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缓冲注射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缓冲注射器.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125711 A (43)申请公布日 2011.07.20 CN 102125711 A *CN102125711A* (21)申请号 201010002294.3 (22)申请日 2010.01.20 A61M 5/178(2006.01) (71)申请人 柴苏殷 地址 100040 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西里二区 28-2-703 (72)发明人 柴苏殷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11112 代理人 罗建民 邓伯英 (54) 发明名称 一种缓冲注射器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缓冲注射器, 其包括贴合机 构 (5)、 内部主体。
2、 (4) 和顶盖 (1), 所述内部主体 (4) 固定在贴合机构 (5) 的反面, 内部主体 (4) 包 括一个可盛装药液的药仓(17), 药仓(17)底部开 口并向下延伸为留置管(11), 留置管(11)穿过贴 合机构 (5) 继续向下延伸, 药仓 (17) 顶部由隔膜 (6) 封盖, 顶盖 (1) 上固定有引导针 (10), 引导针 (10) 穿过隔膜 (6) 进入药仓 (17), 其针头部从留 置管 (11) 中伸出, 引导针 (10) 与留置管 (11) 紧 密贴合并可在留置管(11)内上下移动。 该缓冲注 射器集中了皮下注射器和静脉注射器的优点, 其 结构简单、 操作方便、 能使药物。
3、平稳吸收、 吸收效 果好。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附图 1 页 CN 102125716 A1/1 页 2 1. 一种缓冲注射器, 其特征在于包括可与人体皮肤贴合的贴合机构 (5)、 内部主体 (4) 和顶盖 (1), 所述内部主体 (4) 固定在贴合机构 (5) 的反面, 内部主体 (4) 包括一个可盛装 药液的药仓 (17), 药仓 (17) 底部开口并向下延伸为留置管 (11), 留置管 (11) 穿过贴合机 构(5)继续向下延伸, 药仓(17)顶部由隔膜(6)封盖, 顶盖(1)上固定有引导。
4、针(10), 引导 针 (10) 穿过隔膜 (6) 进入药仓 (17), 引导针的针头部从留置管 (11) 中伸出, 引导针 (10) 与留置管 (11) 紧密贴合并可在留置管 (11) 内上下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注射器, 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6)采用弹性材料制成, 该 弹性材料使得隔膜 (6) 被引导针穿刺退出后能自动闭合。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缓冲注射器, 其特征在于隔膜 (6) 采用硅树脂制成。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缓冲注射器, 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 (1) 外还设有外部支架 (2), 所述外部支架 (2) 内壁上设置有轨道 (9), 轨道 (9) 的长。
5、度方向与引导针 (10) 的运动 方向平行, 轨道(9)内设有可在轨道(9)内滑动的击发按钮(13), 击发按钮(13)与顶盖(1) 底部固定连接, 击发按钮 (13) 内部还设有拉紧弹簧 (12), 外部支架 (2) 上开有按键孔 (8), 按键孔 (8) 处于轨道 (9) 上部末端处, 当击发按钮 (13) 沿轨道 (9) 向上滑动到按键孔 (8) 位置时, 击发按钮 (13) 在拉紧弹簧 (12) 的作用下弹出并卡在按键孔 (8) 中。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缓冲注射器, 其特征在于内部主体 (4) 外还包绕有主弹簧 (14), 主弹簧 (14) 的一端固定在顶盖 (1) 上, 。
6、另一端固定在外部支架 (2) 的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缓冲注射器, 其特征在于在引导针(10)的前端还设有保护盖 (3), 保护盖 (3) 包覆住整个外部支架 (2) 的前端部, 其与外部支架 (2) 通过螺纹 (16) 连接 在一起 ; 留置管 (11) 上还套有保护帽 (15)。 7.根据权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缓冲注射器, 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针(10)采用空心针 管, 引导针 (10) 上开有泄压孔 (7), 泄压孔 (7) 处于顶盖 (1) 与隔膜 (6) 之间的位置。 8. 根据权利要求 1-6 之一所述的缓冲注射器, 其特征在于所述药仓 (17) 为倒圆锥体 形。 9. 。
7、根据权利要求 1-6 之一所述的缓冲注射器, 其特征在于贴合机构 (5) 由无纺布和 医用胶组成, 无纺布上附有抗菌消炎药物 ; 内部主体 (4) 采用透明塑料材料制成 ; 留置管 (11) 采用 PE 聚乙烯材料制成 ; 引导针 (10) 包括针芯和包覆在针芯外的表层, 表层与留置 管 (11) 紧贴, 所述针芯由不锈钢材料制成, 所述表层由塑料材料制成。 10. 根据权利要求 1-6 之一所述的缓冲注射器, 其特征在于所述留置管 (11) 的长度为 6-9mm, 管径为 1mm ; 引导针 (10) 的长度 25-35mm, 管径为 0.8mm。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12571。
8、1 A CN 102125716 A1/5 页 3 一种缓冲注射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皮下注射的缓冲注射器。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常用的注射方法主要有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两种。 0003 皮下注射法就是将药液注入人体皮下组织的方法。进行皮下注射时, 注射器依靠 外力把药液注入皮下组织里, 注入速度非常迅速, 通常几秒钟就可以完成。 而药液在进入人 体内后, 一般 30 分钟左右体内药物浓度达到最高峰, 然后开始迅速降低。皮下注射器的优 点是注射操作比较方便, 缺点是药物吸收速度过快, 不能被人体平稳的吸收。 并且某些药液 的注射, 不适应于普通的皮下注射器。 比如, 儿童。
9、的生长激素注射, 乙肝干扰素的注射, 糖尿 病人的胰岛素注射等等。上述类型的药液注射量少, 且要保持其注射过程缓慢、 持续, 才能 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据文献记载, 糖尿病患者被要求在餐前半小时注射胰岛素, 待到吃饭 及消化吸收, 血糖高峰一般发生在就餐后 1-2 小时左右, 因此不希望被注射的胰岛素很快 发挥作用, 否则, 体内血糖浓度过高, 会造成生命危险。 0004 静脉注射法是一种将药液注入静脉的方法, 由静脉注射器通过药液自身的压强作 用滴入 ( 渗入 ) 血液里的 “连通器原理” , 可直接把药液缓慢、 持续地注入血液里, 静脉注射 器的优点是可使体内药液浓度水平比较平均, 持续。
10、时间长, 没有较大的波峰波谷。 但是这种 注射器结构复杂, 其包括有吊瓶、 整套管路和硬针等部件, 同时注射比较费时, 每次注射需 要几个小时的时间, 且需要专业的医务人员才能操作, 病人自己不能操作, 使用不方便。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根据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 提供一种结构简 单、 操作方便、 能使药物平稳吸收、 且吸收效果好的缓冲注射器。 0006 解决本发明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缓冲注射器包括可与人体皮肤贴合 的贴合机构、 内部主体和顶盖, 所述内部主体固定在贴合机构的反面, 内部主体包括一个可 盛装药液的药仓, 药仓底部开口并向下延伸为留置管, 留置。
11、管穿过贴合机构继续向下延伸, 药仓顶部由隔膜封盖, 顶盖上固定有引导针, 引导针穿过隔膜进入药仓, 引导针的针头部从 留置管中伸出, 引导针与留置管紧密贴合并可在留置管内上下移动。 0007 优选的是, 所述隔膜采用弹性材料制成, 该弹性材料使得隔膜被引导针穿刺退出 后能自动闭合, 因而药液不会从引导针的穿刺孔中流出。优选隔膜采用硅树脂制成。 0008 更优选的是, 所述顶盖外还有外部支架, 所述外部支架内壁上设置有轨道, 轨道的 长度方向与引导针的运动方向平行, 轨道内设有可在轨道内滑动的击发按钮, 击发按钮与 顶盖底部固定连接, 击发按钮内部还设有拉紧弹簧, 外部支架上开有按键孔, 按键孔。
12、处于轨 道上部末端处, 当击发按钮沿轨道向上滑动到按键孔位置时, 击发按钮在拉紧弹簧的作用 下弹出并卡在按键孔中。 0009 进一步优选的是, 在内部主体外还包绕有主弹簧, 所述主弹簧的一端固定在顶盖 说 明 书 CN 102125711 A CN 102125716 A2/5 页 4 上, 另一端固定在外部支架的底部。 当引导针进入人体皮下组织时, 由主弹簧对引导针提供 助力, 使引导针的刺入过程快速而迅猛, 被注射者基本感觉不到疼痛。 0010 优选的是, 使用前为了避免引导针被污染, 以及使用后防止引导针造成二次污染, 在引导针的前端还可设有保护盖, 保护盖包覆住整个外部支架的前端部, 。
13、其与外部支架通 过螺纹连接在一起。 0011 进一步优选的是, 留置管上还可套有保护帽, 保护帽相对于留置管而言其厚度较 大, 可有效保护留置管, 同时也为内部主体提供有效支撑。 0012 在顶盖外设置外部支架, 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 第一, 方便携带, 携带时抗压防撞, 可 起到保护外部支架内各个部件的作用 ; 第二, 能使顶盖内部的结构始终处于无菌状态 ; 第 三, 在注射时, 通过主弹簧提供推力, 使引导针快速刺入皮下, 不会有疼痛感, 且使用时看不 到针头部, 特别适用于对儿童进行注射 ; 第四, 使用完毕后可将引导针有效保存起来, 以避 免二次血液污染。 0013 优选的是, 所述引。
14、导针采用空心针管, 引导针上开有泄压孔, 泄压孔处于顶盖与隔 膜之间的位置。这样, 当引导针在刺入皮肤时, 其内部压强通过泄压孔排除, 从而可以进一 步减少刺入阻力。 0014 优选所述药仓的形状为倒圆锥体形。 0015 所述贴合机构的面积既可小于内部主体底面的面积, 也可稍大于或等于内部主体 底面的面积。优选贴合机构的面积等于内部主体底面的面积。 0016 其中, 贴合机构可由无纺布和医用胶组成, 优选无纺布上还附有抗菌消炎药物, 以 隔离外部细菌。 0017 优选内部主体采用透明塑料材料制成, 以便于即使观察药仓中的药液的情况。 0018 留置管采用 PE 聚乙烯材料制成。引导针包括针芯和。
15、包覆在针芯外的表层, 表层与 留置管紧贴, 所述针芯由不锈钢材料制成, 所述表层由塑料材料制成。 0019 研究发现, 体型偏瘦的人皮下6mm处、 体型偏胖的人皮下9mm处为最适合进行注射 药物的部位, 在这些部位进行注射药液吸收效果好, 因此优选留置管的长度为 6-9mm, 管径 为 1mm ; 引导针的长度优选为 25-35mm, 更优选为 30mm, 其管径为 0.8mm。 0020 本发明缓冲注射器使用前是由引导针将内部主体与顶盖连接在一起 ; 当引导针带 动留置管进入人体皮肤后, 向上拉动顶盖, 引导针退出人体皮肤, 继而引导针与内部主体分 离, 但是引导针与顶盖、 以及外部支架仍然。
16、连接在一起, 将保护盖旋在外部支架的螺纹上, 从而可以有效保存废弃的引导针, 以避免二次污染。 注射完毕之后, 可将内部主体连同留置 管以及贴合机构一并放回外部支架和保护盖中保存, 作为可回收塑料垃圾处理, 其使用过 程变得更加环保。 0021 可以在本发明缓冲注射器的药仓内装载20个国际单位的药液, 即0.2毫升左右药 液, 药液流经插入人体皮下组织的留置管后可以在 3-4 小时内缓慢渗入皮下组织。经试验 发现, 对于吸收比较慢的乙肝干扰素, 使用本发明缓冲注射器, 经第一次皮下注射, 在 3 小 时后血液中可以测到干扰素浓度, 当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注射 ( 第二次、 第三次的注射过 程只需。
17、通过普通注射器往药仓中添加药液即可 ) 时, 血液内干扰素浓度持续维持治疗量水 平, 药物可以在体内平稳吸收。 0022 同时, 由于整个注射过程是由贴合机构将内部主体贴合在皮肤上进行, 不需要吊 说 明 书 CN 102125711 A CN 102125716 A3/5 页 5 瓶等外部设备, 因此不妨碍被注射者在注射过程中进行其他活动。 0023 由于对不同体型的人, 都存在一个最佳皮下注射位置, 注射位置浅了, 皮肤容易隆 起, 且造成药物不吸收 ; 注射位置深了, 由于皮肤深入部位毛细血管、 神经系统丰富, 因此痛 感强烈。当采用普通皮下注射器时, 由于普通皮下注射器中注射针的插入深。
18、度是由操作者 掌控的, 只有经验丰富的操作者, 才能掌控好这个最佳注射位置而将注射针插到此位置, 因 此普通皮下注射器对操作者的经验要求较高。对于本发明而言, 由于插入人体的留置管的 长度是固定不变的, 注射前只需要针对不同体型的人选择合适长度的留置管, 就能使留置 管的管口停留在最佳注射位置上, 使得注射更准确, 同时也加强了注射效果, 减少疼感。并 且, 使用本注射器时看不见针头, 这一点对于初次注射者、 儿童和晕针者十分重要。 此外, 通 过主弹簧提供助力, 使引导针刺入的过程变得快速而迅猛, 基本感觉不到疼痛。 0024 本发明缓冲注射器集中了皮下注射器和静脉注射器的优点, 又没有上述。
19、两种注射 器的缺点, 其操作方便, 病人可以自己操作, 且注射快速, 无痛苦, 药液吸收平稳, 注射之后 可保持血液中有效的、 稳定的高浓度药物水平, 提高了疗效, 同时也减少了病人的注射次数 ( 只需要进行一次注射, 后面的操作过程中只需要向药仓中补充药液即可 ), 药物吸收效果 好, 从而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0025 本发明缓冲注射器用于皮下注射, 特别适用于需要多批次频繁小剂量进行注射的 药液, 如儿童生长激素、 乙肝干扰素、 胰岛素等。 附图说明 0026 图 1 为本发明缓冲注射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 2 为图 1 中的 A-A 剖视图 0028 1- 顶盖 2- 外部支架。
20、 3- 保护盖 4- 内部主体 5- 贴合机构 0029 6- 隔膜 7- 泄压孔 8- 按钮孔 9- 轨道 10- 引导针 11- 留置管 0030 12- 拉紧弹簧 13- 击发按钮 14- 主弹簧 15- 保护帽 16- 螺纹 0031 17- 药仓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3 以下实施例为本发明的非限定性实施例。 0034 实施例 1 : 0035 如图 1、 2 所示, 本实施例中, 本发明缓冲注射器包括外部支架 2、 顶盖 1、 保护盖 3、 内部主体 4 和贴合机构 5。 0036 顶盖 1 包覆在内部主体 4 外部, 外部支。
21、架 2 在顶盖 1 外, 顶盖 1、 外部支架 2 和保护 盖 3 共同组合成一个密闭无菌的独立空间, 共同将内部主体 1 包覆在其内部。 0037 内部主体4固定在贴合机构5的反面, 内部主体4包括一个可盛装药液的药仓17。 本实施例中, 药仓 17 为倒圆锥体形。本实施例中, 药仓的容量为 0.2-0.3 毫升。 0038 药仓 17 底部的中部开口并向下延伸为留置管 11, 其中, 留置管 11 和药仓 17 底部 开口制为一体。留置管 11 穿过贴合机构 5 后并继续向下延伸, 本实施例中, 留置管 11 的长 度为 6-9mm, 其管径尺寸为 1mm。药仓 17 顶部由隔膜 6 封盖。
22、。 说 明 书 CN 102125711 A CN 102125716 A4/5 页 6 0039 顶盖 1 的中部 ( 其与内部主体 4 的底部中部相对应 ) 固定有引导针 10, 引导针 10 穿过隔膜 6 进入药仓 17, 其针头部从留置管 11 中伸出, 引导针 10 与留置管 11 紧密贴合在 一起并可在留置管 11 内上下移动。 0040 本实施例中, 引导针10采用空心针管, 引导针10上开有泄压孔7, 泄压孔7处于顶 盖 1 与隔膜 6 之间的位置。引导针 10 的长度为可为 25-35mm, 本实施例中, 引导针 10 的长 度为 30mm, 其管径尺寸为 0.8mm。 00。
23、41 在留置管11的外部还套有保护帽15, 药仓17底部开口处附近有一缺口卡槽, 保护 帽 15 的一端部设于该缺口卡槽内。保护帽 15 相对于留置管 11 的厚度而言, 其厚度较大, 以有效保护留置管 11, 并且可以起到支撑整个内部主体 4 的作用。 0042 外部支架 2 包覆于顶盖 1 外, 外部支架 2 内壁上设置有轨道 9, 轨道 9 的长度方向 与引导针 10 的运动方向平行。轨道 9 内设有击发按钮 13, 击发按钮 13 可在轨道 9 内滑动, 击发按钮 13 与顶盖 1 底部固定连接。击发按钮 13 内部还设有拉紧弹簧 12( 拉紧弹簧 12 处于压缩状态 ), 在外部支架。
24、 2 上开有按键孔 8, 按键孔 8 处于轨道 9 上部末端处, 当击发按 钮 13 沿轨道 9 向上滑动到按键孔 8 的位置时, 击发按钮 13 在拉紧弹簧 12 的作用下弹出并 卡在按键孔 8 中。 0043 在内部主体 4 外还包绕有主弹簧 14( 主弹簧 14 与内部主体 4 不接触 ), 主弹簧 14 设于顶盖 1 内, 主弹簧 14 的一端固定在顶盖 1 上, 另一端固定在外部支架 2 的底部。 0044 轨道 9 的长度要比留置管 11 稍长一些, 这样, 拉伸弹簧 14 时, 留置管 11 和引导针 10 能完全退入内部主体 4 中, 使用时看不到针头。本实施例中, 轨道 9 。
25、的长度为 15mm。 0045 保护盖 3 设于引导针 10 的前端, 保护盖 3 包覆住整个外部支架 2 的前端部, 并与 外部支架 2 通过螺纹 16 连接在一起。 0046 本实施例中, 为便于观察药仓 17 中的药液情况, 整个内部主体 4 采用透明塑料材 料制成。隔膜 6 采用弹性材料制成, 该弹性材料使得隔膜 6 被引导针穿刺退出后能自动闭 合, 比如可采用医用硅树脂材料。贴合机构 5 由无纺布和医用胶组成, 无纺布上附有抗菌消 炎药物, 以隔离外部细菌。留置管 11 采用 PE 聚乙烯材料制成。保护帽 15 采用 PVC 塑料材 料制成。引导针 10 包括针芯和包覆在针芯外的表层。
26、, 此表层与留置管 11 紧密贴合在一起, 针芯由不锈钢材料制成, 表层由塑料材料制成。 0047 使用时, 先将保护盖 3 从外部支架 2 上旋下来, 从内部主体 4 上取下保护帽 15, 向 上拉动顶盖 1, 顶盖 1 带动引导针 10 向上, 引导针 10 带动留置管 11 并进而带动整个内部 主体 4 向上运动, 击发按钮 13 随之沿轨道 9 的长度方向向上运动, 当击发按钮 13 向上运动 到达按钮孔 8 处 ( 此时引导针 10 已经完全退入内部主体 4 内 ), 击发按钮 13 在拉紧弹簧 12 的作用下通过按钮孔 8 弹出并卡在按钮孔 8 内。这时, 主弹簧 14 在顶盖 1。
27、 的拉动下处于 拉伸状态, 达到使用状态。将引导针 10 的针头部对准将要注射的皮肤表面, 按下击发按钮 13, 击发按钮 13 重新进入轨道 9 内, 顶盖 1 带动引导针 10 以及内部主体 4 等内部结构在主 弹簧 14 的作用下快速向下运动, 由引导针 10 带动留置管 11 刺入皮肤组织, 由于引导针 10 和留置管 11 结合紧密在一起, 在刺入过程中两者不会脱离。当引导针 10 带领留置管 11 进 入人体皮肤后, 用力按压顶盖 1, 使贴合机构 5 紧密粘贴在皮肤表面。这样贴合机构 5 就把 内部主体 4 整个地固定在皮肤表面上。再向上拉动顶盖 1, 通过顶盖 1 带动引导针 。
28、10 向上 运动, 引导针 10 在留置管 11 中向上移动并最终与留置管 11 脱离, 内部主体 4 由于与贴合 说 明 书 CN 102125711 A CN 102125716 A5/5 页 7 机构 5 固定连接因此被留在皮肤表面上, 顶盖 1 以及与之连接的外部支架 2 等结构与内部 主体 4 分离。分离后, 保护盖 3 通过螺纹 16 旋于外部支架 2 上, 并妥善保管, 以避免二次污 染。 0048 在注射前, 药仓 17 中没有药液, 当将引导针 10 刺入皮肤, 且拔出引导针 10 后, 可 采用普通的注射器刺入弹性隔膜6中缓慢地将药液注入药仓18内部, 直至药液充盈整个药 。
29、仓17, 然后拔出注射器, 以隔膜6没有鼓起和凹陷为标准。 在弹性隔膜6的弹力和皮下组织 体液循环流动所产生的负压强的共同作用下, 药液会从药仓 17 通过留置管 11 缓慢渗透到 人体内部。在之后的时间段随时注意观察药仓 17 内药液的存留情况, 当发现药仓 17 内的 药液快用尽时, 可再次往药仓 17 内补充药液。 0049 经试验发现, 在就餐前向人体内注射 20 单位 ( 即 0.2 毫升 ) 胰岛素, 在 4 小时内, 胰岛素可以平稳吸收, 人体内血糖水平未有较大波动。 0050 实施例 2 : 0051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 1 的区别是, 本实施例中的缓冲注射器不包括外部支架 2、 保护 盖 3、 击发按钮 13、 主弹簧 14 等部件, 本实施例中其他结构都与实施例 1 中相同, 这里不再 赘述。 0052 本实施例中的缓冲注射器的结构相对于实施例 1 而言, 其结构更为简单。在进行 注射时, 是通过操作者的手的作用力将引导针 10 刺入人体皮肤内, 之后的使用过程与实施 例 1 类似。 说 明 书 CN 102125711 A CN 102125716 A1/1 页 8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125711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