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侧壁开关的双室袋.pdf

上传人:1****2 文档编号:8123527 上传时间:2020-01-1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12.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20111139.4

申请日:

20130312

公开号:

CN203060313U

公开日:

20130717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J1/10

主分类号:

A61J1/10

申请人:

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李科,李阳锐,袁媛

地址:

401336 重庆市南岸区月季路8号

优先权:

CN201320111139U

专利代理机构: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穆祥维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侧壁开关的双室袋,包括软袋和接口,软袋内设置隔离带,软袋由隔离带分割为上室和下室,在隔离带的凹部设置一基座,基座上设有一通孔,通孔的孔壁向接口延伸出基座,在通孔的孔壁的延伸端上连接一硬质管,硬质管的末端封闭,在硬质管的侧壁上具有一薄弱部位,硬质管的外侧壁上设有一弹性压片,弹性压片的自由端设置一垂直于薄弱部位的压杆。在混药之前,末端封闭的硬质管阻断基座的通孔,使软袋内的上室和下室不连通;混药时,按压弹性压片,压杆直接戳穿硬质管的薄弱部位,使软袋内的上室和下室连通便可进行混药操作。由于在按压弹性压片时,软袋与弹性压片形成软接触,避免软袋受损,有效地保护软袋。

权利要求书

1.带侧壁开关的双室袋,包括软袋(1)和接口(2),在软袋(1)内设置一轮廓线呈凹线的隔离带(3),软袋(1)由隔离带(3)分割为上室(4)和下室(5),在隔离带(3)的凹部设置一基座(6),基座(6)上设有一连通上室(4)和下室(5)的通孔(7),通孔(7)的孔壁向接口(2)延伸出基座(6),其特征在于:在通孔(7)的孔壁的延伸端上连接一硬质管(9),所述硬质管(9)的末端封闭,在硬质管(9)的侧壁上具有一薄弱部位(10),硬质管(9)的外侧壁上设有一弹性压片(13),弹性压片(13)的自由端设置一垂直于薄弱部位(10)的压杆(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侧壁开关的双室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杆(14)的一端与弹性压片(13)的自由端固定,另一端为具有尖部的施压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侧壁开关的双室袋,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带(3)由软袋(1)的两面中的一段实焊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侧壁开关的双室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管(9)的一端套在通孔(7)的孔壁的延伸端上并与延伸端密封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侧壁开关的双室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6)位于下室(5)端形成一凹腔(11),所述通孔(7)位于凹腔(11)的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侧壁开关的双室袋,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室(5)为漏斗结构。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混药使用的双室袋。

背景技术

为了在同一种软袋中填装两种以上的不同药品,过去常将软袋的两面中的一段横截面进行虚焊以形成隔离带,该隔离带将软袋分割为上室和下室,在上室和下室中存放不同的药品,使用时,只需挤压上室或下室,隔离带在挤压力下自动裂开,进而使存放在上室和下室中的药品混合。但这种结构的双室软袋在存放和运输过程中,在上室或下室内极易产生压力,进而使隔离带自动裂开,导致在混药之前上室和下室中的药品混合。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不足,中国专利ZL200620000814.6公开了“一种异形室腔的双室输液袋”,如图1所示,该双室输液袋包括组合盖12、接口2、易折柄8以及由基座6和易折柄8组成的阻隔装置,组合盖12和接口2密封连接,隔离带3将软袋1分割为上室4和下室5,隔离带3的轮廓线为凹线,其凹底朝组合盖12,阻隔装置设置在隔离带3的凹底处(即基座6焊合在隔离带3的凹底处,基座6上具有一连通上室4和下室5的通孔,易折柄8连接在通孔的端口并将通孔的端口密封)。在输液时,人为地折断易折柄8,两室连通,使密封于两室内的不同药物混合。但该双室输液袋在药物混合过程时,手握住软袋,易折柄8与软袋1的接触部位形成的支点在折断易折柄8的施力过程中,该接触部位形成的支点因局部受较大的力易使软袋的内层受损坏。

软袋因被施加拉扯力受损,包括内层、中间层和外层的损伤。软袋内层受损后,使药品直接与中间层(骨架层)接触,直接影响到软袋内药品的相容性,对输液患者的用药安全产生隐患;中间层损伤直接影响薄弱部位内外层的结构稳定性;而外层受损则直接降低了软袋对外界的阻隔性能,严重影响软袋内的无菌环境。故,不论是软袋的哪一层受损都极大的构成了用药安全的隐患,是输液过程中绝不允许的,不能忽视。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在混药过程中可有效避免损坏软袋的带侧壁开关的双室袋。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带侧壁开关的双室袋,包括软袋和接口,在软袋内设置一轮廓线呈凹线的隔离带,软袋由隔离带分割为上室和下室,在隔离带的凹部设置一基座,基座上设有一连通上室和下室的通孔,通孔的孔壁向接口延伸出基座,在通孔的孔壁的延伸端上连接一硬质管,所述硬质管的末端封闭,在硬质管的侧壁上具有一薄弱部位,硬质管的外侧壁上设有一弹性压片,弹性压片的自由端设置一垂直于薄弱部位的压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压杆的一端与弹性压片的自由端固定,另一端为具有尖部的施压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隔离带由软袋的两面中的一段实焊形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硬质管的一端套在通孔的孔壁的延伸端上并与延伸端密封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方案,所述基座位于下室端形成一凹腔,所述通孔位于凹腔的底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改进方案,所述下室为漏斗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混药之前,末端封闭的硬质管阻断基座的通孔,使软袋内的上室和下室不连通;混药时,按压弹性压片,压杆直接戳穿硬质管的薄弱部位,使软袋内的上室和下室连通便可进行混药操作。由于在按压弹性压片时,软袋与弹性压片形成软接触,避免软袋受损,有效地保护软袋。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异形室腔的双室输液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带侧壁开关的双室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基座、硬质管、弹性压片和压杆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硬质管、弹性压片和压杆配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 1—软袋; 2—接口; 3—隔离带; 4—上室; 5—下室; 6—基座; 7—通孔; 8—易折柄; 9—硬质管; 10—薄弱部位; 11—凹腔; 12—组合盖; 13—弹性压片; 14—压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如图2、3和4所示,带侧壁开关的双室袋,包括软袋1、接口2和组合盖12。接口2设置在软袋1上,在软袋1内设置一轮廓线呈凹线的隔离带3,隔离带3由软袋1的两面中的一段实焊形成,软袋1由隔离带3分割为上室4和下室5,在隔离带3的凹部设置一基座6,基座6上设有一连通上室4和下室5的通孔7,通孔7的孔壁向接口2延伸出基座6。在通孔7的孔壁的延伸端上连接一硬质管9,在本实施例中,硬质管9的一端套在通孔7的孔壁的延伸端上并与延伸端密封配合。硬质管9的末端封闭,在硬质管9的侧壁上具有一薄弱部位10,硬质管9的外侧壁上设有一弹性压片13,弹性压片13的自由端设置一垂直于薄弱部位10的压杆14。本实施例中,压杆14的一端与弹性压片13的自由端固定,另一端为具有尖部的施压端。

基座6位于下室5端形成一凹腔11,通孔7位于凹腔11的底部,下室5为漏斗结构。将该双室袋挂在支架上后,下室5中的药液汇流于凹腔11中,经通孔7流入上室4中,再由接口2流出,两室内的药液均能自动流尽。

在混药之前,末端封闭的硬质管9阻断基座6的通孔7,使软袋1内的上室4和下室5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腔室(即上室4和下室5不连通)。混药时,隔着软袋1按压弹性压片13,弹性压片13驱动压杆14直接戳穿硬质管9的薄弱部位10,使软袋1内的上室4和下室5连通便可进行混药操作。由于在按压弹性压片13时,软袋1与弹性压片13形成软接触,避免软袋1受损,有效地保护软袋1。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带侧壁开关的双室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带侧壁开关的双室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带侧壁开关的双室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带侧壁开关的双室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带侧壁开关的双室袋.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3060313 U (45)授权公告日 2013.07.17 CN 203060313 U *CN203060313U* (21)申请号 201320111139.4 (22)申请日 2013.03.12 A61J 1/10(2006.01) (73)专利权人 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401336 重庆市南岸区月季路 8 号 (72)发明人 李科 李阳锐 袁媛 (74)专利代理机构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50212 代理人 穆祥维 (54) 实用新型名称 带侧壁开关的双室袋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侧壁开关的双室 袋, 包括软袋和接。

2、口, 软袋内设置隔离带, 软袋由 隔离带分割为上室和下室, 在隔离带的凹部设置 一基座, 基座上设有一通孔, 通孔的孔壁向接口延 伸出基座, 在通孔的孔壁的延伸端上连接一硬质 管, 硬质管的末端封闭, 在硬质管的侧壁上具有一 薄弱部位, 硬质管的外侧壁上设有一弹性压片, 弹 性压片的自由端设置一垂直于薄弱部位的压杆。 在混药之前, 末端封闭的硬质管阻断基座的通孔, 使软袋内的上室和下室不连通 ; 混药时, 按压弹 性压片, 压杆直接戳穿硬质管的薄弱部位, 使软袋 内的上室和下室连通便可进行混药操作。由于在 按压弹性压片时, 软袋与弹性压片形成软接触, 避 免软袋受损, 有效地保护软袋。 (51。

3、)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3060313 U CN 203060313 U *CN203060313U* 1/1 页 2 1. 带侧壁开关的双室袋, 包括软袋 (1) 和接口 (2) , 在软袋 (1) 内设置一轮廓线呈凹线 的隔离带 (3) , 软袋 (1) 由隔离带 (3) 分割为上室 (4) 和下室 (5) , 在隔离带 (3) 的凹部设置 一基座 (6) , 基座 (6) 上设有一连通上室 (4) 和下室 (5) 的通。

4、孔 (7) , 通孔 (7) 的孔壁向接口 (2) 延伸出基座 (6) , 其特征在于 : 在通孔 (7) 的孔壁的延伸端上连接一硬质管 (9) , 所述硬 质管 (9) 的末端封闭, 在硬质管 (9) 的侧壁上具有一薄弱部位 (10) , 硬质管 (9) 的外侧壁上 设有一弹性压片 (13) , 弹性压片 (13) 的自由端设置一垂直于薄弱部位 (10) 的压杆 (14) 。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带侧壁开关的双室袋,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压杆 (14) 的一端与 弹性压片 (13) 的自由端固定, 另一端为具有尖部的施压端。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带侧壁开关的双室袋, 其特。

5、征在于 : 所述隔离带 (3) 由软袋 (1) 的两面中的一段实焊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侧壁开关的双室袋,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硬质管 (9) 的一端套 在通孔 (7) 的孔壁的延伸端上并与延伸端密封配合。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带侧壁开关的双室袋,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基座 (6) 位于下室 (5) 端形成一凹腔 (11) , 所述通孔 (7) 位于凹腔 (11) 的底部。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带侧壁开关的双室袋, 其特征在于 : 所述下室 (5) 为漏斗结 构。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3060313 U 2 1/3 页 3 带侧壁开关的双室袋 技术领域。

6、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混药使用的双室袋。 背景技术 0002 为了在同一种软袋中填装两种以上的不同药品, 过去常将软袋的两面中的一段横 截面进行虚焊以形成隔离带, 该隔离带将软袋分割为上室和下室, 在上室和下室中存放不 同的药品, 使用时, 只需挤压上室或下室, 隔离带在挤压力下自动裂开, 进而使存放在上室 和下室中的药品混合。但这种结构的双室软袋在存放和运输过程中, 在上室或下室内极易 产生压力, 进而使隔离带自动裂开, 导致在混药之前上室和下室中的药品混合。 0003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不足, 中国专利 ZL200620000814.6 公开了 “一种异形室。

7、腔的 双室输液袋” , 如图 1 所示, 该双室输液袋包括组合盖 12、 接口 2、 易折柄 8 以及由基座 6 和 易折柄 8 组成的阻隔装置, 组合盖 12 和接口 2 密封连接, 隔离带 3 将软袋 1 分割为上室 4 和下室 5, 隔离带 3 的轮廓线为凹线, 其凹底朝组合盖 12, 阻隔装置设置在隔离带 3 的凹底 处 (即基座 6 焊合在隔离带 3 的凹底处, 基座 6 上具有一连通上室 4 和下室 5 的通孔, 易折 柄 8 连接在通孔的端口并将通孔的端口密封) 。在输液时, 人为地折断易折柄 8, 两室连通, 使密封于两室内的不同药物混合。 但该双室输液袋在药物混合过程时, 手。

8、握住软袋, 易折柄 8与软袋1的接触部位形成的支点在折断易折柄8的施力过程中, 该接触部位形成的支点因 局部受较大的力易使软袋的内层受损坏。 0004 软袋因被施加拉扯力受损, 包括内层、 中间层和外层的损伤。软袋内层受损后, 使 药品直接与中间层 (骨架层) 接触, 直接影响到软袋内药品的相容性, 对输液患者的用药安 全产生隐患 ; 中间层损伤直接影响薄弱部位内外层的结构稳定性 ; 而外层受损则直接降低 了软袋对外界的阻隔性能, 严重影响软袋内的无菌环境。 故, 不论是软袋的哪一层受损都极 大的构成了用药安全的隐患, 是输液过程中绝不允许的, 不能忽视。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针对现有技术。

9、中存在的上述不足,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在混药过程中可有效避 免损坏软袋的带侧壁开关的双室袋。 0006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 0007 带侧壁开关的双室袋, 包括软袋和接口, 在软袋内设置一轮廓线呈凹线的隔离带, 软袋由隔离带分割为上室和下室, 在隔离带的凹部设置一基座, 基座上设有一连通上室和 下室的通孔, 通孔的孔壁向接口延伸出基座, 在通孔的孔壁的延伸端上连接一硬质管, 所述 硬质管的末端封闭, 在硬质管的侧壁上具有一薄弱部位, 硬质管的外侧壁上设有一弹性压 片, 弹性压片的自由端设置一垂直于薄弱部位的压杆。 0008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

10、 所述压杆的一端与弹性压片的自由端固定, 另 一端为具有尖部的施压端。 0009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 所述隔离带由软袋的两面中的一段实焊形 说 明 书 CN 203060313 U 3 2/3 页 4 成。 001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种优选方案, 所述硬质管的一端套在通孔的孔壁的延伸端 上并与延伸端密封配合。 001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方案, 所述基座位于下室端形成一凹腔, 所述通孔位 于凹腔的底部。 0012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改进方案, 所述下室为漏斗结构。 0013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 在混药之前, 末端封闭的硬质管阻断基座的通孔, 使软 袋内的上室。

11、和下室不连通 ; 混药时, 按压弹性压片, 压杆直接戳穿硬质管的薄弱部位, 使软 袋内的上室和下室连通便可进行混药操作。由于在按压弹性压片时, 软袋与弹性压片形成 软接触, 避免软袋受损, 有效地保护软袋。 附图说明 0014 图 1 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异形室腔的双室输液袋的结构示意图 ; 0015 图 2 为带侧壁开关的双室袋的结构示意图 ; 0016 图 3 为基座、 硬质管、 弹性压片和压杆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 0017 图 4 为硬质管、 弹性压片和压杆配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8 附图中 : 1软袋 ; 2接口 ; 3隔离带 ; 4上室 ; 5下室 ; 6基座 ; 7通孔 ; 。

12、8易折柄 ; 9硬质管 ; 10薄弱部位 ; 11凹腔 ; 12组合盖 ; 13弹 性压片 ; 14压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0020 如图 2、 3 和 4 所示, 带侧壁开关的双室袋, 包括软袋 1、 接口 2 和组合盖 12。接口 2 设置在软袋 1 上, 在软袋 1 内设置一轮廓线呈凹线的隔离带 3, 隔离带 3 由软袋 1 的两面 中的一段实焊形成, 软袋 1 由隔离带 3 分割为上室 4 和下室 5, 在隔离带 3 的凹部设置一基 座 6, 基座 6 上设有一连通上室 4 和下室 5 的通孔 7, 通孔 7 的孔壁向。

13、接口 2 延伸出基座 6。 在通孔 7 的孔壁的延伸端上连接一硬质管 9, 在本实施例中, 硬质管 9 的一端套在通孔 7 的 孔壁的延伸端上并与延伸端密封配合。硬质管 9 的末端封闭, 在硬质管 9 的侧壁上具有一 薄弱部位 10, 硬质管 9 的外侧壁上设有一弹性压片 13, 弹性压片 13 的自由端设置一垂直于 薄弱部位 10 的压杆 14。本实施例中, 压杆 14 的一端与弹性压片 13 的自由端固定, 另一端 为具有尖部的施压端。 0021 基座 6 位于下室 5 端形成一凹腔 11, 通孔 7 位于凹腔 11 的底部, 下室 5 为漏斗结 构。将该双室袋挂在支架上后, 下室 5 中。

14、的药液汇流于凹腔 11 中, 经通孔 7 流入上室 4 中, 再由接口 2 流出, 两室内的药液均能自动流尽。 0022 在混药之前, 末端封闭的硬质管 9 阻断基座 6 的通孔 7, 使软袋 1 内的上室 4 和下 室 5 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腔室 (即上室 4 和下室 5 不连通) 。混药时, 隔着软袋 1 按压弹性 压片 13, 弹性压片 13 驱动压杆 14 直接戳穿硬质管 9 的薄弱部位 10, 使软袋 1 内的上室 4 和下室 5 连通便可进行混药操作。由于在按压弹性压片 13 时, 软袋 1 与弹性压片 13 形成 软接触, 避免软袋 1 受损, 有效地保护软袋 1。 说 明 书 。

15、CN 203060313 U 4 3/3 页 5 0023 最后说明的是,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 尽管参 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可以对本 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 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 围, 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说 明 书 CN 203060313 U 5 1/3 页 6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060313 U 6 2/3 页 7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060313 U 7 3/3 页 8 图 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060313 U 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