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具及其制造方法.pdf

上传人:00062****4422 文档编号:848435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455.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568270.4

申请日:

2010.11.29

公开号:

CN102462373A

公开日:

2012.05.23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47J 27/00申请日:20101129|||公开

IPC分类号:

A47J27/00; A47J36/02

主分类号:

A47J27/00

申请人: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发明人:

吕明生; 刘武汉; 萧威典; 许彰志; 刘茂贤; 吴中仁

地址:

中国台湾新竹县

优先权:

2010.11.08 TW 99138365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代理人:

陈小雯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锅具及其制造方法。此种锅具包括锅体、具有导磁特性的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以及具有导热特性的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锅体具有外底面。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配置于锅体的外底面上。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配置于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上。此种锅具适用于瓦斯炉及电磁炉。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锅具, 包括 : 锅体, 具有外底面 ; 具有导磁特性的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 配置于该锅体的该外底面上 ; 以及 具有导热特性的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 配置于该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上。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锅具, 其中该锅体不具有导磁特性。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锅具, 其中该锅体的材料包括铝、 铜、 银、 钛或其合金。
4: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锅具, 其中该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一金属部分包括铁、 钴、 镍 或其合金, 该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一陶瓷部分包括氧化铁、 氧化钴、 氧化镍或其组合, 且 该金属部分占该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 50 ~ 85wt%。
5: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锅具, 其中该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的一金属部分包括铝或其合 金, 该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的一陶瓷部分包括氧化铝, 且该金属部分占该第二金属陶瓷复 合层的 20 ~ 85wt%。
6: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锅具, 其中该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厚度为 150μm 至 1.2mm, 且该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的厚度为 50μm 至 200μm。
7: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锅具, 其中该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及该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以 圆形、 螺旋状或同心圆的方式配置于整个或局部的该外底面上。
8: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锅具, 其中该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与该锅体的该外底面之间的 拉伸键结值大于 4000Psi。
9: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锅具, 其中该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平均残值高斯值大于 3G, 且该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中央残值高斯值大于 6G。
10: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锅具, 还包括具有导磁特性的第三金属陶瓷复合层, 配置于该 锅体的该外底面与该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之间。
11: 如权利要求 10 所述的锅具, 其中该第三金属陶瓷复合层与该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 的材料不同。
12: 一种锅具的制造方法, 包括 : 提供一锅体, 该锅体具有一外底面 ; 以一低温熔射法在该锅体的该外底面上形成具有导磁特性的一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 ; 以及 以该低温熔射法在该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上形成具有导热特性的一第二金属陶瓷复 合层。
13: 如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锅具的制造方法, 其中该低温熔射法的平均温度不大于 200℃。
14: 如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锅具的制造方法, 其中该低温熔射法包括等离子体熔射法、 电弧熔射法、 火焰熔射法或高速火焰熔射法。
15: 如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锅具的制造方法, 在提供该锅体之后以及形成该第一金属陶 瓷复合层之前, 还包括以该低温熔射法在该锅体的该外底面上形成具有导磁特性的一第三 金属陶瓷复合层。
16: 如权利要求 15 所述的锅具的制造方法, 其中该第三金属陶瓷复合层与该第一金属 陶瓷复合层的材料不同。 2
17: 如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锅具的制造方法, 其中该锅体不具有导磁特性。
18: 如权利要求 17 所述的锅具的制造方法, 其中该锅体的材料包括铝、 铜、 银、 钛或其 合金。
19: 如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锅具的制造方法, 其中该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一金属部分 包括铁、 钴、 镍或其合金, 该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一陶瓷部分包括氧化铁、 氧化钴、 氧化镍 或其组合, 且该金属部分占该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 50 ~ 85wt%。
20: 如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锅具的制造方法, 其中该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的一金属部分 包括铝或其合金, 该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的一陶瓷部分包括氧化铝, 且该金属部分占该第 二金属陶瓷复合层的 20 ~ 85wt%。

说明书


锅具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锅具及其制造方法, 且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瓦斯炉及电磁炉的 锅具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铝锅因为质量轻、 方便携带、 制作较钢锅快速且省能源、 热传导快速等优点, 而被 民间一直当作是烹煮工具之一, 例如铝制饭锅、 铝制蒸锅、 铝制炒菜锅等等。铝锅本身仅适 用于瓦斯炉, 现有的技术是以锻造 / 焊接方式将导磁板强力黏合 / 接合于铝锅底部, 使得铝 锅也适用于电磁炉。
     然而, 以锻造 / 焊接方式制作的上述锅具依照客户诉怨统计, 消费者有两种在过 去于瓦斯炉使用上的习惯会造成锅具的损毁, 如下所述 : 第一、 假如当天锅具内的食物未吃 完, 消费者将锅具连同未吃完食物一起置入冰箱内如 0℃的温度冷冻保存, 隔日再取出, 并 再次拿至电磁炉上加热。第二、 锅具在瓦斯炉上煮熟食物 ( 一般此煮熟参考温度在 100 ~ 260℃附近 ), 并将食物倒出后, 直接以常温 15 ~ 30℃的清水冲刷并清洗锅具。
     虽然可能并非每日连续如此极端化地操作, 但如此经过数月后, 来自市场反应是 导磁板会与铝锅分离或脱落, 进而造成锅具损毁, 再也无法使用于电磁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具, 合乎市场需求并符合上述消费习惯, 在极冷极热的使用操作下也不会造成锅具损毁。
     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具的制造方法, 利用低温熔射法快速成型两层或 两层以上的金属陶瓷复合层在锅体的外底面上, 简单、 容易且适合量产。
     为达上述目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锅具, 包括锅体、 具有导磁特性的第一金属陶瓷复 合层及具有导热特性的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锅体具有外底面。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配置 于锅体的外底面上。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配置于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上述锅体不具有导磁特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上述锅体的材料包括铝、 铜、 银、 钛或其合金。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上述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金属部分包括铁、 钴、 镍或其 合金, 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陶瓷部分包括氧化铁、 氧化钴、 氧化镍或其组合, 且金属部分 占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 50 ~ 85wt%。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上述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的金属部分包括铝或其合金, 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的陶瓷部分包括氧化铝, 且金属部分占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的 20 ~ 85wt%。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上述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厚度为 150μm 至 1.2mm, 且 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的厚度为 50μm 至 200μm。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上述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及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以圆
     形、 螺旋状或同心圆的方式配置于整个或局部的外底面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上述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与锅体的外底面之间的拉伸键 结值大于 4000Psi。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上述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平均残值高斯值大于 3G, 且 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中央残值高斯值大于 6G。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上述锅具还包括具有导磁特性的第三金属陶瓷复合层, 配置于锅体的外底面与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上述第三金属陶瓷复合层与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材料 不同。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锅具的制造方法。首先, 提供锅体, 锅体具有外底面。然后, 以 低温熔射法在锅体的外底面上形成具有导磁特性的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接着, 以低温熔 射法在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上形成具有导热特性的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上述低温熔射法的平均温度不大于 200℃。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上述低温熔射法包括等离子体熔射法、 电弧熔射法、 火焰 熔射法或高速火焰熔射法。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在提供锅体之后以及形成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之前, 上 述锅具的制造方法还包括以低温熔射法在锅体的外底面上形成具有导磁特性的第三金属 陶瓷复合层。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上述第三金属陶瓷复合层与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材料 不同。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上述锅体不具有导磁特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上述锅体的材料包括铝、 铜、 银、 钛或其合金。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上述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金属部分包括铁、 钴、 镍或其 合金, 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陶瓷部分包括氧化铁、 氧化钴、 氧化镍或其组合, 且金属部分 占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 50 ~ 85wt%。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上述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的金属部分包括铝或其合金, 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的陶瓷部分包括氧化铝, 且金属部分占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的 20 ~ 85wt%。
     基于上述,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适用于瓦斯炉以及电磁炉的锅具及其制造方法, 其 锅体的材质为不导磁的金属材料, 具体方式为采取低温熔射法直接在锅体的外底面上依序 形成具有导磁特性的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以及具有导热特性的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 能有 效使原本非导磁锅体也能在电磁炉上使用, 并快速的达到煮沸点温度, 使锅具拥有烹煮食 物的实用功能。 由于本发明所制作的具有导磁特性的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与锅体的外底面 的附着性良好, 因此可承受瞬间极大的高低温差变化也不会与锅体的外底面脱离而造成锅 具损毁。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 下文特举实施例, 并配合所附附图 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图 1 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锅具的剖面示意图 ; 图 2A 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锅具的外底面的上视示意图 ; 图 2B 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绘示的锅具的外底面的上视示意图 ; 图 2C 为依照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所绘示的锅具的外底面的上视示意图 ; 图 3A 至图 3B 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锅具的制造方法的剖面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 : 锅具 100 : 锅体 102 : 底部 104 : 侧壁 106 : 烹煮空间 108 : 外底面 109 : 把手 110 : 具有导磁特性的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 120 : 具有导热特性的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具体实施方式
     图 1 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锅具的剖面示意图。 请参照图 1, 本发明的锅 具 10 包括锅体 100、 具有导磁特性的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 110 以及具有导热特性的第二金 属陶瓷复合层 120。锅体 100 具有底部 102 及由底部 102 向上延伸的侧壁 104。底部 102 及侧壁 104 界定出烹煮空间 106。锅体 100 的型式可为市售平底煎锅、 炒锅、 汤锅或火锅等 型式。锅体 100 也可包括把手 109。此外, 锅体 100 具有与加热单元 ( 未绘示 ) 接触的外底 面 108。加热单元例如是瓦斯炉或电磁炉。
     特别要注意的是, 在本发明中, 锅体 100 不具有导磁特性, 也就是说, 锅体 100 本身 不能在电磁炉上使用。锅体 100 的材料包括铝、 铜、 银、 钛或其合金。
     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 110 配置于锅体 100 的外底面 108 上。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 110 的金属部分包括铁、 钴、 镍或其合金, 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 110 的陶瓷部分包括氧化铁、 氧化钴、 氧化镍或其组合, 且金属部分占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 110 的 50 ~ 85wt%。
     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 110 与锅体 100 的外底面 108 之间的拉伸键结值例如是大于 4000Psi。因此, 在反复极冷极热的极端化操作下, 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 110 与锅体 100 的 外底面 108 仍不会分离或脱落。 另外, 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 110 的平均残值高斯值大于 3G, 且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 110 的中央残值高斯值大于 6G, 均比市购的锅具的残值高斯值来得 高。因此, 本发明的锅具 10 在电磁炉上使用时, 可以较市购的锅具更快速地将水煮沸。
     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 120 配置于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 110 上。第二金属陶瓷复合 层 120 的金属部分包括铝或其合金, 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 120 的陶瓷部分包括氧化铝, 且金 属部分占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 120 的 20 ~ 85wt%。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 120 不但可以提 升锅具 10 的加热速率, 也可以保护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 110 不受外界 ( 如水气 ) 污染或破 坏。
     此外, 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 110 的厚度例如为 150μm 至 1.2mm, 且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 120 的厚度例如为 50μm 至 200μm。
     在一实施例中, 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 110 及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 120 的形状为圆 形, 配置于锅体 100 的局部的外底面 108 上, 如图 2A 所示。当然, 呈圆形的第一金属陶瓷复 合层 110 及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 120 也可以配置于锅体 100 的整个外底面 108 上 ( 未绘 示 )。
     在另一实施例中, 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 110 及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 120 是以螺旋 状的方式配置于锅体 100 的外底面上, 如图 2B 所示。
     再又一实施例中, 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 110 及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 120 是以同心 圆的方式配置于锅体 100 的外底面上, 如图 2C 所示。相邻同心圆的间距可以相同或不同。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 是以依序配置具有导磁特性的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 110 以及 具有导热特性的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 120 于锅体 100 的外底面 108 上为例来说明之, 但本 发明并不以此为限。换言之, 本发明并不对锅体 100 的外底面 108 上的涂层的数目作限制。 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应了解, 依使用者的需求, 本发明的导磁涂层及导电涂层均可以为 单层或多层, 且其配置方式也可以有多种变化。
     在一实施例中 ( 未绘示 ), 本发明的锅具 10 可还包括具有导磁特性的第三金属陶 瓷复合层。第三金属陶瓷复合层配置于锅体 100 的外底面 108 与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 110 之间, 以增进锅体 100 的外底面 108 与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 110 之间的黏着力, 避免涂层由 锅具的外底面 108 剥离。举例来说, 当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 110 的材料为钴及氧化钴时, 第 三金属陶瓷复合层的材料可以为铁及氧化铁, 其中钴及氧化钴可以增加抗腐蚀性, 而铁及 氧化铁可以增加黏着性。 第三金属陶瓷复合层的厚度例如为 150μm 至 1.2mm。 第三金属陶瓷复合层与第一 金属陶瓷复合层 110 的材料可以相同或不同。
     在又一实施例中 ( 未绘示 ), 本发明的锅具 10 可还包括具有导热特性的第四金属 陶瓷复合层。 第四金属陶瓷复合层配置于上述第三金属陶瓷复合层与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 110 之间。第四金属陶瓷复合层的厚度例如为 50μm 至 200μm。第四金属陶瓷复合层与第 二金属陶瓷复合层 120 的材料可以相同或不同。
     接下来, 将说明本发明的锅具的制造方法。首先, 请参照图 3A, 提供锅体 100。锅 体 100 具有底部 102、 侧壁 104、 外底面 108 及把手 109。锅体 100 的材料及构件的连接关系 如图 1 所描述, 在此不再赘述。然后, 以低温熔射法在锅体 100 的外底面 108 上形成具有导 磁特性的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 110。
     接着, 请参照图 3B, 以低温熔射法在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 110 上形成具有导热特 性的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 120。至此, 完成锅具 10 的制作。
     上述低温熔射法的平均温度不大于 200℃。 低温熔射法包括等离子体熔射法、 电弧 熔射法、 火焰熔射法或高速火焰熔射法。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 110 及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 120 的材料如图 1 所描述, 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的锅具的制造方法中, 以低温熔射法连续地制作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 110 及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 120 在锅体 100 的外底面 108 上, 快速、 简单且适合量产。
     在一实施例中, 在提供锅体 100 之后以及形成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 110 之前, 还包 括以低温熔射法在锅体 100 的外底面 108 上形成具有导磁特性的第三金属陶瓷复合层。第
     三金属陶瓷复合层与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 110 的材料相同或不同。
     在又一实施例中, 在形成上述第三金属陶瓷复合层之后以及形成第一金属陶瓷复 合层 110 之前, 还包括以低温熔射法在上述第三金属陶瓷复合层上形成具有导热特性的第 四金属陶瓷复合层。第四金属陶瓷复合层与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 120 的材料相同或不同。
     以下, 将列举多个实例来证明本发明的功效。
     实验组为本发明的锅具, 其中铝锅上以等离子体熔射法依序喷涂导磁层及导热 层。 铝锅的外底面的直径为 175mm。 导磁层的组成为铁及氧化铁的金属陶瓷复合层, 其中铁 与氧化铁的比率为 79wt%比 21wt%。导磁层与铝锅的拉伸键结值为 6096Psi。导热层的组 成为铝及氧化铝的金属陶瓷复合层, 其中铝与氧化铝的比率为 75wt%比 25wt%。
     对照组一的锅具为铝锅上以电弧熔射法喷涂 AISI 420 的导磁层。
     对照组二的锅具为市售 304 不锈钢锅具。
     表 1 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锅具的测试结果。
     表1
     请参照表 1, 比较实验组及对照组一、 二, 得知本发明的锅具较市售的锅具拥有较 高的中央残磁高斯值及平均残磁高斯值。 因此, 本发明的锅具在电磁炉上使用时, 可以较市 购的锅具更快速地将水煮沸。
     此外, 在锅内装 600ml 的水置于电磁炉上加热, 发现实验组及对照组二的锅具中 的水可达煮沸温度 (100℃ ), 但对照组一的锅具中的水仅达 80℃, 无法将水煮沸。也就是 说, 对照组一的锅具仅能用来加热食物, 无法用来烹煮食物。 虽然实验组及对照组二的锅具 均能用来烹煮食物, 但实验组的铝锅较对照组二的不锈钢锅重量轻、 成本低且制造容易, 更 能吸引制造商的青睐。
     另外, 本发明的锅具也有模拟消费者使用状况进行测试。 第一种状况, 将本发明的 锅具于 0℃冰点冷却后, 再在电磁炉上加热至锅内水达沸腾温度, 反复测试至少 10 次, 发现 试验后涂层不会由锅具的底部剥离。 第二种状况, 将本发明的锅具在瓦斯炉上空烧至 260℃ 附近, 再以常温水淬火至 60℃附近, 反复测试至少 10 次, 发现试验后涂层也不会由锅具的 底部剥离。
     综上所述, 本发明提供一种简单量产的方法, 以低热熔射法依序喷涂具有导磁特 性的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及具有导热特性的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在不导磁的金属锅体的
     外底面上。 因此, 所形成的具有导磁特性的金属陶瓷复合层与锅体的外底面的附着性良好, 可承受瞬间极大的高低温差变化也不会与锅体的外底面脱离而造成锅具损毁。
     此外, 本发明的方法比传统机械加压、 焊接法或烧结法快速, 不需作热处理。本发 明的方法也无电镀法残留酸或碱液等长期碰触的伤害, 或污染食物或其它环保问题。
     虽然结合以上实施例揭露了本发明, 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任何所属技术 领域中熟悉此技术者,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 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 故本发明 的保护范围应以附上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锅具及其制造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锅具及其制造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锅具及其制造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锅具及其制造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锅具及其制造方法.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462373A43申请公布日20120523CN102462373ACN102462373A21申请号201010568270422申请日201011299913836520101108TWA47J27/00200601A47J36/0220060171申请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地址中国台湾新竹县72发明人吕明生刘武汉萧威典许彰志刘茂贤吴中仁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11105代理人陈小雯54发明名称锅具及其制造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锅具及其制造方法。此种锅具包括锅体、具有导磁特性的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以及具有导热特性的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锅体具有外底面。。

2、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配置于锅体的外底面上。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配置于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上。此种锅具适用于瓦斯炉及电磁炉。30优先权数据51INTCL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6页附图3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6页附图3页1/2页21一种锅具,包括锅体,具有外底面;具有导磁特性的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配置于该锅体的该外底面上;以及具有导热特性的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配置于该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中该锅体不具有导磁特性。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具,其中该锅体的材料包括铝、铜、银、钛或其合金。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中该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

3、的一金属部分包括铁、钴、镍或其合金,该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一陶瓷部分包括氧化铁、氧化钴、氧化镍或其组合,且该金属部分占该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5085WT。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中该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的一金属部分包括铝或其合金,该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的一陶瓷部分包括氧化铝,且该金属部分占该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的2085WT。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中该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厚度为150M至12MM,且该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的厚度为50M至200M。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中该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及该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以圆形、螺旋状或同心圆的方式配置于整个或局部的该外底面上。8如权利要求1所述。

4、的锅具,其中该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与该锅体的该外底面之间的拉伸键结值大于4000PSI。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中该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平均残值高斯值大于3G,且该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中央残值高斯值大于6G。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还包括具有导磁特性的第三金属陶瓷复合层,配置于该锅体的该外底面与该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之间。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锅具,其中该第三金属陶瓷复合层与该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材料不同。12一种锅具的制造方法,包括提供一锅体,该锅体具有一外底面;以一低温熔射法在该锅体的该外底面上形成具有导磁特性的一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以及以该低温熔射法在该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上形成具有。

5、导热特性的一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锅具的制造方法,其中该低温熔射法的平均温度不大于200。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锅具的制造方法,其中该低温熔射法包括等离子体熔射法、电弧熔射法、火焰熔射法或高速火焰熔射法。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锅具的制造方法,在提供该锅体之后以及形成该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之前,还包括以该低温熔射法在该锅体的该外底面上形成具有导磁特性的一第三金属陶瓷复合层。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锅具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第三金属陶瓷复合层与该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材料不同。权利要求书CN102462373A2/2页3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锅具的制造方法,其中该锅体不具有导磁。

6、特性。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锅具的制造方法,其中该锅体的材料包括铝、铜、银、钛或其合金。19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锅具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一金属部分包括铁、钴、镍或其合金,该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一陶瓷部分包括氧化铁、氧化钴、氧化镍或其组合,且该金属部分占该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5085WT。20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锅具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的一金属部分包括铝或其合金,该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的一陶瓷部分包括氧化铝,且该金属部分占该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的2085WT。权利要求书CN102462373A1/6页4锅具及其制造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锅具及其制造方法。

7、,且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瓦斯炉及电磁炉的锅具及其制造方法。背景技术0002铝锅因为质量轻、方便携带、制作较钢锅快速且省能源、热传导快速等优点,而被民间一直当作是烹煮工具之一,例如铝制饭锅、铝制蒸锅、铝制炒菜锅等等。铝锅本身仅适用于瓦斯炉,现有的技术是以锻造/焊接方式将导磁板强力黏合/接合于铝锅底部,使得铝锅也适用于电磁炉。0003然而,以锻造/焊接方式制作的上述锅具依照客户诉怨统计,消费者有两种在过去于瓦斯炉使用上的习惯会造成锅具的损毁,如下所述第一、假如当天锅具内的食物未吃完,消费者将锅具连同未吃完食物一起置入冰箱内如0的温度冷冻保存,隔日再取出,并再次拿至电磁炉上加热。第二、锅具在瓦斯炉上。

8、煮熟食物一般此煮熟参考温度在100260附近,并将食物倒出后,直接以常温1530的清水冲刷并清洗锅具。0004虽然可能并非每日连续如此极端化地操作,但如此经过数月后,来自市场反应是导磁板会与铝锅分离或脱落,进而造成锅具损毁,再也无法使用于电磁炉。发明内容0005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具,合乎市场需求并符合上述消费习惯,在极冷极热的使用操作下也不会造成锅具损毁。0006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具的制造方法,利用低温熔射法快速成型两层或两层以上的金属陶瓷复合层在锅体的外底面上,简单、容易且适合量产。0007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锅具,包括锅体、具有导磁特性的第一金属陶瓷复合。

9、层及具有导热特性的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锅体具有外底面。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配置于锅体的外底面上。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配置于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上。0008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锅体不具有导磁特性。0009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锅体的材料包括铝、铜、银、钛或其合金。0010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金属部分包括铁、钴、镍或其合金,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陶瓷部分包括氧化铁、氧化钴、氧化镍或其组合,且金属部分占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5085WT。0011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的金属部分包括铝或其合金,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的陶瓷部分包括氧化铝,且金属部分占第二金属。

10、陶瓷复合层的2085WT。0012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厚度为150M至12MM,且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的厚度为50M至200M。0013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及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以圆说明书CN102462373A2/6页5形、螺旋状或同心圆的方式配置于整个或局部的外底面上。0014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与锅体的外底面之间的拉伸键结值大于4000PSI。0015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平均残值高斯值大于3G,且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中央残值高斯值大于6G。0016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锅具还包括具有导磁特。

11、性的第三金属陶瓷复合层,配置于锅体的外底面与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之间。0017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三金属陶瓷复合层与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材料不同。0018本发明另提供一种锅具的制造方法。首先,提供锅体,锅体具有外底面。然后,以低温熔射法在锅体的外底面上形成具有导磁特性的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接着,以低温熔射法在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上形成具有导热特性的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0019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低温熔射法的平均温度不大于200。0020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低温熔射法包括等离子体熔射法、电弧熔射法、火焰熔射法或高速火焰熔射法。0021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提供锅体之后以及形成第。

12、一金属陶瓷复合层之前,上述锅具的制造方法还包括以低温熔射法在锅体的外底面上形成具有导磁特性的第三金属陶瓷复合层。0022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三金属陶瓷复合层与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材料不同。0023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锅体不具有导磁特性。0024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锅体的材料包括铝、铜、银、钛或其合金。0025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金属部分包括铁、钴、镍或其合金,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陶瓷部分包括氧化铁、氧化钴、氧化镍或其组合,且金属部分占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的5085WT。0026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的金属部分包括铝或其合金,第二。

13、金属陶瓷复合层的陶瓷部分包括氧化铝,且金属部分占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的2085WT。0027基于上述,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适用于瓦斯炉以及电磁炉的锅具及其制造方法,其锅体的材质为不导磁的金属材料,具体方式为采取低温熔射法直接在锅体的外底面上依序形成具有导磁特性的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以及具有导热特性的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能有效使原本非导磁锅体也能在电磁炉上使用,并快速的达到煮沸点温度,使锅具拥有烹煮食物的实用功能。由于本发明所制作的具有导磁特性的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与锅体的外底面的附着性良好,因此可承受瞬间极大的高低温差变化也不会与锅体的外底面脱离而造成锅具损毁。0028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

14、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说明书CN102462373A3/6页60029图1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锅具的剖面示意图;0030图2A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锅具的外底面的上视示意图;0031图2B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绘示的锅具的外底面的上视示意图;0032图2C为依照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所绘示的锅具的外底面的上视示意图;0033图3A至图3B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锅具的制造方法的剖面示意图。0034主要组件符号说明003510锅具0036100锅体0037102底部0038104侧壁0039106烹煮空间0040108外底面0041109把手0。

15、042110具有导磁特性的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0043120具有导热特性的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具体实施方式0044图1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锅具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本发明的锅具10包括锅体100、具有导磁特性的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110以及具有导热特性的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120。锅体100具有底部102及由底部102向上延伸的侧壁104。底部102及侧壁104界定出烹煮空间106。锅体100的型式可为市售平底煎锅、炒锅、汤锅或火锅等型式。锅体100也可包括把手109。此外,锅体100具有与加热单元未绘示接触的外底面108。加热单元例如是瓦斯炉或电磁炉。0045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本发明中,。

16、锅体100不具有导磁特性,也就是说,锅体100本身不能在电磁炉上使用。锅体100的材料包括铝、铜、银、钛或其合金。0046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110配置于锅体100的外底面108上。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110的金属部分包括铁、钴、镍或其合金,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110的陶瓷部分包括氧化铁、氧化钴、氧化镍或其组合,且金属部分占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110的5085WT。0047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110与锅体100的外底面108之间的拉伸键结值例如是大于4000PSI。因此,在反复极冷极热的极端化操作下,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110与锅体100的外底面108仍不会分离或脱落。另外,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110的平均。

17、残值高斯值大于3G,且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110的中央残值高斯值大于6G,均比市购的锅具的残值高斯值来得高。因此,本发明的锅具10在电磁炉上使用时,可以较市购的锅具更快速地将水煮沸。0048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120配置于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110上。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120的金属部分包括铝或其合金,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120的陶瓷部分包括氧化铝,且金属部分占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120的2085WT。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120不但可以提升锅具10的加热速率,也可以保护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110不受外界如水气污染或破坏。0049此外,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110的厚度例如为150M至12MM,且第二金属陶瓷复说明。

18、书CN102462373A4/6页7合层120的厚度例如为50M至200M。0050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110及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120的形状为圆形,配置于锅体100的局部的外底面108上,如图2A所示。当然,呈圆形的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110及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120也可以配置于锅体100的整个外底面108上未绘示。0051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110及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120是以螺旋状的方式配置于锅体100的外底面上,如图2B所示。0052再又一实施例中,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110及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120是以同心圆的方式配置于锅体100的外底面上,如图2C所示。相邻同。

19、心圆的间距可以相同或不同。0053在上述的实施例中,是以依序配置具有导磁特性的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110以及具有导热特性的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120于锅体100的外底面108上为例来说明之,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换言之,本发明并不对锅体100的外底面108上的涂层的数目作限制。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应了解,依使用者的需求,本发明的导磁涂层及导电涂层均可以为单层或多层,且其配置方式也可以有多种变化。0054在一实施例中未绘示,本发明的锅具10可还包括具有导磁特性的第三金属陶瓷复合层。第三金属陶瓷复合层配置于锅体100的外底面108与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110之间,以增进锅体100的外底面108与第一金属。

20、陶瓷复合层110之间的黏着力,避免涂层由锅具的外底面108剥离。举例来说,当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110的材料为钴及氧化钴时,第三金属陶瓷复合层的材料可以为铁及氧化铁,其中钴及氧化钴可以增加抗腐蚀性,而铁及氧化铁可以增加黏着性。0055第三金属陶瓷复合层的厚度例如为150M至12MM。第三金属陶瓷复合层与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110的材料可以相同或不同。0056在又一实施例中未绘示,本发明的锅具10可还包括具有导热特性的第四金属陶瓷复合层。第四金属陶瓷复合层配置于上述第三金属陶瓷复合层与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110之间。第四金属陶瓷复合层的厚度例如为50M至200M。第四金属陶瓷复合层与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

21、120的材料可以相同或不同。0057接下来,将说明本发明的锅具的制造方法。首先,请参照图3A,提供锅体100。锅体100具有底部102、侧壁104、外底面108及把手109。锅体100的材料及构件的连接关系如图1所描述,在此不再赘述。然后,以低温熔射法在锅体100的外底面108上形成具有导磁特性的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110。0058接着,请参照图3B,以低温熔射法在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110上形成具有导热特性的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120。至此,完成锅具10的制作。0059上述低温熔射法的平均温度不大于200。低温熔射法包括等离子体熔射法、电弧熔射法、火焰熔射法或高速火焰熔射法。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11。

22、0及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120的材料如图1所描述,在此不再赘述。0060在本发明的锅具的制造方法中,以低温熔射法连续地制作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110及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120在锅体100的外底面108上,快速、简单且适合量产。0061在一实施例中,在提供锅体100之后以及形成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110之前,还包括以低温熔射法在锅体100的外底面108上形成具有导磁特性的第三金属陶瓷复合层。第说明书CN102462373A5/6页8三金属陶瓷复合层与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110的材料相同或不同。0062在又一实施例中,在形成上述第三金属陶瓷复合层之后以及形成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110之前,还包括以低温熔射法。

23、在上述第三金属陶瓷复合层上形成具有导热特性的第四金属陶瓷复合层。第四金属陶瓷复合层与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120的材料相同或不同。0063以下,将列举多个实例来证明本发明的功效。0064实验组为本发明的锅具,其中铝锅上以等离子体熔射法依序喷涂导磁层及导热层。铝锅的外底面的直径为175MM。导磁层的组成为铁及氧化铁的金属陶瓷复合层,其中铁与氧化铁的比率为79WT比21WT。导磁层与铝锅的拉伸键结值为6096PSI。导热层的组成为铝及氧化铝的金属陶瓷复合层,其中铝与氧化铝的比率为75WT比25WT。0065对照组一的锅具为铝锅上以电弧熔射法喷涂AISI420的导磁层。0066对照组二的锅具为市售304。

24、不锈钢锅具。0067表1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锅具的测试结果。0068表100690070请参照表1,比较实验组及对照组一、二,得知本发明的锅具较市售的锅具拥有较高的中央残磁高斯值及平均残磁高斯值。因此,本发明的锅具在电磁炉上使用时,可以较市购的锅具更快速地将水煮沸。0071此外,在锅内装600ML的水置于电磁炉上加热,发现实验组及对照组二的锅具中的水可达煮沸温度100,但对照组一的锅具中的水仅达80,无法将水煮沸。也就是说,对照组一的锅具仅能用来加热食物,无法用来烹煮食物。虽然实验组及对照组二的锅具均能用来烹煮食物,但实验组的铝锅较对照组二的不锈钢锅重量轻、成本低且制造容易,更能吸引制造商的青睐。

25、。0072另外,本发明的锅具也有模拟消费者使用状况进行测试。第一种状况,将本发明的锅具于0冰点冷却后,再在电磁炉上加热至锅内水达沸腾温度,反复测试至少10次,发现试验后涂层不会由锅具的底部剥离。第二种状况,将本发明的锅具在瓦斯炉上空烧至260附近,再以常温水淬火至60附近,反复测试至少10次,发现试验后涂层也不会由锅具的底部剥离。0073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简单量产的方法,以低热熔射法依序喷涂具有导磁特性的第一金属陶瓷复合层及具有导热特性的第二金属陶瓷复合层在不导磁的金属锅体的说明书CN102462373A6/6页9外底面上。因此,所形成的具有导磁特性的金属陶瓷复合层与锅体的外底面的附着性。

26、良好,可承受瞬间极大的高低温差变化也不会与锅体的外底面脱离而造成锅具损毁。0074此外,本发明的方法比传统机械加压、焊接法或烧结法快速,不需作热处理。本发明的方法也无电镀法残留酸或碱液等长期碰触的伤害,或污染食物或其它环保问题。0075虽然结合以上实施例揭露了本发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熟悉此技术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附上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说明书CN102462373A1/3页10图1图2A图2B说明书附图CN102462373A102/3页11图2C图3A说明书附图CN102462373A113/3页12图3B说明书附图CN102462373A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家具;家庭用的物品或设备;咖啡磨;香料磨;一般吸尘器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