夏慧鹏; 夏志鹏

地址:

201602上海市松江区佘山镇强业路658号C幢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机械设计技术领域的废气再循环控制阀旋转系统,包括控制体、离心轴、离心腔、离心体、离心弹簧、圆弧板、松紧带、旋转轴、旋转板、废气再循环管、圆弧弹簧,离心腔、离心体、离心弹簧、圆弧板、松紧带均布置在控制体内,离心体的一端布置在离心腔内并通过离心弹簧与离心轴相连接,离心体的另一端为圆弧结构,离心体的另一端与圆弧板密封接触,松紧带布置在圆弧板的外表面。当发动机转速较高时,旋转板顺时针旋转,废气再循环管缩口率变大,废气再循环率较大;当发动机转速较低时,旋转板逆时针旋转,废气再循环管缩口率变大,废气再循环率较大。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废气再循环系统的优化设计。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废气再循环控制阀旋转系统,包括进气管(1)、空滤(2)、压气机(3)、
发动机(4)、排气管(5)、涡轮(6)、催化包(7),发动机(4)的进排气道分别与进
气管(1)、排气管(5)相连通,空滤(2)、压气机(3)依次连接在进气管(1)上,
涡轮(6)、催化包(7)依次连接在排气管(5)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废气再循环管
(8)、旋转杆(9)、旋转轴(10)、控制体(11)、拉伸轴(12)、拉伸杆(13)、离心轴
(14)、离心腔(15)、离心体(16)、离心弹簧(17)、圆弧板(18)、松紧带(19)、旋
转板(20)、圆弧弹簧(21),废气再循环管(8)的一端与涡轮(6)、催化包(7)之间
的排气管(5)相连接,废气再循环管(8)的另一端与空滤(2)、压气机(3)之间的
进气管相连接,旋转轴(10)的一端穿过废气再循环管(8)的前壁后镶嵌在废气再循环
管(8)的后壁上,旋转板(20)布置在废气再循环管(8)内并与旋转轴(10)固结在
一起,旋转轴(10)的另一端与旋转杆(9)的一端固结在一起,旋转杆(9)的另一端
与拉伸杆(13)的一端铰接在一起,拉伸杆(13)的另一端与拉伸轴(12)的一端固结
在一起,拉伸轴(12)的另一端与控制体(11)内部的上端圆弧板(18)固结在一起,
离心轴(14)的一端穿过控制体(11)的前壁中心后镶嵌在控制体(11)的后壁上,离
心腔(15)、离心体(16)、离心弹簧(17)、圆弧板(18)、松紧带(19)均布置在控制
体(11)内,离心腔(15)与离心轴(14)固结在一起,离心体(16)的一端布置在离
心腔(15)内并通过离心弹簧(17)与离心轴(14)相连接,离心体(16)的另一端为
圆弧结构,离心体(16)的另一端与圆弧板(18)密封接触,松紧带(19)布置在圆弧
板(18)的外表面,离心轴(14)的另一端通过链条与发动机(4)的曲轴相连接,圆
弧弹簧(21)的一端与旋转板(20)的顶部相连接,圆弧弹簧(21)的另一端与废气再
循环管(8)的下底面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再循环控制阀旋转系统,其特征在于控制体(11)
内部腔体的横截面为圆形,离心腔(15)、圆弧板(18)在控制体(11)内均为阵列式
布置,圆弧板(18)的个数大于或等于离心腔(15)的个数,圆弧板(18)之间的间隙
宽度小于离心体(16)的横截面宽度,松紧带(19)内部带有弹性钢丝结构。

说明书

废气再循环控制阀旋转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机械设计技术领域的废气再循环控制系统,特别是一种适用于
增压发动机的废气再循环控制阀旋转系统。

背景技术

发动机的有害排放物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随着环境保护问题的重
要性日趋增加,降低发动机有害排放物这一目标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动机发展的一
个重要方向。随着世界石油制品的消耗量逐年上升,国际油价居高不下,柴油车
的经济性日渐突出,这使得柴油机在车用动力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所以开
展柴油机有害排放物控制方法的研究,是从事柴油机设计者的首要任务。排气再
循环系统是将柴油机产生的废气的一小部分再送回气缸。再循环排气由于具有惰
性将会延缓燃烧过程,也就是说燃烧速度将会放慢从而导致燃烧室中的压力形成
过程放慢,这就是氮氧化合物会减少的主要原因。另外,提高废气再循环率会使
总的排气流量减少,因此废气排放中总的污染物输出量将会相对减少。在中速工
况时,发动机需要较大的排气再循环率,以降低排温,减小污染;在高速工况时,
发动机需要较小的排气再循环率,以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

经过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号ZL200410063439.5,专利名称:电
子式排气再循环气体控制装置,该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控制发动机排气再循环率的装
置,能较好地兼顾发动机的中高转速工况;但是其排气再循环率的变化是通过专门的控
制结构来实现的,从而使控制系统变的比较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废气再循环控制阀旋转系统,可以使
废气再循环管缩口率根据发动机转速进行自我调节。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包括进气管、空滤、压气机、发动机、
排气管、涡轮、催化包、废气再循环管、旋转杆、旋转轴、控制体、拉伸轴、拉伸杆、
离心轴、离心腔、离心体、离心弹簧、圆弧板、松紧带、旋转板、圆弧弹簧,发动机的
进排气道分别与进气管、排气管相连通,空滤、压气机依次连接在进气管上,涡轮、催
化包依次连接在排气管上,废气再循环管的一端与涡轮、催化包之间的排气管相连接,
废气再循环管的另一端与空滤、压气机之间的进气管相连接,旋转轴的一端穿过废气再
循环管的前壁后镶嵌在废气再循环管的后壁上,旋转板布置在废气再循环管内并与旋转
轴固结在一起,旋转轴的另一端与旋转杆的一端固结在一起,旋转杆的另一端与拉伸杆
的一端铰接在一起,拉伸杆的另一端与拉伸轴的一端固结在一起,拉伸轴的另一端与控
制体内部的上端圆弧板固结在一起,离心轴的一端穿过控制体的前壁中心后镶嵌在控制
体的后壁上,离心腔、离心体、离心弹簧、圆弧板、松紧带均布置在控制体内,离心腔
与离心轴固结在一起,离心体的一端布置在离心腔内并通过离心弹簧与离心轴相连接,
离心体的另一端为圆弧结构,离心体的另一端与圆弧板密封接触,松紧带布置在圆弧板
的外表面,离心轴的另一端通过链条与发动机的曲轴相连接,圆弧弹簧的一端与旋转板
的顶部相连接,圆弧弹簧的另一端与废气再循环管的下底面相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控制体内部腔体的横截面为圆形,离心腔、圆弧板在控制体
内均为阵列式布置,圆弧板的个数大于或等于离心腔的个数,圆弧板之间的间隙宽度小
于离心体的横截面宽度,松紧带内部带有弹性钢丝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为: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废气
再循环管缩口率可以根据发动机转速进行连续可调,从而兼顾发动机的各种运行工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废气再循环管的纵剖面图;

图3为图1中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控制体的剖面图;

图5为图4中B-B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C-C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进气管,2、空滤,3、压气机,4、发动机,5、排气管,6、涡轮,7、
催化包,8、废气再循环管,9、旋转杆,10、旋转轴,11、控制体,12、拉伸轴,13、
拉伸杆,14、离心轴,15、离心腔,16、离心体,17、离心弹簧,18、圆弧板,19、松
紧带,20、旋转板,21、圆弧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
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包括进气管1、空滤2、压气机3、发动机4、排气管5、
涡轮6、催化包7、废气再循环管8、旋转杆9、旋转轴10、控制体11、拉伸轴12、拉
伸杆13、离心轴14、离心腔15、离心体16、离心弹簧17、圆弧板18、松紧带19、旋
转板20、圆弧弹簧21,发动机4的进排气道分别与进气管1、排气管5相连通,空滤2、
压气机3依次连接在进气管1上,涡轮6、催化包7依次连接在排气管5上,废气再循
环管8的一端与涡轮6、催化包7之间的排气管5相连接,废气再循环管8的另一端与
空滤2、压气机3之间的进气管相连接,旋转轴10的一端穿过废气再循环管8的前壁后
镶嵌在废气再循环管8的后壁上,旋转板20布置在废气再循环管8内并与旋转轴10固
结在一起,旋转轴10的另一端与旋转杆9的一端固结在一起,旋转杆9的另一端与拉
伸杆13的一端铰接在一起,拉伸杆13的另一端与拉伸轴12的一端固结在一起,拉伸
轴12的另一端与控制体11内部的上端圆弧板18固结在一起,离心轴14的一端穿过控
制体11的前壁中心后镶嵌在控制体11的后壁上,离心腔15、离心体16、离心弹簧17、
圆弧板18、松紧带19均布置在控制体11内,离心腔15与离心轴14固结在一起,离心
体16的一端布置在离心腔15内并通过离心弹簧17与离心轴14相连接,离心体16的
另一端为圆弧结构,离心体16的另一端与圆弧板18密封接触,松紧带19布置在圆弧
板18的外表面,离心轴14的另一端通过链条与发动机4的曲轴相连接,圆弧弹簧21
的一端与旋转板20的顶部相连接,圆弧弹簧21的另一端与废气再循环管8的下底面相
连接;控制体11内部腔体的横截面为圆形,离心腔15、圆弧板18在控制体11内均为
阵列式布置,圆弧板18的个数大于或等于离心腔15的个数,圆弧板18之间的间隙宽
度小于离心体16的横截面宽度,松紧带19内部带有弹性钢丝结构。

在本发明的工作过程中,当发动机转速增大时,离心轴14的转速也增大,布置在
离心腔15内的离心体16在旋转过程中离心力增大,离心体16同步向外移动并拉伸离
心弹簧17,布置在控制体11内的上端圆弧板18受到离心体16的离心力的作用后向上
移动,拉伸轴12也同步上移,拉伸轴12带动拉伸杆13上移,从而使拉伸杆13拉动旋
转杆9、旋转轴10、旋转板20一起顺时针旋转,废气再循环管的缩口变大,废气再循
环率变大,发动机爆压降低;发动机转速较低时,离心轴14的转速也较低,在离心弹
簧17、松紧带19的作用下离心体16同步向内移动,布置在控制体11内的上端圆弧板
18向下移动,拉伸轴12也同步下移,拉伸轴12带动拉伸杆13下移,从而使拉伸杆13
带动旋转杆9、旋转轴10、旋转板20一起逆时针旋转,废气再循环管的缩口变小,废
气再循环率变小,发动机油耗较低。在废气再循环管8中布置圆弧弹簧21,可以使旋转
板20的旋转更加平顺。

废气再循环控制阀旋转系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废气再循环控制阀旋转系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废气再循环控制阀旋转系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废气再循环控制阀旋转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废气再循环控制阀旋转系统.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机械设计技术领域的废气再循环控制阀旋转系统,包括控制体、离心轴、离心腔、离心体、离心弹簧、圆弧板、松紧带、旋转轴、旋转板、废气再循环管、圆弧弹簧,离心腔、离心体、离心弹簧、圆弧板、松紧带均布置在控制体内,离心体的一端布置在离心腔内并通过离心弹簧与离心轴相连接,离心体的另一端为圆弧结构,离心体的另一端与圆弧板密封接触,松紧带布置在圆弧板的外表面。当发动机转速较高时,旋转板顺时针旋转,废气再循环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燃烧发动机;热气或燃烧生成物的发动机装置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