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脚气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sha****007 文档编号:8299314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05.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11185472.9

申请日:

20171123

公开号:

CN107837359A

公开日:

20180327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K36/904,A61P17/00,A61P31/10,A61K35/64,A61K31/125,A61K31/045

主分类号:

A61K36/904,A61P17/00,A61P31/10,A61K35/64,A61K31/125,A61K31/045

申请人:

贵州都匀市剑江药业有限公司

发明人:

龙步明,潘胜果

地址:

558000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市振华公司506厂内

优先权:

2017107237825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联创佳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郭防;张梅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脚气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该药物主要由三颗针、马鞭草、五倍子、百部、白癣皮、蛇床子、地肤子、苦楝皮、两面针、忍冬藤、苦参、虎杖、败酱草、银花、细辛、野菊花、夏枯草、益母草、紫花地丁、鹅不食草、墨旱莲、蒲公英、贯众、大黄、薄荷冰和樟脑制备而成。所述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止血敛疮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脚气。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治愈后不复发。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治疗脚气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算,主要由三颗针10-15份、马鞭草15-20份、五倍子10-15份、百部20-25份、白癣皮15-20份、蛇床子15-20份、地肤子10-15份、苦楝皮15-20份、两面针10-15份、忍冬藤10-15份、苦参20-25份、虎杖15-20份、败酱草10-15份、银花10-15份、细辛10-15份、野菊花20-25份、夏枯草20-25份、益母草20-25份、紫花地丁20-30份、鹅不食草20-25份、墨旱莲15-20份、蒲公英20-30份、贯众10-15份、大黄15-20份、薄荷冰15-20份和樟脑15-20份制备而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脚气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算,主要由三颗针12-13份、马鞭草16-19份、五倍子12-13份、百部22-23份、白癣皮16-19份、蛇床子16-19份、地肤子11-14份、苦楝皮16-19份、两面针11-14份、忍冬藤12-13份、苦参22-23份、虎杖16-19份、败酱草12-13份、银花12-13份、细辛12-13份、野菊花22-23份、夏枯草22-23份、益母草22-23份、紫花地丁23-27份、鹅不食草22-23份、墨旱莲17-18份、蒲公英22-28份、贯众12-13份、大黄17-18份、薄荷冰17-18份和樟脑17-18份制备而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治疗脚气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算,主要由三颗针12.5份、马鞭草17.5份、五倍子12.5份、百部22.5份、白癣皮17.5份、蛇床子17.5份、地肤子12份、苦楝皮17.5份、两面针12份、忍冬藤12.5份、苦参22.5份、虎杖17.5份、败酱草12.5份、银花12.5份、细辛12.5份、野菊花22.5份、夏枯草22.5份、益母草22.5份、紫花地丁25份、鹅不食草22.5份、墨旱莲17.5份、蒲公英25份、贯众12.5份、大黄17.5份、薄荷冰17.5份和樟脑17.5份制备而成。 4.一种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治疗脚气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取上述药物,与常规药用辅料或不加辅料组合,制成常规药物制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疗脚气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制剂为外用制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治疗脚气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用制剂为搽剂、贴剂或软膏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治疗脚气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搽剂;是按下述方法进行制备:以上药物,加8-12倍量的水煎煮2-3h,过滤,滤渣弃取,取滤液,即得。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治疗脚气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贴剂;是按下述方法进行制备:以上药物,加8-12倍量的水煎煮2-3h,过滤,滤液浓缩至60-70℃时相对密度为1.05~1.15的清膏;另取清膏重量50%的橡胶、50%的松香、10%的凡士林和20%的羊毛脂加热熔融后,再加入上述清膏,和清膏重量15%的甘油和60%的氧化锌混合搅拌15-30分钟,得药料,分别将裱褙材料,医用聚脂薄膜和药料装入贴剂涂铺设备中,碾压,成形后,切割,分装,密封,包装,即得。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脚气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于药品技术的领域。

背景技术

脚气,亦称足癣,是常见的传染性皮肤病,由于掌跖部位多汗、无皮脂分泌(皮脂中的脂肪酸可抑制真菌生长),足部周围多温暖、潮湿有利于真菌生长、繁殖。该病病程长、易复发 ,临床症状有瘙痒、脱屑、水疱、渗出、皲裂等。足癣治疗是一个易治易发的棘手问题。我国是足癣发病率高的国家,足癣菌遍地分布,周围环境中到处都是癣菌,到底何时再感染难于判断,国内足癣复发率50%~80%。目前,市场上药物许多含有激素(益康倍松乳膏、派瑞松乳膏等),有导致继发感染和接触性皮炎的潜在危险,而不含激素的中成药类药物(肤痔清、苗族去脚气液等)价格较高,止痒慢,疗程较长,皮疹恢复不理想,部分脚气液、脚气粉需要兑水泡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脚气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止血敛疮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脚气。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治愈后不复发。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治疗脚气的药物,按重量份计算,主要由三颗针10-15份、马鞭草15-20份、五倍子10-15份、百部20-25份、白癣皮15-20份、蛇床子15-20份、地肤子10-15份、苦楝皮15-20份、两面针10-15份、忍冬藤10-15份、苦参20-25份、虎杖15-20份、败酱草10-15份、银花10-15份、细辛10-15份、野菊花20-25份、夏枯草20-25份、益母草20-25份、紫花地丁20-30份、鹅不食草20-25份、墨旱莲15-20份、蒲公英20-30份、贯众10-15份、大黄15-20份、薄荷冰15-20份和樟脑15-20份制备而成。

前述的治疗脚气的药物中,按重量份计算,主要由三颗针12-13份、马鞭草16-19份、五倍子12-13份、百部22-23份、白癣皮16-19份、蛇床子16-19份、地肤子11-14份、苦楝皮16-19份、两面针11-14份、忍冬藤12-13份、苦参22-23份、虎杖16-19份、败酱草12-13份、银花12-13份、细辛12-13份、野菊花22-23份、夏枯草22-23份、益母草22-23份、紫花地丁23-27份、鹅不食草22-23份、墨旱莲17-18份、蒲公英22-28份、贯众12-13份、大黄17-18份、薄荷冰17-18份和樟脑17-18份制备而成。

前述的治疗脚气的药物中,按重量份计算,主要由三颗针12.5份、马鞭草17.5份、五倍子12.5份、百部22.5份、白癣皮17.5份、蛇床子17.5份、地肤子12份、苦楝皮17.5份、两面针12份、忍冬藤12.5份、苦参22.5份、虎杖17.5份、败酱草12.5份、银花12.5份、细辛12.5份、野菊花22.5份、夏枯草22.5份、益母草22.5份、紫花地丁25份、鹅不食草22.5份、墨旱莲17.5份、蒲公英25份、贯众12.5份、大黄17.5份、薄荷冰17.5份和樟脑17.5份制备而成。

一种前述的治疗脚气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取上述药物,与常规药用辅料或不加辅料组合,制成常规药物制剂。

前述的治疗脚气的药物的制备方法中,所述药物制剂为外用制剂。

前述的治疗脚气的药物的制备方法中,所述外用制剂为搽剂、贴剂或软膏剂。

前述的治疗脚气的药物的制备方法中,所述的搽剂;是按下述方法进行制备:以上药物,加8-12倍量的水煎煮2-3h,过滤,滤渣弃取,取滤液,即得。

前述的治疗脚气的药物的制备方法中,所述的贴剂;是按下述方法进行制备:以上药物,加8-12倍量的水煎煮2-3h,过滤,滤液浓缩至60-70℃时相对密度为1.05~1.15的清膏;另取清膏重量50%的橡胶、50%的松香、10%的凡士林和20%的羊毛脂加热熔融后,再加入上述清膏,和清膏重量15%的甘油和60%的氧化锌混合搅拌15-30分钟,得药料,分别将裱褙材料,医用聚脂薄膜和药料装入贴剂涂铺设备中,碾压,成形后,切割,分装,密封,包装,即得。

本发明所述药物主要由三颗针、马鞭草、五倍子、百部、白癣皮、蛇床子、地肤子、苦楝皮、两面针、忍冬藤、苦参、虎杖、败酱草、银花、细辛、野菊花、夏枯草、益母草、紫花地丁、鹅不食草、墨旱莲、蒲公英、贯众、大黄、薄荷冰和樟脑制备而成,其中,三颗针,中药名。为小檗科植物刺黑珠、毛叶小檗、黑石珠等的根皮或茎皮。味苦,性寒。有清热,利湿,散瘀的功效。主治赤痢,黄疸,咽痛,目赤,跌打损伤。马鞭草(拉丁学名:Verbena officinalis L.),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全草供药用, 性凉, 味微葳, 有凉血、散瘀、通经、清热、解毒、止痒、驱虫、消胀的功效。五倍子学名(Rhus chinensis Mill.),其性寒,味酸、涩,具有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止血、收湿敛疮等功效,主治肺虚久咳、久泻久痢、便血痔血、痈肿疮毒、皮肤湿烂等症。百部(拉丁学名:Stemona japonica),性味归经:甘、苦,微温。归肺经。功能主治: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用于新久咳嗽,肺痨咳嗽,百日咳;外用于头虱,体虱,蛲虫病,阴部骚痒。蜜百部润肺止咳。用于阴虚劳嗽。白癣皮,多年生宿根草本,性味:苦咸,寒。归经:入脾、胃经。功能主治: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用于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风疹,疥癣疮瘌,风湿热痹,黄疸尿赤。蛇床子Cnidium monnieri(L.)Cuss.,性味: 性温,味苦。功能主治:燥湿,祛风,杀虫,温肾壮阳。用于阳痿、宫冷、寒湿带下、湿痹腰痛;外治外阴湿疹、妇人阴痒、滴虫性阴道炎。地肤子,中药名。为藜科植物地肤子Kochia scoparia(L.)Schrad.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味辛、苦,性寒。归经:归肾、膀胱经。功效: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主治:用于小便涩痛,阴痒带下,风疹,湿疹,皮肤瘙痒。苦楝皮,中药名。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或楝Melia azedarach L.的干燥树皮和根皮,性味:苦,寒。归经:归肝、脾、胃经。功效:杀虫,疗癣。主治:用于蛔虫病,蛲虫病,虫积腹痛;外治疥癣瘙痒。两面针,中药名。为芸香科植物两面针Zanthorμlum nitidum(Roxb.)DC.的干燥根,性味:味苦、辛,性平。归经:归肝、胃经。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通络,解毒消肿。主治:用于跌扑损伤,胃痛,牙痛,风湿痹痛,毒蛇咬伤;外治烧烫伤。忍冬藤,Caulis Lonicerae Japonicae,【性味】甘,寒。【归经】归肺、胃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疏风通络。用于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肿疮疡,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苦参,中药名。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其苦,寒。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之功。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治滴虫性阴道炎。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虎杖,中药名。为蓼科植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et Zucc.的干燥根茎和根。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的功效。用于湿热黄疸,淋浊,带下,风湿痹痛,痈肿疮毒,水火烫伤,经闭,症瘕,趺打损伤,肺热咳嗽。味微苦,性微寒。归肝、胆、肺经。败酱草(拉丁学名:Thlaspi arvense Linn.),味辛、苦,有清热解毒,祛瘀排脓等功效。性味:性凉,味辛、苦。归经:入胃、大肠、肝经。银花,HoneysuckleFlower,JapaneseHoneysuckle,【性味】:甘;寒,【归经】:肺;心,胃经,【功效】:清热解毒,炒炭凉血止血。【主治】:外感风热,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肿疔疮;喉痹及多种感染性疾病。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物种,细辛具有祛风,散寒,行水,开窍的功效。并具有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等作用。性味归经:辛,温。归心、肺、肾经。野菊花(学名:Dendranthema indicum)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气辛,味苦。具疏散风热、消肿解毒。能治疗疔疮痈肿、咽喉肿痛、风火赤眼、头痛眩晕等病证。夏枯草(学名:Prunella vulgaris L),【药性】辛、苦,寒。归肝、胆经。【功效】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益母草,拉丁学名:Leonurus artemisia (Laur.)S. Y. Hu F,为唇形科、益母草属植物, 味辛苦、凉,活血、祛淤、调经、消水,治疗妇女月经不调,胎漏难产,胞衣不下,产后血晕,瘀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痈肿疮疡。紫花地丁(学名:Viola philippica),味苦、辛、寒。归心、肺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疔疮,痈肿,瘰疬,黄疸,痢疾,腹泻,目赤,喉痹,毒蛇咬伤。鹅不食草,菊科天胡荽属植物。其味辛性温,归肺经,具有发散风寒,通鼻窍,止咳,解毒,止痒等功效。墨旱莲,中文名,鳢肠,(学名:Eclipta prostrata)是菊科鳢肠属的植物。【主治】:滋补肝肾、凉血止血,可治各种吐血,鼻出血,咳血,肠出血,尿血,痔疮出血,血崩等症。捣汁涂眉发,能促进毛发生长,内服有乌发、黑发功效。蒲公英(拉丁学名: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性味:苦甘,寒。归经:入肝、胃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散结。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贯众,中药名。为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的根茎及叶柄残基。性味:苦、涩,寒。归经:归肝、胃经。功效:杀虫;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治:用于风热感冒;温热癍疹;吐血;咳血;衄血;便血;崩漏;血痢;带下及钩、蛔、绦虫等肠寄生虫病。大黄,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本发发明采用上述药物为原料制成药物,各原料具有很好的协同作用,共奏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止血敛疮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脚气。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治愈后不复发。

治疗实例:

齐某某,25岁,男。脚上起水泡,伴有痛痒症状。使用按实施例1进行制备的本发明药物2天后,无痛痒,水泡消失。

王某某,28岁,女。脚趾之间有脱皮现象,出现裂口现象。使用按实施例1进行制备的本发明药物2天后,脱皮现象终止,脚上已经脱皮的地方,有新皮肤长出。

崔某,30岁,男。脚上出现脱皮现象,有水泡,脚汗严重。使用按实施例1进行制备的本发明药物2天后,情况逐渐好转。

李某,26岁,男,双脚趾间起水脓泡脱皮痒痛,左脚第3、4脚趾 间糜烂1月,镜检真菌学阳性。使用本发明实施例2制备的药物治疗5天后症状消失,复查真菌学检查阴性,1年内无复发。

陈某,35岁,女,患脚气2年,双脚起水泡痒痛,夏季更明显,使用本发明实施例2制备的药物治疗10天后,瘙痒、水 泡、糜烂、脱屑等明显减轻,继续使用20天后瘙痒、水 泡、糜烂、脱屑等均消失,1年后随访无复发。

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止血敛疮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脚气。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治愈后不复发。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限制的依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配方:三颗针12.5g、马鞭草17.5g、五倍子12.5g、百部22.5g、白癣皮17.5g、蛇床子17.5g、地肤子12g、苦楝皮17.5g、两面针12g、忍冬藤12.5g、苦参22.5g、虎杖17.5g、败酱草12.5g、银花12.5g、细辛12.5g、野菊花22.5g、夏枯草22.5g、益母草22.5g、紫花地丁25g、鹅不食草22.5g、墨旱莲17.5g、蒲公英25g、贯众12.5g、大黄17.5g、薄荷冰17.5g和樟脑17.5g。

工艺:以上药物,加10倍量的水煎煮2.5h,过滤,滤渣弃取,取滤液,即得搽剂。

用法用量:搽于患处,每隔4-6h涂一次。

实施例2.

配方:三颗针13g、马鞭草19g、五倍子13g、百部23g、白癣皮19g、蛇床子19g、地肤子14g、苦楝皮19g、两面针14g、忍冬藤13g、苦参23g、虎杖19g、败酱草13g、银花13g、细辛13g、野菊花23g、夏枯草23g、益母草23g、紫花地丁27g、鹅不食草23g、墨旱莲18g、蒲公英28g、贯众13g、大黄18g、薄荷冰18g和樟脑18g。

工艺:以上药物,加10倍量的水煎煮2.5h,过滤,滤液浓缩至60-70℃时相对密度为1.05~1.15的清膏;另取清膏重量50%的橡胶、50%的松香、10%的凡士林和20%的羊毛脂加热熔融后,再加入上述清膏,和清膏重量15%的甘油和60%的氧化锌混合搅拌20分钟,得药料,分别将裱褙材料,医用聚脂薄膜和药料装入贴剂涂铺设备中,碾压,成形后,切割,分装,密封,包装,即得贴剂。

用法用量:贴于患处,每日1-2贴。

实施例3.

配方:三颗针12g、马鞭草16g、五倍子12g、百部22g、白癣皮16g、蛇床子16g、地肤子11g、苦楝皮16g、两面针11g、忍冬藤12g、苦参22g、虎杖16g、败酱草12g、银花12g、细辛12g、野菊花22g、夏枯草22g、益母草22g、紫花地丁23g、鹅不食草22g、墨旱莲17g、蒲公英22g、贯众12g、大黄17g、薄荷冰17g和樟脑17g。

工艺:以上药物,加10倍量的水煎煮2.5h,过滤,滤液浓缩至60-70℃时相对密度为1.05~1.15的清膏;另取清膏重量50%的橡胶、50%的松香、10%的凡士林和20%的羊毛脂加热熔融后,再加入上述清膏,和清膏重量15%的甘油和60%的氧化锌混合搅拌20分钟,得药料,分别将裱褙材料,医用聚脂薄膜和药料装入贴剂涂铺设备中,碾压,成形后,切割,分装,密封,包装,即得贴剂。

用法用量:贴于患处,每日1-2贴。

一种治疗脚气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种治疗脚气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种治疗脚气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治疗脚气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治疗脚气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1185472.9 (22)申请日 2017.11.23 (66)本国优先权数据 201710723782.5 2017.08.22 CN (71)申请人 贵州都匀市剑江药业有限公司 地址 558000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 州都匀市市振华公司506厂内 (72)发明人 龙步明 潘胜果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联创佳为专利事务所 (普通合伙) 11362 代理人 郭防 张梅 (51)Int.Cl. A61K 36/904(2006.01) A61P 17/00(2。

2、006.01) A61P 31/10(2006.01) A61K 35/64(2015.01) A61K 31/125(2006.01) A61K 31/045(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治疗脚气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脚气的药物及其制 备方法, 该药物主要由三颗针、 马鞭草、 五倍子、 百部、 白癣皮、 蛇床子、 地肤子、 苦楝皮、 两面针、 忍冬藤、 苦参、 虎杖、 败酱草、 银花、 细辛、 野菊花、 夏枯草、 益母草、 紫花地丁、 鹅不食草、 墨旱莲、 蒲 公英、 贯众、 大黄、 薄荷冰和樟脑制备而成。 所述 药物具有清热解毒, 祛风除湿, 止。

3、血敛疮的功效, 可用于治疗脚气。 疗效显著, 安全可靠, 无毒副作 用, 治愈后不复发。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CN 107837359 A 2018.03.27 CN 107837359 A 1.一种治疗脚气的药物, 其特征在于: 按重量份计算, 主要由三颗针10-15份、 马鞭草 15-20份、 五倍子10-15份、 百部20-25份、 白癣皮15-20份、 蛇床子15-20份、 地肤子10-15份、 苦楝皮15-20份、 两面针10-15份、 忍冬藤10-15份、 苦参20-25份、 虎杖15-20份、 败酱草10-15 份、 银花10-15份、 细辛10-15份、 野菊花20-2。

4、5份、 夏枯草20-25份、 益母草20-25份、 紫花地丁 20-30份、 鹅不食草20-25份、 墨旱莲15-20份、 蒲公英20-30份、 贯众10-15份、 大黄15-20份、 薄荷冰15-20份和樟脑15-20份制备而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脚气的药物, 其特征在于: 按重量份计算, 主要由三颗针12- 13份、 马鞭草16-19份、 五倍子12-13份、 百部22-23份、 白癣皮16-19份、 蛇床子16-19份、 地肤 子11-14份、 苦楝皮16-19份、 两面针11-14份、 忍冬藤12-13份、 苦参22-23份、 虎杖16-19份、 败酱草12-13份、 银花1。

5、2-13份、 细辛12-13份、 野菊花22-23份、 夏枯草22-23份、 益母草22-23 份、 紫花地丁23-27份、 鹅不食草22-23份、 墨旱莲17-18份、 蒲公英22-28份、 贯众12-13份、 大 黄17-18份、 薄荷冰17-18份和樟脑17-18份制备而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治疗脚气的药物, 其特征在于: 按重量份计算, 主要由三颗针 12.5份、 马鞭草17.5份、 五倍子12.5份、 百部22.5份、 白癣皮17.5份、 蛇床子17.5份、 地肤子 12份、 苦楝皮17.5份、 两面针12份、 忍冬藤12.5份、 苦参22.5份、 虎杖17.5份、 败酱草12。

6、.5份、 银花12.5份、 细辛12.5份、 野菊花22.5份、 夏枯草22.5份、 益母草22.5份、 紫花地丁25份、 鹅 不食草22.5份、 墨旱莲17.5份、 蒲公英25份、 贯众12.5份、 大黄17.5份、 薄荷冰17.5份和樟脑 17.5份制备而成。 4.一种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治疗脚气的药物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取上 述药物, 与常规药用辅料或不加辅料组合, 制成常规药物制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疗脚气的药物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药物制剂为外用 制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治疗脚气的药物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用制剂为搽 剂、 贴剂或。

7、软膏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治疗脚气的药物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搽剂; 是按下 述方法进行制备: 以上药物, 加8-12倍量的水煎煮2-3h, 过滤, 滤渣弃取, 取滤液, 即得。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治疗脚气的药物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贴剂; 是按下 述方法进行制备: 以上药物, 加8-12倍量的水煎煮2-3h, 过滤, 滤液浓缩至60-70时相对密 度为1.051.15的清膏; 另取清膏重量50%的橡胶、 50%的松香、 10%的凡士林和20%的羊毛脂 加热熔融后, 再加入上述清膏, 和清膏重量15%的甘油和60%的氧化锌混合搅拌15-30分钟, 得药料, 分。

8、别将裱褙材料, 医用聚脂薄膜和药料装入贴剂涂铺设备中, 碾压, 成形后, 切割, 分装, 密封, 包装, 即得。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7837359 A 2 一种治疗脚气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脚气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属于药品技术的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脚气, 亦称足癣, 是常见的传染性皮肤病,由于掌跖部位多汗、 无皮脂分泌 (皮脂中 的脂肪酸可抑制真菌生长) ,足部周围多温暖、 潮湿有利于真菌生长、 繁殖。 该病病程长、 易 复发 ,临床症状有瘙痒、 脱屑、 水疱、 渗出、 皲裂等。 足癣治疗是一个易治易发的棘手问题。 我国。

9、是足癣发病率高的国家, 足癣菌遍地分布, 周围环境中到处都是癣菌, 到底何时再感染 难于判断, 国内足癣复发率50%80%。 目前, 市场上药物许多含有激素 (益康倍松乳膏、 派瑞 松乳膏等) , 有导致继发感染和接触性皮炎的潜在危险, 而不含激素的中成药类药物 (肤痔 清、 苗族去脚气液等) 价格较高, 止痒慢, 疗程较长, 皮疹恢复不理想, 部分脚气液、 脚气粉需 要兑水泡足。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 提供一种治疗脚气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所述药物具有清热 解毒, 祛风除湿, 止血敛疮的功效, 可用于治疗脚气。 疗效显著, 安全可靠, 无毒副作用, 治愈 后不复发。 000。

1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治疗脚气的药物, 按重 量份计算, 主要由三颗针10-15份、 马鞭草15-20份、 五倍子10-15份、 百部20-25份、 白癣皮 15-20份、 蛇床子15-20份、 地肤子10-15份、 苦楝皮15-20份、 两面针10-15份、 忍冬藤10-15 份、 苦参20-25份、 虎杖15-20份、 败酱草10-15份、 银花10-15份、 细辛10-15份、 野菊花20-25 份、 夏枯草20-25份、 益母草20-25份、 紫花地丁20-30份、 鹅不食草20-25份、 墨旱莲15-20份、 蒲公英20-30份、 贯众10-15。

11、份、 大黄15-20份、 薄荷冰15-20份和樟脑15-20份制备而成。 0005 前述的治疗脚气的药物中, 按重量份计算, 主要由三颗针12-13份、 马鞭草16-19 份、 五倍子12-13份、 百部22-23份、 白癣皮16-19份、 蛇床子16-19份、 地肤子11-14份、 苦楝皮 16-19份、 两面针11-14份、 忍冬藤12-13份、 苦参22-23份、 虎杖16-19份、 败酱草12-13份、 银 花12-13份、 细辛12-13份、 野菊花22-23份、 夏枯草22-23份、 益母草22-23份、 紫花地丁23-27 份、 鹅不食草22-23份、 墨旱莲17-18份、 蒲公。

12、英22-28份、 贯众12-13份、 大黄17-18份、 薄荷冰 17-18份和樟脑17-18份制备而成。 0006 前述的治疗脚气的药物中, 按重量份计算, 主要由三颗针12.5份、 马鞭草17.5份、 五倍子12.5份、 百部22.5份、 白癣皮17.5份、 蛇床子17.5份、 地肤子12份、 苦楝皮17.5份、 两 面针12份、 忍冬藤12.5份、 苦参22.5份、 虎杖17.5份、 败酱草12.5份、 银花12.5份、 细辛12.5 份、 野菊花22.5份、 夏枯草22.5份、 益母草22.5份、 紫花地丁25份、 鹅不食草22.5份、 墨旱莲 17.5份、 蒲公英25份、 贯众12.。

13、5份、 大黄17.5份、 薄荷冰17.5份和樟脑17.5份制备而成。 0007 一种前述的治疗脚气的药物的制备方法, 取上述药物, 与常规药用辅料或不加辅 料组合, 制成常规药物制剂。 说 明 书 1/4 页 3 CN 107837359 A 3 0008 前述的治疗脚气的药物的制备方法中, 所述药物制剂为外用制剂。 0009 前述的治疗脚气的药物的制备方法中, 所述外用制剂为搽剂、 贴剂或软膏剂。 0010 前述的治疗脚气的药物的制备方法中, 所述的搽剂; 是按下述方法进行制备: 以上 药物, 加8-12倍量的水煎煮2-3h, 过滤, 滤渣弃取, 取滤液, 即得。 0011 前述的治疗脚气的。

14、药物的制备方法中, 所述的贴剂; 是按下述方法进行制备: 以上 药物, 加8-12倍量的水煎煮2-3h, 过滤, 滤液浓缩至60-70时相对密度为1.051.15的清 膏; 另取清膏重量50%的橡胶、 50%的松香、 10%的凡士林和20%的羊毛脂加热熔融后, 再加入 上述清膏, 和清膏重量15%的甘油和60%的氧化锌混合搅拌15-30分钟, 得药料, 分别将裱褙 材料, 医用聚脂薄膜和药料装入贴剂涂铺设备中, 碾压, 成形后, 切割, 分装, 密封, 包装, 即 得。 0012 本发明所述药物主要由三颗针、 马鞭草、 五倍子、 百部、 白癣皮、 蛇床子、 地肤子、 苦 楝皮、 两面针、 忍冬。

15、藤、 苦参、 虎杖、 败酱草、 银花、 细辛、 野菊花、 夏枯草、 益母草、 紫花地丁、 鹅不食草、 墨旱莲、 蒲公英、 贯众、 大黄、 薄荷冰和樟脑制备而成, 其中, 三颗针, 中药名。 为小 檗科植物刺黑珠、 毛叶小檗、 黑石珠等的根皮或茎皮。 味苦, 性寒。 有清热, 利湿, 散瘀的功 效。 主治赤痢, 黄疸, 咽痛, 目赤, 跌打损伤。 马鞭草 (拉丁学名: Verbena officinalis L. ) , 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 全草供药用, 性凉, 味微葳, 有凉血、 散瘀、 通经、 清热、 解毒、 止痒、 驱虫、 消胀的功效。 五倍子学名 (Rhus chinensis Mil。

16、l. ) , 其性寒, 味酸、 涩, 具有敛肺降火、 涩肠止泻、 敛汗止血、 收湿敛疮等功效, 主治肺虚久咳、 久泻久痢、 便血痔血、 痈肿疮毒、 皮肤 湿烂等症。 百部 (拉丁学名: Stemona japonica) , 性味归经: 甘、 苦, 微温。 归肺经。 功能主治: 润肺下气止咳, 杀虫。 用于新久咳嗽, 肺痨咳嗽, 百日咳; 外用于头虱, 体虱, 蛲虫病, 阴部骚 痒。 蜜百部润肺止咳。 用于阴虚劳嗽。 白癣皮, 多年生宿根草本, 性味: 苦咸, 寒。 归经: 入脾、 胃经。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 祛风解毒, 用于湿热疮毒, 黄水淋漓, 湿疹, 风疹, 疥癣疮瘌, 风湿 热痹,。

17、 黄疸尿赤。 蛇床子Cnidium monnieri (L. ) Cuss., 性味: 性温, 味苦。 功能主治: 燥湿, 祛风, 杀虫, 温肾壮阳。 用于阳痿、 宫冷、 寒湿带下、 湿痹腰痛; 外治外阴湿疹、 妇人阴痒、 滴虫 性阴道炎。 地肤子, 中药名。 为藜科植物地肤子Kochia scoparia(L.)Schrad.的干燥成熟果 实。 性味: 味辛、 苦, 性寒。 归经: 归肾、 膀胱经。 功效: 清热利湿, 祛风止痒。 主治: 用于小便涩 痛, 阴痒带下, 风疹, 湿疹, 皮肤瘙痒。 苦楝皮, 中药名。 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或楝。

18、Melia azedarach L.的干燥树皮和根皮, 性味: 苦, 寒。 归经: 归肝、 脾、 胃经。 功效: 杀虫, 疗癣。 主治: 用于蛔虫病, 蛲虫病, 虫积腹痛; 外治疥癣瘙痒。 两面针, 中药 名。 为芸香科植物两面针Zanthor lum nitidum(Roxb.)DC.的干燥根, 性味: 味苦、 辛, 性平。 归经: 归肝、 胃经。 功效: 活血化瘀, 行气止痛, 祛风通络, 解毒消肿。 主治: 用于跌扑损伤, 胃 痛, 牙痛, 风湿痹痛, 毒蛇咬伤; 外治烧烫伤。 忍冬藤, Caulis Lonicerae Japonicae,【性味】 甘, 寒。【归经】 归肺、 胃经。【。

19、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 疏风通络。 用于温病发热, 热毒血痢, 痈肿 疮疡, 风湿热痹, 关节红肿热痛。 苦参, 中药名。 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 其苦, 寒。 有清热 燥湿, 杀虫, 利尿之功。 用于热痢, 便血, 黄疸尿闭, 赤白带下, 阴肿阴痒, 湿疹, 湿疮, 皮肤瘙 痒, 疥癣麻风, 外治滴虫性阴道炎。 味苦, 性寒。 归心、 肝、 胃、 大肠、 膀胱经。 虎杖, 中药名。 为 蓼科植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et Zucc.的干燥根茎和根。 具有利湿退黄, 清 热解毒, 散瘀止痛, 止咳化痰的功效。 用于湿热黄疸, 淋浊, 带下, 风湿痹痛, 痈肿。

20、疮毒, 水火 烫伤, 经闭, 症瘕, 趺打损伤, 肺热咳嗽。 味微苦, 性微寒。 归肝、 胆、 肺经。 败酱草 (拉丁学名: 说 明 书 2/4 页 4 CN 107837359 A 4 Thlaspi arvense Linn. ) , 味辛、 苦, 有清热解毒, 祛瘀排脓等功效。 性味: 性凉, 味辛、 苦。 归 经: 入胃、 大肠、 肝经。 银花, HoneysuckleFlower,JapaneseHoneysuckle,【性味】 : 甘; 寒,【归 经】 : 肺; 心, 胃经,【功效】 : 清热解毒, 炒炭凉血止血。【主治】 : 外感风热, 温病发热; 热毒血 痢; 痈肿疔疮; 喉痹。

21、及多种感染性疾病。 细辛, Asarum sieboldii Miq.的物种, 细辛具有祛 风, 散寒, 行水, 开窍的功效。 并具有治风冷头痛, 鼻渊, 齿痛, 痰饮咳逆, 风湿痹痛等作用。 性 味归经: 辛, 温。 归心、 肺、 肾经。 野菊花 (学名: Dendranthema indicum)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 物, 气辛, 味苦。 具疏散风热、 消肿解毒。 能治疗疔疮痈肿、 咽喉肿痛、 风火赤眼、 头痛眩晕等 病证。 夏枯草 (学名: Prunella vulgaris L) ,【药性】 辛、 苦, 寒。 归肝、 胆经。【功效】 清热泻 火, 明目, 散结消肿。 益母草, 拉丁学名。

22、: Leonurus artemisia (Laur. ) S. Y. Hu F, 为唇形 科、 益母草属植物, 味辛苦、 凉, 活血、 祛淤、 调经、 消水, 治疗妇女月经不调, 胎漏难产, 胞衣 不下, 产后血晕, 瘀血腹痛, 崩中漏下, 尿血、 泻血, 痈肿疮疡。 紫花地丁 (学名: Viola philippica) , 味苦、 辛、 寒。 归心、 肺经。 具有清热解毒, 凉血消肿, 清热利湿的作用, 主治疔 疮, 痈肿, 瘰疬, 黄疸, 痢疾, 腹泻, 目赤, 喉痹, 毒蛇咬伤。 鹅不食草, 菊科天胡荽属植物。 其味 辛性温, 归肺经, 具有发散风寒, 通鼻窍, 止咳, 解毒, 止痒。

23、等功效。 墨旱莲, 中文名, 鳢肠,(学 名: Eclipta prostrata) 是菊科鳢肠属的植物。【主治】 : 滋补肝肾、 凉血止血, 可治各种吐 血, 鼻出血, 咳血, 肠出血, 尿血, 痔疮出血, 血崩等症。 捣汁涂眉发, 能促进毛发生长, 内服有 乌发、 黑发功效。 蒲公英 (拉丁学名: 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 ) 菊科, 蒲公英属 多年生草本植物。 性味: 苦甘, 寒。 归经: 入肝、 胃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 利尿散结。 治急性 乳腺炎, 淋巴腺炎, 瘰疬, 疔毒疮肿, 急性结膜炎, 感冒发热, 急性扁桃体炎, 急性支气管炎, 。

24、胃炎, 肝炎, 胆囊炎, 尿路感染。 贯众, 中药名。 为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的根茎及叶柄残 基。 性味: 苦、 涩, 寒。 归经: 归肝、 胃经。 功效: 杀虫; 清热; 解毒; 凉血止血。 主治: 用于风热感 冒; 温热癍疹; 吐血; 咳血; 衄血; 便血; 崩漏; 血痢; 带下及钩、 蛔、 绦虫等肠寄生虫病。 大黄, 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 具有攻积滞、 清湿热、 泻火、 凉血、 祛瘀、 解毒等功效; 用于目 赤咽肿, 齿龈肿痛。 熟大黄泻下力缓, 泻火解毒。 用于火毒疮疡。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 用于 血热有瘀出血症;【性味与归经】 苦, 寒。 归脾、 胃、 大肠、 肝、 心包。

25、经。 0013 本发发明采用上述药物为原料制成药物, 各原料具有很好的协同作用, 共奏清热 解毒, 祛风除湿, 止血敛疮的功效, 可用于治疗脚气。 疗效显著, 安全可靠, 无毒副作用, 治愈 后不复发。 0014 治疗实例: 齐某某, 25岁, 男。 脚上起水泡, 伴有痛痒症状。 使用按实施例1进行制备的本发明药物2 天后, 无痛痒, 水泡消失。 0015 王某某, 28岁, 女。 脚趾之间有脱皮现象, 出现裂口现象。 使用按实施例1进行制备 的本发明药物2天后, 脱皮现象终止, 脚上已经脱皮的地方, 有新皮肤长出。 0016 崔某, 30岁, 男。 脚上出现脱皮现象, 有水泡, 脚汗严重。 。

26、使用按实施例1进行制备的 本发明药物2天后, 情况逐渐好转。 0017 李某, 26岁, 男, 双脚趾间起水脓泡脱皮痒痛, 左脚第3、 4脚趾 间糜烂1月, 镜检真 菌学阳性。 使用本发明实施例2制备的药物治疗5天后症状消失, 复查真菌学检查阴性, 1年 内无复发。 0018 陈某, 35岁, 女, 患脚气2年, 双脚起水泡痒痛, 夏季更明显, 使用本发明实施例2制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107837359 A 5 备的药物治疗10天后, 瘙痒、 水 泡、 糜烂、 脱屑等明显减轻, 继续使用20天后瘙痒、 水 泡、 糜 烂、 脱屑等均消失, 1年后随访无复发。 0019 与现有技术。

27、相比, 所述药物具有清热解毒, 祛风除湿, 止血敛疮的功效, 可用于治 疗脚气。 疗效显著, 安全可靠, 无毒副作用, 治愈后不复发。 0020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限制的依据。 0021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配方: 三颗针12.5g、 马鞭草17.5g、 五倍子12.5g、 百部22.5g、 白癣皮17.5g、 蛇床子 17.5g、 地肤子12g、 苦楝皮17.5g、 两面针12g、 忍冬藤12.5g、 苦参22.5g、 虎杖17.5g、 败酱草 12.5g、 银花12.5g、 细辛12.5g、 野菊花22.5g、 夏枯草22.5g、 益母草22.。

28、5g、 紫花地丁25g、 鹅 不食草22.5g、 墨旱莲17.5g、 蒲公英25g、 贯众12.5g、 大黄17.5g、 薄荷冰17.5g和樟脑17.5g。 0022 工艺: 以上药物, 加10倍量的水煎煮2.5h, 过滤, 滤渣弃取, 取滤液, 即得搽剂。 0023 用法用量: 搽于患处, 每隔4-6h涂一次。 0024 实施例2. 配方:三颗针13g、 马鞭草19g、 五倍子13g、 百部23g、 白癣皮19g、 蛇床子19g、 地肤子14g、 苦楝皮19g、 两面针14g、 忍冬藤13g、 苦参23g、 虎杖19g、 败酱草13g、 银花13g、 细辛13g、 野菊 花23g、 夏枯草2。

29、3g、 益母草23g、 紫花地丁27g、 鹅不食草23g、 墨旱莲18g、 蒲公英28g、 贯众 13g、 大黄18g、 薄荷冰18g和樟脑18g。 0025 工艺: 以上药物, 加10倍量的水煎煮2.5h, 过滤, 滤液浓缩至60-70时相对密度为 1.051.15的清膏; 另取清膏重量50%的橡胶、 50%的松香、 10%的凡士林和20%的羊毛脂加热 熔融后, 再加入上述清膏, 和清膏重量15%的甘油和60%的氧化锌混合搅拌20分钟, 得药料, 分别将裱褙材料, 医用聚脂薄膜和药料装入贴剂涂铺设备中, 碾压, 成形后, 切割, 分装, 密 封, 包装, 即得贴剂。 0026 用法用量: 贴。

30、于患处, 每日1-2贴。 0027 实施例3. 配方:三颗针12g、 马鞭草16g、 五倍子12g、 百部22g、 白癣皮16g、 蛇床子16g、 地肤子11g、 苦楝皮16g、 两面针11g、 忍冬藤12g、 苦参22g、 虎杖16g、 败酱草12g、 银花12g、 细辛12g、 野菊 花22g、 夏枯草22g、 益母草22g、 紫花地丁23g、 鹅不食草22g、 墨旱莲17g、 蒲公英22g、 贯众 12g、 大黄17g、 薄荷冰17g和樟脑17g。 0028 工艺:以上药物, 加10倍量的水煎煮2.5h, 过滤, 滤液浓缩至60-70时相对密度为 1.051.15的清膏; 另取清膏重量50%的橡胶、 50%的松香、 10%的凡士林和20%的羊毛脂加热 熔融后, 再加入上述清膏, 和清膏重量15%的甘油和60%的氧化锌混合搅拌20分钟, 得药料, 分别将裱褙材料, 医用聚脂薄膜和药料装入贴剂涂铺设备中, 碾压, 成形后, 切割, 分装, 密 封, 包装, 即得贴剂。 0029 用法用量: 贴于患处, 每日1-2贴。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107837359 A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