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导向复位钳.pdf

上传人:bo****18 文档编号:8048009 上传时间:2019-12-18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689.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20752640.9

申请日:

20131126

公开号:

CN203634278U

公开日:

20140611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B17/90,A61B17/56

主分类号:

A61B17/90,A61B17/56

申请人:

段强民

发明人:

段强民

地址:

255400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民医院骨一科

优先权:

CN201320752640U

专利代理机构:

淄博佳和专利代理事务所

代理人:

张雯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骨科导向复位钳,属于骨科医疗器械领域。左钳体(1)通过左转轴(3)转动固定在一个固定板(5)上,右钳体(2)通过右转轴(4)转动固定在固定板(5)上,左钳体(1)与右钳体(2)之间设有等角度摆动机构,右钳体(2)前端设有一个套筒(6),套筒(6)绕摆动中心点(601)转动,套筒(6)右端部设有铰接点(602)并铰接有一个调节杆(9),调节杆(9)下端铰接在固定板(5)右侧的定位孔(8)处摆动中心点(601)到铰接点(602)的长度与定位孔(8)与右转轴(4)的中心距相等,调节杆(9)使套筒(6)始终指向左钳体(1)前端。本实用新型具有准确导向定位、使用方便、实现微创手术治疗等优点。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骨科导向复位钳,包括左钳体(1)和右钳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钳体(1)通过左转轴(3)转动固定在一个固定板(5)上,右钳体(2)通过右转轴(4)转动固定在固定板(5)上,左钳体(1)与右钳体(2)之间设有等角度摆动机构,使左钳体(1)与右钳体(2)等角度对称张开;右钳体(2)前端设有一个套筒(6),套筒(6)绕摆动中心点(601)转动,摆动中心点(601)位于套筒(6)左端部或延长线上,套筒(6)右端部设有铰接点(602)并铰接有一个调节杆(9),固定板(5)右侧开设有定位孔(8),定位孔(8)、左转轴(3)和右转轴(4)的圆心在同一条直线上,调节杆(9)下端铰接在定位孔(8)处,摆动中心点(601)到右转轴(4)圆心的长度与左钳体(1)前端到左转轴(3)圆心的长度相等,并且摆动中心点(601)到铰接点(602)的长度与定位孔(8)与右转轴(4)的中心距相等,调节杆(9)使套筒(6)始终指向左钳体(1)前端;右钳体(2)与套筒(6)之间设有平面保持机构,平面保持机构使套筒(6)与右钳体(2)在同一个平面内摆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科导向复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等角度摆动机构包括左齿轮(14)与右齿轮(15),左齿轮(14)固定在左钳体(1)的左转轴(3)处,右齿轮(15)固定在右钳体(2)的右转轴(4)处,左齿轮(14)与右齿轮(15)啮合且传动比为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科导向复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保持机构包括固定在右钳体(2)前端外侧的弧形导向套(10),套筒(6)上固定有滑动套在弧形导向套(10)内的弧形导向杆(11),摆动中心点(601)为弧形导向套(10)与弧形导向杆(11)的圆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骨科导向复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导向套(10)后侧螺纹连接有一个固定弧形导向杆(11)的锁定旋钮(2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科导向复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5)与左钳体(1)之间设有咬合的卡紧端面齿(7),卡紧端面齿(7)为以左转轴(3)为圆心的弧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骨科导向复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5)为半圆形,固定板(5)上设有标记左钳体(1)与右钳体(2)前端张开距离的刻度(1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科导向复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钳体(1)与右钳体(2)前端部为开口相对的弧形,前端分别设有一个球头(12),球头(12)内侧设有相对的定位针(1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科导向复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5)上开设有以左转轴(3)为圆心的左导向槽(17),左钳体(1)上设有穿过左导向槽(17)的左滑块(19),固定板(5)夹持在左滑块(19)与左钳体(1)之间;固定板(5)上开设有以右转轴(4)为圆心的右导向槽(18),右钳体(2)上设有穿过右导向槽(18)的右滑块(20),固定板(5)夹持在右滑块(20)与右钳体(2)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科导向复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6)内螺纹连接有内弧形导向套筒(23),内弧形导向套筒(23)通过螺纹转动轴向伸缩。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科导向复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钳体(1)与右钳体(2)后端均设有指套(21)。

说明书

技术领域

骨科导向复位钳,属于骨科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骨折时用于复位骨折处并对固定针进行导向的骨科导向复位钳。

背景技术

在治疗肱骨髁间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内上髁骨折、外上髁骨折时,由于尺神经行走于内上髁后侧的尺神经沟和桡神经在肱骨外上髁嵴处紧贴骨面的原因,在行内外侧穿针固定时传统的做法是常规行内外侧联合入路,直视下骨折复位、盲穿针后,再行透视确认斯氏针的出入点及穿出对侧的长短是否理想,穿针时因为一个点无法确定一条直线,造成针头从进入点插入后无法准确找到出针点,若不理想还需多次调整,造成手术时间延长,而且手术创口大,增加患者痛苦和恢复时间,且在盲穿的过程中有较高的医源性损伤重要血管神经的风险。

现有骨科复位钳只具有复位的作用,将骨折处的骨头复位固定,无法引导穿针,目前的骨科导向器,如中国实用新型 200720018312.0可调式骨科钻孔导向器,都是采用矩形结构,利用矩形一条长边确定入针点和出针点,另一条长边进行导向,首先这种结构不具有复位功能,如果同时使用骨科复位钳和这种导向器,没有足够的手术空间,而且手术创口大;其次这种导向器操作不方便,需要医生双手操作,在光滑的骨面上进行定位时,由于矩形的不稳定性,很难将导向器准确固定;这种矩形导向器前侧导向、后侧固定,双手进行夹紧,实际使用中发现医生很难掌握力度,力度小了穿针时导向器容易松动,力度大了容易使骨折处错位,增加手术难度,甚至造成手术失败。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准确导向定位、使用方便、实现微创手术治疗的骨科导向复位钳。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骨科导向复位钳,包括左钳体和右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钳体通过左转轴转动固定在一个固定板上,右钳体通过右转轴转动固定在固定板上,左钳体与右钳体之间设有等角度摆动机构,使左钳体与右钳体等角度对称张开;

右钳体前端设有一个套筒,套筒绕摆动中心点转动,摆动中心点位于套筒左端部或延长线上,套筒右端部设有铰接点并铰接有一个调节杆,固定板右侧开设有定位孔,定位孔、左转轴和右转轴的圆心在同一条直线上,调节杆下端铰接在定位孔处,摆动中心点到右转轴圆心的长度与左钳体前端到左转轴圆心的长度相等,并且摆动中心点到铰接点的长度与定位孔与右转轴的中心距相等,调节杆使套筒始终指向左钳体前端;等角度摆动机构使左钳体与右钳体前端的连线始终处于水平,摆动中心点、铰接点、定位孔和右转轴之间的连线始终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调节杆使套筒始终与经过定位孔和右转轴的直线平行,间接的使套筒指向左钳体的前端,即套筒始终指向预定的穿针方向;

右钳体与套筒之间设有平面保持机构,平面保持机构使套筒与右钳体在同一个平面内摆动。

所述等角度摆动机构包括左齿轮与右齿轮,左齿轮固定在左钳体的左转轴处,右齿轮固定在右钳体的右转轴处,左齿轮与右齿轮啮合且传动比为1:1。通过传动比为1:1的齿轮啮合实现左钳体与右钳体向两侧等角度对称摆动。

所述平面保持机构包括固定在右钳体前端外侧的弧形导向套,套筒上固定有滑动套在弧形导向套内的弧形导向杆,摆动中心点为弧形导向套与弧形导向杆的圆心。弧形导向套与弧形导向杆在保证套筒绕摆动中心点摆动,不需要其他连接点,同时保证了套筒与左钳体在同一个平面内摆动,使套筒导向准确。

所述弧形导向套后侧螺纹连接有一个固定弧形导向杆的锁定旋钮。通过锁定旋钮可以固定弧形导向杆的位置,防止套筒在穿针时角度发生变化,保证准确穿针。

所述固定板与左钳体之间设有咬合的卡紧端面齿,卡紧端面齿为以左转轴为圆心的弧形。完成复位后卡紧端面齿使左钳体与右钳体自动夹紧,不需要其他的固定机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所述固定板为半圆形,固定板上设有标记左钳体与右钳体前端张开距离的刻度。通过观察刻度就可以知道左钳体与右钳体前端张开距离,便于选择合适的固定针,减少测量工序,缩短手术时间。

所述左钳体与右钳体前端部为开口相对的弧形,前端分别设有一个球头,球头内侧设有相对的定位针。能够适应比较严重的骨折,如果骨折处断为多个块状,单纯采用两个夹头无法复位,本实用新型弧形的前端部可以使所有的骨片复位在一起,复位效果更好。球头防止定位针插入过深,减少了由于定位针扎入骨质过深而造成定位点误差。

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以左转轴为圆心的左导向槽,左钳体上设有穿过左导向槽的左滑块,固定板夹持在左滑块与左钳体之间;

固定板上开设有以右转轴为圆心的右导向槽,右钳体上设有穿过右导向槽的右滑块,固定板夹持在右滑块与右钳体之间。保证左钳体与右钳体在同一个平面内摆动,调高导向的准确性。

所述套筒内螺纹连接有内弧形导向套筒,内弧形导向套筒通过螺纹转动轴向伸缩。套筒保证内弧形导向套筒的方向,通过轴向伸缩使内弧形导向套筒能够适应复杂的骨面,便于手术进行。

所述左钳体与右钳体后端均设有指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骨科导向复位钳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复位钳通过摆动左钳体与右钳体进行固定,相对于双手推动力度更容易掌握,在完成复位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固定针的导向,不需要反复调节,而且手术医生单手就可以操作,使用方便,节省手术时间。

2、占用手术空间小,给医生留有更大的手术空间,便于手术顺利进行。

3、无论左钳体与右钳体如何摆动,套筒始终指向预定的穿针方向,通过弧形导向套与弧形导向杆保证套筒与右钳体始终在同一个平面内摆动,通过左导向槽与右导向槽使左钳体与右钳体始终在同一个平面内摆动,准确导向定位,避免医源性损伤发生。

4、微创手术,恢复快,可以在仅显露进针点和出针点的情况下实现微创,利于手术切口愈合、关节功能恢复,减少手术创伤,减小伤口感染的几率,同时也减小了手术疤痕,起到美观的作用。

5、通过卡紧端面齿使操作更加简单,完成复位后卡紧端面齿使左钳体与右钳体自动夹紧,不需要其他的固定机构。

6、通过固定板上的刻度可以选择合适的固定针或螺钉,减少测量步骤,简化流程,缩短手术时间。

7、左钳体与右钳体前端部为开口相对的弧形,能够适应比较严重的骨折,如果骨折处断为多个块状,单纯采用两个夹头无法复位,本实用新型弧形的前端部可以使所有的骨片复位在一起,复位效果更好。

8、定位针可以扎入光滑的骨面内,防止打滑,固定可靠,球头可以防止定位针扎入骨面的深度过深,减少了由于定位针扎入骨质过深而造成定位点误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后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1、左钳体  2、右钳体  3、左转轴  4、右转轴  5、固定板  6、套筒  601、摆动中心点  602、铰接点  7、卡紧端面齿   8、定位孔  9、调节杆  10、弧形导向套  11、弧形导向杆  12、球头  13、定位针  14、左齿轮  15、右齿轮  16、刻度  17、左导向槽  18、右导向槽  19、左滑块  20、右滑块  21、指套  22、锁定旋钮  23、内弧形导向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图1~2是本实用新型骨科导向复位钳的最佳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1~2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参照附图1:骨科导向复位钳,包括左钳体1、右钳体2、固定板5和套筒6,左钳体1与右钳体2等角度摆动的固定在固定板5上,右钳体2前端摆动设有一个套筒6,套筒6右端和固定板5右侧之间铰接有一个调节杆9,通过调节杆9使套筒6始终指向左钳体1前端,通过套筒6确定骨折固定针的方向。

固定板5上垂直固定有左转轴3和右转轴4,左钳体1转动固定在左转轴3上,右钳体2转动固定在右转轴4上,左钳体1在左转轴3处设有左齿轮14,右钳体2在右转轴4处设有右齿轮15,左齿轮14与右齿轮15啮合且传动比为1:1,使得左钳体1与右钳体2等角度摆动,左齿轮14与右齿轮15为扇齿,设置在左钳体1与右钳体2的连接一侧,结构简单。

左钳体1与右钳体2前端部为开口相对的弧形,便于对骨折处进行夹紧复位,能够适应比较严重的骨折,如果骨折处断为多个块状,单纯采用两个夹头无法复位,本实用新型弧形的前端部可以使所有的骨片复位在一起,复位效果更好。

左钳体1与右钳体2前端设有一个球头12,球头12内侧设有相对的定位针13,定位针13可以扎入光滑的骨面内,防止打滑,固定可靠,球头12可以防止定位针13扎入骨面的深度过深,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右钳体2的长度小于左钳体1的长度,右钳体2前端设有一个用于对固定针进行导向的套筒6,右钳体2前端右侧固定有一个或两个弧形的弧形导向套10,套筒6上固定有滑动设置在弧形导向套10内的弧形导向杆11,弧形导向套10与弧形导向杆11的圆心为摆动中心点601,且摆动中心点601位于套筒6向左侧的延长线上,这样套筒6始终绕摆动中心点601摆动,且套筒6会干涉到右钳体2与骨面的定位,弧形导向套10与弧形导向杆11使套筒6与右钳体2在同一个平面内转动,从而确定了固定针的平面。弧形导向套10与弧形导向杆11的横截面为燕尾槽结构,紧密配合保证套筒6与右钳体2在同一个平面内转动。

套筒6右端开设一个铰接点602铰接有一个调节杆9,半圆形的固定板5右侧开设有一个定位孔8,调节杆9的下端铰接在定位孔8处,定位孔8、左转轴3和右转轴4的圆心位于一条直线上,摆动中心点601到右转轴4圆心的长度与左钳体1前端定位针13到左转轴3圆心的长度相等,可以使摆动中心点601与左钳体1前端定位针13针头的直线始终平行,并且摆动中心点601到铰接点602的长度与定位孔8与右转轴4的中心距相等,这样经过右转轴4与定位孔8圆心的直线始终平行于经过摆动中心点601与左钳体1前端定位针13的直线,摆动中心点601、铰接点602、右转轴4和定位孔8就构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调节杆9使套筒6始终指向左钳体1前端。调节杆9可拆卸的连接套筒6与定位孔8,在仅需要复位时,可以将调节杆9以及套筒6拆卸下来,使用方便,而且便于存放。

套筒6内螺纹连接有内弧形导向套筒23,内弧形导向套筒23通过螺纹转动轴向伸缩,套筒6保证内弧形导向套筒23的方向,通过轴向伸缩使内弧形导向套筒23能够适应复杂的骨面,便于手术进行。

固定板5与左钳体1之间设有卡紧端面齿7,卡紧端面齿7以左转轴3为圆心,在左钳体1与右钳体2做好复位后,卡紧端面齿7使左钳体1与右钳体2的位置固定,操作方便,单手就可以完全操作。

固定板5上还设有标记左钳体1与右钳体2前端张开距离的刻度16,刻度16位于右钳体2一侧,通过比例测算得到准确的刻度值,通过刻度16直接得出左钳体1与右钳体2前端张开距离,即固定针穿入骨内的长度,便于选取合适的固定针或螺钉,减少测量工序,简化了流程,缩短了手术时间。

参照图2,固定板5上开设有以左转轴3为圆心的左导向槽17,左钳体1上设有穿过左导向槽17的左滑块19,固定板5夹持在左滑块19与左钳体1之间;固定板5上开设有以右转轴4为圆心的右导向槽18,右钳体2上设有穿过右导向槽18的右滑块20,固定板5夹持在右滑块20与右钳体2之间。可以保持左钳体1与右钳体2在同一个平面内转动,减少误差,使手术穿针更加准确。

弧形导向套10后侧开设螺纹孔,螺纹连接有一个锁定旋钮22,锁定旋钮22穿入螺纹孔压紧弧形导向杆11,从而固定弧形导向杆11的位置,防止定位后套筒6角度发生变化。

左钳体1与右钳体2后端均设有指套21,利用指套21可以使用手指控制左钳体1与右钳体2的夹紧力度,控制更加准确,避免左钳体1与右钳体2夹紧过紧,造成骨片之间错位。

工作原理与工作过程如下:

步骤1、利用左钳体1与右钳体2弧形前端对骨折处进行复位,两个定位针13扎入预定的固定针穿入、穿出点,这样仅在两个定位针13处进行微创手术,减少了手术切口创伤及感染几率,同时有利于骨折处愈合、关节功能恢复,并且手术切口小,愈合快,疤痕小,卡紧端面齿7会使左钳体1与右钳体2的位置固定;

步骤2、调节杆9会使套筒6沿左端摆动,并且套筒6方向就是预定的穿针方向;

步骤3、通过观察右钳体2在刻度16上的摆动位置,得到左钳体1与右钳体2前端张开距离,即得知所需要的固定针或螺钉的长度,选取合适的固定针或螺钉;

步骤4、将固定针沿内弧形导向套筒23穿入,固定针前端会准确到达左钳体1前端并埋设在骨面内,完成对骨折处的固定。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以下结构:

套筒6可以通过面铰接结构铰接在右钳体2的前端;

套筒6可以设置在左钳体1的前端,定位孔8开设在固定板5的左侧;

卡紧端面齿7可以设置在固定板5与右钳体2之间,同样刻度16也可以设置在固定板5与左钳体1之间。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在固定板5与左钳体1、右钳体2之间分别设置刻度16,通过两个刻度16可以检查左钳体1与右钳体2是否发生变形,保证导向的准确性。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将卡紧端面齿7与刻度16设置在一处。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骨科导向复位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骨科导向复位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骨科导向复位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骨科导向复位钳.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科导向复位钳.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3634278 U (45)授权公告日 2014.06.11 CN 203634278 U (21)申请号 201320752640.9 (22)申请日 2013.11.26 A61B 17/90(2006.01) A61B 17/56(2006.01) (73)专利权人 段强民 地址 255400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民医院 骨一科 (72)发明人 段强民 (74)专利代理机构 淄博佳和专利代理事务所 37223 代理人 张雯 (54) 实用新型名称 骨科导向复位钳 (57) 摘要 骨科导向复位钳, 属于骨科医疗器械领域。 左 钳体 (1) 通过左转轴 (3) 。

2、转动固定在一个固定板 (5) 上, 右钳体 (2) 通过右转轴 (4) 转动固定在固 定板 (5)上, 左钳体 (1)与右钳体 (2)之间设有 等角度摆动机构, 右钳体 (2) 前端设有一个套筒 (6) , 套筒 (6) 绕摆动中心点 (601) 转动, 套筒 (6) 右端部设有铰接点 (602)并铰接有一个调节杆 (9) , 调节杆 (9) 下端铰接在固定板 (5) 右侧的定 位孔 (8) 处摆动中心点 (601) 到铰接点 (602) 的长 度与定位孔 (8) 与右转轴 (4) 的中心距相等, 调节 杆 (9) 使套筒 (6) 始终指向左钳体 (1) 前端。本实 用新型具有准确导向定位、 。

3、使用方便、 实现微创手 术治疗等优点。 (51)Int.Cl.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附图 2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2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3634278 U CN 203634278 U 1/1 页 2 1. 一种骨科导向复位钳, 包括左钳体 (1) 和右钳体 (2) ,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左钳体 (1) 通 过左转轴 (3) 转动固定在一个固定板 (5) 上, 右钳体 (2) 通过右转轴 (4) 转动固定在固定板 (5) 上, 左钳体 (1) 。

4、与右钳体 (2) 之间设有等角度摆动机构, 使左钳体 (1) 与右钳体 (2) 等角 度对称张开 ; 右钳体 (2)前端设有一个套筒 (6) , 套筒 (6)绕摆动中心点 (601)转动, 摆动中心点 (601) 位于套筒 (6) 左端部或延长线上, 套筒 (6) 右端部设有铰接点 (602) 并铰接有一个调 节杆 (9) , 固定板 (5) 右侧开设有定位孔 (8) , 定位孔 (8) 、 左转轴 (3) 和右转轴 (4) 的圆心在 同一条直线上, 调节杆 (9) 下端铰接在定位孔 (8) 处, 摆动中心点 (601) 到右转轴 (4) 圆心 的长度与左钳体 (1) 前端到左转轴 (3) 圆。

5、心的长度相等, 并且摆动中心点 (601) 到铰接点 (602) 的长度与定位孔 (8) 与右转轴 (4) 的中心距相等, 调节杆 (9) 使套筒 (6) 始终指向左 钳体 (1) 前端 ; 右钳体 (2) 与套筒 (6) 之间设有平面保持机构, 平面保持机构使套筒 (6) 与右钳体 (2) 在同一个平面内摆动。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骨科导向复位钳,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等角度摆动机构包括左 齿轮 (14) 与右齿轮 (15) , 左齿轮 (14) 固定在左钳体 (1) 的左转轴 (3) 处, 右齿轮 (15) 固定 在右钳体 (2) 的右转轴 (4) 处, 左齿轮 (14) 与右齿。

6、轮 (15) 啮合且传动比为 1:1。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骨科导向复位钳,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平面保持机构包括固定 在右钳体 (2) 前端外侧的弧形导向套 (10) , 套筒 (6) 上固定有滑动套在弧形导向套 (10) 内 的弧形导向杆 (11) , 摆动中心点 (601) 为弧形导向套 (10) 与弧形导向杆 (11) 的圆心。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骨科导向复位钳,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弧形导向套 (10) 后侧螺 纹连接有一个固定弧形导向杆 (11) 的锁定旋钮 (22) 。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骨科导向复位钳,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固定板 (5) 与左。

7、钳体 (1) 之间设有咬合的卡紧端面齿 (7) , 卡紧端面齿 (7) 为以左转轴 (3) 为圆心的弧形。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5 所述的骨科导向复位钳,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固定板 (5) 为半圆 形, 固定板 (5) 上设有标记左钳体 (1) 与右钳体 (2) 前端张开距离的刻度 (16) 。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骨科导向复位钳,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左钳体 (1) 与右钳体 (2) 前端部为开口相对的弧形, 前端分别设有一个球头 (12) , 球头 (12) 内侧设有相对的定位针 (13) 。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科导向复位钳,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固定板 (5)。

8、 上开设有以左 转轴 (3) 为圆心的左导向槽 (17) , 左钳体 (1) 上设有穿过左导向槽 (17) 的左滑块 (19) , 固 定板 (5) 夹持在左滑块 (19) 与左钳体 (1) 之间 ; 固定板 (5) 上开设有以右转轴 (4) 为圆心的右导向槽 (18) , 右钳体 (2) 上设有穿过右导 向槽 (18) 的右滑块 (20) , 固定板 (5) 夹持在右滑块 (20) 与右钳体 (2) 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科导向复位钳,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套筒 (6) 内螺纹连接有内 弧形导向套筒 (23) , 内弧形导向套筒 (23) 通过螺纹转动轴向伸缩。 10. 根据权利。

9、要求 1 所述的骨科导向复位钳,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左钳体 (1) 与右钳体 (2) 后端均设有指套 (21) 。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3634278 U 2 1/5 页 3 骨科导向复位钳 技术领域 0001 骨科导向复位钳, 属于骨科医疗器械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治疗骨折时用于复位骨 折处并对固定针进行导向的骨科导向复位钳。 背景技术 0002 在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内上髁骨折、 外上髁骨折时, 由于尺神 经行走于内上髁后侧的尺神经沟和桡神经在肱骨外上髁嵴处紧贴骨面的原因, 在行内外侧 穿针固定时传统的做法是常规行内外侧联合入路, 直视下骨折复位、 盲穿针后,。

10、 再行透视确 认斯氏针的出入点及穿出对侧的长短是否理想, 穿针时因为一个点无法确定一条直线, 造 成针头从进入点插入后无法准确找到出针点, 若不理想还需多次调整, 造成手术时间延长, 而且手术创口大, 增加患者痛苦和恢复时间, 且在盲穿的过程中有较高的医源性损伤重要 血管神经的风险。 0003 现有骨科复位钳只具有复位的作用, 将骨折处的骨头复位固定, 无法引导穿针, 目 前的骨科导向器, 如中国实用新型 200720018312.0 可调式骨科钻孔导向器, 都是采用矩 形结构, 利用矩形一条长边确定入针点和出针点, 另一条长边进行导向, 首先这种结构不具 有复位功能, 如果同时使用骨科复位钳。

11、和这种导向器, 没有足够的手术空间, 而且手术创口 大 ; 其次这种导向器操作不方便, 需要医生双手操作, 在光滑的骨面上进行定位时, 由于矩 形的不稳定性, 很难将导向器准确固定 ; 这种矩形导向器前侧导向、 后侧固定, 双手进行夹 紧, 实际使用中发现医生很难掌握力度, 力度小了穿针时导向器容易松动, 力度大了容易使 骨折处错位, 增加手术难度, 甚至造成手术失败。 发明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 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提供一种准确导向定位、 使用方便、 实现微创手术治疗的骨科导向复位钳。 0005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该骨科导向复位钳, 。

12、包括左钳 体和右钳体,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左钳体通过左转轴转动固定在一个固定板上, 右钳体通过右 转轴转动固定在固定板上, 左钳体与右钳体之间设有等角度摆动机构, 使左钳体与右钳体 等角度对称张开 ; 0006 右钳体前端设有一个套筒, 套筒绕摆动中心点转动, 摆动中心点位于套筒左端部 或延长线上, 套筒右端部设有铰接点并铰接有一个调节杆, 固定板右侧开设有定位孔, 定位 孔、 左转轴和右转轴的圆心在同一条直线上, 调节杆下端铰接在定位孔处, 摆动中心点到右 转轴圆心的长度与左钳体前端到左转轴圆心的长度相等, 并且摆动中心点到铰接点的长度 与定位孔与右转轴的中心距相等, 调节杆使套筒始终指向。

13、左钳体前端 ; 等角度摆动机构使 左钳体与右钳体前端的连线始终处于水平, 摆动中心点、 铰接点、 定位孔和右转轴之间的连 线始终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通过调节杆使套筒始终与经过定位孔和右转轴的直线平行, 间接的使套筒指向左钳体的前端, 即套筒始终指向预定的穿针方向 ; 说 明 书 CN 203634278 U 3 2/5 页 4 0007 右钳体与套筒之间设有平面保持机构, 平面保持机构使套筒与右钳体在同一个平 面内摆动。 0008 所述等角度摆动机构包括左齿轮与右齿轮, 左齿轮固定在左钳体的左转轴处, 右 齿轮固定在右钳体的右转轴处, 左齿轮与右齿轮啮合且传动比为1:1。 通过传动比为1:1。

14、的 齿轮啮合实现左钳体与右钳体向两侧等角度对称摆动。 0009 所述平面保持机构包括固定在右钳体前端外侧的弧形导向套, 套筒上固定有滑动 套在弧形导向套内的弧形导向杆, 摆动中心点为弧形导向套与弧形导向杆的圆心。弧形导 向套与弧形导向杆在保证套筒绕摆动中心点摆动, 不需要其他连接点, 同时保证了套筒与 左钳体在同一个平面内摆动, 使套筒导向准确。 0010 所述弧形导向套后侧螺纹连接有一个固定弧形导向杆的锁定旋钮。 通过锁定旋钮 可以固定弧形导向杆的位置, 防止套筒在穿针时角度发生变化, 保证准确穿针。 0011 所述固定板与左钳体之间设有咬合的卡紧端面齿, 卡紧端面齿为以左转轴为圆心 的弧形。

15、。 完成复位后卡紧端面齿使左钳体与右钳体自动夹紧, 不需要其他的固定机构, 结构 简单, 操作方便。 0012 所述固定板为半圆形, 固定板上设有标记左钳体与右钳体前端张开距离的刻度。 通过观察刻度就可以知道左钳体与右钳体前端张开距离, 便于选择合适的固定针, 减少测 量工序, 缩短手术时间。 0013 所述左钳体与右钳体前端部为开口相对的弧形, 前端分别设有一个球头, 球头内 侧设有相对的定位针。 能够适应比较严重的骨折, 如果骨折处断为多个块状, 单纯采用两个 夹头无法复位, 本实用新型弧形的前端部可以使所有的骨片复位在一起, 复位效果更好。 球 头防止定位针插入过深, 减少了由于定位针扎。

16、入骨质过深而造成定位点误差。 0014 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以左转轴为圆心的左导向槽, 左钳体上设有穿过左导向槽的 左滑块, 固定板夹持在左滑块与左钳体之间 ; 0015 固定板上开设有以右转轴为圆心的右导向槽, 右钳体上设有穿过右导向槽的右滑 块, 固定板夹持在右滑块与右钳体之间。 保证左钳体与右钳体在同一个平面内摆动, 调高导 向的准确性。 0016 所述套筒内螺纹连接有内弧形导向套筒, 内弧形导向套筒通过螺纹转动轴向伸 缩。套筒保证内弧形导向套筒的方向, 通过轴向伸缩使内弧形导向套筒能够适应复杂的骨 面, 便于手术进行。 0017 所述左钳体与右钳体后端均设有指套。 0018 与现有技术相。

17、比, 本实用新型骨科导向复位钳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 0019 1、 复位钳通过摆动左钳体与右钳体进行固定, 相对于双手推动力度更容易掌握, 在完成复位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固定针的导向, 不需要反复调节, 而且手术医生单手就可以 操作, 使用方便, 节省手术时间。 0020 2、 占用手术空间小, 给医生留有更大的手术空间, 便于手术顺利进行。 0021 3、 无论左钳体与右钳体如何摆动, 套筒始终指向预定的穿针方向, 通过弧形导向 套与弧形导向杆保证套筒与右钳体始终在同一个平面内摆动, 通过左导向槽与右导向槽使 左钳体与右钳体始终在同一个平面内摆动, 准确导向定位, 避免医源性损伤发生。 002。

18、2 4、 微创手术, 恢复快, 可以在仅显露进针点和出针点的情况下实现微创, 利于手术 说 明 书 CN 203634278 U 4 3/5 页 5 切口愈合、 关节功能恢复, 减少手术创伤, 减小伤口感染的几率, 同时也减小了手术疤痕, 起 到美观的作用。 0023 5、 通过卡紧端面齿使操作更加简单, 完成复位后卡紧端面齿使左钳体与右钳体自 动夹紧, 不需要其他的固定机构。 0024 6、 通过固定板上的刻度可以选择合适的固定针或螺钉, 减少测量步骤, 简化流程, 缩短手术时间。 0025 7、 左钳体与右钳体前端部为开口相对的弧形, 能够适应比较严重的骨折, 如果骨 折处断为多个块状, 。

19、单纯采用两个夹头无法复位, 本实用新型弧形的前端部可以使所有的 骨片复位在一起, 复位效果更好。 0026 8、 定位针可以扎入光滑的骨面内, 防止打滑, 固定可靠, 球头可以防止定位针扎入 骨面的深度过深, 减少了由于定位针扎入骨质过深而造成定位点误差。 附图说明 0027 图 1 是本实用新型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0028 图 2 是本实用新型后视结构示意图。 0029 其中 : 1、 左钳体 2、 右钳体 3、 左转轴 4、 右转轴 5、 固定板 6、 套筒 601、 摆 动中心点 602、 铰接点 7、 卡紧端面齿 8、 定位孔 9、 调节杆 10、 弧形导向套 11、 弧 形导向杆 1。

20、2、 球头 13、 定位针 14、 左齿轮 15、 右齿轮 16、 刻度 17、 左导向槽 18、 右导向槽 19、 左滑块 20、 右滑块 21、 指套 22、 锁定旋钮 23、 内弧形导向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图 12 是本实用新型骨科导向复位钳的最佳实施例, 下面结合附图 12 对本实用 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0031 参照附图 1 : 骨科导向复位钳, 包括左钳体 1、 右钳体 2、 固定板 5 和套筒 6, 左钳体 1 与右钳体 2 等角度摆动的固定在固定板 5 上, 右钳体 2 前端摆动设有一个套筒 6, 套筒 6 右端和固定板5右侧之间铰接有一个调节杆9, 通过调节杆9使。

21、套筒6始终指向左钳体1前 端, 通过套筒 6 确定骨折固定针的方向。 0032 固定板 5 上垂直固定有左转轴 3 和右转轴 4, 左钳体 1 转动固定在左转轴 3 上, 右 钳体 2 转动固定在右转轴 4 上, 左钳体 1 在左转轴 3 处设有左齿轮 14, 右钳体 2 在右转轴 4 处设有右齿轮 15, 左齿轮 14 与右齿轮 15 啮合且传动比为 1:1, 使得左钳体 1 与右钳体 2 等 角度摆动, 左齿轮 14 与右齿轮 15 为扇齿, 设置在左钳体 1 与右钳体 2 的连接一侧, 结构简 单。 0033 左钳体1与右钳体2前端部为开口相对的弧形, 便于对骨折处进行夹紧复位, 能够 。

22、适应比较严重的骨折, 如果骨折处断为多个块状, 单纯采用两个夹头无法复位, 本实用新型 弧形的前端部可以使所有的骨片复位在一起, 复位效果更好。 0034 左钳体 1 与右钳体 2 前端设有一个球头 12, 球头 12 内侧设有相对的定位针 13, 定 位针 13 可以扎入光滑的骨面内, 防止打滑, 固定可靠, 球头 12 可以防止定位针 13 扎入骨面 的深度过深, 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0035 右钳体 2 的长度小于左钳体 1 的长度, 右钳体 2 前端设有一个用于对固定针进行 说 明 书 CN 203634278 U 5 4/5 页 6 导向的套筒 6, 右钳体 2 前端右侧固定有一个或。

23、两个弧形的弧形导向套 10, 套筒 6 上固定有 滑动设置在弧形导向套 10 内的弧形导向杆 11, 弧形导向套 10 与弧形导向杆 11 的圆心为 摆动中心点 601, 且摆动中心点 601 位于套筒 6 向左侧的延长线上, 这样套筒 6 始终绕摆动 中心点 601 摆动, 且套筒 6 会干涉到右钳体 2 与骨面的定位, 弧形导向套 10 与弧形导向杆 11 使套筒 6 与右钳体 2 在同一个平面内转动, 从而确定了固定针的平面。弧形导向套 10 与 弧形导向杆 11 的横截面为燕尾槽结构, 紧密配合保证套筒 6 与右钳体 2 在同一个平面内转 动。 0036 套筒6右端开设一个铰接点602。

24、铰接有一个调节杆9, 半圆形的固定板5右侧开设 有一个定位孔 8, 调节杆 9 的下端铰接在定位孔 8 处, 定位孔 8、 左转轴 3 和右转轴 4 的圆心 位于一条直线上, 摆动中心点 601 到右转轴 4 圆心的长度与左钳体 1 前端定位针 13 到左转 轴 3 圆心的长度相等, 可以使摆动中心点 601 与左钳体 1 前端定位针 13 针头的直线始终平 行, 并且摆动中心点 601 到铰接点 602 的长度与定位孔 8 与右转轴 4 的中心距相等, 这样经 过右转轴 4 与定位孔 8 圆心的直线始终平行于经过摆动中心点 601 与左钳体 1 前端定位针 13 的直线, 摆动中心点 601。

25、、 铰接点 602、 右转轴 4 和定位孔 8 就构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调 节杆 9 使套筒 6 始终指向左钳体 1 前端。调节杆 9 可拆卸的连接套筒 6 与定位孔 8, 在仅需 要复位时, 可以将调节杆 9 以及套筒 6 拆卸下来, 使用方便, 而且便于存放。 0037 套筒6内螺纹连接有内弧形导向套筒23, 内弧形导向套筒23通过螺纹转动轴向伸 缩, 套筒 6 保证内弧形导向套筒 23 的方向, 通过轴向伸缩使内弧形导向套筒 23 能够适应复 杂的骨面, 便于手术进行。 0038 固定板 5 与左钳体 1 之间设有卡紧端面齿 7, 卡紧端面齿 7 以左转轴 3 为圆心, 在 左钳体 1。

26、 与右钳体 2 做好复位后, 卡紧端面齿 7 使左钳体 1 与右钳体 2 的位置固定, 操作方 便, 单手就可以完全操作。 0039 固定板5上还设有标记左钳体1与右钳体2前端张开距离的刻度16, 刻度16位于 右钳体 2 一侧, 通过比例测算得到准确的刻度值, 通过刻度 16 直接得出左钳体 1 与右钳体 2 前端张开距离, 即固定针穿入骨内的长度, 便于选取合适的固定针或螺钉, 减少测量工序, 简化了流程, 缩短了手术时间。 0040 参照图 2, 固定板 5 上开设有以左转轴 3 为圆心的左导向槽 17, 左钳体 1 上设有穿 过左导向槽 17 的左滑块 19, 固定板 5 夹持在左滑块。

27、 19 与左钳体 1 之间 ; 固定板 5 上开设 有以右转轴 4 为圆心的右导向槽 18, 右钳体 2 上设有穿过右导向槽 18 的右滑块 20, 固定板 5 夹持在右滑块 20 与右钳体 2 之间。可以保持左钳体 1 与右钳体 2 在同一个平面内转动, 减少误差, 使手术穿针更加准确。 0041 弧形导向套 10 后侧开设螺纹孔, 螺纹连接有一个锁定旋钮 22, 锁定旋钮 22 穿入 螺纹孔压紧弧形导向杆 11, 从而固定弧形导向杆 11 的位置, 防止定位后套筒 6 角度发生变 化。 0042 左钳体 1 与右钳体 2 后端均设有指套 21, 利用指套 21 可以使用手指控制左钳体 1 。

28、与右钳体 2 的夹紧力度, 控制更加准确, 避免左钳体 1 与右钳体 2 夹紧过紧, 造成骨片之间 错位。 0043 工作原理与工作过程如下 : 0044 步骤1、 利用左钳体1与右钳体2弧形前端对骨折处进行复位, 两个定位针13扎入 说 明 书 CN 203634278 U 6 5/5 页 7 预定的固定针穿入、 穿出点, 这样仅在两个定位针 13 处进行微创手术, 减少了手术切口创 伤及感染几率, 同时有利于骨折处愈合、 关节功能恢复, 并且手术切口小, 愈合快, 疤痕小, 卡紧端面齿 7 会使左钳体 1 与右钳体 2 的位置固定 ; 0045 步骤 2、 调节杆 9 会使套筒 6 沿左端。

29、摆动, 并且套筒 6 方向就是预定的穿针方向 ; 0046 步骤3、 通过观察右钳体2在刻度16上的摆动位置, 得到左钳体1与右钳体2前端 张开距离, 即得知所需要的固定针或螺钉的长度, 选取合适的固定针或螺钉 ; 0047 步骤4、 将固定针沿内弧形导向套筒23穿入, 固定针前端会准确到达左钳体1前端 并埋设在骨面内, 完成对骨折处的固定。 0048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以下结构 : 0049 套筒 6 可以通过面铰接结构铰接在右钳体 2 的前端 ; 0050 套筒 6 可以设置在左钳体 1 的前端, 定位孔 8 开设在固定板 5 的左侧 ; 0051 卡紧端。

30、面齿 7 可以设置在固定板 5 与右钳体 2 之间, 同样刻度 16 也可以设置在固 定板 5 与左钳体 1 之间。 0052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在固定板 5 与左钳体 1、 右钳体 2 之间分别设置刻度 16, 通过两 个刻度 16 可以检查左钳体 1 与右钳体 2 是否发生变形, 保证导向的准确性。 0053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将卡紧端面齿 7 与刻度 16 设置在一处。 0054 以上所述, 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 的限制, 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 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 ,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 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 等同变化与改型, 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 护范围。 说 明 书 CN 203634278 U 7 1/2 页 8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634278 U 8 2/2 页 9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634278 U 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