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树脂及被覆基材.pdf

上传人:凯文 文档编号:8583462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639.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810282590.X

申请日:

20180402

公开号:

CN108690388A

公开日:

20181023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C09D4/06,C09D4/02,C09D5/08

主分类号:

C09D4/06,C09D4/02,C09D5/08

申请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发明人:

高田智司,平冈基记,柳本博

地址:

日本爱知县

优先权:

JP2017076857A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马妮楠;段承恩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复合树脂以及被覆基材。通过使用下述复合树脂,可以提供具有高耐蚀性的被膜,该复合树脂是包含丙烯酸系树脂结构单元、环氧树脂结构单元、和聚硅氧烷结构单元的复合树脂,该聚硅氧烷结构单元相对于该复合树脂的比率以SiO2换算为1.5~12重量%。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复合树脂,其特征在于,包含:丙烯酸系树脂结构单元,环氧树脂结构单元,以及聚硅氧烷结构单元,其中,该聚硅氧烷结构单元相对于该复合树脂的比率以SiO换算为1.5~12重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树脂,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硅氧烷结构单元相对于所述复合树脂的比率以SiO换算为2~10重量%。 3.一种被覆基材,其特征在于,包含:基材,以及被覆该基材的被膜,该被膜包含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树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被覆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为在其表面具有羟基的金属基材。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被覆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被膜的厚度为1~50μm。

说明书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树脂。此外,本发明涉及被包含复合树脂的被膜被覆的被覆基材。

背景技术

在各种用途中使用的基材的表面,形成有具有在该用途中被认为是必要的功能的被膜。作为被膜的功能,可以举出例如,耐蚀性、耐水性、绝缘性、耐候性。

例如,日本特开2008-260018公开了为了赋予耐候性和防锈性,在耐候性钢的表面,形成包含(a)湿气固化型树脂、(b)防锈颜料、(c)腐蚀离子固定化剂、和(d)偶联剂的附着性赋予涂膜(A),接下来,形成干燥膜厚50~90μm的着色上涂涂膜(B)。

此外,日本特开2007-197820公开了为了赋予耐蚀性,在电磁钢板的表面,形成包含由聚硅氧烷与具有C元素的聚合物形成的复合树脂的绝缘被膜。

发明内容

日本特开2008-260018和日本特开2007-197820中,通过实施规定的试验(例如,湿润试验、盐水喷雾试验),确认了被膜具有所希望的功能。然而,这些被膜不能耐受更严酷的条件,例如,具有以下组成的冷凝水(Cl-:4,000ppm,SO42-:2,000ppm,pH2)。因此,本发明提供具有高耐蚀性的被膜和用于该被膜的复合树脂。

本发明人等发现了通过使用由丙烯酸系树脂与环氧树脂与聚硅氧烷以其结构单元(单体)水平彼此复合化的复合树脂,并且使复合树脂中的聚硅氧烷的量在规定的范围,从而由该复合树脂形成的被膜具有高耐蚀性。

本发明的第1方案涉及一种复合树脂,是包含丙烯酸系树脂结构单元、环氧树脂结构单元、和聚硅氧烷结构单元的复合树脂,该聚硅氧烷结构单元相对于该复合树脂的比率以SiO2换算为1.5~12重量%。

上述聚硅氧烷结构单元相对于上述复合树脂的比率以SiO2换算可以为2~10重量%。

本发明的第2方案涉及一种被覆基材,其包含:基材,以及被覆该基材的被膜,该被膜包含上述复合树脂。上述基材可以为在其表面具有羟基的金属基材。上述被膜的厚度可以为1~50μm。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具有高耐蚀性的被膜和用于该被膜的复合树脂。

具体实施方式

<复合树脂>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包含丙烯酸系树脂结构单元、环氧树脂结构单元、和聚硅氧烷结构单元的复合树脂。聚硅氧烷结构单元相对于复合树脂的比率以SiO2换算为1.5~12重量%。通过将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复合树脂制成被膜而被覆于基材,可以赋予高耐蚀性。

对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复合树脂而言,丙烯酸系树脂与环氧树脂与聚硅氧烷以其结构单元(单体)水平彼此复合化。

所谓“丙烯酸系树脂结构单元”,是指构成丙烯酸系树脂的主要单元。丙烯酸系树脂结构单元来源于形成丙烯酸系树脂的主要成分(以下称为“丙烯酸系树脂形成成分”。)。

作为丙烯酸系树脂形成成分,可以举出例如,丙烯酸、丙烯酸盐、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盐、甲基丙烯酸酯。作为丙烯酸酯,可以举出例如,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作为甲基丙烯酸酯,可以举出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丙烯酸系树脂结构单元相对于复合树脂的比率例如可以为30~60重量%。

所谓“环氧树脂结构单元”,是指构成环氧树脂的主要单元。环氧树脂结构单元来源于形成环氧树脂的主要成分(以下称为“环氧树脂形成成分”。)。

作为环氧树脂形成成分,可以举出例如,双酚A+表氯醇、双酚A缩水甘油基醚、双酚F缩水甘油基醚。

环氧树脂结构单元相对于复合树脂的比率例如可以为30~60重量%。

所谓“聚硅氧烷结构单元”,是指构成聚硅氧烷的主要单元。聚硅氧烷结构单元来源于形成聚硅氧烷的主要成分(以下称为“聚硅氧烷形成成分”。)。

作为聚硅氧烷形成成分,可以举出例如,具有羟基、烷氧基等的硅烷化合物。作为该硅烷化合物,可以举出例如SiR1nR24-n。式中,R1各自独立地为羟基或烷氧基,R2各自独立地为氢或烷基,n为1~4的整数,优选为2~4的整数,更优选为3或4,特别优选为4。作为具体的硅烷化合物,可以举出例如,四乙氧基硅烷、四甲氧基硅烷。

聚硅氧烷结构单元相对于复合树脂的比率(以下称为“聚硅氧烷比率”。)以SiO2换算为1.5~12重量%,优选为2~10重量%。通过成为这样的比率,可以对由该复合树脂形成的被膜提供柔软性,使被膜与基材之间的密合性提高。

聚硅氧烷比率(SiO2换算重量%)可以通过EPMA(电子射线显微分析仪)来确定。

复合树脂中,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除了丙烯酸系树脂结构单元、环氧树脂结构单元、和聚硅氧烷结构单元以外,还可以包含其它结构单元。

由于丙烯酸系树脂形成成分与聚硅氧烷形成成分具有多个反应位点,因此可以使被膜的结构致密。此外,环氧树脂形成成分可以对被膜赋予耐水性。进一步,通过将聚硅氧烷形成成分以规定的量使用,可以对被膜提供柔软性,使被膜与基材之间的密合性提高。通过这些效果,被膜具有高耐蚀性。

<被覆基材>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被覆基材,其包含:基材,以及被覆该基材的被膜,该被膜包含上述复合树脂。包含上述复合树脂的被膜具有高耐蚀性。

作为基材,可以举出例如金属基材。没有特别限定,但作为金属基材,优选使用在其表面具有羟基的金属基材。通过金属基材的表面的羟基与被膜的羟基进行脱水缩合,可以使基材与被膜之间的密合性提高。

作为具体的金属基材,可以举出例如,铁基材、铝基材、不锈钢基材、钢基材。

被膜的厚度优选为1~50μm,更优选为2~40μm。通过为这样的膜厚,可以使被膜的耐蚀性更加提高。

对基材被覆被膜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利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周知的各种方法。例如,通过将包含被膜原料的溶液施用于基材,将基材进行加热,从而可以在基材上形成被膜。

将包含被膜原料的溶液施用于基材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利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周知的各种方法。例如,可以利用浸渍法、喷雾法、棒涂法。

被膜中,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除了上述复合树脂以外,还可以包含其它成分。复合树脂相对于被膜的比率例如可以为70重量%以上、75重量%以上、80重量%以上、85重量%以上、90重量%以上、95重量%以上。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被覆基材可以在各种用途中使用。例如,可以使用该被覆基材作为凝集水接触的汽车部件(例如,EGR管、喷油嘴(injector nozzle))。

以下,使用实施例和比较例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定于此。

<被膜材料>

(1)丙烯酸系树脂结构单元:甲基丙烯酸甲酯(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制丙烯酸酯M:分子量100)

(2)环氧树脂结构单元:双酚A型环氧树脂(三菱化学株式会社制jER(注册商标)环氧树脂:等级828,分子量370)

(3)聚硅氧烷结构单元:四乙氧基硅烷(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LS-2430)

<基材>

(1)不锈钢基材(SUS304)

(2)铝基材(A2618)

<试验基材的制作>

将被膜的材料在60℃搅拌3小时,调制出混合液。在同时使用甲基丙烯酸甲酯和双酚A型环氧树脂两材料的情况下,以相同重量使用。四乙氧基硅烷以成为以下的表1~6所示的聚硅氧烷比率(SiO2换算重量%)那样的重量来使用。

将不锈钢基材或铝基材浸渍于调制的混合液中。将从混合液提上来的基材在热风炉中在200℃加热30分钟,制作出形成了被膜的试验基材。

<耐蚀性的评价>

对试验基材喷雾试验液(Cl-:4,000ppm,SO42-:2,000ppm,pH2)。在喷雾后120小时的时刻,通过目视,基于试验基材中的锈的面积来确定试验基材中的锈的发生率。将结果示于以下的表1~6中。

耐蚀性的判定基准如下所述。

◎:锈面积率0%~小于20%

○:锈面积率20%以上~小于40%

△:锈面积率40%以上~小于60%

×:锈面积率60%以上~100%

表1:不锈钢基材上的被膜的耐蚀性评价(材料研究)

表2:铝基材上的被膜的耐蚀性评价(材料研究)

表3:不锈钢基材上的被膜的耐蚀性评价(SiO2研究)

表4:铝基材上的被膜的耐蚀性评价(SiO2研究)

表5:不锈钢基材上的被膜的耐蚀性评价(膜厚研究)

表6:铝基材上的被膜的耐蚀性评价(膜厚研究)

表1和表2示出被膜材料与耐蚀性的关系。由包含丙烯酸系树脂结构单元和聚硅氧烷结构单元的复合树脂形成的被膜(比较例1-1和比较例2-1)、和由包含环氧树脂结构单元和聚硅氧烷结构单元的复合树脂形成的被膜(比较例1-2和比较例2-2)的耐蚀性低。另一方面,由包含丙烯酸系树脂结构单元、环氧树脂结构单元和聚硅氧烷结构单元的复合树脂形成的被膜(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耐蚀性高。

表3和表4示出聚硅氧烷比率与耐蚀性的关系。聚硅氧烷比率(SiO2换算重量%)为1.5~12重量%的被膜(实施例3-1~3-4和实施例4-1~4-4)的耐蚀性高,聚硅氧烷比率(SiO2换算重量%)为2~10重量%的被膜(实施例3-2和3-3以及实施例4-2和4-3)的耐蚀性特别高。

表5和表6示出被膜的厚度与耐蚀性的关系。膜厚为约1~50μm的被膜(实施例5-2~5-5和实施例6-2~6-5)的耐蚀性特别高。

复合树脂及被覆基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复合树脂及被覆基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复合树脂及被覆基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复合树脂及被覆基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合树脂及被覆基材.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810282590.X (22)申请日 2018.04.02 (30)优先权数据 2017-076857 2017.04.07 JP (71)申请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爱知县 (72)发明人 高田智司平冈基记柳本博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代理人 马妮楠段承恩 (51)Int.Cl. C09D 4/06(2006.01) C09D 4/02(2006.01) C09D 5/08(2006.01) (54)发明名称 复合树脂及被覆基。

2、材 (57)摘要 本发明提供复合树脂以及被覆基材。 通过使 用下述复合树脂, 可以提供具有高耐蚀性的被 膜, 该复合树脂是包含丙烯酸系树脂结构单元、 环氧树脂结构单元、 和聚硅氧烷结构单元的复合 树脂, 该聚硅氧烷结构单元相对于该复合树脂的 比率以SiO2换算为1.512重量。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CN 108690388 A 2018.10.23 CN 108690388 A 1.一种复合树脂, 其特征在于, 包含: 丙烯酸系树脂结构单元, 环氧树脂结构单元, 以及 聚硅氧烷结构单元, 其中, 该聚硅氧烷结构单元相对于该复合树脂的比率以SiO2换算为1.512重量。 2.根据权利要求。

3、1所述的复合树脂, 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硅氧烷结构单元相对于所述复合树脂的比率以SiO2换算为210重量。 3.一种被覆基材, 其特征在于, 包含: 基材, 以及 被覆该基材的被膜, 该被膜包含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树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被覆基材, 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材为在其表面具有羟基的金属 基材。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被覆基材, 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膜的厚度为150 m。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108690388 A 2 复合树脂及被覆基材 发明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复合树脂。 此外, 本发明涉及被包含复合树脂的被膜被覆的被覆基材。 背景技术 0002。

4、 在各种用途中使用的基材的表面, 形成有具有在该用途中被认为是必要的功能的 被膜。 作为被膜的功能, 可以举出例如, 耐蚀性、 耐水性、 绝缘性、 耐候性。 0003 例如, 日本特开2008-260018公开了为了赋予耐候性和防锈性, 在耐候性钢的表 面, 形成包含(a)湿气固化型树脂、 (b)防锈颜料、 (c)腐蚀离子固定化剂、 和(d)偶联剂的附 着性赋予涂膜(A), 接下来, 形成干燥膜厚5090 m的着色上涂涂膜(B)。 0004 此外, 日本特开2007-197820公开了为了赋予耐蚀性, 在电磁钢板的表面, 形成包 含由聚硅氧烷与具有C元素的聚合物形成的复合树脂的绝缘被膜。 发明。

5、内容 0005 日本特开2008-260018和日本特开2007-197820中, 通过实施规定的试验(例如, 湿 润试验、 盐水喷雾试验), 确认了被膜具有所希望的功能。 然而, 这些被膜不能耐受更严酷的 条件, 例如, 具有以下组成的冷凝水(Cl-:4,000ppm, SO42-:2,000ppm, pH2)。 因此, 本发明提 供具有高耐蚀性的被膜和用于该被膜的复合树脂。 0006 本发明人等发现了通过使用由丙烯酸系树脂与环氧树脂与聚硅氧烷以其结构单 元(单体)水平彼此复合化的复合树脂, 并且使复合树脂中的聚硅氧烷的量在规定的范围, 从而由该复合树脂形成的被膜具有高耐蚀性。 0007 本。

6、发明的第1方案涉及一种复合树脂, 是包含丙烯酸系树脂结构单元、 环氧树脂结 构单元、 和聚硅氧烷结构单元的复合树脂, 该聚硅氧烷结构单元相对于该复合树脂的比率 以SiO2换算为1.512重量。 0008 上述聚硅氧烷结构单元相对于上述复合树脂的比率以SiO2换算可以为210重 量。 0009 本发明的第2方案涉及一种被覆基材, 其包含: 基材, 以及被覆该基材的被膜, 该被 膜包含上述复合树脂。 上述基材可以为在其表面具有羟基的金属基材。 上述被膜的厚度可 以为150 m。 0010 根据本发明, 可以提供具有高耐蚀性的被膜和用于该被膜的复合树脂。 具体实施方式 0011 复合树脂 0012 。

7、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包含丙烯酸系树脂结构单元、 环氧树脂结构单元、 和聚 硅氧烷结构单元的复合树脂。 聚硅氧烷结构单元相对于复合树脂的比率以SiO2换算为1.5 12重量。 通过将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复合树脂制成被膜而被覆于基材, 可以赋予高耐蚀 性。 说明书 1/6 页 3 CN 108690388 A 3 0013 对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复合树脂而言, 丙烯酸系树脂与环氧树脂与聚硅氧烷以其 结构单元(单体)水平彼此复合化。 0014 所谓 “丙烯酸系树脂结构单元” , 是指构成丙烯酸系树脂的主要单元。 丙烯酸系树 脂结构单元来源于形成丙烯酸系树脂的主要成分(以下称为 “丙烯酸系树脂形成成分” 。

8、。 )。 0015 作为丙烯酸系树脂形成成分, 可以举出例如, 丙烯酸、 丙烯酸盐、 丙烯酸酯、 甲基丙 烯酸、 甲基丙烯酸盐、 甲基丙烯酸酯。 作为丙烯酸酯, 可以举出例如, 丙烯酸甲酯、 丙烯酸乙 酯、 丙烯酸丁酯、 丙烯酸2-乙基己酯。 作为甲基丙烯酸酯, 可以举出例如, 甲基丙烯酸甲酯、 甲基丙烯酸乙酯、 甲基丙烯酸丁酯、 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0016 丙烯酸系树脂结构单元相对于复合树脂的比率例如可以为3060重量。 0017 所谓 “环氧树脂结构单元” , 是指构成环氧树脂的主要单元。 环氧树脂结构单元来 源于形成环氧树脂的主要成分(以下称为 “环氧树脂形成成分” 。 )。 0。

9、018 作为环氧树脂形成成分, 可以举出例如, 双酚A+表氯醇、 双酚A缩水甘油基醚、 双酚 F缩水甘油基醚。 0019 环氧树脂结构单元相对于复合树脂的比率例如可以为3060重量。 0020 所谓 “聚硅氧烷结构单元” , 是指构成聚硅氧烷的主要单元。 聚硅氧烷结构单元来 源于形成聚硅氧烷的主要成分(以下称为 “聚硅氧烷形成成分” 。 )。 0021 作为聚硅氧烷形成成分, 可以举出例如, 具有羟基、 烷氧基等的硅烷化合物。 作为 该硅烷化合物, 可以举出例如SiR1nR24-n。 式中, R1各自独立地为羟基或烷氧基, R2各自独立地 为氢或烷基, n为14的整数, 优选为24的整数, 更。

10、优选为3或4, 特别优选为4。 作为具体的 硅烷化合物, 可以举出例如, 四乙氧基硅烷、 四甲氧基硅烷。 0022 聚硅氧烷结构单元相对于复合树脂的比率(以下称为 “聚硅氧烷比率” 。 )以SiO2换 算为1.512重量, 优选为210重量。 通过成为这样的比率, 可以对由该复合树脂形成 的被膜提供柔软性, 使被膜与基材之间的密合性提高。 0023 聚硅氧烷比率(SiO2换算重量)可以通过EPMA(电子射线显微分析仪)来确定。 0024 复合树脂中, 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 除了丙烯酸系树脂结构单元、 环氧 树脂结构单元、 和聚硅氧烷结构单元以外, 还可以包含其它结构单元。 0025 。

11、由于丙烯酸系树脂形成成分与聚硅氧烷形成成分具有多个反应位点, 因此可以使 被膜的结构致密。 此外, 环氧树脂形成成分可以对被膜赋予耐水性。 进一步, 通过将聚硅氧 烷形成成分以规定的量使用, 可以对被膜提供柔软性, 使被膜与基材之间的密合性提高。 通 过这些效果, 被膜具有高耐蚀性。 0026 被覆基材 0027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被覆基材, 其包含: 基材, 以及被覆该基材的被膜, 该被膜包含上述复合树脂。 包含上述复合树脂的被膜具有高耐蚀性。 0028 作为基材, 可以举出例如金属基材。 没有特别限定, 但作为金属基材, 优选使用在 其表面具有羟基的金属基材。 通过金属基材的表面的。

12、羟基与被膜的羟基进行脱水缩合, 可 以使基材与被膜之间的密合性提高。 0029 作为具体的金属基材, 可以举出例如, 铁基材、 铝基材、 不锈钢基材、 钢基材。 0030 被膜的厚度优选为150 m, 更优选为240 m。 通过为这样的膜厚, 可以使被膜的 耐蚀性更加提高。 说明书 2/6 页 4 CN 108690388 A 4 0031 对基材被覆被膜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 可以利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周知的各种方 法。 例如, 通过将包含被膜原料的溶液施用于基材, 将基材进行加热, 从而可以在基材上形 成被膜。 0032 将包含被膜原料的溶液施用于基材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 可以利用本领域技术人 。

13、员周知的各种方法。 例如, 可以利用浸渍法、 喷雾法、 棒涂法。 0033 被膜中, 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 除了上述复合树脂以外, 还可以包含其 它成分。 复合树脂相对于被膜的比率例如可以为70重量以上、 75重量以上、 80重量以 上、 85重量以上、 90重量以上、 95重量以上。 0034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被覆基材可以在各种用途中使用。 例如, 可以使用该被覆基材 作为凝集水接触的汽车部件(例如, EGR管、 喷油嘴(injector nozzle)。 0035 以下, 使用实施例和比较例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定于 此。 0036 被膜材料 0037 (1。

14、)丙烯酸系树脂结构单元: 甲基丙烯酸甲酯(三菱株式会社制丙烯酸酯 M: 分子量100) 0038 (2)环氧树脂结构单元: 双酚A型环氧树脂(三菱化学株式会社制jER(注册商标)环 氧树脂: 等级828, 分子量370) 0039 (3)聚硅氧烷结构单元: 四乙氧基硅烷(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LS-2430) 0040 基材 0041 (1)不锈钢基材(SUS304) 0042 (2)铝基材(A2618) 0043 试验基材的制作 0044 将被膜的材料在60搅拌3小时, 调制出混合液。 在同时使用甲基丙烯酸甲酯和双 酚A型环氧树脂两材料的情况下, 以相同重量使用。 四乙氧基硅烷以成为以下的表。

15、16所示 的聚硅氧烷比率(SiO2换算重量)那样的重量来使用。 0045 将不锈钢基材或铝基材浸渍于调制的混合液中。 将从混合液提上来的基材在热风 炉中在200加热30分钟, 制作出形成了被膜的试验基材。 0046 耐蚀性的评价 0047 对试验基材喷雾试验液(Cl-:4,000ppm, SO42-:2,000ppm, pH2)。 在喷雾后120小时 的时刻, 通过目视, 基于试验基材中的锈的面积来确定试验基材中的锈的发生率。 将结果示 于以下的表16中。 0048 耐蚀性的判定基准如下所述。 0049 : 锈面积率0小于20 0050 : 锈面积率20以上小于40 0051 : 锈面积率40。

16、以上小于60 0052 : 锈面积率60以上100 0053 表1: 不锈钢基材上的被膜的耐蚀性评价(材料研究) 说明书 3/6 页 5 CN 108690388 A 5 0054 0055 表2: 铝基材上的被膜的耐蚀性评价(材料研究) 0056 0057 表3: 不锈钢基材上的被膜的耐蚀性评价(SiO2研究) 说明书 4/6 页 6 CN 108690388 A 6 0058 0059 表4: 铝基材上的被膜的耐蚀性评价(SiO2研究) 0060 0061 表5: 不锈钢基材上的被膜的耐蚀性评价(膜厚研究) 0062 0063 表6: 铝基材上的被膜的耐蚀性评价(膜厚研究) 说明书 5/6。

17、 页 7 CN 108690388 A 7 0064 0065 表1和表2示出被膜材料与耐蚀性的关系。 由包含丙烯酸系树脂结构单元和聚硅氧 烷结构单元的复合树脂形成的被膜(比较例1-1和比较例2-1)、 和由包含环氧树脂结构单元 和聚硅氧烷结构单元的复合树脂形成的被膜(比较例1-2和比较例2-2)的耐蚀性低。 另一方 面, 由包含丙烯酸系树脂结构单元、 环氧树脂结构单元和聚硅氧烷结构单元的复合树脂形 成的被膜(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耐蚀性高。 0066 表3和表4示出聚硅氧烷比率与耐蚀性的关系。 聚硅氧烷比率(SiO2换算重量)为 1.512重量的被膜(实施例3-13-4和实施例4-14-4)的耐蚀性高, 聚硅氧烷比率 (SiO2换算重量)为210重量的被膜(实施例3-2和3-3以及实施例4-2和4-3)的耐蚀性 特别高。 0067 表5和表6示出被膜的厚度与耐蚀性的关系。 膜厚为约150 m的被膜(实施例5-2 5-5和实施例6-26-5)的耐蚀性特别高。 说明书 6/6 页 8 CN 108690388 A 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