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pdf

上传人:sha****007 文档编号:8266935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386.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10462349.0

申请日:

20170619

公开号:

CN107280867A

公开日:

20171024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G1/02,A61G1/04

主分类号:

A61G1/02,A61G1/04

申请人:

姚登攀

发明人:

姚登攀

地址:

230011 安徽省合肥市贵池路广利花园22幢303室

优先权:

CN201710462349A

专利代理机构: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段晓微;叶美琴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包括车架结构、担架结构,车架结构包括车架支撑架;担架结构包括担架支撑架、第一床架、第二床架、承载机构,担架支撑架可拆装地设置在车架支撑架上,第一床架长边的第一侧转动安装在担架支撑架上并通过第一驱动机构驱动其转动,第二床架水平滑动安装在第一床架上并通过第二驱动机构驱动其沿着第一床架短边所在方向水平滑动,承载机构转动安装在第二床架长边的第一侧并通过第三驱动机构驱动其转动。本发明无需医护人员搬抬病患便可完成转移,方便使用,省时省力,减轻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避免了在搬抬过程中对病患的二次伤害。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结构、担架结构,其中:车架结构包括车架支撑架(1);担架结构包括担架支撑架(5)、第一床架(6)、第二床架(7)、承载机构,担架支撑架(5)可拆装地设置在车架支撑架(1)上,第一床架(6)长边的第一侧转动安装在担架支撑架(5)上并通过第一驱动机构(9)驱动其转动,第二床架(7)水平滑动安装在第一床架(6)上并通过第二驱动机构(10)驱动其沿着第一床架(6)短边所在方向水平滑动,承载机构转动安装在第二床架(7)长边的第一侧并通过第三驱动机构(11)驱动其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其特征在于,担架结构还包括护栏(14),护栏(14)转动安装在第一床架(6)长边的第二侧并可通过固定组件固定在第一床架(6)上;优选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第一床架(6)长边的第二侧的第三转轴(15)、套装在第三转轴(15)上的弹簧(16)以及固定在第三转轴(15)上的卡套(17),卡套(17)一端设置有第一凹陷部(1701)、第二凹陷部(1702),护栏(14)的两端分别设有套装在第三转轴(15)上的套环(18),护栏(14)第一端的套环(18)与弹簧(16)相抵靠,护栏(14)第二端的套环(18)上设置有第一凸起部(1801)、第二凸起部(1802),第一凸起部(1801)、第二凸起部(1802)均可与第一凹陷部(1701)、第二凹陷部(1702)卡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其特征在于,当第一凸起部(1801)与第一凹陷部(1701)卡合且第二凸起部(1802)与第二凹陷部(1702)卡合时,护栏(14)固定在第一床架(6)上方;当第一凸起部(1801)与第二凹陷部(1702)卡合且第二凸起部(1802)与第一凹陷部(1701)卡合时,护栏(14)固定在第一床架(6)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其特征在于,第一床架(6)上设有与第二床架(7)相适配的安装槽(601),安装槽(601)底面设有导轨(602),导轨(60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床架(6)短边所在方向一致,第二床架(7)设置在安装槽(601)内且第二床架(7)与导轨(602)滑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其特征在于,车架结构包括车架支撑架(1)、置物板(2)和支撑组件,置物板(2)位于车架支撑架(1)下方且置物板(2)与车架支撑架(1)之间通过高度调节组件连接,支撑组件安装在置物板(2)底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其特征在于,高度调节机构包括至少三根第一支撑柱(19)和至少三根第二支撑柱(20),第一支撑柱(19)竖直布置且第一支撑柱(19)安装在担架支撑架(5)下端,第二支撑柱(20)竖直布置且第二支撑柱(20)安装在置物板(2)上端,第二支撑柱(20)与第一支撑柱(19)一一对应设置且第二支撑柱(20)上设有与第一支撑柱(19)相适配的第一导向槽(2001),第一支撑柱(19)下端可上下运动地安装在第一导向槽(2001)内,第二支撑柱(20)上端设有第一固定螺孔,第一支撑柱(19)上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有多个可与第一固定螺孔对应的第一固定螺孔,且任意一个第二固定螺孔与第一固定螺孔相对应时均通过固定螺丝(21)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其特征在于,支撑组件包括两个第一支撑腿(3)、两个第二支撑腿(4)、轮轴(22)、供电电池(23)、第四驱动机构(24)、传动带(25),两个第一支撑腿(3)相对安装在置物板(2)的一端,两个第二支撑腿(4)相对安装在置物板(2)的另一端,两个第一支撑腿(3)底端均转动安装有第一滚轮(12),两个第二支撑腿(4)底端均转动安装有第二滚轮(26),轮轴(22)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滚轮(12)固定连接,供电电池(23)与第四驱动机构(24)连接,第四驱动机构(24)通过传动带(25)与轮轴(22)传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腿(3)包括第三支撑柱(301)和第四支撑柱(302),第三支撑柱(301)竖直布置且第三支撑柱(301)上端与置物板(2)连接,第四支撑柱(302)位于第三支撑柱(301)下方且第四支撑柱(302)下端与第一滚轮(12)连接,第四支撑柱(302)上设有竖直布置的第二导向槽(303),第二导向槽(303)槽口设有第一环形挡圈(304),第三支撑柱(301)下端可上下运动地安装在第二导向槽(303)内,第三支撑柱(301)位于第二导向槽(303)内一段外部套有第一防脱挡台(305),并且第一防脱挡台(305)的外径大于第一环形挡圈(304)的内径,第二导向槽(303)内位于第三支撑柱(301)下方位置设有第一减震弹簧(306),第一减震弹簧(306)一端与第二导向槽(303)底面固定连接且其另一端与第三支撑柱(301)底面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其特征在于,第二支撑腿(4)包括第五支撑柱(401)和第六支撑柱(402),第五支撑柱(401)竖直布置且第五支撑柱(401)上端与置物板(2)连接,第六支撑柱(402)位于第五支撑柱(401)下方且第六支撑柱(402)下端与第二滚轮(26)连接,第六支撑柱(402)上设有竖直布置的第三导向槽(403),第三导向槽(403)槽口设有第二环形挡圈(404),第五支撑柱(401)下端可上下运动地安装在第三导向槽(403)内,第五支撑柱(401)位于第三导向槽(403)内一段外部套有第二防脱挡台(405),并且第二防脱挡台(405)的外径大于第二环形挡圈(404)的内径,第三导向槽(403)内位于第五支撑柱(401)下方位置设有第二减震弹簧(406),第二减震弹簧(406)一端与第三导向槽(403)底面固定连接且其另一端与第五支撑柱(401)底面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其特征在于,第一滚轮(12)上设有刹车阀,车架支撑架(1)端部设有操作把手,操作把手通过刹车线与刹车阀连接。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

背景技术

医用平车是医疗部门常用的转移病患专用设备,主要是运送病危、骨折、昏迷、术后、瘫痪等不能起床的病患入院、出院、做各种特殊检查、治疗、手术等。随着临床医疗需要,医用平车的结构已由具有固定床面和脚轮的框架车体,逐渐发展为更加人性化、尽量减轻病患痛苦而且更便于移动的设备,现在的医用平车设有便于移动或转向的脚轮、避免病患滑落的承载件以及可拆卸的担架式床面等,受到医务人员和病患的欢迎。但是大多数医用平车的不足之处在转移病患时,需要医护人员搬抬病患,不仅费时费力,还有可能对病患造成二次伤害,有待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提到第一床架长边的第一侧与第二床架长边的第一侧位于担架支撑架的同一侧。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包括车架结构、担架结构,其中:

车架结构包括车架支撑架;担架结构包括担架支撑架、第一床架、第二床架、承载机构,担架支撑架可拆装地设置在车架支撑架上,第一床架长边的第一侧转动安装在担架支撑架上并通过第一驱动机构驱动其转动,第二床架水平滑动安装在第一床架上并通过第二驱动机构驱动其沿着第一床架短边所在方向水平滑动,承载机构转动安装在第二床架长边的第一侧并通过第三驱动机构驱动其转动。

优选地,担架结构还包括护栏,护栏转动安装在第一床架长边的第二侧并可通过固定组件固定在第一床架上;优选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第一床架长边的第二侧第三转轴、套装在第三转轴上的弹簧以及固定在第三转轴上的卡套,卡套一端设有第一凹陷部、第二凹陷部,护栏的两端分别设有套装在第三转轴上的套环,护栏第一端的套环与弹簧相抵靠,护栏第二端的套环上设置有第一凸起部、第二凸起部,第一凸起部、第二凸起部均可与第一凹陷部、第二凹陷部卡合连接。

优选地,当第一凸起部与第一凹陷部卡合且第二凸起部与第二凹陷部卡合时,护栏固定在第一床架上方;当第一凸起部与第二凹陷部卡合且第二凸起部与第一凹陷部卡合时,护栏固定在第一床架下方。

优选地,第一床架上设有与第二床架相适配的安装槽,安装槽底面设有导轨,导轨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床架短边所在方向一致,第二床架设置在安装槽内且第二床架与导轨滑动连接。

优选地,车架结构包括车架支撑架、置物板和支撑组件,置物板位于车架支撑架下方且置物板与车架支撑架之间通过高度调节组件连接,支撑组件安装在置物板底端。

优选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至少三根第一支撑柱和至少三根第二支撑柱,第一支撑柱竖直布置且第一支撑柱安装在担架支撑架下端,第二支撑柱竖直布置且第二支撑柱安装在置物板上端,第二支撑柱与第一支撑柱一一对应设置且第二支撑柱上设有与第一支撑柱相适配的第一导向槽,第一支撑柱下端可上下运动地安装在第一导向槽内,第二支撑柱上端设有第一固定螺孔,第一支撑柱上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有多个可与第一固定螺孔对应的第一固定螺孔,且任意一个第二固定螺孔与第一固定螺孔相对应时均通过固定螺丝连接。

优选地,支撑组件包括两个第一支撑腿、两个第二支撑腿、轮轴、供电电池、第四驱动机构、传动带,两个第一支撑腿相对安装在置物板的一端,两个第二支撑腿相对安装在置物板的另一端,两个第一支撑腿底端均转动安装有第一滚轮,两个第二支撑腿底端均转动安装有第二滚轮,轮轴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滚轮固定连接,供电电池与第四驱动机构连接,第四驱动机构通过传动带与轮轴传动连接。

优选地,第一支撑腿包括第三支撑柱和第四支撑柱,第三支撑柱竖直布置且第三支撑柱上端与置物板连接,第四支撑柱位于第三支撑柱下方且第四支撑柱下端与第一滚轮连接,第四支撑柱上设有竖直布置的第二导向槽,第二导向槽槽口设有第一环形挡圈,第三支撑柱下端可上下运动地安装在第二导向槽内,第三支撑柱位于第二导向槽内一段外部套有第一防脱挡台,并且第一防脱挡台的外径大于第一环形挡圈的内径,第二导向槽内位于第三支撑柱下方位置设有第一减震弹簧,第一减震弹簧一端与第二导向槽底面固定连接且其另一端与第三支撑柱底面固定连接。

优选地,第二支撑腿包括第五支撑柱和第六支撑柱,第五支撑柱竖直布置且第五支撑柱上端与置物板连接,第六支撑柱位于第五支撑柱下方且第六支撑柱下端与第二滚轮连接,第六支撑柱上设有竖直布置的第三导向槽,第三导向槽槽口设有第二环形挡圈,第五支撑柱下端可上下运动地安装在第三导向槽内,第五支撑柱位于第三导向槽内一段外部套有第二防脱挡台,并且第二防脱挡台的外径大于第二环形挡圈的内径,第三导向槽内位于第五支撑柱下方位置设有第二减震弹簧,第二减震弹簧一端与第三导向槽底面固定连接且其另一端与第五支撑柱底面固定连接。

优选地,第一滚轮上设有刹车阀,车架支撑架端部设有操作把手,操作把手通过刹车线与刹车阀连接。

本发明中,担架支撑架可拆装地设置在车架支撑架上,第一床架长边的第一侧转动安装在担架支撑架上并通过第一驱动机构驱动其转动,第二床架水平滑动安装在第一床架上并通过第二驱动机构驱动其沿着第一床架短边所在方向水平滑动,承载机构转动安装在第二床架长边的第一侧并通过第三驱动机构驱动其转动,并且第一床架长边的第一侧与第二床架长边的第一侧位于担架支撑架的同一侧,第一床架与第二床架组合在一起形成床板。将病患从病床或手术台转移到平车上时,通过高度调节机构调节平车的高度,使得平车与病床或手术台处于同一高度,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床架向上转动使得第二床架倾斜,然后第三驱动机构驱动承载机构转动,使得承载机构与第二床架之间形成预定角度,医护人员扶住病患使其侧立,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床架移动,以带动承载机构移动至病患下方,医护人员调整病患姿态使其平躺在承载机构上,然后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床架向下转动进行复位,医护人员推动病患使其移动至第二床架上,第三驱动机构驱动承载机构转动,使得承载机构垂直于第二床架,此时承载机构起到护栏作用,防止病患滚下,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床架移动复位,从而完成病患的转移,不用医护人员搬抬病患便可完成转移,方便使用,有效避免了在搬抬过程中病患的二次损伤。若需要将病患从平车上转移到病床或手术台上时,通过高度调节机构调节平车的高度,使得平车与病床或手术台处于同一高度,然后第三驱动机构驱动承载机构转动,使得承载机构与第二床架之间形成预定角度,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床架移动,以带动承载机构移动至病床或手术台上,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床架向上转动使得第二床架倾斜,医护人员推动病患使其沿着第二床架、承载机构滑至病床或手术台上,便完成病患的转移。本发明无需医护人员搬抬病患便可完成转移,方便使用,省时省力,减轻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有效避免了在搬抬过程中对病患的二次伤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所示,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的俯视图;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的侧视图。

参照图1-图3,本发明提出一种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包括车架结构、担架结构,其中:

车架结构包括车架支撑架1、置物板2和支撑组件,置物板2位于车架支撑架1下方且置物板2与车架支撑架1之间通过高度调节组件连接,支撑组件安装在置物板2底端。

担架结构包括担架支撑架5、第一床架6、第二床架7、承载机构、护栏14。担架支撑架5可拆装地设置在车架支撑架1上。第一床架6长边的第一侧通过第一转轴转动安装在担架支撑架5上并通过第一驱动机构9驱动其围绕第一转轴转动;第一床架6上设有与第二床架7相适配的安装槽601,安装槽601底面设有导轨602,导轨60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床架6短边所在方向一致。第二床架7设置在安装槽601内且第二床架7与导轨602滑动连接,第二床架7由第二驱动机构10驱动在安装槽601内沿第一床架6短边所在方向水平滑动。承载机构包括承载件8和第二转轴13,第二转轴13转动安装在第二床架7长边的第一侧并通过第三驱动机构11驱动其转动,承载件8固定安装在第二转轴13上并可随着第二转轴13的转动而转动,在实际应用中,可将承载件8设置成护栏状,而且承载件8足够长并能够承载病患。护栏14转动安装在第一床架6长边的第二侧并可通过固定组件固定在第一床架6上。

在使用时,将病患从病床或手术台转移到平车上时,通过高度调节机构调节平车的高度,使得平车与病床或手术台处于同一高度,第一驱动机构9驱动第一床架6向上转动使得第二床架7倾斜,然后第三驱动机构11驱动第二转轴13转动,使得承载件8与第二床架7之间形成预定角度,医护人员扶住病患使其侧立,第二驱动机构10驱动第二床架7移动,以带动承载件8移动至病患下方,医护人员调整病患姿态使其平躺在承载件8上,然后第一驱动机构9驱动第一床架6向下转动进行复位,医护人员推动病患使其移动至第二床架7上,第三驱动机构11驱动第二转轴13向上转动,使得承载件8垂直于第二床架7,此时承载件8起到护栏作用,防止病患滚下,然后第二驱动机构10驱动第二床架7移动进行复位,从而完成病患的转移,不用医护人员搬抬病患便可完成转移,方便使用,有效避免了在搬抬过程中病患的二次损伤。若需要将病患从平车上转移到病床或手术台上时,通过高度调节机构调节平车的高度,使得平车与病床或手术台处于同一高度,然后第三驱动机构11驱动第二转轴13转动,使得承载件8与第二床架7之间形成预定角度,第二驱动机构10驱动第二床架7移动,以带动承载件8移动至病床或手术台上,第一驱动机构9驱动第一床架6向上转动使得第二床架7倾斜,医护人员推动病患使其沿着第二床架7、承载件8滑至病床或手术台上,便完成病患的转移,不用医护人员搬抬病患便可完成转移,有效避免了在搬抬过程中病患的二次损伤。若需要转移的病患是躺在地上的,可以将担架结构取下放置在地上,然后按上述步骤即可将病患转移到担架结构上,然后将担架结构抬到车架结构上即可。

在具体实施例中,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第一床架6长边的第二侧的第三转轴15、套装在第三转轴15上的弹簧16以及固定在第三转轴15上的卡套17,卡套17一端设置有第一凹陷部1701、第二凹陷部1702,护栏14的两端分别设有套装在第三转轴15上的套环18,护栏14第一端的套环18与弹簧16相抵靠,护栏14第二端的套环18上设置有第二凸起部1801、第二凸起部1802,第一凸起部1801、第二凸起部1802均可与第一凹陷部1701、第二凹陷部1702卡合连接。当病患躺在第二床架7上时,转动护栏14使其处于第一床架6上方,此时第一凸起部1801与第一凹陷部1701卡合且第二凸起部1802与第二凹陷部1702卡合,护栏14被固定住无法转动,可保护病患,防止病患掉落;当不需要使用护栏14时,可以将护栏14一端向弹簧16推动,使得第一凸起部1801退出第一凹陷部1701、第二凸起部1802退出第二凹陷部1702,转动护栏14使其处于第一床架下方,并且第一凸起部1801与第二凹陷部1702卡合且第二凸起部1802与第一凹陷部1701卡合,此时护栏14被固定住无法转动。

在具体实施例中,高度调节机构包括至少三根第一支撑柱19和至少三根第二支撑柱20,第一支撑柱19竖直布置且第一支撑柱19安装在担架支撑架5下端,第二支撑柱20竖直布置且第二支撑柱20安装在置物板2上端,第二支撑柱20与第一支撑柱19一一对应设置且第二支撑柱20上设有与第一支撑柱19相适配的第一导向槽2001,第一支撑柱19下端可上下运动地安装在第一导向槽2001内,第二支撑柱20上端设有第一固定螺孔,第一支撑柱19上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有多个可与第一固定螺孔对应的第一固定螺孔,且任意一个第二固定螺孔与第一固定螺孔相对应时均通过固定螺丝21连接。在转移病患时,若出现平车高于病床或手术台时,可通过高度调节机构调节平车高度,使平车与病床或手术台处于同一高度,方便转移病患,调节时,只需调节第一支撑柱19伸入第一导向槽2001内的长度,便能实现平车高度的调节。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方便调节平车高度,可以在各第一支撑柱19上设置刻度。

在具体实施例中,支撑组件包括两个第一支撑腿3、两个第二支撑腿4、轮轴22、供电电池23、第四驱动机构24、传动带25,两个第一支撑腿3相对安装在置物板2的一端,两个第二支撑腿4相对安装在置物板2的另一端,两个第一支撑腿3底端均转动安装有第一滚轮12,两个第二支撑腿4底端均转动安装有第二滚轮26,轮轴22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滚轮12固定连接,供电电池23与第四驱动机构24连接,第四驱动机构24通过传动带25与轮轴22传动连接。可以使用第四驱动机构24来驱动平车的第一滚轮12,以提高医用平车的行进速度,减轻护士的劳动强度,而且危重病人不会耽误抢救时间;在实际应用中,第二滚轮26可以设计成万向轮。

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支撑腿3包括第三支撑柱301和第四支撑柱302,第三支撑柱301竖直布置且第三支撑柱301上端与置物板2连接,第四支撑柱302位于第三支撑柱301下方且第四支撑柱302下端与第一滚轮12连接,第四支撑柱302上设有竖直布置的第二导向槽303,第二导向槽303槽口设有第一环形挡圈304,第三支撑柱301下端可上下运动地安装在第二导向槽303内,第三支撑柱301位于第二导向槽303内一段外部套有第一防脱挡台305,并且第一防脱挡台305的外径大于第一环形挡圈304的内径,第二导向槽303内位于第三支撑柱301下方位置设有第一减震弹簧306,第一减震弹簧306一端与第二导向槽303底面固定连接且其另一端与第三支撑柱301底面固定连接。第二支撑腿4包括第五支撑柱401和第六支撑柱402,第五支撑柱401竖直布置且第五支撑柱401上端与置物板2连接,第六支撑柱402位于第五支撑柱401下方且第六支撑柱402下端与第二滚轮26连接,第六支撑柱402上设有竖直布置的第三导向槽403,第三导向槽403槽口设有第二环形挡圈404,第五支撑柱401下端可上下运动地安装在第三导向槽403内,第五支撑柱401位于第三导向槽403内一段外部套有第二防脱挡台405,并且第二防脱挡台405的外径大于第二环形挡圈404的内径,第三导向槽403内位于第五支撑柱401下方位置设有第二减震弹簧406,第二减震弹簧406一端与第三导向槽403底面固定连接且其另一端与第五支撑柱401底面固定连接。在实际应用中,在使用医用平车对病患进行转移时,由于地面的高低不平,往往导致医用平车震出现震动现象,极不平稳,从而容易造成病患患者的二次损伤;通过以上设计,在转移病患时,若平车出现震动时,第三支撑柱301会上下运动并压缩第一减震弹簧306,第五支撑柱401会上下运动并压缩第二减震弹簧406,第一减震弹簧306、第二减震弹簧406受压收缩并自动复原缓冲第三支撑柱301、第五支撑柱401传递过来的撞击力,可以有效减小医用平车因路面不平而产生的震动,避免了在转移病患时造成二次伤害,大大保障了患者的救治效果。

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滚轮12上设有刹车阀,车架支撑架1端部设有操作把手,操作把手通过刹车线与刹车阀连接。当需要使用平车时,下压操纵把手,操作把手拉动刹车线,刹车线松开刹车阀,同时接通第四驱动机构24电源,便可使用平车,且在供电电池23电源耗尽的情况下,平车在医护人员的推动下依旧能够行驶;当松开操作把手时,操作把手拉动刹车线,刹车线启动刹车阀,实现刹车,同时断开第四驱动机构24电源,且在平车不使用情况下,平车始终处于刹车状态,提高了平车的安全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种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种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0462349.0 (22)申请日 2017.06.19 (71)申请人 姚登攀 地址 230011 安徽省合肥市贵池路广利花 园22幢303室 (72)发明人 姚登攀 (74)专利代理机构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 (普通合伙) 34119 代理人 段晓微 叶美琴 (51)Int.Cl. A61G 1/02(2006.01) A61G 1/04(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 (57)摘要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 包 括车架结。

2、构、 担架结构, 车架结构包括车架支撑 架; 担架结构包括担架支撑架、 第一床架、 第二床 架、 承载机构, 担架支撑架可拆装地设置在车架 支撑架上, 第一床架长边的第一侧转动安装在担 架支撑架上并通过第一驱动机构驱动其转动, 第 二床架水平滑动安装在第一床架上并通过第二 驱动机构驱动其沿着第一床架短边所在方向水 平滑动, 承载机构转动安装在第二床架长边的第 一侧并通过第三驱动机构驱动其转动。 本发明无 需医护人员搬抬病患便可完成转移, 方便使用, 省时省力, 减轻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避免了在 搬抬过程中对病患的二次伤害。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5页 附图3页 CN 107280867 A 。

3、2017.10.24 CN 107280867 A 1.一种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 其特征在于, 包括车架结构、 担架结构, 其中: 车架结构包括车架支撑架(1); 担架结构包括担架支撑架(5)、 第一床架(6)、 第二床架 (7)、 承载机构, 担架支撑架(5)可拆装地设置在车架支撑架(1)上, 第一床架(6)长边的第一 侧转动安装在担架支撑架(5)上并通过第一驱动机构(9)驱动其转动, 第二床架(7)水平滑 动安装在第一床架(6)上并通过第二驱动机构(10)驱动其沿着第一床架(6)短边所在方向 水平滑动, 承载机构转动安装在第二床架(7)长边的第一侧并通过第三驱动机构(11)驱动 其转动。 。

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 其特征在于, 担架结构还包括护栏 (14), 护栏(14)转动安装在第一床架(6)长边的第二侧并可通过固定组件固定在第一床架 (6)上; 优选地, 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第一床架(6)长边的第二侧的第三转轴(15)、 套装 在第三转轴(15)上的弹簧(16)以及固定在第三转轴(15)上的卡套(17), 卡套(17)一端设置 有第一凹陷部(1701)、 第二凹陷部(1702), 护栏(14)的两端分别设有套装在第三转轴(15) 上的套环(18), 护栏(14)第一端的套环(18)与弹簧(16)相抵靠, 护栏(14)第二端的套环 (18)上设置有第一凸。

5、起部(1801)、 第二凸起部(1802), 第一凸起部(1801)、 第二凸起部 (1802)均可与第一凹陷部(1701)、 第二凹陷部(1702)卡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 其特征在于, 当第一凸起部(1801)与第 一凹陷部(1701)卡合且第二凸起部(1802)与第二凹陷部(1702)卡合时, 护栏(14)固定在第 一床架(6)上方; 当第一凸起部(1801)与第二凹陷部(1702)卡合且第二凸起部(1802)与第 一凹陷部(1701)卡合时, 护栏(14)固定在第一床架(6)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 其特征在于, 。

6、第一床架(6) 上设有与第二床架(7)相适配的安装槽(601), 安装槽(601)底面设有导轨(602), 导轨(602) 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床架(6)短边所在方向一致, 第二床架(7)设置在安装槽(601)内且第二 床架(7)与导轨(602)滑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 其特征在于, 车架结构包括 车架支撑架(1)、 置物板(2)和支撑组件, 置物板(2)位于车架支撑架(1)下方且置物板(2)与 车架支撑架(1)之间通过高度调节组件连接, 支撑组件安装在置物板(2)底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 其特征在于, 高度调节机构包括至少三。

7、 根第一支撑柱(19)和至少三根第二支撑柱(20), 第一支撑柱(19)竖直布置且第一支撑柱 (19)安装在担架支撑架(5)下端, 第二支撑柱(20)竖直布置且第二支撑柱(20)安装在置物 板(2)上端, 第二支撑柱(20)与第一支撑柱(19)一一对应设置且第二支撑柱(20)上设有与 第一支撑柱(19)相适配的第一导向槽(2001), 第一支撑柱(19)下端可上下运动地安装在第 一导向槽(2001)内, 第二支撑柱(20)上端设有第一固定螺孔, 第一支撑柱(19)上沿竖直方 向间隔布置有多个可与第一固定螺孔对应的第一固定螺孔, 且任意一个第二固定螺孔与第 一固定螺孔相对应时均通过固定螺丝(21。

8、)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 其特征在于, 支撑组件包括两个第一支 撑腿(3)、 两个第二支撑腿(4)、 轮轴(22)、 供电电池(23)、 第四驱动机构(24)、 传动带(25), 两个第一支撑腿(3)相对安装在置物板(2)的一端, 两个第二支撑腿(4)相对安装在置物板 (2)的另一端, 两个第一支撑腿(3)底端均转动安装有第一滚轮(12), 两个第二支撑腿(4)底 端均转动安装有第二滚轮(26), 轮轴(22)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滚轮(12)固定连接, 供电电 权 利 要 求 书 1/2 页 2 CN 107280867 A 2 池(23)与第四驱动机构(24)连接。

9、, 第四驱动机构(24)通过传动带(25)与轮轴(22)传动连 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 其特征在于, 第一支撑腿(3)包括第三 支撑柱(301)和第四支撑柱(302), 第三支撑柱(301)竖直布置且第三支撑柱(301)上端与置 物板(2)连接, 第四支撑柱(302)位于第三支撑柱(301)下方且第四支撑柱(302)下端与第一 滚轮(12)连接, 第四支撑柱(302)上设有竖直布置的第二导向槽(303), 第二导向槽(303)槽 口设有第一环形挡圈(304), 第三支撑柱(301)下端可上下运动地安装在第二导向槽(303) 内, 第三支撑柱(301)位于第二导向槽(。

10、303)内一段外部套有第一防脱挡台(305), 并且第一 防脱挡台(305)的外径大于第一环形挡圈(304)的内径, 第二导向槽(303)内位于第三支撑 柱(301)下方位置设有第一减震弹簧(306), 第一减震弹簧(306)一端与第二导向槽(303)底 面固定连接且其另一端与第三支撑柱(301)底面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 其特征在于, 第二支撑腿(4)包括第五 支撑柱(401)和第六支撑柱(402), 第五支撑柱(401)竖直布置且第五支撑柱(401)上端与置 物板(2)连接, 第六支撑柱(402)位于第五支撑柱(401)下方且第六支撑柱(402)下端与第二。

11、 滚轮(26)连接, 第六支撑柱(402)上设有竖直布置的第三导向槽(403), 第三导向槽(403)槽 口设有第二环形挡圈(404), 第五支撑柱(401)下端可上下运动地安装在第三导向槽(403) 内, 第五支撑柱(401)位于第三导向槽(403)内一段外部套有第二防脱挡台(405), 并且第二 防脱挡台(405)的外径大于第二环形挡圈(404)的内径, 第三导向槽(403)内位于第五支撑 柱(401)下方位置设有第二减震弹簧(406), 第二减震弹簧(406)一端与第三导向槽(403)底 面固定连接且其另一端与第五支撑柱(401)底面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免抬。

12、式智能医用平车, 其特征在于, 第一滚轮 (12)上设有刹车阀, 车架支撑架(1)端部设有操作把手, 操作把手通过刹车线与刹车阀连 接。 权 利 要 求 书 2/2 页 3 CN 107280867 A 3 一种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 背景技术 0002 医用平车是医疗部门常用的转移病患专用设备, 主要是运送病危、 骨折、 昏迷、 术 后、 瘫痪等不能起床的病患入院、 出院、 做各种特殊检查、 治疗、 手术等。 随着临床医疗需要, 医用平车的结构已由具有固定床面和脚轮的框架车体, 逐渐发展为更加人性化、 尽量减轻 。

13、病患痛苦而且更便于移动的设备, 现在的医用平车设有便于移动或转向的脚轮、 避免病患 滑落的承载件以及可拆卸的担架式床面等, 受到医务人员和病患的欢迎。 但是大多数医用 平车的不足之处在转移病患时, 需要医护人员搬抬病患, 不仅费时费力, 还有可能对病患造 成二次伤害, 有待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0003 基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 0004 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中所提到第一床架长边的第一侧与第二床架长边的第一侧位 于担架支撑架的同一侧。 0005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 包括车架结构、 担架结构, 其中: 0006 车架结构包括车架支撑。

14、架; 担架结构包括担架支撑架、 第一床架、 第二床架、 承载 机构, 担架支撑架可拆装地设置在车架支撑架上, 第一床架长边的第一侧转动安装在担架 支撑架上并通过第一驱动机构驱动其转动, 第二床架水平滑动安装在第一床架上并通过第 二驱动机构驱动其沿着第一床架短边所在方向水平滑动, 承载机构转动安装在第二床架长 边的第一侧并通过第三驱动机构驱动其转动。 0007 优选地, 担架结构还包括护栏, 护栏转动安装在第一床架长边的第二侧并可通过 固定组件固定在第一床架上; 优选地, 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第一床架长边的第二侧第 三转轴、 套装在第三转轴上的弹簧以及固定在第三转轴上的卡套, 卡套一端设有第一。

15、凹陷 部、 第二凹陷部, 护栏的两端分别设有套装在第三转轴上的套环, 护栏第一端的套环与弹簧 相抵靠, 护栏第二端的套环上设置有第一凸起部、 第二凸起部, 第一凸起部、 第二凸起部均 可与第一凹陷部、 第二凹陷部卡合连接。 0008 优选地, 当第一凸起部与第一凹陷部卡合且第二凸起部与第二凹陷部卡合时, 护 栏固定在第一床架上方; 当第一凸起部与第二凹陷部卡合且第二凸起部与第一凹陷部卡合 时, 护栏固定在第一床架下方。 0009 优选地, 第一床架上设有与第二床架相适配的安装槽, 安装槽底面设有导轨, 导轨 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床架短边所在方向一致, 第二床架设置在安装槽内且第二床架与导轨滑 动连。

16、接。 0010 优选地, 车架结构包括车架支撑架、 置物板和支撑组件, 置物板位于车架支撑架下 方且置物板与车架支撑架之间通过高度调节组件连接, 支撑组件安装在置物板底端。 说 明 书 1/5 页 4 CN 107280867 A 4 0011 优选地, 高度调节机构包括至少三根第一支撑柱和至少三根第二支撑柱, 第一支 撑柱竖直布置且第一支撑柱安装在担架支撑架下端, 第二支撑柱竖直布置且第二支撑柱安 装在置物板上端, 第二支撑柱与第一支撑柱一一对应设置且第二支撑柱上设有与第一支撑 柱相适配的第一导向槽, 第一支撑柱下端可上下运动地安装在第一导向槽内, 第二支撑柱 上端设有第一固定螺孔, 第一支。

17、撑柱上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有多个可与第一固定螺孔对应 的第一固定螺孔, 且任意一个第二固定螺孔与第一固定螺孔相对应时均通过固定螺丝连 接。 0012 优选地, 支撑组件包括两个第一支撑腿、 两个第二支撑腿、 轮轴、 供电电池、 第四驱 动机构、 传动带, 两个第一支撑腿相对安装在置物板的一端, 两个第二支撑腿相对安装在置 物板的另一端, 两个第一支撑腿底端均转动安装有第一滚轮, 两个第二支撑腿底端均转动 安装有第二滚轮, 轮轴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滚轮固定连接, 供电电池与第四驱动机构连接, 第四驱动机构通过传动带与轮轴传动连接。 0013 优选地, 第一支撑腿包括第三支撑柱和第四支撑柱, 第三支撑。

18、柱竖直布置且第三 支撑柱上端与置物板连接, 第四支撑柱位于第三支撑柱下方且第四支撑柱下端与第一滚轮 连接, 第四支撑柱上设有竖直布置的第二导向槽, 第二导向槽槽口设有第一环形挡圈, 第三 支撑柱下端可上下运动地安装在第二导向槽内, 第三支撑柱位于第二导向槽内一段外部套 有第一防脱挡台, 并且第一防脱挡台的外径大于第一环形挡圈的内径, 第二导向槽内位于 第三支撑柱下方位置设有第一减震弹簧, 第一减震弹簧一端与第二导向槽底面固定连接且 其另一端与第三支撑柱底面固定连接。 0014 优选地, 第二支撑腿包括第五支撑柱和第六支撑柱, 第五支撑柱竖直布置且第五 支撑柱上端与置物板连接, 第六支撑柱位于第。

19、五支撑柱下方且第六支撑柱下端与第二滚轮 连接, 第六支撑柱上设有竖直布置的第三导向槽, 第三导向槽槽口设有第二环形挡圈, 第五 支撑柱下端可上下运动地安装在第三导向槽内, 第五支撑柱位于第三导向槽内一段外部套 有第二防脱挡台, 并且第二防脱挡台的外径大于第二环形挡圈的内径, 第三导向槽内位于 第五支撑柱下方位置设有第二减震弹簧, 第二减震弹簧一端与第三导向槽底面固定连接且 其另一端与第五支撑柱底面固定连接。 0015 优选地, 第一滚轮上设有刹车阀, 车架支撑架端部设有操作把手, 操作把手通过刹 车线与刹车阀连接。 0016 本发明中, 担架支撑架可拆装地设置在车架支撑架上, 第一床架长边的第。

20、一侧转 动安装在担架支撑架上并通过第一驱动机构驱动其转动, 第二床架水平滑动安装在第一床 架上并通过第二驱动机构驱动其沿着第一床架短边所在方向水平滑动, 承载机构转动安装 在第二床架长边的第一侧并通过第三驱动机构驱动其转动, 并且第一床架长边的第一侧与 第二床架长边的第一侧位于担架支撑架的同一侧, 第一床架与第二床架组合在一起形成床 板。 将病患从病床或手术台转移到平车上时, 通过高度调节机构调节平车的高度, 使得平车 与病床或手术台处于同一高度, 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床架向上转动使得第二床架倾斜, 然后第三驱动机构驱动承载机构转动, 使得承载机构与第二床架之间形成预定角度, 医护 人员扶住病。

21、患使其侧立, 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床架移动, 以带动承载机构移动至病患下 方, 医护人员调整病患姿态使其平躺在承载机构上, 然后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床架向下 转动进行复位, 医护人员推动病患使其移动至第二床架上, 第三驱动机构驱动承载机构转 说 明 书 2/5 页 5 CN 107280867 A 5 动, 使得承载机构垂直于第二床架, 此时承载机构起到护栏作用, 防止病患滚下, 第二驱动 机构驱动第二床架移动复位, 从而完成病患的转移, 不用医护人员搬抬病患便可完成转移, 方便使用, 有效避免了在搬抬过程中病患的二次损伤。 若需要将病患从平车上转移到病床 或手术台上时, 通过高度调节机构调节。

22、平车的高度, 使得平车与病床或手术台处于同一高 度, 然后第三驱动机构驱动承载机构转动, 使得承载机构与第二床架之间形成预定角度, 第 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床架移动, 以带动承载机构移动至病床或手术台上, 第一驱动机构驱 动第一床架向上转动使得第二床架倾斜, 医护人员推动病患使其沿着第二床架、 承载机构 滑至病床或手术台上, 便完成病患的转移。 本发明无需医护人员搬抬病患便可完成转移, 方 便使用, 省时省力, 减轻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有效避免了在搬抬过程中对病患的二次伤 害。 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免抬式智。

23、能医用平车的俯视图; 0019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如图1、 图2、 图3所示,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的结构示意 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免抬 式智能医用平车的侧视图。 0021 参照图1-图3, 本发明提出一种免抬式智能医用平车, 包括车架结构、 担架结构, 其 中: 0022 车架结构包括车架支撑架1、 置物板2和支撑组件, 置物板2位于车架支撑架1下方 且置物板2与车架支撑架1之间通过高度调节组件连接, 支撑组件安装在置物板2底端。 0023 担架结构包括担。

24、架支撑架5、 第一床架6、 第二床架7、 承载机构、 护栏14。 担架支撑 架5可拆装地设置在车架支撑架1上。 第一床架6长边的第一侧通过第一转轴转动安装在担 架支撑架5上并通过第一驱动机构9驱动其围绕第一转轴转动; 第一床架6上设有与第二床 架7相适配的安装槽601, 安装槽601底面设有导轨602, 导轨60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床架6短 边所在方向一致。 第二床架7设置在安装槽601内且第二床架7与导轨602滑动连接, 第二床 架7由第二驱动机构10驱动在安装槽601内沿第一床架6短边所在方向水平滑动。 承载机构 包括承载件8和第二转轴13, 第二转轴13转动安装在第二床架7长边的第一侧并通。

25、过第三驱 动机构11驱动其转动, 承载件8固定安装在第二转轴13上并可随着第二转轴13的转动而转 动, 在实际应用中, 可将承载件8设置成护栏状, 而且承载件8足够长并能够承载病患。 护栏 14转动安装在第一床架6长边的第二侧并可通过固定组件固定在第一床架6上。 0024 在使用时, 将病患从病床或手术台转移到平车上时, 通过高度调节机构调节平车 的高度, 使得平车与病床或手术台处于同一高度, 第一驱动机构9驱动第一床架6向上转动 使得第二床架7倾斜, 然后第三驱动机构11驱动第二转轴13转动, 使得承载件8与第二床架7 之间形成预定角度, 医护人员扶住病患使其侧立, 第二驱动机构10驱动第二。

26、床架7移动, 以 带动承载件8移动至病患下方, 医护人员调整病患姿态使其平躺在承载件8上, 然后第一驱 说 明 书 3/5 页 6 CN 107280867 A 6 动机构9驱动第一床架6向下转动进行复位, 医护人员推动病患使其移动至第二床架7上, 第 三驱动机构11驱动第二转轴13向上转动, 使得承载件8垂直于第二床架7, 此时承载件8起到 护栏作用, 防止病患滚下, 然后第二驱动机构10驱动第二床架7移动进行复位, 从而完成病 患的转移, 不用医护人员搬抬病患便可完成转移, 方便使用, 有效避免了在搬抬过程中病患 的二次损伤。 若需要将病患从平车上转移到病床或手术台上时, 通过高度调节机构。

27、调节平 车的高度, 使得平车与病床或手术台处于同一高度, 然后第三驱动机构11驱动第二转轴13 转动, 使得承载件8与第二床架7之间形成预定角度, 第二驱动机构10驱动第二床架7移动, 以带动承载件8移动至病床或手术台上, 第一驱动机构9驱动第一床架6向上转动使得第二 床架7倾斜, 医护人员推动病患使其沿着第二床架7、 承载件8滑至病床或手术台上, 便完成 病患的转移, 不用医护人员搬抬病患便可完成转移, 有效避免了在搬抬过程中病患的二次 损伤。 若需要转移的病患是躺在地上的, 可以将担架结构取下放置在地上, 然后按上述步骤 即可将病患转移到担架结构上, 然后将担架结构抬到车架结构上即可。 0。

28、025 在具体实施例中, 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第一床架6长边的第二侧的第三转轴 15、 套装在第三转轴15上的弹簧16以及固定在第三转轴15上的卡套17, 卡套17一端设置有 第一凹陷部1701、 第二凹陷部1702, 护栏14的两端分别设有套装在第三转轴15上的套环18, 护栏14第一端的套环18与弹簧16相抵靠, 护栏14第二端的套环18上设置有第二凸起部 1801、 第二凸起部1802, 第一凸起部1801、 第二凸起部1802均可与第一凹陷部1701、 第二凹 陷部1702卡合连接。 当病患躺在第二床架7上时, 转动护栏14使其处于第一床架6上方, 此时 第一凸起部1801与第一凹陷。

29、部1701卡合且第二凸起部1802与第二凹陷部1702卡合, 护栏14 被固定住无法转动, 可保护病患, 防止病患掉落; 当不需要使用护栏14时, 可以将护栏14一 端向弹簧16推动, 使得第一凸起部1801退出第一凹陷部1701、 第二凸起部1802退出第二凹 陷部1702, 转动护栏14使其处于第一床架下方, 并且第一凸起部1801与第二凹陷部1702卡 合且第二凸起部1802与第一凹陷部1701卡合, 此时护栏14被固定住无法转动。 0026 在具体实施例中, 高度调节机构包括至少三根第一支撑柱19和至少三根第二支撑 柱20, 第一支撑柱19竖直布置且第一支撑柱19安装在担架支撑架5下端。

30、, 第二支撑柱20竖直 布置且第二支撑柱20安装在置物板2上端, 第二支撑柱20与第一支撑柱19一一对应设置且 第二支撑柱20上设有与第一支撑柱19相适配的第一导向槽2001, 第一支撑柱19下端可上下 运动地安装在第一导向槽2001内, 第二支撑柱20上端设有第一固定螺孔, 第一支撑柱19上 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有多个可与第一固定螺孔对应的第一固定螺孔, 且任意一个第二固定 螺孔与第一固定螺孔相对应时均通过固定螺丝21连接。 在转移病患时, 若出现平车高于病 床或手术台时, 可通过高度调节机构调节平车高度, 使平车与病床或手术台处于同一高度, 方便转移病患, 调节时, 只需调节第一支撑柱19伸。

31、入第一导向槽2001内的长度, 便能实现平 车高度的调节。 在实际应用中, 为了方便调节平车高度, 可以在各第一支撑柱19上设置刻 度。 0027 在具体实施例中, 支撑组件包括两个第一支撑腿3、 两个第二支撑腿4、 轮轴22、 供 电电池23、 第四驱动机构24、 传动带25, 两个第一支撑腿3相对安装在置物板2的一端, 两个 第二支撑腿4相对安装在置物板2的另一端, 两个第一支撑腿3底端均转动安装有第一滚轮 12, 两个第二支撑腿4底端均转动安装有第二滚轮26, 轮轴22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滚轮12固 定连接, 供电电池23与第四驱动机构24连接, 第四驱动机构24通过传动带25与轮轴22传。

32、动 说 明 书 4/5 页 7 CN 107280867 A 7 连接。 可以使用第四驱动机构24来驱动平车的第一滚轮12, 以提高医用平车的行进速度, 减 轻护士的劳动强度, 而且危重病人不会耽误抢救时间; 在实际应用中, 第二滚轮26可以设计 成万向轮。 0028 在具体实施例中, 第一支撑腿3包括第三支撑柱301和第四支撑柱302, 第三支撑柱 301竖直布置且第三支撑柱301上端与置物板2连接, 第四支撑柱302位于第三支撑柱301下 方且第四支撑柱302下端与第一滚轮12连接, 第四支撑柱302上设有竖直布置的第二导向槽 303, 第二导向槽303槽口设有第一环形挡圈304, 第三支。

33、撑柱301下端可上下运动地安装在 第二导向槽303内, 第三支撑柱301位于第二导向槽303内一段外部套有第一防脱挡台305, 并且第一防脱挡台305的外径大于第一环形挡圈304的内径, 第二导向槽303内位于第三支 撑柱301下方位置设有第一减震弹簧306, 第一减震弹簧306一端与第二导向槽303底面固定 连接且其另一端与第三支撑柱301底面固定连接。 第二支撑腿4包括第五支撑柱401和第六 支撑柱402, 第五支撑柱401竖直布置且第五支撑柱401上端与置物板2连接, 第六支撑柱402 位于第五支撑柱401下方且第六支撑柱402下端与第二滚轮26连接, 第六支撑柱402上设有 竖直布置的。

34、第三导向槽403, 第三导向槽403槽口设有第二环形挡圈404, 第五支撑柱401下 端可上下运动地安装在第三导向槽403内, 第五支撑柱401位于第三导向槽403内一段外部 套有第二防脱挡台405, 并且第二防脱挡台405的外径大于第二环形挡圈404的内径, 第三导 向槽403内位于第五支撑柱401下方位置设有第二减震弹簧406, 第二减震弹簧406一端与第 三导向槽403底面固定连接且其另一端与第五支撑柱401底面固定连接。 在实际应用中, 在 使用医用平车对病患进行转移时, 由于地面的高低不平, 往往导致医用平车震出现震动现 象, 极不平稳, 从而容易造成病患患者的二次损伤; 通过以上设。

35、计, 在转移病患时, 若平车出 现震动时, 第三支撑柱301会上下运动并压缩第一减震弹簧306, 第五支撑柱401会上下运动 并压缩第二减震弹簧406, 第一减震弹簧306、 第二减震弹簧406受压收缩并自动复原缓冲第 三支撑柱301、 第五支撑柱401传递过来的撞击力, 可以有效减小医用平车因路面不平而产 生的震动, 避免了在转移病患时造成二次伤害, 大大保障了患者的救治效果。 0029 在具体实施例中, 第一滚轮12上设有刹车阀, 车架支撑架1端部设有操作把手, 操 作把手通过刹车线与刹车阀连接。 当需要使用平车时, 下压操纵把手, 操作把手拉动刹车 线, 刹车线松开刹车阀, 同时接通第四。

36、驱动机构24电源, 便可使用平车, 且在供电电池23电 源耗尽的情况下, 平车在医护人员的推动下依旧能够行驶; 当松开操作把手时, 操作把手拉 动刹车线, 刹车线启动刹车阀, 实现刹车, 同时断开第四驱动机构24电源, 且在平车不使用 情况下, 平车始终处于刹车状态, 提高了平车的安全性能。 0030 以上所述, 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 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 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 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5/5 页 8 CN 107280867 A 8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3 页 9 CN 107280867 A 9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3 页 10 CN 107280867 A 10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3/3 页 11 CN 107280867 A 1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