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粘合带的技术。
背景技术
粘合带(压敏胶粘片),一般是在粘合剂层(压敏胶粘剂层)的表面上设置有具有剥离功能的片(以下称为剥离衬垫),剥离衬垫与粘合剂层之间可以进行剥离。所述设置有剥离衬垫的粘合带,例如,可以用于汽车用徽章等外部部件的粘贴。
以往,作为粘合带上使用的剥离衬垫,已知涂布聚硅氧烷类剥离剂等并使其固化而形成的剥离衬垫,近年来,作为不需要进行涂布的剥离衬垫,已知由聚乙烯和聚丙烯构成的剥离衬垫(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3962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12729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3506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不过,这样的粘合带,特别是双面粘合带,例如,在涂装扰流器或保险杠等汽车用外部部件的工序中,有时将一个粘合面粘贴到外部部件上,在另一个粘合面上设置剥离衬垫的状态下进行干燥,有时在100℃左右的高温环境中使用。在这样的工序中,剥离衬垫从粘合带翘起或剥落时,露出的粘合面会受到污染。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可在比室温更高的温度环境中稳定使用的粘合带。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某一方式的粘合带,可以在具有至少90℃以上的温度环境中使用,其具有粘合剂层和设置于粘合剂层的至少一个面上的剥离衬垫。剥离衬垫具有包含聚烯烃类树脂的基层和包含低密度聚乙烯、设置于基层的至少一侧并且与粘合剂层接触的剥离层。
根据这样的方式,在具有至少90℃以上的温度环境中,可以抑制剥离衬垫从粘合剂层翘起或剥落。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为粘合带的使用方法。该方法中,在具有90℃以上的温度环境中,将前述的粘合带在粘合剂层的一个面上粘贴有剥离衬垫的状态下将粘合剂层的另一个面粘贴到被粘物上来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粘合带的局部截面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剥离衬垫的层结构的局部截面图。
标号说明
10 粘合带
12 粘合剂层
14 剥离衬垫
16 粘合性组合物
18 中空无机微粒
20 气泡
22 基层
24、26 剥离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和表,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粘合带,其形状没有特别限制,除了带状这样细长的形状以外,也可以是片状。以下,对双面为压敏胶粘面的带状粘合带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粘合带的局部截面图。如图1所示,粘合带10具有作为压敏胶粘剂层起作用的粘合剂层12、和设置在粘合剂层12的一个面上的剥离衬垫14。粘合带10具有粘合性组合物16、在粘合性组合物16中含有的中空无机微粒18和在粘合性组合物16的内部形成的气泡20。本实施方式的粘合带10,形成为在具有至少90℃以上的温度环境中可以使用的构成。另外,“在具有至少90℃以上的温度环境中可以使用”包括例如从常温至90℃可以使用的情况、从80℃至110℃的全温度范围可以使用的情况、或者虽在90℃不适合使用但在100℃可以使用的情况等。即,只要在使用粘合带的高温环境所具有的温度下可以使用即可。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粘合带,具有在含有气泡的粘合剂层12的至少单面上以不隔着其它层的方式设置有剥离衬垫的“含气泡粘合剂层/剥离衬垫”的结构。
[剥离衬垫]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剥离衬垫的层结构的局部截面图。本实施方式的剥离衬垫14,具有包含聚烯烃类树脂的基层22和包含低密度聚乙烯、设置于所述基层的至少一侧并且与粘合剂层接触的剥离层24。换句话说,剥离衬垫14具有基层22和在该基层22的至少一侧设置的、与粘合剂层接触的作为剥离衬垫24起作用的表层,具有至少两层的层结构。上述表层可以直接设置于基层的表面,也可以隔着胶粘层等其它层进行层叠。另外,剥离衬垫14如果如图2所示是在基层22的至少一侧设置有剥离层24(剥离层26),则也可以具有三层以上的结构。
(表层)
本实施方式的剥离衬垫中的表层,优选与粘合剂层接触一侧的表层以低密度聚乙烯和烯烃类弹性体为主成分而构成。低密度聚乙烯和烯烃类弹性体的合计量相对于表层总体优选为60重量%以上,更优选90重量%以上。通过设定为所述的聚合物构成,可以提高剥离性。
本实施方式中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是指基于JIS K 6922-2的密度为900kg/m3以上且低于930kg/m3的聚乙烯。本实施方式中的“低密度聚乙烯”包括通过高压法将乙烯单体聚合而得到的、具有长支链的所谓“低密度聚乙烯”或“超低密度聚乙烯”、以及通过低压法将乙烯与碳原子数3~8的α-烯烃单体聚合而得到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短支链的长度优选碳原子数1~6)。本实施方式中的剥离衬垫的表层中使用的低密度聚乙烯,在上述低密度聚乙烯中,从通过α-烯烃的共聚容易控制剥离性等物性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另外,上述LLDPE中,作为与乙烯一同使用的共聚单体成分,1-己烯、1-辛烯是适合的。
另外,上述烯烃类弹性体,如果是α-烯烃或含有α-烯烃的共聚物并且显示弹性体性的化合物则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列举例如,乙烯-α-烯烃共聚物、丙烯-α-烯烃共聚物、乙烯-丙烯-二烯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丁烯、聚异丁烯、氯化聚乙烯等。
上述烯烃类弹性体中,从剥离性、相容性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乙烯-α-烯烃共聚物弹性体。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为基于JIS K 6922-2的密度低于900kg/m3(例如,860kg/m3以上且低于900kg/m3)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包含在烯烃类弹性体中。乙烯-α-烯烃共聚物弹性体的α-烯烃成分,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丙烯、丁烯等碳原子数3~10左右的α-烯烃,可以使用选自由丙烯、1-丁烯、1-己烯、4-甲基-1-戊烯和1-辛烯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α-烯烃(共聚单体)。
上述低密度聚乙烯、烯烃类弹性体,可以使用市售品,例如,作为低密度聚乙烯,可以列举プライムポリマ一株式会社制造的“モアテツク0628D、0218CN”(LLDPE)等。作为烯烃类弹性体,可以列举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的“タフマ一P”(乙烯-丙烯共聚物)等。从成膜性的观点考虑,其中,适合使用“タフマ一P P0180、P0280”。
上述低密度聚乙烯、烯烃类弹性体各自可以仅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混合使用。
本实施方式的剥离衬垫的表层中,相对于低密度聚乙烯100重量份,烯烃类弹性体的含量优选为10~200重量份,更优选25~100重量份,进一步优选50~75重量份。通过添加烯烃类弹性体,剥离力提高。另一方面,随添加量增加,表层变柔软,因此有时加工性下降,或者容易产生粘连。烯烃类弹性体的含量低于10重量份时,有时剥离性不充分,而超过200重量份时,有时加工性、耐粘连性下降。
本实施方式的剥离衬垫的表层中,除了上述低密度聚乙烯、烯烃类弹性体以外,可以在不损害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配合着色剂(颜料、染料)、填充剂、润滑剂、抗老化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阻燃剂、稳定剂等各种添加剂。
本实施方式的剥离衬垫中,在基层的两个表面具有表层的三层结构的情况下,两侧的表层只要满足上述条件,则可以由不同的聚合物、不同的配合组成来构成,而从防止剥离衬垫卷曲的观点考虑,优选相同的聚合物、相同的组成。
(基层)
本实施方式的剥离衬垫中的基层,以聚烯烃类树脂为主成分而构成。聚烯烃类树脂的含量相对于基层全体优选为50重量%以上,更优选80重量%以上。聚烯烃类树脂比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树脂较为柔软,因此通过在剥离衬垫的基层中使用该树脂,剥离衬垫对被粘物变形的追随性改善,可以抑制保存时或高温环境中使用时剥离衬垫的翘起、剥落。基层中使用聚酯类树脂的剥离衬垫,例如在粘贴到树脂制的汽车用徽章上的状态下保存的情况下,不能追随徽章的轻微变形,有时产生剥离衬垫的翘起或剥落从而造成生产率下降。
作为上述聚烯烃类树脂,从保持剥离衬垫的强度,提高加工性的观点考虑,优选聚丙烯(PP)、高密度聚乙烯(HDPE)。即,本实施方式的剥离衬垫中的基层,相对于基层全体,优选含有50重量%以上、更优选80重量%以上聚丙烯(PP)和/或高密度聚乙烯(HDPE)。其中,例如,在加工时等要求相对面侧的可视性的用途中,优选透明或半透明的树脂,优选无规聚丙烯。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高密度聚乙烯”是指基于JIS K 6922-2的密度为930kg/m3以上(优选942~960kg/m3)的聚乙烯。
作为上述聚烯烃类树脂,可以使用市售品,例如,可以列举例如:住友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的“ノ一ブレンWF836DG3、FS3611”、日本ポリプロ株式会社制造的“ノバテツクPP EG6D”(以上为PP),プライムポリマ一株式会社制造的“ハイゼツクス3300F”、日本東ソ一株式会社制造的“ニポロンハ一ド4050”(以上为HDPE)等。
本实施方式的剥离衬垫的基层中,从通过着色提高编号等的识别性和操作性的观点考虑,可以添加颜料等着色剂。作为颜料,可以根据所期望的颜色种类使用公知惯用的有机、无机颜料。可以列举例如:炭黑、氧化铁、氧化钛、钛黄、钴蓝、镉红、偶氮色淀类(红、黄)、酞菁类、喹吖啶酮类颜料等。
本实施方式的剥离衬垫的基层中,从提高作业性、防止剥离层破坏的观点考虑,可以添加防静电剂。作为防静电剂,可以使用公知惯用的非离子型防静电剂、阴离子型防静电剂、阳离子型防静电剂。
本实施方式的剥离衬垫的基层中,除了上述树脂成分、着色剂、防静电剂以外,可以在不损害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配合填充剂、润湿剂、抗老化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阻燃剂、稳定剂等各种添加剂。
本实施方式的剥离衬垫中,表层的层厚度各自为15μm以下,优选10μm以下。本实施方式的表层含有烯烃类弹性体,因此为柔软的层。因此,随表层厚度变厚,具有剥离衬垫整体的强度、刚性下降,并且切断时表层伸展从而“切割性”变差的倾向,即,表层的层厚度超过15μm时,冲裁加工性下降,从而加工时容易产生“毛刺”或“切剩”等加工不良。层厚度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制,在通过共挤出设置表层的情况下,从通过共挤出得到均匀层叠的观点考虑,优选5μm以上。在通过涂布设置表层的情况下,优选约0.1~约5μm。
另外,基层的两表面具有表层的三层结构的情况下,两侧的表层的厚度比(厚度大的表层厚度/厚度小的表层厚度)优选为3以下,更优选2以下。两侧的表层厚度比大于3的情况下,有时剥离衬垫产生卷曲。
本实施方式的剥离衬垫中,基层的层厚度优选40~190μm,更优选90~170μm。基层具有承担剥离衬垫的强度的作用。基层的层厚度小于40μm的情况下,剥离衬垫的强度或刚性降低,有时冲裁加工性或操作性下降。另外,超过200μm的情况下,刚性变强,难以追随具有曲面的徽章等,有时产生翘起或剥落。
本实施方式的剥离衬垫的厚度(总厚度)优选为50~200μm,更优选100~180μm。
本实施方式的剥离衬垫的、基层的层厚度相对于两侧的表层的层厚度之和的比(基层/表层)为4~19,优选6~10。低于上述范围(基层薄)时,剥离衬垫的强度、刚性降低,冲裁加工性、操作性下降。另外,超过上述范围(表层薄)时,特别是难以通过共挤出进行均匀层叠。
本实施方式的剥离衬垫的杨氏模量,从冲裁加工性的观点考虑,优选150~700MPa,更优选200~500MPa。
本实施方式的剥离衬垫,可以通过熔融制膜法(T形模头法、吹塑法)、溶液制膜法等公知惯用的片形成方法来制造。本实施方式的剥离衬垫的层叠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共挤出法、干式层压法、湿式层压法等公知惯用的方法。其中,从生产率的观点考虑,优选共挤出法。
本实施方式的剥离衬垫的表层,优选实施消光加工。通过在表面上实施消光加工,对粘合面的末端剥离性或防粘连性提高,因此优选。作为上述消光加工方法,可以列举例如:用抛光轮或砂纸对支撑基材表面进行研磨的方法、通过将玻璃微球、碳化硅(Carborundum)、金属粒子等粉粒与加压空气一起强有力地向基材表面喷吹而在表面形成细小划痕的喷砂处理、使用压花辊进行压花加工、通过药剂处理进行化学消光等方法。
本实施方式的剥离衬垫中与粘合剂层接触的一侧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与后述的粘合剂层厚度也有关系,优选为约0.4~约5.0μm。特别是粘合剂层的厚度为200~1200μm的情况下,Ra优选为0.4~2.0μm,更优选0.45~1.2μm。
上述剥离衬垫中与粘合剂层接触的一侧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对剥离衬垫的末端剥离性产生影响。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末端剥离性”,是指在将剥离衬垫设置在双面粘合片的一个粘合面上,且另一个粘合面一侧粘贴到被粘物(例如,汽车徽章等树脂成型品)上的状态下,将剥离衬垫从粘合片上剥离时末端部分的剥离性。上述末端部分,是指剥离衬垫开始剥离的“开端”部分。另外,也包括制品与剥离衬垫接触的部分的宽度急剧变宽的部分、或通过被粘物弯曲从而剥离方向急剧变化的部分。该末端剥离性差时,将剥离衬垫从被粘物上剥离时,例如,在所谓的“开端”部分难以剥离,从而作业性显著下降。另外,将剥离衬垫从在中间部分具有宽度急剧变窄的部分的部件等形状复杂的被粘物上剥离时,剥离过程中剥离应力突然变高,从而对被粘物施加负荷,由此有时导致被粘物破损。
上述末端剥离性,大大受到粘合剂层与剥离衬垫的剥离界面部分(确实进行剥离的边界部分)处的、粘合剂层与剥离衬垫表面的接触状态的影响。上述的表面粗糙度大的情况下,即剥离衬垫的表面粗糙的情况下,应力容易在剥离界面的狭窄区域中集中,从而末端剥离性改善。
另一方面,剥离衬垫表面过于粗糙的情况下,粘合剂层柔软,因此在粘合剂层与剥离衬垫接触的期间(保存期间等),粘合剂层渗透到剥离衬垫表面的凹凸间,随时间推移接触面积增大,剥离力发生变化,因此有时剥离性的稳定性下降。粘合剂层的厚度越厚,则上述渗透性越显著。
本实施方式的剥离衬垫中的、与粘合剂层接触的一侧的相反侧表面(背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与后述的粘合剂层厚度也有关系,优选为约0.4~约5.0μm。特别是粘合剂层的厚度为200~1200μm的情况下,Ra优选为1.0~5.0μm,更优选1.3~2.0μm。另外,优选上述背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比与粘合剂层接触一侧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大。
背面侧的表面粗糙度小于上述范围的情况下,有时开卷性下降,而在大于上述范围的情况下,和与粘合剂层接触一侧的表面粗糙度的情况同样,有时剥离力的随时间经过的稳定性下降。
[粘合剂层]
本实施方式的粘合带,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至少具有含有气泡的粘合剂层。粘合带根据用途可以是仅单侧表面为粘合面,也可以是两侧的表面为粘合面。另外,粘合带可以是在基材的单侧或两侧具有粘合剂层的有基材粘合带,也可以是仅由粘合剂层(含气泡)构成的无基材型粘合带。其中,在扰流板等汽车用外部部件的粘贴用途等中,从形状追随性或胶粘可靠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仅由含气泡的粘合剂层构成的无基材型双面粘合带。
(含气泡粘合剂层)
上述粘合带中的含气泡粘合剂层,以粘合剂(压敏胶粘剂)和气泡结构作为必要成分而构成。上述“气泡结构”,只要是含有气体成分的结构即可,可以是仅由气体成分构成、不具有外壳的结构即“气泡”,也可以是玻璃微泡这样的气体成分封入外壳中的结构即“中空微小球状体”。另外,以下,将形成上述含气泡粘合剂层的组合物(例如,固化反应前的组合物)简称为“粘合剂组合物”。
作为构成上述含气泡粘合剂层的粘合剂,可以使用例如:橡胶类粘合剂、丙烯酸类粘合剂、乙烯基烷基醚类粘合剂、聚硅氧烷类粘合剂、聚酯类粘合剂、聚酰胺类粘合剂、聚氨酯类粘合剂、含氟粘合剂、苯乙烯-二烯嵌段共聚物类粘合剂、环氧类粘合剂等中的一种或者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另外,作为粘合剂,也可以使用光固化型粘合剂(紫外线固化型粘合剂等)。
本发明中,特别优选丙烯酸类粘合剂作为粘合剂。丙烯酸类粘合剂通常含有以(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等(甲基)丙烯酸酯作为单体主成分的丙烯酸类聚合物作为基础聚合物。
作为(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可以列举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仲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戊酯、(甲基)丙烯酸异戊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庚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异辛酯、(甲基)丙烯酸壬酯、(甲基)丙烯酸异壬酯、(甲基)丙烯酸癸酯、(甲基)丙烯酸异癸酯、(甲基)丙烯酸十一烷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酯、(甲基)丙烯酸十四烷酯等(甲基)丙烯酸C1-20烷基酯[优选(甲基)丙烯酸C2-14烷基酯、更优选(甲基)丙烯酸C2-10烷基酯]等。
另外,作为(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以外的(甲基)丙烯酸酯,可以列举例如:(甲基)丙烯酸环戊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等具有脂环烃基的(甲基)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苯酯等具有芳烃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等。
这些(甲基)丙烯酸酯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组合使用。丙烯酸类聚合物中的(甲基)丙烯酸酯[特别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比例,相对于用于制备丙烯酸类粘合剂的单体成分总量,例如为60重量%以上,优选80重量%以上。
丙烯酸类聚合物中,也可以使用含极性基团单体或多官能单体等各种可共聚单体作为单体成分。通过使用可共聚单体作为单体成分,可以提高胶粘力,或者可以提高粘合剂的凝聚力。可共聚单体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所述含极性基团单体,可以列举例如:(甲基)丙烯酸、衣康酸、马来酸、富马酸、巴豆酸、异巴豆酸等含羧基单体或其酸酐(马来酸酐等);(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甲基)丙烯酸羟丁酯等(甲基)丙烯酸羟烷酯等含羟基单体;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N,N-二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甲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丁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酰胺等含酰胺基单体;(甲基)丙烯酸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叔丁基氨基乙酯等含氨基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甲基缩水甘油酯等含缩水甘油基单体;丙烯腈或甲基丙烯腈等含氰基单体;N-乙烯基-2-吡咯烷酮、(甲基)丙烯酰吗啉、以及N-乙烯基吡啶、N-乙烯基哌啶酮、N-乙烯基嘧啶、N-乙烯基哌嗪、N-乙烯基吡嗪、N-乙烯基吡咯、N-乙烯基咪唑、N-乙烯基唑等含杂环乙烯基类单体等。作为含极性基团单体,优选丙烯酸等含羧基单体或其酸酐。
作为含极性基团单体的使用量,相对于用于制备丙烯酸类粘合剂(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单体成分总量为30重量%以下(例如,1~30重量%),优选3~20重量%。含极性基团单体的使用量超过30重量%时,有可能丙烯酸类粘合剂的凝聚力变得过高,从而粘合剂的压敏胶粘性下降。另外,含极性基团单体的使用量过少时,有可能丙烯酸类粘合剂的凝聚力下降,从而得不到高耐剪切胶粘力。
作为所述多官能单体,可以列举例如: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四羟甲基甲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烯丙酯、(甲基)丙烯酸乙烯酯、二乙烯基苯、环氧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
作为多官能单体的使用量,相对于用于制备丙烯酸类粘合剂的单体成分总量为2重量%以下(例如,0.01~2重量%),优选0.02~1重量%。多官能单体的使用量超过2重量%时,有可能丙烯酸类粘合剂的凝聚力变得过高,从而粘合性变差。另外,多官能单体的使用量过少时,有时丙烯酸类粘合剂的凝聚力下降。
作为含极性基团单体和多官能单体以外的可共聚单体,也可以使用例如: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等乙烯基酯类;苯乙烯、乙烯基甲苯等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乙烯、丁二烯、异戊二烯、异丁烯等烯烃或二烯类;乙烯基烷基醚等乙烯基醚类;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乙氧基乙酯等(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类单体;乙烯基磺酸钠等含磺酸基单体;丙烯酰磷酸-2-羟基乙酯等含磷酸基单体;环己基马来酰亚胺、异丙基马来酰亚胺等含酰亚胺基单体;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异氰酸酯等含异氰酸酯基单体;含氟原子的(甲基)丙烯酸酯;含硅原子的(甲基)丙烯酸酯等。
含气泡粘合剂层中上述粘合剂(例如,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含量,相对于粘合剂层整体优选为50重量%以上。
上述含气泡粘合剂层中使用的气泡,期望基本上为独立气泡型的气泡,也可以是独立气泡型的气泡与连续气泡型的气泡混合存在。
作为所述气泡,通常具有球形(特别是正球形)的形状,也可以具有椭球形。气泡的平均气泡直径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从1~1000μm(优选10~500μm,进一步优选30~300μm)的范围内进行选择。
气泡中所含的气体成分(有时称为“气泡形成气体”)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氮气、二氧化碳、氩气等惰性气体以及空气等各种气体成分。作为气泡形成气体,使用在含有气泡形成气体的状态下进行聚合反应等反应时不阻碍该反应的气体。作为气泡形成气体,从不阻碍反应、和成本低廉观点考虑,优选氮气。
含气泡粘合剂层中的气泡量,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使用用途等适当选择,例如,相对于含气泡粘合剂层的总体积可以设定为10容积%(体积%)以上(优选11容积%以上、进一步优选12容积%以上)。含气泡粘合剂层中的气泡量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设定为50容积%(优选40容积%、进一步优选30容积%)。
含气泡粘合剂层中,形成气泡的形式没有特别限制。作为含气泡粘合剂层,可以是使用预先混合有气泡形成气体的粘合剂组合物形成的含气泡粘合剂层、使用含有发泡剂的粘合剂组合物形成的含气泡粘合剂层等的任意一种。含气泡粘合剂组合物中的气泡量,可以从与含气泡粘合剂层中的气泡量对应的范围适当选择。
在含气泡粘合剂层中,可以含有表面活性剂作为混合气泡时的助剂。作为表面活性剂,可以使用例如:含氟型表面活性剂、聚硅氧烷类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等。这些表面活性剂中,从气泡混合性优良并且能够抑制气泡合并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含氟型表面活性剂。
作为含氟型表面活性剂,优选含有重均分子量20000以上的含氟型聚合物的含氟型表面活性剂。该含氟型表面活性剂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20000~100000(进一步优选22000~80000,特别优选24000~60000)的范围。含氟型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低于20000时,气泡的混合性、或者混合后的气泡的稳定性下降,可以混合的气泡量下降,另外,即使混合,在气泡混合后至形成含气泡粘合剂层的期间,也容易发生气泡的合并,结果,含气泡粘合剂层中的气泡量减少,或者容易形成贯通含气泡粘合剂层的气泡(孔)。所述含氟型聚合物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这样的含氟型聚合物,至少含有具有含氟原子基团的单体(有时称为“含氟型单体”)作为单体成分。含氟型单体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具体而言,作为含氟型表面活性剂,可以使用商品名“エフトツプEF-352”(株式会社ジエムコ制)、商品名“エフトツプEF-801”(株式会社ジエムコ制)、商品名“ユニダインTG-656”(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等。
作为含氟型表面活性剂的使用量(固体成分),没有特别限制,例如,相对于用于形成粘合剂组合物中的基础聚合物的全部单体成分[特别是用于形成以(甲基)丙烯酸酯作为单体主成分的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全部单体成分]100重量份可以从0.01~2重量份(优选0.03~1.5重量份、进一步优选0.05~1重量份)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含氟型表面活性剂的使用量低于0.01重量份时,气泡的混合性下降,从而难以在粘合剂组合物中混合充分量的气泡。另一方面,含氟型表面活性剂的使用量超过2重量份时,胶粘性能容易下降。
含气泡粘合剂层在使用含有发泡剂的粘合剂组合物形成的情况下,作为该发泡剂,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从公知的发泡剂中进行适当选择。作为发泡剂,例如,可以使用热膨胀性微球等。
作为含气泡粘合剂层中使用的中空微小球状体,可以列举中空无机微小球状体、中空有机微小球状体。具体而言,作为中空无机微小球状体,可以列举例如:中空玻璃微球等玻璃制中空微球;中空氧化铝微球等金属化合物制中空微球;中空陶瓷微球等瓷制中空微球等。另外,作为中空有机微小球状体,可以列举例如:中空丙烯酸类微球、中空偏二氯乙烯微球等树脂制中空微球等。另外,中空微球的表面可以实施各种表面处理(例如,使用聚硅氧烷类化合物或含氟化合物等的低表面张力化处理等)。
中空微小球状体的粒径(平均粒径)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从1~500μm(优选5~200μm、更优选10~100μm)的范围内选择。
中空微小球状体的比重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从0.1~0.8g/cm3(优选0.12~0.5g/cm3)的范围内选择。中空微小球状体的比重小于0.1g/cm3时,在将中空微小球状体配合并混合到构成含气泡粘合剂层的粘合剂中时,中空微小球状体的上浮变大,因此难以将中空微小球状体均匀地分散,另一方面,比重大于0.8g/cm3时,价格高昂,制造成本提高。
中空微小球状体的使用量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从使得相对于含气泡粘合剂层的总体积为10~50容积%(体积%)、优选15~40容积%的范围内选择。中空微小球状体的使用量为使得相对于含气泡粘合剂层的总体积低于10容积%的使用量时,中空微小球状体的添加效果容易下降,另一方面,以超过50容积%的使用量使用时,含气泡粘合剂层的胶粘力容易下降。
制备上述含气泡粘合剂层时,在使用热或活性能量射线的固化反应的情况下,优选在粘合剂组合物中含有热聚合引发剂或光聚合引发剂等聚合引发剂。通过在混合有气泡的状态下用热或能量射线使粘合剂组合物固化,能够容易地形成具有稳定地含有气泡的结构的含气泡粘合剂层。作为聚合引发剂,从能够缩短聚合时间的观点考虑,可以优选使用光聚合引发剂。聚合引发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上述光聚合引发剂,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列举例如:苯偶姻醚类光聚合引发剂、苯乙酮类光聚合引发剂、α-酮醇类光聚合引发剂、芳香族磺酰氯类光聚合引发剂、光活性肟类光聚合引发剂、苯偶姻类光聚合引发剂、联苯酰类光聚合引发剂、二苯甲酮类光聚合引发剂、缩酮类光聚合引发剂、噻吨酮类光聚合引发剂等。
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使用量,没有特别限制,例如,相对于用于制备粘合剂的全部单体成分100重量份,可以从0.01~5重量份(优选0.05~3重量份)的范围内进行选择。
光聚合引发剂的活化时,对粘合剂组合物照射活性能量射线是很重要的。作为这样的活性能量射线,可以列举例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中子射线、电子射线等电离放射线、紫外线等,紫外线特别适合。另外,活性能量射线的照射能量、照射时间、照射方法等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够使光聚合引发剂活化而产生单体成分的反应即可。
作为所述热聚合引发剂,可以列举例如:偶氮类聚合引发剂、过氧化物类聚合引发剂、氧化还原类聚合引发剂等。热聚合引发剂的使用量没有特别限制,只要是作为热聚合引发剂可以使用的范围即可。
含气泡粘合剂层(或粘合剂组合物)中,根据粘合片的用途,可以含有适当的添加剂。作为这样的添加剂,可以列举例如:交联剂(例如,多异氰酸酯类交联剂、聚硅氧烷类交联剂、环氧类交联剂、烷基醚化三聚氰胺类交联剂等)、增粘剂(例如,包含松香衍生物树脂、聚萜烯树脂、石油树脂、油溶性酚醛树脂等、常温下为固体、半固体或液体的增粘剂)、增塑剂、填充剂、抗老化剂、抗氧化剂、着色剂(颜料或染料等)等。
例如,使用光聚合引发剂形成含气泡粘合剂层时,为了使含气泡粘合剂层着色,可以使用不阻碍光聚合反应的程度的颜料(着色颜料)。作为含气泡粘合剂层的着色,希望为黑色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炭黑作为着色颜料。作为炭黑的使用量,从着色程度或不阻碍上述光聚合反应的观点考虑,例如,相对于用于形成构成含气泡粘合剂层的粘合剂的基础聚合物的全部单体成分[特别是用于形成以(甲基)丙烯酸酯为单体主成分的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全部单体成分]100重量份,期望从0.15重量份以下(例如,0.001~0.15重量份)、优选0.02~0.1重量份的范围进行选择。
含气泡粘合剂层可以具有单层、多层的任意一种形态。另外,作为含气泡粘合剂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优选0.2~2mm,其中,在汽车徽章的用途中,优选0.2~1.2mm,进一步优选0.4~1.2mm。含气泡粘合剂层的厚度小于0.2mm时,缓冲性下降,对曲面、凹凸面的胶粘性下降,另一方面,超过2mm时,难以得到均匀厚度的层。
另外,作为含气泡粘合剂层的发泡倍数(%),例如,优选为10%以上,更优选11%以上,进一步优选12%以上。另外,该发泡倍数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优选50%以下,更优选40%以下,进一步优选30%以下。含气泡粘合剂层的发泡倍数由下式求出:
含气泡粘合剂层的发泡倍数(%)=(1-B/A)×100
(上式中,A为使未混合气泡的粘合剂固化而得到的不含气泡的粘合剂层(不含气泡的粘合剂层)的比重,B为使混合有气泡的粘合剂固化而得到的含气泡粘合剂层的比重;另外,A和B所涉及的粘合剂的组合物,除了有无气泡这一点以外,具有同样的组成)。
形成含气泡粘合剂层的粘合剂组合物,可以使用公知的方法,通过将上述形成基础聚合物的单体成分(例如,(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等)、以及根据需要的中空微小球状体、聚合引发剂、各种添加剂等进行混合来制备。另外,根据粘度调节等的需要,也可以使单体成分部分聚合。作为调节方法的具体例,可以列举例如以下次序。(i)将用于形成基础聚合物的单体成分(例如,(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或者其它可共聚单体)和聚合引发剂(例如,光聚合引发剂)混合,调节单体混合物,(ii)对该单体混合物进行与聚合引发剂的种类对应的聚合反应(例如,紫外线聚合),从而制备仅部分单体成分聚合的组合物(浆料)。然后,在所得浆料中,根据需要配合中空微小球状体、含氟型表面活性剂或者其它添加剂。然后,在使其含有气泡的情况下,(iv)通过将气泡引入到(iii)中得到的配合物中并进行混合而得到粘合剂组合物。另外,粘合剂组合物的调节方法不限于此,例如,在制备所述浆料时,也可以是将含氟型表面活性剂或中空微小球状体预先配合到单体混合物中等的调节方法。
在使含气泡粘合剂层含有气泡的情况下,从使气泡稳定地混合并存在的观点考虑,例如,优选如上述调节方法所示,将气泡作为最终成分配合并混合到粘合剂组合物中。另外,从使气泡稳定地混合的观点考虑,优选提高混合气泡前的配合物(例如,上述(iii)中得到的配合物)的粘度。作为混合气泡前的配合物的粘度,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优选为5~50Pa·s(BH型粘度计,转子:5号转子、转速:10rpm、测定温度:30℃),更优选10~40Pa·s。粘度小于5Pa·s时,粘度过低,从而有时混合的气泡立即合并而逸出到体系之外,超过50Pa·s时,粘度过高,从而有时难以通过涂布形成含气泡粘合剂层。另外,上述粘度可以通过例如配合丙烯酸类橡胶、增稠性添加剂等各种聚合物成分的方法、使用于形成基础聚合物的单体成分部分聚合的方法等进行调节。
在上述调节方法中,作为混合气泡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应用公知的气泡混合方法。例如,作为装置例,可以列举具有定子和转子的装置,所述定子是在中央部具有贯通孔的圆盘上具有多个细齿,所述转子是与上述带齿的定子相对并且在圆盘上具有与定子同样的细齿;等。通过将混合有气泡的配合物导入到该装置的定子上的齿与转子上的齿之间并使转子高速旋转,同时通过贯通孔引入用于形成气泡的气体成分(气泡形成气体),由此可以得到气泡形成气体微细分散、混合的树脂组合物。
另外,为了抑制或防止气泡的合并,优选在气泡的混合后连续地进行直到形成含气泡粘合剂层的一系列工序。
含气泡粘合剂层可以通过公知或惯用的方法形成。可以列举例如:将粘合剂组合物涂布到所述剥离衬垫上形成粘合剂组合物层,并根据需要将该层固化(例如,热固化、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或干燥的方法等。其中,如前所述,优选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另外,粘合片具有支撑基材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将粘合剂组合物涂布到支撑基材上并固化而形成粘合剂层时粘贴剥离衬垫。
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粘合片除了含气泡粘合剂层还具有支撑基材的情况下,作为支撑基材,可以使用在粘合片中公知或惯用的支撑基材,可以使用例如:纸等纸类基材;布、无纺布、网布等纤维类基材;金属箔、金属板等金属类基材;塑料薄膜或片等塑料类基材;橡胶片等橡胶类基材;发泡片等发泡体、或它们的层叠体(特别是塑料类基材与其它基材的层叠体或者塑料薄膜(或片)之间的层叠体等)等适当的薄纸状物。作为所述塑料薄膜或片的材料,可以列举例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乙烯-丙烯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等以α-烯烃为单体成分的烯烃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聚酯类树脂;聚氯乙烯(PVC);乙酸乙烯酯类树脂;聚苯硫醚(PPS);聚酰胺(尼龙)、全芳香族聚酰胺(Aramid)等酰胺类树脂;聚酰亚胺类树脂;聚醚醚酮(PEEK)等。这些材料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另外,上述含气泡粘合带可以使用市售品。例如,可以使用日东电工株式会社制造的“ハイパ一ジヨイントA3008、A4002、A4004、A4006、A4008、A4012”(无基材双面粘合带)等。
本实施方式的粘合带,例如,可以具有如下结构:在仅单侧表面具有粘合面的粘合剂层的粘合面上设置有剥离衬垫的结构;在两面具有粘合面的粘合剂层的两侧设置有剥离衬垫的结构。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粘合带,也可以是在两面具有粘合面的粘合剂层的单侧表面上设置有剥离衬垫的结构。此时,粘合带也可以是通过卷绕为卷筒状(或者片堆叠),而成为剥离衬垫的另一个表面(背面)与粘合带的未设置衬垫的一侧的粘合面接触的结构。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剥离衬垫可以具有片状、带状等形态。另外,也可以是卷绕为卷筒状的形态。
本实施方式的粘合带,即使在以弯曲的状态保存的情况下,也不产生剥离衬垫的翘起或剥落,另外,在使用时可以发挥优良的剥离功能。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粘合带,在具有至少90℃以上的温度环境中,可以抑制剥离衬垫从粘合剂层翘起或者剥落。
[物性的测定方法及效果的评价方法]
(1)剥离衬垫的翘起评价
首先,将粘合带切割为规定的尺寸,并粘贴到厚度0.5mm的铝板(无热变形的支撑板)上。之后,将粘贴有粘合带的铝板在规定温度的环境中放置规定时间。放置后,观察剥离衬垫是否从粘合剂层翘起。是否有翘起的判别例如由在剥离衬垫与粘合剂层之间是否产生间隙来确定。
(2)剥离衬垫的剥离力
首先,制备25mm宽×150mm长的条状粘合带的评价试样。另外,上述试样的长度方向为粘合片的丝流(MD)方向。从上述试样上将实施聚硅氧烷处理后的聚酯薄膜剥离并粘贴到厚度50μm的聚酯薄膜(东丽株式会社制,“ルミラ一S-10”)上。然后,将上述聚酯薄膜侧粘贴固定在维持刚性的板状体(SUS304BA板,50mm×150mm)上。
使用万能拉伸试验机(ミネベア株式会社制,“TG-1kNB”)进行180°剥离试验。牵引剥离衬垫侧,测定阻力,将测定数据的前后10%的数据去除后的最大值作为剥离力。另外,上述测定对(i)常温下的试样、(ii)90℃下的试样、(iii)100℃下的试样、(iv)110℃下的试样和(v)在100℃放置30分钟后自然冷却24小时而达到常温的试样进行。具体而言,根据JIS Z0237进行,在各气氛下,以300mm/分钟的牵引速度(十字头速度)进行。另外,试验次数对各试样为三次(平均值)。
实施例
以下,基于实施例更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另外,下述实施例和表1中,与粘合带粘贴的一侧的剥离衬垫的表层称为“表层(粘合剂层侧)”、将与其相反一侧的表层称为“表层(背面侧)”。
(实施例1)
(剥离衬垫)
作为表层(粘合剂层侧)的原料,使用低密度聚乙烯树脂(日本聚乙烯株式会社制造,商品名“ノバテツクLD UF641”,密度927kg/m3,表中记作LDPE1)。另外,作为基层和表层(背面侧)的原料,使用高密度聚乙烯树脂(株式会社プライムポリマ一制造,商品名“ハイゼツクス3300F”,密度950kg/m3,表中记作HDPE)和低密度聚乙烯树脂(日本聚乙烯株式会社制造,商品名“ノバテツクLD LF440HB”,密度925kg/m3,表中记作LDPE2)以及颜料的混合树脂(上述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的混合重量比:60/40)。
通过三层共挤出T形模头法,使用橡胶制毛面辊(梨地ロ一ル)作为粘合剂层侧接触辊,使用金属制毛面辊作为背面侧接触辊,制作由表层(粘合剂层侧)/基层/表层(背面侧)(厚度:21μm/64μm/64μm)的三层结构构成的剥离衬垫(厚度:149μm)。
(含气泡粘合剂层)
在上述剥离衬垫的粘合剂层侧的表面上,粘贴日东电工株式会社制造的商品名“ハイパ一ジヨイントA4008”的粘合剂层(含气泡粘合剂层)。另外,在上述含气泡粘合剂层的与设置有上述剥离衬垫的面相反一侧的表面上,粘贴实施聚硅氧烷处理后的聚酯薄膜,制作具有剥离衬垫的粘合带。
(实施例2)
(剥离衬垫)
作为表层(粘合剂层侧、背面侧)的原料,使用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株式会社プライムポリマ一制造,商品名“モアテツク0628D”,密度916kg/m3,表中记作LLDPE1)100重量份和乙烯-丙烯共聚弹性体(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造,商品名“タフマ一P0280”,密度870kg/m3,表中记作弹性体)50重量份的混合原料。另外,作为基层的原料,使用聚丙烯树脂(住友化学株式会社制造,商品名“ノ一ブレンFS3611”,密度890kg/m3,表中记作PP)100重量份和颜料。
通过三层共挤出T形模头法,使用橡胶制毛面辊(梨地ロ一ル)作为粘合剂层侧接触辊,使用金属制毛面辊作为背面侧接触辊,制作由表层(粘合剂层侧)/基层/表层(背面侧)(厚度:8μm/134μm/8μm)的三层结构构成的剥离衬垫(厚度:150μm)。
(含气泡粘合剂层)
在上述剥离衬垫的粘合剂层侧的表面上,粘贴日东电工株式会社制造的商品名“ハイパ一ジヨイントA4008”的粘合剂层(含气泡粘合剂层)。另外,在上述含气泡粘合剂层的与设置有上述剥离衬垫的面相反一侧的表面上,粘贴实施聚硅氧烷处理后的聚酯薄膜,制作具有剥离衬垫的粘合带。
(比较例1)
作为表层(粘合剂层侧、背面侧)的原料,使用聚乙烯、酯和无机粒状物的混合原料。另外,作为基层的原料,使用聚乙烯与颜料的混合原料。而且,制作表层(粘合剂层侧)/基层/表层(背面侧)的三层结构构成的剥离衬垫(厚度:150μm)。之后,在剥离衬垫的粘合剂层侧的表面上粘贴丙烯酸类粘合剂层,制作具有剥离衬垫的粘合带。
通过前述的各评价方法对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粘合带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在剥离衬垫的翘起评价中,将实施例1的粘合带切割为25mm×70mm的尺寸,在100℃的环境中放置30分钟后,目测判断有无翘起。结果,实施例1的粘合带未产生翘起(表1中记作○),可以在高于室温的环境下稳定地使用。同样地,将实施例2的粘合带切割为15mm×200mm的尺寸,分别在90℃、95℃的环境中放置30分钟后,目测判断有无翘起。结果,实施例2的粘合带在90℃、95℃的环境下均未产生翘起(表1中记作○),可以在高于室温的环境下稳定地使用。另一方面,比较例1的粘合带,无论是前述的哪一种带尺寸,而且无论是在90~100℃的哪一个环境温度中,都产生翘起(表1中记作×)。
可见,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粘合带是以剥离衬垫在至少90℃的温度环境中不从粘合剂层翘起的方式构成的。因此,这样的粘合带,在粘合剂层粘贴到扰流板或保险杠等车辆的外部部件的状态下,并且在剥离衬垫不剥离的状态下,可以在高温环境的涂装工序中使用。即,这样的粘合带在高温环境中剥离衬垫难以产生翘起,因此可以抑制涂料或尘埃混入到剥离衬垫与粘合剂层之间的间隙中污染粘合剂层从而造成胶粘性的下降。
然后,对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粘合带在高温环境中暴露后在常温下的剥离片的剥离力进行研究。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粘合带,当在100℃的环境中放置30分钟后在常温下自然冷却24小时时通过前述的测定方法将剥离衬垫从粘合剂层上剥离时的剥离力,与保持在常温下通过前述的测定方法将剥离衬垫从粘合剂层上剥离时的剥离力同等或更大。即,实施例的粘合带即使在高温环境中使用,剥离衬垫的剥离力也不会显著下降,即使是在高温暴露后的工序中,也能够保持所需的胶粘性能。
另一方面,比较例1的粘合带,当在100℃的环境中放置30分钟后在常温下自然冷却24小时时通过前述的测定方法将剥离衬垫从粘合剂层上剥离时的剥离力,为保持在常温下通过前述的测定方法将剥离衬垫从粘合剂层上剥离时的剥离力的约0.3倍。因此,比较例1的粘合带,正如在前述的衬垫翘起评价中也产生翘起的事实中所看出的一样,不适合在高温环境中使用。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粘合带,当在100℃的环境中放置30分钟后在常温下自然冷却24小时时以300mm/分钟的牵引速度沿180°剥离方向将剥离衬垫从粘合剂层上剥离时的剥离力,为保持在常温下以300mm/分钟的牵引速度沿180°剥离方向将剥离衬垫从粘合剂层上剥离时的剥离力的0.33倍以上,更优选0.5倍以上(上限为2.0倍以下,优选1.5倍以下)即可。若为这样的粘合带,可以抑制剥离力的下降伴随的胶粘不良。
然后,对在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粘合带在高温环境中剥离片的剥离力进行研究。实施例1的粘合带,在90℃和100℃的环境中,通过前述的测定方法将剥离衬垫从粘合剂层上剥离时的剥离力为0.29[N/25mm]以上。另外,实施例2的粘合带,在90℃、100℃和110℃的环境中,通过前述的测定方法将剥离衬垫从粘合剂层上剥离时的剥离力为0.11[N/25mm]以上。即,实施例的粘合带在高温环境下,剥离衬垫难以从粘合剂层上剥离。
另一方面,比较例1的粘合带,在90℃、100℃和110℃的环境中,通过前述的测定方法将剥离衬垫从胶粘剂层上剥离时的剥离力低于0.10[N/25mm]。因此,比较例1中的粘合带在高温环境中剥离衬垫容易从粘合剂层上剥离,因此不适合在高温环境中使用。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粘合带,在90℃的环境中以300mm/分钟的牵引速度沿180°剥离方向将剥离衬垫从粘合剂层上剥离时的剥离力为0.10[N/25mm]以上、更优选0.20[N/25mm]以上(上限为2.0[N/25mm]以下)即可。若为这样的粘合带,在高温环境中剥离衬垫从粘合剂层上剥离的可能性低。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或实施例的粘合带,在具有90℃以上的温度环境中,即使在粘合剂层的一个面上粘贴有剥离衬垫的状态下将粘合剂层的另一个面粘贴到被粘物上使用,也不产生翘起,可以防止粘合剂层的粘合面受到污染。结果,即使是粘合带在暴露于高于室温的环境中的使用方法,也可以稳定地发挥胶粘性能。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该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仅仅是例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这些各构成要素或各处理步骤的组合可以存在各种各样的变形例,另外这样的变形例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