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敷治疗足跟痛的中药制剂.pdf

上传人:zhu****69 文档编号:8096910 上传时间:2020-01-05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634.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217804.6

申请日:

20160411

公开号:

CN105617295A

公开日:

20160601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K36/9066,A61P29/00,A61K31/045,A61K31/19,A61K35/646

主分类号:

A61K36/9066,A61P29/00,A61K31/045,A61K31/19,A61K35/646

申请人:

烟台市蓝洋之草医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刘学键

地址:

264000 山东省烟台市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奇山路2号立雪佳苑西门右侧102室

优先权:

CN201610217804A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外敷治疗足跟痛的中药制剂,属于中医药技术领域。该中药制剂由以下原料制成:熟地、大黄、全蝎、黄柏、桑寄生、透骨草、红花、威灵仙、牛膝、三棱、莪术、冰片、艾叶、陈醋、白芥子、栀子。与现有技术相比,该中药制剂治疗足跟痛具有见效快、疗效好、愈后不易复发等技术优势;并且,其制剂工艺简便易行,制剂药效稳定,普遍适应性好,适合工业化生产,可以惠及更多患者。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外敷治疗足跟痛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的中药组方是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材组成的:熟地6-22份、大黄6-25份、全蝎4-13份、黄柏7-26份、桑寄生7-30份、透骨草10-33份、红花4-15份、威灵仙8-34份、牛膝7-32份、三棱6-21份、莪术6-23份、冰片7-20份、艾叶10-35份、陈醋80-280份、白芥子11-40份、栀子6-19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敷治疗足跟痛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的中药组方是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材组成的:熟地16份、大黄15份、全蝎8份、黄柏17份、桑寄生18份、透骨草22份、红花9份、威灵仙20份、牛膝19份、三棱16份、莪术14份、冰片15份、艾叶21份、陈醋120份、白芥子26份、栀子12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敷治疗足跟痛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的中药组方是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材组成的:熟地18份、大黄16份、全蝎9份、黄柏15份、桑寄生17份、透骨草24份、红花8份、威灵仙22份、牛膝22份、三棱15份、莪术16份、冰片14份、艾叶24份、陈醋140份、白芥子25份、栀子11份。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外敷治疗足跟痛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1)按本发明中药组方称取各味中药材;(2)将熟地、大黄、黄柏、牛膝炒制,分别粉碎,磨细,过70-120目筛,混合得细粉,备用;(3)将全蝎、红花、透骨草、冰片分别干燥,粉碎研磨,过70-120目筛,混合得细粉,备用;(4)将桑寄生、威灵仙、三棱、莪术、艾叶、白芥子、栀子分别粉碎,混合后加入5-14倍重量的纯化水,回流煎煮三次,每次1-6小时,过滤,合并滤液,浓缩至55℃相对密度为1.42-1.46的浓缩液,备用;(5)将步骤(2)和(3)中制得的混合细粉,加入步骤(4)所制的浓缩液中,同时加入陈醋,混合均匀,继续浓缩至55℃相对密度为1.35-1.40的稠膏,备用;(6)将步骤(5)所得稠膏,添加适当的辅料,利用现代通用的中药制剂技术,制成临床需要的中药成品外用制剂。 5.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外敷治疗足跟痛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的剂型为膏剂、浸膏剂、锭剂、露剂、胶剂、钉剂、棒剂、栓剂、曲剂、糊剂、洗搽剂、油剂、线剂、条剂、熨剂、炙剂、烟剂、药香、酊剂、气雾剂、灌肠剂或膜剂。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一种外敷治疗足跟痛的中药制剂,属于中医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 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常见的为跖筋膜炎,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长 期、慢性轻伤引起,表现为跖筋膜纤维断裂及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侧的筋膜附丽处骨 质增生及压痛,侧位X射线片显示跟骨骨刺。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跖筋膜炎不一定 有骨刺。

中医学认为,足跟痛多属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因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 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 而发病。主要辨证分型及施治如下:

1、气滞血瘀型: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血行缓慢、瘀血阻滞,脉络被阻,则气血运行不畅而 痛,且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行走受限。

治则:攻毒散结、清热燥湿、逐瘀通经。

2、肝肾亏虚型:肝肾及其分支别络绕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肾主骨、主藏 精、精生髓。年老之体,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经脉失充,则筋失所养,骨失所主,骨萎筋弛,故 站立或行走时跟部酸痛、隐痛、乏力,疼痛喜按,触之痛减。

治则:祛风强骨、软坚散瘀,消积止痛。

3、寒凝血瘀型:气血运行缓慢,复感寒邪,寒主凝滞、主收引,致使经络被阻、气血 凝滞不通而痛,疼痛拒按,喜热怕凉。

治则:温中散寒、通络止痛。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发明一种可以外敷治疗足跟痛的中药制剂。为了解决 该技术问题,发明人依据自身的中医临床经验结合现代人的患病特点,精心配伍组方,然后 经过临床实践的反复检验和调整改进,最终发明一个全新的中药组方,并结合现代中药制 剂技术开发了一套制备方法。该中药组方为(以重量份计):

熟地6-22份、大黄6-25份、全蝎4-13份、黄柏7-26份、桑寄生7-30份、透骨草10-33份、红 花4-15份、威灵仙8-34份、牛膝7-32份、三棱6-21份、莪术6-23份、冰片7-20份、艾叶10-35 份、陈醋80-280份、白芥子11-40份、栀子6-19份。

实践中优选的两个具有上佳表现的组方配比为(以重量份计):

配比1:熟地16份、大黄15份、全蝎8份、黄柏17份、桑寄生18份、透骨草22份、红花9份、威 灵仙20份、牛膝19份、三棱16份、莪术14份、冰片15份、艾叶21份、陈醋120份、白芥子26份、栀 子12份。

配比2:熟地18份、大黄16份、全蝎9份、黄柏15份、桑寄生17份、透骨草24份、红花8 份、威灵仙22份、牛膝22份、三棱15份、莪术16份、冰片14份、艾叶24份、陈醋140份、白芥子25 份、栀子11份。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制备外敷治疗足跟痛的中药制剂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本发明中药组方称取各味中药材;

(2)将熟地、大黄、黄柏、牛膝炒制,分别粉碎,磨细,过70-120目筛,混合得细粉,备用;

(3)将全蝎、红花、透骨草、冰片分别干燥,粉碎研磨,过70-120目筛,混合得细粉,备用;

(4)将桑寄生、威灵仙、三棱、莪术、艾叶、白芥子、栀子分别粉碎,混合后加入5-14倍重 量的纯化水,回流煎煮三次,每次1-6小时,过滤,合并滤液,浓缩至55℃相对密度为1.42- 1.46的浓缩液,备用;

(5)将步骤(2)和(3)中制得的混合细粉,加入步骤(4)所制的浓缩液中,同时加入陈醋, 混合均匀,继续浓缩至55℃相对密度为1.35-1.40的稠膏,备用;

(6)将步骤(5)所得稠膏,添加适当的辅料,利用现代通用的中药制剂技术,制成临床需 要的中药成品外用制剂,例如膏剂(含膏滋、软膏、膏药)、浸膏剂、锭剂、露剂、胶剂、钉剂、棒 剂、栓剂、曲剂、糊剂、洗搽剂、油剂、线剂(药线)、条剂(药捻)、熨剂、炙剂、烟剂、药香、酊剂、 气雾剂、灌肠剂、膜剂(薄膜剂)等剂型。

本发明还公开上述中药制剂在制备外敷治疗足跟痛的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所用原料药材的性质特点及功效:

熟地:本品为生地黄的炮制加工品。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滋阴补血,益精填髓。

大黄: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味苦, 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全蝎:本品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干燥体。味辛,性平;归肝经;息风镇痉,攻毒 散结,通络止痛。

黄柏: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或黄檗的干燥树皮。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清 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

桑寄生:本品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味苦、甘,性平;归肝、肾经; 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元。

透骨草:大戟科地构叶属植物地构叶、凤仙花科草本植物凤仙花、紫葳科角蒿属植 物角蒿、豆科野豌豆属植物山野豌豆的全草和杜鹃花科白珠树属植物滇白珠的全株。味辛、 苦,性温;归肝、肾经;祛风除湿,解毒止痛。

红花:别名红蓝花、刺红花,菊科、红花属植物。味辛,性温;入心、肝经;活血通经, 去瘀止痛。

威灵仙: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威灵仙、棉团铁线莲(山蓼)或东北铁线莲(黑薇)的干 燥根及根茎。味辛、咸,性温;归膀胱经;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牛膝:本品为苋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味苦、酸,性平;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 逐瘀通经,引血下行。

三棱:本品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的干燥块茎。味辛、苦,性平;归肝、脾经;破血行 气,消积止痛。

莪术:本品为姜科植物蓬莪术、广西莪术或温郁金的干燥根茎。味辛、苦,性温;归 肝、脾经;行气破血,消积止痛。

冰片:分机制冰片与艾片两类。机制冰片以松节油、樟脑等为原料经化学方法合成 的龙脑;艾片为菊科艾纳香属植物大风艾的鲜叶经蒸气蒸馏、冷却所得的结晶,又称“艾粉” 或“结片”。味辛、苦,性微寒;归心、脾、肺经;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艾叶:本品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味辛、苦,性温;归肝、脾、肾经;散寒止痛,温经 止血。

陈醋:是以高粱、麸皮、谷糠和水为主要原料,以大麦、豌豆所制大曲为糖化发酵 剂,经酒精发酵后,再经固态醋酸发酵、熏醅、陈酿等工序酿制而成。陈酿期为9-15个月,总 酸在8-12度。

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味辛,性温;入肺、胃经;利气豁痰,温中散 寒,通络止痛。

栀子:本品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果 实: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

本发明中药组方的组方分析:

该组方是以透骨草、白芥子、威灵仙、艾叶为君药,解毒止痛、温中散寒、通络止痛、温经 止血;以桑寄生、牛膝、黄柏、三棱为臣药,祛风强骨、逐瘀通经、清热燥湿、消积止痛;以栀 子、大黄、莪术、全蝎、红花为佐药,凉血解毒、逐瘀通经、行气破血、攻毒散结、去瘀止痛;以 熟地、冰片为使药,益精填髓、清热止痛;以陈醋调和君臣佐使诸药性质,并增强药性。诸药 协同作用,从而达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祛风强骨、逐瘀通经、清热燥湿、消积止痛、攻毒散 结、益精填髓等功效,对足跟痛有十分显著的疗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药制剂具有以下显著的技术优势:

1、见效快,疗效好,愈后不易复发;

2、制剂工艺简便易行,制剂药效稳定,普遍适应性好,适合工业化生产,可以惠及更多 患者。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为了证明本发明中药制剂制备方法和中药组方的可行性,发明人选取了5组具有代表 性的组方配比值,用最佳的工艺参数进行软膏剂的实践生产,这几组配比分别为组方范围 的边界值、任意值和两个优选配比,它们依次被编号为A、B、C、D、E,各组方配比值如表1所 示。

表1各组原料配比一览表

(1)按表1所示中药材配比准确称取各味中药材;

(2)将熟地、大黄、黄柏、牛膝炒制,分别粉碎,磨细,过80目筛,混合得细粉,备用;

(3)将全蝎、红花、透骨草、冰片分别干燥,粉碎研磨,过80目筛,混合得细粉,备用;

(4)将桑寄生、威灵仙、三棱、莪术、艾叶、白芥子、栀子分别粉碎,混合后加入10倍重量 的纯化水,回流煎煮三次,每次2小时,过滤,合并滤液,浓缩至55℃相对密度为1.42-1.46的 浓缩液,备用;

(5)将步骤(2)和(3)中制得的混合细粉,加入步骤(4)所制的浓缩液中,同时加入陈醋, 混合均匀,继续浓缩至55℃相对密度为1.35-1.40的稠膏,备用;

(6)将步骤(5)所得稠膏,添加适当的辅料,利用现代通用的中药制剂技术,制成软膏 剂,规格为:1.26g生药/g软膏剂。

实验例1:本发明中药制剂的毒性实验

1、皮肤刺激实验

(1)实验药物:本发明实施例1所生产的编号A-E的软膏剂,规格为1.26g生药/g软膏剂。

(2)实验方法:

取健康豚鼠36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6只,将豚鼠背部脊柱两侧将脱毛剂均匀涂上,使 去毛范围约20平方厘米。洗净脱毛剂归笼观察24小时,5组豚鼠分别涂本发明制备的A-E中 药软膏2g、4g和6g,分别含生药2.52g、5.04g和7.56g,对照组涂溶媒0.8ml每日二次,连续 一周,实验结束后,将豚鼠处死,心、肝、肾及脱毛皮肤做病理检验。

(3)结果:

上述5组用药豚鼠躯干脱毛区,未见局部皮肤有水肿、充血、红斑、出血点及溃疡。用药 组豚鼠毛发色泽、摄食、四肢活动等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病理组织学检查,给药组心、肝、肾 及脱毛皮与对照组比较也无明显差异。结果提示,本发明中药制剂无局部刺激作用,也未见 全身毒性表现。表明本发明中药外用制剂使用安全。

2、动物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本发明软膏剂经预试验,不能测出LD50,故测定最大给药量。采用直肠给药途径,测得 小鼠的一日最大给药量为89.4g/kg(以生药计),约为拟临床人用量(临床人用量为0.19g生 药/kg/d)的470.5倍(人以60kg计)。实验动物均连续观察一周,其外观体征、精神状态、饮 食、饮水、粪便等均未见明显异常。实验结束时,动物均健康存活,体重增加。

3、动物长期毒性试验研究

实验设计本发明药物高、中、低剂量组、基质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直肠给药途径 给予大鼠,给药剂量分别为75.6g/kg、50.4g/kg和25.2g/kg(以生药计),相当于拟临床病 人用量的60、40和20倍,连续给药3个月,在给药过程中,各给药组及基质组大鼠的体重、饮 食量、外观体征、行为活动、精神状态、毛色、粪便性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动物体重增长值和主要脏器系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血液学 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查结果给药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恢复期结束 后有差异的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均已恢复正常,其他指标与空白对照比较差异不显著(P >0.05),给药期和恢复期组织学检查高剂量组动物主要脏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 差异,未见迟缓性毒性出现。

通过以上实验,说明本发明中药软膏剂临床用药是安全的。

实验例2:本发明中药制剂的药效学实验

1、本品对大鼠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影响(比浊法)

取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奇正消痛贴膏5g生药/kg/d;本发明实施例1所生产的编号为D、编号为E的高(7.6g生药/kg)、中(3.8g生药/kg)、低(1.9g生药/kg)各三个剂量组,共8组,每组10只。受试药物用蒸馏水配制成混悬液,大鼠ig给药20ml/kg,对照组给予同体积蒸馏水,每天给药1次,连续5天,于末次给药后1h,器械用2%桂油—石油醚硅化,戊巴比妥钠麻醉,主动脉取血,枸橼酸钠9:1抗凝,1500转离心20min上清为富血小板血浆(PRP),4000转离心20min上清为贫血小板血浆(PRP),校正血小板聚集仪,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以±SD表示,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组间t检验。各组动物末次给药后1h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如表2所示。

表2本发明中药制剂对大鼠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影响(±SD,n=10)

从表2所列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本发明中药制剂7.6g/kg和3.8g/kg两个剂量组动物 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上述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中药制剂对 大鼠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明本发明中药制剂具有较强的活血化瘀作 用,并且其中剂量的作用效果略优于奇正消痛贴膏。

2、对大鼠炎症组织内PGE2合成的抑制作用

取大鼠80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8组,本发明实施例1所生产的编号为D、编号为E的中药软膏高、中、低剂量各三个剂量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简称阿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给药剂量:本品高中低分别为7.6g生药/kg、3.8g生药/kg、1.9g生药/kg;阿克组为0.00625g/kg;连续给药三天,末次药后1小时,右后足皮下注射1%角叉菜胶0.1ml,致炎后4小时,处死大鼠,在踝关节上0.5cm处剪下肿胀足,剥皮,剪碎,生理盐水5ml浸泡1小时,浸泡液离心(1500rpm)10分钟,吸取上清液0.1ml,加0.5mol/L的KOH-MeOH溶液2.0ml,50℃恒温异构20分钟,用甲醇稀释至20.0ml,在波长278nm处,用UV-2100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A)值,结果以±SD表示,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组间t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本发明中药口服液对炎症组织内PGE2含量的影响(±SD,n=10)

注:与空白组比较*P<0.05,**P<0.01,***P<0.001;

表3结果显示,本发明中药软膏高、中、低剂量分别能不同程度地抑制大鼠炎症组织内 PGE2的合成,高、中、低剂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分别有非常显著性和显著性差异;经过统计 学处理提示:其中剂量作用强度比阿克差。

3、对0.6%HAC致小鼠疼痛反应的镇痛作用

取雄性健康小鼠80只,随机分为8组,本发明实施例1所生产的编号为D、编号为E的中药软膏高、中、低剂量各三个剂量组,奇正组和空白对照组,奇正消痛贴膏5g生药/kg/d组;本品7.6g生药/kg、3.8g生药/kg、1.9g生药/kg,均按0.25ml/10g体重的体积灌胃给药,空白对照组给等体积的水灌胃给药,连续3天,分别测定末次药后1小时腹腔注射0.6%HAC,0.1ml/10g鼠重,记录出现扭体反应的潜伏期和15分钟内的扭体次数,按公式计算疼痛抑制率(%),结果以±SD表示,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组间t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抑制率(%)=(空白组扭体次数-给药组扭体次数)/空白组扭体次数×100%

表4本发明中药口服液对0.6%HAC致小鼠疼痛反应的作用(±SD,n=10)

注:与空白组比较*P<0.05,**P<0.01。

由表4结果可见,本发明中药软膏高、中、低剂量均能明显抑制小鼠的扭体潜伏期。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本发明中药软膏高、中、低剂量均能显著减少 小鼠的扭体次数,与空白组比较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提示本发明中药制剂软膏有较 好的镇痛作用。从疼痛抑制率结果看:本发明中药制剂中剂量组略优于奇正组。

实验例3:本发明中药制剂的临床试验

1、一般资料

本次临床试验共征集足跟痛患者360例,其中男150例,女210例,年龄24-64岁,将所有 患者按年龄、性别、病程等因素平均分成三个组,对照组、试验1组和试验2组。

2、试验用药

对照组:奇正消痛贴膏,国药准字Z54020113,生产厂家: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

试验1组:本发明实施例1所生产编号为D的软膏剂,规格为:1.26g生药/g软膏剂。

试验2组:本发明实施例1所生产编号为E的软膏剂,规格为:1.26g生药/g软膏剂。

3、试验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对照药,每日一贴;试验1组、试验2组分别使用本发明实施例1所生产 的编号为D、编号为E的试验药,每日用约5g涂抹患处,早晚各一次;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3 周,停止给药6个月以后,对治愈者进行回访,记录复发病例;治疗全部结束以后,对治疗结 果进行统计分析。

4、疗效评价

治愈:停药后疼痛完全消失,正常行走;

有效:疼痛感明显减轻;

无效:疼痛感没有明显变化甚至更加严重;

复发:停止给药6个月内,原部位重新患有足跟痛。

5、试验结果统计

试验全部结束后,将试验结果统计分析如表5所示。

6、结论

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试验2组的治愈率分别提高了22.5、21.6个百 分点,总有效率分别提高13.3、12.5个百分点,而复发率对照组却是试验组的6.7倍。因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药制剂具有十分显著的治疗优势,在足跟痛的治疗领域获得了 突破性的技术进展,其创造性是十分明显的。

一种外敷治疗足跟痛的中药制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种外敷治疗足跟痛的中药制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种外敷治疗足跟痛的中药制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外敷治疗足跟痛的中药制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外敷治疗足跟痛的中药制剂.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217804.6 (22)申请日 2016.04.11 A61K 36/9066(2006.01) A61P 29/00(2006.01) A61K 31/045(2006.01) A61K 31/19(2006.01) A61K 35/646(2015.01) (71)申请人 烟台市蓝洋之草医药生物科技有限 公司 地址 264000 山东省烟台市经济技术产业开 发区奇山路2号立雪佳苑西门右侧102 室 (72)发明人 刘学键 (54) 发明名称 一种外敷治疗足跟痛的中药制剂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外敷治疗足跟痛的中药。

2、制 剂, 属于中医药技术领域。 该中药制剂由以下原料 制成 : 熟地、 大黄、 全蝎、 黄柏、 桑寄生、 透骨草、 红 花、 威灵仙、 牛膝、 三棱、 莪术、 冰片、 艾叶、 陈醋、 白 芥子、 栀子。与现有技术相比, 该中药制剂治疗足 跟痛具有见效快、 疗效好、 愈后不易复发等技术优 势 ; 并且, 其制剂工艺简便易行, 制剂药效稳定, 普遍适应性好, 适合工业化生产, 可以惠及更多患 者。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9页 CN 105617295 A 2016.06.01 CN 105617295 A 1.一种。

3、外敷治疗足跟痛的中药制剂,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药制剂的中药组方是由如下 重量份的中药材组成的: 熟地6-22份、 大黄6-25份、 全蝎4-13份、 黄柏7-26份、 桑寄生7-30 份、 透骨草10-33份、 红花4-15份、 威灵仙8-34份、 牛膝7-32份、 三棱6-21份、 莪术6-23份、 冰 片7-20份、 艾叶10-35份、 陈醋80-280份、 白芥子11-40份、 栀子6-19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敷治疗足跟痛的中药制剂,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药制剂的中药 组方是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材组成的: 熟地16份、 大黄15份、 全蝎8份、 黄柏17份、 桑寄生18 份、 。

4、透骨草22份、 红花9份、 威灵仙20份、 牛膝19份、 三棱16份、 莪术14份、 冰片15份、 艾叶21 份、 陈醋120份、 白芥子26份、 栀子12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敷治疗足跟痛的中药制剂,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药制剂的中药 组方是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材组成的: 熟地18份、 大黄16份、 全蝎9份、 黄柏15份、 桑寄生17 份、 透骨草24份、 红花8份、 威灵仙22份、 牛膝22份、 三棱15份、 莪术16份、 冰片14份、 艾叶24 份、 陈醋140份、 白芥子25份、 栀子11份。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外敷治疗足跟痛的中药制剂,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药制。

5、 剂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1) 按本发明中药组方称取各味中药材; (2) 将熟地、 大黄、 黄柏、 牛膝炒制, 分别粉碎, 磨细, 过70-120目筛, 混合得细粉, 备用; (3) 将全蝎、 红花、 透骨草、 冰片分别干燥, 粉碎研磨, 过70-120目筛, 混合得细粉, 备用; (4) 将桑寄生、 威灵仙、 三棱、 莪术、 艾叶、 白芥子、 栀子分别粉碎, 混合后加入5-14倍重 量的纯化水, 回流煎煮三次, 每次1-6小时, 过滤, 合并滤液, 浓缩至55相对密度为1.42- 1.46的浓缩液, 备用; (5) 将步骤 (2) 和 (3) 中制得的混合细粉, 加入步骤 (4) 所制的浓。

6、缩液中, 同时加入陈醋, 混合均匀, 继续浓缩至55相对密度为1.35-1.40 的稠膏, 备用; (6) 将步骤 (5) 所得稠膏, 添加适当的辅料, 利用现代通用的中药制剂技术, 制成临床需 要的中药成品外用制剂。 5.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外敷治疗足跟痛的中药制剂,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药制 剂的剂型为膏剂、 浸膏剂、 锭剂、 露剂、 胶剂、 钉剂、 棒剂、 栓剂、 曲剂、 糊剂、 洗搽剂、 油剂、 线 剂、 条剂、 熨剂、 炙剂、 烟剂、 药香、 酊剂、 气雾剂、 灌肠剂或膜剂。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5617295 A 2 一种外敷治疗足跟痛的中药制剂 。

7、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公开一种外敷治疗足跟痛的中药制剂, 属于中医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 不红不肿, 行走不便。 又称脚跟痛。 是由于足跟的骨质、 关 节、 滑囊、 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为跖筋膜炎, 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 长 期、 慢性轻伤引起, 表现为跖筋膜纤维断裂及修复过程, 在跟骨下方偏内侧的筋膜附丽处骨 质增生及压痛, 侧位X射线片显示跟骨骨刺。 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 跖筋膜炎不一定 有骨刺。 0003 中医学认为, 足跟痛多属肝肾阴虚、 痰湿、 血热等因所致。 肝主筋、 肾主骨, 肝肾亏 虚, 筋骨失养, 复感风寒湿邪或慢。

8、性劳损便导致经络瘀滞, 气血运行受阻, 使筋骨肌肉失养 而发病。 主要辨证分型及施治如下: 1、 气滞血瘀型: 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血行缓慢、 瘀血阻滞, 脉络被阻, 则气血运行不畅而 痛, 且痛有定处, 疼痛拒按, 行走受限。 0004 治则: 攻毒散结、 清热燥湿、 逐瘀通经。 0005 2、 肝肾亏虚型: 肝肾及其分支别络绕跟部行走, 肝主筋、 主藏血, 而肾主骨、 主藏 精、 精生髓。 年老之体, 肝肾不足, 精血亏虚, 经脉失充, 则筋失所养, 骨失所主, 骨萎筋弛, 故 站立或行走时跟部酸痛、 隐痛、 乏力, 疼痛喜按, 触之痛减。 0006 治则: 祛风强骨、 软坚散瘀, 消积止痛。。

9、 0007 3、 寒凝血瘀型: 气血运行缓慢, 复感寒邪, 寒主凝滞、 主收引, 致使经络被阻、 气血 凝滞不通而痛, 疼痛拒按, 喜热怕凉。 0008 治则: 温中散寒、 通络止痛。 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发明一种可以外敷治疗足跟痛的中药制剂。 为了解决 该技术问题, 发明人依据自身的中医临床经验结合现代人的患病特点, 精心配伍组方, 然后 经过临床实践的反复检验和调整改进, 最终发明一个全新的中药组方, 并结合现代中药制 剂技术开发了一套制备方法。 该中药组方为 (以重量份计) : 熟地6-22份、 大黄6-25份、 全蝎4-13份、 黄柏7-26份、 桑寄生7-30。

10、份、 透骨草10-33份、 红 花4-15份、 威灵仙8-34份、 牛膝7-32份、 三棱6-21份、 莪术6-23份、 冰片7-20份、 艾叶10-35 份、 陈醋80-280份、 白芥子11-40份、 栀子6-19份。 0010 实践中优选的两个具有上佳表现的组方配比为 (以重量份计) : 配比1: 熟地16份、 大黄15份、 全蝎8份、 黄柏17份、 桑寄生18份、 透骨草22份、 红花9份、 威 灵仙20份、 牛膝19份、 三棱16份、 莪术14份、 冰片15份、 艾叶21份、 陈醋120份、 白芥子26份、 栀 子12份。 0011 配比2: 熟地18份、 大黄16份、 全蝎9份、 。

11、黄柏15份、 桑寄生17份、 透骨草24份、 红花8 说 明 书 1/9 页 3 CN 105617295 A 3 份、 威灵仙22份、 牛膝22份、 三棱15份、 莪术16份、 冰片14份、 艾叶24份、 陈醋140份、 白芥子25 份、 栀子11份。 0012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制备外敷治疗足跟痛的中药制剂的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1) 按本发明中药组方称取各味中药材; (2) 将熟地、 大黄、 黄柏、 牛膝炒制, 分别粉碎, 磨细, 过70-120目筛, 混合得细粉, 备用; (3) 将全蝎、 红花、 透骨草、 冰片分别干燥, 粉碎研磨, 过70-120目筛, 混合得细粉, 备用; (4。

12、) 将桑寄生、 威灵仙、 三棱、 莪术、 艾叶、 白芥子、 栀子分别粉碎, 混合后加入5-14倍重 量的纯化水, 回流煎煮三次, 每次1-6小时, 过滤, 合并滤液, 浓缩至55相对密度为1.42- 1.46的浓缩液, 备用; (5) 将步骤 (2) 和 (3) 中制得的混合细粉, 加入步骤 (4) 所制的浓缩液中, 同时加入陈醋, 混合均匀, 继续浓缩至55相对密度为1.35-1.40 的稠膏, 备用; (6) 将步骤 (5) 所得稠膏, 添加适当的辅料, 利用现代通用的中药制剂技术, 制成临床需 要的中药成品外用制剂, 例如膏剂 (含膏滋、 软膏、 膏药) 、 浸膏剂、 锭剂、 露剂、 胶。

13、剂、 钉剂、 棒 剂、 栓剂、 曲剂、 糊剂、 洗搽剂、 油剂、 线剂 (药线) 、 条剂 (药捻) 、 熨剂、 炙剂、 烟剂、 药香、 酊剂、 气雾剂、 灌肠剂、 膜剂 (薄膜剂) 等剂型。 0013 本发明还公开上述中药制剂在制备外敷治疗足跟痛的药物中的用途。 0014 本发明所用原料药材的性质特点及功效: 熟地: 本品为生地黄的炮制加工品。 味甘, 性微温; 归肝、 肾经; 滋阴补血, 益精填髓。 0015 大黄: 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 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味苦, 性寒; 归脾、 胃、 大肠、 肝、 心包经; 泻热通肠, 凉血解毒, 逐瘀通经。 0016 全蝎: 本。

14、品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干燥体。 味辛, 性平; 归肝经; 息风镇痉, 攻毒 散结, 通络止痛。 0017 黄柏: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或黄檗的干燥树皮。 味苦, 性寒; 归肾、 膀胱经; 清 热燥湿, 泻火除蒸, 解毒疗疮。 0018 桑寄生: 本品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 味苦、 甘, 性平; 归肝、 肾经; 补肝肾, 强筋骨, 祛风湿, 安胎元。 0019 透骨草: 大戟科地构叶属植物地构叶、 凤仙花科草本植物凤仙花、 紫葳科角蒿属植 物角蒿、 豆科野豌豆属植物山野豌豆的全草和杜鹃花科白珠树属植物滇白珠的全株。 味辛、 苦, 性温; 归肝、 肾经; 祛风除湿, 解毒止痛。 。

15、0020 红花: 别名红蓝花、 刺红花, 菊科、 红花属植物。 味辛, 性温; 入心、 肝经; 活血通经, 去瘀止痛。 0021 威灵仙: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威灵仙、 棉团铁线莲 (山蓼) 或东北铁线莲 (黑薇) 的干 燥根及根茎。 味辛、 咸, 性温; 归膀胱经; 祛风除湿, 通络止痛。 0022 牛膝: 本品为苋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 味苦、 酸, 性平; 归肝、 肾经; 补肝肾, 强筋骨, 逐瘀通经, 引血下行。 0023 三棱: 本品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的干燥块茎。 味辛、 苦, 性平; 归肝、 脾经; 破血行 气, 消积止痛。 0024 莪术: 本品为姜科植物蓬莪术、 广西莪术或温郁金的。

16、干燥根茎。 味辛、 苦, 性温; 归 肝、 脾经; 行气破血, 消积止痛。 说 明 书 2/9 页 4 CN 105617295 A 4 0025 冰片: 分机制冰片与艾片两类。 机制冰片以松节油、 樟脑等为原料经化学方法合成 的龙脑; 艾片为菊科艾纳香属植物大风艾的鲜叶经蒸气蒸馏、 冷却所得的结晶, 又称 “艾粉” 或 “结片” 。 味辛、 苦, 性微寒; 归心、 脾、 肺经; 开窍醒神, 清热止痛。 0026 艾叶: 本品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 味辛、 苦, 性温; 归肝、 脾、 肾经; 散寒止痛, 温经 止血。 0027 陈醋: 是以高粱、 麸皮、 谷糠和水为主要原料, 以大麦、 豌豆所。

17、制大曲为糖化发酵 剂, 经酒精发酵后, 再经固态醋酸发酵、 熏醅、 陈酿等工序酿制而成。 陈酿期为9-15个月, 总 酸在8-12度。 0028 白芥子: 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 味辛, 性温; 入肺、 胃经; 利气豁痰, 温中散 寒, 通络止痛。 0029 栀子: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味苦, 性寒; 归心、 肺、 三焦经; 果 实: 泻火除烦, 清热利尿, 凉血解毒。 0030 本发明中药组方的组方分析: 该组方是以透骨草、 白芥子、 威灵仙、 艾叶为君药, 解毒止痛、 温中散寒、 通络止痛、 温经 止血; 以桑寄生、 牛膝、 黄柏、 三棱为臣药, 祛风强骨、 逐瘀通经。

18、、 清热燥湿、 消积止痛; 以栀 子、 大黄、 莪术、 全蝎、 红花为佐药, 凉血解毒、 逐瘀通经、 行气破血、 攻毒散结、 去瘀止痛; 以 熟地、 冰片为使药, 益精填髓、 清热止痛; 以陈醋调和君臣佐使诸药性质, 并增强药性。 诸药 协同作用, 从而达到温中散寒、 通络止痛、 祛风强骨、 逐瘀通经、 清热燥湿、 消积止痛、 攻毒散 结、 益精填髓等功效, 对足跟痛有十分显著的疗效。 0031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中药制剂具有以下显著的技术优势: 1、 见效快, 疗效好, 愈后不易复发; 2、 制剂工艺简便易行, 制剂药效稳定, 普遍适应性好, 适合工业化生产, 可以惠及更多 患者。 具。

19、体实施方式 0032 实施例1 为了证明本发明中药制剂制备方法和中药组方的可行性, 发明人选取了5组具有代表 性的组方配比值, 用最佳的工艺参数进行软膏剂的实践生产, 这几组配比分别为组方范围 的边界值、 任意值和两个优选配比, 它们依次被编号为A、 B、 C、 D、 E, 各组方配比值如表1所 示。 0033 表1 各组原料配比一览表 说 明 书 3/9 页 5 CN 105617295 A 5 (1) 按表1所示中药材配比准确称取各味中药材; (2) 将熟地、 大黄、 黄柏、 牛膝炒制, 分别粉碎, 磨细, 过80目筛, 混合得细粉, 备用; (3) 将全蝎、 红花、 透骨草、 冰片分别干。

20、燥, 粉碎研磨, 过80目筛, 混合得细粉, 备用; (4) 将桑寄生、 威灵仙、 三棱、 莪术、 艾叶、 白芥子、 栀子分别粉碎, 混合后加入10倍重量 的纯化水, 回流煎煮三次, 每次2小时, 过滤, 合并滤液, 浓缩至55相对密度为1.42-1.46的 浓缩液, 备用; (5) 将步骤 (2) 和 (3) 中制得的混合细粉, 加入步骤 (4) 所制的浓缩液中, 同时加入陈醋, 混合均匀, 继续浓缩至55相对密度为1.35-1.40 的稠膏, 备用; (6) 将步骤 (5) 所得稠膏, 添加适当的辅料, 利用现代通用的中药制剂技术, 制成软膏 剂, 规格为: 1.26g生药/g软膏剂。 0。

21、034 实验例1: 本发明中药制剂的毒性实验 1、 皮肤刺激实验 (1) 实验药物: 本发明实施例1所生产的编号A-E的软膏剂, 规格为1.26g生药/g软膏剂。 0035 (2) 实验方法: 取健康豚鼠36只, 随机分成6组, 每组6只, 将豚鼠背部脊柱两侧将脱毛剂均匀涂上, 使 去毛范围约20平方厘米。 洗净脱毛剂归笼观察24小时, 5组豚鼠分别涂本发明制备的A-E中 药软膏2g、 4g和6g, 分别含生药2.52g、 5.04g 和7.56g, 对照组涂溶媒0.8ml每日二次, 连续 一周, 实验结束后, 将豚鼠处死, 心、 肝、 肾及脱毛皮肤做病理检验。 0036 (3) 结果: 上述。

22、5组用药豚鼠躯干脱毛区, 未见局部皮肤有水肿、 充血、 红斑、 出血点及溃疡。 用药 组豚鼠毛发色泽、 摄食、 四肢活动等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病理组织学检查, 给药组心、 肝、 肾 及脱毛皮与对照组比较也无明显差异。 结果提示, 本发明中药制剂无局部刺激作用, 也未见 说 明 书 4/9 页 6 CN 105617295 A 6 全身毒性表现。 表明本发明中药外用制剂使用安全。 0037 2、 动物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本发明软膏剂经预试验, 不能测出LD50, 故测定最大给药量。 采用直肠给药途径, 测得 小鼠的一日最大给药量为89.4g/kg (以生药计) , 约为拟临床人用量 (临床人用量为。

23、0.19g生 药/kg/d) 的470.5倍 (人以60kg计) 。 实验动物均连续观察一周, 其外观体征、 精神状态、 饮 食、 饮水、 粪便等均未见明显异常。 实验结束时, 动物均健康存活, 体重增加。 0038 3、 动物长期毒性试验研究 实验设计本发明药物高、 中、 低剂量组、 基质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 采用直肠给药途径 给予大鼠, 给药剂量分别为75.6 g/kg、 50.4 g/kg和25.2g/kg (以生药计) , 相当于拟临床病 人用量的60、 40和20倍, 连续给药3个月, 在给药过程中, 各给药组及基质组大鼠的体重、 饮 食量、 外观体征、 行为活动、 精神状态、 毛色。

24、、 粪便性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无明显差异 (P 0.05) , 动物体重增长值和主要脏器系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血液学 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查结果给药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但恢复期结束 后有差异的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均已恢复正常, 其他指标与空白对照比较差异不显著 (P 0.05) , 给药期和恢复期组织学检查高剂量组动物主要脏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 差异, 未见迟缓性毒性出现。 0039 通过以上实验, 说明本发明中药软膏剂临床用药是安全的。 0040 实验例2: 本发明中药制剂的药效学实验 1、 本品对大鼠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影响 (。

25、比浊法) 取Wistar大鼠80只, 随机分为对照组; 阳性对照组: 奇正消痛贴膏5g生药/kg/d; 本发明 实施例1所生产的编号为D、 编号为E的高 (7.6g生药/kg) 、 中 (3.8g生药/kg) 、 低 (1.9g生药/ kg) 各三个剂量组, 共8组, 每组10只。 受试药物用蒸馏水配制成混悬液, 大鼠ig给药20ml/ kg, 对照组给予同体积蒸馏水, 每天给药1次, 连续5天, 于末次给药后1h, 器械用2%桂油石 油醚硅化, 戊巴比妥钠麻醉, 主动脉取血, 枸橼酸钠9: 1抗凝, 1500转离心20min上清为富血 小板血浆 (PRP) , 4000转离心20min上清为。

26、贫血小板血浆 (PRP) , 校正血小板聚集仪, 测血小 板最大聚集率。 结果以 SD表示, 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组间t检验。 各组动物末次给药后1h 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如表2所示。 0041表2 本发明中药制剂对大鼠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影响 ( SD, n=10) 说 明 书 5/9 页 7 CN 105617295 A 7 从表2所列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 本发明中药制剂7.6g/kg和3.8g/kg两个剂量组动物 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上述试验结果表明, 本发明中药制剂对 大鼠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表明本发明中药制剂具有较强的活血化瘀作 用, 并。

27、且其中剂量的作用效果略优于奇正消痛贴膏。 0042 2、 对大鼠炎症组织内PGE2合成的抑制作用 取大鼠80只, 雌雄不拘随机分为8组, 本发明实施例1所生产的编号为D、 编号为E的中药 软膏高、 中、 低剂量各三个剂量组,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简称阿克) 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 每组10只。 给药剂量: 本品高中低分别为7.6g生药/kg、 3.8g生药/kg、 1.9g生药/kg; 阿克组 为0.00625g/kg; 连续给药三天, 末次药后1小时, 右后足皮下注射1%角叉菜胶0.1ml, 致炎后 4小时, 处死大鼠, 在踝关节上0.5cm处剪下肿胀足, 剥皮, 剪碎, 生理盐水5ml浸泡。

28、1小时, 浸 泡液离心 (1500rpm) 10分钟, 吸取上清液0.1ml, 加0.5mol/L的KOH-MeOH溶液2.0ml, 50恒 温异构20分钟, 用甲醇稀释至20.0ml, 在波长278nm处, 用UV-2100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 光度 (A) 值, 结果以 SD表示, 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组间t检验, 结果如表3所示。 0043表3 本发明中药口服液对炎症组织内PGE2含量的影响 ( SD, n=10) 说 明 书 6/9 页 8 CN 105617295 A 8 注: 与空白组比较*P0.05, *P0.01,*P0.001; 表3结果显示, 本发明中药软膏高、 中、 低剂。

29、量分别能不同程度地抑制大鼠炎症组织内 PGE2的合成, 高、 中、 低剂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分别有非常显著性和显著性差异; 经过统计 学处理提示: 其中剂量作用强度比阿克差。 0044 3、 对0.6%HAC致小鼠疼痛反应的镇痛作用 取雄性健康小鼠80只, 随机分为8组, 本发明实施例1所生产的编号为D、 编号为E的中药 软膏高、 中、 低剂量各三个剂量组, 奇正组和空白对照组, 奇正消痛贴膏5g生药/kg/d组; 本 品7.6g生药/kg、 3.8g生药/kg、 1.9g生药/kg, 均按0.25ml/10g体重的体积灌胃给药, 空白对 照组给等体积的水灌胃给药, 连续3天, 分别测定末次药后。

30、1小时腹腔注射0.6%HAC, 0.1ml/ 10g鼠重, 记录出现扭体反应的潜伏期和15分钟内的扭体次数, 按公式计算疼痛抑制率 (%) , 结果以 SD表示, 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组间t检验, 结果如表4所示。 0045 抑制率 (%) = (空白组扭体次数-给药组扭体次数) /空白组扭体次数100% 表4 本发明中药口服液对0.6%HAC致小鼠疼痛反应的作用 ( SD, n=10) 说 明 书 7/9 页 9 CN 105617295 A 9 注: 与空白组比较*P0.05, *P0.01。 0046 由表4结果可见, 本发明中药软膏高、 中、 低剂量均能明显抑制小鼠的扭体潜伏期。 与空白。

31、对照组比较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 本发明中药软膏高、 中、 低剂量均能显著减少 小鼠的扭体次数, 与空白组比较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 提示本发明中药制剂软膏有较 好的镇痛作用。 从疼痛抑制率结果看: 本发明中药制剂中剂量组略优于奇正组。 0047 实验例3: 本发明中药制剂的临床试验 1、 一般资料 本次临床试验共征集足跟痛患者360例, 其中男150例, 女210例, 年龄24-64岁, 将所有 患者按年龄、 性别、 病程等因素平均分成三个组, 对照组、 试验1组和试验2组。 0048 2、 试验用药 对照组: 奇正消痛贴膏, 国药准字Z54020113, 生产厂家: 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

32、限公司。 0049 试验1组: 本发明实施例1所生产编号为D的软膏剂, 规格为: 1.26g生药/g软膏剂。 0050 试验2组: 本发明实施例1所生产编号为E的软膏剂, 规格为: 1.26g生药/g软膏剂。 0051 3、 试验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对照药, 每日一贴; 试验1组、 试验2组分别使用本发明实施例1所生产 的编号为D、 编号为E的试验药, 每日用约5g涂抹患处, 早晚各一次; 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3 周, 停止给药6个月以后, 对治愈者进行回访, 记录复发病例; 治疗全部结束以后, 对治疗结 果进行统计分析。 0052 4、 疗效评价 治愈: 停药后疼痛完全消失, 正常行走; 有效。

33、: 疼痛感明显减轻; 无效: 疼痛感没有明显变化甚至更加严重; 复发: 停止给药6个月内, 原部位重新患有足跟痛。 0053 5、 试验结果统计 试验全部结束后, 将试验结果统计分析如表5所示。 说 明 书 8/9 页 10 CN 105617295 A 10 0054 6、 结论 试验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试验1组、 试验2组的治愈率分别提高了22.5、 21.6个百 分点, 总有效率分别提高13.3、 12.5个百分点, 而复发率对照组却是试验组的6.7倍。 因此,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中药制剂具有十分显著的治疗优势, 在足跟痛的治疗领域获得了 突破性的技术进展, 其创造性是十分明显的。 说 明 书 9/9 页 11 CN 105617295 A 1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