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食品和保健食品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糖代谢调节作用的片剂,可有效调控糖尿病血糖和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背景技术
据统计,2014年全球糖尿病患者高达3.87亿人,死亡490万人,国际糖尿病联盟(IDF)预计到2035年糖尿病患者达到5.92亿,增长55%[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我国糖尿病患者近10年呈井喷态势,2014年高达1.14亿,IDF预计到2035年增加至1.43亿,中国已经成为了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70%的胰岛细胞为β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起调节血糖的作用,若β细胞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从而引发糖尿病。因此,促β细胞再生、改善胰岛细胞功能,正成为防治糖尿病的研究热门。
目前研究糖尿病的动物模型主要有4类,分别为:诱导型动物模型、自发性遗传动物模型、胰腺部分切除动物模型和转基因动物模型。使用较多的是诱导型动物模型,但存在着以下不足:(1)诱导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处理多样,缺乏统一的操作规范;(2)衡量模型成功与否的标准参差不齐,造成了施加因素影响模型质量;(3)动物模型的病理生理改变与糖尿病临床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仍有差距,动物模型的理论不能完全应用于临床患者。
斑马鱼是一种常见的热带鱼,由于饲育容易、胚胎透明、体外受精、突变种多、遗传学工具成熟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已成为新药研发的新兴模式动物。由于斑马鱼基因与人类基因的相似度达到87%,这意味着在其身上做药物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在多数情况下也适用于人体[2-10]。研究表明,斑马鱼具有斑马鱼胰腺与人类胰腺的同源性很高,并且胰腺的结构和成分与人类相似,血糖调控机制与哺乳动物高度一致,构建的斑马鱼糖尿病模型成功评价了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磺脲类等降糖药物,结果与临床相符[11-14]。
本发明申请人使用斑马鱼糖尿病模型进行降糖效果和促β细胞再生作用评价,观察直观,分析简便,结果客观可靠。
目前市售的降糖中成药或专利中,均存在成分复杂,长期服用存在安全风险,降糖作用机制不清,降糖效果不确切等缺陷。例如降糖通脉片,主要成分为:太子参、黄芪、黄精、天冬、麦冬、玄参、天花粉、苍术、知母、葛根、黄连、丹参、益母草、赤芍、水蛭、川牛膝、鸡血藤、威灵仙、荔枝核、地龙、川芎,功能主治: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用于气阴不足,瘀血阻络所致消渴,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以及II型糖尿病见上述证候者。又如参芪降糖片,主要成分为:人参(茎叶)皂苷、五味子、黄芪、山药、地黄、覆盆子、麦冬、茯苓、天花粉、泽泻、枸杞子,功能主治:益气养阴,滋脾补肾,主治消渴症,用于Ⅱ型糖尿病。专利文献方面,例如公开号为CN101336974B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综合调整机体代谢机能的降糖调脂中药及其制备方法,该中药是由黄芪、绞股蓝、葛根、桑叶、葫芦巴、黄连、肉桂按比例制成的药剂。又如公开号为CN102861263B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纯中药降糖制剂,该中药是由黄芪、黄精、苦瓜、葛根、玉竹、地骨皮、茯苓、仙鹤草、山药、牡蛎、淫羊藿、菊花、桑叶、薏苡仁。上述现有的降糖产品或专利文献报道的降糖组合物,其药理作用机制都不是从激活“惰性”胰岛素、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出发来考虑的。
综上,如何提供一种能有效调控糖尿病人群的血糖,并有效改善糖尿病人群的胰岛β细胞功能的含纯天然植物的糖代谢调节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纯天然植物的糖代谢调节片其制备方法,不仅可以降低血糖,无副作用,能有效激活“惰性”胰岛素,并保护胰岛细胞,而且药性平和,易于吸收,是治疗糖尿病的纯中药降糖制剂,解决了上述现有技术中所提到相关缺陷。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含纯天然植物的糖代谢调节片,由含有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组成,以1000重量份的调节片计,所含的原料各组分及其含量为:肉桂10-800份、山药5-280份、黄精5-240份。
优选的,所述的原料以提取的方式制成浸膏粉。
更优选的,所述的原料浸膏粉通过如下方法制得:取适量的肉桂或山药或黄精,加水提取N次,合并每次提取的提取液,滤过,减压浓缩,喷雾干燥,即得。
更优选的,所述的浸膏粉提取工艺中,提取的次数N≥2,提取时间为1~4小时。
优选的,所述的辅料包括稀释剂和润滑剂,其中稀释剂为微晶纤维素、淀粉、糊精、可压性淀粉、硫酸钙、磷酸氢钙、药用碳酸钙、甘露醇中的一种或几种;润滑剂为硬脂酸镁、微粉硅胶、滑石粉和二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几种。
更优选的,所述的辅料中由稀释剂和润滑剂组成,其中稀释剂为微晶纤维素,润滑剂为硬脂酸镁。
优选的,由含有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组成,以1000重量份的调节片计,所含的原料各组分及其含量为:肉桂10-800份、山药5-280份、黄精5-240份、微晶纤维素20-975份、硬脂酸镁5-20份。
一种制备如前所述的含纯天然植物的糖代谢调节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取适量肉桂,加水提取2次,每次1~4小时,第一次加水提取所加的溶剂量是药材重量的6~30倍的量,第二次加的溶剂是药材重量的5~25倍;合并提取液,滤过,减压浓缩,喷雾干燥,得肉桂浸膏粉;
2)取适量山药,加水提取2次,每次1~4小时,第一次加水溶液提取所加的溶剂量是药材重量的6~30倍的量,第二次加的溶剂是药材重量的6~25倍,合并提取液,滤过,减压浓缩,喷雾干燥,得山药浸膏粉;
3)取适量黄精,加水提取2次,每次1~4小时,第一次加水提取所加的水量是药材重量的6~20倍的水量,第二次加的水量是药材重量的5~15倍,合并提取液,滤过,减压浓缩,喷雾干燥,得黄精浸膏粉;
4)分别取处方量的步骤1)、2)和3)制得的肉桂浸膏粉、山药浸膏粉和黄精浸膏粉,加入辅料,混合,过筛,直接压片,即得。
本发明的处方原理和优点如下:
1、处方中肉桂、山药和黄精均为收录于2015版《中国药典》的药食两用植物,容易获得,并且无任何毒性,三味中药在2015版《中国药典》中的功能与主治具体如下:
肉桂:补火助PFK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用于阳瘘宫冷,腰滕冷痛,肾虛作喘,虛阳上浮,眩晕目赤,心窺冷痛,虚寒吐泻,寒痛腹痛,痛经经闭。
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黄精: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用于脾胃气虚,体倦乏力,胃阴不足,口干食少,肺虚燥咳,劳嗽咳血,精血不足,腰膝酸软,须发早白,内热消渴。
2、肉桂、山药和黄精这三味中药分别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具有不同类别的主治功能,目前市售的降糖产品中均为包含三味中药联用。本发明经探索性试验发现,将肉桂、山药和黄精三味中药共同联用,君、臣、佐药性分工明确,能够协同增效,激活“惰性”胰岛素,对胰岛β细胞再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故能有显著的降糖功效。
3、本发明的纯天然植物糖代谢调节片,是一种口服普通片剂,将本发明的处方制成这一剂型,基于如下考虑:①剂量准确;②质量稳定;③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④服用、携带、贮藏方便,口感良好,病人服用依从性好;⑤吸收迅速,快速起效。
总之,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纯天然植物糖代谢调节片,主要由药食两用植物组成,处方设计科学合理,不存在配伍禁忌,有效成分联用能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为口服片剂,服用方便,利于吸收,起效快速,能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并促进胰岛β细胞再生,起到标本兼治效果,是一款可药可食的多选择性产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5这五种糖代谢调节片的降糖作用功效。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5这五种糖代谢调节片的促胰岛β细胞再生作用功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描述,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凡是不背离本发明构思的改变或等同替代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
配方1:以1000份计,
肉桂浸膏粉10份 山药浸膏粉5份
黄精浸膏粉5份 微晶纤维素975份
硬脂酸镁5份
制备工艺:取处方量的上述原料和辅料,混合,过筛,直接压片,即得。片重为0.5g。
实施例2:
配方2:以1000份计,
肉桂浸膏粉110份 山药浸膏粉70份
黄精浸膏粉60份 微晶纤维素750份
硬脂酸镁10份
制备工艺:取处方量的上述原料和辅料,混合,过筛,直接压片,即得。片重为0.5g。
实施例3:
配方3:以1000份计,
肉桂浸膏粉220份 山药浸膏粉140份
黄精浸膏粉120份 微晶纤维素510份
硬脂酸镁10份
制备工艺:取处方量的上述原料和辅料,混合,过筛,直接压片,即得。片重为0.5g。
实施例4:
配方4:以1000份计,
肉桂浸膏粉330份 山药浸膏粉210份
黄精浸膏粉180份 微晶纤维素260份
硬脂酸镁20份
制备工艺:取处方量的上述原料和辅料,混合,过筛,直接压片,即得。片重为0.5g。
实施例5:
配方5:以1000份计,
肉桂浸膏粉720份 山药浸膏粉60份
黄精浸膏粉60份 微晶纤维素150份
硬脂酸镁10份
制备工艺:取处方量的上述原料和辅料,混合,过筛,直接压片,即得。片重为0.5g。
实施例6:本发明糖代谢调节片的降糖作用评价实验
1、实验动物
野生型AB系斑马鱼,在28℃条件下用养鱼用水培养(养鱼)用水水质:每1L反渗透水中加入200mg速溶海盐,电导率为480~510μS/cm;pH为6.9~7.2;硬度为53.7~71.6mg/L CaCO3)。取4~5对斑马鱼亲本交配,按照Westerfield[15]的方法孵化胚胎。将处于最佳处理阶段的斑马鱼置于解剖显微镜下观察,挑取发育正常的斑马鱼移入6孔微孔板中。实验完成后,用三卡因甲磺酸对的斑马鱼进行过度暴露处理,从而将斑马鱼麻醉处死。麻醉处死的操作步骤符合美国兽医协会(AVMA)对动物麻醉处死的规范要求。
2、受试药:
按实施例1~5的方法制备获得的5种糖代谢调节片,依次标记为配方1、配方2、配方3、配方4、配方5。
3、实验仪器与试剂
盐酸二甲双胍(阿拉丁,1127991);四氧嘧啶(Sigma公司,05760);葡萄糖(江西红星药业有限公司,S120720);血糖仪(Accu-Che,Performa,罗氏)。
4、实验方法
随机选取野生型AB系斑马鱼于6孔板中,每孔30尾,用四氧嘧啶与葡萄糖联合处理建立斑马鱼高血糖模型;分别水溶给予配方1、配方2、配方3、配方4和配方5,浓度均为100μg/mL,每孔3mL药液,阳性对照组水溶给予二甲双胍10μg/mL浓度,同时设置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实验结束后收集斑马鱼,使用血糖仪进行葡萄糖含量测定(S),统计学处理结果用mean±SE表示,调节片降糖作用计算公式如下:降糖作用(%)=[(S模型对照组-S供试品组)÷(S模型对照组-S正常对照组)]×100%;用方差分析和Dunnett’s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明具有显著性差异,提供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图谱。
5、实验结果
模型对照组斑马鱼葡萄糖值(3.76nmol/fish)是正常对照组的(1.1n mol/fish)3.4倍,两者比较p<0.001,显示斑马鱼高血糖模型建立成功;二甲双胍10μg/mL降糖率为19.5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显示二甲双胍有降糖作用。
本发明的实施例1~5这五种糖代谢调节片,其降糖率分别22.56%、30.73%、45.86%、39.85%和36.09%,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1&p<0.001&p<0.001&p<0.001,显示5种糖代谢调节片均有明显的降糖作用,降糖作用从高到低分别为:配方3>配方4>配方5>配方2>配方1,结果表明:配方3为最优配方。
详见表1和图1。
表1.糖代谢调节片5种配方降糖功效评价结果(n=5)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p<0.01,***p<0.001
实施例7:本发明糖代谢调节片的促胰岛β细胞再生作用评价实验
1、实验动物
转基因胰岛β细胞荧光斑马鱼,在28℃条件下用养鱼用水培养(养鱼)用水水质:每1L反渗透水中加入200mg速溶海盐,电导率为480~510μS/cm;pH为6.9~7.2;硬度为53.7~71.6mg/L CaCO3)。取4~5对斑马鱼亲本交配,按照Westerfield[15]的方法孵化胚胎。将处于最佳处理阶段的斑马鱼置于解剖显微镜下观察,挑取发育正常的斑马鱼移入6孔微孔板中。实验完成后,用三卡因甲磺酸对的斑马鱼进行过度暴露处理,从而将斑马鱼麻醉处死。麻醉处死的操作步骤符合美国兽医协会(AVMA)对动物麻醉处死的规范要求。
2、受试药:
按实施例1~5的方法制备获得的5种糖代谢调节片,依次标记为配方1、配方2、配方3、配方4、配方5。
3、实验仪器与试剂
盐酸二甲双胍(阿拉丁,1127991);四氧嘧啶(Sigma公司,05760);葡萄糖(江西红星药业有限公司,S120720);6孔板(Nest Biotech,中国上海);荧光立体显微镜(SMZ645,Nikon,日本);解剖显微镜(SZX7,OLYMPUS,日本);电动聚焦连续变倍荧光显微镜(AZ100,Nikon,日本)。
4、实验方法
随机选取转基因胰岛β细胞荧光斑马鱼于六孔板中,每孔30尾,用四氧嘧啶与葡萄糖联合处理建立斑马鱼高血糖模型。分别水溶给予配方1、配方2、配方3、配方4和配方5,浓度均为100μg/mL,每孔3mL药液,同时设置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28℃培养箱孵育24小时后,每组随机取10尾斑马鱼在显微镜下观察、拍照并保存图片;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图像分析,计算斑马鱼胰岛β细胞荧光强度(S),进行定量分析,统计学处理结果用X±SE表示;调节片促胰岛β细胞再生作用计算公式如下:β细胞再生率(%)=(1-S供试品组÷S模型对照组)×100%;用方差分析和Dunnett’s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明具有显著性差异。
5、实验结果
模型对照组的荧光强度(98264)与正常对照组(169919)比较p<0.001,显示斑马鱼胰岛β细胞损伤模型建立成功。糖代谢调节片5种配方降糖率分别40.18%、56.51%、91.52%、76.08%和60.09%,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1&p<0.001&p<0.001&p<0.001,显示5种糖代谢调节片均有明显的促胰岛β细胞再生功效,功效从高到低分别为配方3>配方4>配方5>配方2>配方1,结果提示配方3为最优配方。
详见表2和图2。
表2.糖代谢调节片5种配方促胰岛β细胞再生作用评价结果(n=10)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1,***p<0.001
附:参考文献
[1]IDF.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Retrieved 29November 2014.
[2]McGrath P,Li CQ.Zebrafish:a predictive model for assessing drug-induced toxicity[J].Drug Discov Today,2008,13:394-401.
[3]He J H,Guo S Y,Zhu F,et al.A zebrafish phenotypic assay for assessing drug-induced hepatotoxicity[J].J Pharmacol Toxicol Methods,2013,67:25-32.
[4]Yang R,Lao QC,Yu HP,et al.Tween-80and Impurity Induce Anaphylactoid Reaction in Zebrafish[J].J Appl Toxicol,2015,35:295-301.
[5]Xu M,Lao QC,Zhao P,et al.6′-O-Caffeoylarbutin inhibits melanogenesis in zebrafish[J].Nat Prod Res,2014,28:932-934.
[6]Zhou J,Guo S Y,Zhang Y,et al.Human prokinetic drugs promote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in zebrafish[J].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14,26:589-595.
[7]Zhu J J,Xu Y Q,He J H,et al.Human cardiotoxic drugs delivered by soaking and microinjection induce cardiovascular toxicity in zebrafish[J].J Appl Toxicol,2014,34:139-148.
[8]Zhou J,Xu YQ,Guo SY,Li CQ.Rapid analysis of hypolipidemic drugs in a live zebrafish assay.J Pharmacol Toxicol Methods,2015,72:47-52.
[9]Li JL,Zhou J,Chen ZH,et al.Bioactive C 21Steroidal Glycosides from the Roots of Cynanchum otophyllum That Suppress the Seizure-like Locomotor Activity of Zebrafish Caused by Pentylenetetrazole.J Nat Prod.2015,24;78(7):1548-1555.
[10]Xu H,Dong X,Zhang Z,et al.Assessment of immunotoxicity of dibutyl phthalate using live zebrafish embryos.Fish&Shellfish Immunology,2015,45:286-292.
[11]Pisharath H,Rhee JM,Swanson MA,et al.Targeted ablation of beta cells in the embryonic zebrafish pancreas using E.coli nitroreductase.Mech Dev.2007,124:218-29
[12]Elo B,Villano CM,Govorko D,White LA.Larval zebrafish as a model for glucose metabolism:expression of 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 as a marker for exposure to anti-diabetic compounds.J Mol Endocrinol.2007,38:433-40.
[13]Jurczyk A1,Roy N,Bajwa R,et al.Dynamic glucoregulation and mammalian-like responses to metabolic and developmental disruption in zebrafish.Gen Comp Endocrinol.2011,15;170:334-45.
[14]Gut P,Baeza-Raja B,Andersson O,Hasenkamp L,et al.Whole-organism screening for gluconeogenesis identifies activators of fasting metabolism.Nat Chem Biol.2013,9:97-104
[15]Westerfield M.The Zebrafish Book:A Guide for the Laboratory Use of Zebrafish.Eugene,Oregon:The University of Oregon Press,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