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吸尘器。背景技术 已知有不仅吸引存在于被清扫面的尘埃、 还能够吸引浮游在周围的尘埃的电动吸 尘器 ( 参照专利文献 1)。
在专利文献 1 所记载的电动吸尘器中, 在吸尘器主体中内置电动鼓风机, 且在吸 尘器主体中构成有通过电动鼓风机的吸引力吸入的尘埃及空气通过的吸气通路。 在吸气通 路中设有灰尘收集部, 通过吸气通路的尘埃及空气中的尘埃被灰尘收集部捕获, 空气则从 设于吸尘器主体的排气口部向设备外排出。
并且, 在专利文献 1 所记载的电动吸尘器的吸尘器主体中设有与上述吸气通路 ( 称为 “第一吸气通路” ) 不同的第二吸气通路。第二吸气通路将设备外与第一吸气通路连 接, 通过风门部来开闭。另外, 在吸尘器主体中设有灰尘检测机构。当灰尘检测机构检测到 浮游在吸尘器主体附近的尘埃时, 风门部使第二吸气通路打开, 浮游在吸尘器主体附近的 尘埃在电动鼓风机的吸引力的作用下被吸入到第二吸气通路, 并被设于第二吸气通路的集 尘过滤器捕获。
因此, 专利文献 1 所记载的电动吸尘器除捕获被清扫面的尘埃外、 还一起捕获浮 游在吸尘器主体附近的尘埃, 由此能够在清扫被清扫面的同时还净化吸尘器主体附近的空 气。
【专利文献 1】 日本特开 2007-68676 号公报
专利文献 1 所记载的电动吸尘器能够在清扫被清扫面的状态下净化吸尘器主体 附近的空气, 但优选不仅能净化除吸尘器主体附近的空气, 还能净化室内整体的空气。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背景而提出, 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清扫被清扫面的状 态下净化室内整体的空气的电动吸尘器。
另外,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净化室内整体的空气的电动吸 尘器。
另外,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净化空气的结构的故障的电动吸 尘器。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动吸尘器, 其特征在于具备 : 吸尘器主体, 其从吸气 口吸入空气及尘埃, 并在捕获尘埃后使空气通过规定的过滤器而净化, 从后方的排气口排 出空气 ; 喷出口, 其设置在所述排气口的下方, 用于使通过所述规定的过滤器后的空气的一 部分分流而向上方喷出, 以使从所述排气口向后方流出的空气的流动朝向上方 ; 吸入工具, 其经由配管或软管连接到所述吸气口, 除具备面向被清扫面的第一吸入口外, 还具备面向 与被清扫面相反一侧的相反面且用于吸入从所述吸尘器主体后方向上方排出而在房间内循环的空气的第二吸入口。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以第一方面所述的电动吸尘器为基础,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吸 尘器主体上还具备电线引出口, 该电线引出口设置在所述喷出口的上方, 用于从所述吸尘 器主体内引出电线。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以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述的电动吸尘器为基础, 其特征在于, 包 括风门, 其配置在所述吸尘器主体的轮廓内, 在所述轮廓内开闭所述喷出口。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以第三方面所述的电动吸尘器为基础, 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出 口形成在所述轮廓内。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 在电动吸尘器的吸尘器主体内, 从后方的排气口排出通 过规定的过滤器而被净化后的空气。另一方面, 设于排气口的下方的喷出口使通过规定的 过滤器后的空气的一部分分流而向上方喷出。由此, 从喷出口向上方喷出的空气从下方与 从排气口排出的空气冲撞, 由此能够使从排气口向后方流出的空气的流动朝向上方。
并且, 经由配管或软管与吸尘器主体的吸气口连接的吸入工具具备面向被清扫面 的第一吸入口和面向与被清扫面相反一侧的相反面的第二吸入口。 第一吸入口吸入被清扫 面的尘埃及周边的空气, 另一方面, 如上所述, 第二吸入口吸入从吸尘器主体后方向上方排 出而在房间内循环的空气。 由此, 电动吸尘器能够将漂浮在室内的尘埃与被清扫面的尘埃一起捕获, 同时, 使 通过规定的过滤器而被净化后的空气遍及到房间内 ( 室内 ), 因此, 能够在清扫被清扫面的 状态下净化室内整体的空气。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 在吸尘器主体设有用于从吸尘器主体内引出电线的电线 引出口。因此, 通过规定的过滤器而被净化后的空气冷却电线后从电线引出口排出。
在此, 由于电线引出口设置在喷出口的上方, 因此, 从喷出口向上方喷出的空气从 下方与从电线引出口排出的空气冲撞, 能够使从电线引出口流出的空气的流动与从排气口 排出的空气的流动同样朝向上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 由于设有开闭喷出口的风门, 因此在不需要从喷出口喷 出空气时, 风门使喷出口关闭, 由此, 能够防止外部的灰尘从喷出口侵入吸尘器主体内。
并且, 风门配置在吸尘器主体的轮廓内, 在该轮廓内开闭喷出口, 因此, 即使外力 施加到吸尘器主体上, 外力也不会作用于风门, 因此, 能够防止风门 ( 净化空气的结构 ) 的 故障。
另外, 由于喷出口位于排气口的下方, 因此, 开闭喷出口的风门也位于排气口的下 方。因此, 风门配置在从排气口向下方分离的位置, 不易暴露在从排气口排出的空气中, 从 而能够在不受到从排气口排出的空气的影响的情况下顺利地进行开闭。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 喷出口形成在吸尘器主体的轮廓内, 因此, 即使某物与吸 尘器主体接触, 也不会闭塞喷出口。因此, 能够可靠地使空气从喷出口向上方喷出, 从而能 够使空气在房间内循环, 可靠地净化室内整体的空气。
附图说明
图 1 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 1 的右侧视图。图 2 是吸尘器主体 2 的右侧剖视图。
图 3 是从背面侧观察到的吸尘器主体 2 的立体图。
图 4 是吸尘器主体 2 的后侧部分的右侧剖视图。
图 5 是从正面侧观察到的电动吸尘器 1 的吸入工具 6 及其周边的立体图。
图 6 是在图 4 中适用了变形例的图。
图 7 是图 6 中的 A-A 向视剖视图, (a) 表示第一例, (b) 表示第二例。
图 8 是图 6 的 B-B 向视剖视图。
图 9 是第一过滤器 8 的立体图。
图 10 是第一过滤器 8 的俯视剖视图。
图 11 是吸尘器主体 2 的右侧剖视图。
图 12 是载置于地板面 X 的第一过滤器 8 的右侧剖视图。
图 13(a) 是变形例的电动吸尘器 1 的吸尘器主体 2 的主要部分右侧剖视图, (b) ~ (d) 是 (a) 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符号说明 :
1 电动吸尘器
2 吸尘器主体
3 软管
5 配管
6 吸入工具
11 吸气口
13 排气口
19 电线引出口
20 喷出口
24 风门
32 主吸入口
34 副吸入口
36 第二过滤器
38 轮廓
X 地板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具体地进行说明。
图 1 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 1 的右侧视图。图 2 是吸尘器主体 2 的 右侧剖视图。图 3 是从背面侧观察到的吸尘器主体 2 的立体图。图 4 是吸尘器主体 2 的后 侧部分的右侧剖视图。图 5 是从正面侧观察到的电动吸尘器 1 的吸入工具 6 及其周边的立 体图。以下, 关于电动吸尘器 1 及其结构部件的说明, 只要没有特别的预先说明, 则为了方 便, 将图 1 的左侧作为前侧、 将右侧作为后侧、 将跟前侧作为右侧、 将内侧作为左侧来进行 说明。此外, 左右方向与宽度方向是相同的。
如图 1 所示, 电动吸尘器 1 具备吸尘器主体 2、 软管 3、 操作部 4、 配配管 5 及吸入工具 6。 吸尘器主体 2 形成为前后稍长且带圆角的箱形状。吸尘器主体 2 主要具备形成其 外部轮廓的中空体即框体 7、 收纳于框体 7 内的第一过滤器 8 及电动鼓风机 9( 参照图 2)。
在框体 7 中, 在前表面 10 形成有吸气口 11, 在后表面 12 形成有排气口 13, 在框体 7 内部划分出与吸气口 11 和排气口 13 连通的空气流路 14( 还参照图 2)。所述第一过滤器 8 及电动鼓风机 9 配置在空气流路 14 内 ( 参照图 2)。第一过滤器 8 位于电动鼓风机 9 的 前侧, 在空气流路 14 中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上观察位于电动鼓风机 9 的上游侧。
另外, 在框体 7 的左右的侧面 15 各自的后侧部分安装有车轮 16, 在框体 7 的底面 17 安装有小脚轮 18。车轮 16 及小脚轮 18 在地板面 X( 被清扫面 ) 上旋转, 由此, 吸尘器主 体 2 能够在地板面 X 上平滑地移动。
在此, 如图 1 所示, 在吸尘器主体 2 处于通常的姿态时, 即在框体 7 的底面 17 从上 方与地板面 X 对置并且车轮 16 及小脚轮 18 与地板面 X 接触的状态下, 后表面 12 沿垂直方 向大致平坦。在后表面 12 上, 在上侧部分形成有上述排气口 13 和电线引出口 19( 参照图 3), 在下侧部分形成有喷出口 20( 参照图 2 及图 3)。即, 喷出口 20 设置在排气口 13 及电线 引出口 19 的下方。
如图 3 所示, 排气口 13 形成为沿宽度方向细长的狭缝状, 且以上下排列的方式形 成有多个。
电线引出口 19 用于将向电动鼓风机 9 供给电力的电线 ( 未图示 ) 从框体 7( 吸尘 器主体 2) 内引出。在此, 在后表面 12 的后视观察下的右上侧的端部形成有向前侧凹陷的 凹部 12A, 电线引出口 19 形成在后表面 12 上的凹部 12A 的内部。电线 ( 未图示 ) 从框体 7 内引出时或收纳到框体 7 内时, 通过电线引出口 19。电线引出口 19 与空气流路 14( 参照图 1 及图 2) 连通。此外, 在框体 7 的顶面 21 设有按钮 35, 若按压按钮 35, 则能够将从框体 7 引出的电线 ( 未图示 ) 拉回框体 7 内。
喷出口 20 在宽度方向上长, 与空气流路 14( 参照图 1 及图 2) 连通。与喷出口 20 相关联地, 如图 2 所示, 在框体 7 的后表面 12 上形成喷出口 20 的部分形成有向前侧凹陷的 凹部 22。从宽度方向观察, 凹部 22 形成为向前侧变细的大致三角形状, 在宽度方向上细长 ( 还参照图 3)。后表面 12 上具备向前下侧延伸而形成凹部 22 的前上侧的部分的倾斜面 23。喷出口 20 形成凹部 22 的前下侧的部分, 从凹部 22 向后表面 12 露出而面向后上侧。
在喷出口 20 设有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细长的板状的风门 24。 风门 24 通过以沿宽 度方向延伸的轴 25 为中心转动, 从而开闭自如。在图 1 中, 风门 24 以向后下侧延伸的方式 关闭, 从框体 7 的内侧闭塞喷出口 20。另一方面, 若风门 24 从关闭状态向右侧视观察下的 逆时针旋转方向转动规定量, 则以从下方沿倾斜面 23 向斜上侧延伸的方式打开, 将喷出口 20 打开 ( 参照图 4 中虚线所示的风门 24)。在清扫时以外, 风门 24 关闭。
图 1 所示的软管 3 是具有挠性的折皱状的软管, 其一端 3A 与吸气口 11 连接, 由此, 软管 3 的内部与空气流路 14 相互连通。
操作部 4 连接到软管 3 的另一端 3B。 操作部 4 具备直接连接到软管 3 的另一端 3B 的圆筒状的筒部 26、 一体地设置在筒部 26 的外周面的主把手 27 及副把手 28。筒部 26 的 内部与软管 3 的内部相互连通。主把手 27 及副把手 28 在筒部 26 的外周面上位于在该外 周面的周向上相互错开约 180°的位置, 向筒部 26 的径向外侧突出。在图 1 中, 主把手 27
向上突出, 副把手 28 向下突出。通过适当抓握主把手 27 及副把手 28, 能够使电动吸尘器 1 向所期望的方向移动。
配管 5 连接操作部 4 和吸入工具 6。配管 5 在其长度方向上能够分割为操作部侧 管 29 和吸入工具侧管 30。吸入工具侧管 30 的一端部 ( 在图 1 中为后端部 ) 相对于操作部 侧管 29 内插通, 通过使操作部侧管 29 及吸入工具侧管 30 中的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滑动, 从 而能够将配管 5 的全长变更为任意的长度。配管 5 的内部与操作部 4 的筒部 26 的内部相 互连通。
吸入工具 6 形成为宽度方向长且上下稍薄的中空的箱形状。吸入工具 6 的内部与 配管 5 的内部相互连通。由此, 吸入工具 6 经由配管 5、 操作部 4 及软管 3( 可以是软管 3 及 配管 5 中的任意一方 ) 连接到吸尘器主体 2 的吸气口 11。
在吸入工具 6 中, 在底面 31 形成有主吸入口 32( 第一吸入口 ), 在顶面 33 形成有 副吸入口 34( 第二吸入口 )。主吸入口 32 及副吸入口 34 均与吸入工具 6 内连通, 主吸入口 32 从上方面向地板面 X, 副吸入口 34 面向上方 ( 与地板面 X 相反一侧的相反面 )( 还参照 图 5)。
在这样的电动吸尘器 1 中, 在清扫时, 电动鼓风机 9( 参照图 2) 接收电力而被驱 动, 由此产生吸引力。该吸引力在吸入工具 6 中主要作用于主吸入口 32。因此, 在该吸引力 的作用下, 地板面 X 上的尘埃 ( 在图 5 中标注符号 Y) 从主吸入口 32 吸入到吸入工具 6 内, 按顺序通过吸入工具 6、 配管 5、 操作部 4 的筒部 26、 软管 3 后, 从吸气口吸入到吸尘器主体 2 的空气流路 14。另外, 吸入工具 6 周围的空气与地板面 X 上的尘埃一起被吸入到空气流 路 14。 如图 2 中粗实线箭头所示, 将吸入到空气流路 14 的空气及尘埃收入到第一过滤器 8。此时, 尘埃被第一过滤器 8 捕获, 由此, 空气与尘埃分离, 仅空气通过第一过滤器 8, 接着 在空气流路 14 中流动。通过第一过滤器 8 后的空气在电动鼓风机 9 的作用下在空气流路 14 中向上述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电动鼓风机 9 的下游侧喷出。
在此, 在空气流路 14 中, 在电动鼓风机 9 的下游侧设置有作为规定的过滤器的第 二过滤器 36( 用点全部涂点的部分 ), 向电动鼓风机 9 的下游侧喷出的空气通过第二过滤器 36。第二过滤器 36 具有属于所谓的 ULPA 过滤器 (Ultra Low Penetration Air Filter) 的种类的高尘埃捕获性能, 与第一过滤器 8 相比能够捕获更微细的尘埃。因此, 在空气通过 第二过滤器 36 时, 该空气中没有被第一过滤器 8 捕获净的微细的尘埃被第二过滤器 36 捕 获。由此, 空气通过第二过滤器 36, 从而能够被完全净化。
通过了第二过滤器 36 的空气中的大部分在空气流路 14 中沿电动鼓风机 9 的周围 上升并同时朝向框体 7 的后表面 12 侧, 并且从排气口 13 朝向后方而向设备外排出 ( 排气 ) ( 参照粗实线箭头 ), 但一部分喷到位于框体 7 内的电线 ( 未图示 ) 上, 之后从电线引出口 19( 参照图 13) 向设备外排出。电线 ( 未图示 ) 根据对电动鼓风机 9 供给的电力而发热, 因 此, 如上所述通过空气喷射而被冷却。
进而, 通过了第二过滤器 36 的空气中的一部分空气在空气流路 14 中不朝向排气 口 13 及电线引出口 19 中的任意一方, 而是被分流而朝向风门 24。由此, 到目前为止一直 处于关闭位置的风门 24 在通过了第二过滤器 36 的空气中的到达了风门 24 的一部分空气 ( 参照粗虚线箭头 ) 的风压的作用下被推开, 转动至向后上侧倾斜为止 ( 参照图 4 中虚线所
示的风门 24)。由此, 喷出口 20 向后上侧打开, 到达风门 24 的空气如粗虚线箭头所示的那 样从喷出口 20 朝向上方 ( 详细而言为后上侧 ) 而向设备外喷出。
这样, 从该喷出口 20 朝向后上侧而向设备外排出的空气 ( 参照粗虚线箭头 ) 从前 下侧与从排气口 13 及电线引出口 19( 参照图 3) 向设备外排出的空气 ( 参照粗实线箭头 ) 冲撞。由此, 将从排气口 13 及电线引出口 19 排出而向后方流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修正为 朝上, 像图 1 中白色粗箭头所表示的那样, 整体向上方流动。将这样空气向设备外排出且使 其向上方流动的方式称作 “上方排气” 。另外, 将从喷出口 20 朝向后上侧而向设备外排出的 空气 ( 参照图 2 的粗虚线箭头 ) 称作风帘。
在此, 参照图 5, 电动鼓风机 9( 参照图 2) 所产生的吸引力在吸入工具 6 中不仅作 用于主吸入口 32 也作用于副吸入口 34。此外, 在图 5 中, 用黑色粗箭头表示作用于主吸入 口 32 的吸引力的图像 ( イメ一ジ ), 用白色粗箭头表示作用于副吸入口 34 的吸引力的图 像。
参照图 1, 在作用于副吸入口 34 的吸引力的作用下, 将如上所述从排气口 13 及电 线引出口 19( 吸尘器主体 2 的后方 ) 朝向设备外而向上方排出的空气 ( 也包括从喷出口 20 排出的空气 ) 的流动方向修正为朝前, 该空气如白色粗箭头所示的那样, 在室内上升并同 时向前侧流动, 之后从副吸入口 34 吸入到吸入工具 6 内。 即, 通过从排气口 13 及电线引出口 19 朝向设备外而向上方排出 ( 上方排气 ) 的 空气与作用于副吸入口 34 的吸引力, 在电动吸尘器 1 所配置的室内 ( 房间内 ), 在电动吸尘 器 1 的上方产生从排气口 13、 电线引出口 19 及喷出口 20 朝向副吸入口 34 的空气的流动 Z( 白色粗箭头 )。由此, 漂浮在室内的尘埃 Y 随着空气的流动 Z 从副吸入口 34 强制性地吸 入到吸入工具 6 中, 因此, 能够通过吸尘器主体 2 的空气流路 14 中的第一过滤器 8 及第二 过滤器 36( 参照图 2) 有效地捕获该尘埃 Y。
并且, 在漂浮在室内的尘埃 Y 从副吸入口 34 吸入时, 地板面 X 的尘埃继续从主吸 入口 32 吸入, 因此, 利用吸入工具 6 能够同时吸入漂浮在室内的尘埃及地板面 X 上的尘埃。
进而, 在吸入到吸入工具 6 后由第一过滤器 8 及第二过滤器 36( 参照图 2) 净化后 的空气从排气口 13 或电线引出口 19 或喷出口 20 进行上方排气而遍及到室内, 因此, 室内 的空气形成上述的流动 Z 并同时进行循环, 在这中途被吸入到吸入工具 6 的副吸入口 34 而 由电动吸尘器 1 净化。
这样, 通过该电动吸尘器 1 能够将漂浮在室内的尘埃 Y 与地板面 X 上的尘埃一起 捕获, 同时, 使通过第一过滤器 8 及第二过滤器 36 而被净化的空气遍及到室内, 因此, 能够 在地板面 X 的清扫状态下净化室内整体的空气。
此外, 从空气流路 14 内向设备外排出的空气进行上方排气, 因此, 能够防止因该 空气喷到地板面 X 上而导致地板面 X 上的尘埃扬起的情况。
并且, 参照图 2, 当电动鼓风机 2 的驱动停止时, 电动鼓风机 9 不产生吸引力, 因此, 在空气流路 14 中空气不流动, 因此没有了推开风门 24 的空气 ( 风压变弱 ), 风门 24 在自重 的作用下关闭, 再次闭塞喷出口 20( 还参照图 4 中实线所表示的风门 24)。由此, 在不需要 从喷出口 20 喷出空气时, 能够防止外部的灰尘从喷出口 20 进入框体 7 内。另外, 在该状态 下, 框体 7 内的结构不会从喷出口 20 露出, 因此外观性良好。
在此, 参照图 4, 详细说明开闭喷出口 20 的风门 24, 风门 24 以上述的轴 25 为中心,
以后侧部分比前侧部分进行大的转动的方式进行开闭。
并且, 从宽度方向观察时, 风门 24 始终在上述的凹部 22 内转动。因此, 风门 24 的 在打开时 ( 参照虚线所示的风门 24) 与关闭时 ( 参照实线所示的风门 24) 之间的转动轨迹 37( 参照图 4 中的放大图 ) 位于凹部 22 内。换言之, 转动轨迹 37 比形成有凹部 22 的框体 7( 吸尘器主体 2) 的后表面 12 的外侧的轮廓 38 靠内侧。
由此, 即使发生如下等情况, 后表面 12 也会代替风门 24 承受外力, 因此风门 24 不 会发生破损, 所述情况是指 : 某物撞到框体 7 的后表面 12, 或者吸尘器主体 2 从后表面 12 侧 下落到地板面 X, 或者使用者踩到后表面 12 上的风门 24 附近。
风门 24 在如上所述那样由风压打开而因自重关闭的结构上, 为轻的薄板状, 强度 比较低。另外, 由于不是通过弹簧等向打开方向或关闭方向施力, 因此若吸尘器主体 2 的姿 态改变则风门 24 也会随意开闭。因此, 若某物撞到风门 24, 则风门 24 可能会破损。然而, 如上所述, 由于风门 24 及其转动轨迹 37 配置在凹部 22 内 ( 即, 吸尘器主体 2 的轮廓 38 的 内侧 ) 从而使风门 24 不会被物体撞到, 因此能够防止风门 24 的破损, 实现在风压及自重的 作用下开闭风门 24 的结构。
另外, 风门 24 配置在凹部 22 内而不从后表面 12 突出, 因此, 能够实现吸尘器主体 2 的小型化。
并且, 由风门 24 开闭的喷出口 20 如上所述形成凹部 22 的前下侧的部分, 因此, 位 于凹部 22 内 ( 从框体 7 的后表面 12 进到框体 7 内的位置, 上述轮廓 38 的内侧 ), 进而, 喷 出口 20 在后表面 12 上位于排气口 13 及电线引出口 19 的下方 ( 还参照图 3)。即, 喷出口 20 及风门 24 位于从排气口 13 及电线引出口 19 向下方离开的位置。
因此, 不会存在从排气口 13 及电线引出口 19 向设备外排出的空气 ( 参照图 2 中 的粗实线箭头 ) 喷射到风门 24 而妨碍风门 24 的转动的情况, 风门 24 能够在从自排气口 13 及电线引出口 19 向设备外排出的空气分离的位置顺利地打开。由此, 能够可靠地打开喷出 口 20, 因此能够可靠地实现上述的上方排气。
另外, 喷出口 20 形成在上述轮廓 38 的内侧, 因此, 即使某物与吸尘器主体 2 接触, 喷出口 20 也不会被闭塞。由此, 能够可靠地使空气从喷出口 20 向上方喷出, 因此能够如上 所述地使空气在房间内循环, 从而能够可靠地净化室内整体的空气。
图 6 是在图 4 中适用了的变形例的图。图 7 是图 6 的 A-A 向视剖视图, (a) 表示 第一例, (b) 表示第二例。图 8 是图 6 的 B-B 向视剖视图。
并且, 在上述的实施例及接下来说明的变形例中, 均在空气流路 14 中的喷出口 20 的跟前侧的位置设有肋 39。如图 7 所示, 肋 39 包括 : 前后薄、 宽度方向长且上下延伸至喷 出口 20 的下方的多根第一肋 39A( 还参照图 6) ; 宽度方向薄、 前后长且上下延伸至喷出口 20 的下方的多根第二肋 39B。并且, 多根第一肋 39A 前后排列且多根第二肋 39B 沿宽度方 向排列, 进而, 通过使第一肋 39A 和第二肋 39B 交叉, 从而肋 39 整体在俯视下形成格子状。
在此, 参照图 8, 从喷出口 20 向设备外排出的空气受到包含于电动鼓风机 9( 参照 图 2) 中的电动机的旋转方向的影响, 在后视观察下, 不会向正上方排出, 而向宽度方向 ( 在 此指后视观察下的右侧 ) 偏斜并排出 ( 参照粗虚线箭头 )。另外, 在吸尘器主体 2 中, 在电 动鼓风机 9 的左侧 ( 后视观察下的右侧 ) 配置有上述的电线 ( 未图示 ) 及用于卷绕电线的 软线卷轴 ( 未图示 ), 因此, 电动鼓风机 9 在后视观察下从吸尘器主体 2 的宽度方向中央偏向左侧配置。因此, 从喷出口 20 向设备外排出的空气在后视观察下进一步偏向右侧排出 ( 参照粗虚线箭头 )。
这种情况下, 从喷出口 20 向设备外排出的空气偏向右侧排出, 因而不会有效地冲 撞从排气口 13 及电线引出口 19 向设备外排出的空气, 因此, 上述的上方排气可能变得困 难。
然而, 肋 39、 特别是沿宽度方向排列的多根第二肋 39B 将空气流路 14 中朝向喷出 口 20 的空气的流动在喷出口 20 的跟前调整为在后视观察下朝向正上方。由此, 从喷出口 20 向设备外排出的空气不会偏向宽度方向排出, 在后视观察下向大致正上方排出 ( 参照粗 实线箭头 )。由此, 从喷出口 20 向设备外排出的空气能够与从排气口 13 及电线引出口 19 向设备外排出的空气有效地冲撞, 因此, 能够可靠地实现上述的上方排气。
并且, 如图 6 所示, 在空气流路 14 中, 在喷出口 20 的跟前侧配置有过滤器 40。过 滤器 40 由海绵等形成, 呈具有与喷出口 20 大致相同的宽度方向尺寸的宽度方向长的带状 ( 还参照图 7)。过滤器 40 通过载置于肋 39 来定位。
该过滤器 40 具有捕获从通过风门 24 打开的喷出口 20 进入空气流路 14 中的外部 的灰尘的作用, 并且, 还具有遮蔽空气流路 14( 即吸尘器主体 2) 内的结构以防从喷出口 20 向外部露出的作用。 然而, 若过滤器 40 以完全闭塞空气流路 14 的截面的方式载置于肋 39, 则对于从 空气流路 14 朝向喷出口 20 的空气而言过滤器 40 成为障碍, 朝向喷出口 20 的空气的流势 ( 即, 上述的风压 ) 减弱, 因此, 风门 24 不会顺利地打开, 上述的上方排气可能变得困难。
因此, 将过滤器 40 仅配置在喷出口 20 附近的空气流路 14 中进入来自后方的使用 者的视野 41 的前侧区域 14A, 另一方面, 后侧区域 14B 没有被过滤器 40 闭塞。具体而言, 在 过滤器 40 中切掉与后侧区域 14B 一致的部分。
因此, 即使从空气流路 14 朝向喷出口 20 的空气靠近过滤器 40, 也能够从没有被过 滤器 40 闭塞的后侧区域 14B 向喷出口 20 顺利地流动, 因此, 能够抑制上述的风压的下降。 由此, 风门 24 顺利地打开, 因此能够可靠地实现上方排气。进而, 空气在后侧区域 14B 流动 时, 风门 24 中转动最大的后侧部分 24A( 距转动轴 25 最远 ) 位于流动空气的前方, 因此, 在 后侧区域 14B 流动的空气与风门 24 的后侧部分 24A 直接接触, 由此风门 24 能够有效地转 动而顺利地打开。
这样能够可靠地实现上方排气, 另一方面, 由于过滤器 40 位于进入使用者的视野 41 的位置, 因此空气流路 14( 吸尘器主体 2) 内的结构不会进入使用者的视野 41, 外观性良 好。
此外, 作为过滤器 40 不闭塞空气流路 14 的后侧区域 14B 的方式, 可以如图 7(a) 所示, 过滤器 40 完全不配置在后侧区域 14B, 也可以如图 7(b) 所示, 过滤器 40 在局部不闭 塞后侧区域 14B。在过滤器 40 完全不配置在后侧区域 14B 的情况下 ( 参照图 7(a)), 能够 使空气在后侧区域 14B 中更加顺利地流动, 另一方面, 在过滤器 40 在局部不闭塞后侧区域 14B 的情况下 ( 参照图 7(b)), 由于在后侧区域 14B 也存在过滤器 40, 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 灰尘向空气流路 14 的侵入。
图 9 是第一过滤器 8 的立体图。图 10 是第一过滤器 8 的俯视剖视图。图 11 是吸 尘器主体 2 的右侧剖视图。图 12 是载置于地板面 X 上的第一过滤器 8 的右侧剖视图。
接下来, 详细说明第一过滤器 8。
关于第一过滤器 8, 如图 2 所示, 吸尘器主体 2 的框体 7 的内部被划分壁 42 划分 为收容第一过滤器 8 的前侧的第一室 43、 收容电动鼓风机 9 的后侧的第二室 44。在划分壁 42 的上下方向中途形成有连通口 45, 第一室 43 与第二室 44 通过该连通口 45 相互连通。
另外, 在框体 7 的顶面 21 上, 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一室 43 一致的部分形成开闭自如 的罩 46, 如图 2 所示, 在罩 46 关闭的状态下, 第一室 43 与外部隔断, 在罩 46 打开的状态下 ( 未图示 ), 第一室 43 向上方露出。因此, 通过打开罩 46, 能够将第一过滤器 8 相对于吸尘 器主体 2 从上方装卸。
并且, 第一过滤器 8 呈向前侧逐渐变细的大致长方体形状 ( 还参照图 9)。第一过 滤器 8 主要包括构成其轮廓的壳体 51、 网式过滤器 ( メツシユフイルタ )52 和褶式过滤器 ( プリ一ツフイルタ )53。
壳体 51 呈向前侧逐渐变细的箱形状, 在前表面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入口 54, 在后表 面的大致整个区域形成有出口 55( 还参照图 9)。入口 54 及出口 55 均与壳体 51 内部连通。 另外, 在第一过滤器 8 安装于吸尘器主体 2 的状态下, 入口 54 经由框体 7 的吸气口 11 与软 管 3 内 ( 参照图 1) 连通, 出口 55 经由上述划分壁 42 的连通口 45 与第二室 44 连通。因此, 在吸尘器主体 2 中收容有第一过滤器 8 的第一室 43 内, 壳体 51 的内部形成空气流路 14。 另外, 在壳体 51 的后表面的外侧周缘部 ( 对出口 55 加边的部分 ), 密封件 61 遍及 整周安装 ( 还参照图 9)。该密封件 61 以包围连通口 45 的方式从前侧与划分壁 42 密接, 因 此, 提高了第一过滤器 8 与划分壁 42 之间的空气流路 14 的密闭度。
网式过滤器 52 由细眼的透气性网形成, 壳体 51 的内部划分有前侧的回旋室 56 和 后侧的收容室 57。
在回旋室 56 内形成有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轴回旋的回旋流路, 空气流路 14 中从入口 54 流入回旋室 56 内的空气在该回旋流路中回旋。 此时, 由于对空气所含有的尘埃 赋予离心力, 因此尘埃有效地从空气中分离, 被网式过滤器 52 捕获而积存在回旋室 56 内。 通过网式过滤器 52 而除去了灰尘后的空气流入收容室 57 内。
在收容室 57 中配置有褶式过滤器 53。 褶式过滤器 53 是如下过滤器, 即, 从上方观 察到的截面形状具有交替地向相反的方向折叠而在宽度方向上连续的山谷形状 ( 参照图 10)。褶式过滤器 53 使从回旋室 56 流入收容室 57 内的空气通过, 另一方面, 捕获在网式过 滤器 52 中没有捕获净的微细的尘埃。通过褶式过滤器 53 后的空气经由上述出口 55 及划 分壁 42 的连通口 45 流入第二室 44, 之后经由第二室 44 的电动鼓风机 9, 如上所述地向设 备外排出。
这样, 在第一过滤器 8 中, 由网式过滤器 52 捕获比较大的尘埃, 由褶式过滤器 53 捕获比较小的尘埃, 由此无论尘埃大小的差异如何, 都能够可靠地捕获尘埃。
并且, 为了保持褶式过滤器 53, 如图 9 所示, 在壳体 51 上设置有支架 58。支架 58 形成为宽度方向长的棒状, 从壳体 51 的出口 55 露出并同时相对于褶式过滤器 53 的上侧部 分从后侧 ( 图 9 中为跟前侧 ) 对置配置。
如图 10 所示, 支架 58 在与褶式过滤器 53 对置的面 ( 前表面 ) 具有与褶式过滤器 53 的山谷形状配合的凹凸, 通过仅与褶式过滤器 53 中形成向前侧凹陷的谷形状的各部分 的最深部 ( 前端部, 图 10 中为上端部 ) 接触来保持褶式过滤器 53。由此, 能够增强褶式过
滤器 53 的刚性, 从而防止褶式过滤器 53 的变形 ( 特别是向宽度方向的变形 )。因此, 能够 防止空气通过褶式过滤器 53 时的流势使褶式过滤器 53 中宽度方向上相邻的山部分变形而 密接导致的褶式过滤器 53 中的空气流动的恶化和褶式过滤器 53 急速堵塞等不良情况。
在此, 参照图 2, 吸尘器主体 2 的上述的划分壁 42 中比连通口 45 靠下侧的部分从 后侧相对于安装在吸尘器主体 2 上的第一过滤器 8 的褶式过滤器 53 的下侧部分对置, 在该 部分安装有除尘杆 59。除尘杆 59 通过内置于吸尘器主体 2 的电动机等 ( 未图示 ) 的驱动 而能够向宽度方向滑动。另外, 除尘杆 59 的前端部分向前侧突出至与褶式过滤器 53 的折 痕的山部分 ( 参照图 9) 接触的程度。并且, 在规定的时刻, 除尘杆 59 沿宽度方向滑动时, 除尘杆 59 的前端部分拨动褶式过滤器 53 的折痕的山部分 ( 详细而言, 是指一体化成各山 的树脂制的肋 60, 还参照图 9)。 由此, 褶式过滤器 53 发生振动, 因此, 使塞于褶式过滤器 53 中的微小的尘埃从褶式过滤器 53 剥离, 能够防止褶式过滤器 53 的堵塞。
在此, 图 10 所示的上述支架 58 仅与褶式过滤器 53 中形成谷形状的各部分的最深 度 ( 是指前端部, 图 10 中为上端部 ) 接触, 因此, 在褶式过滤器 53 中被除尘杆 59 拨动的部 分 ( 上述的肋 60 侧的部分即后端部 ) 没有被支架 58 保持。因此, 褶式过滤器 53 被除尘杆 59 拨动时, 能够在肋 60 侧 ( 参照图 9) 自由振动, 从而能够使尘埃从褶式过滤器 53 可靠地 剥离。 在此, 参照图 9, 褶式过滤器 53 的一体化成各山部分的肋 60 形成为宽度方向薄且 上下长的板状, 被除尘杆 59 拨动的部分构成突出部 60A, 向后侧突出。各肋 60 在壳体 51 的 出口 55 的下端沿宽度方向排列, 向外部露出。因此, 接触到第一过滤器 8 的使用者的指尖 到达出口 55 的下端时, 接触到肋 60, 存在导致肋 60 因此时的势力折断的可能性。此外, 肋 60 折断时, 也存在与肋 60 一体化的褶式过滤器 53 破损的可能性。
因此, 在壳体 51 安装有保护罩 62。 保护罩 62 形成为宽度方向细长的板状, 从外侧 ( 图 9 中为跟前侧 ) 覆盖各肋 60 的下侧部分 ( 肋 60 中容易被接触到的根部 60B)。由此, 各肋 60 不易被接触到, 因此, 能够防止肋 60 折断及褶式过滤器 53 破损的情况。另外, 即使 接触到肋 60, 也不会接触到下侧部分 ( 根部 60B), 而是接触到上述的上侧的突出部 60A, 因 此与接触到根部 60B 的情况相比, 肋 60 不易折断。
另外, 在各肋 60 中, 上述的突出部 60A 在第一过滤器 8 中比密封件 61 靠外侧 ( 后 侧 ) 突出, 由此能够被除尘杆 59( 参照图 2) 拨动。因此, 如图 12 所示, 将第一过滤器 8 以 密封件 61 侧与地板面 X 对置的方式载置于地板面 X 上时, 存在各肋 60 的突出部 60A 撞到 地板面 X 而发生变形的可能性。
然而, 上述的保护罩 62 比突出部 60A 先与地板面 X 接触。最终, 在第一过滤器 8 中, 仅保护罩 62 及密封件 61 与地板面 X 接触。因此, 能够防止肋 60 撞到地板面 X 而发生 变形的情况。
并且, 参照图 2, 在相对于吸尘器主体 2 从上方装卸第一过滤器 8 时, 为了防止除尘 杆 59 的前端卡挂到装卸途中的第一过滤器 8( 特别是密封件 61), 在吸尘器主体 2 的上述划 分壁 42 上一体地设有图 11 所示的引导部 63。引导部 63 在上下方向上与除尘杆 59( 参照 图 2) 大致相同, 从宽度方向观察时, 从划分壁 42 向前侧鼓出。引导部 63 的前端比除尘杆 59 的前端靠前侧。
因此, 为了安装于吸尘器主体 2 而向下方大致垂直地移动的第一过滤器 8 使其接
近除尘杆 59( 参照图 2) 时, 在保护罩 62( 参照图 9) 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与引导部 63 接触而 偏向前侧, 而避开除尘杆 59( 参照图 2)。然后, 在保护罩 62 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越过引导部 63 时, 第一过滤器 8 偏向后侧。其结果是, 能够将第一过滤器 8 以不被除尘杆 59( 参照图 2) 卡挂的方式安装于吸尘器主体 2。此外, 由于第一过滤器 8 在安装于吸尘器主体 2 时没 有被除尘杆 59 卡挂, 因此从吸尘器主体 2 脱离时也不会被除尘杆 59 卡挂。
另外, 在相对于吸尘器主体 2 装卸第一过滤器 8 时, 引导部 63 不与密封件 61 接触, 而与上述保护罩 62 或第一过滤器 8 的壳体 51 中设于褶式过滤器 53 的两侧的框架 64 这些 树脂制的部件接触 ( 参照图 9)。由此, 在相对于吸尘器主体 2 装卸第一过滤器 8 时, 能够防 止引导部 63 与密封件 61 接触而损伤密封件 61 的情况。当然, 如上所述, 在相对于吸尘器 主体 2 装卸第一过滤器 8 时, 第一过滤器 8 不会被除尘杆 59( 参照图 2) 卡挂, 因此, 也能够 防止除尘杆 59 与密封件 61 接触而损伤密封件 61 的情况。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 能够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 更。
另外, 关于风门 24, 还可以适用图 13 所示的变形例。在图 13 中, (a) 是变形例的 电动吸尘器 1 的吸尘器主体 2 的主要部分右侧剖视图, (b) ~ (d) 是 (a) 的主要部分放大 图。
在此, 在图 13 中, 在风门 24 中面向空气流路 14 的下表面 24B 的前端部一体地设 有从宽度方向观察下与下表面 24B 大致正交而向空气流路 14 内突出的辅助翼 47。辅助翼 47 为宽度方向细长的薄板状。 在图 13(a) 中, 关闭的风门 24 向后下侧倾斜, 另一方面, 辅助 翼 47 向前下侧延伸。
在设有这样的辅助翼 47 的情况下, 在风门 24 关闭的状态下, 即使上述的风压随着 电动鼓风机 9( 参照图 2) 的输出 ( 换言之, 排气的风速 ) 的变化而变化, 风门 24 也能够始 终打开至最大限度 ( 最大角度 )。
详细而言, 如粗线箭头所示, 在空气流路 14 中流动的空气朝向风门 24 而如图 13(b) 所示到达风门 24 时, 撞到风门 24 的下表面 24B, 如上所述, 将要推开风门 24。若空气 要推开风门 24 的力 ( 上述的风压 ) 强, 则风门 24 能够迅速且可靠地打开至最大限度 ( 参 照图 13(d)), 但在风压弱的情况下, 如图 13(c) 所示, 仅打开至中途。此时, 风门 24 相对于 在空气流路 14 中流动的空气 ( 参照图 13(c) 所示的两个粗线箭头中大的粗线箭头 ) 大致 平行, 因此, 在空气流路 14 中流动的空气 ( 风压 ) 无法有效地冲击风门 24, 风门 24 难以从 打开至中途的状态进一步打开。
在此, 朝向风门 24 的空气的一部分如图 13(c) 所示的两个粗线箭头中小粗线箭头 所示的那样, 在吸尘器主体 2 内沿着划分空气流路 14 的壁面 48 流动而绕到风门 24 的前 侧, 撞到辅助翼 47。此时, 辅助翼 47 形成为相对于这一部分的空气成为阻碍这样的 ( 相对 于这一部分空气的流动不平行 ) 姿态, 因此, 除下表面 24B 外辅助翼 47 也承受风压, 由此进 一步推开风门 24, 即使上述风压弱, 结果也如图 13(d) 所示的那样, 能够打开至最大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