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汽缸套,特别是关于离子热处理具有硬质相的新型合金铸铁汽缸套。 目前,国内外通常使用的发动机汽缸套,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用氮化钢、氮化铸铁或灰铸铁,经气体渗氮、离子渗氮、或离子碳氮钛共渗,使表面形成硬度较高的渗氮层,达到耐磨效果。但这类汽缸套的减磨性较差,其耐磨性和配付性均有待改善。
第二类是含有硬质相的合金铸铁汽缸套,如以磷化物或硼化物等硬质相为骨架,这些硬质相较为耐磨;而基体为珠光体及少量铁素体,硬度低,较易磨损。当基体磨去一部分后,即可贮油起润滑作用,从而减磨。但由于基体硬度较低易磨损,使硬质相突出,随后经磨损和折断生成硬质相磨粒,又加速了磨损。苏联专利SU-692888公开了一种类似成份的铸铁,化学成份为:C3.3~3.80%,Si2.10~2.60%,Mn0.30~0.80%,Cu0.10~0.60%,B0.005~0.08%,Cr0.1~0.50%,Ni0.05~0.50%,P0.05~0.20%,Ti0.001~0.30%,Al0.001~0.1%,其余为Fe。试验证明,当铝的含量小于0.1%时,容易产生皮下气孔,硼小于0.02%时,硬质相较少,性能不好。
另外还有激光热处理和挤渗碳化硅颗粒的汽缸套,其磨损机理与硬质相合金铸铁相近。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产品的缺点,得到一种新型耐磨、配付性好的发动机汽缸套。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在含硼合金铸铁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增加利于渗氮的元素铝的含量,得到一种新的化学成份的合金铸铁,该铸铁具有较高硬度的硬质相,再将离子热处理作用于上述成份的铸铁制成的缸套上。工艺过程如下:
配料-熔铸-清砂-粗加工-热处理-精加工-离子热处理-清理包装。
本发明缸套成份与现有技术地成份对比见表1。
在本发明缸套的合金铸铁中,基体以珠光体为主,铁素体含量小于10%,石墨呈A型或B型分布的中小片状,硼碳化物和复合磷共晶呈均匀网孔分布,为硬质相。由于铝含量提高,促进渗氮,使氮化物如ε相(Fe2~3N)和γ′相(Fe4N)作为支撑相在硬质相周围形成,这样,使磨损机理发生实质性进展,由于支撑相的硬度随基体成份和处理工艺不同而不同,在基体相硬度(HV200~300)和硬质相硬度(>HV900)之间变化。由于支撑相比基体相硬而耐磨,但比硬质相硬度略低、耐磨程度较差,而易于形成贮油机构。这种贮油机构比普通硬质相合金铸铁生成之贮油机构保存时期更长,因支撑相的存在保护了硬质相,使硬质相不易断裂出磨粒,使耐磨机构能长期保存。由于减磨机构和耐磨机构的长期保存,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汽缸套的耐磨性和配付性。
作为一个实施例,采用工频炉熔铸出下列成份的合金铸铁:C3.32%,Si2.80%,Mn1.10%,P0.45%,B0.04%,Al0.50%,S0.028%。经离心铸造出毛坯后清砂,再粗加工和热处理,精加工离子渗氮(793~813K,保温10~20小时),得到渗层深度为0.13~0.20mm。
本发明的汽缸套与其他现有技术之产品相比,其耐磨性和配付性显著优于后者,对比快磨试验结果见表2。
装机试验结果表明:在施工现场用硼铸铁缸套之S195柴油机,工作1000小时后汽缸套磨损值为0.10mm,本工艺缸套工作了3000小时后汽缸套磨损值为0.03~0.04mm,目前已工作6000小时还在正常工作。
表1
成份(%)
元素 本发明成份 SU692888成份
C 3.1~3.8 3.3~3.8
Si 2.1~2.6 2.1~2.6
Mn 0.7~1.3 0.3~0.8
B 0.02~0.08 0.005~0.08
P 0.15~0.50 0.05~0.20
S <0.1
Al 0.3~1.0 0.001~0.1
Cu / 0.10~0.60
Cr / 0.1~0.5
Ni / 0.05~0.50
Ti / 0.001~0.30
表2.各种汽缸套快磨试验数据
序 汽缸套种类 缸套磨损值mm 活塞环开口间隙
号 增大值mm
平均 相对 平均 相对
1 本发明汽缸套 0.0396 100 0.37 100
2 碳化硅挤渗套 0.0542 139 1.729 467
3 高磷缸套 0.1879 487 2.429 656
4 加硼缸套 0.1176 301 2.166 585
5 硼钒钛缸套 0.0639 162 1.850 500
6 钒钛缸套 0.0933 240 2.20 594
7 灰铸铁激光淬火套 0.0750 189 1.25 338
8 硼球铁感应淬火缸套 0.0650 164 1.20 324
9 加铌缸套 0.075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