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活动人工颈椎间盘.pdf

上传人:龙脉 文档编号:8444815 上传时间:2020-07-0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665.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864287.1

申请日:

20160929

公开号:

CN106333770A

公开日:

20170118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F2/44

主分类号:

A61F2/44

申请人:

万邦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赵守明

地址:

317500 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城东街道百丈路西侧(温岭市惠创轴承有限公司内)

优先权:

CN201610864287A

专利代理机构:

温州市品创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程春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活动的人工颈椎间盘,包括:上终板、凹形衬垫、下终板。上终板的上端面设计有上定位梁和上摩擦齿,上终板上端面可以涂层,上终板的下端面是圆柱形内腔,圆柱形内腔顶面是呈凸形的球面设计,圆柱形内腔表面光滑,腔壁开有有一个或数个孔;凹形衬垫呈扁平的圆柱状,凹形衬垫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均是设计成凹形球面,这种凹形设计能分散外力作用;下终板的上端面设计有圆弧形的凸筋,凸筋的作用是限定凹形衬垫活动的范围,凸筋弧圈内底面是呈凸形的球面设计,凸筋上开有一个或数个槽口。下终版的下端面设计有定位梁和摩擦齿,下终板上端面可以涂层。

权利要求书

1.可活动的人工颈椎间盘,它包括上终板(1),凹形衬垫(2),下终板(3)。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活动的人工颈椎间盘,其特征在于:上终板上(1)有上定位梁(1a)、上摩擦齿(1b)。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活动的人工颈椎间盘,其特征在于:上终板上(1)下端面设有圆柱形内腔(1c),圆柱形内腔(1c)顶面为凸形球面。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活动的人工颈椎间盘,其特征在于:在圆柱形内腔(1c)壁上可以开一个或数个孔(1d),孔(1d)的横截面可以呈圆形或其它几何形状。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活动的人工颈椎间盘,其特征在于:凹形衬垫(2)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均是呈凹形球面设计。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活动的人工颈椎间盘,其特征在于凹形衬垫(2)的表面粗糙度数值小于或等于0.1。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活动的人工颈椎间盘,其特征在于:上终板(1)与凹形衬垫(2)配合面是上凸下凹的球面形配合。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活动的人工颈椎间盘,其特征在于:凹形衬垫(2)与下终板(3)配合是上凹下凸的球面形配合。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活动的人工颈椎间盘,其特征在于:下终板(3)的下端面有下定位梁(3a)、下摩擦齿(3b),上端面有圆弧形凸筋(3c)。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活动的人工颈椎间盘,其特征在于:在凸筋(3c)上可以开有一个或数个槽口(3d),凸筋(3c)弧圈内底面为凸形球面。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工颈椎间盘,特别是一种可活动的人工颈椎间盘。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中使用的人工颈椎间盘多数都是活动的方向受限,这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也有少数的人工颈椎间盘在自由度方面考虑了设计,但这些结构忽视椎间盘在人体的最基本的生理结构和生理作用,如专利CN 101961270 A、CN 105708584 A等已经公开的人工椎间盘,这些把与上终板和下终板配合的中间部件之表面形状设计成凸面形状,当人体活动时,中间部件承受的力无论是来自上终板还是下终板,均是向中间部件的中心方向集中,这与人体椎间盘的生理作用完全相反,人体椎间盘实为是在两椎体之间的一种结构,它是起到当自身受到来自椎体的外力后能将外力分散和消除的作用,而这些把中间部件外表面设计成凸面型状,这使得中间部件把受到的外向中心部位集中的结构形式,在临床应用时,中间部件可能会因长期的应力作用而变形或破裂,这给患者在活动时带来极大的不舒适感和安全隐患,并使整个产品的使用风险加大。

技术方案

本发明之目的正是克服了以上缺点与不足,而设计一种既解决了活动范围的增大又解决了应力问题结构的一种可活动人工颈椎间盘,并且是具有结构简单、在手术过程中使用方便、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人体的一种可活动人工颈椎间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它由上终板、凹形衬垫、下终板组成。上终板的上端面设计有定位梁,定位梁的作用是防止上终板与接触上段椎体后发生相对位移,上终板的上端面和定位梁上表面均设计有钉齿状结构的摩擦齿,这些摩擦齿是为了增加上终板与其配合的上节段颈椎配合的摩擦力,上终板上端面可以涂层,涂层的目的是在上端面涂上与人体骨生长相容性好的材料;上终板的下端面是圆柱形内腔,圆柱形内腔顶面是呈凸形的球面设计,圆柱形内腔表面光滑,这是为了与凹形衬垫的上端面配合;凹形衬垫呈扁平的圆柱状,凹形衬垫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均是设计成向凹的球面型,凹形衬垫外表面光滑,这种凹形设计能分散外力作用;下终板的上端面设计有圆弧形的凸筋,凸筋的作用是限定凹形衬垫活动的范围,凸筋弧圈内底面是呈凸形的球面设计,凸筋的弧圈内表面光滑,这是为了与凹形衬垫的下端面配合。下终版的下端面设计有定位梁,定位梁的作用是防止下终板与接触下段椎体后发生相对位移,下终板的上端面和定位梁上表面均设计有钉齿状结构的摩擦齿,这些摩擦齿是为了增加摩擦力,下终板上端面可以涂层,涂层的目的是在下端面涂上与人体骨生长相容性好的材料。

使用时,凹形衬垫上部置入上终板的下端面上的圆柱形腔内,使圆柱形腔顶面与凹形衬垫的上端面形成上下光滑的凸凹球面互补配合,根据力学原理,这能使得上段椎体传到上终板的外力在到达凹形衬垫上表面时,经过这上凸下凹的球面配合结构,使外力自然地向四周分散,起到分散与缓解外力的作用,同时由于配合部位是光滑的凸凹球面设计,使得上终板与凹形衬垫的相对位移可以在上下、前后、左右等6个方向完成;凹形衬垫的下端面与下终板的圆弧形凸筋的内底面接触,形成上下光滑的凹凸球面配合,根据力学原理,使得下下段椎体传到下终板的外力在到达凹形衬垫下表面时,经过这下凸上凹的球面配合结构,使外力自然地向四周分散,起到分散与缓解外力的作用,同时由于配合部位是光滑的凹凸球面设计,使得下终板与凹形衬垫的相对位移可以在上下、前后、左右等6个方向完成。显而易见,本发明独特的设计解决了应力的问题,又能使患者颈部向上下、前后、左右等6个方向的活动,同时还适应人体的生理解剖结构,选用不同大小尺寸,供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三维结构图,图中:上终板(1)、上定位梁(1a)、上摩擦齿(1b)、圆柱形内腔(1c)、孔(1d),凹形衬垫(2),下终板(3)、下定位梁(3a)、下摩擦齿(3b)、凸筋(3c)、圆柱形内腔(3d)。

图2是本发明的装配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中优选实施例的上终板(1)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中优选实施例的上终板(1)仰视图

图5是本发明中优选实施例的凹形衬垫(2)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中优选实施例的下终板(3)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中优选实施例的下终板(3)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案

参见图1,上终板(1)上的上端面有上定位梁(1a),上定位梁(1a)的作用是防止上终板与人体的椎体接触后的相对位移,上终板(1)的上端面和上定位梁(1a)上表面均设计有钉齿状结构的上摩擦齿(1b),这些上摩擦齿(1b)是为了增加上终板(1)与人体脊椎上节段的摩擦力,上终板(1)的下端面是圆柱形内腔(1c),圆柱形内腔(1c)表面光滑,圆柱形内腔(1c)顶面是呈凸形的球面设计,这是为了与凹形衬垫(2)的上端面配合,圆柱形内腔(1c)壁上开有一个或数个孔(1d),孔(1d)的横截面可以呈圆形或其它几何形状,这些孔(1d)与下终板(3)上的槽口(3d)可形成内外连通的通道,使能起润滑作用的体液进出,上终板(1)上端面可以涂层,涂层的目的是在上端面涂上与人体骨生长相容性好的材料。凹形衬垫(2)呈扁平的圆柱状,凹形衬垫(2)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均是设计成光滑的凹形球面。下终板(3)上端面设计有圆弧形的凸筋(3c),凸筋(3c)的作用是限定凹形衬垫(2)在一定的范围内移动,凸筋(3c)圈内底面是呈凸形的球面设计,凸筋(3c)的弧圈内表面光滑,凸筋(3c)上开有一个或数个槽口(3d),槽口(3d)的作用是使人体的体液能进入到圆弧形的凸筋(3c)的圆圈内,可以起到润滑作用,下终板(3)的下端面设计有下定位梁(3a),下终板(3)的下端面和下定位梁(3a)表面均设计有钉齿状结构的下摩擦齿(3b),这些下摩擦齿(3b)是为了增加摩擦力,下终板(3)下端面可以涂层,涂层的目的是在下端面涂上与人体骨生长相容性好的材料。

使用时,凹形衬垫(2)上部置入上终板(1)的下端面的圆柱形内腔(1c)内,上终板(1)的圆柱形内腔(1c)顶面与凹形衬垫(2)的上端面与接触,形成上下光滑的凸凹球面互补配合,根据力学原理,力从人体上节端椎体传到上终板(1)的外力在到达凹形衬垫(2)上表面时,经过这上凸下凹的球面配合结构,使外力自然地向四周分散,起到分散与缓解外力的作用,同时由于配合部位是光滑的凸凹球面设计,使得上终板(1)与凹形衬垫(2)的相对位移可以在上下、前后、左右等6个方向完成;凹形衬垫(2)的下端面置入下终板(3)的上端面的圆弧形凸筋(3c)弧圈内,使凹形衬垫(2)的下端面与圆弧形的凸筋(3c)内底面形成上下光滑的凹凸球面互补配合,根据力学原理,使得下节段椎体传到下终板(3)的外力在到达凹形衬垫(2)下表面时,经过这下凸上凹的球面配合结构,使外力自然地向四周分散,同时由于配合部位是光滑的凹凸球面设计,使得下终板(3)与凹形衬垫(2)的相对位移可以在上下、前后、左右等6个方向完成。上终板(1)上的孔(1d)与下终板上的槽口(3d)形成通道,通道的作用是使人体的体液能进入到圆弧形的凸筋(3c)的弧圈内和圆柱形内腔(1c)内,可以起到润滑作用,减少配合面的摩擦,从而减少配合面的磨损。显而易见,本发明独特的设计既解决了应力的问题,又能使患者颈部能向上下、前后、左右等6个方向的活动,同时还适应人体的生理解剖结构,选用不同大小尺寸,供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使用。

可活动人工颈椎间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可活动人工颈椎间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可活动人工颈椎间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活动人工颈椎间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活动人工颈椎间盘.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864287.1 (22)申请日 2016.09.29 (71)申请人 万邦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317500 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城东街 道百丈路西侧 (温岭市惠创轴承有限 公司内) (72)发明人 赵守明 (74)专利代理机构 温州市品创专利商标代理事 务所(普通合伙) 33247 代理人 程春生 (51)Int.Cl. A61F 2/44(2006.01) (54)发明名称 可活动人工颈椎间盘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活动的人工颈椎间盘, 包 括: 上终。

2、板、 凹形衬垫、 下终板。 上终板的上端面 设计有上定位梁和上摩擦齿, 上终板上端面可以 涂层, 上终板的下端面是圆柱形内腔, 圆柱形内 腔顶面是呈凸形的球面设计, 圆柱形内腔表面光 滑, 腔壁开有有一个或数个孔; 凹形衬垫呈扁平 的圆柱状, 凹形衬垫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均是设计 成凹形球面, 这种凹形设计能分散外力作用; 下 终板的上端面设计有圆弧形的凸筋, 凸筋的作用 是限定凹形衬垫活动的范围, 凸筋弧圈内底面是 呈凸形的球面设计, 凸筋上开有一个或数个槽 口。 下终版的下端面设计有定位梁和摩擦齿, 下 终板上端面可以涂层。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CN 106333770 A 。

3、2017.01.18 CN 106333770 A 1.可活动的人工颈椎间盘, 它包括上终板(1), 凹形衬垫(2), 下终板(3)。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活动的人工颈椎间盘, 其特征在于: 上终板上(1)有上定位 梁(1a)、 上摩擦齿(1b)。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活动的人工颈椎间盘, 其特征在于: 上终板上(1)下端面设 有圆柱形内腔(1c), 圆柱形内腔(1c)顶面为凸形球面。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活动的人工颈椎间盘, 其特征在于: 在圆柱形内腔(1c)壁上 可以开一个或数个孔(1d), 孔(1d)的横截面可以呈圆形或其它几何形状。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活动的人。

4、工颈椎间盘, 其特征在于: 凹形衬垫(2)的上端面 和下端面均是呈凹形球面设计。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活动的人工颈椎间盘, 其特征在于凹形衬垫(2)的表面粗糙 度数值小于或等于0.1。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活动的人工颈椎间盘, 其特征在于: 上终板(1)与凹形衬垫 (2)配合面是上凸下凹的球面形配合。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活动的人工颈椎间盘, 其特征在于: 凹形衬垫(2)与下终板 (3)配合是上凹下凸的球面形配合。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活动的人工颈椎间盘, 其特征在于: 下终板(3)的下端面有 下定位梁(3a)、 下摩擦齿(3b), 上端面有圆弧形凸筋(3c)。 10.。

5、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活动的人工颈椎间盘, 其特征在于: 在凸筋(3c)上可以开 有一个或数个槽口(3d), 凸筋(3c)弧圈内底面为凸形球面。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6333770 A 2 可活动人工颈椎间盘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工颈椎间盘, 特别是一种可活动的人工颈椎间盘。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临床中使用的人工颈椎间盘多数都是活动的方向受限, 这给患者日常生活带 来不便, 也有少数的人工颈椎间盘在自由度方面考虑了设计, 但这些结构忽视椎间盘在人 体的最基本的生理结构和生理作用, 如专利CN 101961270 A、 CN 105708584 A等。

6、已经公开 的人工椎间盘, 这些把与上终板和下终板配合的中间部件之表面形状设计成凸面形状, 当 人体活动时, 中间部件承受的力无论是来自上终板还是下终板, 均是向中间部件的中心方 向集中, 这与人体椎间盘的生理作用完全相反, 人体椎间盘实为是在两椎体之间的一种结 构, 它是起到当自身受到来自椎体的外力后能将外力分散和消除的作用, 而这些把中间部 件外表面设计成凸面型状, 这使得中间部件把受到的外向中心部位集中的结构形式, 在临 床应用时, 中间部件可能会因长期的应力作用而变形或破裂, 这给患者在活动时带来极大 的不舒适感和安全隐患, 并使整个产品的使用风险加大。 0003 技术方案 0004 本。

7、发明之目的正是克服了以上缺点与不足, 而设计一种既解决了活动范围的增大 又解决了应力问题结构的一种可活动人工颈椎间盘, 并且是具有结构简单、 在手术过程中 使用方便、 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人体的一种可活动人工颈椎间盘。 0005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它由上终板、 凹形衬垫、 下终板组成。 上终板的 上端面设计有定位梁, 定位梁的作用是防止上终板与接触上段椎体后发生相对位移, 上终 板的上端面和定位梁上表面均设计有钉齿状结构的摩擦齿, 这些摩擦齿是为了增加上终板 与其配合的上节段颈椎配合的摩擦力, 上终板上端面可以涂层, 涂层的目的是在上端面涂 上与人体骨生长相容性好的材料; 上终板的下。

8、端面是圆柱形内腔, 圆柱形内腔顶面是呈凸 形的球面设计, 圆柱形内腔表面光滑, 这是为了与凹形衬垫的上端面配合; 凹形衬垫呈扁平 的圆柱状, 凹形衬垫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均是设计成向凹的球面型, 凹形衬垫外表面光滑, 这 种凹形设计能分散外力作用; 下终板的上端面设计有圆弧形的凸筋, 凸筋的作用是限定凹 形衬垫活动的范围, 凸筋弧圈内底面是呈凸形的球面设计, 凸筋的弧圈内表面光滑, 这是为 了与凹形衬垫的下端面配合。 下终版的下端面设计有定位梁, 定位梁的作用是防止下终板 与接触下段椎体后发生相对位移, 下终板的上端面和定位梁上表面均设计有钉齿状结构的 摩擦齿, 这些摩擦齿是为了增加摩擦力, 下终。

9、板上端面可以涂层, 涂层的目的是在下端面涂 上与人体骨生长相容性好的材料。 0006 使用时, 凹形衬垫上部置入上终板的下端面上的圆柱形腔内, 使圆柱形腔顶面与 凹形衬垫的上端面形成上下光滑的凸凹球面互补配合, 根据力学原理, 这能使得上段椎体 传到上终板的外力在到达凹形衬垫上表面时, 经过这上凸下凹的球面配合结构, 使外力自 然地向四周分散, 起到分散与缓解外力的作用, 同时由于配合部位是光滑的凸凹球面设计, 使得上终板与凹形衬垫的相对位移可以在上下、 前后、 左右等6个方向完成; 凹形衬垫的下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106333770 A 3 端面与下终板的圆弧形凸筋的内底面接。

10、触, 形成上下光滑的凹凸球面配合, 根据力学原理, 使得下下段椎体传到下终板的外力在到达凹形衬垫下表面时, 经过这下凸上凹的球面配合 结构, 使外力自然地向四周分散, 起到分散与缓解外力的作用, 同时由于配合部位是光滑的 凹凸球面设计, 使得下终板与凹形衬垫的相对位移可以在上下、 前后、 左右等6个方向完成。 显而易见, 本发明独特的设计解决了应力的问题, 又能使患者颈部向上下、 前后、 左右等6个 方向的活动, 同时还适应人体的生理解剖结构, 选用不同大小尺寸, 供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使 用。 附图说明 0007 图1是本发明的三维结构图, 图中: 上终板(1)、 上定位梁(1a)、 上摩擦齿(。

11、1b)、 圆柱 形内腔(1c)、 孔(1d), 凹形衬垫(2), 下终板(3)、 下定位梁(3a)、 下摩擦齿(3b)、 凸筋(3c)、 圆 柱形内腔(3d)。 0008 图2是本发明的装配剖面图 0009 图3是本发明中优选实施例的上终板(1)俯视图 0010 图4是本发明中优选实施例的上终板(1)仰视图 0011 图5是本发明中优选实施例的凹形衬垫(2)剖面图 0012 图6是本发明中优选实施例的下终板(3)俯视图 0013 图7是本发明中优选实施例的下终板(3)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案 0014 参见图1, 上终板(1)上的上端面有上定位梁(1a), 上定位梁(1a)的作用是防止上 终板与人。

12、体的椎体接触后的相对位移, 上终板(1)的上端面和上定位梁(1a)上表面均设计 有钉齿状结构的上摩擦齿(1b), 这些上摩擦齿(1b)是为了增加上终板(1)与人体脊椎上节 段的摩擦力, 上终板(1)的下端面是圆柱形内腔(1c), 圆柱形内腔(1c)表面光滑, 圆柱形内 腔(1c)顶面是呈凸形的球面设计, 这是为了与凹形衬垫(2)的上端面配合, 圆柱形内腔(1c) 壁上开有一个或数个孔(1d), 孔(1d)的横截面可以呈圆形或其它几何形状, 这些孔(1d)与 下终板(3)上的槽口(3d)可形成内外连通的通道, 使能起润滑作用的体液进出, 上终板(1) 上端面可以涂层, 涂层的目的是在上端面涂上与。

13、人体骨生长相容性好的材料。 凹形衬垫(2) 呈扁平的圆柱状, 凹形衬垫(2)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均是设计成光滑的凹形球面。 下终板(3) 上端面设计有圆弧形的凸筋(3c), 凸筋(3c)的作用是限定凹形衬垫(2)在一定的范围内移 动, 凸筋(3c)圈内底面是呈凸形的球面设计, 凸筋(3c)的弧圈内表面光滑, 凸筋(3c)上开有 一个或数个槽口(3d), 槽口(3d)的作用是使人体的体液能进入到圆弧形的凸筋(3c)的圆圈 内, 可以起到润滑作用, 下终板(3)的下端面设计有下定位梁(3a), 下终板(3)的下端面和下 定位梁(3a)表面均设计有钉齿状结构的下摩擦齿(3b), 这些下摩擦齿(3b)是为。

14、了增加摩擦 力, 下终板(3)下端面可以涂层, 涂层的目的是在下端面涂上与人体骨生长相容性好的材 料。 0015 使用时, 凹形衬垫(2)上部置入上终板(1)的下端面的圆柱形内腔(1c)内, 上终板 (1)的圆柱形内腔(1c)顶面与凹形衬垫(2)的上端面与接触, 形成上下光滑的凸凹球面互补 配合, 根据力学原理, 力从人体上节端椎体传到上终板(1)的外力在到达凹形衬垫(2)上表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106333770 A 4 面时, 经过这上凸下凹的球面配合结构, 使外力自然地向四周分散, 起到分散与缓解外力的 作用, 同时由于配合部位是光滑的凸凹球面设计, 使得上终板(1)与凹。

15、形衬垫(2)的相对位 移可以在上下、 前后、 左右等6个方向完成; 凹形衬垫(2)的下端面置入下终板(3)的上端面 的圆弧形凸筋(3c)弧圈内, 使凹形衬垫(2)的下端面与圆弧形的凸筋(3c)内底面形成上下 光滑的凹凸球面互补配合, 根据力学原理, 使得下节段椎体传到下终板(3)的外力在到达凹 形衬垫(2)下表面时, 经过这下凸上凹的球面配合结构, 使外力自然地向四周分散, 同时由 于配合部位是光滑的凹凸球面设计, 使得下终板(3)与凹形衬垫(2)的相对位移可以在上 下、 前后、 左右等6个方向完成。 上终板(1)上的孔(1d)与下终板上的槽口(3d)形成通道, 通 道的作用是使人体的体液能进入到圆弧形的凸筋(3c)的弧圈内和圆柱形内腔(1c)内, 可以 起到润滑作用, 减少配合面的摩擦, 从而减少配合面的磨损。 显而易见, 本发明独特的设计 既解决了应力的问题, 又能使患者颈部能向上下、 前后、 左右等6个方向的活动, 同时还适应 人体的生理解剖结构, 选用不同大小尺寸, 供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使用。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106333770 A 5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 1/2 页 6 CN 106333770 A 6 图6 图7 说 明 书 附 图 2/2 页 7 CN 106333770 A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