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甘草、金樱子和阿米卡星的畜禽用复方药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含甘草、金樱子和阿米卡星的畜禽用复方药物.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839483.3 (22)申请日 2016.09.21 (71)申请人 广西大学 地址 530004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 塘区大学路100号 (72)发明人 不公告发明人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西南宁公平专利事务所有 限责任公司 45104 代理人 韦锦捷 (51)Int.Cl. A61K 36/738(2006.01) A61P 31/04(2006.01) A61K 31/7036(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含甘草、 金樱子和阿米卡星的畜禽用。
2、复 方药物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甘草、 金樱子和阿米卡星 的畜禽用复方药物, 由阿米卡星和甘草、 金樱子 组成, 阿米卡星和甘草、 金樱子的重量比为1:20- 25:2-5。 本发明还要求保护由上述畜禽用复方药 物所制备成的复方制剂。 本发明具备的有益效果 是: 经试验研究证明, 阿米卡星和甘草、 金樱子以 特定的重量比例联合使用, 具有协同作用明显, 疗效快, 成本低等优点。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CN 106266058 A 2017.01.04 CN 106266058 A 1.一种含甘草、 金樱子和阿米卡星的畜禽用复方药物, 其特征在于, 由阿米卡星和甘 草、 金樱子组。
3、成, 阿米卡星和甘草、 金樱子的重量比为1:20-25:2-5。 2.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畜禽用复方药物所制备成的复方制剂。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6266058 A 2 一种含甘草、 金樱子和阿米卡星的畜禽用复方药物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畜禽用复方药物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含甘草、 金樱子和阿米卡星 的畜禽用复方药物, 用于治疗畜禽由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背景技术 0002 畜禽受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后, 可致急性败血症、 腹膜炎、 肝炎、 肺炎、 肠炎等多部位 严重感染, 给畜禽养殖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阿莫西林、 氟苯尼考等是防治此类疾病的常用 西药。
4、, 随着用药愈来愈泛滥, 其耐药菌株愈来愈多, 用药成本也越来越大, 但是治疗效果及 耐药情况并没有得到好转, 反而每况日下。 0003 经检索, 没有查询到将甘草、 金樱子和西药联合用于治疗畜禽由大肠埃希氏菌感 染引起的疾病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含甘草、 金樱子和阿米卡星的畜禽用复方药 物, 其协同作用明显, 能够消除大肠埃希氏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性, 提高治疗效果。 0005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含甘草、 金樱子和阿米卡星 的畜禽用复方药物, 由阿米卡星和甘草、 金樱子组成, 阿米卡星和甘草、 金樱子的重量比为 1:。
5、20-25:2-5。 0006 本发明还要求保护由上述畜禽用复方药物所制备成的复方制剂。 0007 本发明具备的有益效果是: 经试验研究证明, 阿米卡星和甘草、 金樱子以特定的重 量比例联合使用, 具有协同作用明显, 疗效快, 成本低等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08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做进一步说明, 除特殊声明 外, 本发明所述的甘草、 金樱子重量均为干重。 0009 一、 甘草、 金樱子对西药的耐药消除作用的测定 0010 1.测定方法 0011 按照西药和甘草、 金樱子的重量比为1:10:1、 1:20:2、 1:20:5、 1:30:5、 1:25:4、 1:。
6、 40:5分别配制西药和甘草、 金樱子的混合药液; 选取对西药耐药的菌株作为试验对象, 利用 平板稀释法进行传代培养, 测定各处理药液对耐药菌株的MIC变化情况; 同时设甘草、 金樱 子、 各西药单剂为阳对照, 设不加任何药物作为阴对照。 0012 上述处理分别连续培养3代。 0013 2.试验结果 0014 连续培养3代后, 阴对照的处理平板是长菌的, 其他各药剂及混合药液对于大肠埃 希氏菌的MIC( g/mL)的结果统计如表1所示: 说 明 书 1/4 页 3 CN 106266058 A 3 0015 0016 由上表可得出以下结论: 0017 1.当阿莫西林和甘草、 金樱子的重量比为1。
7、:10:1、 1:20:2、 1:20:5时, 阿莫西林对 耐药大肠埃希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均减小16倍以上, 可见, 耐药大肠埃希氏菌对阿莫西林 的耐药性明显降低。 而当阿莫西林和甘草、 金樱子的重量比为1:25:4、 1:30:5和1:40:5时, 阿莫西林对耐药大肠埃希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与不加甘草、 金樱子的阳对照(纯西药)相 比, 没有明显变化。 0018 2.当氟苯尼考和甘草、 金樱子的重量比为1:10:1、 1:20:2、 1:20:5时, 氟苯尼考对 耐药大肠埃希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均减小8倍以上, 可见, 耐药大肠埃希氏菌对氟苯尼考的 耐药性明显降低。 而当氟苯尼考和甘草、 金樱子。
8、的重量比为1:25:4、 1:30:5和1:40:5时, 氟 苯尼考对耐药大肠埃希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与不加甘草、 金樱子的阳对照(纯西药)相比, 没有明显变化。 0019 3.当粘杆菌素和甘草、 金樱子的重量比为1:20:2、 1:20:5、 1:25:4时, 粘杆菌素对 耐药大肠埃希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均减小16倍以上, 可见, 耐药大肠埃希氏菌对粘杆菌素 的耐药性明显降低。 而当粘杆菌素和甘草、 金樱子的重量比为1:10:1、 1:30:5和1:40:5时, 粘杆菌素对耐药大肠埃希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与不加甘草、 金樱子的阳对照(纯西药)相 比, 没有明显变化。 0020 4.当阿米卡星和甘草。
9、、 金樱子的重量比为1:20:2、 1:20:5、 1:25:4时, 阿米卡星对 耐药大肠埃希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均减小4倍以上, 可见, 耐药大肠埃希氏菌对阿米卡星的 耐药性明显降低。 而当阿米卡星和甘草、 金樱子的重量比为1:10:1、 1:30:5和1:40:5时, 阿 米卡星对耐药大肠埃希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与不加甘草、 金樱子的阳对照(纯西药)相比, 没有明显变化。 0021 5.当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和甘草、 金樱子的重量比为1:20:5、 1:25:4时, 磺胺间甲氧 嘧啶钠对耐药大肠埃希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均减16倍以上, 可见, 耐药大肠埃希氏菌对磺 胺间甲氧嘧啶钠的耐药性明显降低。 。
10、而当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和甘草、 金樱子的重量比为1: 10:1、 1:20:2、 1:30:5和1:40:5时, 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对耐药大肠埃希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与不加甘草、 金樱子的阳对照(纯西药)相比, 没有明显变化。 0022 6.当痢菌净和甘草、 金樱子的重量比为1:20:5时, 痢菌净对耐药大肠埃希氏菌的 最小抑菌浓度均减小64倍以上, 可见, 耐药大肠埃希氏菌对痢菌净的耐药性明显降低。 而当 说 明 书 2/4 页 4 CN 106266058 A 4 痢菌净和甘草、 金樱子的重量比为和1:10:1、 1:20:2、 1:25:4、 1:30:5、 1:40:5时, 痢菌净对 耐药。
11、大肠埃希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与不加甘草、 金樱子的阳对照(纯西药)相比, 没有明显 变化。 0023 7.当诺氟沙星和甘草、 金樱子的重量比为1:20:2、 1:20:5、 1:25:4时, 诺氟沙星对 耐药大肠埃希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均减小4倍以上, 可见, 耐药大肠埃希氏菌对诺氟沙星的 耐药性明显降低。 而当诺氟沙星和甘草、 金樱子的重量比为1:10:1、 1:30:5和1:40:5时, 诺 氟沙星对耐药大肠埃希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与不加甘草、 金樱子的阳对照(纯西药)相比, 没有明显变化。 0024 8.当头孢噻呋钠和甘草、 金樱子的重量比为1:20:5、 1:25:4时, 头孢噻呋钠对耐药 。
12、大肠埃希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均减小16倍以上, 可见, 耐药大肠埃希氏菌对头孢噻呋钠的 耐药性明显降低。 而当头孢噻呋钠和甘草、 金樱子的重量比为1:10:1、 1:20:2、 1:30:5和1: 40:5时, 头孢噻呋钠对耐药大肠埃希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与不加甘草、 金樱子的阳对照(纯 西药)相比, 没有明显变化。 0025 9.当磷霉素和甘草、 金樱子的联用重量比为1:10:1、 1:20:2、 1:20:5、 1:25:4、 1: 30:5、 1:40:5时, 对耐药大肠埃希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与不加甘草、 金樱子的阳对照(纯西 药)相比, 没有明显变化。 0026 二、 西药和甘草、 金樱子。
13、联合使用的体外实验 0027 将阿莫西林、 氟苯尼考、 粘杆菌素、 阿米卡星、 磺胺间甲氧嘧啶钠、 痢菌净、 诺氟沙 星、 头孢噻呋钠8种西药分别与甘草(粉)和金樱子(粉)按照重量比为1:20:5混合, 制成散 剂, 分别作为试验组1#-8#; 另设阿莫西林、 氟苯尼考、 粘杆菌素、 阿米卡星、 磺胺间甲氧嘧啶 钠、 痢菌净、 诺氟沙星、 头孢噻呋钠、 甘草单剂、 金樱子单剂、 甘草+金樱子(20:5)分别作为对 照组1#-11#。 0028 试验对象为确诊感染了鸡大肠埃希氏菌疾病的鸡群。 0029 将发病鸡群分成19组给药。 各组均持续用药5天。 0030 给药量及试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00。
14、31 组别给药量(g)病鸡用药5天后状况 试验组1#4采食量有所增加, 无死亡, 鸡群基本痊愈 试验组2#4采食量有所增加, 无死亡, 鸡群基本痊愈 试验组3#8采食量有所增加, 无死亡, 鸡群基本痊愈 试验组4#6采食量有所增加, 无死亡, 鸡群基本痊愈 试验组5#4采食量有所增加, 无死亡, 鸡群基本痊愈 试验组6#4采食量有所增加, 无死亡, 鸡群基本痊愈 试验组7#4采食量有所增加, 无死亡, 鸡群基本痊愈 试验组8#10采食量有所增加, 无死亡, 鸡群基本痊愈 对照组1#0.2大多数仍呈病态, 有3的病鸡死亡 对照组2#0.2大多数仍呈病态, 有7的病鸡死亡 对照组3#0.4大多数仍呈病态, 有2的病鸡死亡 对照组4#0.3大多数仍呈病态, 有5的病鸡死亡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106266058 A 5 对照组5#0.2大多数仍呈病态, 有5的病鸡死亡 对照组6#0.2大多数仍呈病态, 有4的病鸡死亡 对照组7#0.2大多数仍呈病态, 有9的病鸡死亡 对照组8#0.5大多数仍呈病态, 有3的病鸡死亡 对照组9#10大多数仍呈病态, 有15的病鸡死亡 对照组10#10大多数仍呈病态, 有14的病鸡死亡 对照组11#10大多数仍呈病态, 有17的病鸡死亡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106266058 A 6 。