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的保护与组装的辅助工具,具体是指一种具有高刺穿强度、高粘接强度、高耐电解液腐蚀以及高柔韧性的新型压敏胶带。
背景技术
现有的锂电池胶粘带主要是集中在手机、电子元件等3C电池方面的应用,在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上的应用还不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汽车锂电池对耐刺穿性、耐电解液泄露、粘接密封性、绝缘性以及高低压放电的性能稳定性等方面的要求都很高。
目前胶粘带的主要做法是采用不同类型的薄膜(聚丙烯PP膜、聚酯PET膜和聚酰亚胺膜)通过涂布胶水制得。在锂电池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是:若胶粘带的薄膜厚度大,则胶粘带的整体柔韧性不够,导致锂电池保护层产生起翘开裂的现象,影响产品的质量安全;若胶粘带的薄膜厚度太薄,又会导致胶粘带的强度不够,耐刺穿强度、绝缘性以及耐电压性能差,同样会导致锂电池产品出现很多安全隐患,且胶粘带的粘接性差、密封性能和耐久性能不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生产制程以及产品性能对胶粘带综合性能的高要求,既要满足高柔韧性和耐刺穿性能好的要求,又要同时解决耐电压绝缘性高这一矛盾的特点,从而保证了动力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安全应用和自动化生产。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压敏胶带,由上下两层的基材以及涂布在基材上的粘胶层所构成。所述的基材包括上层PET膜和下层PET膜,所述的上层PET膜在背面涂布有离型剂层,上层PET膜的正面涂布有粘胶层,所述的下层PET膜在正面涂布有粘胶层,上层PET膜的正面贴附在下层PET膜的背面。
进一步的措施是:所述的粘胶层为聚丙烯酸酯压敏胶层,粘胶层的厚度为2——40um。粘胶层采用单体分布滴加的工艺,选用特别的反应单体以制备成高分子量的压敏胶,使之具备可调节的粘着力,好的初粘力和优秀的耐电解液性能。
所述的离型剂层厚度为0.1——1um。
所述的上层PET膜的厚度为5——40um
所述的下层PET膜的厚度为5——40um。
优选地,所述的粘胶层的厚度为20um。
优选地,所述的离型剂层的厚度为0.5um。
优选地,所述的上层PET膜的厚度为20um。
优选地,所述的下层PET膜的厚度为20um。
PET膜,又名:耐高温聚酯薄膜。它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及尺寸稳定性、透明性、可回收性。通过这样的设计,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优点在于:结构创新、简单实用,针对性强,成本低廉、粘结性和密封性好,实际提升压敏胶带在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使用上的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采用多层的薄膜复合结构,在保证胶粘带厚度要求的同时,也保证了其所具有的优异柔韧性、耐刺穿性和电绝缘性;上层PET膜和下层PET膜所贴附的粘胶层采用具有良好耐电解液性能的压敏胶,不会出现中间裂缝和分层现象;并且整体厚度可调,以满足不同自动化设备的匹配要求和工艺要求,适应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层PET膜,2、下层PET膜,3、离型剂层,4、粘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采用多层涂布和贴合的方式,其结构由上下两层的基材以及涂布在基材上的粘胶层所构成。所述的基材包括上层PET膜1和下层PET膜2,所述的上层PET膜1在背面涂布有离型剂层3,上层PET膜1的正面涂布有粘胶层4,上层PET膜1的正面即为电晕处理面,所述的下层PET膜2在正面同样涂布有粘胶层4,下层PET膜2的正面同样是电晕处理面,上层PET膜1的正面贴附在下层PET膜2的背面。
所述的粘胶层4为聚丙烯酸酯压敏胶层,粘胶层的厚度为2——40um,优选的厚度为20um。
所述的离型剂层3厚度为0.1——1um,优选的厚度为0.5um。
所述的上层PET膜1的厚度为2——40um,优选的厚度为20um。
所述的下层PET膜2的厚度为2——40um,优选的厚度为20um。
本实用新型的制备方法简单,包括以下步骤:
a、上层PET膜的背面涂布离型剂层,在80——120℃的烤箱中烘烤20秒,得到经离型剂处理的上层PET膜;
b、上层PET膜的正面涂布压敏胶水,形成粘胶层并在100——120℃的烤箱中烘烤20——40秒,干燥收卷后得到完整处理的上层PET膜;
c、下层PET膜的正面涂布压敏胶水,形成粘胶层并在100——120℃的烤箱中烘烤20——4秒,干燥后送出烤箱;
d、将上层PET膜的正面贴合压覆在下层PET膜的背面,即可得到一个完整的多层结构的压敏胶带。
本实用新型制造方便,采用复合多层的结构,不局限于仅为两层的薄膜结构,例如采用三层复合的结构,另外,薄膜的厚度可以有多种变化,例如采用25um厚度的PET膜和15um厚度的PET薄膜进行贴合,可以以相对低的成本制造,密封及耐久性好,在使用中不会有翘曲的情况发生,以提高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