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患移动用辅助带.pdf

上传人:Y948****062 文档编号:8268516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45.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20147733.5

申请日:

20100330

公开号:

CN201768109U

公开日:

20110323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G7/14

主分类号:

A61G7/14

申请人:

陈金汉

发明人:

陈金汉

地址:

中国台湾台中市南区正义街43号11楼之2

优先权:

CN201020147733U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申海庆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病患移动用辅助带,其至少包括有主带体、束带体、调整机构及辅助拉带所组成,其中:该主带连结组设呈一封闭状,且使主带体能穿入至束带体的中空状带耳部内,以致使束带体能顺着主带体的导引作用而移动调整至适当的位置处;该束带体呈条状物,其中,束带体的一侧形成有中空封闭状的带耳部,以作为主带体容置之用;该调整机构必须组设于束带体围绕呈中空圆圈状的二端之间处;如此,即可达到单人施力将病患从原处搬起移动至他处的操作便利性,本实用新型产品可广泛适用于各种需要使用病患移动用辅助带的场合。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病患移动用辅助带,其至少包括有主带体、束带体、调整机构及辅助拉带所组成,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主带连结组设呈一封闭状,且使主带体能穿入至束带体的中空状带耳部内,以致使束带体能顺着主带体的导引作用而移动调整至适当的位置处;同时,该主带体的适当处可组设套置于施力者手部施力用的辅助拉带;该束带体呈条状物,其中,束带体的一侧形成有中空封闭状的带耳部,以作为主带体容置之用;同时,该束带体适当处可与调整机构相组设;该调整机构必须组设于束带体围绕呈中空圆圈状的二端之间处;该辅助拉带与主带体呈相互组设,且该辅助拉带的近末端可作为手部拿握施力之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病患移动用辅助带,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主带体与辅助拉带间的组设方式为缝合方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病患移动用辅助带,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主带体与辅助拉带间的组设方式为铆合方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病患移动用辅助带,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主带体与辅助拉带间的组设方式为套合方式。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所述的病患移动用辅助带,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主带体的适当处形成有数排暨数个贯穿孔或螺孔;同时,已组设于主带体上的辅助拉带末端组设或形成有套握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病患移动用辅助带,其特征在于:其中,主带体上组设有束紧带,且使已组设于束紧带二端间的调整机构为绳或带,而上述的绳或带可穿过已位于束带体二端上的穿孔或眼孔配合使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病患移动用辅助带,其特征在于:其中,主带体上组设有束紧带,且使已组设于束紧带二端间的调整机构为黏扣带组,而上述的黏扣带组至少包括有公黏座及母黏扣的组合,且该公黏座及母黏扣则可分别组设于束带体的二端不同面处,并利用公黏座及母黏扣间的黏合位置改变来决定束带体所能围绕紧束的面积,以提供紧束于不同尺寸的腿部之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病患移动用辅助带,其特征在于:其中,主带体 上组设有束紧带,且使已组设于束紧带二端间的调整机构为黏扣带组,而上述的黏扣带组为公黏座与具有黏扣作用的束带体的组合,且该公黏座组设于束带体的一端面处,并利用公黏座与具有黏扣作用的束带体间的黏合位置改变来决定束带体所能围绕紧束的面积,以提供紧束于不同尺寸的腿部之用。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病患移动用辅助带,其特征在于:其中,主带体上组设有束紧带,且使已组设于束紧带二端间的调整机构为黏扣带组,而上述的黏扣带组为母黏扣与具有黏扣作用的束带体的组合,且该母黏扣组设于束带体的一端面处,并利用母黏扣与具有黏扣作用的束带体间的黏合位置改变来决定束带体所能围绕紧束的面积,以提供紧束于不同尺寸的腿部之用。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病患移动用辅助带,其特征在于:其中,套握部为单一组件,其可组设于辅助拉带末端处。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辅助带,尤其是涉及一种病患移动用辅助带。

背景技术

现今因疾病或意外所导致不良于行的病人(如:中风、植物人、渐冻人、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人...等),大多数人均会选择入住于各大医院的病房进行医疗救治,且在整个医疗救治所需的时间是相当漫长(约1-3年),尤其是,对于需要长期无法站立而躺于病床上的病人而言,不论是起床上厕所、洗澡、例行检查...等事项,均无法自行独立完成,而需要数人或聘任看护人员或特别的吊挂搬运机台加以协助才能顺利完成,如此,其产生的困扰如下:

1.由于一般人的双手所能支撑的力量相当有限,且在抱他人移动至他处时,往往均需相当费力才能将被抱者往上提起,且必需利用施力者的双手呈弯曲状而致使被抱者尽量靠往施力者的身体处呈挤压状态,如此,会使施力者及被抱者均呈相当不舒适状为其又一大困扰。

2.如上所述,由于双手的力量相当有限下,往往无法将等同施力者自身重量(如:60-100公斤)的不良于行的病人搬动,而必需利用双人共同施力,才能将不良于行的病人从原病床位置处搬移至他处(即第三地)而完成必要的行为,如此,无法单一人独立完成,且必需再另聘一人合人搬移,以致使其所需的看护成本大幅提高为其一大困扰。

3.为改进上述的缺失,能利用家属一人来操作大型吊挂搬运机台而将重病或不良于行的病人从病床搬移至他处,来解决看护的成本,但是,必需另外再支付每次大型吊挂搬运机台的费用,也会增加其经济负担为其一大困扰。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发明人乃积极开发研究,并为改进上述产品的不足,经过长久努力研究与实验,终于开发设计出本实用新型的病患移动用辅助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病患移动用辅助带,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不借助机器难以方便移动病患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病患移动用辅助带,包括有:主带体1、束带体2、调整机构3及辅助拉带4所组成,其中:主该主带1是连结呈一封闭状,且主带体1能穿入至束带体2的中空状带耳部20内,以致使束带体2能顺着主带体1的导引作用而移动调整至适当的位置处;同时,该主带体1的适当处可与辅助拉带4相互组设,以作为提供搬运者的手部施力之用;该束带体2是呈长条状,其中,束带体2的一侧形成有中空封闭状的带耳部20,以作为主带体1容置之用;同时,该束带体2适当处可与调整机构3组设之,以通过调整机构3的紧束作用而改变束带体2的位置具不同变化以作为束带体2能确实束紧于不良于行的病患5的腿部50之用;该调整机构3必须组设于束带体2围绕呈中空圆圈状的二端之间处;该辅助拉带4是与主带体1呈相互组设,且该辅助拉带4的近末端是可作为手部拿握施力之用;通过上述构造,能使得主带体1同时绕置于病患5的大腿至臀部间及搬运者的肩部上,而可达到独自轻松搬运等同自身重量的不良于行的病患5从原处搬起移动至他处的操作便利性暨提供更舒适自在轻松的搬运过程。

采用上述结构后,通过束带体2的带耳部20会依循主带体1的引导作用而移动至最佳位置处,且能使已组设于束带体2二端间的调整机构3(即黏扣带组30)在圈绕紧束于病患5的腿部50处,并使主带体1能同时绕置于病患5的大腿至臀部间及搬运者的肩部上,如此,即可达到单人施力将病患从原处搬起移动至他处的操作便利性,以大幅降低其购买或租赁医疗器材或看护人员的开销费用外,同时,也能独自轻松搬运等同自身重量的不良于行的病患,且能提供更舒适自在轻松的搬运过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病患移动用辅助带的立体组合状态图。

图2是图1的组合局部剖面状态图。

图3是图1应用时的组合状态图。

图4是图1另一应用时的组合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4,为本实用新型病患移动用辅助带,请参阅图1,其至少包括有主带体1、束带体2、调整机构3及辅助拉带4所组成,其中该主带1的两端连结呈一封闭状,且主带体1系可为软质材料(如:布、尼龙、碳纤维..等)所制成,并使主带体1能穿入至束带体2的中空状带耳部20内,以致使束带体2能顺着主带体1的导引作用而移动调整至适当的位置处;同时,该主带体1的适当处可与辅助拉带4组设,以作为提供搬运者的手部施力之用;而未来更进一步,更能于主带体1的适当处形成有数排暨数个贯穿孔或螺孔,以配合调整栓的锁固作用,进而达到使主带体1具有长短调整的功效;而上述主带体1的二端连结方式可为缝合方式、铆合方式为最佳;

该束带体2呈长条状,其中,该束带体2的一侧(即上侧、下侧或背面侧或正面侧..等)形成有中空封闭状的带耳部20,以作为主带体1容置之用;同时,该束带体2的至少一面处组设有调整机构3,以通过调整机构3于束带体2的位置不同变化而作为束带体2能确实束紧于不良于行的病患5的腿部50之用;

该调整机构3,其可为黏扣带组30、绳、带..等为最佳,且必须组设于束带体2围绕呈中空圆圈状的二端之间处;而上述的绳或带可穿过已位于束带体2二端上的穿孔或眼孔等配合使用,以达到调整尺寸大小的功效(此乃是属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再者,本实用新型则以黏扣带组30为主要实施例,其中,该黏扣带组30至少包括有公黏座301及母黏扣302的组合、或公黏座301(即必需与具有黏扣作用的束带体2的组合)、或母黏扣302(即必需与具有黏扣作用的束带体2的组合),且该公黏座301及母黏扣302则可分别组设于束带体2的二端不同面处,并利用公黏座301及母黏扣302间的黏合位置改变来决定束带体2所能围绕紧束的面积,以提供紧束于不同尺寸的腿部50之用;

该辅助拉带4与主带体1呈相互组设,且该辅助拉带4的末端组设或形成有套握部40,并使该套握部40呈中空状为最佳,以作为施力者手部拿握或穿入反拉之用;而上述之套握部40可为单一组件,且单一组件的套握部40可组设于辅助拉带4末端处;同时,该辅助拉带4与主带体1间的组设方式可为缝合方式、铆合方式、套合方式..等为之,其中,当主带体1与辅助拉带4间的组设方式为缝合方式或铆合方式时,可使辅助拉带4被确实固定于主带体1上而不会有脱离分开或移动的现象;而当主带体1与辅助拉带4间的组设方式为套合方式时,即表示辅助接带4会形成有一提供主带体1容置用的中空封闭状套部(图中未示),且能使辅助拉带4能于主带体1上作调整移动的功效;

当使用时,仅需使不良于行的病患5的腿部50的脚掌501处先套置于中空封闭状的主带体1内,再将主带体1顺势从小腿502移动至病患5的腿部50的大腿503处至臀部51之间,此时,再将已组设滑动于主带体1上的束紧带2调整移动至大腿503或小腿502近处,即可利用束带体2二端分别从大腿503或小腿502二侧包覆之,直至已组设于束带体2二端间的调整机构3呈紧密结合(即黏扣带组3之公黏座301及母黏扣302呈黏合状态),而能使束带体2能紧密包覆于大腿503或小腿50的外周侧上,此时,施力者再利用其右手将病患5扶正,且利用其左手将辅助拉带4的套握部40先绕过于病患5的外侧后再置放于施力者的右手掌内(即辅助拉带4、施力者的右手及其身体间形成封闭围抱状而将病患5环抱于其内),最后,施力者弯腰将其头部穿入主带体1及病患5间所形成的空间处,直至该主带体1的一侧恰能位于施力者的左肩上(如图3、4),最后,施力者仅需挺身站立,即可迫使主带体1随着施力者的挺身而致使已位于病患5的大腿503至臀部51间的主带体1能顺势被往上移动,而形成利用施力者的身形骨架能轻易将不良于行的病患5顺势提起,而不需要再费很大的手力来搬动,即可从原位搬移动至他处,如此,即可达到单人施力将病患5从原处搬起移动至他处的操作便利性,以大幅降低其购买或租赁医疗器材或看护人员的开销费用外,同时,也能独自轻松搬运等同自身重量的不良于行的病患5,且能提供更舒适自在轻松的搬运过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病患移动用辅助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病患移动用辅助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病患移动用辅助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患移动用辅助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患移动用辅助带.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1768109 U (45)授权公告日 2011.03.23 CN 201768109 U *CN201768109U* (21)申请号 201020147733.5 (22)申请日 2010.03.30 A61G 7/14(2006.01) (73)专利权人 陈金汉 地址 中国台湾台中市南区正义街43号11楼 之 2 (72)发明人 陈金汉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 有限公司 11274 代理人 申海庆 (54) 实用新型名称 病患移动用辅助带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病患移动用辅助带, 其至少包括有主带体、 束带体、 调整机构。

2、及辅助拉 带所组成, 其中 : 该主带连结组设呈一封闭状, 且 使主带体能穿入至束带体的中空状带耳部内, 以 致使束带体能顺着主带体的导引作用而移动调整 至适当的位置处 ; 该束带体呈条状物, 其中, 束带 体的一侧形成有中空封闭状的带耳部, 以作为主 带体容置之用 ; 该调整机构必须组设于束带体围 绕呈中空圆圈状的二端之间处 ; 如此, 即可达到 单人施力将病患从原处搬起移动至他处的操作便 利性, 本实用新型产品可广泛适用于各种需要使 用病患移动用辅助带的场合。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3 。

3、页 CN 201768109 U1/1 页 2 1. 一种病患移动用辅助带, 其至少包括有主带体、 束带体、 调整机构及辅助拉带所组 成, 其特征在于, 其中 : 该主带连结组设呈一封闭状, 且使主带体能穿入至束带体的中空状带耳部内, 以致使 束带体能顺着主带体的导引作用而移动调整至适当的位置处 ; 同时, 该主带体的适当处可 组设套置于施力者手部施力用的辅助拉带 ; 该束带体呈条状物, 其中, 束带体的一侧形成有中空封闭状的带耳部, 以作为主带体容 置之用 ; 同时, 该束带体适当处可与调整机构相组设 ; 该调整机构必须组设于束带体围绕呈中空圆圈状的二端之间处 ; 该辅助拉带与主带体呈相互组。

4、设, 且该辅助拉带的近末端可作为手部拿握施力之用。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病患移动用辅助带, 其特征在于 : 其中该主带体与辅助拉带 间的组设方式为缝合方式。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病患移动用辅助带, 其特征在于 : 其中该主带体与辅助拉带 间的组设方式为铆合方式。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病患移动用辅助带, 其特征在于 : 其中该主带体与辅助拉带 间的组设方式为套合方式。 5. 根据权利要求 2 至 4 任一所述的病患移动用辅助带, 其特征在于 : 其中, 该主带体的 适当处形成有数排暨数个贯穿孔或螺孔 ; 同时, 已组设于主带体上的辅助拉带末端组设或 形成有套握部。 。

5、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病患移动用辅助带, 其特征在于 : 其中, 主带体上组设有束紧 带, 且使已组设于束紧带二端间的调整机构为绳或带, 而上述的绳或带可穿过已位于束带 体二端上的穿孔或眼孔配合使用。 7.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病患移动用辅助带, 其特征在于 : 其中, 主带体上组设有束紧 带, 且使已组设于束紧带二端间的调整机构为黏扣带组, 而上述的黏扣带组至少包括有公 黏座及母黏扣的组合, 且该公黏座及母黏扣则可分别组设于束带体的二端不同面处, 并利 用公黏座及母黏扣间的黏合位置改变来决定束带体所能围绕紧束的面积, 以提供紧束于不 同尺寸的腿部之用。 8.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

6、述的病患移动用辅助带, 其特征在于 : 其中, 主带体 上组设有束 紧带, 且使已组设于束紧带二端间的调整机构为黏扣带组, 而上述的黏扣带组为公黏座与 具有黏扣作用的束带体的组合, 且该公黏座组设于束带体的一端面处, 并利用公黏座与具 有黏扣作用的束带体间的黏合位置改变来决定束带体所能围绕紧束的面积, 以提供紧束于 不同尺寸的腿部之用。 9.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病患移动用辅助带, 其特征在于 : 其中, 主带体上组设有束紧 带, 且使已组设于束紧带二端间的调整机构为黏扣带组, 而上述的黏扣带组为母黏扣与具 有黏扣作用的束带体的组合, 且该母黏扣组设于束带体的一端面处, 并利用母黏扣与具有。

7、 黏扣作用的束带体间的黏合位置改变来决定束带体所能围绕紧束的面积, 以提供紧束于不 同尺寸的腿部之用。 10.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病患移动用辅助带, 其特征在于 : 其中, 套握部为单一组件, 其可组设于辅助拉带末端处。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1768109 U1/3 页 3 病患移动用辅助带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辅助带, 尤其是涉及一种病患移动用辅助带。 背景技术 0002 现今因疾病或意外所导致不良于行的病人 ( 如 : 中风、 植物人、 渐冻人、 下运动神 经元损伤人 . 等 ), 大多数人均会选择入住于各大医院的病房进行医疗救治, 且在整个医 疗救治所需。

8、的时间是相当漫长 ( 约 1-3 年 ), 尤其是, 对于需要长期无法站立而躺于病床上 的病人而言, 不论是起床上厕所、 洗澡、 例行检查 . 等事项, 均无法自行独立完成, 而需要 数人或聘任看护人员或特别的吊挂搬运机台加以协助才能顺利完成, 如此, 其产生的困扰 如下 : 0003 1. 由于一般人的双手所能支撑的力量相当有限, 且在抱他人移动至他处时, 往往 均需相当费力才能将被抱者往上提起, 且必需利用施力者的双手呈弯曲状而致使被抱者尽 量靠往施力者的身体处呈挤压状态, 如此, 会使施力者及被抱者均呈相当不舒适状为其又 一大困扰。 0004 2. 如上所述, 由于双手的力量相当有限下,。

9、 往往无法将等同施力者自身重量 ( 如 : 60-100 公斤 ) 的不良于行的病人搬动, 而必需利用双人共同施力, 才能将不良于行的病人 从原病床位置处搬移至他处 ( 即第三地 ) 而完成必要的行为, 如此, 无法单一人独立完成, 且必需再另聘一人合人搬移, 以致使其所需的看护成本大幅提高为其一大困扰。 0005 3. 为改进上述的缺失, 能利用家属一人来操作大型吊挂搬运机台而将重病或不良 于行的病人从病床搬移至他处, 来解决看护的成本, 但是, 必需另外再支付每次大型吊挂搬 运机台的费用, 也会增加其经济负担为其一大困扰。 0006 有鉴于此, 本实用新型发明人乃积极开发研究, 并为改进上。

10、述产品的不足, 经过长 久努力研究与实验, 终于开发设计出本实用新型的病患移动用辅助带。 实用新型内容 0007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病患移动用辅助带, 能够解决现有技术 中不借助机器难以方便移动病患的问题。 0008 为达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一种病患移动用辅助带, 包括 有 : 主带体 1、 束带体 2、 调整机构 3 及辅助拉带 4 所组成, 其中 : 主该主带 1 是连结呈一封 闭状, 且主带体 1 能穿入至束带体 2 的中空状带耳部 20 内, 以致使束带体 2 能顺着主带体 1 的导引作用而移动调整至适当的位置处 ; 同时, 该主带体 1 的。

11、适当处可与辅助拉带 4 相互 组设, 以作为提供搬运者的手部施力之用 ; 该束带体2是呈长条状, 其中, 束带体2的一侧形 成有中空封闭状的带耳部 20, 以作为主带体 1 容置之用 ; 同时, 该束带体 2 适当处可与调整 机构 3 组设之, 以通过调整机构 3 的紧束作用而改变束带体 2 的位置具不同变化以作为束 带体 2 能确实束紧于不良于行的病患 5 的腿部 50 之用 ; 该调整机构 3 必须组设于束带体 2 围绕呈中空圆圈状的二端之间处 ; 该辅助拉带 4 是与主带体 1 呈相互组设, 且该辅助拉带 4 说 明 书 CN 201768109 U2/3 页 4 的近末端是可作为手部拿。

12、握施力之用 ; 通过上述构造, 能使得主带体1同时绕置于病患5的 大腿至臀部间及搬运者的肩部上, 而可达到独自轻松搬运等同自身重量的不良于行的病患 5 从原处搬起移动至他处的操作便利性暨提供更舒适自在轻松的搬运过程。 0009 采用上述结构后, 通过束带体 2 的带耳部 20 会依循主带体 1 的引导作用而移动至 最佳位置处, 且能使已组设于束带体 2 二端间的调整机构 3( 即黏扣带组 30) 在圈绕紧束于 病患 5 的腿部 50 处, 并使主带体 1 能同时绕置于病患 5 的大腿至臀部间及搬运者的肩部 上, 如此, 即可达到单人施力将病患从原处搬起移动至他处的操作便利性, 以大幅降低其购 。

13、买或租赁医疗器材或看护人员的开销费用外, 同时, 也能独自轻松搬运等同自身重量的不 良于行的病患, 且能提供更舒适自在轻松的搬运过程。 附图说明 0010 图 1 是本实用新型病患移动用辅助带的立体组合状态图。 0011 图 2 是图 1 的组合局部剖面状态图。 0012 图 3 是图 1 应用时的组合状态图。 0013 图 4 是图 1 另一应用时的组合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5 请参阅图1至图4, 为本实用新型病患移动用辅助带, 请参阅图1, 其至少包括有主 带体 1、 束带体 2、 调整机构 3 及辅助拉带 4 所组成。

14、, 其中该主带 1 的两端连结呈一封闭状, 且主带体 1 系可为软质材料 ( 如 : 布、 尼龙、 碳纤维 等 ) 所制成, 并使主带体 1 能穿入至 束带体 2 的中空状带耳部 20 内, 以致使束带体 2 能顺着主带体 1 的导引作用而移动调整至 适当的位置处 ; 同时, 该主带体 1 的适当处可与辅助拉带 4 组设, 以作为提供搬运者的手部 施力之用 ; 而未来更进一步, 更能于主带体 1 的适当处形成有数排暨数个贯穿孔或螺孔, 以 配合调整栓的锁固作用, 进而达到使主带体1具有长短调整的功效 ; 而上述主带体1的二端 连结方式可为缝合方式、 铆合方式为最佳 ; 0016 该束带体 2 。

15、呈长条状, 其中, 该束带体 2 的一侧 ( 即上侧、 下侧或背面侧或正面 侧 等 ) 形成有中空封闭状的带耳部 20, 以作为主带体 1 容置之用 ; 同时, 该束带体 2 的 至少一面处组设有调整机构3, 以通过调整机构3于束带体2的位置不同变化而作为束带体 2 能确实束紧于不良于行的病患 5 的腿部 50 之用 ; 0017 该调整机构 3, 其可为黏扣带组 30、 绳、 带 等为最佳, 且必须组设于束带体 2 围 绕呈中空圆圈状的二端之间处 ; 而上述的绳或带可穿过已位于束带体 2 二端上的穿孔或眼 孔等配合使用, 以达到调整尺寸大小的功效 ( 此乃是属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 ) ; 。

16、再者, 本实用新型则以黏扣带组 30 为主要实施例, 其中, 该黏扣带组 30 至少包括有公黏座 301 及 母黏扣 302 的组合、 或公黏座 301( 即必需与具有黏扣作用的束带体 2 的组合 )、 或母黏扣 302( 即必需与具有黏扣作用的束带体 2 的组合 ), 且该公黏座 301 及母黏扣 302 则可分别 组设于束带体 2 的二端不同面处, 并利用公黏座 301 及母黏扣 302 间的黏合位置改变来决 定束带体 2 所能围绕紧束的面积, 以提供紧束于不同尺寸的腿部 50 之用 ; 0018 该辅助拉带 4 与主带体 1 呈相互组设, 且该辅助拉带 4 的末端组设或形成有套握 说 明。

17、 书 CN 201768109 U3/3 页 5 部 40, 并使该套握部 40 呈中空状为最佳, 以作为施力者手部拿握或穿入反拉之用 ; 而上述 之套握部 40 可为单一组件, 且单一组件的套握部 40 可组设于辅助拉带 4 末端处 ; 同时, 该 辅助拉带 4 与主带体 1 间的组设方式可为缝合方式、 铆合方式、 套合方式 等为之, 其中, 当主带体 1 与辅助拉带 4 间的组设方式为缝合方式或铆合方式时, 可使辅助拉带 4 被确实 固定于主带体 1 上而不会有脱离分开或移动的现象 ; 而当主带体 1 与辅助拉带 4 间的组设 方式为套合方式时, 即表示辅助接带 4 会形成有一提供主带体 。

18、1 容置用的中空封闭状套部 ( 图中未示 ), 且能使辅助拉带 4 能于主带体 1 上作调整移动的功效 ; 0019 当使用时, 仅需使不良于行的病患 5 的腿部 50 的脚掌 501 处先套置于中空封闭状 的主带体 1 内, 再将主带体 1 顺势从小腿 502 移动至病患 5 的腿部 50 的大腿 503 处至臀部 51之间, 此时, 再将已组设滑动于主带体1上的束紧带2调整移动至大腿503或小腿502近 处, 即可利用束带体 2 二端分别从大腿 503 或小腿 502 二侧包覆之, 直至已组设于束带体 2 二端间的调整机构 3 呈紧密结合 ( 即黏扣带组 3 之公黏座 301 及母黏扣 3。

19、02 呈黏合状态 ), 而能使束带体 2 能紧密包覆于大腿 503 或小腿 50 的外周侧上, 此时, 施力者再利用其右手 将病患 5 扶正, 且利用其左手将辅助拉带 4 的套握部 40 先绕过于病患 5 的外侧后再置放于 施力者的右手掌内(即辅助拉带4、 施力者的右手及其身体间形成封闭围抱状而将病患5环 抱于其内), 最后, 施力者弯腰将其头部穿入主带体1及病患5间所形成的空间处, 直至该主 带体 1 的一侧恰能位于施力者的左肩上 ( 如图 3、 4), 最后, 施力者仅需挺身站立, 即可迫使 主带体 1 随着施力者的挺身而致使已位于病患 5 的大腿 503 至臀部 51 间的主带体 1 能。

20、顺 势被往上移动, 而形成利用施力者的身形骨架能轻易将不良于行的病患 5 顺势提起, 而不 需要再费很大的手力来搬动, 即可从原位搬移动至他处, 如此, 即可达到单人施力将病患 5 从原处搬起移动至他处的操作便利性, 以大幅降低其购买或租赁医疗器材或看护人员的开 销费用外, 同时, 也能独自轻松搬运等同自身重量的不良于行的病患 5, 且能提供更舒适自 在轻松的搬运过程。 0020 以上所述, 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 于此, 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 可轻易想到的变化 或替换, 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因此,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 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说 明 书 CN 201768109 U1/3 页 6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1768109 U2/3 页 7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1768109 U3/3 页 8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