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用于从血液中分离规定的血液成分的离心分离器、和收容离心分离出的规定的血液成分的容器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采血中主要进行仅采集血小板等而将其他成分返还给供血者的成分采血,此时,使用具有离心分离器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
近年来,在对癌进行放射线治疗时等,广泛进行血小板液的输血,此时,需要高浓度的血小板液。为了采集高浓度的血小板液,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按照如下方式进行:在血液成分分离装置中,将低浓度的血小板液暂时储存在血沉棕黄层袋中,仅将高浓度血小板液储存到血小板中间袋中。即,从离心分离器中流出的血小板液最初为低浓度,然后变为高浓度,最后再次变为低浓度。若将最初和最后的低浓度的血小板液储存到血小板中间袋中,则必然导致储存到血小板中间袋中的血小板液的浓度降低。为了防止发生这样的情况,将最初和最后的低浓度的血小板液暂时储存到血沉棕黄层袋中,在第2次的周期时,将其与从供给者采集的全血混合而流入到离心分离器中。通过重复进行该操作,能在血小板中间袋中仅储存高浓度的血小板液。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85042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262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存在如下这样的问题。
即,当进行成分献血时,在1个周期中能采集的高浓度的血小板液少,为数10ml,因而为了采集规定量的高浓度的血小板液,必须要重复3~4周期。因此,需要长时间限制献血的供血者的活动,给时间不充裕的供血者带来很大麻烦。另外,当供血者时间不充裕时,有时发生如下这样的不良情况:本来希望进行成分献血的供血者不得不选择全血献血,而不进行成分献血。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血液成分分离装置,在成分献血高浓度的血小板液时,所述血液成分分离装置能缩短采集全血的整体时间,能减轻供血者的时间负担。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具有以下构成。
(1)一种血液成分分离装置,其具有用于从血液中分离规定的血液成分的离心分离器、和收容离心分离出的规定的血液成分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工序:
a)离心分离工序,将从供血者采集的全血导入到上述离心分离器中,将其分离为多种血液成分;
b)循环流动工序,将离心分离出的血液成分中的、利用上述离心分离而分离出的规定的第1血液成分与全血一起导入到上述离心分离器内,和
c)循环加速工序,在循环流动工序中分离出规定量的上述第1血液成分后,停止向上述离心分离器供给全血,向上述离心分离器中仅导入第1血液成分,进一步进行规定时间的循环,然后加快循环速度,由此利用上述离心分离器分离并采集第2血液成分,
在上述循环加速工序中的至少一部分期间,将从供血者采集的全血暂时存留在暂时存留容器中,以及,
(2)(1)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优选具有d)返血工序,在上述循环加速工序中采集了规定量的上述第2血液成分后,将未采集的血液成分返回至供血者,
将上述a)~d)的工序作为1个周期,在下一周期的离心分离工序中,将被存留在上述暂时存留容器中的全血与在下一周期中采集的全血合并,并导入到上述离心分离器中,
因此,能一边进行第1周期(本次周期)的循环加速工序,一边并行地从供血者采集全血。因此,能缩短第2周期(下次周期)中的全血采集时间,能缩短整体的处理时间,能减轻供血者的时间负担。
例如,通常每1个周期的采血时间(离心分离工序+临界流动工序)约为12分钟,循环加速工序中的循环工序约为30~40秒,循环加速工序中的加速工序约为20~30秒,返血时间约为5分钟。通过本发明,在第1周期中事先进行约1分钟的采血,因此,能将第2周期的采血时间缩短1分钟,使其约为11分钟。同样地,当总共进行3周期时,能将第3周期的采血时间缩短1分钟,使其约为11分钟。
此处,对于供血者而言,虽然存在体外循环的血液量增加的问题,但认为90%的供血者没有问题。另外,通过事先的检查,在若增加体外循环的血液量则有问题的情况下,通过切换开关,不与第1周期(本次周期)的循环加速工序并行地进行全血的采集,而是在返血后进行第2周期(下次周期)的全血采集即可。
当进行最终周期时,因为没有下次周期,所以当然不进行用于下次周期的全血采集。
(3)(1)或(2)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优选的是,上述循环加速工序具有以下工序:
第1采集工序,将上述第2血液成分中的低浓度的第2血液成分转移到上述暂时存留容器中;和
第2采集工序,采集上述第2血液成分中的高浓度的第2血液成分,
被转移到上述暂时存留容器的上述低浓度的第2血液成分,与在下一周期中被采集到上述暂时存留容器内的全血一起,与在下一周期中被采集的全血合并,被导入到上述离心分离器中,
因此,能适用于为了得到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BC周期,能一边进行第1周期(本次周期)的循环加速工序,一边并行地从供血者采集全血,因而,能缩短第2周期(下次周期)中的全血采集时间,能缩短整体的处理时间,能减轻供血者的时间负担。
(4)(1)或(2)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优选的是,还具有泵,该泵用于在上述下一周期的离心分离工序中,将在前一周期中被存留在上述暂时存留容器内的全血及低浓度的第2血液成分中的至少任一方导入到上述离心分离器的泵,因此,能快速且可靠地将在前一周期中存留的全血及低浓度的第2血液成分中的至少任一方导入到上述离心分离器中。
(5)(3)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优选的是,具有在上述循环加速工序中,暂时存留上述低浓度的第2血液成分的第2存留容器,将上述暂时存留容器兼用作该第2存留容器,因此,没有必要增设第2存留容器,因而不需要扩大装置,并且也可以不特别准备一次性的第2存留容器,因而能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的构成的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的第1工序(预冲(priming)工序)的图。
[图3]为表示第2工序的图。
[图4]为表示第3工序(临界流动工序)的图。
[图5]为表示第4工序(循环加速工序)中的循环工序的图。
[图6]为表示第5工序(循环加速工序)中的回收低浓度的血小板液的工序的图。
[图7]为表示第5工序(循环加速工序)中的贮存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工序的图。
[图8]为表示第5工序(循环加速工序)中的回收低浓度的血小板液的工序的图。
[图9]为表示返血工序的图。
[图10]为表示第2周期的第2工序的图。
[图11]为表示第2周期的第3工序的图。
[图12]为表示血小板液的处理工序的图。
[图13]为表示血小板液的最终处理的图。
[图14]为表示离心转筒的结构的图。
[图15]为时间序列地表示血液成分分离装置的作用的图。
[图16]为表示血小板、白细胞、及红细胞的流出浓度变化的图。
[图17]为表示血液成分分离装置的作用的流程图。
[图18]为表示血小板液的采集工序的作用的流程图。
[图19]为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的系统构成示于图1。图19为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具有血液成分分离回路1。血液成分分离回路1具有采血针11和初始血液采集回路80,所述初始血液采集回路80包括用于采集初始血液的初始血液采集袋82、采样口85、初始血液采集线路88。另外,血液成分分离回路1具有离心转筒19,所述离心转筒19在内部具有储血空间。离心转筒19具有用于把持离心转筒19且使其旋转的转子(未图示)、旋转驱动转子的离心转筒驱动装置15(参照图2)、流入口(第1端口19a)和流出口(第2端口19b),通过转子的旋转而将血液分离成多种血液成分。血液成分分离回路1具有存留通过离心转筒19分离出的血液成分的、第1容器(血浆袋)25、第2容器(暂时存留袋)20、第3容器(血小板中间袋)29。另外,血液成分分离回路1具有第1线路、第2线路、第3线路、第4线路、第5线路、第6线路。第1线路用于连接采血针11与离心转筒19,由供应管12、第1血液泵13、管42、管44、第1开闭阀16、管60、及管46构成。第2线路用于连接离心转筒19与第1容器25,由管47、管48、第4开闭阀24、及管58构成。第3线路用于连接第1容器25与第1线路,由管59、第2血液泵18、及管45构成。第4线路用于连接离心转筒19与第2容器20,由管47、管50、第3开闭阀23、及管53构成。第5线路用于连接第2容器20与第1线路,由管54、第2开闭阀17、及管43构成。第6线路用于连接离心转筒19与第3容器29,由管47、管49、管52、及第6开闭阀27构成。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1中记载了两个血浆袋25,但图2~图13中省略为一个来记载。另外,将各构成物品的第1端口及第2端口、或输入端口及输出端口的表示示于图2。
作为用于从供血者采集全血(血液)的采集机构的采血针11通过供应管12连接于第1血液泵13的第1端口13a。初始血液采集袋82通过初始血液采集线路88而从被设置在供应管12上的分支部87与采血针11连接。进而,初始血液采集袋82具有用于将采集的初始血液转移到未图示的检查容器的采样口85。采样口85包括针部83、本体部86、罩盖针部83的罩部84。另外,在初始血液采集线路88上设置有用于开闭线路的夹具90。连接于第1血液泵13的第2端口13b的管42被分支成两根管43、44,管44连接于第1开闭阀16的第1端口16a。连接于第1开闭阀16的第2端口16b的管60被分支成两根管45、46,管46连接于用于将采集的血液分离成多种血液成分的离心分离器即离心转筒19的第1端口19a。离心转筒19被配置在离心转筒驱动装置15(参照图2)上,而被旋转驱动。此处,采血针11与离心转筒19的入口侧即第1端口19a通过第1线路(供应管12、第1血液泵13、管42、管44、第1开闭阀16、管60、及管46)连接。
此处,在供应管12连接有压力传感器14。
连接于离心转筒19的第2端口19b的管47被分支成三根管48、49、50,管48连接于第4开闭阀24的输入端口24a。第4开闭阀24的输出端口24b通过管58连接于血浆袋(第1容器)25的输入端口25b。
此处,离心转筒19的出口侧即第2端口19b与血浆袋25通过第2线路(管47、管48、第4开闭阀24、及管58)连接。另外,血浆袋25的输出端口25a通过管59连接于第2血液泵18的输入端口18b。此处,血浆袋25与构成第1线路的管60通过管45连接。即,血浆袋25与第1线路通过第3线路(管59、第2血液泵18、及管45)连接。由此,血浆袋25以与离心转筒19的入口侧或出口侧选择性地连通的方式被连接。
从管47分支的管50连接于第3开闭阀23的第2端口23b,第3开闭阀23的第1端口23a通过管53连接于暂时存留袋20的第2端口20b。
即,离心转筒19的第2端口19b与暂时存留袋20通过第4线路(管47、管50、第3开闭阀23、及管53)连接。
暂时存留袋20的第1端口20a通过管54连接于第2开闭阀17的第2端口17b。第2开闭阀17的第1端口17a通过管43而与管42连接。
即,暂时存留袋20与管42通过第5线路(管43、第2开闭阀17、及管54)连接。由此,暂时存留袋20以与离心转筒19的入口侧或出口侧选择性地连通的方式被连接。
另一方面,管49进一步被分支成两根管51、52,管51经由第5开闭阀26连接于气袋28,管52经由第6开闭阀27连接于血小板中间袋(第3容器)29。
即,离心转筒19的第2端口19b与血小板中间袋29通过第6线路(管47、管49、管52、及第6开闭阀27)连接。由此,血小板中间袋29连接于离心转筒19的出口侧。
在与离心转筒19的第2端口19b连接的管47,安装有用于检测血小板PLT的浓度的浊度传感器21、及压力传感器22。浊度传感器21检测在管47内通过的血浆PPP由于血小板PLT而成混浊状态的程度。
另外,在安装了离心转筒19的周边部,安装有用于检测在离心转筒19内形成的血沉棕黄层BC(参照图14)的界面位置的界面传感器38。
从血小板中间袋29引出的管55被分支成两根管56、57,管56连接于第7开闭阀30的输入端口30a,管57连接于第3血液泵34的输出端口34a。
第3血液泵34的输入端口34b经由除菌过滤器40并通过瓶针35而连接于血小板保存液瓶(未图示)。第7开闭阀30的输出端口30b经由白细胞除去过滤器31连接于血小板袋32。另外,在血小板袋32连接有气袋33。
另一方面,在供应管12的中途连接有ACD泵36的输出端口。ACD泵36的输入端口连接于除菌过滤器37的输出端口。除菌过滤器37的输入端口通过瓶针39连接于ACD贮存瓶(未图示)。
此处,如图19所示,控制部2例如由微型计算机构成,与第1血液泵13、第2血液泵18、第3血液泵34、离心转筒驱动装置15、ACD泵36、浊度传感器21、界面传感器38、压力传感器14、压力传感器22、第1开闭阀16、第2开闭阀17、第3开闭阀23、第4开闭阀24、第5开闭阀26、第6开闭阀27、及第7开闭阀30电连接。
而且,来自各传感器14、21、22、38的检测信号分别被随时输入到控制部2。控制部2基于这些检测信号等,控制各泵13、18、34、36的运转/停止、旋转方向(正转/反转)及转速,并且根据需要控制各开闭阀16、17、23、24、26、27、30的开闭及离心转筒驱动装置15的工作。
作为管的构成材料,例如,可举出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PET或PBT等聚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聚氨酯、聚酯弹性体等各种热塑性弹性体,其中特别优选聚氯乙烯。如果是聚氯乙烯,则不仅可得到充分的挠性、柔软性,而且容易处理,也适于利用夹具等进行的闭塞。
作为构成袋的材料,可使用使用了DEHP作为增塑剂的软质的聚氯乙烯、聚烯烃、将乙烯、丙烯、丁二烯、异戊二烯等烯烃或二烯烃聚合、共聚而得到的聚合物,可举出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EVA与各种热塑性弹性体的共混聚合物(polymer blend)等它们的各种任意组合。进而,也可使用PET、PBT、PCGT等。其中特别优选聚氯乙烯,对于保存血小板PLT的容器而言,为了提高血小板PLT的保存性,优选透气性优异的物质,优选使用聚烯烃、DnDP增塑聚氯乙烯等,或使片材的厚度变薄。
图14中示出了离心转筒19的结构。中心线右侧为剖视图,左侧为用虚线表示的外观图。
在血液成分分离装置内的离心转筒19中,在不旋转的固定部分即固定部70,形成有流入口19a、流出口19b。在固定部70连接有罩61、及向下延伸设置的流入管62。相对于这些固定部分,侧壁73、外壳78、内壳79、底板60被能旋转地一体地保持。底板60被吸附(或其他方式固定)于离心转筒驱动装置15,通过离心转筒驱动装置15而被赋予旋转力。图14中示出了从流入口19a向离心转筒19内供给全血,通过离心力而将血液成分分离的状态。
即,在由外壳78与侧壁73形成的空间中,通过离心力,按照从外侧至内侧比重由大到小的顺序,从外侧向内侧依次形成红细胞层RBC、白细胞层WBC、血沉棕黄层BC、血小板层PLT、血浆层PPP。此处,白细胞层WBC与血小板层PLT比重接近,因而难以分离,因此,存在包含白细胞层WBC和血小板层PLT的血沉棕黄层BC。通常,全血的详细成分为,血浆PPP约为55%,红细胞RBC约为43.2%,白细胞WBC约为1.35%,血小板PLT约为0.45%。
在离心转筒19中,形成于比流入管62的中间点稍靠上侧的流出通路63形成于内周部,因而在由外壳78与侧壁73形成的空间中,从形成于内周的血浆层PPP开始,通过流出口19b,向离心转筒19外流出。
接下来,针对具有上述构成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的作用,在图17、图18中示出了流程图,在图2~图13中示出了血液成分分离装置的作用、工序。本装置的目的在于采集高浓度的血小板液。图15中以工序图的形式按时序地示出了血液成分分离装置1的动作和作用。
图2是表示第1工序的图。泵中空心的显示表示正在运转的泵,涂黑的显示表示停止的泵。另外,开闭阀中空心的阀表示开放的状态,涂黑的阀表示关闭的状态。
首先,进行图17的预冲工序(S1)。如图2所示,驱动ACD泵36、第1血液泵13,将用于防止血液凝固的ACD液经由开放的第1开闭阀16供给至离心转筒19,进行离心转筒19、第1血液泵13等的预冲工序(第1工序)。预冲是指,为了使血液在流动时不凝固,而预先使ACD液附着在供应管12、第1血液泵13、及离心转筒19内等的与血液接触的部分的工序。在预冲工序后,通过离心转筒驱动装置15以规定的转速使离心转筒19旋转。
预冲工序(S1)结束后,将采血针11穿刺于供血者,开始全血的采集(S2)。首先,在将采血针11穿刺于供血者后,在初始血液采集回路80中的初始血液采集袋82(参见图1)中采集初始血液。此时,如图1所示,被设置在供应管12上的分支部87最初构成为将采血针11与初始血液采集线路88连接。若初始血液采集袋82中存留了规定量的血液,则用夹具90将初始血液采集线路88闭塞,确保供应管12的第1血液泵13侧的流路。
此时也是,驱动ACD泵36,向供应管12供给ACD液,使其与全血混合而向离心转筒19供给全血。若向旋转的离心转筒19供给全血,则如图2所示,离心转筒19内的空气(用虚线表示)被血浆PPP挤压,而从位于离心转筒19的内周部的流出通路63(参照图14)流出。流出的空气经由开放的第5开闭阀26被储存在气袋28内。
在离心转筒19中,如图14所示,在转筒内对被供给的全血赋予离心力,由此将全血分离为各成分。
接下来,若浊度传感器21检测到在管内流通的流体从空气改变为血浆PPP这一情况,则如图3所示,关闭第5开闭阀26,打开第4开闭阀24,将从离心转筒19溢出的血浆PPP储存在血浆袋25内。这是图17的离心分离工序(S3)。如图14所示,最初从离心转筒19中流出的仅为血浆PPP。
接下来,若在血浆袋25中储存了一定程度的血浆PPP(本实施例中为30ml)(S4:是),则如图4所示,驱动第2血液泵18,在从供血者采集全血的同时,将储存在血浆袋25中的血浆PPP混入到全血中,供给至离心转筒19(S5)。这是图17的第3工序(临界流动工序)。这是图15所示的临界流动期间TE。
接下来,若界面传感器38检测到图14中的血沉棕黄层BC与红细胞RBC的界面已到达规定的位置这一情况(S6:是),则进行循环加速工序中的循环工序(第4工序):如图5所示,关闭第1开闭阀16,保持第2血液泵18的驱动状态,使血浆袋25内的血浆PPP通过第2血液泵18、离心转筒19、第4开闭阀24,再次返回到血浆袋25。这是图15所示的循环期间TF。
同时,判断现在的周期是否是最终周期,当不是最终周期时(S7:否),打开第2开闭阀17,保持驱动第1血液泵13的状态,在暂时贮存袋20中储存所采集的全血(S11)。换言之,通过在暂时存留袋20中储存所采集的全血而持续采集全血。对于全血的采集而言,进行至直到循环加速工序结束,或进行至直到达到预先规定的时间、采集量。当为最终周期时(S7:是),停止第1血液泵13,停止采血(S8)。
在本实施例的循环加速工序中的循环工序中,与临界流动工序相比,加快循环速度,以100ml/分钟左右的速度使血浆PPP在离心转筒19内通过并循环30~40秒左右。由此,引起图14的血沉棕黄层BC中的粒状物浓度的降低,比重比血小板PLT更大的白细胞层WBC变得沉积到血沉棕黄层BC的外侧。即,能更明确地分离血小板层PLT和白细胞层WBC。
接下来,在将循环工序进行一定时间后,进入到图6所示的循环加速工序中的加速工序(第5工序)。在加速工序中,通过控制第2血液泵18的转速,缓慢地提高转速,逐步增加血浆PPP的流量。本实施例中,从100ml/分钟开始增加流量,加速血浆PPP的流量直到血小板PLT流出。这是图15所示的加速期间TG。图17中,将循环工序与加速工序合并,表示为循环加速工序(S9)。
通过该加速工序,在图14中,血小板PLT获得向上升方向的力,被从流出通路63排放到离心转筒19的外部。比重大的白细胞层WBC、红细胞层RBC由于离心力强因而不会由于该加速而从流出通路63流出。
将血小板PLT、白细胞WBC、及红细胞RBC的流出的浓度变化示于图16。横轴为血小板PLT的采集时的时间经过,纵轴为流出的血细胞成分的浓度。最初,存在血小板PLT的流出(流出期间TA),血小板PLT的流出量缓慢增加,若超过最大流量,则缓慢减少。白细胞WBC也同样,流出量缓慢增加,若超过最大流量,则缓慢减少。
将图17所示的S9的详细情况表示为图18中表示血液成分分离装置的作用的流程图。可将血小板PLT的流出期间TA分成:最初低浓度的血小板液流出的低浓度期间TB,然后高浓度的血小板液流出的高浓度期间TC,随后再次流出低浓度的血小板液的低浓度期间TD。此处,为了得到高浓度的血小板液,不需要低浓度的血小板液。
本实施例中,在加速工序中,如图6所示,在浊度传感器21检测到血小板PLT后,即,若判断为TB期间(S21:是),则关闭第4开闭阀24,打开第3开闭阀23,将图15的低浓度期间TB的血小板液储存在暂时存留袋20中(S22)。此时,由于全血也流入而被储存在暂时存留袋20中,所以低浓度的血小板液以与全血混合的状态被储存在暂时存留袋20中。此时也是,第1血液泵13保持驱动,从供血者采集的全血被持续储存在暂时存留袋20中。
此处,暂时存留袋20在作为全血袋的同时也作为血沉棕黄层袋使用。
接下来,若浊度传感器21检测到血小板液为高浓度这一情况,则判断为期间TC(S23:是),如图7所示,关闭第3开闭阀23,打开第6开闭阀27。由此,能够将在期间TC时流出的高浓度的血小板液储存到血小板中间袋29中(S24)。
当不是最后的周期时(S7:否),此时也是,第1血液泵13保持为驱动,从供血者采集的全血被持续储存在暂时存留袋20中。
接下来,若浊度传感器21检测到血小板PLT的浊度低于规定值这一情况,则判断为期间TD(S25:是),如图8所示,关闭第6开闭阀27,打开第3开闭阀23。由此,能够将在期间TD时流出的低浓度的血小板液再次储存在暂时存留袋20中(S26)。
当不是最后的周期时(S7:否),此时也是,第1血液泵13保持为驱动,从供血者采集的全血被持续储存在暂时存留袋20中。
接下来,若浊度传感器21检测的血小板PLT的浊度低于规定值,则判断为期间TD结束(S27:是),判断为血小板PLT的流出结束,转移到图9、图17所示的返血工序(S10、S13)。
即,如图9所示,停止离心转筒19的旋转,关闭第2开闭阀17、及第3开闭阀23,打开第1开闭阀16、及第5开闭阀26,使第1血液泵13反转,开始进行将残留在离心转筒19内的血液返还给供血者的返血。此处,使第1血液泵13的反转速度为正转速度的倍速来进行驱动,缩短返血时间。此时,储存在气袋28中的空气(用虚线表示)经由开放的第5开闭阀26流入到离心转筒19内,由此,将残留在离心转筒19内的血液返还给供给者。
另外,根据需要,驱动第2血液泵18,将过度采集而被储存在血浆袋25中的血浆PPP返血。
在返血结束后,当是最后的周期时(S7:是),结束整个工序。当不是最后的周期时(S7:否),如图10所示,开始离心转筒19的旋转,使第1血液泵13再次正转旋转,重新开始采血。此时,打开第2开闭阀17,使被储存在暂时存留袋20中的血液也同时流入到离心转筒19中(S14)。也可利用落差来从暂时存留袋20进行送液,如图10所示,也可以在第2开闭阀17与第1开闭阀16之间附设血液泵41(用虚线表示)。由于是与图2相同的状态,所以省略图示,若再次向离心转筒19中供给血液,则离心转筒19内的空气经由开放的第5开闭阀26被储存到气袋28中。若浊度传感器21检测到在管内流动的流体从空气改变为血浆PPP,则关闭第5开闭阀26,打开第4开闭阀24,将从离心转筒19溢出的血浆PPP储存到血浆袋25中(S3)。
接下来,若确认到暂时存留袋20的血液已全部返回到离心转筒19中,并确认到在血浆袋25中储存了规定量的血浆PPP(S4:是),则如图11(与图4相同的状态)所示,关闭第2开闭阀17,驱动第2血液泵18,开始血浆PPP的临界流动工序。以下,接续图5的工序(循环工序)。
直到确保规定量的血小板PLT,通常进行3周期或4周期的该周期。例如,当以3周期结束时,在第2周期的循环期间TF2、及加速期间TG2时,并行进行采血,将全血存留在暂时存留袋20中。而且,在第3周期的采血时,将暂时存留袋20内的血液混入到全血中,供给到离心转筒19中。而且,在第3周期时,在循环期间TF3、及加速期间TG3时不进行采血。这是因为没有第4周期。
当以3周期结束时,若第3周期的返血结束,则将采血针11从供血者取下,结束采血。
接下来,驱动第3血液泵34,通过连接于血小板保存液瓶的瓶针35,向血小板中间袋29中注入适量的血小板保存液(未图示)。然后,如图12所示,打开第7开闭阀30,将贮存在血小板中间袋29内的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经由白细胞除去过滤器31注入到血小板袋32中。此时,存在于血小板袋32内的空气移动到气袋33中。
确认了贮存在血小板中间袋29内的高浓度的血小板液全部流出后,如图13所示,驱动第3血液泵34,通过连接于血小板保存液瓶的瓶针35,将残留在血小板保存液瓶中的血小板保存液经由除菌过滤器40及白细胞除去过滤器31注入到血小板袋32中。由此,回收残留在白细胞除去过滤器31中的过滤处理完成的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然后,将血小板袋32的两根管密闭。由此,完成了储存有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血小板袋32。
如以上详细地说明那样,通过本实施例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1)一种血液成分分离装置,其具有用于从血液中分离规定的血液成分的离心转筒19(离心分离器)、和收容离心分离出的规定的血液成分的容器(血浆袋25、血小板中间袋29),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工序:
a)离心分离工序,将从供血者采集的全血导入到离心转筒19中,将其分离成多种血液成分;
b)临界流动工序(本发明中的循环流动工序),将离心分离出的血液成分中的、利用离心分离而分离出的血浆PPP(第1血液成分)与全血一起导入到离心转筒19内;
c)循环加速工序,在临界流动工序中分离出血浆PPP后,仅将血浆PPP导入到离心转筒19中,进一步进行规定时间的循环,然后加快循环速度,由此利用离心转筒19分离并采集血小板PLT(第2血液成分),
在循环加速工序的至少一部分的期间中,将从供血者采集的全血暂时存留在暂时存留袋20(暂时存留容器)中,
以及(2)(1)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d)返血工序,在循环加速工序中采集了血小板PLT后,将未采集的血液成分返回至供血者,
将a)~d)的工序作为1个周期,在下一周期的离心分离工序中,将被存留在暂时存留袋20(暂时存留容器)中的全血,与在下一周期中采集的全血合并,导入到离心转筒19中,
因此,能一边进行第1周期(本次周期)的循环加速工序,一边并行地从供血者采集全血,因此,能缩短第2周期(下次周期)中的全血采集时间,能缩短整体的处理时间,能减轻供血者的时间负担。
例如,通常每1个周期的采血时间(离心分离工序+临界流动工序)约为12分钟,循环加速工序中的循环工序约为30~40秒,循环加速工序的中的加速工序约为20~30秒,返血时间约为5分钟。通过本发明,在第1周期中事先进行约1分钟的采血,因此,能将第2周期的采血时间缩短1分钟,使其约为11分钟。同样地,当总共进行3周期时,能将第3周期的采血时间缩短1分钟,使其约为11分钟。
此处,对于供血者而言,虽然存在体外循环的血液量增加的问题,但认为90%的供血者没有问题。另外,通过事先的检查,在若增加体外循环的血液量则有可能有问题的情况下,通过切换开关,不与第1周期(此次周期)的循环加速工序并行地进行全血的采集,而是在返血后进行第2周期(下次周期)的全血采集即可。
当进行最终周期时,因为没有下次周期,所以当然不进行用于下次周期的全血采集。
(3)(1)或(2)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循环加速工序具有以下工序:
第1采集工序,将血小板液(第2血液成分)中的低浓度的血小板液(低浓度的第2血液成分)转移到暂时存留袋20中;和
第2采集工序,采集血小板液中的高浓度的血小板液(高浓度的第2血液成分),
被转移到暂时存留袋20中的低浓度的血小板液,与在下一周期中被采集到暂时存留袋20内的全血一起,与在下一周期中被采集的全血合并,被导入到离心转筒19中,
因此,能适用于为了得到高浓度的血小板PLT的BC周期,能一边进行第1周期(本次周期)的循环加速工序,一边并行地从供血者采集全血,因而,能缩短第2周期(下次周期)中的全血采集时间,能缩短整体的处理时间,能减轻供血者的时间负担。
(4)(1)或(2)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血液泵41,该血液泵41用于在下一周期的离心分离工序中,将在前一周期中被存留在暂时存留袋20中的全血及低浓度的血小板液中的至少任一方导入到离心转筒19中,
因此,可快速且可靠地将在前一周期中存留的全血及低浓度的血小板液中的至少任一方导入到离心转筒19中。
(5)(3)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在循环加速工序中,暂时存留低浓度的血小板液的第2存留容器,将该第2存留容器兼用作暂时存留袋20,
因此,没有必要增设第2存留容器,因而不需要扩大装置,并且也可以不特别准备一次性的第2存留容器,因而能降低成本。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具体的实施例,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进行多种应用。
例如,本实施例中,用暂时存留袋20兼用作血沉棕黄层袋和全血袋,但也可将血沉棕黄层袋和全血袋并列地设为不同的袋。
本实施例中,在循环加速工序的整个期间中,并行地进行全血的采集,但也可在一部分期间中并行进行全血的采集。
本实施例中,记载了与循环加速工序并行地进行全血的采集,但也可在血液成分分离装置中设置切换开关,停止并行实施全血采集,像以往那样进行。
附图标记说明
15 离心转筒驱动装置
19 离心转筒(离心分离器)
20 暂时存留袋(第2容器)
21 浊度传感器
25 血浆袋(第1容器)
28、33 气袋
29 血小板中间袋(第3容器)
32 血小板袋
38 界面传感器
PPP 血浆(第1血液成分)
PLT 血小板(第2血液成分)
WBC 白细胞
BC 血沉棕黄层
RBC 红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