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装置.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830277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004428.5

申请日:

2010.01.15

公开号:

CN101791901A

公开日:

2010.08.04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B41J 2/01公开日:20100804|||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41J 2/01申请日:20100115|||公开

IPC分类号:

B41J2/01; B41J11/00

主分类号:

B41J2/01

申请人: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发明人:

池上昭彦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09.01.29 JP 2009-018389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代理人:

雒运朴;李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在对被记录介质进行加热后对下游侧记录头的热的影响、并且能够小型化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记录装置(1)具备:记录头(21、22),其对被记录介质(P)排出墨水;介质支承部(24),其与该记录头对置并支承被记录介质(P);介质输送机构(10),其朝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被记录介质;加热干燥部(40),其通过加热使记录后的被记录介质上的墨水干燥;以及冷却部(50),其设在比该加热干燥部更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对被加热后的被记录介质进行冷却,所述记录头在输送方向上并列配置有多个,在输送方向上,所述加热干燥部和所述冷却部设置于上游侧的一个记录头和下游侧的另一个记录头之间。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装置具备: 记录头,其对被记录介质排出墨水以执行记录; 介质输送机构,其朝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被记录介质; 加热干燥部,其通过加热使进行记录后的被记录介质上的墨水干燥;以及 冷却部,其设在比该加热干燥部更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对被加热后的被记录介质进行冷却, 所述记录头在输送方向上并列配置有多个, 在输送方向上,所述加热干燥部和所述冷却部设置于上游侧的一个记录头和位于该一个记录头的下游侧附近的位置的另一个记录头之间。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装置具备与所述记录头对置并支承被记录介质的介质支承部, 所述冷却部具有: 对被记录介质的表面吹出温度比常温低的冷风的冷风送出口;以及 温度比常温低的冷却部件, 该冷却部件设置于所述介质支承部。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干燥部具有对被记录介质吹出温度比常温高的热风的热风送出口, 所述冷却部具有对被记录介质吹出温度比所述热风低的冷风的冷风送出口, 在所述上游侧的一个记录头和所述下游侧的另一个记录头之间设置有对气流进行引导的管单元, 在该管单元中,从输送方向上游侧开始依次排列有所述热风送出口、抽吸被记录介质上的空气的吸气口、以及所述冷风送出口, 所述吸气口一体地抽吸从所述热风送出口以及所述冷风送出口吹到被记录介质上的风。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设定每单位时间从所述热风送出口供给的热风供给风量为Q1,设定每单位时间从所述冷风送出口供给的冷风供给风量为Q2,设定被吸入所述吸气口的吸气风量为Q3时, 吸气风量Q3≥热风供给风量Q1+冷风供给风量Q2的关系成立。
5: 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设定从所述热风送出口送出的热风到达被记录介质时的热风的风速为v1,从所述冷风送出口送出的冷风到达被记录介质时的冷风的风速为v2时, 热风的风速v1≤冷风的风速v2的关系成立。
6: 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单元具备: 热风导管,其将热风从产生热风的热风产生机构引导到所述热风送出口; 冷风导管,其将冷风从产生冷风的冷风产生机构引导到所述冷风送出口; 排气导管,其与该冷风导管邻接设置,将排气从所述吸气口引导到抽吸力产生机构; 由热传导部件形成的结露部,其设置于所述排气导管中的所述冷风导管侧,且是至少 一部分未设置绝热材料的部分;以及 水滴承接部,其设在比该结露部更靠铅直方向下侧的位置,该水滴承接部对在所述结露部产生的水滴进行承接。
7: 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装置具备: 介质支承部,其与所述记录头以及所述管单元对置,并支承被记录介质; 第一遮蔽部件,其设置于所述上游侧的一个记录头与所述加热干燥部之间; 第二遮蔽部件,其设置于所述下游侧的另一个记录头与所述冷却部之间; 热风引导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管单元中的与所述介质支承部对置的位置,将热风从所述热风送出口朝所述吸气口引导;以及 冷风引导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管单元中的与所述介质支承部对置的位置,将冷风从所述冷风送出口朝所述吸气口引导, 当设定所述热风引导部件与所述介质支承部之间的间隔为g1,设定所述冷风引导部件与所述介质支承部之间的间隔为g2,设定所述第一和第二遮蔽部件与所述介质支承部之间的间隔为g3时, g1>g3、g2>g3的关系成立。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记录装置构成为,所述第一遮蔽部件及所述第二遮蔽部件的至少一方设有多个,能够将由吹到被记录介质上的热风及冷风形成的气流经由多个遮蔽部件之间进行排气。

说明书


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记录装置,该记录装置具备:记录头,其对被记录介质排出墨水以执行记录;介质输送机构,其朝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被记录介质;以及加热干燥部,通过进行加热使记录在被记录介质上的墨水干燥。

    在本申请中,记录装置包括喷墨式打印机、针式打印机(wire dotprinter)、激光打印机、行式打印机(line printer)、复印机、传真机等种类。

    背景技术

    以往,如专利文献1所示,记录装置具有:记录头;作为介质支承部的稿台(platen);作为媒体输送机构的输送辊对;以及作为干燥部的热风管(duct)。其中,上述记录头设置成能够对纸张排出墨水以执行记录。并且,上述稿台设置成与上述记录头对置,且能够从纸张的背面支承纸张。进一步,上述热风管构成为能够对记录后的纸张吹出热风。因此,能够促进记录后的纸张上的墨水的干燥。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5-301340号公报

    但是,作为干燥部的上述热风管形成为仅对纸张吹出热风的结构。因此,在在干燥后利用另外的下游侧记录头对纸张执行记录的情况下,当纸张被输送到与该下游侧记录头对置的位置时,由热风施加给纸张的热也与纸张一起被输送。在这种情况下,存在纸张的热传递给上述下游侧记录头从而产生不良情况的可能性。具体而言,存在上述下游侧记录头的喷嘴内的墨水因热的作用被干燥从而产生喷嘴堵塞的可能性。并且,存在喷嘴内的墨水因热的作用粘度变高从而产生排出不良的可能性。其结果是,生产率下降。

    并且,为了使纸张的温度自然地降低至原来的温度,需要将输送路径设置地较长等,从而妨碍记录装置的小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状况而做出的,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轻对被记录介质进行加热后对下游侧记录头的热的影响、并且能够小型化的记录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记录装置具备:记录头,其对被记录介质排出墨水以执行记录;介质输送机构,其朝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被记录介质;加热干燥部,其通过加热使记录后的被记录介质上的墨水干燥;以及冷却部,其设在比该加热干燥部更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对被加热后的被记录介质进行冷却,所述记录头在输送方向上并列配置有多个,在输送方向上,所述加热干燥部和所述冷却部设置于上游侧的一个记录头和位于该一个记录头的下游侧附近的位置的另一个记录头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述冷却部能够对由所述加热干燥部加热后的被记录介质进行冷却。其结果是,能够消除对所述下游侧的其他的记录头的热的影响。即,能够防止由于被加热后的被记录介质的热传递到所述下游侧的其他的记录头而引起的不良情况。具体而言,不存在由于记录头的喷嘴内的墨水因所述热被干燥而产生的喷嘴堵塞。并且,不存在产生由于喷嘴内的墨水的粘度因所述热而变高而产生的排出不良的可能性。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生产率。

    并且,能够防止记录头内部的构造的劣化。当在记录头内部使用粘接剂地情况下,能够防止该粘接剂因所述热而劣化。

    并且,能够在刚刚记录后的墨水渗入被记录介质之前使墨水高速干燥。具体而言,通过设置所述冷却部,能够提高在所述加热干燥部中加热被记录介质的温度(例如热风的温度),而与下游侧的记录头的耐热温度无关。因此,由于提高了加热温度,因此能够加快墨水的干燥速度。其结果是,能够将由于墨水的渗入造成的被记录介质的褶皱等变形的量抑制在最小限度。即,能够使被记录介质的记录后的状况更美观。在被记录介质是纸张的情况下尤其有效。

    并且,进一步,与使加热后的被记录介质自然冷却的结构相比较,由于不需要自然冷却所需的输送路径,因此能够使记录装置整体小型化。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中,所述记录装置具备与所述记录头对置并支承被记录介质的介质支承部,所述冷却部具有:对被记录介质的表面吹出温度比常温低的冷风的冷风送出口;以及温度比常温低的冷却部件,该冷却部件设置于所述介质支承部。

    此处,所谓“常温”是指记录装置所设置的场所中的不进行加热·冷却等的平常的温度。并且,所谓“被记录介质的表面”是指墨水通过记录头被排出到的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除了与第一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之外,能够更加高效地对被记录介质进行冷却。具体而言,由于能够从被加热的被记录介质的表里两侧进行冷却,因此,与仅从表里的一方进行冷却的情况相比较,冷却效率高。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或者第二方式中,所述加热干燥部具有对被记录介质吹出温度比常温高的热风的热风送出口,所述冷却部具有对被记录介质吹出温度比所述热风低的冷风的冷风送出口,在所述上游侧的一个记录头和所述下游侧的另一个记录头之间设置有对气流进行引导的管单元,在该管单元中,从输送方向上游侧开始依次排列有所述热风送出口、抽吸被记录介质上的空气的吸气口、以及所述冷风送出口,所述吸气口一体地抽吸从所述热风送出口以及所述冷风送出口吹到被记录介质上的风。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除了与第一方式或者第二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之外,还能够使所述加热干燥部和所述冷却部一体从而实现小型化。其结果是,与上述的记录装置整体不是一体的结构相比较,能够使记录装置整体紧凑。

    并且,能够在刚刚利用热风进行加热后利用冷风进行冷却,并且能够使吹到被记录介质上的热风和冷风经由所述吸气口排气,由此能够高效地进行湿度排气。即,能够使被记录介质上的空间保持干燥的状态。

    进一步,由于经由所述吸气口排气,因此,能够降低吹到被记录介质的热风和冷风在输送方向上朝作为所述管单元的外侧的上游侧的一个记录头和下游侧的另一个记录头流动的可能性。其结果是,能够降低从所述记录头对被记录介质排出墨水时对墨水的飞行的影响。

    进一步,由于冷风具有“干燥”的特性,因此不仅能够通过热风使被记录介质上的墨水干燥,而且能够通过冷风使被记录介质上的墨水干燥。即,与不对被记录介质吹出冷风的结构相比较,对被记录介质吹出冷风的结构的干燥能力高。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式中,当设每单位时间从所述热风送出口供给的热风供给风量为Q1、设每单位时间从所述冷风送出口供给的冷风供给风量为Q2、设每单位时间被吸入所述吸气口的吸气风量为Q3时,

    吸气风量Q3≥热风供给风量Q1+冷风供给风量Q2的关系成立。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式,除了与第三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之外,能够防止风朝所述记录头侧泄漏。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由从所述管单元吹出的风造成的所述记录头的损坏。具体而言,能够防止喷嘴内的墨水的状态变化。

    并且,能够消除对从所述记录头排出的墨水滴的飞行的影响。能够防止由吹出的风造成的所谓的飞行弯曲。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式或者第四方式中,当设定从所述热风送出口送出的热风到达被记录介质时的热风的风速为v1,从所述冷风送出口送出的冷风到达被记录介质时的冷风的风速为v2时,

    热风的风速v1≤冷风的风速v2的关系成立。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式,除了与第三方式或者第四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之外,在被记录介质上,能够降低吹飞干燥完成前的液体状态的墨水的可能性。具体而言,能够在吹出比较缓慢的热风从而使墨水的水分蒸发以提高粘度之后吹出高速的冷风以使其冷却同时使高粘度的墨水可靠地干燥。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式至第五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管单元具备:热风导管,其将热风从产生热风的热风产生机构引导到所述热风送出口;冷风导管,其将冷风从产生冷风的冷风产生机构引导到所述冷风送出口;排气导管,其与该冷风导管邻接设置,将排气从所述吸气口引导到抽吸力产生机构;由热传导部件形成的结露部,其设置于所述排气导管中的所述冷风导管侧,是至少一部分未设置绝热材料的部分;以及水滴承接部,其设在比该结露部更靠铅直方向下侧的位置,该水滴承接部对在所述结露部产生的水滴进行承接。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式,除了与第三方式至第五方式中的任一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之外,还能够积极地回收使墨水干燥时蒸发的水分。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式至第六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记录装置具备:介质支承部,其与所述记录头以及所述管单元对置,并支承被记录介质;第一遮蔽部件,其设置于所述上游侧的一个记录头与所述加热干燥部之间;第二遮蔽部件,其设置于所述下游侧的另一个记录头与所述冷却部之间;热风引导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管单元中的与所述介质支承部对置的位置,将热风从所述热风送出口朝所述吸气口引导;以及冷风引导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管单元中的与所述介质支承部对置的位置,将冷风从所述冷风送出口朝所述吸气口引导,当设定所述热风引导部件与所述介质支承部之间的间隔为g1,设定所述冷风引导部件与所述介质支承部之间的间隔为g2,设定所述第一和第二遮蔽部件与所述介质支承部之间的间隔为g3时,

    g1>g3、g2>g3的关系成立。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式,除了与第三方式至第六方式中的任一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之外,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风朝所述记录头侧泄漏。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七方式中,该记录装置构成为,所述第一遮蔽部件及所述第二遮蔽部件的至少一方设有多个,能够将由吹到被记录介质上的热风及冷风形成的气流经由多个遮蔽部件之间进行排气。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式,除了与第七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之外,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风朝所述记录头侧泄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整体的概要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另外的实施方式1的打印机的概要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另外的实施方式2的打印机的概要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另外的实施方式3的管单元的概要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另外的实施方式4的管单元的概要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打印机;10:输送机构;11:输送辊对;12:输送驱动辊;13:输送从动辊;20:记录部;21:第一记录头;22:第二记录头;23:喷嘴列;24:稿台;30:管单元;31:第一遮蔽板;32:第二遮蔽板;33:温度传感器;40:加热干燥部;41:热风送出口;42:第一外侧引导部件;43:热风引导部件;44:热风供给管;45:热风产生机构;50:冷却部;51:冷风送出口;52:第二外侧引导部件;53:冷风引导部件;54:冷风供给管;55:冷风产生机构;60:吸气口;61:排气管;62:抽吸力产生机构;70:(另外的实施方式1的)打印机;71:稿台;72:第一加热用稿台;73:第二加热用稿台;74:加热器;75:冷却用稿台;76:冷却部件;77:管单元;78:热风供给管;79:第一外侧引导部件;80:热风引导部件;81:冷风供给管;82:第二外侧引导部件;83:冷风引导部件;84:第一遮蔽板;85:第二遮蔽板;90:(另外的实施方式2的)打印机;91:第三记录头;92:第四记录头;93:加热用稿台;94:冷却用稿台;100:(另外的实施方式3的)管单元;101:热风供给管;102:排气管;103:绝热材料;110:(另外的实施方式4的)管单元;111:结露部;112:结露水排水槽;113:排气管;g1:热风引导部件与稿台之间的距离;g2:冷风引导部件与稿台之间的距离;g3:第一、第二遮蔽板与稿台之间的距离;P:纸张;Q1:热风供给风量;Q2:冷风供给风量;Q3:吸气风量;v1:热风速度;v2:冷风速度;X:宽度方向;Y:输送方向;Z:记录头与稿台对置的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所示的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作为“记录装置”或者“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例的喷墨式打印机(以下称为“打印机”)1的整体的概要的侧视图。

    此处,所谓液体喷射装置并不限于从作为液体喷射头的记录头朝记录纸等被记录材料喷射墨水从而对被记录材料执行记录的喷墨式记录装置、复印机以及传真机等记录装置,而是意味着包含代替墨水从相当于上述的记录头的液体喷射头对相当于被记录材料的被喷射材料喷射与特定的用途对应的液体、并使液体附着于被喷射材料的装置。

    进一步,作为液体喷射头,除了上述的记录头之外,还可以举出用于制造液晶显示器等的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的颜色材料喷射头、用于形成有机EL显示器或面发光显示器(FED)等的电极的电极材料(导电胶)喷射头、用于制造生物芯片的活体有机物喷射头、以及作为精密吸液管(pipet)的喷射试样的试样喷射头等。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1具备:输送机构10;记录部20;加热干燥部40;以及冷却部50。其中,输送机构10设置成能够朝输送方向下游侧(Y轴的箭头的方向)输送纸张P。具体而言,输送机构10作为一例是具有输送驱动辊12和输送从动辊13的输送辊对11。其中,输送驱动辊12设置成由未图示的输送驱动用电动机的动力驱动。另一方面,输送从动辊13构成为随着输送驱动辊12的转动而转动。

    另外,输送机构10也可以是所谓的吸附带(suction belt)机构。

    此处,所谓“吸附带机构”是指利用卷绕在多个辊上的带来输送纸张P的机构。该吸附带机构构成为:在带上设有多个孔,通过利用抽吸机构经由带的孔吸引纸张P,一边将纸张P吸附在带上一边朝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

    并且,记录部20设置成能够对输送来的纸张P排出墨水以执行记录。具体而言,记录部20具有:第一记录头21;第二记录头22,其设在比第一记录头21更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以及稿台24。第一记录头21和第二记录头22设置成在纸张P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的整个区域延伸设置,且能够从喷嘴列23排出墨水。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通过从第一记录头21和第二记录头22排出墨水来完成记录。并且,稿台24设置成能够从纸张P的背侧支承纸张P。

    进一步,加热干燥部40设在输送方向Y上的第一记录头21和第二记录头22之间,且构成为能够通过加热来促进纸张上的墨水的干燥。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成:由热风产生机构45产生的热风经由管单元30的热风供给管44从热风送出口41吹出。

    此处,“热风产生机构”能够由发热机构和气流产生机构构成。例如作为发热机构能够设置镍铬合金线(nichrome)。通过对该镍铬合金线通电,使镍铬合金线自身发热,从而能够对空气进行加热。并且,作为气流产生机构能够设置风扇。

    进而,通过将热风吹到纸张P的表面上,能够对纸张P进行加热从而促进纸张上的墨水的干燥。是所谓的对流式的加热。

    此处,所谓“对流式”是指通过气体或液体等流体来传递热的方式。

    并且,冷却部50设在输送方向Y上的加热干燥部40和第二记录头22之间,且构成为能够对由加热干燥部40加热后的纸张P以及纸张上的墨水进行冷却。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成由冷风产生机构55产生的冷风经由管单元30的冷风供给管54从冷风送出口51吹出。

    此处,“冷风产生机构”能够由冷却器和气流产生机构构成。例如,作为冷却器能够使用珀尔帖(Peltier)元件。珀尔帖元件通过通电产生热梯度,通过使热移动能够进行冷却。

    进而,冷风被吹到纸张P的表面上,由此能够对纸张P和纸张上的墨水进行冷却。进一步,由于饱和水蒸气量的关系,与温度高的空气相比较,冷风具有干燥的性质,因此具有促进纸张上的墨水的干燥的效果。

    然后,纸张P被输送到第二记录头22。进而,如上所述从第二记录头22排出墨水从而完成记录。

    此时,纸张P以及纸张上的墨水被冷却。因此,能够防止由加热干燥部40施加给纸张P的热传递到第二记录头22。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第二记录头22因热而产生喷嘴堵塞或排出不良。进而,能够降低由于第二记录头22的不良情况而使打印机1停止的次数,因此能够提高生产率。

    接着,对管单元30及其周边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管单元30设置于输送方向Y的第一记录头21和第二记录头22之间。进而,管单元30在与稿台24对置的一侧(Z轴方向的下侧)从输送方向上游侧开始依次具有热风送出口41、吸气口60以及冷风送出口51。

    另外,Z轴方向是第一记录头22与稿台24对置的方向。

    如上所述,设置成由热风产生机构45产生的热风经由热风供给管44从热风送出口41吹出。并且,设置成由冷风产生机构55产生的冷风经由冷风供给管54从冷风送出口51吹出。

    并且,通过抽吸力产生机构62的抽吸力,使排气管61的内部成为负压,吸气口60构成为能够吸入稿台上的空气。

    此处,“抽吸力产生机构”可以是抽吸泵或抽吸风扇等,只要是能够产生抽吸力的结构即可。

    因此,从热风送出口41吹出的热风以及从冷风吹出口51吹出的冷风在被吹到纸张P上之后被吸入吸气口60。即,从稿台上的空间排气。

    另外,吸入的空气被排出至其他的场所(未图示)。

    此处,当设每单位时间从热风送出口41吹出的热风供给风量为Q1、设每单位时间从冷风送出口51吹出的冷风供给风量为Q2、设每单位时间从吸气口60吸入的吸气风量为Q3时,

    吸气风量Q3≥热风供给风量Q1+冷风供给风量Q2的关系成立。

    其结果是,能够降低热风和冷风在输送方向Y上从管单元30朝第一记录头21侧泄漏的可能性。同样,能够降低热风和冷风在输送方向Y上从管单元30朝第二记录头22侧泄漏的可能性。

    进一步,在热风送出口41中,输送方向上游侧由第一外侧引导部件42形成。另一方面,输送方向下游侧由热风引导部件43形成。

    同样,在冷风送出口51中,输送方向下游侧由第二外侧引导部件52形成。另一方面,输送方向上游侧由冷风引导部件53形成。

    热风引导部件43的前端和冷风引导部件53的前端形成曲线形状。这是因为,通过平滑且迅速地增加流路宽度能够使风压和风速平滑且迅速地下降。因此,能够削弱热风通过吸气口60吹入冷风送出口51的趋势。同样,能够削弱冷风通过吸气口60吹入热风送出口41的趋势。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在热风和冷风冲突的空间中产生极端的乱流从而对记录图像赋予不良影响的可能性。

    并且,当设来自热风送出口41的热风吹到纸张P上时的风速为v1、设来自冷风送出口51的冷风吹到纸张P上时的风速为v2时,

    热风的风速v1≤冷风的风速v2的关系成立。

    此处,热风的风速v1可以与冷风的风速v2相同,但是,优选热风的风速v1比冷风的风速v2慢。

    在所述情况下,与冷风相比较,能够以缓慢的风速对纸张P轻柔地吹出热风。其结果是,能够通过热风使从第一记录头21排出的墨水中的水分蒸发从而提高墨水的粘度。此时,能够降低将纸张上的干燥完成前的液体状的墨水吹飞的可能性。此后,能够利用风速比较快的冷风进行冷却,并使墨水完全干燥。此时,由于纸张上的墨水的粘度高,因此几乎没有将墨水吹飞的可能性。

    进一步,当设热风引导部件43与稿台24之间的距离为g1、设冷风引导部件53与稿台24之间的距离为g2、设第一外侧引导部件42与稿台24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外侧引导部件52与稿台24之间的距离为g3时,

    g1>g3、g2>g3的关系成立。

    其结果是,能够降低热风在输送方向Y从管单元30朝作为上游侧的第一记录头21侧漏出的可能性。同样,能够降低冷风在输送方向Y从管单元30朝作为下游侧的第二记录头22侧漏出的可能性。即,能够降低热风和冷风在输送方向Y从管单元30漏出的可能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热风引导部件43与稿台24之间的距离g1为大约3.0mm的程度。并且,冷风引导部件53与稿台24之间的距离g2为大约2.0mm的程度。进一步,第一外侧引导部件42与稿台24之间的距离g3以及第二外侧引导部件52与稿台24之间的距离g3为大约1.0mm的程度。

    另外,自不必说,并不限定于上述距离。

    并且,在输送方向Y上的第一记录头21和管单元30之间设有由绝热材料形成的第一遮蔽板31。第一遮蔽板31与稿台24之间的距离构成为同第一外侧引导部件42与稿台24之间的距离g3相同。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热风和冷风在输送方向Y从管单元30朝作为上游侧的第一记录头21侧漏出的可能性。进一步,由于第一遮蔽板31由绝热材料形成,因此能够防止加热干燥部40的热由第一记录头21传导。

    同样,在输送方向Y上的管单元30和第二记录头22之间设有由绝热材料形成的第二遮蔽板32。第二遮蔽板32与稿台24之间的距离构成为同第二外侧引导部件52与稿台24之间的距离g3相同。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热风和冷风在输送方向Y从管单元30朝作为下游侧的第二记录头22侧漏出的可能性。

    进一步,当设输送方向Y的第一遮蔽板31与第一记录头21之间的距离为L1、设第二遮蔽板32与第二记录头22之间的距离为L2时,

    L1>L2的关系成立。

    之所以使L1比较宽,是为了防止来自由热风温暖了的第一外侧引导部件42的辐射热对第一记录头21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之所以使L2比较窄,是因为不需要担心辐射热,是为了使打印机1小型化。即,为了小型化而尽可能地缩短间隔L2,结果上述关系成立。

    并且,考虑来自第一外侧引导部件42的辐射热,期望设置多个第一遮蔽板3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之所以设第一外侧引导部件42与稿台24之间的距离为g3,是因为第一外侧引导部件42兼有第一遮蔽板31的作用。当然,在形成为不兼有第一遮蔽板31的作用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第一外侧引导部件42与稿台24之间的距离比g3长。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小型化,形成为兼有第一遮蔽板31的作用的结构。第二外侧引导部件52也同样。省略对第二外侧引导部件52的说明。

    进一步,也可以构成为利用未图示的抽吸机构从第一外侧引导部件42与第一遮蔽板31之间抽吸空气,并排出到其他的场所(未图示)。当然也可以是所谓的自然排气。在上述情况下,能够进一步降低从管单元30漏出的热风和冷风到达第一记录头21的可能性。

    另外,在设有多个第一遮蔽板31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从第一遮蔽板31与第一遮蔽板31之间抽吸空气,并排出到其他的场所(未图示)。

    同样,也可以构成为利用未图示的抽吸机构从第二外侧引导部件52与第二遮蔽板32之间抽吸空气,并排出到其他的场所(未图示)。在上述情况下,能够进一步降低从管单元30漏出的热风和冷风到达第二记录头22的可能性。

    另外,在设有多个第二遮蔽板32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从第二遮蔽板32与第二遮蔽板32之间抽吸空气,并排出到其他的场所(未图示)。

    并且,在第二遮蔽板32和第二记录头22之间设有温度传感器33。进而,控制部(未图示)设置成能够根据温度传感器33的值来调节冷风的强弱以及(或者)温度。

    例如,在温度传感器33的值比第一预定值高的情况下判断为冷却不充分,增大冷风的风量直到温度传感器33的值下降到第一预定值。并且,也可以增大上述冷却器(未图示)的输出,从而降低冷风的温度。

    另一方面,在温度传感器33的值比第二预定值低的情况下判断为冷却过量,减少冷风的风量直到温度传感器33的值上升到第二预定值。并且,也可以减少上述冷却器(未图示)的输出,从而提高冷风的温度。此处,第二预定值是比第一预定值低的值。

    其结果是,有助于所谓的节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打印机1小型化,构成为从一体的管单元30吹出热风和冷风,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将热风送出口41和冷风送出口51形成为不同的结构。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的打印机1的特征在于,该打印机1具备:作为记录头的第一记录头21,其是对作为被记录介质的一例的纸张P排出墨水以执行记录;作为输送机构10的输送辊对11,其是将纸张P朝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的作为介质输送机构;加热干燥部40,其通过加热使记录在纸张上的墨水干燥;以及冷却部50,其设在比加热干燥部40更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并对被加热后的纸张P进行冷却。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作为记录头的第一记录头21和第二记录头22在输送方向Y并列配设有多个,在输送方向上,加热干燥部40和冷却部50设置在上游侧的一个作为记录头的第一记录头21和位于第一记录头21的下游侧附近的另外的作为记录头的第二记录头22之间。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在输送方向Y上的冷却部50与下游侧的第二记录头22之间设置有作为温度检测机构的温度传感器33,根据利用温度传感器33得到的温度的值使冷却部50的输出变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加热干燥部40具有将温度比常温高的热风吹到纸张P上的热风送出口41,冷却部50具有将温度比常温低的冷风吹到纸张P上的冷风送出口51,在上游侧的第一记录头21与下游侧的第二记录头22之间设有对气流进行引导的管单元30,在管单元30上,从输送方向上游侧开始依次排列有热风送出口41、抽吸纸张上的空气的吸气口60以及冷风送出口51,吸气口60一体地抽吸从热风送出口41和冷风送出51吹到纸张上的风。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当设每单位时间从热风送出口41供给热风的热风供给量为Q1、设每单位时间从冷风送出口51供给冷风的冷风供给量为Q2、被抽吸到吸气口60中的吸气风量为Q3时,

    吸气风量Q3≥热风供给风量Q1+冷风供给风量Q2的关系成立。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当设从热风送出口41送出的热风到达纸张P时的热风的风速为v1,设从冷风送出口51送出的冷风到达纸张P时的冷风的风速为v2时,

    热风的风速v1≤冷风的风速v2的关系成立。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记录装置具备:作为介质支承部的稿台24,其与第一记录头21、管单元30以及第二记录头22对置,并支承纸张P;作为第一遮蔽部件的第一遮蔽板31,其设在上游侧的第一记录头21与加热干燥部40之间;作为第二遮蔽部件的第二遮蔽板32,其设在下游侧的第二记录头22与冷却部50之间;热风引导部件43,其设在管单元30中的与稿台24对置的位置,将热风从热风送出口41朝吸气口60引导;以及冷风引导部件53,其设在管单元30中的与稿台24对置的位置,将冷风从冷风吹出口51朝吸气口60引导,当设热风引导部件43与稿台24之间的间隔为g1、设冷风引导部件53与稿台24之间的间隔为g2、第一遮蔽板31及第二遮蔽板32与稿台24之间的间隔为g3时,

    g1>g3、g2>g3的关系成立。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第一遮蔽板31和第二遮蔽板32中的至少一方设有多个,经由多个第一遮蔽板31(第二遮蔽板32)之间使由吹到纸张P上的热风和冷风形成的气流排气。

    [另外的实施方式1]

    图2中所示的是示出另外的实施方式1的打印机的概要的侧视图。

    如图2所示,另外的实施方式1的打印机70的稿台71从输送方向上游侧开始依次由第一加热用稿台72、冷却用稿台75以及第二加热用稿台73构成。其中,第一加热用稿台72和第二加热用稿台73发挥作为加热干燥部40的效果。另一方面,冷却用稿台75发挥作为冷却部50的效果。

    另外,由于除了特别说明的部件以外的部件都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部件同样,因此省略说明。

    第一加热用稿台72在输送方向Y从与第一记录头21对置的位置延伸设置到与管单元77的吸气口60的中央附近对置的位置。并且,冷却用稿台75在输送方向Y从与管单元77的吸气口60的中央附近对置的位置延伸设置到第二遮蔽板85和第二记录头22之间的位置。进一步,第二加热用稿台73在输送方向从第二遮蔽板85和第二记录头22之间的位置延伸设置到比第二记录头22更靠下游侧的位置。

    并且,第一加热用稿台72和第二加热用稿台73例如具有由镍铬合金线构成的加热器74。进而,构成为能够通过在第一加热用稿台72和第二加热用稿台73的上表面与纸张P的背面接触来对纸张P进行加热。是所谓的热传导式的加热。

    此处,所谓“热传导式”是指热通过物体的内部从高温部朝低温部传导的方式。即,是通过作为高温的物体的第一加热用稿台72和第二加热用稿台73与纸张P接触而朝纸张侧传导热的方式。

    因此,除了基于上述的热风的从纸张P的表侧进行的加热之外,还能够从纸张P的背侧进行加热。其结果是,更能够促进纸张上的墨水的干燥。

    进一步,冷却用稿台75例如具有由珀尔帖元件构成的冷却部件76。进而,构成为能够对冷却用稿台75的上表面进行冷却。因此,冷却部件76能够经由冷却用稿台75夺取纸张P所具有的热。其结果是,除了基于上述的冷风的从纸张P的表侧进行的加热之外,还能够从纸张P的背侧进行冷却。即,能够更加高效地夺取纸张P的热,能够更加高效地冷却纸张P。

    另外,在另外的实施方式1中,设有第一加热用稿台72和第二加热用稿台73,但是,当然也可以是未设置第一加热用稿台72和第二加热用稿台73、仅设有冷却用稿台75的结构。

    并且,冷却用稿台75可以是具有冷却用的风扇的结构。只要是能够利用冷却用风扇来冷却设于冷却用稿台75的冷却部件(76),并通过使冷却用稿台75的上表面与纸张P的背面接触来夺取纸张P的热的结构即可。即,设置于冷却用稿台75的冷却部件(76)保持比常温低的温度,只要是能够经由冷却用稿台75从纸张P夺取热的结构即可。

    并且,在另外的实施方式1的管单元77中,热风供给管78中的热风送出口侧形成为相对于Z轴方向倾斜。具体而言,第一外侧引导部件79和热风引导部件80形成为以越朝向热风的流动方向下游侧越向输送方向下游侧变位的方式相对于Z轴倾斜。因此,能够使吹到纸张P上的热风具有朝输送方向下游侧前进的分量。其结果是,吹到纸张P上的热风容易进入吸气口60,更加能够降低热风从管单元77漏出的可能性。

    同样,冷风供给管81中的冷风送出口侧也形成为相对于Z轴方向倾斜。具体而言,第二外侧引导部件82和冷风引导部件83形成为以越朝向冷风的流动方向下游侧越向输送方向上游侧变位的方式相对于Z轴倾斜。因此,能够使吹到纸张P上的冷风具有朝输送方向上游侧前进的分量。其结果是,吹到纸张P上的冷风容易进入吸气口60,更加能够降低冷风从管单元77漏出的可能性。

    进一步,第一遮蔽板84与第一外侧引导部件79同样,相对于Z轴倾斜设置。因此,在假设热风和冷风从管单元77朝输送方向上游侧漏出的情况下,漏出的热风和冷风容易进入第一遮蔽板84与第一外侧引导部件79之间。此处,也可以构成为利用上述的未图示的抽吸机构抽吸漏出的热风和冷风,并排出到其他的场所(未图示)。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降低从管单元77漏出的热风和冷风到达第一记录头21的可能性。

    同样,第二遮蔽板85与第二外侧引导部件82同样,相对于Z轴倾斜设置。因此,在假设热风和冷风从管单元77朝输送方向下游侧漏出的情况下,漏出的热风和冷风容易进入第二遮蔽板85与第二外侧引导部件82之间。此处,也可以构成为利用上述的未图示的抽吸机构抽吸漏出的热风和冷风,并排出到其他的场所(未图示)。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降低从管单元77漏出的热风和冷风到达第二记录头22的可能性。

    在另外的实施方式1的打印机70中,其特征在于,该打印机70具备与第一记录头21和第二记录头22对置并支承纸张P的作为介质支承部的稿台71,冷却部50具有对纸张P吹出温度比常温低的冷风的冷风送出口51和温度比常温低的冷却部件76,冷却部件76设置于构成稿台71的冷却用稿台75。

    [另外的实施方式2]

    图3中所示的是示出另外的实施方式2的打印机的概要的侧视图。

    如图3所示,另外的实施方式2的打印机90除了具有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记录头21和第二记录头22之外,还具有第三记录头91和第四记录头92。并且,在输送方向Y上,交替排列有加热用稿台93和冷却用稿台94。进一步,在第一记录头21与第二记录头22之间、第二记录头22与第三记录头91之间、以及第三记录头91与第四记录头92之间配设有上述的另外的实施方式1的管单元77。

    另外,由于除了特别说明的部件以外的部件都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部件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因此,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同样,不存在纸张P在输送方向上游侧受到的热对下游侧的记录头(22、91、92)造成影响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另外的实施方式2的打印机90这样的具有多个记录头(21、22、91、92)的情况下是有效的。

    另外,第一记录头21~第四记录头92也可以构成为分别排出不同颜色的墨水。例如可以构成为第一记录头21排出青绿色的墨水,第二记录头22排出品红色的墨水,第三记录头91排出黄色的墨水,第四记录头92排出黑色的墨水。

    [另外的实施方式3]

    图4中所示的是示出另外的实施方式3的管单元的概要的立体图。

    如图4所示,在另外的实施方式3的管单元100中,热风供给管101和排气管102由绝热材料103形成。

    另外,由于除了特别说明的部件以外的部件都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部件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因此,能够防止热风的热传导到第一记录头21、第二记录头22以及冷风供给管81。其结果是,在第一记录头21和第二记录头22中,能够防止由热风的热引起的不良情况。并且,能够防止冷风供给管81中的冷风受到热风的热而被温暖。即,不存在冷却效率下降的可能性。

    另外,热风从配设于宽度方向X的一端侧的热风产生机构45输送过来。进而,构成为利用热风供给管101的内部的未图示的叶片状部件使其方向变成朝向热风送出口41。对于冷风也相同。省略对冷风的说明。并且,从吸气口60抽吸的热风和冷风的混合气体被抽吸到排气管102中的Z轴方向上方,且利用排气管102的内部的未图示的叶片状部件使其方向变成朝向宽度方向X的另一端侧。进而,被朝配设于宽度方向X的另一端侧的抽吸力产生机构62抽吸。

    [另外的实施方式4]

    图5中所示的是示出另外的实施方式4的管单元的概要的立体图。

    如图5所示,另外的实施方式4的管单元110中的排气管113具备:结露部111,其设在冷风供给管侧的面上;以及结露水排水槽112,其设在结露部111的铅直方向下侧。

    另外,由于除了特别说明的部件以外的部件都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部件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其中,结露部111由排气管113中的冷风供给管侧的面中的未由绝热材料103形成的部分构成。即,由热传导性优异的部件构成。

    另外,排气管113中的结露部以外的部位由绝热材料103形成,或者由绝热材料103覆盖。

    此处,对于从热风送出口41吹出的热风以及从冷风吹出口51吹出的冷风,当使纸张上的墨水干燥时,热风和冷风吸收墨水中的水分。进而,形成为混合有较多的水分的热风和冷风相互混合而成的混合气体并进入排气管113。此时,结露部111附近的热被通过冷风供给管81的冷风夺取。

    即,结露部111被冷却。进而,排气管113中的通过结露部111的上述含有较多的水分的上述混合气体的水分由结露部111冷却并结露。其结果是,能够积极地收集蒸发的墨水中的水分,能够防止打印机的内部整体变得湿润。即,能够进行除湿。

    并且,结露水排水槽112构成为能够承接在结露部111结露并垂下的水滴。进一步,结露水排水槽112构成为宽度方向X的一端侧比另一端侧在Z轴方向低。因此,在承接垂下的水滴之后,能够使该水滴朝上述一端侧的水滴收集箱(未图示)聚集。

    另外,优选结露水排水槽112中的宽度方向X上的上述水滴流过的方向与排水管113中的宽度方向X上的混合气体的流动方向相同。这是因为混合气流能够助长结露水排水槽112的内部中的上述水滴的流动。具体而言,结露水排水槽112构成为宽度方向X的设有抽吸力产生机构62的上述另一端侧比上述一端侧在Z轴方向低。

    在另外的实施方式4中,其特征在于,管单元110具备:作为热风导管的热风供给管101,其将热风从产生热风的热风产生机构45引导到热风送出口41;作为冷风导管的冷风供给管81,其将冷风从产生冷风的冷风产生机构55引导到冷风送出口51;作为排气导管的排气管113,其与冷风供给管81邻接设置,将排气从吸气口60引导到抽吸力产生机构62;由热传导部件形成的结露部111,其设置于排气管113中的冷风供给管81侧,是至少一部分未设置绝热材料(103)的部分;以及作为水滴承接部的结露水排水槽112,其设在比结露部111更靠铅直方向下侧的位置,承接在结露部111生成的水滴。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自不必说,这些变形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记录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记录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记录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录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录装置.pdf(2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在对被记录介质进行加热后对下游侧记录头的热的影响、并且能够小型化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记录装置(1)具备:记录头(21、22),其对被记录介质(P)排出墨水;介质支承部(24),其与该记录头对置并支承被记录介质(P);介质输送机构(10),其朝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被记录介质;加热干燥部(40),其通过加热使记录后的被记录介质上的墨水干燥;以及冷却部(50),其设在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印刷;排版机;打字机;模印机〔4〕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