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吸尘器。背景技术 已知有采用了用于防止地板上的尘埃因从吸尘器主体的排气口排出的空气而扬 起的机构的电动吸尘器 ( 参照专利文献 1)。
在专利文献 1 所记载的电动吸尘器中, 翼状物经由铰链安装在吸尘器主体的排气 口的下部。翼状物在不使用电动吸尘器时关闭排气口, 但能够以铰链为中心转动而倾斜成 任意的角度, 打开排气口。
为了使用电动吸尘器, 预先将翼状物倾斜成适当的角度而打开排气口, 之后接通 电动吸尘器的开关, 此时, 吸尘器主体内的空气被倾斜的翼状物引导而从排气口向上排出, 因此, 能够防止该空气朝向地板向下排出而扬起地板上的尘埃的情况。
【专利文献 1】 日本特开平 11-146846 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 1 所记载的电动吸尘器中, 为了防止地板上的尘埃扬起, 使用者必须 逐个倾斜翼状物, 因此, 使用方便性差。 另外, 即使打开排气口, 翼状物也相对于排气口对置 配置, 因此, 翼状物成为从排气口排出的空气的阻碍, 这样, 电动吸尘器的吸引力可能会降 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背景而提出, 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防止地板上的尘埃扬起 的结构中、 能够抑制吸引力的降低并同时实现使用方便性的提高的电动吸尘器。
另外,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用于防止地板上的尘埃扬起的结 构产生故障的电动吸尘器。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动吸尘器, 其特征在于具有 : 框体, 其具有吸气口及 排气口, 且内置有电动鼓风机 ; 喷出口, 其在所述框体上形成于所述排气口的下方, 喷出朝 向斜上方的空气流而使所述空气流与从所述排气口排出的排气流冲撞。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以第一方面的电动吸尘器为基础,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喷出口 设置有风门, 该风门利用从所述喷出口喷出的空气的风压而打开所述喷出口, 且利用自重 而关闭所述喷出口。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以第二方面的电动吸尘器为基础,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体上 形成有保护部, 该保护部形成在所述风门及喷出口的附近而用于保护所述风门及喷出口。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以第三方面的电动吸尘器为基础,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体上 形成有凹部, 所述凹部周围构成所述保护部, 所述风门及喷出口设置在所述凹部内。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以第四方面的电动吸尘器为基础,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喷出口 打开时, 所述风门与所述框体上划分所述凹部的划分面密接, 在所述喷出口关闭时, 所述风 门位于比所述框体上的所述喷出口的边缘偏向所述框体内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以第一到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电动吸尘器为基础, 其特 征在于, 包括设置在框体上的防护肋, 该防护肋位于所述喷出口的周围, 且向所述框体外突 出。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以第一到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电动吸尘器为基础, 其特 征在于, 所述电动鼓风机使吸入后的空气暂时从所述电动鼓风机向下方流动, 在以在所述 电动鼓风机的周围流动的方式上升后, 导向所述排气口。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以第一到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电动吸尘器为基础, 其特 征在于包括 : 电线卷轴, 其收纳于所述框体内 ; 电线, 其卷绕于所述电线卷轴, 能够经由形 成在所述框体上的电线引出口从所述框体引出, 用于对所述电动鼓风机供给电力, 所述喷 出口形成在所述电线引出口的下方, 喷出朝向斜上方的空气流而使所述空气流与从所述电 线引出口排出的排气流冲撞。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 在该电动吸尘器中, 喷出口形成在框体的排气口的下方, 喷出口喷出朝向斜上方的空气流。由此, 从喷出口喷出的空气流与从排气口排出的排气流 冲撞, 从而使从框体排出的空气向上流动而远离地板, 因此, 能够防止地板上的尘埃因排气 而扬起。 并且, 根据该结构, 由于排气口始终打开, 因此能够在排气口顺利地排气, 从而能 够抑制吸引力的降低。进而, 若驱动电动鼓风机, 则空气流能够自动从喷出口喷出, 而与来 自排气口的排气流冲撞, 因此能够不费事地防止地板上的尘埃扬起。
由此, 能够在防止地板上的尘埃扬起的结构中, 抑制吸引力的降低并同时实现操 作性的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 设置于喷出口的风门由于从喷出口喷出的空气的风压而 打开喷出口, 由于自重而关闭喷出口。即, 通过仅利用风压和自重的简单结构, 风门就能够 开闭喷出口。并且, 在风门关闭喷出口时, 能够防止外部的灰尘从喷出口侵入框体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 在框体上形成有用于保护风门及喷出口的保护部且保护 部形成在风门及喷出口的附近, 因此, 能够防止风门及喷出口 ( 防止地板上的尘埃扬起的 结构 ) 发生故障。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 在框体形成有凹部, 将凹部周围作为保护部, 通过将风门 及喷出口设置在凹部内这样简单的结构, 能够防止风门及喷出口发生故障。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 在喷出口打开时, 风门与框体上划分凹部的划分面密接, 在喷出口时关闭, 风门位于比框体上的喷出口的边缘偏向框体内的位置。 因此, 无论在喷出 口打开时还是喷出口关闭时, 风门都会位于不易抓到的位置, 因此, 能够防止风门被不小心 抓到而发生故障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 在框体上设置有向框体外突出的防护肋, 且该防护肋设 置在喷出口的周围, 因此, 能够防止某物与框体碰撞时喷出口及风门发生故障的情况, 并 且, 能够防止喷出口被不小心闭塞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 电动鼓风机使吸入后的空气暂时从电动鼓风机向下方流 动, 在以在电动鼓风机的周围流动的方式上升后, 导向所述排气口。由此, 能够在框体内将 空气保持在尽可能高的位置而后从排气口排出, 因此, 能够使从排气口排出的空气远离地
板面。因此, 能够可靠地防止地板上的尘埃因排气而扬起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 在该电动吸尘器中, 在框体内收纳有电线卷轴, 用于对电 动鼓风机供给电力的电线卷绕于电线卷轴。 电线能够经由形成在框体的电线引出口从框体 引出。
在此, 通过电动鼓风机而从吸气口被吸入框体内的空气的一部分在冷却卷绕于电 线卷轴的电线后, 从电线引出口排出。
因此, 在框体上, 喷出口形成在电线引出口的下方, 喷出口向斜上方喷出空气流。 由此, 从喷出口喷出的空气流不仅与从排气口排出的排气流冲撞, 还与从电线引出口排出 的排气流冲撞, 由此能够使从框体排出的所有的空气向上流动而远离地板面, 从而防止地 板上的尘埃因排气而扬起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 1(a) 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 1 的右侧视图, (b) 是 (a) 的主要部 分右侧剖视图。
图 2 是电动吸尘器 1 的后视图。
图 3 表示图 1 中风门 22 打开的状态。
图 4 是电动吸尘器 1 的俯视图。
图 5 是变形例的电动吸尘器 1 的吸尘器主体 2 的右侧剖视图。
图 6 是表示图 5 中风门 22 关闭的状态。
图 7 是表示变形例的电动吸尘器 1 的吸尘器主体 2 立起的状态。
图 8 是变形例的电动吸尘器 1 的吸尘器主体 2 的主要部分右侧剖视图。
图 9(a) 是变形例的电动吸尘器 1 的吸尘器主体 2 的主要部分右侧剖视图, (b) ~ (d) 是 (a) 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符号说明 :
1 电动吸尘器
4 框体
5 电动鼓风机
6 电线
8 吸气口
10 排气口
18 电线引出口
19 喷出口
22 风门
25 防护肋
27 第三倾斜面
28 凹部
41 保护部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具体地进行说明。
图 1(a) 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 1 的右侧视图, (b) 是 (a) 的主要 部分右侧剖视图。图 2 是电动吸尘器 1 的后视图。以下, 关于电动吸尘器 1 及其结构部件 的说明, 只要没有特别的预先说明, 为了方便, 将图 1(a) 中的左侧作为前侧、 将右侧作为后 侧、 将跟前侧作为右侧、 将内侧作为左侧来进行说明。此外, 左右方向与宽度方向相同。
如图 1(a) 所示, 电动吸尘器 1 具备吸尘器主体 2 和软管 3, 虽然未图示, 但在软管 3 的前端具备用于使电动吸尘器 1 工作而操作的操作部、 配管和吸入工具。
在图 1(a) 中, 吸尘器主体 2 形成为前后稍长且带圆角的箱形状。吸尘器主体 2 主 要具备形成其外部轮廓的中空体即框体 4、 电动鼓风机 5( 后述的图 5 中施加了由向右上方 延伸的斜线构成的剖面线的部分 )、 用于向电动鼓风机 5 供给电力的电线 6( 参照图 2)。
电动鼓风机 5 及电线 6 收纳于框体 4 内, 关于电线 6, 在框体 4 内 ( 后述的空气流 路 11 内 ) 收纳有电线卷轴 ( 未图示 ), 电线 6 卷绕于框体 4 内的电线卷轴。在通过电动吸 尘器 1 进行清扫时, 能够从框体 4 引出电线 6。
在框体 4 上, 在前表面 7 形成有吸气口 8, 在后表面 9 形成有排气口 10, 在框体 4 内部划分有与吸气口 8 和排气口 10 连通的空气流路 11( 也参照图 5)。上述的电动鼓风机 5 配置在空气流路 11 内 ( 参照图 5)。 软管 3 的一端与吸气口 8 连接, 而使软管 3 的内部与空气流路 11 相互连通。
并且, 用于使吸尘器主体 2 从地板面 X 分离而移动的把手 13 转动自如地设置在框 体 4 的顶面 12 的后端部, 车轮 15 设置在左右的侧面 14 的后端部, 小脚轮 17 设置在底面 16 的前侧部分。车轮 15 及小脚轮 17 在地板面 X 上旋转, 由此, 吸尘器主体 2 在地板面 X 上平 滑地移动。
在此, 如图 1(a) 所示, 在吸尘器主体 2 处于通常的姿态时, 即在框体 4 的底面 16 从 上方与地板面 X 对置并且车轮 15 及小脚轮 17 与地板面 X 接触的状态下, 后表面 9 沿垂直方 向大致平坦。在后表面 9 中, 在上侧部分形成有上述排气口 10 和电线引出口 18( 也参照图 2), 在下侧部分 ( 即, 排气口 10 及电线引出口 18 的下方 ) 形成有喷出口 19( 也参照图 1(b))。
如图 2 所示, 排气口 10 例如是在后表面 9 形成有多个的小孔, 整体为呈向上侧鼓 出的大致半圆形状。
电线引出口 18 用于引出收纳于框体 4 内的电线 6。在此, 在后表面 9 的后视观察 下的右上侧的端部形成有向前侧凹陷的凹部 9A, 在后表面 9, 电线引出口 18 形成在凹部 9A 内。电线 6 在从框体 4 内引出时或收纳到框体 4 内时通过电线引出口 18。电线引出口 18 与空气流路 11( 参照图 1(a) 及图 5) 连通。另外, 在电线 6 的前端连接有能够与外部的插 座 ( 未图示 ) 相连的电插头 23, 在电线 6 整体收纳于框体 4 内的状态下, 电插头 23 在凹部 9A 内从电线引出口 18 向后方露出。此外, 在框体 4 的顶面 12 设有按钮 36, 若按压该按钮 36, 则能够将从框体 4 引出的电线 6 拉回到框体 4 内。
喷出口 19 在宽度方向上长, 例如在宽度方向上分割成多个细长的小孔, 且与空气 流路 11( 参照图 1(a) 及图 5) 连通。与喷出口 19 相关联地, 如图 1(b) 所示, 在框体 4 的后 表面 9 形成有喷出口 19 的部分向后侧凸起, 详细而言, 包括向后下侧倾斜的第一倾斜面 20、 从第一倾斜面 20 的下端 ( 后端 ) 向前下侧倾斜的第二倾斜面 21。喷出口 19 形成在第一倾
斜面 20 上, 面向后上侧。
在喷出口 19 设有呈在宽度方向上细长的板状的风门 22。 风门 22 以沿宽度方向延 伸的轴 37( 参照图 1(a)) 为中心转动, 从而开闭自如。在图 1(b) 中, 风门 22 以沿着第一倾 斜面 20 的方式关闭, 将喷出口 19 从框体 4 的内侧闭塞。
在这样的电动吸尘器 1 中, 在清扫时, 电动鼓风机 5( 参照图 5) 从电插头 23 与插 座 ( 未图示 ) 相连的电线 6( 参照图 2) 接收外部的电力而被驱动, 由此产生吸引力。在该 吸引力的作用下, 图 1(a) 所示的地板面 X 上的尘埃被吸入上述吸入工具 ( 未图示 ) 内, 按 顺序通过吸入工具、 配管 ( 未图示 )、 软管 3 后, 被从吸气口 8 吸入吸尘器主体 2 的空气流路 11。另外, 吸入工具 ( 未图示 ) 周围的空气也与地板面 X 上的尘埃一起被吸入空气流路 11 内。
在此, 在空气流路 11 中, 在电动鼓风机 5 的跟前 ( 空气流路 11 中空气的流动方向 的上游侧 ) 设有过滤器 24( 图 5 中施加了由向右下方延伸的斜线构成的剖面线的部分 ), 吸 入到空气流路 11 的空气与尘埃在过滤器 24 中分离。并且, 尘埃积存于过滤器 24, 另一方 面, 空气在电动鼓风机 5 的作用下在空气流路 11 中向上述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电动鼓风 机 5 的下游侧喷出。喷出的空气中大部分从排气口 10 向设备外排出, 一部分喷到位于框体 4 内的电线 6, 之后从电线引出口 18 向设备外排出。在没有完全引出电线 6 的状态下使用 电动吸尘器 1 时, 电线 6 可能会过热, 将电动鼓风机 5 的排气的一部分向上述电线卷轴 ( 未 图示 ) 侧排出而冷却电线 6, 之后该冷却空气从电线引出口 18 向设备外排出。 此外, 在图 1 中, 风门 22 关闭而闭塞喷出口 19( 参照图 1(b)), 因此, 在电动鼓风机 5 的作用下喷出的空气不会从喷出口 19 向设备外排出。其中, 如后所述, 风门 22 在清扫状 态下 ( 电动鼓风机 5 正在产生吸引力的过程中 ) 一定打开, 但在此为了说明的方便, 视作在 清扫状态下风门 22 关闭。
这样, 空气流路 11 内的空气从排气口 10 及电线引出口 18 向设备外排出, 但排出 的空气的一部分如图 1(a) 中粗虚线箭头所示的那样向地板面 X 侧下降并同时向后方流动。 在此, 电线引出口 18 朝向地板面 X 侧 ( 后下侧 ) 而顺利地 ( 不会卡挂到在后表面 9 的电线 引出口 18 的边缘 ) 向地板面 X 侧引出电线 6, 因此, 从电线引出口 18 排出的空气特别向地 板面 X 侧积极地流动。由此, 会产生地板面 X 上的尘埃受到从排气口 10 及电线引出口 18 排出后喷到地板面 X 上的空气 ( 排出流 ) 的影响而扬起这一不良情况。
因此, 为了解决这种不良情况, 图 1(b) 所示的风门 22 及喷出口 19 发挥功能。
图 3 是表示图 1 中风门 22 打开的状态。
在清扫状态下, 如图 3(b) 所示, 风门 22 在由空气流路 11 中通过电动鼓风机 5 而 喷出的空气中的到达风门 22 的一部分空气 ( 参照图 3(b) 中的粗线箭头 ) 产生的风压的作 用下被推开, 以向后上侧倾斜的方式转动。由此, 喷出口 19 向后上侧打开, 到达风门 22 后 的空气成为空气流, 从喷出口 19 朝向后上侧而向设备外向斜上方喷出。在此, 在框体 4 上 构成第二倾斜面 21 的壁 39 上, 面向框体 4 内部 ( 空气流路 11) 的面 ( 称为引导面 40) 朝 向喷出口 19 而向后上侧倾斜。因此, 从空气流路 11 朝向喷出口 19 的空气通过引导面 40 引导而向后上侧流动, 因此, 从喷出口 19 向设备外排出的空气 ( 空气流 ) 可靠地朝向后上 侧而向斜上方排出。
如图 3(a) 所示, 这样从喷出口 19 朝向后上侧而向设备外斜向上排出的空气流
( 参照粗实线箭头 ) 从前下侧与从排气口 10 及电线引出口 18 向设备外排出的空气 ( 排气 流, 参照图 1(a) 中的粗虚线箭头 ) 冲撞。由此, 从排气口 10 及电线引出口 18 向设备外排 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被修正, 如图 3(a) 中粗虚线箭头所示, 整体向后上侧流动。因此, 能够 使从空气流路 11 内向设备外排出的空气向上方流动而远离地板面 X, 从而防止该空气喷到 地板面 X 而导致地板面 X 上的尘埃扬起的情况。
另外, 根据该结构, 由于排气口 10 始终打开, 因此能够在排气口 10 顺利地进行排 气, 从而能够抑制吸引力的降低。 进而, 只要驱动电动鼓风机 5( 参照图 5), 空气流就能自动 地从喷出口 19 喷出, 与来自排气口 10 及电线引出口 18 的排气流冲撞, 因此能够不费事地 防止地板上的尘埃扬起。
由此, 在具有防止地板上的尘埃扬起的结构的电动吸尘器 1 中, 能够抑制吸引力 的降低并同时实现使用方便性的提高。
并且, 当电动鼓风机 5( 参照图 5) 的驱动停止时, 电动鼓风机 5 不产生吸引力, 因 此在空气流路 11 中空气不流动, 因此没有了推开风门 22 的空气 ( 风压变弱 ), 风门 22 在自 重的作用下关闭, 再次闭塞喷出口 19( 也参照图 1(b))。由此, 能够防止外部的灰尘从喷出 口 19 进入框体 4 内。另外, 在该状态下, 框体 4 内的结构不会从喷出口 19 露出, 因此外观 性良好。 这样, 通过仅利用风压和自重这样的简单的结构, 风门 22 能够使喷出口 19 开闭。
图 4 是电动吸尘器 1 的俯视图。
在此, 如图 4 所示, 在框体 4 的后表面 9 一体地设有朝向框体 4 外而向后 ( 在图 4 中为向下 ) 突出的一对防护肋 25。 上述防护肋 25 隔开间隔而沿宽度方向排列, 上述的第一 倾斜面 20 及第二倾斜面 21 位于上述防护肋 25 之间。上述防护肋 25 从宽度方向夹着第一 倾斜面 20 的喷出口 19 及风门 22( 换言之, 位于喷出口 19 及风门 22 的周围 ), 比第一倾斜 面 20 及第二倾斜面 21 更向后侧突出。另外, 在该状态下, 从宽度方向观察, 第一倾斜面 20 及第二倾斜面 21 位于防护肋 25 的轮廓的内侧 ( 参照图 1(a) 及图 3(a))。
第一倾斜面 20、 第二倾斜面 21 及风门 22 由上述防护肋 25 保护。因此, 即使在如 下情况下, 风门 22 也不会承受外力而破损, 所述情况是指 : 周围的物体撞到吸尘器主体 2, 或者吸尘器主体 2 从后表面 9 侧下落到地板面 X( 参照图 1(a)), 或者如后述的图 7 所示那 样使吸尘器主体 2 立起。
图 5 是变形例的电动吸尘器 1 的吸尘器主体 2 的右侧剖视图。图 6 是表示图 5 中 风门 22 关闭的状态。
图 5 所示的变形例的电动吸尘器 1 的吸尘器主体 2 与上述实施例的吸尘器主体 2( 参照图 1 ~图 4) 相比, 细微部分有所不同。 此外, 在变形例中, 对与上述实施例重复的部 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其说明。 在图 5 中, 图示有上述电动鼓风机 5、 空气流路 11 和过滤 器 24。
在该变形例及上述实施例中, 在图 5 所示的空气流路 11 中, 从软管 3( 参照图 1(a)) 被吸入到空气流路 11 的空气如粗虚线箭头所示, 从吸气口 8 经过过滤器 24 向后侧流 动, 而被吸入电动鼓风机 5。 在此, 在电动鼓风机 5 中, 在电动鼓风机 5 的下表面形成有用于 将吸入的空气喷出的喷出口 26, 吸入到电动鼓风机 5 的空气通过喷出口 26 喷出, 由此在空 气流路 11 中, 从电动鼓风机 5 暂时向下方流动。并且, 在框体 4 内, 在从后侧与电动鼓风机
5 的喷出口 26 附近相邻的位置设有分隔壁 38。因此, 在喷出口 26 从电动鼓风机 5 向下方 流动的空气被分隔壁 38 遮挡, 由此不会立即朝向后侧, 而是在空气流路 11 中暂时向前侧流 动, 然后以在电动鼓风机 5 的周围流动的方式上升之后向后侧流动而朝向框体 4 的后表面 9。
并且, 空气流路 11 中到达后表面 9 附近的空气中, 一部分空气像粗虚线箭头所示 那样先从排气口 10 或电线引出口 18( 参照图 2) 向设备外排出, 另一方面, 剩余的空气像粗 实线箭头所示的那样朝向喷出口 19, 然后从喷出口 19 朝向设备外向上排出。即, 在空气流 路 11 中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上, 喷出口 19 位于最下游侧。 如上所述, 从喷出口 19 朝向设备外 向上排出的空气将从排气口 10 及电线引出口 10 向设备外排出的空气的流动修正为朝上。
在此, 可以说电动鼓风机 5 使吸入后的空气从电动鼓风机 5 暂时向下方流动, 以在 电动鼓风机 5 的周围流动的方式上升后导向排气口 10。由此, 能够在框体 4 内将空气保持 在尽可能高的位置而后由排气口 10 排出, 因此, 能够使从排气口 10 排出的空气远离地板面 X。因此, 能够可靠地防止地板上的尘埃因排气而扬起的情况。
接下来, 关于图 5 所示的变形例, 详细说明开闭喷出口 19 的风门 22。框体 4 的后 表面 9 包括从上述的第一倾斜面 20 的上端 ( 前端 ) 向后上侧倾斜的第三倾斜面 27( 划分 面 ), 在后表面 9 上通过第一倾斜面 20 和第三倾斜面 27 形成 ( 划分 ) 有向前侧凹陷的凹 部 28。 从宽度方向观察, 凹部 28 形成为向前侧变细的大致三角形状, 且在宽度方向上细长。 喷出口 19 在凹部 28 内设置于凹部 28 的前下侧的部分。
并且, 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轴 37 相对于风门 22 的前端部插通, 风门 22 以轴 37 为中 心, 在打开喷出口 19 的打开位置 ( 参照图 5) 和闭塞喷出口 19 的关闭位置 ( 参照图 6) 之间 转动自如。当驱动电动鼓风机 5 时, 风门 22 在上述的风压的作用下打开而位于打开位置, 当电动鼓风机 5 的驱动停止时, 在上述的自重的作用下绕右侧视观察下的顺时针转动规定 量而移动到关闭位置, 闭塞喷出口 19( 参照图 6)。
在此, 风门 22 在凹部 28 内转动。因此, 风门 22 的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的转 动轨迹 Y( 参照图 6) 位于凹部 28 内。由此, 即使某物撞到框体 4 的后表面 9、 或者吸尘器 主体 2 从后表面 9 侧下落到地板面 X、 或者使用者踩到在后表面 9 的风门 22 附近, 由于后 表面 9 上的凹部 28 周围成为保护部 41, 在风门 22 及喷出口 19 的附近对风门 22 及喷出口 19 进行保护, 因此, 风门 22 及喷出口 19 也不会发生破损。并且, 通过在框体 4 上形成凹部 28、 使凹部 28 周围作为保护部 41 并将风门 22 及喷出口 19 设置在凹部 28 内这样简单的结 构, 能够可靠地防止风门 22 及喷出口 19 发生故障。另外, 由于风门 22 配置在凹部 28 内而 不从后表面 9 突出, 因此能够实现吸尘器主体 2 的小型化。
并且, 从宽度方向观察, 如图 5 所示位于打开位置的风门 22 从轴 37 向后上侧倾 斜, 从后下侧相对于第三倾斜面 27 密接。此时, 风门 22 的后端 ( 风门 22 中最能够从凹部 28 向外部露出的部分 ) 位于凹部 28 内 ( 即, 从后表面 9 凹陷的位置 ), 与第三倾斜面 27 密 接。因此, 位于打开位置的风门 22 不会被指尖抓到而移动, 能够防止打开位置的风门 22 被 不小心移动而发生破损的情况。
另一方面, 从宽度方向观察, 如图 6 所示位于关闭位置的风门 22 从轴 37 向后下 侧倾斜, 与第一倾斜面 20 大致平行地延伸。此时, 风门 22 位于比第一倾斜面 20 靠前下侧 ( 框体 4 内 ) 的位置, 从前下侧闭塞喷出口 19( 关闭 )。即, 位于关闭位置的风门 22 中从凹部 28 最能够向外部露出的后上侧的端面 22A 比形成有喷出口 19 的 ( 对喷出口 19 加边的 部分 ) 第一倾斜面 20 偏向框体 4 内, 在该状态下, 无间隙地闭塞喷出口 19。因此, 在第一倾 斜面 20 的喷出口 19 的边缘与关闭位置的风门 22 之间几乎没有间隙, 因此, 即使不小心碰 到风门 22 也不会抓到风门 22 而使其转动, 从而能够防止关闭位置的风门 22 的破损。
风门 22 在如上所述那样由风压打开而因自重关闭的结构上, 为轻薄板状, 强度比 较低。因此, 在某物撞到风门 22 或强制移动风门 22 时, 风门 22 可能会破损。然而, 如上所 述, 通过将风门 22 配置在凹部 28 内或利用防护肋 25 保护风门 22, 从而防止风门 22 的破 损, 因此, 无须将风门 22 的强度提高到必要以上, 另外, 也无须使用利用了电动机或弹簧等 的复杂的结构, 就能够实现通过风压及自重开闭风门 22 的结构。
图 7 表示变形例的电动吸尘器 1 的吸尘器主体 2 立起的状态。
在清扫后收纳电动吸尘器 1 时或在为了清扫高的位置而使吸气口 8 朝向上方时, 如图 7 所示, 以框体 4 上不是底面 16 而是后表面 9 从上方与地板面 X 对置的方式使吸尘器 主体 2 立起。
在此, 在图 7 所示的变形例的电动吸尘器 1 的吸尘器主体 2 中, 在框体 4 的后表面 9 上, 上述防护肋 25 不仅设置在风门 22 的宽度方向两外侧 ( 参照图 4), 也设置在排气口 10 的上侧 ( 在图 7 中为右侧 )。因此, 在使吸尘器主体 2 立起时, 在后表面 9 上, 仅上述防护 肋 25 从上方与地板面 X 抵接, 因此, 防护肋 25 以外的部分相对于地板面 X 为分离的状态, 从而能够防止排气口 10、 电线引出口 18( 参照图 2) 和喷出口 19 由于地板面 X 而闭塞的情 况。当然, 防护肋 25 也能够在吸尘器主体 2 立起时防止风门 22 撞到地板面 X 而破损的情 况。 图 8 是变形例的电动吸尘器 1 的吸尘器主体 2 的主要部分右侧剖视图。
图 8 表示吸尘器主体 2 中框体 4 的下侧部分。
框体 4 的下侧部分构成框体下部 29, 具有上述的底面 16、 左右的侧面 14( 参照图 4) 及后表面 9 的下侧部分。另外, 框体 4 具备具有上述的第一倾斜面 20、 第二倾斜面 21 及 风门 22 的罩 30, 罩 30 能够从框体下部 29 分离。
在此, 罩 30 是形成为从宽度方向观察到的截面向后侧变细的大致三角形的中空 体, 且宽度方向长。并且, 罩 30 具有在图 8 中大致垂直地延伸而架设在第一倾斜面 20 的上 端与第二倾斜面 21 的下端之间的垂直面 31, 通过第一倾斜面 20、 第二倾斜面 21 和垂直面 31 划分出从宽度方向观察到的罩 30 的截面形状 ( 轮廓 )。
并且, 该垂直面 31 的下侧部分 31A 比上侧部分 31B 向前侧突出, 在该下侧部分 31A 形成有与罩 30 内部连通的露出口 32。露出口 32 呈宽度方向长的大致矩形状。另外, 在罩 30 内, 在前后方向上与垂直面 31 的上侧部分 31B 相同的位置设有格子状的框 33。框 33 从 后侧与露出口 32 对置。
另外, 与罩 30 相关联地, 在框体下部 29 的后侧上端部形成有与空气流路 11( 参照 图 5) 连通的开口 34。开口 34 形成为宽度方向长的大致矩形状, 但在上下方向上比露出口 32 小。
在罩 30 安装于框体下部 29 的状态下, 罩 30 的露出口 32 与开口 34 连通, 电动吸尘 器 1 运转时 ( 产生上述吸引力时 ) 在空气流路 11( 参照图 5) 中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按顺 序通过开口 34 及露出口 32, 之后流入罩 30 内。在此, 在罩 30 内配置有消声过滤器 35( 用
点全部涂点的部分 )。消声过滤器 35 由聚氨酯等形成且形成为宽度方向长的块形状。流 入罩 30 内的空气通过消声过滤器 35 后在喷出口 19 向设备外排出。在空气通过消声过滤 器 35 时, 空气的流动声被消声过滤器 35 吸收而消失。因此, 从喷出口 19 排出的空气的声 音 ( 排气声 ) 非常小。
并且, 在制造吸尘器主体 2 时等将罩 30 安装到框体下部 29 时, 首先, 将消声过滤 器 35 从露出口 32 安装到罩 30。在此, 消声过滤器 35 比露出口 32 稍大。因此, 消声过滤 器 35 通过被压入露出口 32 而临时组装在罩 30 上, 在前端面从露出口 32 向前侧露出的状 态下, 收容于罩 30 内。此时, 上述的框 33 从后侧与消声过滤器 35 接触, 因此, 消声过滤器 35 不会向后侧移动。
接下来, 在露出口 32 从后侧与开口 34 对置的状态下, 从后侧将罩 30 安装到框体 下部 29。于是, 框体下部 29 中对开口 34 的上端及下端加边的部分 ( 称作边缘 29A) 从前方 与从露出口 32 露出的消声过滤器 35 抵接。由此, 消声过滤器 35 处于被框体下部 29 的边 缘 29A 与罩 30 的框 33 从前后夹持的状态, 而在前后方向上定位。即, 若罩 30 安装于框体 下部 29, 则消声过滤器 35 的位置自动固定。
由此, 即使不利用专用的部件或带而将消声过滤器 35 固定于罩 30 或框体下部 29, 也能够通过仅将罩 30 安装于框体下部 29 的操作, 将消声过滤器 35 的位置完全固定。 由于消声过滤器 35 的位置像这样被完全固定, 因此, 如上所述, 在空气通过消声 过滤器 35 时, 消声过滤器 35 不会因该空气而从罩 30 及框体下部 29 剥落或脱落。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 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 更。例如, 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不具备电线 6 及电线引出口 18 的充电式的电动吸尘器。
另外, 关于风门 22, 也可以适用图 9 所示的变形例。在图 9 中, (a) 是变形例的电 动吸尘器 1 的吸尘器主体 2 的主要部分右侧剖视图, (b) ~ (d) 是 (a) 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在此, 在图 9 中, 在风门 22 中面向空气流路 11 的下表面 22B 的前端部一体地设有 从宽度方向观察下与下表面 22B 大致正交而向空气流路 11 内突出的辅助翼 42。辅助翼 42 形成为宽度方向细长的薄板状。在图 9(a) 中, 关闭的风门 22 向后下侧倾斜, 另一方面, 辅 助翼 42 向前下侧延伸。
在设有这样的辅助翼 42 的情况下, 在风门 22 关闭的状态下, 即使上述的风压随着 电动鼓风机 5( 参照图 5) 的输出 ( 换言之, 排气的风速 ) 的变化而变化, 风门 22 也能够始 终打开至最大限度 ( 最大角度 )。
详细而言, 如粗线箭头所示, 朝向风门 22 在空气流路 11 中流动的空气如图 9(b) 所示到达风门 22 时撞到风门 22 的下表面 22B, 如上所述, 要推开风门 22。这时, 若空气要 推开风门 22 的力 ( 上述的风压 ) 强, 则风门 22 能够快速且可靠地打开至最大限度 ( 参照 图 9(d)), 但在风压弱的情况下, 如图 9(c) 所示, 仅打开至中途。此时, 风门 22 相对于在空 气流路 11 中流动的空气 ( 参照图 9(c) 所示的两个粗线箭头中大的粗线箭头 ) 大致平行, 因此, 在空气流路 11 中流动的空气 ( 风压 ) 无法有效地冲击风门 22, 风门 22 难以从打开至 中途的状态进一步打开。
在此, 朝向风门 22 的空气的一部分如图 9(c) 所示的两个粗线箭头中小粗线箭头 所示的那样, 在吸尘器主体 2 内沿着划分空气流路 11 的壁面 43 流动而绕到风门 22 的前 侧, 撞到辅助翼 42。此时, 辅助翼 42 形成为相对于这一部分的空气成为阻碍这样的 ( 相对
于这一部分空气的流动不平行 ) 姿态, 因此, 除下表面 22B 外辅助翼 42 也承受风压, 由此进 一步推开风门 22, 即使上述风压弱, 结果也如图 9(d) 所示的那样, 能够打开至最大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