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呼吸阻力与动力检测导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呼吸阻力与动力检测导管.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2235374 U (45)授权公告日 2012.05.30 CN 202235374 U *CN202235374U* (21)申请号 201120314546.6 (22)申请日 2011.08.26 A61B 5/085(2006.01) (73)专利权人 罗远明 地址 510120 广东省广州市沿江西路 151 号 (72)发明人 罗远明 邱志辉 钟南山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 限公司 44245 代理人 黄磊 (54)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呼吸阻力与动力检测导管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呼吸阻力与动力检测 导管, 包括导。
2、管本体, 所述导管本体内设有用于容 纳导线的导线管腔, 还包括用于检测上气道压的 上气道微压力传感芯片、 用于检测食道压的食道 微压力传感芯片、 用于检测胃微压力传感芯片和 用于检测膈肌肌电信号的食道电极。本实用新型 具有能同时检测上气道阻力和呼吸中枢驱动的功 能, 避免了多次往病人体内插入导管对病人造成 的痛苦。 (51)Int.Cl.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1 页 1/1 页 2 1. 一种呼吸阻力与动力检测导管, 包。
3、括导管本体, 所述导管本体内设有用于容纳导线 的导线管腔,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 安装在导管本体的上部的上气道微压力传感芯片 ; 安装在导管本体的中部的食道微压力传感芯片 ; 和安装在导管本体的下部的胃微压力传感芯片 ; 当呼吸阻力与动力检测导管置放于人体内进行测量时, 上气道微压力传感芯片、 食道 微压力传感芯片和胃微压力传感芯片的压力接触面分别与上气道、 食道、 胃部相连通, 其导 线通过导线管腔引出后与人体外的压力微处理器相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呼吸阻力与动力检测导管,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管本体 内还设有用于与大气相连通的大气管腔 ; 所述上气道微压力传感芯片、。
4、 食道微压力传感芯 片和胃微压力传感芯片均为差压微压力传感芯片, 均设有两个压力接触面 ; 当呼吸阻力与 动力检测导管置放于人体内进行测量时, 所述上气道微压力传感芯片的一个压力接触面与 上气道相连通, 另一压力接触面与大气管腔相连通 ; 所述食道微压力传感芯片的一个压力 接触面与食道相连通, 另一接触面与大气管腔相连通 ; 所述胃微压力传感芯片的一个压力 接触面与胃部相连通, 另一接触面与大气管腔相连通。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呼吸阻力与动力检测导管,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食道电 极, 用于记录膈肌肌电信号 ; 所述食道电极位于食道微压力传感芯片和胃微压力传感芯片 之间的导管本体。
5、的外表面 ; 其导线通过导线管腔引出后与人体外的信号放大器相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一种呼吸阻力与动力检测导管, 其特征在于, 所述食道电极 包括一个接地的参考电极和 9 个记录电极 ; 9 个记录电极之间形成 5 个记录导联, 每一导联 的两个记录电极之间均有 3 个记录电极相隔 ; 参考电极与其最近邻的记录电极之间的距离 为 2cm, 相邻记录电极之间的距离为 1mm。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2235374 U 2 1/3 页 3 一种呼吸阻力与动力检测导管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检测导管, 特别涉及一种呼吸阻力与动力检测导管。 背景技术 0002 睡。
6、眠呼吸暂停病人睡眠时上气道扩张肌松弛, 造成上气道狭窄, 引起通气障碍。 慢 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常在夜间出现通气下降、 呼吸衰竭 ; 其原因是由于夜间上气道阻力增 高还是呼吸中枢驱动下降或者两者均参与不清楚。 由于上气道阻力增高和呼吸中枢驱动下 降造成的呼吸衰竭治疗方法不同, 鉴别二者甚为重要。然而目前尚无一种能同时检测呼吸 中枢驱动及上气道阻力的导管。 0003 膈肌是主要的呼吸肌, 正常呼吸的动力约 70来自膈肌, 反映膈肌功能的主要指 标是跨膈肌压, 另外膈肌肌电信号也是评价膈肌功能的指标之一, 因此, 跨膈肌压和膈肌肌 电信号是评价呼吸中枢驱动的重要指标。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为了。
7、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同时检测上气道阻力 和呼吸中枢驱动的呼吸阻力与动力检测导管。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 一种呼吸阻力与动力检测导管, 包括 导管本体, 所述导管本体内设有用于容纳导线的导线管腔 ; 还包括 : 0006 安装在导管本体的上部的上气道微压力传感芯片, 用于测量上气道压 ; 0007 安装在导管本体的中部的食道微压力传感芯片, 用于测量食道压 ; 0008 和安装在导管本体的下部的胃微压力传感芯片, 用于测量胃压 ; 0009 当呼吸阻力与动力检测导管置放于人体内进行测量时, 上气道微压力传感芯片、 食道微压力传感芯片和胃。
8、微压力传感芯片的压力接触面分别与上气道、 食道、 胃部相连通, 其导线通过导线管腔引出后与人体外的压力微处理器相连接。 0010 所述导管本体内还设有用于与大气相连通的大气管腔 ; 所述上气道微压力传感芯 片、 食道微压力传感芯片和胃微压力传感芯片均为差压微压力传感芯片, 均设有两个压力 接触面 ; 当呼吸阻力与动力检测导管置放于人体内进行测量时, 所述上气道微压力传感芯 片的一个压力接触面与上气道相连通, 另一压力接触面与大气管腔相连通 ; 所述食道微压 力传感芯片的一个压力接触面与食道相连通, 另一接触面与大气管腔相连通 ; 胃微压力传 感芯片的一个压力接触面与胃部相连通, 另一接触面与大。
9、气管腔相连通。 0011 所述的一种呼吸阻力与动力检测导管, 还包括食道电极, 用于记录膈肌肌电信号 ; 所述食道电极位于食道微压力传感芯片和胃微压力传感芯片之间的导管本体的外表面 ; 其 导线通过导线管腔引出后与人体外的信号放大器相连接。 0012 所述食道电极包括一个接地的参考电极和 9 个记录电极 ; 9 个记录电极之间形成 5 个记录导联, 每一导联的两个记录电极之间均有 3 个记录电极相隔 ; 参考电极与其最近邻 的记录电极之间的距离为 2cm, 相邻记录电极之间的距离为 1mm。 说 明 书 CN 202235374 U 3 2/3 页 4 0013 相对于现有技术, 本实用新型具。
10、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 本实用新型的呼吸阻力 与动力检测导管可以通过位于导管本体上部的上气道微压力传感芯片测量上气道压, 再根 据体外所测的流量得到上气道阻力 ; 同时可通过位于导管本体中部的食道微压力传感芯 片测量食道压, 下部的胃微压力传感芯片测量胃压, 从而得到跨膈肌压 ( 胃压与食道压之 差 ) ; 还可以通过食道电极获得膈肌肌电信号 ; 本实用新型具有同时检测上气道阻力和呼 吸中枢驱动的功能, 避免了为获取上述信号而不得不在病人身上插入多条导管痛苦和繁 琐。 附图说明 0014 图 1 为本实用新型的呼吸阻力与动力检测导管的构造示意图 ; 0015 图 2 为图 1 的 A-A 剖。
11、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但本实用新型的实 施方式不限于此。 0017 实施例 0018 如图 1 所示, 本实用新型的呼吸阻力与动力检测导管, 包括导管本体 11, 还包括上 气道微压力传感芯片 15、 食道微压力传感芯片 16、 胃微压力传感芯片 17 和食道电极 1 10。如图 2 所示, 所述导管本体 11 内设有用于容纳导线 13 的导线管腔 12 和用于与大气相 连通的大气管腔 14。 0019 其中, 上气道微压力传感芯片 15 为差压微压力传感芯片, 设有两个压力接触面, 用于测量上气道压 ( 以大气压为参考 。
12、), 安装在导管本体 11 的上部 ; 当呼吸阻力与动力检 测导管置放于人体内进行测量时, 上气道微压力传感芯片 15 位于上气道内, 其中一个压力 接口与上气道相连通, 另一压力接口与大气管腔 14 相连通, 其导线 13 通过导线管腔 12 引 出后与人体外的压力微处理器相连接。 0020 食道微压力传感芯片 16 为差压微压力传感芯片, 设有两个压力接触面, 用于测量 食道压 ( 以大气压为参考 ) ; 安装在导管本体 11 的中部, 当呼吸阻力与动力检测导管置放 于人体内进行测量时, 食道微压力传感芯片 16 位于食道内, 其中一个压力接触面与食道相 连通, 另一压力接触面与大气管腔 。
13、14 相连通, 其导线 13 通过导线管腔 12 引出后与人体外 的压力微处理器相连接。 0021 胃微压力传感芯片 17 为差压微压力传感芯片, 设有两个压力接触面, 用于测量胃 压 ( 以大气压为参考 ) ; 安装在导管本体 11 的下部, 当呼吸阻力与动力检测导管置放于人 体内进行测量时, 胃微压力传感芯片 17 位于胃部, 其中一个压力接触面与食道相连通, 另 一压力接触面与大气管腔 14 相连通, 其导线 13 通过导线管腔 12 引出后与人体外的压力微 处理器相连接。 0022 食道电极 1 10, 用于记录膈肌肌电信号 ; 依次排列于食道微压力传感芯片和胃 微压力传感芯片之间的导。
14、管本体的外表面 ; 其导线 13 通过导线管腔 12 引出后与人体外的 压力微处理器相连接 ; 其中食道电极 10 为参考电极, 食道电极 1 9 作为记录电极, 9 个记 录电极形成 5 个导联 : 导联 I 由食道电极 1 与和食道电极 5 组成, 导联 II 由食道电极 2 和 说 明 书 CN 202235374 U 4 3/3 页 5 食道电极 6 组成, 导联 III 食道电极 3 和食道电极 7 组成, 导联 IV 由食道电极 4 和食道电 极 8 组成 ; 导联 V 由食道电极 5 和食道电极 9 组成。食道电极 10( 即参考电极 ) 与其最近 邻的记录电极 ( 食道电极 9。
15、) 之间的距离优选为 2cm ; 记录电极 1 9 之间的距离很小, 本 实施例采用 1mm。 0023 应用本实用新型检测呼吸阻力与动力的检测过程如下 : 0024 (1) 将本实用新型的呼吸阻力与动力检测导管置于人体内, 其中上气道微压力传 感芯片 15 置放于下咽部, 食道微压力传感芯片 16 位于食道, 胃微压力传感芯片 17 置放于 胃部, 食道电极 5 置于膈肌水平 ; 0025 (2) 检测上气道阻力 : 记录上气道压, 结合体外记录的呼吸气流, 计算上气道阻 力 ; 上气道阻力 ( 上气道压 - 口腔压 )/ 气流。由于口腔压很容易从接口器内测出, 气流 可在体外通过连接接口器。
16、的流量头测出, 所以获得上气道压后就可计算出上气道阻力。 0026 检测跨膈肌压 : 记录食道压、 胃压, 根据跨膈肌压胃压 - 食道压, 可计算出跨膈 肌压 ; 0027 检测膈肌肌电信号 : 从来自 5 个导联的膈肌肌电信号中动态地选择最强的信号作 为呼吸中枢驱动。 0028 (3)根据上气道阻力及呼吸中枢驱动(跨膈肌压、 膈肌肌电信号)的大小判断病人 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的原因。 0029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 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所述 实施例的限制, 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 修饰、 替 代、 组合、 简化, 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 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CN 202235374 U 5 1/1 页 6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235374 U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