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穴位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穴位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102085301 B (45)授权公告日 2012.02.08 CN 102085301 B *CN102085301B* (21)申请号 201110004990.2 (22)申请日 2011.01.02 A61K 9/00(2006.01) A61K 36/8967(2006.01) A61P 11/00(2006.01) A61P 11/06(2006.01) (73)专利权人 刘晓云 地址 264400 山东省文登市峰山路 1 号山东 省文登整骨医院创伤整复一科 (72)发明人 刘晓云 秦立武 王凤 江和训 于洪霞 王芳 孙建萍 邹爱凤 CN 1106674。
2、 A,1995.08.16, CN 1175440 A,1998.03.11, (54) 发明名称 一种穴位治疗哮喘、 慢性支气管炎、 气管炎的 中药组合物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穴位治疗哮喘、 慢性支气管 炎、 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 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 原料药物组成 : 白芥子 10-30g、 细辛 20-40g、 甘草 3-10g、 肉桂 3-10g、 白芷 5-15g、 羌活 5-15g、 元胡 10-30g、 桑白皮 5-15g、 白术 3-10g、 黄芪 3-10g、 浙贝 3-10g、 桔梗 5-15g、 茯苓 5-15g、 半夏 5-15g、 百合 3-10g、 败酱草。
3、 3-10g。本发明所采用的各种 原料药药性平和, 安全可靠, 对穴位进行温热刺激 后, 具有温煦肺经阳气, 驱散内伏寒邪, 健脾和胃 固本之功效, 其配制简便, 药源广, 成本低, 疗效 好。经临床验证, 治疗患者 60 例, 有效率为 92。 (51)Int.Cl. (56)对比文件 审查员 王海鹏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CN 102085301 B1/1 页 2 1. 一种穴位治疗哮喘、 慢性支气管炎、 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 由下列重量 配比的原料药物组成 : 白芥子 10-30g、 细辛 20-40g。
4、、 甘草 3-10g、 肉桂 3-10g、 白芷 5-15g、 羌 活5-15g、 延胡索10-30g、 桑白皮5-15g、 白术3-10g、 黄芪3-10g、 浙贝母3-10g、 桔梗5-15g、 茯苓 5-15g、 半夏 5-15g、 百合 3-10g、 败酱草 3-10g。 2. 一种穴位治疗哮喘、 慢性支气管炎、 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 由下列重量 配比的原料药物组成 : 白芥子 20g、 细辛 30g、 甘草 6g、 肉桂 6g、 白芷 10g、 羌活 10g、 延胡索 20g、 桑白皮 10g、 白术 5g、 黄芪 5g、 浙贝母 5g、 桔梗 10g、 茯苓 10g。
5、、 半夏 10g、 百合 5g、 败酱草 5g。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085301 B1/4 页 3 一种穴位治疗哮喘、 慢性支气管炎、 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统草药的未确定结构的药物制剂, 尤其是一种穴位治疗哮喘、 慢性支气管炎、 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0002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和 T 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 炎症 ; 在易感者中此种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 气促、 胸闷和咳嗽等症状, 是世界公认 的医学难题, 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疾病中四大顽症之一, 其临床的症状有咳嗽、 喘息、 呼吸 困难、 胸闷、 咳。
6、痰等。典型的表现是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被迫 采取坐位或呈端坐呼吸, 干咳或咯大量白色泡沫痰, 甚至出现紫绀等。目前, 临床上一般采 用持续雾化吸入 2 激动剂或抗胆碱药物, 静脉用糖皮质激素, 或静脉点滴沙丁胺醇、 氨茶 碱, 或口服控释茶碱等药物。 0003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气管、 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 性非特异性炎症。其病理特点是支气管腺体增生、 粘液分泌增多。临床出现有连续两年以 上, 每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咳嗽、 咳痰或气喘等症状。 早期症状轻微, 多在冬季发作, 春暖后缓 解 ; 晚期炎症加重, 症状长年存在, 不分季节。 疾病进展又可并。
7、发阻塞性肺气肿、 肺源性心脏 病, 严重影响劳动力和健康。 气管炎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气管、 支气管粘膜炎性 变化, 粘液分泌增多, 临床上以长期咳嗽、 咯痰或伴有喘息为主要特征。 本病早期症状较轻, 多在冬季发作, 春暖后缓解, 且病程缓慢, 故不为人们注意。 晚期病变进展, 并发阻塞性肺气 肿时, 肺功能遭受损害, 影响健康及劳动力极大。本病为我国常见多发病之一, 发病年龄多 在 40 岁以上。 0004 临床上治疗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的方法有 : 一是控制感染治疗, 视感染的主要 致病菌和严重程度或根据病原菌药敏选用抗生素。 常用的有青霉素G、 红霉素、 氨基甙类、 喹 诺酮类、。
8、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二是对急性发作期患者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 应用祛痰、 镇 咳药物, 以改善症状。常用药物有氯化铵合剂、 溴已新、 维静宁等。三是解痉、 平喘, 常选用 氨茶碱、 特布他林等口服或用沙丁胺醇等吸入剂。 若气道舒张剂使用后气道仍有持续阻塞, 可使用皮质激素, 泼尼松 20-40mg/d。四是气雾疗法气雾湿化吸入或加复方安息香酊, 可稀 释气管内的分泌物, 有利排痰。如痰液粘稠不易咳出, 目前超声雾化吸入有一定帮助, 亦可 加入抗生素及痰液稀释剂。但是, 目前临床上治疗哮喘、 慢性支气管炎、 气管炎的西药存在 副作用大、 治标不治本的不足。 0005 传统医学认为 : 肺为气之。
9、主, 肾为气之根。 当哮喘病发作时, 肺道不能主气, 肾虚不 能纳气, 则气逆于上, 而发于喘急。脾为生化之源, 脾虚生痰, 痰阻气道, 故见喘咳, 气短。因 此, 哮喘病是肾、 肺、 脾, 三虚之症。 气管炎多数由于感风寒或风热, 使肺气闭塞、 宿降失常而 致气喘 ;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病久肺肾两虚, 使肺虚不能降气, 肾亏不能降气所致。中医治 疗哮喘、 慢性支气管炎、 气管炎主张, 以气相应、 以味相感, 通过药物对穴位温热刺激, 温煦 肺经阳气, 驱散内伏寒邪, 以达到宣通肺气、 化痰平喘的目的, 使的人们的病情得到治愈和 说 明 书 CN 102085301 B2/4 页 4 改善。 。
10、发明内容 0006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治疗哮喘、 慢性支气管炎、 气管炎的西药存在副作用大、 治标 不治本的不足, 本发明的提供一种配制简便、 药源广、 疗效好, 成本低, 无副作用小的穴位治 疗哮喘、 慢性支气管炎、 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 0007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 一种穴位治疗哮喘、 慢性支气管炎、 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 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组成 : 白芥子 10-30g、 细辛 20-40g、 甘草 3-10g、 肉桂 3-10g、 白芷 5-15g、 羌活 5-15g、 延胡索 10-30g、 桑白皮 5-15g、 白 术 3-10g、 黄。
11、芪 3-10g、 浙贝母 3-10g、 桔梗 5-15g、 茯苓 5-15g、 半夏 5-15g、 百合 3-10g、 败酱 草 3-10g。 0008 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为 : 一种穴位治疗哮喘、 慢性支气管炎、 气管炎的中药组合 物, 其特征在于 : 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组成 : 白芥子 20g、 细辛 30g、 甘草 6g、 肉桂 6g、 白芷10g、 羌活10g、 延胡索20g、 桑白皮10g、 白术5g、 黄芪5g、 浙贝母5g、 桔梗10g、 茯苓10g、 半夏 10g、 百合 5g、 败酱草 5g。 0009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中 : 所述的原料药物 0010 白芥子, 辛,。
12、 热。入手太阴经。具温肺豁痰利气, 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用于寒痰 喘咳, 胸胁胀痛, 痰滞经络, 痰湿流注, 阴疽肿毒。 0011 细辛, 性温, 味辛, 归肺经、 肾经、 心经、 肝经、 胆经、 脾经。 可散寒祛风, 止痛, 温肺化 饮, 通窍。主治风寒表证, 风湿痹痛, 痰饮咳喘。 0012 甘草, 性平, 味甘, 归十二经。有解毒、 祛痰、 止痛、 解痉等药理作用。补脾益气, 清 热解毒, 祛痰止咳, 缓急止痛, 调和诸药。 0013 肉桂, 性大热, 味辛、 甘, 归肾、 脾、 心、 肝经。 补火助阳, 引火归源, 散寒止痛, 活血通 经。 0014 白芷, 性味归经 : 辛, 温。归。
13、肺、 胃经。祛风散寒, 通窍止痛, 消肿排脓, 燥湿止带。 0015 羌活, 味辛 ; 苦 ; 性温。归膀胱 ; 肾经。具有散表寒, 祛风湿, 利关节 ; 止痛的功效。 0016 延胡索, 味辛、 苦, 性温。有活血散瘀, 利气止痛的功能。 0017 桑白皮, 甘寒, 入肺经。泻肺平喘, 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咳喘, 面目浮肿等症。 0018 白术, 苦、 甘, 温。归脾、 胃经。健脾益气, 燥湿利水, 止汗, 安胎。用于治疗脾虚食 少, 腹胀泄泻, 痰饮眩悸, 水肿, 自汗, 胎动不安。 0019 黄芪, 甘, 微温。归肺、 脾、 肝、 肾经。有益气固表、 敛汗固脱、 托疮生肌、 利水消肿之 功。
14、效。 0020 浙贝母, 味苦 ; 性寒, 归肺 ; 心经。 具清热化痰, 降气止咳, 散结消肿功效。 主治风热 或痰热咳嗽, 肺痈吐脓, 瘰疬瘿瘤, 疮痈肿毒。 0021 桔梗, 归肺、 胃经。宣肺、 祛痰、 利咽、 排脓。主治咳嗽痰多, 咽喉肿痛, 肺痈吐脓, 胸 满胁痛, 痢疾腹痛, 小便癃闭。 0022 茯苓, 味甘、 淡、 性平, 入心、 肺、 脾经。具有渗湿利水, 健脾和胃, 宁心安神的功效。 0023 半夏, 辛, 温。入脾、 胃经。能行水湿, 降逆气, 而善祛脾胃湿痰。 0024 百合, 味甘, 性微寒。归心、 肺经。养阴润肺, 清心安神。用于阴虚久咳, 痰中带血, 说 明 书。
15、 CN 102085301 B3/4 页 5 虚烦惊悸, 精神恍惚。 0025 败酱草, 辛、 苦, 凉。入胃、 大肠、 肝经。具有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 活血行瘀之功效。 0026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是在传统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 精选药物组方, 采取 冬病夏治的方式, 通过药物对穴位温热刺激, 温煦肺经阳气, 驱散内伏寒邪, 健脾和胃固本, 实现标本兼治目的。在该中药组合物中, 所述的白芥子、 细辛为君药, 行温肺豁痰利气, 散 寒通络止痛之功效 ; 桑白皮、 白术、 黄芪、 浙贝母、 桔梗、 茯苓、 半夏、 百合、 败酱草为臣药, 具 泻肺平喘、 健脾益气, 活血利水之功 ; 白芷、。
16、 姜活、 延胡索为佐药, 起祛风散寒、 通窍得气之作 用 ; 甘草、 肉桂为使药, 起补火助阳、 引经调和的作用。本发明药物标本同施, 诸药配合共奏 宣通肺气、 化痰平喘、 健脾固本之功效。本发明所采用的各种原料药均为药性平和的动、 植 物药, 安全可靠, 并且配制简便, 药源广, 成本低, 疗效好。经临床验证, 治疗患者 60 例, 有效 率为 92, 并且在治疗过程中, 未发现不良反应。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0028 实施例 1 0029 一种穴位治疗哮喘、 慢性支气管炎、 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 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 药物组成 : 白芥子 20。
17、g、 细辛 30g、 甘草 6g、 肉桂 6g、 白芷 10g、 羌活 10g、 延胡索 20g、 桑白皮 10g、 白术 5g、 黄芪 5g、 浙贝母 5g、 桔梗 10g、 茯苓 10g、 半夏 10g、 百合 5g、 败酱草 5g。 0030 实施例 2 0031 一种穴位治疗哮喘、 慢性支气管炎、 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 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 药物组成 : 白芥子 10g、 细辛 40g、 甘草 3g、 肉桂 10g、 白芷 5g、 羌活 15g、 延胡索 10g、 桑白皮 15g、 白术 3g、 黄芪 7g、 浙贝母 3g、 桔梗 15g、 茯苓 5g、 半夏 15g、 百合 3g、 。
18、败酱草 7g。 0032 实施例 3 0033 一种穴位治疗哮喘、 慢性支气管炎、 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 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 药物组成 : 白芥子 30g、 细辛 20g、 甘草 10g、 肉桂 3g、 白芷 15g、 羌活 5g、 延胡索 30g、 桑白皮 5g、 白术 7g、 黄芪 10g、 浙贝母 7g、 桔梗 5g、 茯苓 15g、 半夏 5g、 百合 7g、 败酱草 3g。 0034 实施例 4 0035 一种穴位治疗哮喘、 慢性支气管炎、 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 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 药物组成 : 白芥子 15g、 细辛 35g、 甘草 4g、 肉桂 7g、 白芷 7g、 羌活 1。
19、3g、 延胡索 15g、 桑白皮 13g、 白术 10g、 黄芪 6g、 浙贝母 10g、 桔梗 13g、 茯苓 7g、 半夏 13g、 百合 4g、 败酱草 10g。 0036 实施例 5 0037 一种穴位治疗哮喘、 慢性支气管炎、 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 配比的原料药物组成 : 白芥子 25g、 细辛 25g、 甘草 8g、 肉桂 9g、 白芷 14g、 羌活 7g、 延胡索 25g、 桑白皮 6g、 白术 6g、 黄芪 4g、 浙贝母 6g、 桔梗 8g、 茯苓 12g、 半夏 6g、 百合 10g、 败酱草 4g。 0038 一种穴位治疗哮喘、 慢性支气管炎、 气。
20、管炎的中药组合物, 临床疗效总结 : 0039 一、 临床资料 : 本中药组合物应用于临床观察病例60例, 时间为2007年1月-2010 年 6 月。其中男 33 例, 女 27 例, 其中轻度发作 8 例, 中度发作 28 起, 重度发作 24 起。年龄 在 20-75 岁之间, 平均年龄 51 岁。 说 明 书 CN 102085301 B4/4 页 6 0040 二、 临床症状表现 : 咳嗽、 气喘、 痰多、 胸闷、 呼吸困难、 心悸烦躁、 喘鸣有声、 口唇青 紫, 严重者不能平卧、 心跳紊乱。 0041 三、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 本组方为冬病夏治方, 应用时可根据患者的体重及年龄。
21、 酌情增减药物组分及用量。取上述组方干燥后研末, 用姜汁 30-50ml 调糊后, 分别敷于大 椎、 肺俞 (2 个 )、 膈俞 (2 个 )、 心俞 (2 个 )7 个穴位, 贴敷时间为每年夏季头伏、 中伏、 末伏 三天, 每天贴敷一次, 贴敷 1 小时后取下。若取下后表面发红、 简单刺痛, 可不做特殊处理, 将贴敷处洗净即可, 但不可刺激、 搓洗 ; 若出现局部皮肤水泡, 可减少贴敷时间, 或作烫伤处 理。 0042 四、 主要观察内容 : 治疗前、 后的咳嗽、 略痰、 喘息、 哮鸣音及舌苔、 脉象的变化。 0043 五、 治疗效果 : 该临床观察病例中, 贴敷2-3次后, 55例患者的症。
22、状有所改善 ; 贴敷 6-9 次后, 24 例治愈, 不再咳嗽、 气喘, 呼吸通畅, 睡眠良好, 随访跟踪无反复 ; 其他 5 例显效 甚微。 0044 六、 典型案例 : 0045 下面以典型病例, 进一步说明本中药组合物的临床疗效。 0046 病例 1 0047 男, 刘某, 40 岁, 天气转冷后发生哮喘, 发病时咳嗽、 气喘、 痰多、 胸闷、 呼吸困难、 心 悸烦躁、 喘鸣有声、 口唇青紫、 不能平卧、 心跳紊乱。 0048 采用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用姜汁 50ml 调糊后, 于夏季头伏、 中伏、 末伏三天分别 敷于大椎、 肺俞 (2 个 )、 膈俞 (2 个 )、 心俞 (2 个 )7。
23、 个穴位, 每天贴敷一次, 贴敷后症状减 轻。 来年又在夏季头伏、 中伏、 末伏三天, 每天贴敷一次, 症状明显好转, 只在白天轻微咳嗽, 气喘、 胸闷现象少有发生, 睡眠趋于正常。 0049 病例 2 0050 女, 张某某, 65 岁, 入冬后持续 3 个月的的咳嗽、 气喘现象, 易汗、 恶风、 易感冒。经 医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 0051 采用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用姜汁 30ml 调糊后于夏季头伏、 中伏、 末伏三天分别敷 于大椎、 肺俞(2个)、 膈俞(2个)、 心俞(2个)7个穴位, 共贴敷三次, 当年入冬后症状减轻, 来年又在夏季头伏、 中伏、 末伏三天, 每天贴敷一次, 咳嗽、 气喘症状全无。 0052 病例 3 0053 男, 王某, 30 岁, 病发时常咳声嘎涩, 多为阵咳, 夜多于日, 痰量多。腰酸肢软, 咳则 遗尿, 夜尿频, 头昏耳鸣, 身寒肢冷, 舌质淡胖或有瘀象, 舌苔白滑润, 脉多细, 经诊断为气管 炎。 0054 采用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用姜汁 35ml 调糊后于夏季头伏、 中伏于两天贴敷两次 后痊愈。随访跟踪 1 年, 无反复。 说 明 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