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25A合成酶和RNASEL基因提高水稻品种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858325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846.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032725.8

申请日:

2009.06.26

公开号:

CN101580848A

公开日:

2009.11.18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C12N 15/82公开日:20091118|||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C12N15/82; C12Q1/68; A01H1/04

主分类号:

C12N15/82

申请人: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发明人:

周 彤; 于嘉林; 刘伟华; 周益军; 陈 洁; 程兆榜; 熊如意; 季英华; 任春梅

地址:

210014江苏省南京市孝陵卫钟灵街50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2-5A合成酶和RNase L基因转化水稻获得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提高的品种的新方法。本发明的实质是根据2-5A合成酶和RNase L响应于病毒dsRNA,进而降解病毒RNA以限制寄主体内病毒增殖的原理,将两基因全长序列导入水稻中表达来提高转基因品种(系)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水平。鉴于当前生产上缺乏抗病品种的现状,本方法可以为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可持续综合防控提供材料上的储备。

权利要求书

1、  2-5A合成酶和RNase L基因在提高水稻品种(系)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上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将2-5A合成酶和RNase L两基因全序列分别构建植物表达载体,转化水稻品种获得转基因再生植株,通过PCR多代筛选获得的转基因双阳性水稻品种(系)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水平较转基因受体品种(系)有显著提高。

说明书

利用2-5A合成酶和RNase L基因提高水稻品种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2-5A合成酶和RNase L基因转化水稻获得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提高的品种的新方法,属于农业生物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水稻黑条矮缩病(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通过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的一种恶性水稻病毒病,近年来在江苏等长江稻区发生流行危害。据统计,2007年水稻黑条矮缩病仅在江苏省的建湖、兴化、盐都、灌南等地发生(发生危害面积30.8万亩),至2008年已迅速在淮北、沿海和里下河地区蔓延开,全省发病面积上升至400万亩,其中仅病株率80%以上的绝收田块面积就达3万亩,按平均亩产500公斤初步估算约损失稻谷1.5亿公斤,造成了粮食减产、农民减收,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由于迄今为止几乎没有能有效地从感染病毒的植株上除去病毒的化学药剂,而治虫防病的应急防治措施也无法作为一项长期的策略加以应用,这些原因进一步加大了病害的防治难度。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经验表明,利用品种自身的抗病性是防治病毒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可是生产上目前使用的品种对病害的抗性普遍较差,因此有必要发掘和创制新的抗性资源,为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可持续综合防控提供材料上的储备。
植物抗病毒转基因工程策略是通过导入一些植物外源的抗病毒基因来提高品种对病毒的抗性,一般分为以病毒基因组介导的抗性、以动物干扰素介导的抗性和以毒蛋白介导的抗性等几种。而其中以动物干扰素介导的抗性由于具有广谱抗性和环境友好等特点备受关注。动物的干扰素(Interferon,INF)是动物细胞在病毒或其它诱生剂作用下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其是目前所知的发挥作用最快的第一病毒防御体系。目前已见报道的主要为2’-5’寡腺苷酸酶系统(2-5A系统),该系统在病毒dsRNA的作用下激活2-5A合成酶,产生一系列短的2′-5′寡腺苷酸(2-5A),2-5A再激活2-5A依赖性RNase L,RNase L进一步非特异的降解mRNA,从而对高等脊椎动物体内被侵染细胞内蛋白翻译产生抑制,并可引发细胞凋亡,以达到限制病毒增殖的目的。Mitra将人类的2-5A系统的两个酶以不同启动子驱动导入烟草中,发现转基因株对TMV、AMV和TEV的侵染均表现出了侵染部坏死现象。同时他还发现坏死现象仅局限于叶片部分,而未延伸至这个植株,另外他还发现转基因植株上未接种病毒的叶片没有被侵染,这表明2-5A系统在烟草中表达可以有效的提高植物对病毒的抗性,并具有广谱抗性和特异性特点。Truve则将2-5A系统导入土豆中也获得了相类似的结果。由于2-5A系统来源于高等脊椎动物,因此其与病毒基因组发生互作的机会很小,这从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转基因风险。但目前为止,以2-5A系统转化水稻获得抗病毒转基因材料的研究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2-5A合成酶和RNase L基因转化水稻获得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提高的品种的新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提高水稻品种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水平的方法,是根据人类2’-5’寡腺苷酸酶系统的2-5A合成酶和RNase L可以响应于病毒dsRNA,并通过降解病毒RNA来限制寄主体内病毒增殖的原理,将两基因全长序列导入水稻中使之表达,进而提高转基因品种(系)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水平。
本发明所提供的能提高转基因受体品种(系)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水平的方法,是通过以下方法验证的:
1)从公共数据库获得2-5A合成酶和RNase L两基因全序列,将其分别构建植物表达载体
2)转化水稻品种获得转基因再生植株;
3)通过PCR或Southern blot方法多代筛选获得的转基因双阳性水稻品种(系);
4)通过RT-PCR或Northern blot方法确定转基因双阳性水稻品种(系)中两基因是否正常转录;
5)通过接种鉴定方法表明转基因双阳性水稻品种(系)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水平较转基因受体品种(系)有显著提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为水稻抗黑条矮缩病材料的创制提供新方法,其具有以下优点:①鉴于生产上缺乏抗病品种的现状,本方法可以为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可持续综合防控提供材料上的储备;②由于2-5A系统来源于高等脊椎动物,因此其与病毒基因组发生互作的机会很小,不易出现病毒异源包被和重组的情况,较之病毒来源转基因策略本方法从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转基因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2-5A合成酶基因全序列获得方法示意图
图2为RNAse L基因全序列获得方法示意图
图3为2-5A合成酶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示意图
图4为RNAse L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示意图
图5为农杆菌介导转化水稻图(a为转化后愈伤组织开始分化;b为筛选出新的小苗)
图6为T4代转2-5A系统基因水稻的PCR检测结果示意图(A为2-5A基因检测结果;B为RNase L基因检测结果;M为天为时代Marker III;1为植物转化载体扩增结果;2为非转基因对照扩增结果;3-10为T4代转2-5A基因水稻植株扩增结果)
图7为T4代转2-5A系统基因水稻的RT-PCR检测结果示意图(A为2-5A基因检测结果;B为RNase L基因检测结果;M为天为时代Marker III;1-4为T4代转基因植株扩增结果;CK为未转基因植株扩增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实施例中所用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实施例1、2-5A合成酶和RNase L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获得
目的基因是来自于人类的2-5A系统的2-5A合成酶基因和RNAse L基因,具体获得方式为在因特网上输入网址http://www.ncbi.nlm.nih.gov/nuccore/2379,进入图1页面,获得人类2-5A合成酶基因全序列;在因特网上输入http://www.ncbi.nlm.nih.gov/nuccore/485407?report=genbank网址,进入图2页面,获得人类RNase L基因(2-5A依赖性RNase基因)全序列。获得的两基因长度分别为1.3kb和2.8kb,分别编码364个和741个氨基酸。按照图3、4构建植物载体pAMM2109和pAMM2106,包括目的基因和选择标记两个表达单元。启动子大小为800bp,来自花椰菜花叶病毒的35S启动子,启动目的基因组成性表达。终止子大小为253bp的Nos3’序列,来自于Ti质粒中胭脂碱合成酶基因的终止序列,起终止表达的作用。标记基因用nptII基因,大小为795bp来自于Kanr细菌,编码产物APH(3’)-II氨基糖苷3‘-磷酸转移酶II,亦称新霉素磷酸转移酶II,已证明无安全问题,是第一个安全使用的标记基因。载体中没有使用报告基因。
实施例2、利用2-5A合成酶和RNase L基因植物表达载体转化水稻
将两个植物转化载体pAMM2109和pAMM2106以冻融法导入农杆菌EHA105,以粳稻品种盐粳21的幼胚愈伤组织作为转基因的受体材料进行同时转化(图5),水稻转化方法按Hiei等人的方法稍做改进。经抗生素筛选获得8个T0代再生植株,移栽到玻璃温室均能正常生长、开花和结实,故获得8个家系的T1代种子。
实施例3、转基因后代的PCR筛选
根据2-5A和RNase L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其中2-5A为5-TTCCTCAgTCC TCTCACCAC-3和5-gAgCTgCCTTCTCAggTACT-3,扩增片断大小为630bp;RNase L为5-CCTCTGCATAACGCAGTA-3和5-GCTCCAGAAGCCTCTGCAC-3,,扩增片断大小为590bp。采用CTAB大量DNA提取方法提取水稻DNA(方法参照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略)。PCR反应体系为10ng DNA模板,0.7ul Primer(4pmol/ul),1ul 10×Buffer(freeMgCl2),0.2ul dNTP(2.5mM),0.6ul MgCl2(25mM),0.1ul Taq(5u/ul),6.4ul ddH2O。PCR反应程序为:95℃变性5min;95℃变性30s、55-62℃退火30s、72℃延伸1min,共进行35次循环72℃延伸7min。用0.8%的琼脂糖检测其扩增产物,EB染色,凝胶成像系统拍照记录试验结果。
采用PCR方法对T1-T3代连续进行选择,对以盐粳21为受体的1个T1代转基因双阳性株的200个后代进行选择,获得17个双阳性T2代株,2-5A和RNase L两对引物从转基因阳性株中分别扩增出630bp和590bp的带;选择10个T2代播种8株进行鉴定,PCR鉴定筛选获得27个双阳性T3代株,但来源于同一T2代的T3代株系没有全表现为双阳性的株系;对其中的编号为4的T3代转基因株的8个后代进行鉴定,发现8株均表现为双阳性(图6)。从8株中选择4株4-2、4-4、4-5和4-6的后代各20个株系进一步鉴定发现,其后代亦均表现为双阳性。
实施例4、2-5A系统转基因水稻植株的转录检测
采用TRIzol法提取水稻总RNA对4-5等4个T3代转基因双阳性株进行RT-PCR,取水稻叶片组织0.1g,加入1mL TRIzol reagent充分研磨,室温放置5min;加入氯仿200μL,充分震荡15sec,室温放置3min;12,000g,4℃离心15min;取上层水相加入另一离心管中,加入0.5mL异丙醇;12,000g,4℃,离心10min(可见RNA沉淀),弃去上清;加入1mL70%乙醇(涡漩,7,000g离心5min);干燥RNA沉淀,加ddH2O 40μL溶解即可。取一Eppendorf管,加入各样品RNA 3μL,3`-端引物1μL,D.D.W 6μL,置于70℃下变性5min,立即取出置于冰上放置5min。再依次加入下列试剂:2μL 5×M-MuLV反转录酶缓冲液、0.5μL40mmol/LdNTPs(每种10mmol/L)、0.5μL RNasin(40U/μL)、0.5μL M-MuLV反转录酶(20U/μL)和1.5μL加入DEPC处理过的D.D.W。42℃水浴1h,70℃灭活10min,-20℃保存备用。再按上一步程序进行PCR,结果显示2-5A和RNase L两对引物从4个转基因双阳性株中分别扩增出630bp和590bp的带,表明在4个转基因双阳性株中2-5A和RNase L两基因均能正常转录(图7)。
实施例5、2-5A系统转基因水稻株系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表现
水稻黑条矮缩病接种鉴定方法参照阮义理等稍做改进,鉴定4个以盐粳21为受体的转基因株系的抗性表现,试验预设水稻黑条矮缩病感病对照华粳6号及受体对照盐粳21。从田间采集水稻黑条矮缩病感病植株,选用1龄左右的无毒虫取食感病水稻,饲毒4天,再经过15天左右的循徊期,以ELISA法检测灰飞虱群体的带毒率为10%,即将该群体作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接种体使用。供试水稻种子浸种,催芽,至0.5叶时播于烧杯中,到2.0叶时淘汰病弱苗,每个材料鉴定20株左右,3次重复,按15虫/苗接入带毒灰飞虱。接种36小时后,将灰飞虱移走。移栽接种苗至秧盘,置于玻璃房中,注意水、温管理;移栽15天后开始调查病害发生情况,其后每3天调查一次,连续调查5次。按以下典型症状进行调查:浓绿矮缩,分蘖期分蘖增多,叶片僵直,不抽穗或穗小,叶背的叶脉或茎秆上有短条状突起。记录发病株数,计算发病率。结果显示4个转基因株系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水平较受体盐粳21和感病对照华粳6号有显著性提高(表1)。
表1  2-5A转基因水稻株系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表现

鉴于生产上缺乏抗病品种的现状,本方法可以为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可持续综合防控提供材料上的储备。同时由于2-5A系统来源于高等脊椎动物,因此其与病毒基因组发生互作的机会很小,不易出现病毒异源包被和重组的情况,较之病毒来源转基因策略本方法从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转基因风险。
上述实施不以任何形式限定本发明。

利用25A合成酶和RNASEL基因提高水稻品种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利用25A合成酶和RNASEL基因提高水稻品种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利用25A合成酶和RNASEL基因提高水稻品种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利用25A合成酶和RNASEL基因提高水稻品种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用25A合成酶和RNASEL基因提高水稻品种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2-5A合成酶和RNase L基因转化水稻获得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提高的品种的新方法。本发明的实质是根据2-5A合成酶和RNase L响应于病毒dsRNA,进而降解病毒RNA以限制寄主体内病毒增殖的原理,将两基因全长序列导入水稻中表达来提高转基因品种(系)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水平。鉴于当前生产上缺乏抗病品种的现状,本方法可以为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可持续综合防控提供材料上的储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生物化学;啤酒;烈性酒;果汁酒;醋;微生物学;酶学;突变或遗传工程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