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以微米级氧化铁和碳酸钾为原料的乙苯脱氢催化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微米级氧化铁和碳酸钾为原料的乙苯脱氢制苯乙烯的氧化物 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 全球绝大多数的苯乙烯生产装置都采用乙苯催化脱氢法生产, 脱氢催化剂 的发展已历经数代, 由以前的锌系催化剂发展到如今通用的铁系催化剂, 其中含铬的铁系 催化剂由于铬易造成环境污染而被淘汰, 取而代之的是铁 - 钾 - 铈 - 钼系列。目前国内苯 乙烯工业生产装置中装填的催化剂多为 styromax 系列催化剂、 BASF 系列催化剂、 上海石化 院研发的 GS 系列催化剂和美国标准公司的 C 系列催化剂。上述系列的催化剂与兰州化工 研究中心研发的 LH365M、 LH375 催化剂是同类催化剂, 都是采用铁 - 钾 - 铈 - 钼 ( 钨 ) 为主 体系, 并在该体系中加入多种金属氧化物和其它助剂, 然后经过干混 - 捏合 - 挤条成型 - 四 段活化的方式制得。 在该体系中, 原料多采用颜料级的氧化铁红、 氧化铁黄和工业级的碳酸 钾, 工业应用试验证明, 按此原料制备的催化剂在工业装置上最多可使用 2 年。为进一步提 高经济效益, 降低生产成本, 苯乙烯工业装置对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
WO1995EP05036 报道了一种采用赤铁矿作为铁源的脱氢催化剂, 其中氧化铁颗粒 的尺寸为 2 ~ 10 微米, 优选 2 ~ 6 微米, 该催化剂还包括 K, Ce, Sc, Y, La, Mo, W, Ca, Mg, V, Cr, Co, Ni, Mn, Cu, Zn, Cd, Al, Sn, Bi 等改性组分, 该催化剂特别适用于乙苯脱氢制苯乙烯 的生产。WO1995EP05037 报道了通过结构调整可以形成一种低表面的氧化铁粒子, 该氧化 铁粒子的长度为 0.3 ~ 3 米, 宽度为 0.2 ~ 2 米, 这种催化剂在催化剂的活性基本不降低 的情况下可以获得较高的选择性。EP19830302063 报道了一种铁 - 钾 - 铬脱氢催化剂, 氧 化铁的尺寸为 0.005 ~ 0.5 微米, 优选 0.1 ~ 0.4 微米, 可以获得较高的转化率和选择性。 EP19920202612 报道了一种采用云母铁矿氧化铁作为铁源的铁 - 钾脱氢催化剂, 其中云母 铁矿氧化铁的最大尺寸小于 100 微米, 更优选小于 10 微米, 由此制的的催化剂选择性可 达 95%以上。上述专利均采用粒径为毫米级的工业级碳酸钾,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催化 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但还不能完全发挥钾在脱氢过程中的电子传递作用, 从而影响了脱氢 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的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中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催化剂的活性不高、 稳定 性不好的问题, 在 Fe-K-Ce-Mo( 或 W 或 Mo-W) 为主体系的催化剂中采用采用微米级氧化铁 和微米级碳酸钾作为主原料。该催化剂具有高活性的优点, 同时可适合长周期运行。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乙苯脱氢制苯乙烯的催化 剂, 以催化剂重量为 100 份计, 包括如下组份 :
a)50 ~ 80 份的铁氧化物, 以 Fe2O3 计 ;
b)8 ~ 25 份的钾氧化物, 以 K2O 计 ;c)1 ~ 12 份的铈氧化物, 以 Ce2O3 计 ;
d)1 ~ 10 份的钨和 / 或钼氧化物, 以 WO3 和 / 或 MoO3 计 ;
e)1 ~ 10 份的钙氧化物, 以 CaO 计 ;
f)0.5 ~ 10 份的钡氧化物, 以 BaO 计 ;
g)0.001 ~ 5 份的铜氧化物, 以 CuO 计 ;
h)0.001 ~ 5 份的锌氧化物, 以 ZnO 计 ;
i)0.001 ~ 5 份的钴氧化物, 以 Co2O3 计 ;
j)0.0005 ~ 0.5 份镧的氧化物, 以 La2O3 计。
本发明催化剂中并不排除加入 MgO 和其它助剂如 V2O5、 TiO2、 PbO2、 MnO2、 SnO2、 ZrO2、 HfO2 等 ; 催化剂中还可加入 1 ~ 10 份 ( 以催化剂重量计 ) 的增强剂, 如水泥等, 1 ~ 10 份的 造孔剂 ( 以催化剂重量计 ), 如羧甲基纤维素纳 (CMC) 等。
乙苯脱氢催化剂中的主要成分是 Fe2O3 和 K2CO3, 一般情况下这两种组分占到了催 化剂重量的 80 %以上, 因此, Fe2O3 和 K2CO3 的尺寸 R 直接影响到催化剂的孔径大小, 可将 Fe2O3 和 K2CO3 的尺寸近似作为催化剂的尺寸。将 Fe2O3 颗粒按照球体处理, 在制备成型好的 催化剂中, 每个 Fe2O3 球紧密相切堆积, 每四个球的球心连接起来是一个正四面体, 该四面 体的每个边长为 2R, 取任意一个面作图, 如图 1 所示, 三个 60 度的扇形与正三角 形之间形 成部分即为催化剂的孔道, 在孔道内做一个圆与三个扇形都外切, 该圆的半径即为催化剂 的孔径 r。
根据该图, 不难算出, 孔径由于需要制备100 ~ 400nm 孔径大小的催化剂, 因此, 需要的催化剂尺寸 Rmax = 6.464*400nm = 2.59μm, Rmin = 6.464*100nm = 0.646μm, 考虑孔隙率及相对误差, 需要的氧化铁的理论尺寸为 0.2 ~ 6μm。
在上述各组分含量中, 铁以单一氧化铁红的形式加入, 氧化铁的总含量以 60 ~ 85 份最佳, 氧化铁的含量优选 65 ~ 78 份, 其中氧化铁红采用微米级, 尺寸一般控制在 0.2 ~ 6μm, 最优范围在 0.5 ~ 5μm ;
钾以碳酸钾的形式加入, K2O 的含量以 8 ~ 20 份最佳, 钾是乙苯脱氢催化剂最重要 的助剂, 能成数量级的提高催化剂的活性, 若 K2O 含量过低, 催化剂的活性偏低, 过高容易造 成钾迁移和流失, 从而引起催化剂的失活, 碳酸钾采用微米级, 这样降低了钾的尺寸, 使其 发挥了小尺寸效应, 提高了催化剂活性组分的分散度, 能有效提高催化剂的活性, 但碳酸钾 的尺寸过小容易引发团聚, 反而不利于提高催化剂的性能, 考虑到为了能够形成使乙苯脱 氢催化剂具有最佳性能的晶相, 所以必须选好碳酸钾与氧化铁的尺寸比例, 碳酸钾与氧化 铁红的尺寸比例控制在 0.2 ∶ 1 ~ 10 ∶ 1, 最优尺寸比例为 0.5 ∶ 1 ~ 6 ∶ 1 ;
铈以氧化物或盐的形式加入, Ce2O3 的含量优选 5 ~ 12 份, 含量过低, 催化剂活性 提高不明显, 含量过高, 对催化剂性能作用不大 ;
钨和 / 或钼以氧化物或盐的形式加入, WO3 和 / 或 MoO3 的含量以 1 ~ 7 份最佳, 含 量过低, 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提高不明显, 含量过高, 对催化剂性能作用不大 ;
钙以氧化物或盐的形式加入, 引入 Ca 后能在反应体系内形成 CaFe2O4, 影响 Fe 的 化学环境, 从而提高催化剂的活性, 同时 Ca 还能起到分散活性组分的作用, 也是调变助剂和结构助剂, 能促进水煤气反应的发生, 改变催化剂表面的酸性, 清除催化剂表面的积碳, 以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 CaO 的含量以 1 ~ 5 份最佳 ;
钡以氧化物或盐的形式加入, 能耐高温, 促进催化剂活性相的形成, 提高催化剂的 热 稳定性并稳定催化剂主活性组分的氧化价态, 另一方面, 作为碱土金属, 能自动清除催 化剂表面上的积碳, 从而能提高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BaO 的含量过低, 对催化剂的稳定性提 高不明显, BaO 的含量以 1 ~ 5 份最佳 ;
铜以氧化物或盐的形式加入, 其氧化物的氧化性处于 Fe2+ 和 Fe3+ 之间, 可以将 Fe2+ 氧化为 Fe3+, 催化剂活性中心 K2Fe2O4 不会因为 Fe3+ 还原为 Fe2+ 而失活, 从而提高了催化剂 的使用寿命, CuO 的含量以 1 ~ 4 份最佳, 含量太低对催化剂的活性促进不明显, 含量太高, 成本增高 ;
锌以氧化物或盐的形式加入, ZnO 的含量以 0.1 ~ 2 份最佳, 是促进活性中心的助 剂, 能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 ;
钴以氧化物或盐的形式加入, Co2O3 的含量以 0.01 ~ 1 份最佳, 能提高催化剂的稳 定性和选择性, 含量太低, 对催化剂的作用不明显 ;
镧以氧化物或盐的形式加入, La2O3 的含量以 0.01 ~ 0.5 份最佳, 能提高催化剂的 稳定性, 含量太低, 对催化剂的作用不明显 ;
锌、 钴和镧都是必加组分, 在 Fe-K-Ce 为主体系的催化剂中, Zn-Co-La 氧化物组合 之间的协同作用能显著地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 促进活性中心晶相的形成, 是提高催化剂 活性和稳定性的助剂, 缺一不可。
发明的催化剂制备方法如下 :
将催化剂组份先干法混合 1 ~ 5 小时, 加入去离子水捏合 1 ~ 5 小时, 成型后, 经 60 ~ 150℃干燥, 200 ~ 1000℃活化煅烧 10 ~ 24 小时即可获得催化剂成品。催化剂的干 燥、 活化条件采用通用的方法, 本发明并不特别限定, 同样本发明也不特别限定催化剂的形 状, 推荐催化剂最好为挤条切粒成型, 如可以是 Φ(2.8 ~ 3.3)mm×(5 ~ 7)mm 的圆柱状催 化剂。
按上述方法制备的催化剂在等温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评价流 程简述如下 :
按工艺条件的要求, 将乙苯和脱离子水分别经计量泵输入预热混合器, 混合汽化 后进入反应器, 反应器由电热丝外供热, 使反应器达到预定温度。其中反应管为不锈钢管, 可装填催化剂 100ml。脱氢后的产物经急冷器进入冷却器, 经气液分离器进行气液分离, 液 相产物经油水分离器将油和水分离, 用气相色谱分析其油相组成。
乙苯转化率和苯乙烯选择性按以下公式计算 :
本发明通过在 Fe-K-Ce-Mo( 或 W 或 Mo-W) 为主体系的催化剂中添加至少两种以上的锰、 锡、 钴、 镧、 钛氧化物或盐的组合, 根据理论依据, 氧化铁和碳酸钾的尺寸均应采用微 米级, 且氧化铁的尺寸、 碳酸钾与氧化铁的尺寸比例均在最优范围内, 按此方法制得的乙苯 脱氢催化剂能够提高催化剂的活性, 较好地解决了目前工业应用中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 1 为催化剂孔径与原料尺寸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通过实施例和对比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阐述, 但本发 明并不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各实施例的组成见表 1。
实施例 1
将 309.3 克 2μm 的氧化铁红、 176.2 克 10μm 的碳酸钾、 30.9 克草酸铈、 18.4 克钨 酸铵、 15.0 克氧化钙、 15.0 克氧化钡、 5.0 克氧化铜、 5.0 克氧化锌、 2.5 克五氧化二钒、 2.5 克二氧化钛、 15.0 克水泥、 15.0 克羧甲基纤维素钠, 加入捏合机中干混 3 小时后, 将 2.5 克 硝酸钴和 2.5 克硝酸镧用去离子水溶解后加入其中, 捏合 1.5 小时, 使物料捏合成可挤压的 膏状物后取出, 经挤条成型、 断条工序, 制成 Φ(2.7 ~ 3.3)mm×(5 ~ 8)mm 的圆柱状催 化 剂, 在 80℃下干燥 4 小时, 置于马福炉中于 140℃、 260℃、 370℃、 800℃下分别煅烧 2 小时、 2 小时、 2 小时、 4 小时后, 自然降温, 得到成品催化剂进行活性评价, 评价结果见表 2。 实施例 2
按实施例 1 的方法制备催化剂, 所不同的是 0.5μm 的氧化铁红 335.1 克、 0.5μm 的碳酸钾 125.7 克、 钼酸铵 18.5 克、 氧化钙 12.5 克、 氧化镁 10.0 克、 氧化钡 10.0 克、 氧化 铜 5.0 克、 氧化锌 2.5 克、 氧化镧 1.5 克、 二氧化铅 2.5 克、 二氧化锰 2.5 克、 再加羧甲基纤 维素 25.0 克、 硝酸铈 66.1 克 ( 水溶后加入 )、 硝酸钴 3.5 克 ( 水溶后加入 ), 在 120℃下干 燥 3 小时, 置于马福炉中分别于 320℃下煅烧 2 小时、 600℃下煅烧 4 小时、 850℃下煅烧 4 小 时后, 自然降温, 制得的成品催化剂进行活性评价, 结果见表 2。
实施例 3
按实施例 1 的方法制备催化剂, 所不同的是原料为 3μm 的氧化铁红 360.8 克、 1μm 的碳酸钾 66.1 克、 钨酸铵 9.2 克、 钼酸铵 12.3 克、 氧化钙 15.0 克、 氧化钡 10.0 克、 氧 化铜 10.0 克、 氧化锌 7.5 克、 氧化镧 1.0 克、 五氧化二钒 1.0 克、 二氧化铅 1.0 克、 二氧化锰 1.0 克、 再加水泥 15.0 克、 硝酸铈 105.8 克 ( 水溶后加入 )、 硝酸钴 1.0 克 ( 水溶后加入 ), 制得的成品催化剂进行活性评价, 测试结果见表 2。
实施例 4
按实施例 1 的方法制备催化剂, 所不同的是 5μm 的氧化铁红 376.3 克、 15μm 的 碳酸钾 73.4 克、 草酸铈 41.2 克、 钼酸铵 24.6 克、 氧化钙 5.0 克、 氧化钡 5.0 克、 氧化铜 7.5 克、 氧化锌 2.5 克、 氧化镧 2.0 克、 二氧化铅 1.5 克、 再加羧甲基纤维素 10.0 克、 水泥 10.0 克、 硝酸铈 52.9 克 ( 水溶后加入 )、 硝酸钴 1.5 克 ( 水溶后加入 ), 制得的成品催化剂进行 活性评价, 测试结果见表 2。
实施例 5
按实施例 1 的方法制备催化剂, 所不同的是 0.8μm 的氧化铁红 386.6 克、 7μm 的 碳酸钾 58.7 克、 草酸铈 82.4 克、 钨酸铵 18.4 克、 氧化钙 10.0 克, 氧化镁 5.0 克、 氧化钡 5.0
克, 氧化铜 5.0 克, 氧化锌 1.5 克, 氧化镧 1.5 克, 再加羧甲基纤维素 10.0 克, 水泥 10.0 克, 硝酸钴 2.0 克 ( 水溶后加入 ), 制得的成品催化剂进行活性评价, 测试结果见表 2。
实施例 6
按实施例 1 的方法制备催化剂, 所不同的是 2.5μm 的氧化铁红 371.1 克、 10μm 的 碳酸钾 66.1 克、 草酸铈 46.4 克、 钨酸铵 9.2 克、 钼酸铵 9.2 克、 氧化钙 7.5 克、 氧化镁 5.0 克、 氧化钡 7.5 克、 氧化铜 7.5 克、 氧化锌 2.5 克、 氧化镧 1.0 克、 五氧化二钒 0.75 克、 二氧 化钛 0.75 克、 二氧化铅 0.75 克、 二氧化锰 0.75 克、 水泥 10.0 克, 硝酸铈 59.5 克 ( 水溶后 加入 )、 硝酸钴 1.0 克 ( 水溶后加入 ), 制得的成品催化剂进行活性评价, 测试结果见表 2。
表 1 实施例中各组份的百分含量列表
组成,% Fe2O3 K2O Ce2O3 WO3 MoO3 CaO MgO BaO CuO ZnO Co2O3 La2O3 V2O5 TiO2 PbO2 MnO2
实施例 1 60.00 24.00 3.00 3.00 3.00 3.00 1.00 1.00 0.50 0.50 0.50 0.50 实施例 2 65.00 17.00 5.00 3.00 2.50 2.00 2.00 1.00 0.50 0.70 0.30 0.50 0.50 实施例 3 70.00 9.00 8.00 1.50 2.00 3.00 2.00 2.00 1.50 0.20 0.20 0.20 0.20 0.20 实施例 4 73.00 10.00 8.00 4.00 1.00 1.00 1.50 0.50 0.30 0.40 0.30 实施例 5 75.00 8.00 8.00 3.00 2.00 1.00 1.00 1.00 0.30 0.40 0.30 实施例 6 72.00 9.00 9.00 1.50 1.50 1.50 1.00 1.50 1.50 0.50 0.20 0.20 0.15 0.15 0.15 0.15对比例 1
按照实施例 1 的方法制备催化剂, 所不同的是氧化铁红的尺寸为 0.5mm, 评价方式 同实施例 1, 评价结果见表 2。
对比例 2
按照实施例 2 的方法制备催化剂, 所不同的是碳酸钾的尺寸为 0.1mm, 评价方式同 实施例 1, 评价结果见表 2。
对比例 3
按照实施例 4 的方法制备催化剂, 所不同的是氧化铁红的尺寸为 0.15mm, 碳酸钾 的尺寸为 0.5mm, 评价方式同实施例 1, 评价结果见表 2。
对比例 4
按照实施例 5 的方法制备催化剂, 所不同的是碳酸钾的尺寸为 0.05mm, 评价方式 同实施例 1, 评价结果见表 2。
表 2 实施例、 比较例催化剂性能对比
评价条件 : 反应温度为 620℃, 液体空速为 1.0h-1, 水油重量比为 2.0, 催化剂装填 量为 100ml, 常压等温。
通过以上各实施例说明, 本发明通过在 Fe-K-Ce-Mo( 或 W 或 Mo-W) 为主体系的催 化剂中添加至少两种以上的锰、 锡、 钴、 镧、 钛氧化物或盐的组合, 根据理论依据, 氧化铁 和 碳酸钾的尺寸均应采用微米级, 且氧化铁的尺寸、 碳酸钾与氧化铁的尺寸比例均在最优范 围内, 按此方法制得的乙苯脱氢催化剂能够提高催化剂的活性, 较好地解决了目前工业应 用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