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茯苓乌龙茶的制作工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茯苓乌龙茶的制作工艺.pdf(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126684A43申请公布日20141105CN104126684A21申请号201410294838622申请日20140627A23F3/1420060171申请人苏州颉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地址215163江苏省苏州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城科创路18号综合楼A306室72发明人杨正熙刘康琼54发明名称一种茯苓乌龙茶的制作工艺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茯苓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所述制作工艺的步骤包括准备原料;将茶叶和乌龙茶一起高温浸提,粗滤出茶水;茯苓、冬瓜皮加水熬煮,粗滤出药汁;将荷叶提取出荷叶提取物;将茶水、药汁、荷叶提取物、蜂蜜充分混合后,澄清处理;高温杀菌,热灌。
2、装瓶,封盖。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一种茯苓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工序简单,适合批量生产。通过该方法制备出来的茯苓乌龙茶,是便于携带及饮用的瓶装饮料,具有排毒养颜、减少脂肪、祛除疲劳等功效,适合快节奏生活的肥胖人群。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126684ACN104126684A1/1页21一种茯苓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制作工艺的步骤包括第一,准备好原料茯苓、荷叶、冬瓜皮、蜂蜜、乌龙茶、水;第二,将茶叶和乌龙茶一起高温浸提,粗滤出茶水;第三,茯苓、冬瓜皮加水熬煮,粗滤出药汁;第四,将荷。
3、叶提取出荷叶提取物;第五,将茶水、药汁、荷叶提取物、蜂蜜充分混合后,澄清处理;第六,高温杀菌,热灌装瓶,封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茯苓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澄清处理为低温处理后用离心机去除杂质。权利要求书CN104126684A1/2页3一种茯苓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茶饮料加工领域,特别是一种具有健康减肥功效的茯苓乌龙茶的制作工艺。背景技术0002茶饮料在国际上被称为“新时代饮料”,从长远的观点看,是可以与碳酸饮料相抗衡的产品,其特点是天然、保健且能解渴,符合现代人崇尚天然、追求健康保健的消费心理需求。饮茶是中国自古就有的生活习惯与交际礼节,而减肥茶与普通茶。
4、叶不同之处在于,更侧重于茶的排毒养颜、减少脂肪的功效,并且是以茶之形,发挥药之效。然而目前常见的减肥茶,要么需要自己去药店买中药材料进行熬制,要么只能买到简易茶包自行冲泡,然后这种冲泡的减肥茶包,无法充分发挥中药的药效。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但是乌龙茶也容易引起肠胃不适,而茯苓具有调节肠胃的功能,且茯苓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茯苓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来生产具有健康减肥功效的茯苓乌龙茶。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健康减肥功效的茯苓乌龙茶的制作工艺。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
5、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茯苓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所述制作工艺的步骤包括第一,准备好原料茯苓、荷叶、冬瓜皮、蜂蜜、乌龙茶、水;第二,将茶叶和乌龙茶一起高温浸提,粗滤出茶水;第三,茯苓、冬瓜皮加水熬煮,粗滤出药汁;第四,将荷叶提取出荷叶提取物;第五,将茶水、药汁、荷叶提取物、蜂蜜充分混合后,澄清处理;第六,高温杀菌,热灌装瓶,封盖。0005优选的,所述澄清处理为低温处理后用离心机去除杂质。000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一种茯苓乌龙茶的制作工艺,用于生产具有健康减肥功效的瓶装茯苓乌龙茶,加工工艺简单。通过该方法制备出来的茯苓乌龙茶,具有排毒养颜、减少脂肪、祛除疲劳等功效,且便于携带,饮用。
6、方便,适合快节奏生活的肥胖人群。具体实施方式0007下面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0008本发明实施例包括一种茯苓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所述制作工艺的步骤包括第一,准备好原料茯苓、荷叶、冬瓜皮、蜂蜜、乌龙茶、水;说明书CN104126684A2/2页4第二,将茶叶和乌龙茶一起高温浸提,粗滤出茶水;第三,茯苓、冬瓜皮加水熬煮,粗滤出药汁;第四,将荷叶提取出荷叶提取物;第五,将茶水、药汁、荷叶提取物、蜂蜜充分混合后,澄清处理;第六,高温杀菌,热灌装瓶,封盖。0009其中,所述澄清处理为低温处理后用离心机去除杂质。0010本发明的一种茯苓乌龙茶的制作工艺,用于生产具有健康减肥功效的瓶装茯苓乌龙茶,加工工艺简单。通过该方法制备出来的茯苓乌龙茶,具有排毒养颜、减少脂肪、祛除疲劳等功效,且便于携带,饮用方便,适合快节奏生活的肥胖人群。0011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说明书CN10412668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